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雙品第一(有五經)(ⓓ第五日誦名後誦)(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經)
說智阿夷那 拘樓明聖道 導讀(一八七)ⓔ中阿含ⓕ雙品說智經ⓖ第一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來向汝說已所得智①,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五盛陰,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色盛陰非果、空虛、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變易法,我知如是。若於色盛陰有欲、有染、有著、有縛、縛著使者,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覺、想、行、識盛陰,非果、空虛、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變易法,我知如是。若於識盛陰有欲、有染、有著、有縛、縛著使者,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五盛陰,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四食,眾生以此得存長養。云何為四?一曰ⓘ摶食麤細,二曰更樂,三曰意念,四曰識也。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四食,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於[*]摶食,意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更樂、意念、識食,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四食,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四說。云何為四?一曰ⓚ見見說②,二曰聞聞說,三曰識識說,四曰知知說。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四說,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於見見說,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聞聞、識識、知知說,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四說,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內六處,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於眼及眼識,眼識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諸賢!若眼及眼識,眼識知法,樂已盡,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意識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諸賢!若意及意識,意識知法,樂已盡,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內六處,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世尊說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六界,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不見地界是我所,我非地界所,地界非是神,然謂ⓛ三受依地界住,ⓜ識使所著,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水、火、風、空、識界,非是我所,我非識界所,識界非是神,然謂[*]三受依識界住,[*]識使所著,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六界,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問彼比丘:『賢者!云何知、云何見,此內身共有識及外諸相,一切我、我作及慢使斷知,ⓝ拔絕根本,終不復生?』 「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諸賢!我本未出家學道時,厭生老病死、啼泣困苦、ⓞ愁慼憂悲,欲斷此大苦陰。諸賢!我厭患已而作是觀,在家至ⓟ狹,塵勞之處,出家學道,發露曠大。我今在家,為鎖所鎖,不得盡形壽淨修梵行,我寧可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賢!我於後時捨少財物及多財物,捨少親族及多親族,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諸賢!我出家學道,捨族ⓠ相已,受比丘要,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罪,常懷畏怖,受持學要。 「『諸賢!我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我於殺生淨除其心。我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我於不與取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非梵行,斷非梵行,勤修梵行,精勤妙行,清淨無穢,離欲斷ⓣ婬,我於非梵行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妄言,斷於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我於妄言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兩舌,斷於兩舌,行不兩舌,不破壞他,不此聞語彼,欲破壞此,不彼聞語此,欲破壞彼,離者欲合,合者歡喜,不作群黨,不樂群黨,不稱群黨,我於兩舌淨除其心。 「『諸賢!我離麤言,斷於麤言。若有所言,辭氣麤ⓐ獷,惡聲逆耳,眾所不喜,眾所不愛,使他苦惱,令不得定,斷如是言。若有所說,清和柔潤,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安樂,言聲具了,不使人畏,令他得定,說如是言,我於麤言淨除其心。諸賢!我離綺語,斷綺語,時說、真說、法說、義說、止息說,樂止息ⓑ諍事,順時得宜,善教善呵,我於綺語淨除其心。諸賢!我離治生,斷於治生,棄捨稱量及斗斛,亦不受貨,不縛束人,不望折斗量,不以小利侵欺於人,我於治生淨除其心。 「『諸賢!我離受寡婦、童女,斷受寡婦、童女,我於受寡婦、童女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奴婢,斷受奴婢,我於受奴婢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象、馬、牛、羊,斷受象、馬、牛、羊,我於受象、馬、牛、羊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雞、豬,斷受雞、豬,我於受雞、豬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田業、店肆,斷受田業、店肆,我於受田業、店肆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生稻、麥、ⓒ豆,斷受生稻、麥、[*]豆,我於受生稻、麥、[*]豆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酒,斷酒,我於飲酒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高廣大床,斷高廣大床,我於高廣大床淨除其心。諸賢!我離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斷華鬘、瓔珞、塗香、[*]脂粉,我於花鬘、瓔珞、塗香、[*]脂粉淨除其心。諸賢!我離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斷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我於歌舞倡伎及往觀聽淨除其心。諸賢!我離受生色ⓔ像寶,斷受生色[*]像寶,我於受生色[*]像寶淨除其心。諸賢!我離過中食,斷過中食,一食、不夜食、學時食,我於過中食淨除其心。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復行知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軀,我所往處,衣鉢自隨,無有顧戀。猶如鴈鳥與兩翅俱飛翔空中,我亦如是。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及極知足,復守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諍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諍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及極知足,聖護諸根,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諸賢!我已成就此聖戒身及極知足,亦成就聖[戒>]護諸根,得正知出入,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處,山巖石室、露地穰ⓜ[卄/積],或至林中,或在ⓝ塜間。諸賢!我已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靖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正身正願,ⓟ及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我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調悔,斷疑度ⓡ惑,於諸善法無有猶豫,我於疑[*]惑淨除其心。諸賢!我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諸賢!我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通智作證。 「『諸賢!我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內身有識及外諸相,一切我、我行及慢使斷知,拔絕根本,終不復生。』漏盡比丘得知梵行已立,法者應如是答。 「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復如是語彼比丘:『賢者!初說我等已可意歡喜,然我等欲從賢者上復上,求智慧應答ⓐ辯才,以是故我等從賢者問復問耳。』」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智經第一竟ⓓ [校勘]ⓐ 含=鋡【德】【聖】* 「含」,德、聖二本作「鋡」。[*] 「鋡」,大正藏原為「含」,今依據德、聖二本改作「鋡」。[*] ⓑ 〔東晉…婆譯〕十三字-【聖】* 聖本無「東晉…婆譯」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東晉…婆譯」五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明本無「雙品第一(有五經)(第五日誦名後誦)(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經)」二十六字。 ⓓ 第五日誦=第五誦【宋】【元】,=第五一日誦【德】 ???? ⓔ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M. 112. Chabbisodhana sutta. ??? ⓖ 第一=第六+(第五誦名後誦)【明】 「第一=第六」,明本作「第一=第六第五誦名後誦」。 大正藏無「第五誦名後誦」六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 耶=邪【聖】下皆同 「耶」,聖本作「邪」。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聖本改作「邪」。 ⓘ 摶=揣【聖】* 「摶」,聖本作「揣」。[*] 「揣」,大正藏原為「摶」,今依據聖本改作「揣」。[*] ⓙ 倚=猗【聖】[>*] 「倚」,聖本作「猗」。[*] 「猗」,大正藏原為「倚」,今依據聖本改作「猗」。[*] ⓚ 見見說…知知說~Diṭṭhe diṭṭhavāditā, sute sutavāditā, mute mutavāditā, viññātavāditā. ??? ⓛ 三受=二受【宋】【元】【明】【德】【聖】* 「三受」,宋、元、明、德、聖五本作「二受」。[*] 「二受」,大正藏原為「三受」,今依據宋、元、明、德、聖五本改作「二受」。[*] ⓜ 識=諸【宋】【元】【明】【聖】* 「識」,宋、元、明、聖四本作「諸」。[*] 「諸」,大正藏原為「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諸」。[*] ⓝ 拔=狄【聖】 「拔」,聖本作「狄」。 「狄」,大正藏原為「拔」,今依據聖本改作「狄」。 ⓞ 愁=惱【德】【聖】 「愁」,德、聖二本作「惱」。 「惱」,大正藏原為「愁」,今依據德、聖二本改作「惱」。 ⓟ 狹=夾【德】【聖】 「狹」,德、聖二本作「夾」。 「夾」,大正藏原為「狹」,今依據德、聖二本改作「夾」。 ⓠ 相=財【元】【明】 「相」,元、明二本作「財」。 「財」,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財」。 ⓡ 介=芥【宋】【元】【明】 「介」,宋、元、明三本作「芥」。 「芥」,大正藏原為「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芥」。 ⓢ 杖=仗【德】 「杖」,德本作「仗」。 「仗」,大正藏原為「杖」,今依據德本改作「仗」。 ⓣ 婬=望【聖】 「婬」,聖本作「望」。 「望」,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望」。 ⓐ 獷=[麩-夫+黃]【聖】 「獷」,聖本作「[麩-夫+黃]」。 「[麩-夫+黃]」,大正藏原為「獷」,今依據聖本改作「[麩-夫+黃]」。 ⓑ 諍=說【德】【聖】 「諍」,德、聖二本作「說」。 「說」,大正藏原為「諍」,今依據德、聖二本改作「說」。 ⓒ 豆=荳【宋】* 「豆」,宋本作「荳」。[*] 「荳」,大正藏原為「豆」,今依據宋本改作「荳」。[*] ⓓ 脂=[米*旨]【宋】* 「脂」,宋本作「[米*旨]」。[*] 「[米*旨]」,大正藏原為「脂」,今依據宋本改作「[米*旨]」。[*] ⓔ 像=象【德】* 「像」,德本作「象」。[*] 「象」,大正藏原為「像」,今依據德本改作「象」。[*] ⓕ 取=趣【德】 「取」,德本作「趣」。 「趣」,大正藏原為「取」,今依據德本改作「趣」。 ⓖ 相=想【宋】【元】【明】 「相」,宋、元、明三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 相=想【明】 「相」,明本作「想」。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明本改作「想」。 ⓘ 貪=念【德】* 「貪」,德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為「貪」,今依據德本改作「念」。[*] ⓙ 伸=申【宋】【德】【聖】* 「伸」,宋、德、聖三本作「申」。[*] 「申」,大正藏原為「伸」,今依據宋、德、聖三本改作「申」。[*] ⓚ [>僧伽梨]~Saṃghāṭī. ??? ⓤ 寤=覺【宋】【元】【明】【聖】 「寤」,宋、元、明、聖四本作「覺」。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覺」。 ⓛ 靖=靜【宋】【元】【明】【德】【聖】* 「靖」,宋、元、明、德、聖五本作「靜」。[*]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德、聖五本改作「靜」。[*] ⓜ [卄/積]=積【德】【聖】 「[卄/積]」,德、聖二本作「積」。 「積」,大正藏原為「[卄/積]」,今依據德、聖二本改作「積」。 ⓝ 塜=家【宋】【元】 「塜」,宋、元二本作「家」。 「家」,大正藏原為「塜」,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家」。 ⓞ 檀=壇【宋】*【元】*【明】*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及=反【宋】【元】【明】 「及」,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為「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 調=掉【元】【明】 「調」,元、明二本作「掉」。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 惑=或【德】* 「惑」,德本作「或」。[*] 「或」,大正藏原為「惑」,今依據德本改作「或」。[*] ⓢ 軟=濡【德】 「軟」,德本作「濡」。 「濡」,大正藏原為「軟」,今依據德本改作「濡」。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辯=辨【德】 「辯」,德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為「辯」,今依據德本改作「辨」。 ⓑ 說如是=如是說【宋】【元】【明】 「說如是」,宋、元、明三本作「如是說」。 「如是說」,大正藏原為「說如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說」。 ⓒ 〔說智…竟〕-【明】 明本無「說智…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說智…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大正藏在「竟」字之後有「二千八百四十六字」八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所得智:南傳作「完全智」,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最終的理解」。 ② 見見說:如它被看到(的樣貌)而說所見。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由此經來看,聖者也有五陰、四食、內六處,但聖者不染著、得解脫。 大般若經的經文是:「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就是說修大菩薩行的前提是「無所得」。 跟「得知無所受」也近似的意思 諸菩薩摩訶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習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一八八)ⓐ中阿[*]含雙品ⓑ阿夷那經第ⓒ二ⓓ(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堂上來下,在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諸比丘廣說甚深微妙之法。彼時,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遙見世尊從[*]燕坐起,堂上來下,在堂影中露地經行,為諸比丘廣說甚深微妙之法。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往詣佛所,共相問訊,隨佛經行。世尊迴顧問曰:「阿夷那!沙門蠻頭實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自稱有過。」 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答曰:「瞿曇!沙門蠻頭實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自稱有過。」 世尊復問曰:「阿夷那!云何沙門蠻頭ⓕ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自稱有過耶?」 異學阿夷那,沙門蠻頭弟子,答曰:「瞿曇!沙門蠻頭作如是說:『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眠、若ⓗ寤,或晝、或夜,常無礙知見。或時逢ⓘ[馬*奔]象、逸馬、[*][馬*奔]車、叛兵、走男、走女,或行如是道,逢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或值ⓙ蛇聚,或得塊擲,或得杖打,或墮溝瀆,或墮廁中,或乘臥牛,或墮深坑,或入刺中,或見村邑,問名問道,見男見女,問姓問名,或觀空舍,或如是入族。彼既入已,而問我曰:「尊從何行?」我答彼曰:「諸賢!我趣惡道也。」』瞿曇!沙門蠻頭如是比丘思五百思。若有異沙門、梵志一切知、一切見者,自稱我有無餘、知無餘,見彼有過也。」 於是,世尊離於經行,至經行ⓚ頭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問諸比丘:「我所說智慧事,汝等受持ⓜ耶?」彼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復至再三問曰:「諸比丘!我所說智慧事,汝等受持耶?」諸比丘亦至再三默然不答。 彼時,有一比丘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智慧事,諸比丘從世尊聞,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比丘!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佛復告曰:「凡有二眾,一曰法眾,二曰非法眾。何者非法眾?或有一行非法說非法,彼眾亦行非法說非法,彼非法人住非法眾前,自已所知,而虛妄言,不是真實,顯示分別,施設其行,流布次第說法,欲斷他意弊惡,難詰不可說也。於正法、ⓞ律中,不可稱立自已所知,彼非法人住非法眾前,自稱我有智慧普知,於中若有如是說智慧事者,是謂非法眾。何者法眾?或有一行法說法,彼眾亦行法說法,彼法人住法眾前,自已所知,不虛妄言,是真是實,顯示分別,施設其行,流布次第說,欲斷他意弊惡,難詰則可說也。於正法中而可稱立自已所知,彼法人住法眾前,自稱我有智慧普知,於中若有如是說智慧事者,是謂法眾。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 佛說如是,即從座起,入室[*]燕坐。於是諸比丘便作是念:「諸賢!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燕坐。『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彼復作是念:「諸賢!誰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彼復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諸賢!共往詣尊者阿難所,請說此義。若尊者阿難為分別者,我等當善受持。」 於是,諸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難!當知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燕坐。『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我等便作是念:『諸賢!誰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我等復作是念:『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唯願尊者阿難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尊者阿難告曰:「諸賢!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諸賢!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見大樹成根、莖、節、枝、葉、華、實,彼人不觸根、莖、節、實,但觸枝、葉。諸賢所說亦復如是。世尊現在,捨來就我而問此義。所以者何?諸賢!當知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諸賢應往詣世尊所而問此義:『世尊!此云何?此何義?』如世尊說者,諸賢等當善受持。」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阿難!世尊是眼、是智、是義、是法、法主、法將,說真諦義,現一切義由彼世尊。然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為世尊之所稱譽,及諸智梵行人。尊者阿難能廣分別世尊向所略說義。唯願尊者阿難為慈愍故而廣說之。」 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諸賢等!共聽我所說。諸賢!邪見非法,正見是法。若有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諸賢!乃至邪智非法,正智是法,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是謂非義;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是謂是義。諸賢!謂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燕坐。『是故汝等當知法、非法,義與非義,知法、非法,義、非義已,汝等當學如法如義。』此世尊略說,不廣分別義,我以此句、以此文廣說如是,諸賢可往ⓠ向佛具陳,若如世尊所說義者,諸賢等便可受持。」 於是,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善受持誦,即從坐起,繞尊者阿難三匝而去,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即從坐起,入室[*]燕坐。尊者阿難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 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所以者何?謂師為弟子略說此義,不廣分別,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如阿難所說,汝等應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說觀義應如是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阿夷那經第二竟ⓢ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A. X. 116. Aīna及A. X. 115. ??? ⓒ 二=七【明】 「二」,明本作「七」。 「七」,大正藏原為「二」,今依據明本改作「七」。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燕坐=宴坐【宋】*【元】*【明】* 「燕坐」,宋、元、明三本作「宴坐」。[*] 「宴坐」,大正藏原為「燕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坐」。[*] ⓕ (實)+思【宋】【元】【明】 「思」,宋、元、明三本作「實思」。 大正藏無「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異+(學)【德】 「異」,德本作「異學」。 大正藏無「學」字,今依據德本補上。 ⓗ 寤=覺【宋】【元】【明】【聖】 「寤」,宋、元、明、聖四本作「覺」。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覺」。 ⓘ [馬*奔]=奔【德】[>*] 「[馬*奔]」,德本作「奔」。[*] 「奔」,大正藏原為「[馬*奔]」,今依據德本改作「奔」。[*] ⓙ (青)+蛇【宋】【元】【明】 「蛇」,宋、元、明三本作「青蛇」。 大正藏無「青」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道)+頭【宋】【元】【明】 「頭」,宋、元、明三本作「道頭」。 大正藏無「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檀=壇【宋】【元】【明】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耶=邪【德】* 「耶」,德本作「邪」。[*]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德本改作「邪」。[*] ⓝ 坐=座【元】【明】 「坐」,元、明二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 〔律〕-【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律」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是=正【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向=詣【宋】【元】【明】 「向」,宋、元、明三本作「詣」。 「詣」,大正藏原為「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詣」。 ⓡ 〔阿夷…竟〕-【明】 明本無「阿夷…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阿夷…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大正藏在「竟」字之後有「(千八百二十八字)」七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對應經典][讀經拾得]本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問當時在場的弟子是否有受持智慧的事(南傳的對應經文為「智者的事」)?弟子沒敢回答,可能因為在場的弟子修行不夠,不敢作聲。這些弟子後來在佛陀略說後,先找阿難請問(廣分別),而不敢直接問佛陀,可能是因為羞愧,而先找隨和的阿難請教。 南傳的對應經文沒有「諸比丘亦至再三默然不答」這一句。 (一八九)ⓐ中阿[*]含雙品ⓑ聖道經第ⓒ三ⓓ(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令眾生得清淨,離愁慼啼哭,滅憂苦懊惱,便得如法,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而有七ⓔ支,於聖正定說習、說助,亦復說具。云何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若有以此七[*]支習、助、具,善趣向心得一者,是謂聖正定,有習、有助,亦復有具。所以者何?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 「若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若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云何邪見?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邪見。云何正見?謂此見有施、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正見。是為見邪見是邪見者,是謂正見。見正見是正見者,亦謂正見。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見,成就正見,是謂ⓕ正念。此三[*]支①隨正見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若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云何邪志?欲念、恚念、害念,是謂邪志。云何正志?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正志。是為見邪志是邪志者,是謂正志。見正志是正志者,亦謂正志。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志,成就正志,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志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若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云何邪語?妄言、兩舌、麤言、綺語,是謂邪語。云何正語?離妄言、兩舌、麤言、[猗>綺]語,是謂正語。是為見邪語是邪語者,是謂正語。見正語是正語者,亦謂正語。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語,成就正語,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語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若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云何邪業?殺生、不與取、邪婬,是謂邪業。云何正業?離殺、不與取、邪婬,是謂正業。是為見邪業是邪業者,是謂正業。見正業是正業者,亦謂正業。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業,成就正業,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業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若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若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不以若干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是為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見正命是正命者,亦謂正命。彼如是知已,則便求學,欲斷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方便。比丘以念斷於邪命,成就正命,是謂正念。此三[*]支隨正命從見方便,是故正見最在前也。 「云何正方便?比丘者,已生惡法為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惡法為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善法為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已生善法為住不忘不退,轉增廣布,修習滿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是謂正方便。 「云何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正念。 「云何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正定。 「云何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 「云何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是謂正智也。是為ⓘ學者成就八支,ⓙ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 「云何學者成就八[*]支?學正見至學正定,是為學者成就八[*]支。云何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無學正見至無學正智,是謂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所以者何?正見者,斷於邪見,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至正智者斷於邪智,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 「是為二十善品②、二十不善品,是為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若有沙門、梵志者,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於如法有十ⓒ詰責。云何為十?若毀呰正見,稱譽邪見。若有邪見沙門、梵志,若供養彼而稱譽彼。若有沙門、梵志者,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於如法是謂一[*]詰責。 「若毀呰,至正智,稱譽邪智。若有邪智沙門、梵志,若供養彼而稱譽彼。若有沙門、梵志,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於如法是謂第十[*]詰責。若有沙門、梵志,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是謂於如法有十[*]詰責。若更有餘沙門、梵志,蹲踞說蹲踞,無所有說無所有,說無因、說無作、說無業,謂彼彼所作善惡施設,斷絕破壞彼此,我所說四十大法品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彼亦有[*]詰責、愁憂恐怖。」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聖道經第三竟ⓔ(千八百五字)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M. 117. Mahā-Cattārīsaka sutta. ??? ⓒ 三=八【明】 「三」,明本作「八」。 「八」,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明本改作「八」。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支=枝【德】【聖】* 「支」,德、聖二本作「枝」。[*] 「枝」,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德、聖二本改作「枝」。[*] ⓕ 正+(方便)【宋】【元】【明】 「正」,宋、元、明三本作「正方便」。 大正藏無「方便」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滿=漏【宋】* 「滿」,宋本作「漏」。[*] 「漏」,大正藏原為「滿」,今依據宋本改作「漏」。[*] ⓗ 〔滅未…心滅〕十八字-【聖】 聖本無「滅未…心滅」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滅未…心滅」五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學者成就八支]~Aṭṭhaṅgasamannāgato sekho. ??? ⓙ [>漏盡阿羅訶成就十支]~Dasaṅgasamannāgato arahā. ??? ⓐ 阿羅訶=阿羅漢【宋】*【元】*【明】* 「阿羅訶」,宋、元、明三本作「阿羅漢」。[*] 「阿羅漢」,大正藏原為「阿羅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阿羅漢」。[*] ⓑ 法品=品法【宋】 「法品」,宋本作「品法」。 「品法」,大正藏原為「法品」,今依據宋本改作「品法」。 ⓒ 詰責=詰嘖【宋】* 「詰責」,宋本作「詰嘖」。[*] 「詰嘖」,大正藏原為「詰責」,今依據宋本改作「詰嘖」。[*] ⓓ 〔聖道…竟〕-【明】 明本無「聖道…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聖道…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千八百五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千八百五字」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千八百五字」五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三支:正見、正方便(正精進)、正念。照此經的說明,有「正見」才會知道八正道(彼如是知已……從見……);有「正方便」(正精進)才會求學想要行八正道(則便求學,欲……方便……);有「正念」才會斷於邪道、成就正道(斷邪道成就正道……)。因此不論是八正道的哪一支,都可說受這三支的影響。 ② 二十善品:阿羅漢成就的十支(無學正見、無學正志、無學正語、無學正業、無學正命、無學正精進、無學正念、無學正定、正解脫、正智),以及基於十支修習無量善法至圓滿。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
阿羅漢成就的十支是無學正見……無學正定、正解脫、正智。前八支是無學的八正道,也就是已成就了戒、定、慧三學。後二支即解脫、解脫知見。加起來也就是佛及阿羅漢成就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這十無學法也可完全對映到《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48經等說八正道的經文:「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此經中「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是為說四十大法品」,這段所說「轉於梵輪,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餘世間,無有能制而言非者」,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成佛說法」專用的描述句。不管南北大小什麼經律,描述佛陀的「成佛」就是用這一段話最後加個「於大眾中能獅子吼而吼」,而其中「無有能制而言非者」也就是佛陀的四無所畏。有興趣的同學可以 CBETA 搜尋「梵輪」關鍵字即可驗證。 原來漏盡阿羅漢基於八正道而成就的十支,就是成佛的基石。 再來看《中阿含》本經敘述二十善品、二十不善品的段落:「正見者,斷於邪見,若因邪見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見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至正智者斷於邪智,若因邪智生無量惡不善法者,彼亦斷之。若因正智生無量善法者,彼則修習,令滿具足」,這段就更有「成佛」的fu了。 因此二十善品照語意來看,是:
反之、要斷的,則是二十不善品。 原來,基於八正道無學十支的無量善法「滿具足」(圓滿)了,就相當於成佛了。
(一九〇)ⓐ中阿[*]含雙品ⓑ小空經ⓒ第四ⓓ(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曰:「世尊一時遊行ⓖ釋中,城名釋都邑,我於爾時從世尊聞說如是義。『阿難!我多行空。』彼世尊所說,我善知、善受,為善持ⓗ耶?」 爾時,世尊答曰:「阿難!彼我所說,汝實善知、善受、善持。所以者何?我從爾時及至於今,多行空也。阿難!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比丘眾。是為,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餘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彼如是知空於村想,空於人想,然有不空,唯一無事想。若有疲勞,因村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人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事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人想,莫念無事想,當數念一地想。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阿難!猶如牛皮,以百釘張,極張[托>挓]已,無皺無縮。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彼如是知,空於人想,空無事想,然有不空,唯一地想。若有疲勞,因人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事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地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事想,莫念地想,當數念一ⓐ無量空處①想。彼如是知,空無事想,空於地想,然有不空,唯一無量空處想。若有疲勞,因無事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地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量空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地想,莫念無量空處想,當數念一無量識處②想。彼如是知,空於地想,空無量空處想,然有不空,唯一無量識處想。若有疲勞,因地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量空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量識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量空處想,莫念無量識處想,當數念一ⓑ無所有處③想。彼如是知,空無量空處想,空無量識處想,然有不空,唯一無所有處想。若有疲勞,因無量空處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量識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所有處想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復次,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者,彼比丘莫念無量識處想,莫念無所有處想,當數念一ⓒ無想心定④。彼如是知,ⓓ空無量識處想,空無所有處想,然有不空,唯一無想心定。若有疲勞,因無量識處想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無所有處想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一無想心定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彼作是念:『我本無想心定,本所行、本所思,若本所行、本所思者,我不樂彼,不求彼,不應ⓔ住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如是知,空欲漏,空有漏、空無明漏,然有不空,唯此我身六處、命存⑤。若有疲勞,因欲漏故,我無是也。若有疲勞,因有漏、無明漏故,我亦無是。唯有疲勞,因此我身六處、命存故。若彼中無者,以此故,彼見是空,若彼有餘者,彼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 「阿難!若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阿難!若當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一切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阿難!若今現在我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阿難!汝當如是學,我亦行此真實、空、不顛倒,謂漏盡、無漏、無為、心解脫。是故,阿難!當學如是。」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小空經第四竟ⓖ(千四百二十三字)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M. 121. Cūḷa-suññatā sutta. ??? ⓒ 第四=第九【明】 「第四」,明本作「第九」。 「第九」,大正藏原為「第四」,今依據明本改作「第九」。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東園鹿子母堂]~Pubbārāma Migāra-māta pāsāda. ??? ⓕ 燕=宴【宋】【元】【明】 「燕」,宋、元、明三本作「宴」。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釋中]~Sakka. ??? ⓗ 耶=邪【德】* 「耶」,德本作「邪」。[*]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德本改作「邪」。[*] ⓘ [>無事想]~Araññasaññā. ??? ⓙ 棘刺=刺棘【宋】【元】【明】 「棘刺」,宋、元、明三本作「刺棘」。 「刺棘」,大正藏原為「棘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刺棘」。 ⓚ 山嶮=山峪【元】【明】* 「山嶮」,元、明二本作「山峪」。[*] 「山峪」,大正藏原為「山嶮」,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山峪」。[*] ⓛ 正=政【德】【聖】* 「正」,德、聖二本作「政」。[*] 「政」,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德、聖二本改作「政」。[*] ⓜ 棘刺=刺棘【明】 「棘刺」,明本作「刺棘」。 「刺棘」,大正藏原為「棘刺」,今依據明本改作「刺棘」。 ⓝ 彼如是=如是見【宋】【元】【明】 「彼如是」,宋、元、明三本作「如是見」。 「如是見」,大正藏原為「彼如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是見」。 ⓐ [>無量空處想]~Ākāsānañcāyatanasaññā. ??? ⓑ [>無所有處想]~Ākiñcaññāyatanasaññā. ??? ⓒ [>無想心定]~[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saññā.>animitta cetosamādhi.] ??? ⓓ 空=定【宋】【元】【明】 「空」,宋、元、明三本作「定」。 「定」,大正藏原為「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定」。 ⓔ 住=注【聖】 「住」,聖本作「注」。 「注」,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聖本改作「注」。 ⓕ 〔小空…竟〕-【明】 明本無「小空…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小空…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千四百二十三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千四百二十三字」七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千四百二十三字」七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無量空處: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 ② 無量識處: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又譯為「識入處」、「識處」、「識無邊處」。 ③ 無所有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三天的層次。又譯為「無所有入處」。 ④ 無想心定:即「無相心定」,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詳見《雜阿含經》卷三第80經、卷十八第502經。按:經中記載「無想定」是外道的定,「無相心定」是佛教修行的定,但古代「想」、「相」兩字常混用,在不同時代的翻譯中容易混淆,本經中的「無想心定」特指佛教修行的「無相心定」,而不是外道的「無想定」。又譯為「無相心三昧」、「無相三昧」、「無相心正受」。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無相定」。 ⑤ 唯此我身六處、命存:只有(緣於)這個身體六入處的運作、(緣於)生命的存在。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想蘊是心理運作中「取相」的功能,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從正面來說,因為有想蘊的運作,所以人們可以在瞬間依據過往的經驗而起反應;從負面來說,想蘊完全是根據成見來運作,常造成偏見、歧視、錯誤的認知,讓人看不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例如見到遠方膚色黝黑的人,有的人會起種族歧視,認為對方不如自己,結果走近一看,是歐巴馬,和心中的成見完全不同。也因為想蘊等運作,人們在遇到事物時常會本能地生起貪、瞋、癡的反應,無法以慈悲及智慧來應對,陷於輪迴而不得解脫。 修空則是要解構這些成見,解構了成見才有機會看到事物的原貌,能觀察到事物的原貌才有機會體悟真理、邁向解脫。
本經教導修空的次第為:無事想 → 地想 → 無量空處想(空無邊處想) → 無量識處想(識無邊處想) → 無所有處想 → 無想心定(無相三昧) → 解脫。 在這樣的架構下,修空的原則為每一階段皆以較細緻的想取代前一階段較粗糙的想、以較輕的疲勞取代前一階段較重的疲勞,跳出前一階段而且不依靠前一階段。直到去除一切的想,然後去除一切的執著、一切的疲勞。 例如在鹿子母堂中,只有比丘眾,沒有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所以空了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等,不空的是比丘眾。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相對於比丘眾更難管理、須要更多照顧,因此先空了這些世俗人事物,留下比丘眾,就能少些疲勞。 無事想 打坐時先放下最粗重的世俗妄念:對於社會的妄念(村想)、對於人事的妄念(人想),覺得這些粗重的妄念都是疲勞,因此而放下這些粗重的妄想,只想著沒事,沉澱心情。 沒有最粗重的世俗妄想後,即可進入到下一階段。 地想(地遍處想) 觀想身體、地面等等一切都有地大(堅固性),一切的地大無限地延伸。此時不要想著地面有高低不平、有各種東西,只要觀想平整、乾淨、沒有邊際的地大,來取代先前的無事想。 地想穩定後,曾經研習過七覺支的同學,可檢查七覺支是否圓滿:具念於沒有邊際的地大,安住在當下,即是念覺支;檢查是否有地大之外的其他想法,若有其他想法則空去、若有五蓋則對治,是擇法覺支;接著精進修行於地想,是精進覺支;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是喜覺支;歡喜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身心輕鬆安穩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有七覺支的定境才能啟發智慧,七覺支的內容詳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覺支相應」的經文,未曾研習過七覺支的同學可暫時跳過這個檢查。 當自己覺得可進入下一階段時,試著或多或少將「沒有邊際」的印象以及七覺支帶入下一個階段。 無量空處想(空無邊處想) 觀察一切的地大都占有空間,專注於空間,而將地大空掉(不再留意地大),只剩下沒有邊際(無量)的空間。觀想十方有如太空般沒有邊際的空間,心念安住於沒有邊際的空間。 相對於地想的厚重,無量空處想更加輕盈、更少疲勞,因此能放下地想,專注於無量空處想。 無量空處想穩定後,可檢查七覺支是否圓滿:具念於沒有邊際的空間,安住在當下,即是念覺支;檢查是否有空間之外的其他想法,若有其他想法則空去、若有五蓋則對治,是擇法覺支;接著精進修行於無量空處想,是精進覺支;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放下了前面階段較粗重觀想的疲勞,會生起微微的歡喜,是喜覺支;心中只有空間而沒有重量,自然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身心輕鬆安穩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無量空處想修得好的人,縱使出了定,猶如在空中五蓋無法攀附,因此容易去除五蓋。認知一切都是空,就能不執取情境為實,在原本會生氣的情境下能夠不當真而生氣,保持開放廣闊的心胸。 當自己覺得可進入下一階段時,試著或多或少地維持「無量」(沒有邊際的空間感)以及七覺支,帶入下一個階段。 無量識處想(識無邊處想) 「識」是五蘊之一,在《阿含經》中通常同義於心、覺知,是認知過程的因緣中的一個環節,例如《雜阿含經》中常分析「緣眼、色,生眼識(視覺)」乃至「緣意、法,生意識」。有研習過五蘊的同學,以及修習過四念處裡心念處的同學,即可瞭解「識」的意義。 覺知前一階段「無量空處」的,就是「識」,這個階段反觀自心,觀察這個識。由於識所覺知的是無量空(無邊際的空),因此形容這時的識為無量識(無邊際的識)。 這個階段中,覺知的對象從外在的地大、空間等事物轉而向內,覺知自己的心、識。將注意力向內看,有助於心不亂跑、不被外境牽著走。此時空去了前一階段的無量空處想。 從理論上來看,此時從原先二元對立的觀察(打坐的人是主體,觀察的事物是客體),變成主體看著自己而成為客體,主體、客體是一體的,超出了二元對立。這可以造成殊勝的定境,但尚未空掉「無量識處想」的疲勞,不是究竟。 南傳《小部尼柯耶》巴希亞經:「每當你看到影像的時候,只看到就好了;每當你聽到聲音的時候,只聽到就好了;[……]在這當中沒有『我』的存在。這當中沒有『我』的時候,你既不在這裡、也不在遠處、也不在中間。這就是苦的熄滅。」打坐時心中有妄念,可比喻為自我試圖主張有個自我在「中間」,如果不在這中間建構自我,也就是徹底放下。「看到影像的時候,只看到就好了」是純粹的覺知,或許可以比喻為無量空處想的境界,「不在遠處」或許可以比喻為無量識處想的境界,心不被外境帶著走,安住著。 修無量識處想的時候,不必然要有明確的無邊際的空間感,畢竟已超出了無量空處。只要確保無量識(無邊際的識)含納了所有的覺知即可。從自己的主觀來看,外界的一切在被識知之前,可說對於自己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可說主觀上無量識含攝了一切。之所以要確保無量識含納了所有的覺知,是因為在後續階段中,會將無量識所代表的「我」整個去除,無量識包含了所有的覺知,才能確保最後去除「我」時去除乾淨,而不會認為還有另外的覺知是「我」。 無量識處想穩定後,可檢查七覺支是否圓滿:具念於沒有邊際的識,安住在當下,即是念覺支;檢查是否有無量識之外的其他想法,若有其他想法則空去,是擇法覺支;接著精進修行於無量識處想,是精進覺支;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放下了前面階段較粗重觀想的疲勞,會生起微微的歡喜,是喜覺支;心中只有無量識而沒有重量,自然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身心輕鬆安穩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當自己覺得可進入下一階段時,試著或多或少將七覺支帶入下一個階段。 無所有處想 佛陀教導我們修習「無所有處想」時,可結合我空、我所空的觀想,如《中阿含經》卷十八〈長壽王品 2〉第75經淨不動道經、南傳《中部尼柯耶》第106經所述:「『這我或我所是空。』當他這麼行、時常[這麼]住時,心在[此]處上明淨。當有淨信時,他當下到達無所有處,或以慧勝解。他以身體的崩解,死後那作用識會[往生]到達無所有處,這是可能的。比丘們!這被說為第二個隨應於無所有處之道跡。」 佛教的「無所有處想」,著重在觀想一切都沒有我,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當中沒有恆常不變的我,因此無我。既然無我,也就沒有我所擁有的事物了(「無我所」)。無我因此應該放下自我、自尊等我的產物;沒有我所擁有的事物,因此也不該將殊勝的禪定境界當作是我所有的,不因為禪定境界而認為自己多厲害而強化自我。 這個階段中,觀想前一階段無邊際的識,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當中沒有我,而放下自我。因為前一階段無邊際的識已含納了所有的覺知,此時即可一把抓住無邊際的識,以「無我」切除。 實務上,修行到能放下自我時,如同秋天樹葉落下那麼自然,不是用力打掉,也不像死樹繫著枯葉不放。 無所有處想穩定後,可檢查七覺支是否圓滿:具念於無我,安住在當下,即是念覺支;檢查是否有無我之外的其他想法,若有其他想法則空去,是擇法覺支;接著精進修行於無所有處想,是精進覺支;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放下了前面階段較粗重觀想的疲勞,會生起微微的歡喜,是喜覺支;無我則少了許多自我帶來的負擔,自然輕鬆安穩,是猗覺支;輕鬆安穩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無所有處想修得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能放下自我的重擔,不論時間、情境都能試著不以自我為中心而處世,跳脫了自我中心,生命更加寬廣自由。 「無我」是真理,但這個「無所有處想」畢竟是「想」出來的,尚未空掉「相」造成的疲勞,不是究竟。 當自己覺得可進入下一階段時,試著或多或少將七覺支帶入下一個階段。 無想心定(無相三昧) 想蘊是心理運作中「取相」的功能,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為了方便辨識,人們通常會留意不變的相,例如曾見過某人,再次見到他時會根據他較不易變化的特徵(性別、膚色、臉型、身材、疤痕)、而不是容易變化的特徵(衣服顏色、頭髮長度等),以認出來他。因此人們會下意識覺得相是不變的。人們有根據刻板印象或成見來取相,以合理化事物的傾向。 本經的「無想心定」即不注意於相,而要注意於無相的「無相三昧」,是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這個階段中,空掉前一階段「沒有我」的相。本經中無相三昧的練習,有如以智慧的劍斬斷東西(無事想到無所有處想)後,將劍(相)也丟掉。 修無相三昧時由於無相,因此難以檢查七覺支。無相三昧的強度由前面的修習來決定,無相三昧的進展由前面修習造成的慣性所推動。重點不在於先前修習時「無量」有多寬廣,而在於有多清晰地理解「疲勞」而志求解脫。 無相三昧時心仍有運作,但不處理感官經驗了,因此也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在佛教中是為了證得解脫而修此定,畢竟涅槃也有無相的特性。 解脫 無相三昧持續修行,機緣到時可體悟無相三昧也是心的造作,而是無常的、會磨滅的,這樣的理解可以導向涅槃,畢竟涅槃是非造作的。因此而可斷盡煩惱、解脫輪迴。 本經所教的方法是以定入手,定中的體驗是寂靜安穩的,「無常」較不容易彰顯,因此最後要加強觀無常。 修到後面的階段時,偶爾也可以回到前面的階段,比較不同細緻程度的「疲勞」,以更清楚體會本經以較輕疲勞取代較重疲勞的差別。整個修空過程的重點並不在追求某個「空」的經驗,而在以這樣的經驗來空掉煩惱、空掉執著、空去一切繫縛而解脫。 [進階辨正](一九一)ⓐ中阿含[*]雙品ⓑ大空經ⓒ第五ⓓ(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釋中ⓕ迦維羅衛,在ⓖ尼拘類園。 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迦維羅衛而行乞食,食訖中後,往詣ⓗ加羅差摩釋精舍。爾時,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彼時,世尊從加羅差摩釋精舍出,往詣ⓚ加羅釋精舍。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在[*]加羅釋精舍中集作衣業,尊者阿難遙見佛來,見已出迎,取佛衣鉢,還敷床座,汲水洗足。佛洗足已,於ⓛ加羅釋精舍坐尊者阿難所敷之[*]座,告曰:「阿難!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世尊!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所以者何?我今作衣業。」 時,世尊復告阿難曰:「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 >者],必有是處。 「阿難!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①,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必有是處。所以者何?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慼啼哭、憂苦、懊惱,以是故我此ⓝ異住處正覺盡覺,謂度一切色想行於外空。 「阿難!我行此住處已,生歡悅,我此歡悅,一切身覺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樂、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覺正念正智。阿難!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共來詣我,我便為彼行如是如是心,遠離,樂無欲,我亦復為彼說法,勸助於彼。阿難!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阿難!若比丘作如是說我不持內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內空者,當知彼比丘大自疲勞。 「阿難!云何比丘持內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猶人沐浴,器盛澡豆,以水澆和,和令作丸,漬盡潤漬,普遍充滿,內外周密,無處有漏。如是,阿難!比丘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如是比丘持內心住止令得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彼念內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者,彼比丘當念外空,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也。 「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者,彼比丘當念內外空。彼念內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者,彼比丘當念不移動。彼念不移動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也。 「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不移動,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者,彼比丘彼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若ⓢ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已,當以內空成就遊。彼內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彼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者,是謂正知。阿難!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彼內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者,是謂正知。阿難!當以不移動成就遊,彼不移動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不移動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者,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經行者,彼比丘從禪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經行,諸根在內,心不向外,後作前想,如是經行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從離經行,至經行ⓣ頭,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惡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當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說者,彼比丘若此論非聖論,無義相應,謂論王論、賊論、鬥諍論、飲食論、衣被論、婦人論、童女論、婬女論、世間論、邪道論、海中ⓐ論,不論如是種種畜生論。若論聖論與義相應,令心柔和,無諸陰蓋,謂論施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漸損論、不ⓑ會論、少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燕坐論、緣起論,如是沙門所論。如是論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欲功德,可樂、意所念,愛色欲相應,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若比丘心至到,觀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無前無後,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觀無常、觀衰耗、觀無欲、觀斷、觀滅、觀斷捨離,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滅也。阿難!若如是比丘觀時,則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斷也,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謂比丘如是觀興衰,是色、是色ⓓ習、是色滅,是覺、想、行、識,是識、是識[*]習、是識滅。若此五盛陰有我慢ⓔ者,彼即滅也。阿難!若有比丘如是觀時,則知五陰中我慢已滅,是謂正知。阿難!是法一向可、一向樂、一向意念,無漏無ⓕ受,魔所不及,惡所不及,諸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謂成就此不放逸也。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得覺,因不放逸根,生諸無量善法。若有隨道品,阿難!是故汝當如是學。我亦成就於不放逸,當學如是。阿難!以何義故,信弟子隨世尊行奉事至命盡耶?」 尊者阿難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今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尊者阿難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不其ⓗ正經、歌詠、記說故,信弟子隨世尊行奉事至命盡也。但,阿難!或彼長夜數聞此法,誦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若此論聖論與義相應,令心柔和,無諸陰蓋,謂論施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漸損論、不[*]會論、[小>少]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燕坐論、緣起論。如是沙門所論,得、易不難得,因此義故,信弟子隨世尊行奉事至命盡也。阿難!如是為煩師②,為煩弟子③,為煩梵行④。 「阿難!云何為煩師?若師出世,有ⓙ策慮思惟,ⓚ往[*]策慮地,有思惟觀ⓛ雜,凡人有辯才,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宴坐,或住彼處,學遠離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⑤。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已,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彼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已,便ⓝ功高還家。如是為煩師,是亦為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所煩,是謂煩師。 「阿難!云何為煩弟子?彼師弟子學彼遠離,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或住彼處,學遠離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已,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彼隨弟子還梵志、居士、村邑、國人已,便[*]功高還家。如是為煩弟子,是亦為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所煩,是謂煩弟子。 「阿難!云何為煩梵行?若如來出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阿難!如來以何義故,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耶?」 尊者阿難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今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具分別說。」尊者阿難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如來非為未得欲得、未獲欲獲、未證欲證故,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阿難!如來但以二義故,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一者為自現法樂居故,二者慈愍後生人故。或有後生人效如來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阿難!如來以此義故,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或住彼處,學遠離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已,隨梵行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彼隨梵行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已,便不[*]功高而不還家。阿難!若彼不移動心解脫作證,我不說彼有障礙也。若彼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本為精勤,無放逸遊行故,此或可有ⓤ失以弟子多集會故。 「復次,阿難!彼師弟子效住無事處山林樹下,或居高巖,寂無音聲,遠離,無惡,無有人民,隨順[*]燕坐。或住彼處,學遠離精勤,得增上心,現法樂居,彼學遠離,精勤安隱,快樂遊行已,隨梵行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彼隨梵行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已,便[*]功高還家。如是為煩梵行,是亦為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所煩,是謂煩梵行。阿難!於煩師、煩弟子,此煩梵行最為不可、不樂、不愛,最意不念。阿難!是故汝等於我行慈事,莫行怨事。 「阿難!云何弟子於師行怨事,不行慈事?若尊師為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是為饒益,是為快樂,是為饒益樂。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順行,不立於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違犯師教,不能得定者,如是弟子於師行怨事,不行慈事。 「阿難!云何弟子於師行慈事,不行怨事?若尊師為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是為饒益,是為快樂,是為饒益樂。若彼弟子恭敬順行而立於智,其心歸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違師教,能得定者,如是弟子於師行慈事,不行怨事。阿難!是故汝等於我行慈事,莫行怨事。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如陶師作瓦⑥。阿難!我說ⓑ嚴急至苦,若有真實者,必能往也。」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空第五竟ⓓ(三千六百七十八字)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萬一千五百八十字) ⓖ中阿含雙品ⓗ第一竟ⓘ(萬一千五百八十字)ⓙ(第五後誦)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M. 122. Mahā-suññatā sutta ??? ⓒ 第五=第十【明】 「第五」,明本作「第十」。 「第十」,大正藏原為「第五」,今依據明本改作「第十」。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釋中]~Sakkā. ??? ⓕ [>迦維羅衛]~Kapilavatthu. ??? ⓖ [>尼拘類]~Nigrodha. ??? ⓗ 加羅差摩釋精舍~Kāḷakhemakassa Sakkassa vihāra. ??? ⓘ 座=坐【德】* 「座」,德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德本改作「坐」。[*] ⓙ 彼=爾【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爾」。 「爾」,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 ⓚ 加羅釋=伽羅釋【宋】【元】【明】【聖】* 「加羅釋」,宋、元、明、聖四本作「伽羅釋」。[*] 「伽羅釋」,大正藏原為「加羅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伽羅釋」。[*] ⓛ 加=伽【明】 「加」,明本作「伽」。 「伽」,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明本改作「伽」。 ⓜ 住=往【聖】* 「住」,聖本作「往」。[*] 「往」,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聖本改作「往」。[*] ⓝ 〔異〕-【德】 德本無「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異」字,今依據德本刪去。 ⓞ 止=心【德】 「止」,德本作「心」。 「心」,大正藏原為「止」,今依據德本改作「心」。 ⓟ 優婆私=優婆夷【宋】【元】【明】【德】* 「優婆私」,宋、元、明、德四本作「優婆夷」。[*] 「優婆夷」,大正藏原為「優婆私」,今依據宋、元、明、德四本改作「優婆夷」。[*] ⓠ 耶=邪【德】* 「耶」,德本作「邪」。[*] 「邪」,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德本改作「邪」。[*] ⓡ 軟=濡【宋】【元】【明】【德】* 「軟」,宋、元、明、德四本作「濡」。[*] 「濡」,大正藏原為「軟」,今依據宋、元、明、德四本改作「濡」。[*] ⓢ 彼+(彼)【宋】【元】【明】【聖】 「彼」,宋、元、明、聖四本作「彼彼」。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道)+頭【宋】【元】【明】 「頭」,宋、元、明三本作「道頭」。 大正藏無「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檀=壇【元】【明】 「檀」,元、明二本作「壇」。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壇」。 ⓐ 〔論不〕-【德】,〔不〕-【宋】【元】【明】,〔論〕-【聖】 ???? ⓑ 會論=貪論【宋】*【元】*【明】* 「會論」,宋、元、明三本作「貪論」。[*] 「貪論」,大正藏原為「會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貪論」。[*] ⓒ 燕坐=宴坐【宋】*【元】*【明】* 「燕坐」,宋、元、明三本作「宴坐」。[*] 「宴坐」,大正藏原為「燕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坐」。[*]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者=是【聖】 「者」,聖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為「者」,今依據聖本改作「是」。 ⓕ 受=愛【元】【明】 「受」,元、明二本作「愛」。 「愛」,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愛」。 ⓖ 不=若【元】【明】 「不」,元、明二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若」。 ⓗ 正經歌詠記說~Sutta geyya veyyākaraṇa. ??? ⓘ 千=于【明】 「千」,明本作「于」。 「于」,大正藏原為「千」,今依據明本改作「于」。 ⓙ 策=勞【明】* 「策」,明本作「勞」。[*] 「勞」,大正藏原為「策」,今依據明本改作「勞」。[*] ⓚ 往=住【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住」。 「住」,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 雜=離【元】【明】 「雜」,元、明二本作「離」。 「離」,大正藏原為「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離」。 ⓜ 宴=燕【聖】 「宴」,聖本作「燕」。 「燕」,大正藏原為「宴」,今依據聖本改作「燕」。 ⓝ 功=貢【宋】*【元】*【明】* 「功」,宋、元、明三本作「貢」。[*] 「貢」,大正藏原為「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貢」。[*] ⓣ 私=夷【聖】* 「私」,聖本作「夷」。[*] 「夷」,大正藏原為「私」,今依據聖本改作「夷」。[*] ⓤ 失=去【宋】【元】【明】 「失」,宋、元、明三本作「去」。 「去」,大正藏原為「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去」。 ⓐ 〔亦〕-【聖】 聖本無「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亦」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嚴急+(嚴急)【明】 「嚴急」,明本作「嚴急嚴急」。 大正藏無「嚴急」二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 〔大空第五竟〕-【明】,=大空經第五竟【宋】【元】【德】 ???? ⓓ 〔三千…八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八字」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千…八字」五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卷末題與品末題位置前後【宋】【元】【明】【德】【聖】 ??? ⓕ 〔萬一…字〕-【宋】【元】【明】【德】 宋、元、明、德四本無「萬一…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萬一…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德四本刪去。 ⓖ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第一=第十五【明】 「第一」,明本作「第十五」。 「第十五」,大正藏原為「第一」,今依據明本改作「第十五」。 ⓘ 〔萬一…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萬一…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萬一…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註解]① 時愛樂心解脫: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暫時的、可樂的心解脫」。 ② 煩師:受其學生影響而退墮的不幸老師。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老師的禍害」。 ③ 煩弟子:影響其老師退墮的不幸學生。 ④ 煩梵行:修清淨行而後又退墮的不幸修行。 ⑤ 現法樂居:當生保持著安樂、幸福。另譯作「現法樂住」、「見法樂住」。 ⑥ 我不如是說,如陶師作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我將不會像陶匠對生黏土那樣對你們」。陶匠捏黏土成為瓦器,瓦器就永遠固定成那個樣子不變了;但佛陀不是硬性把弟子捏成什麼樣,而是有耐心的教導弟子自證自覺。??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後世很多人誤以為「空」就是一切無忌諱、不守戒、無次第。其實闡述空的小空經、大空經,都強調次第的修習,而不是一蹴可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