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六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導讀

(二四)第三分堅固經第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那難陀波婆利菴林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長者子,名曰堅固,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善哉,世尊!唯願今者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當為現神足上人法。』」

佛告堅固:「佛陀不要弟子向在家人示現神通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勑諸比丘:『若有婆羅門、長者、居士來,當為現神足,顯上人法。』」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我於上人法無有疑也。但此那難陀城國土豐樂,人民熾盛,若於中現神足者,多所饒益,佛及大眾善弘道化。」

佛復告堅固:「我終不教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而現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為三?一曰神足,二曰觀察他心,三曰教誡。云何為神足?長者子!神足通比丘習無量神足,能以一身變成無數,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若遠若近,山河石壁,自在無礙,猶如行空;於虛空中結加趺坐,猶如飛鳥;出入大地,猶如在水;若行水上;猶如履地;身出煙火,如大火聚,手捫日月,立至梵天。若有得信長者、居士見此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當復詣餘未得信長者、居士所,而告之言:『我見比丘現無量神足,立至梵天。』彼長者、居士未得信者,語得信者言:『我聞有瞿羅呪,能現如是無量神變,乃至立至梵天。』」

佛復告長者子堅固:「彼不信者,有如此言,豈非毀謗言耶?」

堅固白佛言:「此實是毀謗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勑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子!此即是我諸比丘所現神足。

「云何名觀察他心神足?他心通於是,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諸眾生心所念法,所為皆能識知。若有能得信長者、居士,見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他眾生心所念法,猥[*]屏所為皆悉識知,便詣餘未得信長者、居士所,而告之曰:『我見比丘現無量觀察神足,觀他眾生心所念法,猥[*]屏所為皆悉能知。』彼不信長者、居士,聞此語已,生毀謗言:『有乾陀羅呪能觀察他心,猥[*]屏所為皆悉能知。』云何?長者子!此豈非毀謗言耶?」

堅固白佛言:「此實是毀謗言也。」

佛言:「我以是故,不勅諸比丘現神變化,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如是,長者子!此即是我比丘現觀察神足。

「云何為教誡[*]神足?教誡通長者子!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十號具足,於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說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若長者、居士聞已,於中得信,得信已,於中觀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鈎鎖相連,不得清淨修於梵行。我今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樂獨閑居,專念不忘之所得也。』長者子!此是我比丘現教誡[*]神足。」

爾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頗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耶?」

佛告長者子:「我不說有數,多有比丘成此三神足者。長者子!我有比丘在此眾中自思念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比丘天道,往至四天王所,問四天王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由何永滅?』

「長者子!彼四天王報比丘言:『我不知四大由何永滅?我上有天,名曰忉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四大由何而滅。』彼比丘聞已,即倐趣天道,往詣忉利天上,問諸天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忉利天報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滅,上更有天,名曰焰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彼天能知。』即往就問,又言不知。

「如是展轉,至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皆言:『我不知四大何由而滅?上更有天,微妙第一,有大智慧,名梵迦夷,彼天能知四大何由永滅。』彼比丘即倐趣梵道,詣梵天上問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梵天報比丘言:『我不知四大何由永滅,今有大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眾生父母,彼能知四大何由永滅。』長者子!彼比丘尋問:『彼梵天王今為所在?』彼天報言:『不知大梵今為所在,以我意觀,出現不久。』未久,梵王忽然出現。長者子!彼比丘詣梵王所問言:『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彼大梵王告比丘言:『我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眾生父母。』時,彼比丘告梵王曰:『我不問此事,自問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

「長者子!彼梵王猶報比丘言:『我是大梵天王,無能勝者,乃至造作萬物,眾生父母。』比丘又復告言:『我不問此,我自問四大何由永滅?』長者子!彼梵天王如是至三,不能報彼比丘四大何由永滅。時,大梵王即執比丘右手,將詣屏處,語言:『比丘!今諸梵天皆謂我為智慧第一,無不知見,是故我不得報汝言:「不知不見此四大何由永滅。」』又語比丘:『汝為大愚!乃捨如來於諸天中推問此事。汝當於世尊所問如此事,如佛所說,善受持之。』又告比丘:『今佛在舍衛國給孤獨園,汝可往問。』

「長者子!時,比丘於梵天上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伸臂頃,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來至我所,頭面禮足,一面坐,白我言:『世尊!今此四大,地、水、火、風,何由而滅?』時,我告言:『比丘!猶如商人臂鷹入海,於海中放彼鷹飛空東西南北,若得陸地便即停止,若無陸地更還歸船。比丘!汝亦如是,乃至梵天問如是義,竟不成就,還來歸我。今當使汝成就此義。』即說偈言:

「『何由無四大,  地水火風滅?
  何由無細,  及長短好醜?
  何由無名色,  永滅無有餘?
  應答識無形,  無量自有光。
  此滅四亦滅,  麤細好醜滅,
  於此名色滅,  識滅餘亦滅。』」

時,堅固長者子白佛言:「世尊!此比丘名何等?云何持之?」

佛告長者子:「此比丘名阿室已,當奉持之。」

爾時,堅固長者子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姚秦三藏法師」,大正藏原為「後秦弘始年」,今依據明本改作「姚秦三藏法師」。

「那難陀」,巴利本作 Nāḷandā。

「波婆利菴」,大正藏原為「波婆利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婆利菴」。

「波婆利菴」,巴利本作 Pavārikambavana。

「堅固」,巴利本作 Kevaddha。

宋、元二本無「來」字。

宋本無「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時,堅固長者子復白佛言:「唯願世尊勑諸比丘」三十四字。

宋、元、明三本無「顯」字。

「諸比丘」,大正藏原為「比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諸比丘」。

大正藏在「者」字之後有一「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誡」,宋、元、明三本作「戒」。[*]

「煙火」,大正藏原為「烟火」,宋、元二本作「煙火」,明本作「煙焰」,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煙火」。

宋、元二本無「見」字。

大正藏無「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猥」,大正藏原為「隈」,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猥」。[*]

大正藏無「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宋、元、明三本無「毀」字。

大正藏在「成」字之後有一「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忉利」,巴利本作 Tāvatiṁsat。

大正藏無「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焰摩」,巴利本作 Yāma。

「兜率天」,巴利本作 Tusita。

「化自在天」,巴利本作 Nimmānarati。

「他化自在天」,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n。

「梵迦夷」,巴利本作 Brahmakāyika。

「何由」,大正藏原為「由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何由」。

「梵天」,大正藏原為「大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梵天」。

「為」,明本作「何」。

「長者子」,大正藏原為「長者」,今依據明本改作「長者子」。

「曰」,宋本作「白」。

「天」,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天」。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一」,明本作「在」。

「便即」,大正藏原為「則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即」。

「亦」,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亦」。

[註解]

波婆利菴次:園林名,位於那難陀城。又譯為「波婆利菴婆林」。

勑:吩咐,「敕」的異體字,讀音同「賴」。

神足:這裡為神通的通稱,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神通」。

上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又譯為「上人之法」。

空閑處: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阿蘭若」、「阿練若」。

覆藏:只有自己知道,不告訴他人。

發露: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又譯為「神足通」、「如意足」。

觀察他心:知道他人心裡在想什麼的神通。

教誡:開示說法教誨弟子。又譯為「教誡示現」、「教訓示現」。

隈屏:沒有人看到的地方。「隈」讀音同「威」,角落。屏是遮蔽物。//參考:雜阿含卷8第197經:他心示現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識,彼應作如是念、不應作如是念、彼應作如是捨、彼應作如是身證住,是名他心示現。由此處的理解,「隈」作「猥」似乎好一些,「猥」有鄙陋、粗俗、眾多、龐雜、混亂之意,「屏」在此似有隱瞞、蒙蔽的意思,所以「猥屏所為」大約是指「眾多鄙俗而不欲人知的念頭」,但是具觀察他心神足的都能知道。DL

倐:急速。「倐」是「倏」的異體字。

趣:前往。

四天王:欲界六天當中,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護一方的天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譯為「四大天王」。

忉利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另譯為「三十三天」。

焰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炎摩天」、「夜摩天」、「豔天」。

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譯為「兜率陀天」,義譯為「知足天」。

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自在」。又譯為「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又譯為「他化樂天」。

梵迦夷:色界初禪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屏處:隱密的地方;人們看不到的地方。

受持:接受不忘,依循實踐。

屈伸臂頃:彎曲再伸直手臂那麼短的時間。

麤:「粗」的異體字。

名色:即色、受、想、行、識五陰。其中「名」是「受、想、行、識」四陰,即所有心理的運作,沒有形體而只能用名字來詮釋,因此稱作「名」;「色」即色陰,也就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另外也有解釋「名色」為「分別色」,分別四大及其變化。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佛陀不要弟子向在家人示現神通

【待撰寫】

律中記載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對未受大戒的人自稱得到過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和本經的意旨一致。

另一方面,神足通、他心通、教誡通也有助於教化真正深入佛法精進修行的弟子,如《雜阿含經》卷八第197經《中阿含經》卷三十五〈梵志品2〉第143經傷歌邏經提到佛陀以神足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教導出家弟子,其中以教誡示現最重要。

  • 清淨光明的識最終仍要滅

佛在本經說:「應答識無形,無量自有光」,表示識沒有形貌,也可說沒有邊界,只有自生的光明。修定到心不隨境轉後,剩下純粹的覺知功能,有如清淨的心光。但這樣清淨光明的識終究也要滅,才能涅槃:「此滅四亦滅,麤細好醜滅,於此名色滅,識滅餘亦滅。」也就是說「識」滅則「名色」滅。《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晡利多品3〉第211經大拘絺羅經也同樣講到:「云何知名色滅如真?謂識滅名色便滅,是謂知名色滅如真。」

事實上,「識」和「名色」輾轉相依,互相依靠而生長,如《雜阿含經》卷十二第288經:「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在十二因緣的架構下來分析,要滅除「識」和「名色」,則要洞悉並滅除「無明」和「行」。對於十二因緣架構的詳細分析,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二

[進階辨正]

 
agama3/長阿含經第二十四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9/02 21: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642899513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