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一七〇)根本分別品鸚鵡經第九(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於乞食時往詣鸚鵡摩納都提子家。是時,鸚鵡摩納都提子少有所為,出行不在。彼時,鸚鵡摩納都提子家有白狗,在大床上金盤中食。於是,白狗遙見佛來,見已便吠。世尊語白狗:「汝不應爾,謂汝從呧至吠。」白狗聞已,極大瞋恚,從床來下,至木聚邊憂慼愁臥。

鸚鵡摩納都提子於後還家,見己白狗極大瞋恚,從床來下,至木聚邊憂慼愁臥,問家人曰:「誰觸嬈我狗,令極大瞋恚,從床來下,至木聚邊憂慼愁臥?」

家人答曰:「我等都無觸嬈白狗,令大瞋恚,從床來下,至木聚邊憂慼愁臥。摩納!當知今日沙門瞿曇來此乞食,白狗見已,便逐吠之。沙門瞿曇語白狗曰:『汝不應爾,謂汝從呧[*]至吠。』因是,摩納!故令白狗極大瞋恚,從床來下,至木聚邊憂慼愁臥。」

鸚鵡摩納都提子聞已,便大瞋恚,欲誣世尊,欲謗世尊,欲墮世尊。如是誣、謗、墮沙門瞿曇,即從舍衛出,往詣勝林給孤獨園。

彼時,世尊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世尊遙見鸚鵡摩納都提子來,告諸比丘:「汝等見鸚鵡摩納都提子來耶?」

答曰:「見也。」

世尊告曰:「鸚鵡摩納都提子今命終者,如屈伸臂頃,必生地獄。所以者何?以彼於我極大瞋恚。若有眾生因瞋恚心故,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於是,鸚鵡摩納都提子往詣佛所,語世尊曰:「沙門瞿曇!今至我家乞食來耶?」

世尊答曰:「我今往至汝家乞食。」

「瞿曇!向我白狗說何等事,令我白狗極大瞋恚,從床來下,至木聚邊憂慼愁臥?」

世尊答曰:「我今平旦著衣持鉢,入舍衛乞食,展轉往詣汝家乞食,於是白狗遙見我來,見已而吠。我語白狗:『汝不應爾,謂汝從呧[*]至吠。』是故白狗極大瞋恚,從床來下,至木聚邊憂慼愁臥。」

鸚鵡摩納問世尊曰:「白狗前世是我何等?」

世尊告曰:「止!止!摩納!慎莫問我,汝聞此已,必不可意。」

鸚鵡摩納復更再三問世尊曰:「白狗前世是我何等?」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止!止!摩納!慎莫問我,汝聞此已,必不可意。」

世尊復告於摩納曰:「汝至再三問我不止,摩納!當知彼白狗者,於前世時即是汝父,名都提也。」

鸚鵡摩納聞是語已,倍極大恚,欲誣世尊,欲謗世尊,欲墮世尊。如是誣、謗、墮沙門瞿曇,語世尊曰:「我父都提大行布施,作大齋祠,身壞命終,生妙梵天。何因何緣,乃生於此下賤狗中?」

世尊告曰:「汝父都提以此增上慢,是故生於下賤狗中。

「梵志增上慢,  此終六處生,
 雞狗豬及豺,  驢五地獄六。

「鸚鵡摩納!若汝不信我所說者,汝可還歸語白狗曰:『若前世時是我父者,白狗當還在大床上。』摩納!白狗必還上床也。『若前世時是我父者,白狗還於金盤[*]中食。』摩納!白狗必當還於金盤[*]中食也。『若前世時是我父者,示我所舉金、銀、水精、珍寶藏處,謂我所不知。』摩納!白狗必當示汝已前所舉金、銀、水精、珍寶藏處,謂汝所不知。」

於是,鸚鵡摩納聞佛所說,善受持誦,繞世尊已,而還其家,語白狗曰:「若前世時是我父者,白狗當還在大床上。」白狗即還在大床上。「若前世時是我父者,白狗還於金盤[*]中食。」白狗即還金盤[*]中食。「若前世時是我父者,當示於我父本所舉金、銀、水精、珍寶藏處,謂我所不知。」白狗即從床上來下,往至前世所止宿處,以口及足床四腳下,鸚鵡摩納便從彼處大得寶物。

於是,鸚鵡摩納都提子得寶物已,極大歡喜,以右膝著地,叉手向勝林給孤獨園,再三舉聲,稱譽世尊:「沙門瞿曇所說不虛,沙門瞿曇所說真諦,沙門瞿曇所說如實。」再三稱譽已,從舍衛出,往詣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前後圍繞而為說法,世尊遙見鸚鵡摩納來,告諸比丘:「汝等見鸚鵡摩納來耶?」

答曰:「見也。」

世尊告曰:「鸚鵡摩納今命終者,如屈伸[*]臂頃,必生善處。所以者何?彼於我極有善心。若有眾生因善心故,身壞命終,必至善處,生於天中。」

爾時,鸚鵡摩納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世尊告曰:「云何摩納?如我所說白狗者為如是耶?不如是耶?」

鸚鵡摩納答曰:「瞿曇!實如所說。瞿曇!我復欲有所問,聽乃敢陳。」

世尊告曰:「恣汝所問。」

「瞿曇!何因何緣,彼眾生者,俱受人身而有高下、有妙不妙?所以者何?瞿曇!我見有短壽、有長壽者,見有多病、有少病者,見[*]不端正、有端正[*]者,見[*]無威德、有威德者,見[*]有卑賤族、有尊貴族者,見[*]無財物、有財物者,見[*]有惡智、有善智者。」

世尊答曰:「彼眾生者,因自行業,因業得報,緣業、依業、業處,眾生隨其高下處妙不妙。」

鸚鵡摩納白世尊曰:「沙門瞿曇所說至略,不廣分別,我不能知,願沙門瞿曇為我廣說,令得知義。」

世尊告曰:「摩納!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廣分別說。」

鸚鵡摩納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佛言:「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壽命極短?若有男子女人殺生凶弊,極惡飲血,害意著惡,無有慈心於諸眾生乃至蜫蟲,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壽命極短。所以者何?此道受短壽,謂男子女人殺生凶弊,極惡飲血。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壽命極長?若有男子女人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壽命極長。所以者何?此道受長壽,謂男子女人離殺斷殺。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多有疾病?若有男子女人觸嬈眾生,彼或以手拳,或以木石,或以刀杖觸嬈眾生,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多有疾病。所以者何?此道受多疾病,謂男子女人觸嬈眾生。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無有疾病?若有男子女人不觸嬈眾生,彼不以手拳,不以木石,不以刀杖觸嬈眾生,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無有疾病。所以者何?此道受無疾病,謂男子女人不觸嬈眾生。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形不端正[*]?若有男子女人急性多惱,彼少所聞,便大瞋恚,憎嫉生憂,廣生諍怒,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形不端正[*]。所以者何?此道受形不端正[*],謂男子女人急性多惱。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形體端正[*]?若有男子女人不急性多惱,彼聞柔軟麤獷強言,不大瞋恚,不憎嫉生憂,不廣生諍怒,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形體端正[*]。所以者何?此道受形體端正[*],謂男子女人不急性多惱。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無有威德?若有男子女人內懷嫉妒,彼見他得供養恭敬,便生嫉妒,若見他有物,欲令我得,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無有威德。所以者何?此道受無威德,謂男子女人內懷嫉妒。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有大威德?若有男子女人不懷嫉妒,彼見他得供養恭敬,不生嫉妒,若見他有物,不欲令我得,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有大威德。所以者何?此道受有威德,謂男子女人不懷嫉妒。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生卑賤族?若有男子女人憍傲大慢,彼可敬不敬,可重不重,可貴不貴,可奉不奉,可供養不供養,可與道不與道,可與坐不與坐,可叉手向禮拜問訊不叉手向禮拜問訊,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生卑賤族。所以者何?此道受生卑賤族,謂男子女人憍傲大慢。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生尊貴族?若有男子女人不憍傲大慢,彼可敬而敬,可重而重,可貴而貴,可奉事而奉事,可供養而供養,可與道而與道,可與坐而與坐,可叉手向禮拜問訊而叉手向禮拜問訊,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生尊貴族。所以者何?此道受生尊貴族,謂男子女人不憍傲大慢。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無有財物?若有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彼不施與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飲食、衣被、華鬘、塗香、屋舍、床榻、明燈、給使,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無有財物。所以者何?此道受無財物,謂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多有財物?若有男子女人作施主,行布施,彼施與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飲食、衣被、花鬘、塗香、屋舍、床榻、明燈、給使,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多有財物。所以者何?此道受多有財物,謂男子女人作施主,行布施。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有惡智慧?若有男子女人不數數往詣彼問事,彼若有名德沙門、梵志,不往詣彼,隨時問義:『諸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為罪,何者非罪?何者為妙,何者不妙?何者為白,何者為黑?白黑從何生?何義現世報,何義後世報?』設問不行,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有惡智慧。所以者何?此道受惡智慧,謂男子女人不數數往詣彼問事。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有善智慧?若有男子女人能數數往詣彼問事,彼若有名德沙門、梵志,數往詣彼,隨時問義:『諸尊!何者為善,何者不善?何者為罪,何者非罪?何者為妙,何者不妙?何者為白,何者為黑?白黑從何生?何義現世報,何義後世報?』問已能行,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有善智慧。所以者何?此道受善智慧,謂男子女人能數數往詣彼問事。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當知作短壽相應業必得短壽,作長壽相應業必得長壽,作多疾病相應業必得多疾病,作少疾病相應業必得少疾病,作不端正[*]相應業必得不端正[*],作端正[*]相應業必得端正[*],作無威德相應業必得無威德,作威德相應業必得威德,作卑賤族相應業必得卑賤族,作尊貴族相應業必得尊貴族,作無財物相應業必得無財物,作多財物相應業必得多財物,作惡智慧相應業必得惡智慧,作善智慧相應業必得善智慧。摩納!此是我前所說,眾生因自行業,因業得報,緣業、依業,業處眾生隨其高下處妙不妙。

鸚鵡摩納都提子白曰:「世尊!我已解。善逝!我已知。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從今日入都提家,如入此舍衛地優婆塞家,令都提家長夜得利義,得饒益安隱快樂。」

佛說如是。鸚鵡摩納都提子及無量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鸚鵡經第九竟(三千四百六十五字)

[校勘]

「含」,聖本作「鋡」。[*]

聖本無「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十三字。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大正藏無「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鸚鵡摩納都提子」,巴利本作 Subha mānava Todeyyaputta。

「金盤」,大正藏原為「金槃」,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金盤」。[*]

「呧」,元、明二本作「護」,聖本作「啀」。[*]

「己」,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己」。

「屈伸」,宋、元、明三本作「屈申」。[*]

「瞋恚心」,大正藏原為「心瞋恚」,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瞋恚心」。

「生妙」,大正藏原為「正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生妙」。

「掊」,宋、元、明、聖四本作「把」。

「鸚」,大正藏原為「鵡」,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鸚」。

「實」,大正藏原為「寶」,今依據聖、高麗藏二本改作「實」。

「生」,大正藏原為「至」,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生」。

 「何」,大正藏原為「向」,今依據前後文改作「何」。

「我」,聖本作「如」。

「答」,大正藏原為「白」,宋、元、明三本作「答」,聖本無此字。

聖本無「見」字。[*]

「正」,聖本作「政」。[*]

「賤」,聖本作「賤賤」。

「業」,巴利本作 Kamma。

「知」,大正藏原為「地」,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知」。

「必」,聖本作「一」。

「終」,宋本作「絡」。

「獷」,大正藏原為「𪍿」,今依據明本改作「獷」。

「具」,宋、元二本作「其」。

「生」,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明本無「鸚鵡經第九竟」四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四百六十五字」八字。

[註解]

少有所為:有些事情要辦。

從呧至吠:從罵人到只能吠叫。「呧」指「詆毀」。

木聚:地上??

可意:合意的;可愛的。

掊:挖土,讀音為ㄆㄡˊ。

威德:聲威與德行,表現在對人的影響力及受人的敬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影響力」。

[對應經典]

  • 待加上:佛說鸚鵡經
  • 待加上:佛說兜調經
  • 待加上:中部135經

[讀經拾得]

  • 大施主因為驕慢而往生為白狗

有次佛陀前往名為鸚鵡的年青人家中化緣。年青人鸚鵡不在家,他家有一隻養尊處優的白狗,在大床上,正吃著金盤子中的食物。白狗遠遠見到佛陀來,就對著佛陀吠叫,佛陀則向白狗說:「你不應該這樣子,罵人罵到只能吠叫。」

白狗聽了很生氣,蜷縮在一旁,悶悶不樂。

年青人鸚鵡回到家中,看到他喜愛的白狗悶悶不樂,就問家人發生了什麼事?家人說是姓瞿曇的那位出家人唸了白狗幾句所造成的。

年青人很生氣地跑去質問佛陀對白狗作了什麼?佛陀照實回答他只是對白狗說:「你不應該這樣子,罵人罵到只能吠叫。」

年青人追問佛陀,白狗前世和自己是什麼關係?佛陀表示這答案會讓年青人不高興,因此不予回答,但在年青人三次的追問下,佛陀最後告知:「那隻白狗前世是你的父親。」

年青人不相信,非常生氣地說:「我父親生前作大布施、作大祭祀,死後當然往生梵天,怎麼可能淪落畜生道,成為一條狗?」

佛陀表示這是因為他父親生前極為傲慢,也指點年青人幾種方法,讓他回家後自己驗證。

年青人回家後一一驗證,尤其是問白狗:「你如果是我父親,則請顯示父親生前所私藏的財寶,我所不知道的。」

白狗就到床腳下扒土,露出生前所埋藏在土中的財寶。

年青人這時才信了佛陀所說,皈依於佛,並且請教佛陀因果業報的道理。

  • 大施主為什麼會往生為狗

輪迴的因素錯綜複雜,很難一言以蔽之。極端簡化來看,有個現象:現在怎麼對待他人,未來世則被他人那麼對待。

白狗前世為貴族,雖然行大布施,但極為傲慢,瞧不起他所布施的對象,動輒吼罵。

在來世,他往生為狗,但因為行大布施的福報,所以好狗命,過得比許多人還舒服。

布施時狗眼看人低者,自作自受,自以為布施即多大的功德,卻往生下賤的惡道,恐怕是當事人始料所未及的,也可知正見的重要,以及心態(意業)的重要。

佛陀則教導我們布施時要以平等、歡喜的心,親手施、下心施。

  •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本經中佛陀對業報原因的舉例,整理如下:

業報 原因
短命 殺生,起傷害心、沒有慈心
長命 不殺生、對一切生命有慈悲心
多病 攻擊、傷害眾生
無病 不攻擊、傷害眾生
長𢔽難看 容易生氣、不滿、起爭執
長得好看 對不中聽的話不生氣、不滿、爭執
沒影響力 心懷嫉妒
有影響力 無嫉妒心
出生卑賤 傲慢自大,不禮敬應禮敬的人
出生尊貴 不傲慢,禮敬服侍應禮敬的人
沒錢 不布施貧窮、供養修行人
有錢 布施貧窮、供養修行人
劣慧 不向修行人請教法義
有慧 常向修行人請教法義

[進階辨正]

(一七一)中阿含[*]根本分別品分別大業經第十(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

爾時,尊者三彌提亦遊王舍城,住無事禪屋中。

於是,異學哺羅陀子中後彷徉,往詣尊者三彌提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賢三彌提!我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異學哺羅陀子便問曰:「賢三彌提!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尊者三彌提告曰:「賢哺羅陀子!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賢哺羅陀子!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

異學哺羅陀子至再三語尊者三彌提曰:「賢三彌提!我面從沙門瞿曇聞,面從沙門瞿曇受,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

尊者三彌提亦再三告曰:「賢哺羅陀子!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為不善也。世尊不如是說。賢哺羅陀子!世尊無量方便說,若故作業,作已成者,我說無不受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也。」

異學哺羅陀子問尊者三彌提:「若故作業,作已成者,當受何報?」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若故作業,作已成者,必受苦也。」

異學哺羅陀子復問尊者三彌提曰:「賢三彌提!汝於此法、律學道幾時?」

尊者三彌提答曰:「賢哺羅陀子!我於此法、律學道未久,始三年耳。」於是,異學哺羅陀子便作是念:「年少比丘尚能護師,況復舊學上尊人耶?」於是,異學哺羅陀子聞尊者三彌提所說,不是不非,即從座起,奮頭而去

彼時,尊者大周那去尊者三彌提晝行坐處不遠。於是,尊者大周那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彼盡誦習,善受持已,即從座[*]起,往告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盡向尊者阿難說之。

尊者阿難聞已,語曰:「賢者周那!得因此論,可往見佛,奉獻世尊。賢者周那!今共詣佛,具向世尊而說此義,或能因是得從世尊聞異法也。」

於是,尊者阿難、尊者大周那共往詣佛。尊者大周那稽首佛足,卻坐一面,尊者阿難稽首佛足,卻住一面。

彼時,尊者阿難語曰:「賢者大周那!可說,可說。」

於是,世尊問曰:「阿難!周那比丘欲說何事?」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今自當聞。」於是,尊者大周那謂尊者三彌提與異學哺羅陀子所共論者盡向佛說。

蓄意作苦業、樂業、不苦不樂業,得苦報、樂報、不苦不樂報

世尊聞已,告曰:「阿難!看三彌提比丘癡人無道。所以者何?異學哺羅陀子問事不定,而三彌提比丘癡人一向答也。」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若三彌提比丘因此事說,所有覺者是苦,當何咎耶?」

世尊呵尊者阿難曰:「看!阿難比丘亦復無道。阿難!此三彌提癡人,彼異學哺羅陀子盡問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阿難!若三彌提癡人為異學哺羅陀子所問,如是答者:『賢哺羅陀子!若故作樂業,作已成者,當受樂報;若故作苦業,作已成者,當受苦報;若故作不苦不樂業,作已成者,當受不苦不樂報。』阿難!若三彌提癡人為異學哺羅陀子所問,如是答者,異學哺羅陀子眼尚不敢視三彌提癡人,況復能問如是事耶?阿難!若汝從世尊聞分別大業者,於如來倍復增上心靖得喜。」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分別大業經者,諸比丘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外道以偏概全

佛言:「阿難!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或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或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

「阿難!造惡後生天界,外道天眼見了認為惡無惡報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阿難!行善後墮地獄,外道天眼見了認為善無善報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無身妙行,亦無身妙行報,無口、意妙行,亦無口、意妙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阿難!造惡後墮地獄,外道天眼見了認為惡有惡報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有身惡行,亦有身惡行報,有口、意惡行,亦有口、意惡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阿難!行善後生天界,外道天眼見了認為善有善報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若有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而見彼,見已,作是念:『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報,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報。所以者何?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

佛陀辨別外道偏見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無身惡行,亦無身惡行報,無口、意惡行,亦無口、意惡行報。』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無身妙行,亦無身妙行報,無口、意妙行,亦無口、意妙行報。』我不聽彼。若作是說:『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有身惡行,亦有身惡行報,有口、意惡行,亦有口、意惡行報。』我聽彼也。若作是說:『我見彼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惡處地獄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阿難!於中若有一沙門、梵志得天眼,成就天眼,作如是說:『有身妙行,亦有身妙行報,有口、意妙行,亦有口、意妙行報。』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我見彼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我聽彼也。若作是說:『若更有如是比丘[*]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若作是說:『如是見者,則為正見,異是見者,則彼智趣邪[*]。』者,我不聽彼。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者,我不聽彼。所以者何?阿難!如來知彼人異。

佛陀如實知見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彼若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善處報,彼因此緣此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彼若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或復因後報故,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未盡應受地獄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死時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阿難!若有一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已,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者,彼即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本作不善業,作已成者,因不離、不護故,未盡應受地獄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或復死時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惡處地獄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阿難!若有一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離、護已,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者,彼即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報,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阿難!如來知彼人為如是也。

「復次,有四種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阿難!猶如四種,或㮈不熟似熟,或熟似不熟,或不熟似不熟,或熟似熟。如是,阿難!四種㮈喻人,或有人無有似有,或有似無有,或無有似無有,或有似有。」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分別大業經第十竟(三千五百七字)

中阿含[*]根本分別品第二(二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字)(第四分別誦)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六千九百七十二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明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三彌提」,巴利本作 Samidhi。

「無事禪屋」,巴利本作 Araññakuṭikā。

「異學哺羅陀子」,巴利本作 Potaliputtaparibbājaka。

「定」,巴利本作 Samāpatti。

「故作業」,巴利本作 Sañcctanika kamma。

「彌」,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聖本無「尊」字。

大正藏在「尊」字之後有「上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聖本作「尊」。

「座」,聖本作「坐」。[*]

「告」,大正藏原為「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告」。

「坐」,明本作「住」。

「問事不定」,巴利本作 Vibhajja byāka aṇīyo pañho。

「問事不定」,聖本作「問事不足」。

「一向答」,巴利本作 Ekaṃsena byakato。

「呵」,聖本作「訶」。

「聞」,大正藏原為「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聞」。

「分別大業經」,巴利本作 Mahākamma vibhaṅga。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邪」。

大正藏無「丘」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邪」。[*]

「比丘」,大正藏原為「比」,宋本作「比丘」,明本作「此」,今依據宋本改作「比丘」。[*]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前後文改作「邪」。

「離」,聖本作「與」。

「業」,聖本作「處」。

「不」,宋、元、明三本作「人」。

明本無「分別大業經第十竟」八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五百七字」六字。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第二」,明本作「第十三」。

宋、元二本無「中阿含根本分別品第二竟」十一字。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字」十二字。

宋、元、明三本無「第四分別誦」五字。

聖本在「誦」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宋、元、明、聖四本無「六千九百七十二字」八字。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六千九百七十二字)」置於「中阿含根本分別品第二竟(二萬四千五百八十九字)(第四分別誦)」前行,今依據明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三彌提:比丘名,佛陀曾稱讚他「得喜行德,無若干想」第一。又譯為「三彌離提」、「娑彌陀」、「善覺」。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彷徉:來來回回地漫步。

身、口業虛妄,唯意業真諦:身體所作、言談所說都是虛妄的(不會有業報),只有意念的造作是真的(會有業報)。按:外道的這個說法並不正確,佛陀說意業最重,但並沒有說身、口業無業報。

或有定,比丘入彼定無所覺:有的定是比丘入那定後沒有感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那種等至,入定者不感受任何事物」。按:滅受想定(又譯為「滅盡定」)即是這樣的定,沒有受陰和想陰。

故作業:故意造作的業;蓄意的行為。

若不故作業,作已成者,我不說必受報:如果不是蓄意的行為,作成了,不必然有果報。按:這個道理可參見《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 2〉第15經思經:「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

若故作業,作已成者,必受苦也:如果是蓄意的行為,作成了,一定會受到苦果。按:這個說法不盡正確,雖然蓄意的行為會有果報,但不一定都是苦果,例如行善可得善果而受樂。

奮頭而去:猛然掉頭就走。

大周那: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均頭」、「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

問事不定:所問的事情包含多種情況。南傳作「應該被分別解答的問題」。

一向答:單一面向的回答。

分別大業:分析、辨別重要的行為、造作。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業的大分別」。

心靖得喜:心念安定、獲得喜悅。按:「若汝從世尊聞分別大業經者,於如來倍復增上心靖得喜」這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果你們聽如來分別業的大分別」,似乎缺漏下半句,可依《中阿含經》補全。

若所見所知極力捫摸,一向著說,此是真諦,餘皆虛妄:如他所見到的、所知道的,竭盡所能地瞎子摸象,全然地執著於這個論點,認為這樣才是真理,其它的都是假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像這樣,他只在自己的智、自己的見、自己的發現之處剛毅地、取著地執著而說:『這才是真實的,其它都是空虛的」。

我不聽彼:我不認同他。

我聽彼也:我認同他。按:這位外道以天眼看到一個人作惡卻往生天界,這是確實發生的事情,因此佛陀認同他的所見。另一方面,從因果來看,這人往生天界並不是由於他的作惡,而是由於他所造的其它善業。

若更有如是比丘不離殺、不與取、邪婬、妄言,乃至邪見,此不離、不護者,彼一切身壞命終,亦生善處天中者,我不聽彼:(外道以偏概全地認為)「如果還有這樣作種種惡行的比丘,不離、不捨作惡,他們死亡後通通也會往生善處天界」,佛陀不認同他。按:先前外道以天眼看到一個人作惡卻往生天界,但這人往生天界不是由於作惡,也不代表其他作惡的人也通通會往生天界。

如來知彼人異:佛陀知道那人的知見有異於真理。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來業的大分別智是另一種」。

彼於現法中受報訖而生於彼:他(這一世所造的惡業)已經在這一世中受完惡報了,因此而能生於那裡(天界)。

因後報故:因為(他所造的惡業)在更久以後才會受惡報的緣故。

彼不以此因、不以此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他不是因為這個(造惡的)因緣,在死亡後往生善道、天界。

本作善業,作已成者,因離、護故,未盡應受善處報:過去所作的善行,作成了,因為捨離惡業的緣故,應往生善道的果報還沒有受完(因此這一生死亡後往生善道)。

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死亡的當下生起了善心,心的(受、想、行陰等)運作相應於正見。

或有人無有似有:有的人實際上是缺乏(善業)的,看起來像是有(善業)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顯現不能夠的能夠業」。

㮈:芒果。又譯為「菴羅」。

[對應經典]

  • 待加上: 中部136經

[讀經拾得]

  • 為何「所有覺者是苦」不對?

佛陀說法時,會以對方能聽懂的話來說明,不會和對方雞同鴨講,也不會指鹿為馬,而是基於現實來分析。

就一般人感知的現實來說,人的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是世間的現象,也就是後代論中所謂的「世俗諦」。從佛法來更進一步分析,一切感受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終究是苦的,這則是出世間的智慧,後代論中稱為「勝義諦」。一般我們要和人討論世間情形時,應以「世俗諦」來討論。此經中對方問世間狀況,三彌提尊者卻跳過銜接的義理(無常即苦),以「勝義諦」回答,容易造成誤會,因此是不適當的。

  • 隨念往生

對於凡夫的命終往生去處,《阿含經》中強調業力是根本,例如《中阿含經》卷三〈業相應品2〉第17經伽彌尼經以重石沈水比喻惡貫滿盈的人:「十種不善業道,黑有黑報,自然趣下,必至惡處」,久修善業的人則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0經所說:「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

凡夫命終在隨業受報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其餘因素影響,例如本經中佛陀提到「隨念」往生的例子:「或復死時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見相應,彼因此緣此,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中。」前一經中,佛陀也說過名為鸚鵡的年輕人如果在對佛陀起瞋心時命終,必生惡道,但在後來信佛而起善心時命終,則必至善道。六念以及對三寶的敬信特別有助於往生善處,如《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二〈力品38〉第10經所載:「眾生身、口、意行惡,彼若命終,憶如來功德,離三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得生天上,是謂第六如來功德。」

「隨念」也不會和業力抵觸,畢竟本經就表明了,造業不見得立刻受報,而是會到綜合的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受報。

隨念往生不代表口頭上「唸」幾聲佛就能善生善處,有口無心在佛教來看難有作用,如同本經中說「不故作業」不見得有報。

不過臨終的念頭如何,是凡夫難以掌握的。平日有恆心地修習佛法,才是往生善處的根本。

  • 神通的限制

此經中描述了很多有天眼通的人,見到有人行惡生善處、行善生惡處等現象,而對因果起了邪見。這在現世也很常見,有神通的人特別容易對佛法有錯誤的認知。因此有神通實在不足恃,必須以佛經來作為對義理認知的憑藉,才能正確地認識因果及佛法。

[進階辨正]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四.txt · 上一次變更: 2022/02/24 09: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873350143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