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一七六)心品行禪經第五(第四分別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真實有四種行禪者。云何為四?或有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①,或有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或有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或有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云何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②。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③,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識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行禪者不知如真,『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云何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二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④入初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二禪⑤。』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三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二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三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第四禪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三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四禪。』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空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第四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空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量識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空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量識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無所有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至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量識處,不應思餘小想入無所有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思餘小想,修習非有想非無想處道,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不知如真,『寧可思厭相應想入無所有處,不應思餘小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彼不知如真已,ⓐ不覺彼心而便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而謂熾盛。 「云何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彼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非有想非無想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本ⓒ所行。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所有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無量空處,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四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三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第二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復[此>次],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本退具,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離本相,更趣餘處,失初禪,滅定也。』彼知如真已,於如不退,意不失定,如是行禪者衰退則知衰退如真。 「云何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二禪趣第三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三禪趣第四禪,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第四禪趣無量空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空處趣無量識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量識處趣無所有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 「復次,行禪者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從無所有處趣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勝息寂。』彼知如真已,便覺彼心而不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則知熾盛如真。世間ⓑ實有是四種行禪者,因此故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禪經第五竟ⓓ(二千五百七十七字) [校勘]ⓐ 〔第四分別誦〕-【元】【明】 元、明二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四分別誦」五字,今依據元、明二本刪去。 ⓐ 靖=靜【宋】【元】【明】【聖】* 「靖」,宋、元、明、聖四本作「靜」。[*]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靜」。[*] ⓑ 行=彼【宋】 「行」,宋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行」,今依據宋本改作「彼」。 ⓒ 「室」,宋、元、明三本作「定」。 ⓓ 對=礙【聖】* 「對」,聖本作「礙」。[*] 「礙」,大正藏原為「對」,今依據聖本改作「礙」。[*] ⓔ 從=彼【宋】【元】 「從」,宋、元二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從」,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彼」。 ⓕ 想=相【聖】* 「想」,聖本作「相」。[*]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聖本改作「相」。[*] ⓖ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 趣=起【聖】 「趣」,聖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為「趣」,今依據聖本改作「起」。 ⓐ 不覺=覺不【聖】 「不覺」,聖本作「覺不」。 「覺不」,大正藏原為「不覺」,今依據聖本改作「覺不」。 ⓑ 相=想【元】【明】* 「相」,元、明二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想」。[*] ⓒ 所行=退具【明】 「所行」,明本作「退具」。 「退具」,大正藏原為「所行」,今依據明本改作「退具」。 ⓓ 苦=喜【明】 「苦」,明本作「喜」。 「喜」,大正藏原為「苦」,今依據明本改作「喜」。 ⓔ 〔離〕-【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離」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離」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如=知【宋】【元】 「如」,宋、元二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知」。 ⓐ 彼=從【聖】 「彼」,聖本作「從」。 「從」,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聖本改作「從」。 ⓑ (真)+實【宋】【元】【明】 「實」,宋、元、明三本作「真實」。 大正藏無「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行禪經…竟〕-【明】 明本無「行禪經…竟」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行禪經…竟」五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二千五百七十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五百七十七字」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千五百七十七字」八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衰退:遠離了正法,成為衰退。 ② 勝息寂:殊勝之安息、寂止。 ③ 心離本相:心念離開了原來禪修的境界。這裡的「相」可能指「禪相」(nimitta)。 ④ 厭相應想:介於「清醒不迷戀」與「厭惡排斥」間的心境,是向解脫修學的第一步。 ⑤ 寧可思厭相應想入初禪,不應思餘小想入第二禪:寧可用四聖諦法修學初禪,也不用其他的方法入二禪。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彼行禪者便作是念:『我心修習正思,快樂息寂,則從初禪趣第二禪,是勝息寂。』彼不知如真已,於如退轉,意便失定,如是行禪者熾盛而謂衰退。 意指行禪者住於初禪欲入二禪時,因不知入二禪的正確方法與過程,所以離開熟悉的初禪境界接觸到二禪境界時,反而不知所措而失去定境。 另外,本經中所說「行禪者所行、所相、所標」,可能為修定的方法中,南傳的「禪相」(nimitta) 以及北傳的「觀想」在《阿含經》中的出處,這些是「想陰」的作用。「禪相」也和《中阿含經》卷十七第72經中阿那律在修定中見到的「光明」有關。 (一七七)中阿含[*]ⓐ心品說經第六(第四分別誦)ⓑ我聞如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名四種說經。如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今當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云何四種說經分別其義?若有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二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離>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初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三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二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四禪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第四禪。』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第三禪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空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色樂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量識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想>相]、標,唯行無量空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所有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無所有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無量識處相應念想退轉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住、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而令我退,然我此定不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受此行,念此相、標,立念如法,令住一意。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進,亦復不厭,我生此法能令我住,而我此定必得久住。』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非有想非無想處相應念想昇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復不厭,我生此法令我昇進,如是不久當得非有想非無想處。』彼比丘應如是知。 「復次,比丘所行、所相、所標,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不受此行,不念此相、標,唯行厭相應念想無欲具。彼比丘應當知,『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不久當得漏盡。』彼比丘應如是知。 「有想有知,ⓘ齊是得知,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行餘第一有,行禪比丘者,從是起當為彼說。」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經第六竟ⓚ(二千八百二十字)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六千三百九十七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第四分別誦〕-【明】,=第五分別誦【聖】 ???? ⓒ 劍摩=釰磨【聖】 「劍摩」,聖本作「釰磨」。 「釰磨」,大正藏原為「劍摩」,今依據聖本改作「釰磨」。 ⓓ 相=想【元】【明】* 「相」,元、明二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想」。[*] ⓔ 住=作【元】【明】 「住」,元、明二本作「作」。 「作」,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作」。 ⓕ 離=禪【宋】【元】【明】【聖】* 「離」,宋、元、明、聖四本作「禪」。[*] 「禪」,大正藏原為「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禪」。[*] ⓖ 靖=靜【宋】*【元】*【明】*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令=念【聖】 「令」,聖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為「令」,今依據聖本改作「念」。 ⓐ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 所相=所退【元】,=所想【明】 ???? ⓘ 求=取【聖】 「求」,聖本作「取」。 「取」,大正藏原為「求」,今依據聖本改作「取」。 ⓙ 相=想【元】【明】* 「相」,元、明二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想」。[*] ⓚ 然=樂【聖】 「然」,聖本作「樂」。 「樂」,大正藏原為「然」,今依據聖本改作「樂」。 ⓐ 相=想【聖】* 「相」,聖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聖本改作「想」。[*] ⓑ 進=退【宋】【元】【明】 「進」,宋、元、明三本作「退」。 「退」,大正藏原為「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退」。 ⓘ 齊=齋【聖】 「齊」,聖本作「齋」。 「齋」,大正藏原為「齊」,今依據聖本改作「齋」。 ⓙ 〔說經第六竟〕-【明】 明本無「說經第六竟」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說經第六竟」五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二千八百二十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八百二十字」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千八百二十字」七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六千三百九十七字=第四分別誦【宋】【元】【聖】,-【明】 ????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對應經典][讀經拾得]一、 初、二、三、四禪等,都有可能直趣漏盡。 二、 要有滅息相應念想無欲具,則初、二、三、四禪,才有可能直趣漏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