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三供養品第二十

導讀

(一)[0607a0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應供養。云何為三?如來、至真、等正覺,世人所應供養;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有何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乎?夫如來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脫者令得解脫,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無救護者與作救護,盲者與作眼目,病者與作救護。最尊第一,魔若魔天、天及人民,於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貴,與人作導,令知正路,未知道者與說導教,以此因緣,如來世人所應供養。

「復有何因緣,如來弟子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乎?比丘當知,漏盡阿羅漢以度生死源,更不復受有,[*]以得無上法,[*]淫、怒、癡盡,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緣本末,使漏盡阿羅漢世人所應供養。

「復以何因緣,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比丘當知,轉輪聖王以法治化,終不殺生,復教[*]化人使不殺生;自不盜竊,亦復教他人使不偷盜;自不[*]淫泆,復教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語,亦復教人使不妄語;自不兩舌,鬪亂彼此,亦復教他人使不兩舌;自不嫉妬、恚、癡,亦復教他人不習此法;自行正見,復教他人使不邪見。以此因緣,以此本末,使轉輪聖王世人所應供養。」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增壹阿含經〕-【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增壹阿含經」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增壹阿含經」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含=鋡【聖】*

  「含」,聖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聖本改作「鋡」。

二=一【聖】

  「二」,聖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聖本改作「一」。

導=道【聖】

  「導」,聖本作「道」。
  「道」,大正藏原為「導」,今依據聖本改作「道」。

導=道【宋】【元】【明】【聖】

  「導」,宋、元、明、聖四本作「道」。
  「道」,大正藏原為「導」,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道」。

源=原【宋】【元】【明】

  「源」,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盜=偷【聖】

  「盜」,聖本作「偷」。
  「偷」,大正藏原為「盜」,今依據聖本改作「偷」。

他=化【宋】

  「他」,宋本作「化」。
  「化」,大正藏原為「他」,今依據宋本改作「化」。

偷盜=盜竊【宋】【元】【明】

  「偷盜」,宋、元、明三本作「盜竊」。
  「盜竊」,大正藏原為「偷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盜竊」。

泆=沃【元】

  「泆」,元本作「沃」。
  「沃」,大正藏原為「泆」,今依據元本改作「沃」。

(他)+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他人」。
  大正藏無「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嫉妬=妬嫉【宋】【元】【明】

  「嫉妬」,宋、元、明三本作「妬嫉」。
  「妬嫉」,大正藏原為「嫉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妬嫉」。

[註解]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譯為「轉輪王」。

[對應經典]

 

(二)[0607a28]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阿難:「有三善根,不可窮盡,漸至涅槃界。云何為三?所謂於如來所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正法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於聖眾而種功德,此善根不可窮盡。是謂,阿難!此三善根不可窮盡,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難!當求方便,獲此不可窮盡之福。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曰)+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曰有」。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正法+(中)【宋】【元】【明】

  「正法」,宋、元、明三本作「正法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聖眾+(所)【宋】【元】【明】

  「聖眾」,宋、元、明三本作「聖眾所」。
  大正藏無「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不可窮=三不可【宋】【元】【明】

  「不可窮」,宋、元、明三本作「三不可」。
  「三不可」,大正藏原為「不可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三不可」。

[註解]

[對應經典]

 

(三)[0607b09]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云何為三?所謂樂痛、苦痛、不苦不樂痛。諸比丘當知,彼樂痛者,欲愛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樂痛者,是癡使也。是故,諸比丘!當學方便,求滅此使。所以然者,當自熾然,當自修行法,得無比法。諸比丘當知,我滅度後,其有比丘念自[*]熾然,修其行法,得無比法,此則是第一聲聞

「云何,比丘!當自[*]熾然,當自修行,得修行法,獲無比法?於是,比丘!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觀痛,外觀痛,內外觀痛;內觀意,外觀意,內外觀意;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如是,比丘!當自[*]熾然,盛修行其法,得無比法。諸比丘行此法者,於聲聞中第一弟子。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癡=護【宋】

  「癡」,宋本作「護」。
  「護」,大正藏原為「癡」,今依據宋本改作「護」。

熾然=然熾【宋】【元】【明】*

  「熾然」,宋、元、明三本作「然熾」。
  「然熾」,大正藏原為「熾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熾」。

(當修行)+法【宋】【元】【明】

  「法」,宋、元、明三本作「當修行法」。
  大正藏無「當修行」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其行=行其【宋】【元】【明】

  「其行」,宋、元、明三本作「行其」。
  「行其」,大正藏原為「其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其」。

〔盛〕-【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諸+(有)【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諸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痛:即是「受」的意思。受是無常變易的,因此是苦(痛)的。

熾然:猛烈燃燒的樣子,在這裡引申指明亮、明白的樣子。

聲聞:從佛聽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譯為「弟子」。

內自觀身,外自觀身,內外自觀身而自遊戲...內外觀法而自遊戲:專注於四念處而能任意自在,不受身受心法的束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c.f. 《雜阿含經》第468經:「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

(四)[0607b2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云何為三?一者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婆羅門呪術,覆則妙,露則不妙;邪見之業,覆則妙,露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覆則妙,露則不妙。

「復有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云何為三?日、月,露則妙,覆則不妙;如來法語,露則妙,覆則不妙。是謂,比丘!有此三事,露則妙,覆則不妙。」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女人及呪術,  邪見不善行,
 此是世三法,  覆隱而最妙。
 日月廣所照,  如來正法語,
 此是三世法,  露則第一妙。

「是故,諸比丘!當露現如來法,勿使覆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月=日【元】

  「月」,元本作「日」。
  「日」,大正藏原為「月」,今依據元本改作「日」。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可能會有人以為本經中說女人「覆則妙,露則不妙」有歧視意味,其實這是對聽眾的比丘所說,女人跑去比丘僧團暴露的話,會干擾他們修行,因此「覆則妙,露則不妙」。

(五)[0607c1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三有為有為相。云何為三?知所從起,知當遷變,知當滅盡。彼云何知所從起?所謂生,長大成五陰形,得諸持、入,是謂所從起。彼云何為滅盡?所謂死,命過不住、無常,諸陰散壞,宗族別離,命根斷絕,是謂為滅盡。彼云何變易?齒落、髮白、氣力竭盡,年遂衰微,身體解散,是謂為變易法。是為,比丘!三有為有為相,當知此三有為相,善分別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此)+五【宋】【元】【明】

  「五」,宋、元、明三本作「此五」。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知)+所【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知所」。
  大正藏無「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有為: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對應經典]

 

(六)[0607c2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為三?於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論說而論說之;不可行者而修習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於是,愚者意三行便思憶之。云何為三?於是,愚者起嫉心,於他財物及於女色,心念惡言悉興嫉心:『彼之所有,願是我許。』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論說而論說之?於是,愚者造口四過。云何為四?於是,愚者恒喜妄言、綺語、惡口、鬪亂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過。

「云何愚者造於惡行?於是,愚者造身惡行,常念殺生、竊盜、[*]淫泆。如是,愚者造於惡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癡之人習此三事。

「復次,比丘!智者有三事,當念修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應論說者,便論說之;應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應思惟事,便思惟之?於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為三?於是,智者不嫉妬、恚、癡,常行正見,見他財貨,不生想念。如是,智者應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應論說之?於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為四?於是,智者不行妄語,亦不教人妄語,見人妄語者意不喜樂,是謂智者而護其口。復次,智者不行綺語、惡口、鬪亂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綺語、惡口、鬪亂。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於是,智者思惟身行,無所觸犯。然復智者自不殺生,亦不教人殺生,見人殺者心不喜樂。自不偷竊,不教人盜,見人盜者心不喜樂。亦不淫泆,見他女人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設見老母,視之如己親,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無高下。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謂智者所行。如是,比丘!有此三有為之相。是故,諸比丘!愚者三相常當捨離,此三智者所行,不斯須。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III. 2-9.

  ???

惡=要【宋】

  「惡」,宋本作「要」。
  「要」,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宋本改作「要」。

(說者便論)+說之【宋】【元】【明】【聖】

  「說之」,宋、元、明、聖四本作「說者便論說之」。
  大正藏無「說者便論」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竊=盜【聖】

  「竊」,聖本作「盜」。
  「盜」,大正藏原為「竊」,今依據聖本改作「盜」。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有為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為之」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有為之」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發=廢【宋】【元】【明】

  「發」,宋、元、明三本作「廢」。
  「廢」,大正藏原為「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廢」。

[註解]

恃怙:依靠、憑藉。

愚者意三行:愚者意念起貪、瞋、癡這三種造作。

斯須:片刻、短暫的時間。

[對應經典]

 

(七)[0608b0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覩,我及爾等曾不見聞。云何為三?所謂賢聖戒,不可覺知,不見、不聞,經歷生死,[*]未曾瞻覩,我及爾等[*]曾不見聞。賢聖三昧、賢聖智慧,不可覺知,不見、不聞,如今我身并及汝等,皆悉覺知賢聖禁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皆悉成就,不復受有,已斷生死根原。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三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未=末【元】*

  「未」,元本作「末」。
  「末」,大正藏原為「未」,今依據元本改作「末」。

曾不=不曾【宋】*【元】*【明】*

  「曾不」,宋、元、明三本作「不曾」。
  「不曾」,大正藏原為「曾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曾」。

汝=爾【宋】【元】【明】

  「汝」,宋、元、明三本作「爾」。
  「爾」,大正藏原為「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

[註解]

不可覺知:(學習佛法以前)不曾覺知。

[對應經典]

 

(八)[0608b16]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甚可敬愛,世人所貪。云何為三?所謂少壯,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無病,甚可愛敬,世人所貪。壽命,甚可愛敬,世人所貪。是謂,比丘!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

「復次,比丘!雖有此三法,甚可愛敬,世人所貪,然更有三法,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云何為三?雖有少壯,然必當老,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無病,然必當病,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比丘當知,雖有壽命,然必當死,不可愛敬,世人所不貪。是故,諸比丘!設有少壯,當求不老,至涅槃界;雖有無病,當求方便,使不有病;雖有壽命,當求方便,使不命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III. 39. Madā.

  ???

敬愛=愛敬【宋】【元】【明】

  「敬愛」,宋、元、明三本作「愛敬」。
  「愛敬」,大正藏原為「敬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敬」。

〔諸〕-【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諸」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設=雖【宋】【元】【明】

  「設」,宋、元、明三本作「雖」。
  「雖」,大正藏原為「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雖」。

[註解]

[對應經典]

 

(九)[0608c0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春時天雨大雹,設如來不出世,眾生入地獄,亦復如是。是時,女人入地獄多於男子。所以然者,比丘當知,以三事故,眾生之類,身壞命終,入三惡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睡眠、調戲,有此三事纏著心意,身壞命終,入三惡趣。

「女人竟日習翫三法而自娛樂。云何為三?晨朝以嫉妬心而自纏縛,若至日中,復以睡眠結而自纏裹,向暮以貪欲心而自[*]纏縛。以此因緣,使彼女人身壞命終,生三惡趣。是故,諸比丘!當念離此三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嫉妬睡眠調,  貪欲是惡法,
 牽人至地獄,  至竟無解脫。
 是以當捨離,  嫉妬及睡調,
 亦當捨於欲,  莫造彼惡行。

「是故,諸比丘!當念去離嫉妬,無慳悋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當行不染,不著貪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世+(時)【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世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纏縛=纏絡【宋】*【元】*【明】*,=纏裹【聖】*

  ????

纏裹=纏絡【宋】【元】【明】

  「纏裹」,宋、元、明三本作「纏絡」。
  「纏絡」,大正藏原為「纏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纏絡」。

調=掉【元】【明】

  「調」,元、明二本作「掉」。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以=故【聖】

  「以」,聖本作「故」。
  「故」,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聖本改作「故」。

染=淨觀【宋】【元】【明】,=淨【聖】

  ????

[註解]

調戲:即「掉舉」,心浮動不安。

娛樂:沉迷的意思。

[對應經典]

 

(一〇)[0608c24]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三法,習之、翫之,不知厭足,亦復不能至休息處。云何為三?所謂貪欲。若有人習此法,無厭足。若復有人習飲酒者,初無厭足。若復有人修習睡眠,初無厭足。是謂,比丘!若有人習此三法者,初無厭足,亦復不能至滅盡之處。是故,諸比丘!常當捨離此三法,不親近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供養.三善根  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覺  愛敬.春.無足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

[校勘]

有人=人有【宋】【元】【明】

  「有人」,宋、元、明三本作「人有」。
  「人有」,大正藏原為「有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人有」。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覺=學【宋】【元】【明】

  「覺」,宋、元、明三本作「學」。
  「學」,大正藏原為「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學」。

春無=無厭【宋】【元】【明】【聖】

  「春無」,宋、元、明、聖四本作「無厭」。
  「無厭」,大正藏原為「春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無厭」。

二=一【聖】

  「二」,聖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聖本改作「一」。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agama1/增壹阿含經三供養品第二十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8/30 14:1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285610198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