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比丘尼品第五

[導讀: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在印度許多女性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未來,而是由家長指定許配給人,甚至是被賣掉以換取傢妝。古代各主要宗教雖然都重視家庭的和諧,但男女的地位還是有別,只允許男性出家擔任最高階級的聖職人員。舉例而言,天主教的修女沒有領受聖秩聖事,不屬於聖職人員;伊斯蘭教在責備離婚的前提下,許可丈夫口頭說三次休妻即可離婚,妻子則沒有這種權力。

隨著佛教僧團的發展,養育悉達多太子長大的姨母大愛道,在她九十歲、丈夫淨飯王過世的那一年,帶著大批釋迦族的女子向佛陀請求出家,她說:「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願得受佛法律。我以居家有信,欲出家為道。」佛陀考量當時印度的社會背景以及安全、食宿等議題,向大愛道表示女性在家學佛即可,精進修行則證果,不因在家、出家而有差別。

大愛道並不死心,三次向佛陀請求出家加入僧團,但佛陀則教她們自行在家清淨修行。直到大愛道一百歲、佛陀六十歲的那年,大愛道再次率領大批釋迦族的女子,自行剃去頭髮、披起袈裟以示決心,步行二百多公里追趕佛陀到毘舍離城附近的大林重閣講堂,請求出家,仍未獲得佛陀同意。

這時大愛道以百歲的年紀,長途奔波、蓬頭垢面,疲憊不堪地在重閣講堂的門外哭泣,讓當時二十五歲的阿難尊者深為不捨,於是阿難尊者在僧團中向佛陀極力主張讓女性出家,並反問佛陀女性出家是否可現證初果至四果?佛陀則回答女性出家的確也可現證初果至四果。在阿難尊者的大力鼓吹下,佛陀最後同意讓女性出家,大愛道即成為僧團的第一位比丘尼。

佛教突破傳統讓女性出家,在當時的印度社會造成非議,許多男士對此相當不滿,外道也以此攻擊佛教,因此有所謂女人出家導致正法早滅五百年的說法。然而,在精進修行之下,眾多的比丘尼先後也都證了阿羅漢果,成為人天的榜樣。在當今男女平權的時代,佛教讓女性出家不僅比其他主要宗教來得進步,也造就了為數眾多的優秀比丘尼,為佛法的流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本品即記載了佛世僧團中知名的比丘尼,在那個女權低落的時代,有的是遇人不淑後出家,有的是家人死了後出家,有的是被逼婚而求出家,也有許多純粹是為了尋求真理而出家,不管她們的背景如何,在修行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也都成為後世佛弟子的榜樣。

(一)[0558c21]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久出家學,國王所敬,所謂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是。智慧聰明,所謂比丘尼是。神足第一,感致諸神,所謂優鉢華色比丘尼是。行頭陀法,十一限礙,所謂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是。天眼第一,所照無礙,所謂奢拘梨比丘尼是。坐禪入定,意不分散,所謂奢摩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演道教,所謂波頭蘭闍那比丘尼是。奉持律教,無所加犯,所謂波羅遮那比丘尼是。得信解脫,不復退還,所謂迦旃延比丘尼是。得四辯才,不懷怯弱,所謂最勝比丘尼是。」

 大愛及讖[*]摩  優鉢.機曇彌
 拘利.奢.蘭闍  波羅.迦旃.勝

[校勘]

〔增壹阿含經〕-【宋】【元】【明】,比丘尼品(1-5)~A. 1. 14. 5.

大…彌~Mahāpajāpatī Gotamī.

「讖」,大正藏原為「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讖」。[*]

優…色~Uppalavaṇṇā.

機…彌~Kisā Gotamī.

「奢拘利」,大正藏原為「奢拘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奢拘利」。

波…那~Paṭācārā.

「波羅」,大正藏原為「那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羅」。

[註解]

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

大愛道瞿曇彌:比丘尼名,即「大愛道比丘尼」,是佛陀未出家前的姨媽,也是佛陀母親難產去世後的養母。她堅持要出家,並由阿難再三向佛陀要求,成為第一位出家的比丘尼。又譯為「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其中「瞿曇」是佛陀俗家的姓,「瞿曇彌」為「瞿曇」的女聲,是釋迦族女子的通稱,在佛經中「瞿曇彌」常特指大愛道比丘尼。

讖摩:比丘尼名,佛陀稱讚她是比丘尼中「智慧聰明」第一。「讖」讀音同「趁」。又譯為「差摩」。

神足:這裡為神通的通稱,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神通」。

感致諸神:感應而得到各種神通。

優鉢華色:比丘尼名,即「蓮華色比丘尼」。未出家前,原為王舍城人,婚後曾生一女。因發現丈夫與母親私通,故離家至波羅捺城,另嫁一長者,長者至外地經商娶妾回家,才知所娶的妾是蓮華色的女兒。蓮華色深感命運悲涼,自暴自棄而做妓女,以美麗聞名。直至聽聞目犍連尊者說法,而歸信佛教,依大愛道比丘尼出家。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

十一限礙:頭陀行有十二項苦行規定,但比丘尼要群居才安全,而不住阿蘭若處,因而此處稱十一限礙。「限礙」指「不踰越」。

機梨舍瞿曇彌:比丘尼名,未出家前,父母、丈夫、幾個兒子都死了,傷心過度而幾乎瘋了,直到遇見佛陀為她說法,領悟四聖諦,證得初果,而從佛出家。佛陀稱讚她「持律第一」。「機梨舍」義譯為「瘦」,因為出生時較正常人瘦,又為釋迦族女子,因此名為「瘦瞿曇彌」。又譯為「基利施」。

奢拘梨:比丘尼名,舍衛城人,婆羅門種。又譯為「舍鳩利」、「舍仇梨」。

奢摩:比丘尼名,俱睒彌人,與俱睒彌王后舍摩為友,皇后死後深感無常而出家。義譯為「安隱」。

波頭蘭闍那:比丘尼名。又譯為「波陀蘭遮」、「鉢陀闌柘」。

波羅遮那:比丘尼名,即《雜阿含經》卷四十五第1202經所記載,在安陀林中靜坐時識破來刁難的魔王的「尸羅比丘尼」。又譯為「婆羅柘羅」。

信解脫:這裡指基於對佛、法、僧的不壞信心而得解脫。 or 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修行而證果、趣向「解脫」,所以名為「信解脫」。

迦旃延:比丘尼名。其過去世的因緣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三〈地主品 23〉第1經。

四辯才:善於說法的四種才智,包含義辯(分別義理)、法辯(明白諸法)、辭辯(通達方言)、應辯(不畏懼說法)。又譯為「四辯」。

最勝:比丘尼名。又譯為「勝」、「闍耶」、「毘闍耶」。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二)[0559a10]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自識宿命無數劫事,所謂拔陀迦毘離比丘尼是。顏色端[*]正,人所敬愛,所謂醯摩闍比丘尼是。降伏外道,立以正教,所謂輸那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說分部,所謂曇摩提那比丘尼是。身著麁衣,不以為愧,所謂優多羅比丘尼是。諸根寂靜,恒若一心,所謂光明比丘尼是。衣服齊整,常如法教,所謂禪頭比丘尼是。能雜種論,亦無疑滯,所謂檀多比丘尼是。堪任造偈,讚如來德,所謂天與比丘尼是。多聞廣博,恩惠接下,所謂瞿卑比丘尼是。」

 拔陀.闍.輸那  曇摩那.優多
 光明.禪.檀多  天與及瞿卑

[校勘]

「拔」,大正藏原為「扙」,今依據宋、元、明、聖、CB五本改作「拔」。

敬愛=愛敬【宋】【元】【明】

  「敬愛」,宋、元、明三本作「愛敬」。
  「愛敬」,大正藏原為「敬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敬」。

曇…那~Dhammadinnā.

衣服=衣被【宋】【元】【明】

  「衣服」,宋、元、明三本作「衣被」。
  「衣被」,大正藏原為「衣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衣被」。

「廣博恩惠」,大正藏原為「博知恩慧」,聖本作「博知恩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廣博恩惠」。

[註解]

拔陀迦毘離:比丘尼名,出家前是大迦葉尊者出家前的妻子,兩人奉父母之命結婚但各自修梵行,後來兩人都出家得阿羅漢。他自識宿命無數劫事的記載,可見《增壹阿含經》卷五十〈大愛道般涅槃品 52〉第2經。又譯為「婆陀」。

輸那:比丘尼名,曾在外道六師嫉妒佛陀受到毘舍離城內人民的供養,而吹噓自己比佛陀厲害、能將佛陀辯倒時,以神通出現在外道前,表示佛陀的比丘尼弟子就能辯倒外道六師,何況是佛陀,讓外道六師啞口無言,連辯都不敢辯,就離開毘舍離城了。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 38〉第11經。又譯為「輸盧」、「栴檀輸那」。

曇摩提那:比丘尼名,常向女信眾深入的講述法義,也曾渡化波斯匿王的官兵家屬棄惡向善,甚至有戰將在修習了慈心三昧後,以慈心三昧折伏了叛賊,詳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八〈晡利多品 3〉第210經法樂比丘尼經、《十誦律》卷八。又譯為「達摩提那」,義譯為「法樂」、「法與」、「施法」。

禪頭:比丘尼名,剎帝利種,毗舍離城離車族女,婚後夫死,遂出家而證悟。

檀多:比丘尼名,舍衛城人,憍薩羅國輔師的女兒,出家後於耆闍窟山,見象被洗浴,感其調順而開悟。

恩惠接下:以恩惠接引民眾。

[對應經典]

 

(三)[0559a23]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恒處閑靜,不居人間,所謂無畏比丘尼是。苦體乞食,不擇貴賤,所謂毘舍比丘尼是。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所謂拔陀婆羅比丘尼是。遍行乞求,廣度人民,所謂摩怒呵利比丘尼是。速成道果,中間不滯,所謂陀摩比丘尼是。執持三衣,終不捨離,所謂須陀摩比丘尼是。恒坐樹下,意不改易,所謂珕須那比丘尼是。恒居露地不念覆蓋,所謂奢陀比丘尼是。樂空閑處,不在人間,所謂優迦羅比丘尼是。長坐草蓐,不著文,所謂離那比丘尼是。著五納衣,以次分衛,所謂阿奴波摩比丘尼是。」

 無畏.多毘舍  婆陀.阿奴波
 檀.須檀.奢多  優迦.離.阿奴

[校勘]

佉=法【聖】

  「佉」,聖本作「法」。
  「法」,大正藏原為「佉」,今依據聖本改作「法」。

珕須那=珕那【宋】【元】【明】

  「珕須那」,宋、元、明三本作「珕那」。
  「珕那」,大正藏原為「珕須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珕那」。

「文」,大正藏原為「服」,今依據聖本改作「文」。

「分衛」,大正藏原為「分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分衛」。

「拔陀摩怒訶」,大正藏原為「婆陀阿奴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拔陀摩怒訶」。

奢多=珕奢【宋】【元】【明】

  「奢多」,宋、元、明三本作「珕奢」。
  「珕奢」,大正藏原為「奢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珕奢」。

[註解]

無畏:比丘尼名,摩竭提國鄔闍衍那城人,在王舍城的寒林修不淨觀而證得阿羅漢。

毘舍佉:比丘尼名,迦維羅衛城人,原為宮女,後隨大愛道比丘尼一同出家。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不念覆蓋:不想念屋頂或樹葉的覆蓋遮陰。「露地坐」是頭陀苦行之一。

長坐草蓐,不著文飾:長時間坐在草蓆上(而不是較舒服的坐墊或正式的座位上),不染著於紋彩修飾。

分衛:又作賓荼波底迦(paindapātika)(梵),譯為乞食、團食墮疊於鉢中。為佛弟子自存活之法,即依一定的行儀,乞食以資養色身。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導讀:打坐的方法]

打坐的方法有許多種,除了安那般那(觀呼吸)以外,最常見的還有:

  • 四無量心:
    1. 慈無量心:以無量慈為專注對象而修定。
    2. 悲無量心:以無量悲為專注對象而修定。
    3. 喜無量心:以無量喜為專注對象而修定。
    4. 捨無量心:以無量捨為專注對象而修定。又譯為「護無量心」。
  • 三三昧:
    1. 空三昧:觀五陰(身心的一切)無常、本空,而成就的定境。
    2. 無相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3. 無願三昧:以無常、苦為專注對象,於一切都無所願求,而成就的定境。
  • 十一切處:以無量「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為專注對象而修定。
  • 不淨觀:以心念專注觀察身體各組成成分的不淨,可以對治貪欲。

每個人最適合的打坐方法不一定相同,通常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打坐方法後,就可以專注修行該法門而入定。

入定依定境的深淺可以區分為不同的層次,例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入處定、識入處定、無所有入處定、非想非非想入處定等,有的打坐方法也容易導致特定的禪定層次,例如修空三昧容易得空入處定。詳細的解說可參見《雜阿含經》卷十四及卷十七的導讀。【以後待指向《增壹阿含經》的相關導讀,最好是同冊內的。】

(四)[0559b09]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樂空塚間,所謂優伽摩比丘尼是。多遊於慈,愍念生類,所謂清明比丘尼是。悲泣眾生,不及道者,所謂素摩比丘尼是。喜得道者,願及一切,所謂摩陀利比丘尼是。護守諸行,意不遠離,所謂迦羅伽比丘尼是。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修習無願,心恒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諸法無疑,度人無限,所謂毘摩達比丘尼是。能廣說義,分別深法,所謂普照比丘尼是。」

 優伽[*].明.素摩  摩陀.迦.提婆
 日光.末那婆  毘摩達.普照

[校勘]

「伽」,大正藏原為「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末」,大正藏原為「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末」。

[註解]

悲泣眾生,不及道者:悲憫沒有接觸佛法的眾生。

除去諸著:斷除各種執著。

心恒廣濟:有廣度眾生的心量。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所列包含了修習四無量心、三三昧第一名的比丘尼:

  • 四無量心:
    1. 慈無量心:多遊於慈,愍念生類,所謂清明比丘尼是。
    2. 悲無量心:悲泣眾生,不及道者,所謂素摩比丘尼是。
    3. 喜無量心:喜得道者,願及一切,所謂摩陀利比丘尼是。
    4. 捨無量心:護守諸行,意不遠離,所謂迦羅伽比丘尼是。
  • 三三昧:
    1. 空三昧:守空執虛,了之無有,所謂提婆修比丘尼是。
    2. 無相三昧:心樂無想,除去諸著,所謂日光比丘尼是。
    3. 無願三昧:修習無願,心恒廣濟,所謂末那婆比丘尼是。

其中末那婆比丘尼修習「無願三昧」,於一切都沒有願求,卻能有廣度眾生的心量,值得注意。

(五)[0559b22]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心懷忍辱,如地容受,所謂曇摩摩提比丘尼是。能教化人,使立檀會,所謂須夜摩比丘尼是。辦具床座,亦是須夜摩比丘尼是。心已永息,不興亂想,所謂因陀闍比丘尼是。觀了諸法,而無厭足,所謂龍比丘尼是。意強勇猛,無所染著,所謂拘那羅比丘尼是。水三昧,普潤一切,所謂婆須比丘尼是。入焰光三昧,悉照萠類,所謂降提比丘尼是。觀惡露不淨,分別緣起,所謂遮波羅比丘尼是。育養眾人,施與所乏,守迦比丘尼是。我聲聞中最後第一比丘尼,拔陀軍陀羅拘夷國比丘尼是。」

 曇摩.須夜摩  因提.龍.拘那
 婆須.降.遮波  守迦.拔陀羅

此五十比丘尼,當廣說如上。

[校勘]

大正藏無「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陀」,聖本作「地」。

強=彊【聖】

  「強」,聖本作「彊」。
  「彊」,大正藏原為「強」,今依據聖本改作「彊」。

入水+(光)【宋】【元】【明】

  「入水」,宋、元、明三本作「入水光」。
  大正藏無「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遮波羅」,宋、元、明三本作「遮娑羅」。

(所謂)+守【宋】【元】【明】

  「守」,宋、元、明三本作「所謂守」。
  大正藏無「所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拔…國~Bhaddā Kuṇḍalakesā.

  ???

[註解]

心懷忍辱,如地容受:心胸寬廣,能夠忍受侮辱而不生氣,有如大地能夠承受萬物。

檀會:「檀」即布施、供養;「會」指大會。

辦具床座:成辦床座等供養給僧團的供具。

水三昧:以水為專注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

守迦:比丘尼名,王舍城人,在王舍城見佛起信心而供養佛,後來由曇摩提那比丘尼剃度出家。他在王舍城說法度化許多人,被城內許多居士及鬼神所尊敬。《雜阿含經》卷五十第1327經記載曾有一天王舍城人忙於慶典,以致於守迦比丘尼沒有獲得供養,一位鬼神即挨家挨戶地勸人要供養他,為他募得衣、食。義譯為「白淨」、「鮮白」,又譯為「叔迦羅」。

拔陀軍陀羅拘夷國:比丘尼名,出家後一直未證道,趕在佛陀滅度當天向佛陀求法,佛陀要她思維苦的源頭,而證阿羅漢,成為佛滅前最後一位證阿羅漢的比丘尼,佛陀稱讚她「智慧捷疾」第一,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六〈八難品 42〉第3經。又譯為「君荼羅」、「君荼羅繫頭」。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編輯註:本小經十位比丘尼名皆已搜尋過CBETA及一行佛學辭典,未標註的比丘尼即在CBETA中沒有搜尋到任何相關資訊。)

[進階辨正]

 
agama1/增壹阿含經比丘尼品第五.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2/12 19:11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84749317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