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須陀品第三十

導讀

(一)[0659a06]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波沙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清旦從靜室起,在外經行。是時,須陀沙彌在世尊後而經行。爾時,世尊還顧,謂沙彌曰:「我今欲問卿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須陀沙彌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曰:「有常色及無常色,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之貌?」

須陀沙彌白佛言:「有常色及與無常色者,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常色者是內,無常色者是外,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有一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快說此義,有常色、無常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有漏義、無漏義,為是一義?為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對曰:「有漏義、無漏義為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漏義,是生死結使;無漏義者,是涅槃之法。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無漏是涅槃。」世尊告曰:「聚法散法,為是一義?為是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聚法之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盡諦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義有若干,非一義也。云何,須陀!義、義,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受與陰義,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受者,無形不可見;陰者,有色可見,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受義陰義,事有若干,非一義也。」世尊告曰:「有字、無字,義有若干?為是一義?」

沙彌白佛言:「有字、無字,義有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結;無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無字者,是涅槃。」世尊告曰:「云何,須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無字是涅槃?」

沙彌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無字者,是涅槃之法。」爾時,世尊告沙彌曰:「快說此言,今即聽汝為大比丘。」

爾時,世尊還詣普集講堂,告諸比丘:「摩竭國界快得善利,使須陀沙彌遊此境界,其有以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持供養者,亦得善利;彼所生父母亦得善利,乃得生此須陀比丘。若須陀比丘所至之家,彼家便為獲其大幸。我今告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所以然者,此須陀比丘極為聰明,說法無滯礙,亦無怯弱。是故,諸比丘!當學如須陀比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大正藏無「諦聽」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為」,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苦+(習)【宋】,(集)【元】【明】

  ????

大正藏無「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大正藏無「陰義」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床」,明本作「床敷」。

「至」,大正藏原為「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然者」,大正藏原為「者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然者」。

大正藏無「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須陀:沙彌名,七歲時即已相當聰明有智慧,和佛陀問答法義流利,因此佛陀破例讓他受具足戒(完整的出家戒律),雖然他未滿二十歲(受具足戒的最低歲數)。又譯為「須陀耶」。

有常色:這裡可能以「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作譬喻,法身是恆常的,而引喻為有常色。按「法身」的「身」原文kāya有「聚集」、「身體」雙重意思,在「法身」這詞中主要應取「聚集」的意思,但在此問答中譬喻作「身體」的意思。

為是一義?為有若干之貌:是同一個意思嗎?還是不同件事?

聚法:相聚而成的。可對應到四聖諦的「集諦」。

散法:在這裡特指一切消散後還留存的,也就是滅除煩惱、生死的「涅槃」,或是四聖諦的「滅諦」。

四大形: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所構成的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受:「取」的另譯,即執取、執著,是十二因緣的第九支,梵語及巴利語 upādāna 在《增壹阿含經》中譯作「受」,也是「五取蘊」中的「取」。

陰: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等積聚,也就是包含了一個人的身心。這段中「取」和「陰」的差別,或許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二第58經:「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白話翻譯為:「五陰並不就是執著,也不是五陰之外有執著,而是哪裡有欲貪,哪裡就有五受陰(執著的五陰)。」

有字:有「名」,即有受、想、行、識的心理運作。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給須陀沙彌的考題,多圍繞在輪迴生死與解脫涅槃的對比。對於解脫涅槃的境界,要有一定的修證才能徹底明瞭。須陀沙彌能夠對答如流,也可見其修行功夫,因此獲得佛陀稱讚。

佛陀和須陀沙彌的問答,有點機峰的意味,加上有譬喻的成份,不是標準制式的佛學問答,我們也只能由答案來反推問題的意思,原義如何恐怕要佛陀和須陀沙彌才能確知,同學們也可以有各自的解讀。

[進階辨正]

(二)[0659b29]

聞如是:

一時,佛在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之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有長老比丘在彼眾中,向世尊舒腳而睡;爾時,修摩那沙彌年始八歲,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念在前

爾時,世尊遙見長老比丘舒腳而眠,復見沙彌端坐思惟。世尊見已,便說此偈:

「所謂長老者,  未必剃鬚髮
 雖復年齒長,  不免於愚行。
 若有見諦法,  無害於群萌
 捨諸穢惡行,  此名為長老。
 我今謂長老,  未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業,  分別於正行。
 設有年幼少,  諸根無漏缺,
 此謂名長老,  分別正法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此長老舒腳而睡乎?」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我等悉見。」

世尊告曰:「此長老比丘五百世中恒為龍身,今設當命終者,當生龍中。所以然者,無有恭敬之心於佛、法、眾。不恭敬三寶,報得龍身若有眾生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身壞命終,皆當生龍中。汝等頗見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我不遠,端坐思惟?」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分恭敬,一分利益此沙彌卻後七日,當得四神足,及得四諦之法,於四禪而得自在,善修四意斷。所以然者,此修摩那沙彌,有恭敬之心向佛、法、眾。以是之故,諸比丘!恒當勤加恭敬佛、法、之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閱=越【明】*, 【明】

  ????

「始」,大正藏原為「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始」。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繫」,大正藏原為「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繫」。

「鬚髮」,大正藏原為「髮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鬚髮」。

宋、元、明三本無「當」字。

[註解]

無央數:即「無數」,又譯為「阿僧祇」。

長老:對出家年數較多者的尊稱,又譯為「上座」。按剛出家至出家九年稱「下座」,出家十年至十九年稱「中座」,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稱「上座」,五十年以上稱「耆舊長老」。

舒腳而睡:伸腿睡覺(而不是盤腿坐著)。

修摩那:沙彌名,佛陀稱讚他「善誨禁戒比丘尼僧」第一。又譯為「須摩那」。

群萌:群生;眾生。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作為長老的條件

佛陀表示剃髮和年紀不能讓人作為長老,見四聖諦、沒有害心、捨穢惡行、六根清淨,才能稱得上是長老。

  •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

本經強調恭敬的重要性,是因為恭敬能因緣升起一連串的善法,如《雜阿含經》卷十四第346經所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CBETA, T02, no. 99, p. 96, b16-23)

(三)[0660a01]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有長者名阿那邠邸,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不可稱計。爾時,滿富城中有長者名滿財,亦饒財多寶:車璩、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不可稱量,復是阿那邠邸長者少小舊好,共相愛敬,未曾忘捨。然復阿那邠邸長者恒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彼滿富城中販賣,使滿財長者經紀將護;然滿財長者亦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舍衛城中販賣,使阿那邠邸長者經紀將護。

是時,阿那邠邸有女名修摩提,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爾時,滿財長者有少事緣到舍衛城,往至阿那邠邸長者家,到已,就座而坐。是時,修摩提女從靜室出,先拜跪父母,後拜跪滿財長者,還入靜室。

爾時,滿財長者見修摩提女顏貌端正,如桃華色,世之希有,見已,問阿那邠邸長者曰:「此是誰家女?」

阿那邠邸報曰:「向者女者,是我所生。」

滿財長者曰:「我有小,未有婚對,可得[貪>貧]家不?」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報曰:「事不宜爾。」

滿財長者曰:「以何等故事不宜爾?為以姓望?為以財貨耶?」

阿那邠邸長者報曰:「種姓、財貨足相詶匹,但所事神祠與我不同,此女事佛釋迦弟子,汝等事外道異學,以是之故不赴來意。」

時,滿財長者曰:「我等所事自當別祀,此女所事別自供養。」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女設當適汝家者,所出財寶不可稱計,長者亦當出財寶不可稱計。」

滿財長者曰:「汝今索我幾許財寶?」

阿那邠邸長者曰:「我今須六萬兩金。」是時,長者即與六萬兩金。

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我以方便前卻,猶不能使止。」語彼長者曰:「設我嫁女,當往問佛,若世尊有所教敕,當奉行。」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假設事務,如似小行,即出門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那邠邸長者白世尊曰:「修摩提女為滿富城中滿財長者所求,為可與?為不可與乎?」

世尊告曰:「若當修摩提女適彼國者,多所饒益,度脫人民不可稱量。」是時,阿那邠邸長者復作是念:「世尊以方便智應適彼土。」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遶佛三匝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與滿財長者。滿財長者曰:「我用此食為?但嫁女與我不也?」

阿那邠邸曰:「意欲爾者便可相從。卻後十五日,使兒至此。」作此語已,便退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辦具所須,乘寶羽之車,從八十由延內來;阿那邠邸長者復莊嚴己女,沐浴香熏,乘寶羽之車,將此女往迎滿財長者男,中道相遇。時,滿財長者得女便至滿富城中。

爾時,滿富城中人民之類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適他國者,當重刑罰;若復他國取婦將入國者,亦重刑罰。」

爾時,彼國有六千梵志,國人所奉,制限有言:「設犯制者,當飯六千梵志。」爾時,長者自知犯制,即飯六千梵志。然梵志所食,均食肉,及䐗肉羹,重釀之酒。又梵志所著衣服,或被白,或披衣。然彼梵志之法,入國之時,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現

爾時,長者即白:「時到,飲食已具。」

是時,六千梵志皆偏著衣裳,半身露現[*],入長者家。

時,長者見梵志來,膝行前迎,恭敬作禮,最大梵志舉手稱善,前抱長者項,往詣坐所,餘梵志者各隨次而坐。

爾時,六千梵志坐已定訖。時,長者語修摩提女曰:「汝自莊嚴,向我等師作禮。」

修摩提女報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人禮。」

長者曰:「此非裸人,非不有慚;但所著衣者,是其法服。」

修摩提女曰:「此無慚愧之人,皆共露形體在外,有何法服之用?長者願聽!世尊亦說有二事因緣,世人所貴。所謂有慚、有愧。若當無此二事者,則父母、兄弟、宗族五親,尊卑高下則不可分別。如今有雞、犬、䐗、羊、驢、騾之屬,皆共同類無有尊卑。以有此二法在世故,則知有尊卑之異。然此等之人離此二法,似雞、犬、䐗、羊、驢、騾同群,實不堪任向作禮拜。」

時,修摩提夫語其婦曰:「汝今可起向我等師作禮,此諸人皆是我所事之天。」

修摩提女報曰:「且止!族姓子!我不堪任向此無慚愧裸人作禮;我今是人向驢犬作禮。」

夫復語曰:「止!止!貴女!勿作是言,自護汝口,勿有所犯。此亦非驢,復非誑惑,但所著之衣,正是法衣。」

是時,修摩提女涕零悲泣,顏色變異,並作是說:「我父母五親寧形毀,五斷其命根,終不墮此邪見之中。」

時,六千梵志各共高聲而作是說:「止!止!長者!何故使此婢罵乃爾?若見請者,時供辦飲食。」是時,長者及修摩提夫即辦䐗肉、䐗肉羹、重釀之酒,食六千梵志,皆使充足。諸梵志食已,少多論議,便起而去。

是時,滿財長者在高樓上,煩冤愁惋,獨坐思惟:「我今取此來,便為破家,無異辱我門[尸>戶。」]

是時,有梵志名修跋,得五通,亦得諸禪,然滿財長者所見貴重。時,修跋梵志而作是念:「我與長者別來日久,今可往相見。」是時,梵志入滿富城,往詣長者家,問守門者曰:「長者今為所在?」

守門人報曰:「長者在樓上,極為愁憂,大不可言。」

時,梵志徑上樓上,與長者相見,梵志問長者曰:「何故愁憂乃至於斯,無縣官、盜賊、水、火災變所侵抂乎?又非家中不和順耶?」

長者報曰:「無有縣官、盜賊之變,但小家中事緣不遂。」

梵志問曰:「須聞其狀,有何事緣?」

長者報曰:「昨日為兒娶婦,又犯國限;五親被辱,請諸師在舍,將兒婦往禮拜而不從命。」

梵志修跋報曰:「此女家者,為在何國近遠娉娶?」

長者曰:「此女舍衛城中阿那邠邸女。」

時,彼梵志修跋聞此語已,愕然驚怪,兩手掩耳,而作是說:「咄!咄!長者!甚奇!甚特!此女乃能故在,又不自殺,不投樓下,甚是大幸。所以然者,此女所事之師,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現在,甚奇!甚特!」

長者曰:「我聞汝語,復欲嗤笑。所以然者,汝為外道異學,何故歎譽沙門釋種子行?此女所事之師,有何威德?有何神變?」

梵志報言:「長者!欲聞此女師神德乎?我今粗說其原。」

長者曰:「願聞其說。」

梵志報曰:「我昔日詣雪山北人間乞食,得食已,飛來詣阿耨達泉。時,彼天、龍、鬼神遙見我來,皆護持刀劍而來向我,並語我言:『修跋仙士,莫來止此泉邊,莫污辱此泉;設不隨我語者,正爾命根斷壞!』我聞此語,即離彼泉不遠而食。

「長者當知,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名均頭沙彌,然此沙彌亦至雪山北乞食,飛來詣阿耨達泉,叉手執塜間死人之衣,血垢污染。是時,阿耨達大神天、龍、鬼神皆起前迎,恭敬問訊:『善來,人師,可就此坐。』時,均頭沙彌往至泉水之處。又復長者,當泉水中央有純金之案。爾時,沙彌以此死人之衣,漬著水中;卻後坐食,食竟,盪鉢,在金案上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便入初禪,從初禪起,入第二禪;從第二禪起,入第三禪;從第三禪起,入第四禪;從第四禪起,入空處;從空處起,入識處;從識處起,入不用處;從不用處起,入有想無想處;從有想無想處起,入滅盡三昧;從滅盡三昧起,入炎光三昧;從炎光三昧起,入水氣三昧;從水氣三昧起,入炎光三昧,次復入滅盡三昧,次復入有想無想三昧,次復入不用處三昧,次復入識處三昧,次復入空處三昧,次復入四禪,次復入三禪,次復入二禪,次復入初禪,從初禪起而死人之衣。是時,天、龍、鬼神或與衣者,或以水澆者,或取水而飲者。爾時,浣衣已,舉著空中而曝之。爾時,彼沙彌收攝衣已,便飛在空中,還歸所在。

「長者當知,我爾時遙見而不得近。此女所事之師,最小弟子有此神力,況復最大弟子有何可及乎?何況彼師如來.至真.等正覺而可及乎?觀此義已,而作是說:『甚奇!甚特!此女乃能而不自殺,不斷命根。』」

是時,長者語梵志曰:「我等可得見此女所事師乎?」

梵志報曰:「可還問此女。」

是時,長者問須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見汝所事師,能使來不乎?」

時,女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而作是說:「願時辦具飲食,明日如來當來至此,及比丘僧。」

長者報曰:「汝今自請,吾不解法。」

是時,長者女沐浴身體,手執香爐,上高樓上,叉手向如來,而作是說:「唯願世尊當善觀察無能見頂者,然世尊無事不知,無事不察,女今在此困厄,唯願世尊當善觀察。」

又以此偈而歎曰:

「觀世靡不周,  佛眼之所察,
 降鬼諸神王,  及[*]降鬼子母
 如彼噉人鬼,  取人指作鬘,
 後復欲害母,  然佛取降之

 又在羅閱城,  暴象欲來害,
 見如自歸命,  諸天歎善哉

 復至馬提國,  復值惡龍王,
 見密跡力士,  而龍自歸命

 諸變不可計,  皆使立正道,
 我今復值厄,  唯願尊屈神。」

 爾時香如雲,  玄在虛空中,
 遍滿祇洹舍,  住在如來前。
 諸釋虛空中,  歡喜而作禮,
 又見香在前,  須摩提所請。
 雨諸種種花,  而不可計量,
 悉滿祇[*]洹林,  如來笑放光。

爾時,阿難見祇洹中有此妙香。見已,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唯願,世尊!此是何等香,遍滿祇[*]洹精舍中?」

世尊告曰:「此香是佛使,滿富城中須摩提女所請。汝今呼諸比丘!盡集一處而行籌,作是告敕:『諸比丘有漏盡阿羅漢,得神足者,便取舍羅,明日當詣滿富城中,受須摩提請。』」

阿難白佛:「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受佛教已。即集諸比丘在普會講堂,而作是念:「諸有得道羅漢者,便取舍羅。」當於爾時,眾僧上坐,君頭波,得須陀洹,結使未盡,不得神足。是時,上坐而作是念:「我今大眾之中最是上坐,又結使未盡,未得神足,我明日不能得至滿富城中食;然如來眾中最下坐者,名均頭沙彌,此有神足,有大威力,得至彼受請,我今亦當往受彼請。」爾時,上坐以心清淨,居在學地而受舍羅。

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見君頭波[*]漢居學地而受舍羅,即得無學。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受舍羅者,君頭波[*]漢比丘是也。」

爾時,世尊告諸神足比丘,大目連、大迦葉、阿那律、離越、須菩提、優毘迦葉摩訶迦匹那、尊者羅云、利般、均頭沙彌:「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眾僧使人,名曰乾荼,明日清旦,躬負大,飛在空中,往至彼城。

是時,彼長者及諸人民,上高樓上欲覲世尊,遙見使人負釜而來。時,長者與女便說此偈:

「白衣而長髮,  露身如疾風,
 又復負大釜,  此是汝師耶?」

是時,女人復以偈報曰:

「此非尊弟子,  如來之使人,
 三道具五通,  此人名乾荼。」

爾時,乾荼使人,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均頭沙彌化作五百華樹,色若干種,皆悉敷茂,其色甚好優鉢蓮華;如是之華不可計限,往至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沙彌來,復以此偈問曰:

「此華若干種,  盡在虛空中,
 又有神足人,  為是汝師乎?」

是時,女復以偈報曰:

須跋前所說,  泉上沙彌者,
 師名舍利弗,  是彼之弟子。」

是時,均頭沙彌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般特化作五百頭牛,衣毛皆青;在牛上結跏趺坐,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復以此偈問女曰:

「此諸大群牛,  衣毛皆青色,
 在上而獨坐,  此是汝師耶?」

女復以偈報曰:

「能化千比丘,  在耆域園中,
 心神極為朗,  此名為般特。」

爾時,尊者周利般特遶彼城三匝已,往詣長者家。

爾時,羅云復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種;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此五百孔雀,  其色甚為妙,
 如彼軍大將,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如來說禁戒,  一切無所犯,
 於戒能護戒,  佛子羅云者。」

是時,羅云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鳥,極為勇猛;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時,長者遙見已,復以此偈問女曰:

「五百金翅鳥,  極為盛勇猛,
 在上無所畏,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能行出入息,  迴轉心善行,
 慧力🄐極勇盛,  此名迦匹那。」

時,尊者迦匹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爾時,優毘迦葉化作五百龍,皆有七頭;在上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已,復以🄑偈問女曰:

「今此七頭龍,  威顏甚可畏,
 來者不可計,  此是汝師耶?」

時女報曰:

「恒有千弟子,  神足化毘沙,
 優毘迦葉者,  可謂此人是。」

時,優毘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須菩提化作🄒琉璃山;入中結加趺坐,往詣彼城。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此山🄓為極妙,  盡作[*]琉璃色,
 今在窟中坐,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由本布施報,  今獲此功德,
 🄕以成良福田,  解空須菩提。」

爾時,須菩提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時,尊者大迦🄖旃延復化作五百,色皆純白,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遙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今此五百鵠,  諸色皆純白,
 盡滿虛空中,  此是汝師耶?」

時,女復以此偈報曰:

「佛經之所說,  分別其義句,
 又演結使聚,  此名迦[*]旃延。」

是時,尊者大迦旃延遶彼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離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而往詣彼城。

長者見已,以此偈問女曰:

「今此五百虎,  衣毛甚悅澤,
 又在上坐者,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皆在祇洹寺,  六年不移動,
 坐禪最第一,  此名離越者。」

是時,尊者離越遶城三匝,🄘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阿那律化作五百師子,極為勇猛;在上坐,往詣彼城。

是時,長者見已,以偈問女曰:

「此五百師子,  勇猛甚可畏,
 在上而坐者,  此是汝師耶?」

時,女以偈報曰:

「生時🄙天地動,  珍寶出於地,
 清淨眼無垢,  佛弟阿那律。」

是時,阿那律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迦葉化作五百匹馬,皆朱毛尾,金銀🄚校飾;在上而坐,並雨天華,往詣彼城。

長者遙見,🄛以偈問女曰:

「金馬朱毛尾,  其數有五百,
 為是轉輪王,  為是汝師耶?」

🄜女復以偈報曰:

「頭陀行第一,  恒愍貧窮者,
 如來與半坐,  最大迦葉是。」

是時,大迦葉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處平整,金銀[*]校飾;在上坐而來,放大光明悉滿世界;詣城,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不可稱計,雨種種雜華。又虛空之中,懸繒、幡蓋,極為奇妙。

爾時,長者遙見已,以偈問女曰:

「白象有六牙,  在上如天王,
 🄞今聞伎樂音,  是釋迦文耶?」

時,女以偈報曰:

在彼大山🄟上,  降伏難陀龍
 神足第一者,  名曰大目連。
 我師故未來,  此是弟子眾,
 聖師今當來,  光明靡不照。」

是時,尊者大目🄠乾連遶城三匝,往詣長者家。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被僧🄡伽梨,在虛空中,去地七🄢仞。是時,尊者阿若拘鄰在如來右,舍利弗在如來左。爾時,阿難承佛威神,在如來後,而手執拂,千二百弟子前後圍遶,如來最在中央,及諸神足弟子,阿若拘鄰化作月天子,舍利弗化作日天子,諸餘神足比丘,或化作釋提桓因,或化作梵天者,或🄣有化作提頭賴吒毘留勒形者,毘留博叉,或作毘沙門形者,領諸鬼神,或有作轉輪聖王形者,或有入火光三昧,或有入水精三昧,或有放光者,或有放煙者,作種種神足。是時,梵天王在如來右,釋提🄤桓因在如來左,手執拂,密跡金剛力士在如來後,手執金剛杵,毘沙門天王手執七寶之蓋,處虛空中,在如來上,恐有塵土如來身。是時,般遮旬手執[*]琉璃🄥琴,歎如來功德,及諸天神悉在虛空之中,作倡伎樂數千萬種,雨天雜華散如來上。

🄦是波斯匿王、阿那邠邸長者,及舍衛城內人民之類,皆見如來在虛空中,去地七[*]仞,見已,皆懷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是時,阿那邠邸長者便說此偈:

「如來實神妙,  愛民如赤子,
 快哉須摩提,  當受如來法。」

爾時,波斯匿王及阿那邠邸長者散種種名香雜華。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前後圍遶,及諸神天不可稱計,如似🄧鳳凰🄨王在虛空中,往🄩詣彼城。

是時,般遮旬以偈歎佛:

「諸生結永盡,  意念不錯亂,
 以無塵垢礙,  入彼舊邦土。
 心性極清淨,  斷魔邪惡念,
 功德如大海,  今入彼邦土。
 顏貌甚殊特,  諸使永不起,
 為彼不自處,  今入彼邦土。
 以🄰渡四流淵,  脫於生老死,
 以斷有根🄱原,  今入彼邦土。」

是時,滿財長者遙見世尊從遠來,諸根🄲🄳怕,世[尊>]之希有,淨如天金,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猶須彌山出眾山上,亦如金聚放大光明。

是時,長者以偈問須摩提曰:

「此是日光耶?  未曾見此容,
 數千萬億光,  未敢能熟視。」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向如來,以此偈報長者曰:

「非日非不日,  而放千種光,
 為一切眾生,  亦復是我師。
 皆共歎如來,  如前之所說,
 今當獲大果,  勤加供養之。」

是時,滿財長者右膝著地,復以偈歎如來曰:

「自歸十力尊,  圓光金色體,
 天人所歎敬,  今日自歸命。
 尊今🄴是日王,  如月星中明,
 以度不度者,  今日自歸命。
 尊如天帝像,  如梵行慈心,
 自脫脫眾生,  今日自歸命。
 天世人中尊,  諸鬼神王上,
 降伏諸外道,  今日自歸命。」

是時,須摩提女長跪叉手,歎世尊曰:

「自降能降他,  自正🄵能正人,
 以度度人民,  已解復🄶脫人。
 度🄷垢使度垢,  自照照群萌,
 靡不有度者,  除鬥無鬥訟。
 極自淨潔住,  心意不🄸傾動,
 十力哀愍世,  重自頂禮敬。

「有慈、悲、喜、護之心,具空,無🄹相、願,於欲界中最尊第一,天中之上七財具足,🄺諸天人自然梵生,亦無與等,亦不可像貌,我今自歸命。」

是時,六千梵志見世尊作如此神變,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可離此國,更適他土,此沙門瞿曇以降此國中人民。」🄻是六千梵志尋出國去,更不復入國。猶如師子🄼獸王,出於山谷,而觀四方,復三鳴吼,方行所求,諸有🄽獸虫之類各奔所趣,莫知所如,飛逝沈伏。若復有力神象聞師子聲,各奔所趣,不能自安。所以然者,由師子[*]獸王極有威神故。此亦如是,彼六千梵志聞世尊音🄾響之聲,各各馳走,不得自🄿寧。所以然者,由沙門瞿曇有大威力故。

是時,世尊還捨神足,如常法則,入滿富城中。是時,世尊足蹈門閾上,是時天地大動,諸尊神天散華供養。是時,人民見世尊容貌,諸根寂靜,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莊嚴。

人民之類便說此偈:

「二足尊極妙,  梵志不敢當,
 無故事梵志,  失此人中尊。」

是時,世尊往詣長者家,就座而坐。爾時,彼國人民極為熾盛。時,長者家有八萬四千人民之類,皆悉🅀運集,欲壞長者房舍,見世尊及比丘僧。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此人民之類必有所損,可作神力,使舉國人民盡見我身及比丘僧。」爾時,世尊化長者屋舍作[*]琉璃色,內外相視,如似觀掌中珠。

爾時,須摩提女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悲喜交集,便說此偈:

「一切智慧具,  盡度一切法,
 復斷欲愛🅂結,  我今🅃而自歸。
 寧使我父母,  而毀我雙目,
 不來適此間,  邪見五逆中。
 宿作何惡緣,  得來至此處,
 如鳥入羅網,  願斷此疑結。」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女曰:

「汝今快勿慮,  [*]惔怕自開意,
 亦莫起想著,  如來今當演。
 汝本無罪緣,  得來至此間,
 願誓之果報,  欲度此眾生。
 今當拔根🅄原,  不墮三惡趣,
 數千眾生類,  汝前當得度。
 今日當淨除,  使得智慧🅅明,
 使天人民類,  見汝如觀珠。」

是時,須摩提女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是時,長者將己僕從,供給飲食,種種甘饌,見世尊食已訖,行清淨水,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及諸營從及八萬四千眾各各次第坐,或有自稱🅆姓名而坐。

爾時,世尊漸與彼長者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說於妙論,所謂論者:戒論、施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穢惡,出家為要。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須摩提女,八萬四千人民之類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普與此眾生說之。彼各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極淨白🅈㲲易染為色。此亦如是,滿🅉財長者、須摩提女,及八萬四千人民之類,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無復狐疑,得無所畏,皆自歸三尊,受持五戒。

是時,須摩提女即於佛前,而說此偈:

「如來耳清徹,  聞我遇此苦,
 降神至此🅐已,  諸人得法眼。」

爾時,世尊以說法訖,即從坐起,還詣所在。

是時,諸比丘白佛言:「須摩提女本作何因緣,生富貴家?復作何因緣,墮此邪見之家?復作何善功德,今得法眼淨?復作何功德,使八萬四千人皆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此賢劫中,有迦葉佛.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在🅑波羅🅒㮈國界於中遊化,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爾時,有王名曰哀愍,有女名須摩那。是時,此女極有敬心,向迦葉如來奉持禁戒,恒好布施,又四事供養。云何為四?四攝法一者布🅓施,二者愛敬,三者利人,四者等利。於迦葉如來所而誦法句,在高樓上高聲誦習,🅔普作此願:『恒有此四愛🅕之法,又於如來前而誦法句,其中設有毫🅖[氂>釐]之福者,所生之處不墮三惡趣,亦莫墮貧家,當來之世亦當復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轉女人🅗身,得法眼淨。』

「是時,城中人民之類,聞王女作如此誓願,皆共聚集,至王女所,而作是說:『王女今日極為篤信,作諸功德,四事不🅘乏,布施、兼愛、利人、等利。復作誓願:「使當來之世值如此之尊。若為我說法,尋得法眼淨。今日王女以作🅙願誓,并及我等國土人民同時得度。」』爾時,王女報曰:『我持此功德,并施汝等,設值如來說法者,同時得度。』

「汝等比丘豈有疑乎?莫作是觀。爾時哀愍王,今須達長者是;爾時王女者,今須摩提女是也;爾時國土人民之類,今八萬四千眾是。由彼誓願,今值我身,聞法得道,及彼人民之類盡得法眼淨,此是其義,當念奉行。所以然者,此四事者最是福田。若有比丘親近四事者,便獲四諦,當求方便,成四事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校勘]

[Nos. 128-130.]

  ???

使=從【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從」。
  「從」,大正藏原為「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從」。

後+(復)【宋】【元】【明】

  「後」,宋、元、明三本作「後復」。
  大正藏無「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者=見【宋】【元】【明】

  「者」,宋、元、明三本作「見」。
  「見」,大正藏原為「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見」。

「嫡」,大正藏原為「適」,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嫡」。

「詶」,元、明二本作「儔」。

之=事【宋】【元】【明】

  「之」,宋、元、明三本作「事」。
  「事」,大正藏原為「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事」。

「索我」,大正藏原為「責」,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索我」。

(滿財)+長【宋】【元】【明】

  「長」,宋、元、明三本作「滿財長」。
  大正藏無「滿財」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行+(之)【宋】【元】【明】

  「行」,宋、元、明三本作「行之」。
  大正藏無「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適」,明本作「嫡」。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寶羽=羽寶【宋】*【元】*【明】*

  「寶羽」,宋、元、明三本作「羽寶」。
  「羽寶」,大正藏原為「寶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羽寶」。

取=娶【宋】【元】【明】

  「取」,宋、元、明三本作「娶」。
  「娶」,大正藏原為「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娶」。

「現」,大正藏原為「見」,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現」。*

項=頸【元】【明】

  「項」,元、明二本作「頸」。
  「頸」,大正藏原為「項」,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頸」。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作)+禮【宋】【元】【明】

  「禮」,宋、元、明三本作「作禮」。
  大正藏無「作」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異=序【宋】【元】【明】

  「異」,宋、元、明三本作「序」。
  「序」,大正藏原為「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序」。

群=類【宋】【元】【明】

  「群」,宋、元、明三本作「類」。
  「類」,大正藏原為「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類」。

誑=狂【宋】【元】【明】

  「誑」,宋、元、明三本作「狂」。
  「狂」,大正藏原為「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狂」。

說=語【宋】【元】【明】

  「說」,宋、元、明三本作「語」。
  「語」,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語」。

「刓」,大正藏原為「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刓」。

食=飯【宋】【元】【明】

  「食」,宋、元、明三本作「飯」。
  「飯」,大正藏原為「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飯」。

此+(女)【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女」。
  大正藏無「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須=願【宋】【元】【明】

  「須」,宋、元、明三本作「願」。
  「願」,大正藏原為「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願」。

掩=揜【宋】【元】【明】

  「掩」,宋、元、明三本作「揜」。
  「揜」,大正藏原為「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揜」。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護=牙【元】,=手【明】

  ????

止=至【宋】【元】【明】

  「止」,宋、元、明三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為「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泉」,宋、元、明三本作「泉水」。

「叉」,聖本作「又」。

炎=燄【宋】*【元】*【明】*

  「炎」,宋、元、明三本作「燄」。
  「燄」,大正藏原為「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燄」。

起+(還)【聖】

  「起」,聖本作「起還」。
  大正藏無「還」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想=相【宋】

  「想」,宋本作「相」。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宋本改作「相」。

「水澆」,大正藏原為「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水澆」。

曝=暴【聖】

  「曝」,聖本作「暴」。
  「暴」,大正藏原為「曝」,今依據聖本改作「暴」。

來=我見【宋】【元】【明】

  「來」,宋、元、明三本作「我見」。
  「我見」,大正藏原為「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我見」。

乎=干【聖】

  「乎」,聖本作「干」。
  「干」,大正藏原為「乎」,今依據聖本改作「干」。

爐=火【宋】【元】【明】【聖】

  「爐」,宋、元、明、聖四本作「火」。
  「火」,大正藏原為「爐」,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火」。

厄+(處)【元】【明】

  「厄」,元、明二本作「厄處」。
  大正藏無「處」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歎=頌【宋】【元】【明】

  「歎」,宋、元、明三本作「頌」。
  「頌」,大正藏原為「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頌」。

降=除【聖】*

  「降」,聖本作「除」。
  「除」,大正藏原為「降」,今依據聖本改作「除」。

「見」,大正藏原為「且」,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見」。

馬提=烏仗【元】【明】,=馬持【聖】

  ????

厄=危【聖】

  「厄」,聖本作「危」。
  「危」,大正藏原為「厄」,今依據聖本改作「危」。

玄=懸【宋】【元】【明】

  「玄」,宋、元、明三本作「懸」。
  「懸」,大正藏原為「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懸」。

洹=桓【明】*

  「洹」,明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為「洹」,今依據明本改作「桓」。

作禮=禮佛【宋】【元】【明】

  「作禮」,宋、元、明三本作「禮佛」。
  「禮佛」,大正藏原為「作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禮佛」。

洹=桓【明】*【聖】

  「洹」,明、聖二本作「桓」。
  「桓」,大正藏原為「洹」,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桓」。

比丘有=有比丘【宋】【元】【明】

  「比丘有」,宋、元、明三本作「有比丘」。
  「有比丘」,大正藏原為「比丘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比丘」。

(阿)+羅【宋】【元】【明】

  「羅」,宋、元、明三本作「阿羅」。
  大正藏無「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明當往受須摩提請)八字+當【宋】【元】【明】

  ???

名+(曰)【宋】【元】【明】

  「名」,宋、元、明三本作「名曰」。
  大正藏無「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漢=歎【聖】*

  「漢」,聖本作「歎」。
  「歎」,大正藏原為「漢」,今依據聖本改作「歎」。

居+(在)【宋】【元】【明】

  「居」,宋、元、明三本作「居在」。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我=或【宋】【元】

  「我」,宋、元二本作「或」。
  「或」,大正藏原為「我」,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或」。

目+(揵)【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目揵」。
  大正藏無「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匹=述【宋】

  「匹」,宋本作「述」。
  「述」,大正藏原為「匹」,今依據宋本改作「述」。

「周」,大正藏原為「均」,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周」。

「般」,聖本作「半」。

覲=觀【明】

  「覲」,明本作「觀」。
  「觀」,大正藏原為「覲」,今依據明本改作「觀」。

(彼)+使【宋】【元】【明】

  「使」,宋、元、明三本作「彼使」。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髮=跪【聖】

  「髮」,聖本作「跪」。
  「跪」,大正藏原為「髮」,今依據聖本改作「跪」。

疾=而【明】

  「疾」,明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為「疾」,今依據明本改作「而」。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荼」,大正藏原為「茶」,元、明、聖三本作「𦲧」,今依據前後文及相當的《須摩提女經》經文改作「荼」。

「荼」,大正藏原為「茶」,宋、元、明、聖四本作「𦲧」,今依據前後文及相當的《須摩提女經》經文改作「荼」。

茂=折【宋】【元】【明】

  「茂」,宋、元、明三本作「折」。
  「折」,大正藏原為「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折」。

至=詣【宋】【元】【明】

  「至」,宋、元、明三本作「詣」。
  「詣」,大正藏原為「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女)+曰【宋】【元】【明】

  「曰」,宋、元、明三本作「女曰」。
  大正藏無「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泉」,大正藏原為「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泉」。

青=清【聖】

  「青」,聖本作「清」。
  「清」,大正藏原為「青」,今依據聖本改作「清」。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跏」。*

往=彼【元】

  「往」,元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元本改作「彼」。

域=城【聖】

  「域」,聖本作「城」。
  「城」,大正藏原為「域」,今依據聖本改作「城」。

朗=明【宋】【元】【明】

  「朗」,宋、元、明三本作「明」。
  「明」,大正藏原為「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明」。

🄐 極勇=勇極【宋】【元】【明】

  「極勇」,宋、元、明三本作「勇極」。
  「勇極」,大正藏原為「極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勇極」。

🄑 (此)+偈【宋】【元】【明】

  「偈」,宋、元、明三本作「此偈」。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琉璃=流離【聖】*

  「琉璃」,聖本作「流離」。
  「流離」,大正藏原為「琉璃」,今依據聖本改作「流離」。

🄓 為極=極為【宋】【元】【明】

  「為極」,宋、元、明三本作「極為」。
  「極為」,大正藏原為「為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極為」。

🄔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旃=栴【聖】*

  「旃」,聖本作「栴」。
  「栴」,大正藏原為「旃」,今依據聖本改作「栴」。

🄗 皆=昔【宋】*【元】*【明】*

  「皆」,宋、元、明三本作「昔」。
  「昔」,大正藏原為「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昔」。

🄘 (往)+詣【宋】【元】【明】

  「詣」,宋、元、明三本作「往詣」。
  大正藏無「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天地=地大【宋】【元】【明】

  「天地」,宋、元、明三本作「地大」。
  「地大」,大正藏原為「天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地大」。

🄚 校=交【聖】*

  「校」,聖本作「交」。
  「交」,大正藏原為「校」,今依據聖本改作「交」。

🄛 (己)+以【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己以」。
  大正藏無「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女=時【聖】

  「女」,聖本作「時」。
  「時」,大正藏原為「女」,今依據聖本改作「時」。

🄝 犍=揵【宋】【元】【明】【聖】

  「犍」,宋、元、明、聖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為「犍」,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揵」。

🄞 今聞=聞今【聖】

  「今聞」,聖本作「聞今」。
  「聞今」,大正藏原為「今聞」,今依據聖本改作「聞今」。

🄟 上=中【宋】【元】【明】

  「上」,宋、元、明三本作「中」。
  「中」,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中」。

🄠 乾=揵【宋】【元】【明】【聖】

  「乾」,宋、元、明、聖四本作「揵」。
  「揵」,大正藏原為「乾」,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揵」。

🄡 伽=迦【聖】

  「伽」,聖本作「迦」。
  「迦」,大正藏原為「伽」,今依據聖本改作「迦」。

🄢 仞=刃【聖】[>*]

  「仞」,聖本作「刃」。
  「刃」,大正藏原為「仞」,今依據聖本改作「刃」。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桓=洹【聖】

  「桓」,聖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為「桓」,今依據聖本改作「洹」。

🄥 琴=笒【宋】【元】【聖】

  「琴」,宋、元、聖三本作「笒」。
  「笒」,大正藏原為「琴」,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笒」。

🄦 是+(時)【宋】【元】【明】【聖】

  「是」,宋、元、明、聖四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鳳凰=風【聖】

  「鳳凰」,聖本作「風」。
  「風」,大正藏原為「鳳凰」,今依據聖本改作「風」。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詣=諸【元】

  「詣」,元本作「諸」。
  「諸」,大正藏原為「詣」,今依據元本改作「諸」。

🄰 渡=度【宋】【元】【明】【聖】

  「渡」,宋、元、明、聖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 原=元【宋】【元】【明】【聖】

  「原」,宋、元、明、聖四本作「元」。
  「元」,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元」。

🄲 [憺>惔]=[惔>憺]【宋】*【元】*【明】*,=澹【聖】*

  ????

🄳 怕=薄【宋】*,=泊【聖】*

  ????

🄴 是=自【明】

  「是」,明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明本改作「自」。

🄵 能=復【宋】【元】【明】

  「能」,宋、元、明三本作「復」。
  「復」,大正藏原為「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 脫=解【聖】

  「脫」,聖本作「解」。
  「解」,大正藏原為「脫」,今依據聖本改作「解」。

🄷 垢=岸【宋】*【元】*【明】*【聖】

  「垢」,宋、元、明、聖四本作「岸」。
  「岸」,大正藏原為「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岸」。

🄸 傾=須【聖】

  「傾」,聖本作「須」。
  「須」,大正藏原為「傾」,今依據聖本改作「須」。

🄹 相=想【聖】

  「相」,聖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聖本改作「想」。

🄺 諸=擁護【宋】【元】【明】,=護【聖】

  ????

🄻 是+(時)【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獸=狩【宋】【元】【聖】

  「獸」,宋、元、聖三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狩」。

🄽 獸=狩【宋】【聖】*

  「獸」,宋、聖二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狩」。

🄾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 寧=守【聖】

  「寧」,聖本作「守」。
  「守」,大正藏原為「寧」,今依據聖本改作「守」。

🅀 運=雲【宋】【元】【明】

  「運」,宋、元、明三本作「雲」。
  「雲」,大正藏原為「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 世尊=佛【宋】【元】【明】

  「世尊」,宋、元、明三本作「佛」。
  「佛」,大正藏原為「世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佛」。

🅂 結=網【宋】【元】【明】【聖】

  「結」,宋、元、明、聖四本作「網」。
  「網」,大正藏原為「結」,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網」。

🅃 而自歸=自歸命【宋】【元】【明】

  「而自歸」,宋、元、明三本作「自歸命」。
  「自歸命」,大正藏原為「而自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歸命」。

🅄 原=元【宋】【元】【明】【聖】

  「原」,宋、元、明、聖四本作「元」。
  「元」,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元」。

🅅 明=眼【宋】【元】【明】

  「明」,宋、元、明三本作「眼」。
  「眼」,大正藏原為「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眼」。

🅆 姓=性【聖】

  「姓」,聖本作「性」。
  「性」,大正藏原為「姓」,今依據聖本改作「性」。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㲲=疊【聖】

  「㲲」,聖本作「疊」。
  「疊」,大正藏原為「㲲」,今依據聖本改作「疊」。

🅉 財=富【聖】

  「財」,聖本作「富」。
  「富」,大正藏原為「財」,今依據聖本改作「富」。

🅐 已=化【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化」。
  「化」,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化」。

🅑 波=婆【聖】

  「波」,聖本作「婆」。
  「婆」,大正藏原為「波」,今依據聖本改作「婆」。

🅒 㮈=柰【宋】【元】【明】

  「㮈」,宋、元、明三本作「柰」。
  「柰」,大正藏原為「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柰」。

🅓 大正藏無「布」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普=並【聖】

  「普」,聖本作「並」。
  「並」,大正藏原為「普」,今依據聖本改作「並」。

🅕 「愛」,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愛」。

🅖 「毫」,聖本作「豪」。

🅗 身+(即於女身)【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身即於女身」。
  大正藏無「即於女身」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乏=之【聖】

  「乏」,聖本作「之」。
  「之」,大正藏原為「乏」,今依據聖本改作「之」。

🅙 願誓=誓願【宋】【元】【明】

  「願誓」,宋、元、明三本作「誓願」。
  「誓願」,大正藏原為「願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誓願」。

🅚 二=一【聖】

  「二」,聖本作「一」。
  「一」,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聖本改作「一」。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滿富:古印度的城市名,在舍衛城東方一百六十由延(約一千二百公里)。

少小舊好:小時候即認識的老朋友。

經紀將護:經營管理,守衛保護。

息:子女、兒子。

嫡:正妻,這裡作動詞用,指嫁作大老婆。讀音同「迪」。

姓望:種姓的聲望;家族的地位。

詶匹:配得上。「詶」是古字,同「酬」。

以方便前卻:用方法想讓他打退堂鼓。

假設事務:代為處理事務。

小行:小跑步。

由延:長度單位,帝王一天行軍的里程,約七、八公里。另譯作「由延」。

將:率領。讀音同「匠」。

制限:規定。

䐗:同「豬」。

毳:鳥獸的細毛。讀音同「脆」。

刓:削刻。讀音同「完」。

詈:責罵。讀音同「厲」。

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均頭:沙彌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

浣:洗滌。讀音同「緩」。

蹹:古字,同「踏」。

世尊當善觀察無能見頂者:世間所尊重的覺者(佛陀)有極佳的觀察力,沒有人能知道佛陀觀察力的極限。

鬼子母:護法神名,是五百位鬼的母親,因此稱為鬼子母。原先為惡神,由於過去世的惡願而喜歡吃人小孩,後來被佛陀所渡化,受三皈五戒,成為佛教的護法神,佛陀並讓僧眾施食,讓鬼子母等鬼神不會飢渴。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一。

如彼噉人鬼,取人指作鬘,後復欲害母,然佛取降之:即佛陀度化鴦掘魔(央掘魔羅)的事蹟,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6經。

又在羅閱城,暴象欲來害,見如自歸命,諸天歎善哉:即提婆達兜教唆阿闍世王以醉象踐踏殺佛,醉象最後卻溫馴地跪在佛前的事蹟,詳見《增壹阿含經》卷9〈慚愧品 18〉第5經。

復至馬提國,復值惡龍王,見密跡力士,而龍自歸命:即佛陀在摩竭提國(馬提國)和金剛手藥叉(密跡力士)降伏由過去世的惡願而摧殘摩竭提國的惡龍,讓惡龍受三皈五戒、摩竭提國風調雨順的事蹟。詳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九、《菩薩本行經》卷二。

行籌:分發計算人數用的細棒(以方便統計接受供養的僧眾數目),又譯為「行籌」。「籌」是以竹、木、銅、鐵等材料作成的細棒,多用於計算人數或是表決。

舍羅:即「籌」的音譯,以竹、木、銅、鐵等材料作成的細棒,多用於計算人數或是表決。

普會講堂:大眾集會用的講堂。又譯為「普集講堂」。

君頭波漢:比丘名,佛陀稱讚他「堪任受籌,不違禁法」第一,他也是接受佛陀付囑在法滅盡前不入涅槃的尊者之一,至今仍在人間行走。又譯為「君屠鉢漢」、「軍頭波漢」。

居學地而受舍羅,即得無學:以證初果但未證阿羅漢的身份,加入接受供餐的人數計算,然後立刻證得阿羅漢。按舍衛城和滿富城相距約一千二百公里,沒有神足通則無法第二天趕到,因此佛陀要求接受供餐的人得是有神足通的阿羅漢。君頭波漢尊者是資深的長老,卻尚未證阿羅漢,和其它阿羅漢看齊而以清淨心加入人數計算,並立刻證得阿羅漢。

離越:比丘名,是舍利弗尊者俗家最年幼的弟弟,常樂坐禪,曾在一株樹下坐禪六年,摩訶拘絺羅尊者拜訪時問他為何坐枯樹下?他才發現樹枯了。佛陀稱讚他「坐禪入定,心不錯亂」第一。又譯為「離越哆」、「離曰」、「離婆多」。

優毘迦葉:摩竭提國優毘(「木瓜」的音譯)村的迦葉,和大迦葉尊者不同人,是最早隨佛出家的外道大師。他帶領五百位弟子在連若河旁修行,佛陀經過時借住附近有惡龍的石窟,收服了惡龍,讓優毘迦葉驚訝,在一番較量後帶著所有弟子隨佛出家,詳見《增壹阿含經》卷十四〈高幢品 24〉第5經。佛陀稱讚他「將護聖眾,四事供養」第一。又譯為「優留毘迦葉」、「優樓頻螺迦葉」、「欝鞞羅迦葉」、「鬱毘邏迦葉」。

摩訶迦匹那:比丘名,以「言直無隱,警誡諸苾芻」聞名。又譯為「摩訶劫賓那」、「罽賓那」。

周利般特:比丘名,佛陀稱讚他「能化形體,作若干變」第一。他原來極為愚笨,後來在佛陀教導下掃地悟道。又譯為「周利槃特」。

釜:鍋。讀音同「府」。

須跋:疑為「修跋」的訛誤,即曾在阿耨達泉遇到均頭沙彌的外道修行人。

大迦旃延:比丘名,以「善解經律,而能論義」聞名。又作「摩訶迦旃延」、「迦旃延」。

鵠:天鵝。

在彼大山上,降伏難陀龍:即大目犍連尊者降伏難陀、優般難陀兩位龍王的事蹟,這兩位龍王在佛陀從人間啟程前往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時試圖干擾。詳見《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 36〉第5經。

提頭賴吒: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東方提頭賴吒天的天王。此天率領乾闥婆、毘舍闍等二神眾護持國土,安撫眾生,因此又稱為「持國天」。又譯為「袟栗帝羅色吒羅」。

毘留勒: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南方毘琉璃天(毘樓勒迦天)的天王。此天率領領鳩槃荼、薜荔多等二神眾助人善根增長,因此又稱為「增長天」。又譯為「毘樓勒迦」。

毘留博叉: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西方毘樓匐叉天的天王。此天率領龍、富單那等二神眾,常以淨天眼觀察護持閻浮提眾生,因此又稱為「廣目天」。又譯為「毘樓匐叉」。

毘沙門: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門天的天王。此天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守護道場、聽聞佛法,因此又稱為「多聞天」。

坋:灑灰塵。讀音同「笨」,是「坌」的異體字。

般遮旬:在這裡指天魔「波旬」,是欲界最高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位天主。

門閾:門檻。「閾」讀音同「遇」。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記載須摩提女焚香祝禱而感得三寶加被,有如後世燒香拜佛。另一方面,佛教強調心香遠勝燒香,須摩提女是自迦葉佛時代就持戒修行並誓願見佛,遠勝一般民眾燒香拜拜求保祐的層次,祝禱的功效自然不一樣。
  • 本經中佛陀及僧眾大陣仗出動並現神通的情節看似誇張,其實是因為須摩提女在迦葉佛時代就修行,並發願要與民眾一起得遇未來世的佛而共同證果,也算是佛陀的老同學,因緣特殊才能以這種方式渡化全城民眾。
  • 太多民眾來長者家見佛,差點擠爆長者家,因此佛陀「化長者屋舍作琉璃色,內外相視,如似觀掌中珠」,讓大眾能共同與會,在其它經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 迦葉佛時代的信佛人民,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得渡而證得法眼淨(初果),猶如《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48〉第3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還未解脫的,可在未來世彌勒菩薩成佛時解脫。
  • 有同學提問:「本經要比丘也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應該比較適合在家眾吧?出家眾也能四攝嗎?」

答案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68經:「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於信;立戒者以淨戒,慳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於彼。」(CBETA, T02, no. 99, p. 185, a4-10)

i1.read01.com_sig_35qhltl_304250674f783030.jpg

 
agama1/增壹阿含經須陀品第三十.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9/15 00:0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15319824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