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一九四)大品ⓐ跋陀和利經第三ⓑ(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而受夏坐①。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一坐食②,一坐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當學一坐食,一坐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 爾時,尊者跋陀和利亦在眾中。於是,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不堪任於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③,懊惱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我受請,汝亦隨我,聽汝請食,持去一坐食④。跋陀和利!若ⓔ如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跋陀和利又復白曰:「世尊!如是,我亦不堪於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惱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復至再三告諸比丘:「我一坐食,一坐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當學一坐食,一坐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 尊者跋陀和利亦至再三從[*]坐而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不堪任於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惱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世尊復至再三告曰:「跋陀和利!若我受請,汝亦隨我,聽汝請食,持去一坐食。跋陀和利!若如是者,快得生活。」 尊者跋陀和利復至再三白曰:「世尊!如是我[復>亦]不堪於一坐食。所以者何?若我一坐食者,同不了事,懊惱心悔。世尊!是故我不堪任一坐食也。」 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尊者跋陀和利說不堪任,從[*]坐起去。所以者何?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⑤故。於是,尊者跋陀和利遂藏一夏,不見世尊。所以者何?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時,諸比丘為佛作衣,世尊於舍衛國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當遊人間。尊者跋陀和利聞諸比丘為佛作衣,世尊於舍衛國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當遊人間。尊者跋陀和利聞已,往詣諸比丘所,諸比丘遙見尊者跋陀和利來,便作是語:「賢者跋陀和利!汝當知此為佛作衣,世尊於舍衛國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當遊人間。跋陀和利,[>汝]當彼處善自守護,莫令後時致多煩勞。」 尊者跋陀和利聞此語已,即詣佛所,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實有過,我實有過,如愚如癡,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世尊為比丘眾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我說不堪任,從[*]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眾多比丘、比丘尼於舍衛國而受夏坐,彼知我、見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眾多優婆塞、優婆夷居舍衛國,彼知我、見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眾ⓖ多異學⑥沙門、梵志⑦於舍衛國而受夏坐,彼知我、見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沙門瞿曇弟子,名德,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於爾時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若有比丘俱解脫⑧者,我語彼曰:『汝來入泥⑨。』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寧當可住而移避耶⑩?」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有比丘,設非ⓗ俱解脫有ⓘ慧解脫,設非慧解脫有ⓙ身證者,設非身證有ⓚ見到者,設非見到有ⓐ信解脫,設非信解脫有ⓑ法行者,設非法行有ⓒ信行者,我語彼曰:『汝來入泥。』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寧當可住而移避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汝於爾時得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耶?」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於爾時非如空屋耶?」 於是,尊者跋陀和利為世尊面呵ⓓ責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於是,世尊面呵[*]責尊者跋陀和利已,復欲令歡喜,而告之曰:「跋陀和利!汝當爾時,於我無信法靜ⓛ⑪,無愛法靜[*]⑫,無諍ⓜ法靜[*]⑬。所以者何?我為比丘眾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汝說不堪任,從[*]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實爾。所以者何?世尊為比丘眾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我說不堪任,從[*]坐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唯願世尊受我過失,我見過已,當自悔過,從今護之,不復更作。」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如是,汝實如愚如癡,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我為比丘眾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汝說不堪任,從[*]坐起去。所以者何?以汝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跋陀和利!若汝有過,見已自悔,從今護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如是則於聖法、律中益而不損。若汝有過,見已自悔,從今護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於意云何?若有比丘不學具戒者,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彼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⑭,彼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安隱快樂,ⓟ以誣謗世尊戒,及誣謗天諸智梵行者,亦誣謗自戒。彼誣謗世尊戒,及誣謗天諸智梵行者,亦誣謗自戒已,便不生歡悅,不生歡悅已,便不生喜,不生喜已,便不止身,不止身已,便不覺樂,不覺樂已,便心不定。跋陀和利!賢聖弟子心不定已,便不見如實、知如真。 「跋陀和利!於意云何?若有比丘學具戒者,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法>]宴[*]坐。彼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彼住遠離處,修行精勤,安隱快樂已,不誣謗世尊戒,不誣謗天、諸ⓠ智梵行者,亦不誣謗自戒。彼不誣謗世尊戒,不誣謗天、諸智梵行者,亦不誣謗自戒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生喜,生喜已,便止身,止身已,便覺樂,覺樂已,便心定。 「跋陀和利!賢聖弟子心定已,便見如實、知如真,見如實、知如真已,便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第一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彼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第二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第三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彼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第四增上心,即於現法得安樂居,易不難得,樂住無怖,安隱快樂,令昇涅槃。 「彼如是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覺憶宿命智通作證,彼有行有相貌,憶本無量昔所經歷,謂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敗劫、無量成敗劫。彼眾生名某,彼昔更歷,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飲食、如是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訖。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此第一明達,以本無放逸⑮,樂住遠離,修行精[*]勤,謂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憶宿命智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於生死智通作證。彼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妙與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上生天中。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第二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無智滅而智生,闇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生死智作證明達。 「彼如是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學漏盡智通作證。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跋陀和利!是謂彼於爾時得第三明達,以本無放逸,樂住遠離,修行精勤,無智滅而智生,暗壞而明成,無明滅而明生,謂漏盡智作證明達。」 於是,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何緣,諸比丘等同犯於戒,或有苦治,或不苦治。」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或有比丘數數⑯犯戒,因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⑰者,彼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已,ⓚ便說異異論外餘事⑯,瞋恚憎嫉,發怒廣惡,觸嬈於眾,ⓐ輕慢於眾,作如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作如是意。』跋陀和利!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賢者數數犯戒,因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者,彼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已,[*]便說異異論外餘事,瞋恚憎嫉,發怒廣惡,觸嬈於眾,[*]輕慢於眾,作如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見已作ⓑ是語:「諸尊!當觀令久住⑱。」』跋陀和利!諸比丘如是觀令久住。 「或有比丘數數犯戒,因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者,彼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已,不說異異論外餘事,不瞋恚憎嫉,發怒廣惡,不觸嬈眾,不輕慢眾,不如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不作如是意。』跋陀和利!諸比丘便作是念:『然此賢者數數犯戒,因數數犯戒故,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者,彼為諸梵行訶,所見聞從他疑已,不說異異論外餘事,不瞋恚憎嫉,發怒廣惡,不觸嬈眾,不ⓒ輕慢眾,不如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見已而作是語:「諸尊!當觀令早滅⑲。」』跋陀和利!諸比丘如是觀令早滅;輕犯禁戒亦復如是。 「跋陀和利!或有比丘有信、有愛、有靜⑳[*],今此比丘有信、有愛、有靜[*]。『若我等苦治於此賢者,今此賢者有信、有愛、有靜[*],因此必斷,我等寧可善共將護於此賢者。』諸比丘便善共將護。跋陀和利!譬若如人唯有[ >一]眼,彼諸親屬為憐念愍傷,求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善共將護,莫令此人寒熱、ⓓ飢渴、有病、有憂有病憂,莫塵、莫煙、莫塵煙。所以者何?復恐此人失去一眼,是故親屬善將護之。跋陀和利!如是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靜[*],諸比丘等便作是念:『今此比丘少信、少愛、少有靜[*],若我等苦治於此賢者,今此賢者少信、少愛、少有靜[*],因此必斷,我等寧可善共將護於此賢者。』是故諸比丘善共將護,猶如親屬護一眼人。」 於是,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何因何緣,昔日少施設戒,多有比丘ⓕ遵奉持者?何因何緣,世尊今日多施設戒,少有比丘[*]遵奉持者?」 世尊答曰:「跋陀和利!若比丘眾不得利者,眾便無ⓖ憙好法,若眾得利者,眾便生[*]憙好法。生喜好法已,世尊欲斷此[*]憙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於戒。如是稱譽廣大,上尊王所識知,大有福、多學問。跋陀和利!若眾不多聞者,眾便不生[*]憙好法,若眾多聞者,眾便生[*]憙好法。眾生[*]憙好法已,世尊欲斷此[*]憙好法故,便為弟子施設戒。跋陀和利!不以斷現世漏故,為弟子施設戒,我以斷後世漏故,為弟子施設戒。跋陀和利!是故我為弟子斷漏故施設戒,至ⓘ受我教。跋陀和利!我於昔時為諸比丘說清淨馬ⓙ喻法,此中何所因,汝憶不耶?」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世尊!此中有所因。所以者何?世尊為諸比丘施設一坐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唯我說不堪任,從[*]坐起去,以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故。世尊!是謂此中ⓚ有所因。」 世尊復告曰:「跋陀和利!此中不但因是,跋陀和利!若我為諸[此>比]丘當說清淨馬喻法者,汝必不一心,不善恭敬,不思念聽。跋陀和利!是謂此中更有因也。」 於是,尊者跋陀和利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清淨馬喻法者,諸比丘從世尊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猶如知御馬者得清淨良馬,彼知御者先治其口㉑,治其口已,則有不樂於動轉,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未曾治故。跋陀和利!若清淨良馬從御者治,第一治得成就,彼御馬者,然復更治勒口絆腳、絆腳勒口而令驅行,用令ⓐ上閾,堪任王乘無上行,無上息治諸ⓑ支節,悉御令成,則有不樂於動轉,或欲或不欲。所以者何?以數數治故。跋陀和利!若清淨良馬,彼御馬者數數治時得成就者,彼於爾時調、善調,得無上調、得第一無上調,無上行、得第一行,便中王乘,食於王ⓒ粟,稱說王馬。 「跋陀和利!如是。若時賢良智人成就十無學法,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智者,彼於爾時調、善調,得無上調、得第一無上調,無上止、得第一止,除一切曲,除一切穢,除一切怖,除一切癡,除一切諂,止一切塵,淨一切垢而無所著,可敬可重,可奉可祠,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佛說如是。尊者跋陀和利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跋陀和利經第三竟ⓔ(四千三百七字) [校勘]ⓐ ~M. 65. Bhaddāli sutta. ???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一坐食~Ekâsanabhojana. ???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法+(故)【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法故」。 大正藏無「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多〕-【聖】 聖本無「多」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多」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俱解脫]~Ubbatobbāgavimutta. ??? ⓘ [>慧解脫]~Paññāvimutta. ??? ⓙ [>身證]~Kāyasakkhin. ??? ⓚ [>見到]~Diṭṭhippatta. ??? ⓐ [>信解脫]~Saddhāvimutta. ??? ⓑ [>法行]~Dhammānusārin. ??? ⓒ [>信行]~Saddhānusārin. ??? ⓓ 責=嘖【聖】* 「責」,聖本作「嘖」。[*] 「嘖」,大正藏原為「責」,今依據聖本改作「嘖」。[*] ⓔ 伺=思【宋】 「伺」,宋本作「思」。 「思」,大正藏原為「伺」,今依據宋本改作「思」。 ⓛ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諍法」,大正藏原為「靖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諍法」。 ⓝ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勤」,聖本作「懃」。[*] ⓟ 以=已【宋】【元】【明】【聖】 「以」,宋、元、明、聖四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已」。 ⓠ 智=知【聖】 「智」,聖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智」,今依據聖本改作「知」。 ⓕ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 覺=學【宋】【元】【明】【聖】 「覺」,宋、元、明、聖四本作「學」。 「學」,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學」。 ⓘ 〔如〕-【聖】 聖本無「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如」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便=更【宋】【元】【明】【聖】* 「便」,宋、元、明、聖四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更」。[*] ⓐ (轉)+輕【宋】*【元】*【明】* 「輕」,宋、元、明三本作「轉輕」。[*] 大正藏無「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是語=如是說【宋】【元】【明】 「是語」,宋、元、明三本作「如是說」。 「如是說」,大正藏原為「是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說」。 ⓒ 輕=轉【宋】【元】 「輕」,宋、元二本作「轉」。 「轉」,大正藏原為「輕」,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轉」。 ⓓ 飢=饑【明】 「飢」,明本作「饑」。 「饑」,大正藏原為「飢」,今依據明本改作「饑」。 ⓕ 遵=尊【聖】* 「遵」,聖本作「尊」。[*] 「尊」,大正藏原為「遵」,今依據聖本改作「尊」。[*] ⓖ 憙=喜【聖】* 「憙」,聖本作「喜」。[*] 「喜」,大正藏原為「憙」,今依據聖本改作「喜」。[*] ⓗ 〔於〕-【聖】 聖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受=愛【宋】【元】【明】 「受」,宋、元、明三本作「愛」。 「愛」,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 ⓙ 喻=踰【聖】 「喻」,聖本作「踰」。 「踰」,大正藏原為「喻」,今依據聖本改作「踰」。 ⓚ 〔有〕-【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上閾=止鬥【宋】【元】【明】,閾=鬥【聖】 ???? ⓑ 支=枝【宋】【元】【明】【聖】 「支」,宋、元、明、聖四本作「枝」。 「枝」,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枝」。 ⓒ 粟=廩【宋】【元】【明】,=稟【聖】 ???? ⓓ 〔跋陀…竟〕-【明】 明本無「跋陀…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跋陀…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四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受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② 一坐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離開座位就算結束用餐,不會再吃更多東西,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本經中提到「一坐食」是戒律之一,但現存的出家戒律只要求過午不食,沒有強制要求日中一食,可能佛陀立了此戒後來放寬了規定。 ③ 同不了事:無法和大家一樣做到。 ④ 聽汝請食,持去一坐食:在被招待處吃一部分後,可以帶一部分回去吃。《增壹阿含經》作「一分食之,一分持還家」,相當的南傳經文亦同。 ⑤ 不學具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沒有受持完整的出家戒律以及佛教的各種修法。 ⑥ 沙門、梵志:修行人的統稱。 ⑦ 俱解脫:定、慧皆完全滿足的解脫者。 ⑧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⑨ 汝來入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你來臥在泥中當我的橋(讓我踏過去)」。 ⑩ 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寧當可住而移避耶:我如果教那位比丘臥在泥中當我的橋(讓我踏過去),那位比丘難道會自認應該站立而閃開(不讓我踏過去)嗎?(即指通常比丘會恭敬遵照佛陀的要求,不會違背。) ⑪ 無信法靜:沒有清淨的信心。 ⑫ 無愛法靜:沒有清淨的敬愛心。 ⑬ 無諍法靜:沒有停止爭議。 ⑭ 現法樂居:當生保持著安樂、幸福。另譯作「現法樂住」、「見法樂住」。 ⑮ 無放逸:不怠惰。 ⑯ 數數:頻繁地。 ⑰ 所見聞從他疑:親自看到,或從他人處聽說,或懷疑,這是舉發他人過失的三個因緣。 ⑯ 便說異異論外餘事:說其他事以轉移焦點。 ⑱ 當觀令久住:這樣觀察他,持續對他處罰糾正。 ⑲ 當觀令早滅:這樣觀察他,很快地結束對他的處罰糾正。 ⑳ 有信、有愛、有靜:有信心、有敬愛心、有清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裡,某位比丘以信的量、愛(僧團)的量而住」。 ㉑ 治其口:將馬銜套到馬匹的牙齒之間,讓馬口咬住, 而疆繩就綁在馬銜兩邊的環上,以利用疆繩控制馬匹的行動。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此經在《增壹阿含經》的另譯中,在釋迦牟尼佛苛責此比丘之前,這比丘半夜乞食,嚇到懷孕的婦人,害婦人流產,因此而被糾到僧團苛責。 此經中的「御馬」譬喻為調御修行人自身的身、口、意。 c.f. yifertw.blogspot.tw/2011/04/2_18.html 另一個與比丘行為有關的例子是《中阿含經.194經.跋陀和利經》,經中談到有比丘因不當行為而見疑時的反應。依據經文,有一類比丘會發怒,而說他將依照僧團的願望行事;另一類比丘則不會發怒,也不說他將依照僧團的願望行事。 (13)《中阿含.194經》:「瞋恚憎嫉,發怒廣惡…作如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 「不瞋恚憎嫉,發怒廣惡…不如是說,我今當作令眾歡喜而可意」 巴利經文的敘說與此不同,發怒的那一類比丘不說他將依照僧團的願望行事﹔不發怒的另一類比丘則說他將依照僧團的願望行事。事實上這樣也較符合一人的預料。所以這個例子也是和第二章的引文第一例一樣,是誤解「連音sandhi 」而混淆了肯定句與否定句。 c.f.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241324576041376/ (一九五)ⓐ中阿含大品ⓑ阿濕ⓒ貝經第ⓓ四ⓔ(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迦尸國,與大比丘眾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 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於是,世尊展轉到ⓖ迦羅賴,住迦羅ⓗ賴北村尸攝和林。 爾時,迦羅[*]賴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濕ⓙ貝,二名ⓚ弗那婆修,舊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眾多比丘聞已,往詣阿濕[*]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語彼曰:「阿濕[*]貝!弗那婆修!世尊遊迦尸國,與大比丘眾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阿濕[*]貝!弗那婆修!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眾。」 阿濕[*]貝、弗那婆修聞已,報曰:「諸賢!我等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我等何緣捨現而須待後?」如是再三。 彼眾多比丘不能令阿濕[*]貝及弗那婆修除惡邪見,即從ⓛ坐起,捨之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此ⓝ迦羅賴中有二比丘,一名阿濕[*]貝,二名弗那婆修,舊土地主、寺主、宗主,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彼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世尊!我等聞已,便往至阿濕[*]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而語彼曰:『阿濕[*]貝!弗那婆修!世尊遊ⓞ迦尸國,與大比丘眾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阿濕[*]貝!弗那婆修!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眾。』 「阿濕[*]貝、弗那婆修聞已,報我等曰:『諸賢!我等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我等何緣捨現而須待後?』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阿濕[*]貝、弗那婆修除惡邪見,即從[*]坐起,捨之而去。」 世尊聞已,告一比丘:「汝往至阿濕[*]貝、弗那婆修比丘所,語如是曰:『阿濕[*]貝!弗那婆修!世尊呼汝等。』」 一比丘聞已:「唯然世尊!」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至阿濕[*]貝及弗那婆修比丘所,語如是曰:「阿濕[*]貝!弗那婆修!世尊呼賢者等。」 阿濕[*]貝、弗那婆修聞已,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阿濕[*]貝!弗那婆修!眾多比丘實語汝等:『阿濕[*]貝、弗ⓟ那婆修比丘,世尊遊[*]迦尸國,與大比丘眾俱,遊在一處,告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爾時,世尊為比丘眾施設日一食戒,諸比丘眾皆奉學戒及世尊境界諸微妙法。阿濕[*]貝!弗那婆修!汝等亦應日一食,日一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汝等莫違世尊及比丘眾。』 「阿濕[*]貝!弗那婆修!汝等聞已,語諸比丘曰:『諸賢!我等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朝食、暮食、晝食、過中食已,無為無求,無有病痛,身體輕便,氣力康強,安隱快樂,我等何緣捨現而須待後?』如是再三。阿濕[*]貝!弗那婆修!諸比丘不能令汝捨惡邪見,即從[*]坐起,捨之而去耶?」 阿濕[*]貝、弗那婆修答曰:「實爾。」 世尊告ⓠ曰:「阿濕[*]貝!弗那婆修!汝等知說如是法。若有覺樂覺者,彼覺樂覺已,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若有覺苦覺者,彼覺苦覺已,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耶?」 阿濕[*]貝、弗那婆修答曰:「唯然。我等如是知世尊說法。若有覺樂覺者,彼覺樂覺已,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若有覺苦覺者,彼覺苦覺已,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世尊呵阿濕[*]貝、弗那婆修比丘:「汝等癡人!何由知我如是說法?汝等癡人!從何口聞知如是說法?汝等癡人!我不一向說,汝等一向受持。汝等癡人!為眾多比丘語時,應如是如法答:『我等未知,當問諸比丘!』」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說法。若有覺樂覺者,彼覺樂覺已,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若有覺苦覺者,彼覺苦覺已,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耶?」 眾多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曰:「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眾多比丘答曰:「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說法,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世尊!我等如是知世尊所說法。」 世尊聞已,歎諸比丘曰:「善哉!善哉!若汝如是說,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或有覺樂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或有覺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若我不知如真,不見、不解、不得、不正盡覺者,或有樂覺者,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我不應說斷樂覺。若我不知如真,不見、不解、不得、不正盡覺者,或有樂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我不應說修樂覺。若我不知如真,不見、不解、不得、不正盡覺者,或有苦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我不應說斷苦覺。若我不知如真,不見、不解、不得、不正盡覺者,或有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我不應說修苦覺。 「若我知如真,見、解、得、正盡覺者,或有樂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是故我說斷樂覺。若我知如真,見、解、得、正盡覺者,或有樂覺,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是故我說修樂覺。若我知如真,見、解、得、正盡覺者,或有苦覺ⓛ者,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是故我說斷苦覺。若我知如真,見、解、得、正盡覺者,或有苦覺者,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是故我說修苦覺。所以者何?我不說修一切身樂,亦不說莫修一切身樂。我不說修一切身苦,亦不說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說修一切心樂,亦不說莫修一切心樂。我不說修一切心苦,亦不說莫修一切心苦。 「云何身樂我說不修?若修身樂,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身樂我說不修。云何身樂我說修耶?若修身樂,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身樂我說修也。云何身苦我說不修?若修身苦,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身苦我說不修。云何身苦我說修耶?若修身苦,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身苦我說修也。云何心樂我說不修?ⓜ若修心樂,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心樂我說不修。云何心樂我說修耶?若修心樂,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心樂我說修也。云何心苦我說不修?若修心苦,惡不善法轉增,善法轉減者,如是心苦我說不修。云何心苦我說修耶?若修心苦,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者,如是心苦我說修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彼可修法知如真,不可修法亦知如真已,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不可修法便不修,可修法便修已,便惡不善法轉減,善法轉增。 「我不說一切比丘行無放逸,亦復不說一切比丘不行無放逸。云何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若有比丘ⓞ俱解脫者。云何比丘有俱解脫?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已慧見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有俱解脫,此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所以者何?此賢者本已行無放逸,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終無是處,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脫,有ⓠ慧解脫者,云何比丘有慧解脫?若有比丘八解脫身不觸成就遊,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有慧解脫,此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所以者何?ⓡ此賢者本已行無放逸,若此賢者本有放逸者,終無是處,是故我說此比丘不行無放逸。此二比丘我說不行無放逸。 「云何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脫亦非慧解脫,而有ⓢ身證。云何比丘而有身證?若有比丘八解脫身觸成就遊,不以慧見ⓣ諸漏已盡已知,如是比丘而有身證。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亦非身證而有ⓤ見到。云何比丘而有見到?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隨所聞法,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見到。此比丘我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亦非見到,而有ⓥ信解脫。云何比丘有信解脫?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隨所聞法,以慧觀忍,不如見到,如是比丘有信解脫。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復ⓛ非見ⓜ到,亦非信解脫,而有ⓝ法行。云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隨所聞法,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於二果中必得一也,或於現法得究竟智,若有餘者得阿那[*]含。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 「若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復非見到,非信解脫亦非法行,而有ⓞ信行。云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隨所聞法,以慧觀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於二果中必得一也,或於現法得究竟智,若有餘者得阿那含。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此諸比丘我說行無放逸。 「我不說一切諸比丘得究竟智,亦復不說一切諸比丘初得究竟智,然漸漸習學趣跡,受教受訶,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云何漸漸習學趣跡,受教受訶,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耶?或有信者便往詣,往詣已便奉習,奉習已便一心聽法,一心聽法已便持法,持法已便思惟,思惟已便ⓠ平量,[*]平量已便觀察,賢聖弟子觀察已,身諦作證,慧增上觀,彼作是念:『此諦我未曾身作證,亦非慧增上觀,此諦ⓡ今身作證,以慧增上觀。』如是漸漸習學趣跡,受教受訶,然後諸比丘得究竟智,此諸比丘所得究竟智。」 於是,世尊告曰:「阿濕[*]貝!弗那婆修!有法名四句,我欲為汝說,汝等欲知耶?」 阿濕[*]貝及弗那婆修白曰:「世尊!我等是誰?何由知法?」 於是,世尊便作是念:「此愚癡人!越過於我此正法、律極大久遠。若有法、律師貪著食、不離食者,彼弟子不應速行放逸,況復我不貪著食、遠離於食?信弟子者應如是說:『世尊是我師,我是世尊弟子。世尊為我說法,善逝為我說法,令我長夜得義、得饒益安隱快樂。』 「彼信弟子於世尊境界多有所作,於世尊境界多所饒益,於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若遊東方,必得安ⓢ樂,無眾苦患;若遊南方、西方、北方者,必得安樂,無眾苦患。若信弟子於世尊境界多有所作,於世尊境界多所饒益,於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我尚不說諸善法住,況說衰退?但當晝夜增長善法而不衰退。若信弟子於世尊境界多有所作,於世尊境界多所饒益,於世尊境界多有所行,入世尊境界,止世尊境界者,於二果中必得一也,或於現世得究竟智,或復有餘得阿那含。」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濕貝經第四竟ⓤ(四千一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一ⓥ(八千五百六字)ⓐ(第五後誦)ⓑ [校勘]ⓐ 〔中阿含〕-【明】,含=鋡【聖】* ???? ⓑ ~M. 70. Kīṭāgirisutta. ??? ⓒ 貝=具【宋】【元】【明】 「貝」,宋、元、明三本作「具」。 「具」,大正藏原為「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具」。 ⓓ 〔四〕-【聖】 聖本無「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四」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第五後誦〕-【明】,〔第〕-【宋】 ???? ⓕ [>迦尸]~kāsī. ??? ⓖ [>迦羅賴]~Kīṭāgiri.,迦=加【宋】【元】【明】【聖】* ???? ⓗ 〔賴〕-【聖】[>*] 聖本無「賴」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賴」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阿濕貝]~Assaji. ??? ⓙ 貝=具【宋】*【元】*【明】* 「貝」,宋、元、明三本作「具」。[*] 「具」,大正藏原為「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具」。[*] ⓚ [>弗那婆修]~Punabbasuka. ???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住=坐【宋】【元】【明】【聖】 「住」,宋、元、明、聖四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坐」。 ⓝ 迦=加【宋】*【元】*【明】* 「迦」,宋、元、明三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為「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加」。[*] ⓞ 迦=加【聖】* 「迦」,聖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為「迦」,今依據聖本改作「加」。[*] ⓟ 〔那〕-【聖】 聖本無「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那」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曰〕-【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曰」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增=減【元】 「增」,元本作「減」。 「減」,大正藏原為「增」,今依據元本改作「減」。 ⓢ 減=增【元】 「減」,元本作「增」。 「增」,大正藏原為「減」,今依據元本改作「增」。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若=苦【明】 「若」,明本作「苦」。 「苦」,大正藏原為「若」,今依據明本改作「苦」。 ⓝ 真+(脩)【聖】 「真」,聖本作「真脩」。 大正藏無「脩」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俱解脫]~Ubhatobhāgavimutta. ??? ⓟ 已=以【宋】【元】【明】【聖】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以」。 ⓠ [>慧解脫]~Paññāvimutti. ??? ⓡ (以)+此【宋】【元】【明】【聖】 「此」,宋、元、明、聖四本作「以此」。 大正藏無「以」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身證]~Kāyasakkhin. ??? ⓣ 諸=證【宋】【元】【明】【聖】 「諸」,宋、元、明、聖四本作「證」。 「證」,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證」。 ⓤ [>見到]~Diṭṭhippatta. ??? ⓥ [>信解脫]~Saddhāvimutta. ??? ⓐ 信+(解)【宋】【元】【明】 「信」,宋、元、明三本作「信解」。 大正藏無「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非〕-【聖】 聖本無「非」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非」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倒=到【宋】【元】【明】【聖】【CB】 「倒」,宋、元、明、聖、CB五本作「到」。 「到」,大正藏原為「倒」,今依據宋、元、明、聖、CB五本改作「到」。 ⓝ [>法行]~Dhammânusārin. ??? ⓞ [>信行]~Saddhânusārin. ??? ⓟ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平=評【元】【明】* 「平」,元、明二本作「評」。[*] 「評」,大正藏原為「平」,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評」。[*] ⓡ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 樂=隱【宋】【元】【明】 「樂」,宋、元、明三本作「隱」。 「隱」,大正藏原為「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隱」。 ⓣ 〔阿濕…竟〕-【明】 明本無「阿濕…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阿濕…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四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八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八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八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對應經典][讀經拾得]照本經所述,四念住中應「觀受如受」,再依據是否善法增長、不善法減損來決定是否持續觀苦受?是否持續觀樂受?例如若有人觀樂受,像是禪定之樂,結果定力更佳、三毒減輕,那麼就可繼續觀樂受。但若有人觀禪定之樂,卻貪著在樂境,而越來越貪,代表他繼續觀樂受是不好的,那麼就要停止觀樂受,可改觀苦受。 以觀苦受為例,若有人觀苦受,而三毒減輕,那可繼續加強觀苦受。但若有人觀苦受,卻瞋心大增,代表修得有所偏差,就先不要繼續觀苦樂,而可改為觀樂受。 在這樣的四念住修法的過程中,是「觀受如受」,不加以人為判斷,只是單純的了知,而不是直接跳到「觀受是苦」的結論。 這也表示,可以觀察自己是否善法增長、不善法減損(例如貪瞋癡是減輕還是增強),來判斷修法是否走在正確的路上。 [進階辨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