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二〇四)晡利多品ⓐ羅摩經第三ⓑ(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於ⓒ東園鹿子母堂。 爾時,世尊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堂上來下,告尊者阿難:「我今共汝至阿夷羅婆提河浴。」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 尊者阿難執持戶ⓔ鑰,遍詣諸屋而彷徉,見諸比丘,便作是說:「諸賢!可共詣梵志ⓕ羅摩家。」諸比丘聞已,便共往詣梵志羅摩家。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阿夷羅婆提河,脫衣岸上,便入水浴,浴已還出,拭體著衣。 爾時,尊者阿難立世尊後,執扇扇佛。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梵志羅摩家極好整頓,甚可愛樂,唯願世尊以慈愍故,往至梵志羅摩家。」世尊為尊者阿難默然而受。於是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梵志羅摩家。 爾時,梵志羅摩家,眾多比丘集坐說法,佛住門外,待諸比丘說法訖竟。眾多比丘尋說法訖,默然而住。世尊知已,謦欬①ⓖ敲門,諸比丘聞,即往開門,世尊便入梵志羅摩家,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問曰:「諸比丘向說何等?以何事故集坐在此?」 時,諸比丘答曰:「世尊!向者說法,以此法事集坐在此。」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比丘集坐當行二事:一曰說法,二曰默然。所以者何?我亦為汝說法,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佛言:「有二種求,一曰聖求,二曰非聖求。云何非聖求?有一實病法、求病法,實老法、死法、愁憂慼法,實穢污法、求穢污法。云何實病法求病法?云何病法耶?兒子、兄弟是病法也。象馬、牛羊、奴婢、錢財、珍寶、米穀是病害法,眾生於中觸染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云何老法、死法、愁憂慼法,穢污法耶?兒子、兄弟是穢污法,象馬、牛羊、奴婢、錢財、珍寶、米穀是穢ⓗ法害法,眾生於中染觸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彼人欲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者,終無是處。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得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者,終無是處。是謂非聖求。 「云何聖求耶?有一作是念:『我自實病法,無辜求病法,我自實老法、死法,愁憂慼法,穢污法,無辜求穢污法。我今寧可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法無上安隱涅槃。』彼人便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者,必有是處。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得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者,必有是處。 「我本未覺無上正盡覺時,亦如是念:『我自實病法,無辜求病法,我自實老法、死法,愁憂慼法,穢污法,無辜求穢污法,我今寧可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耶?』我時年少童子,清淨青髮,盛年年二十九,爾時極多樂戲,莊飾遊行。我於爾時,父母啼ⓘ哭,諸親不樂,我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護身命清淨,護口、意命清淨。我成就此戒身已,欲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故,[更>便]往ⓙ阿羅羅ⓚ伽羅摩所,問曰:『阿羅羅!我欲於汝法行梵行,為可爾不?』阿羅羅答我曰:『賢者!我無不可,汝欲行便行。』我復問曰:『阿羅羅!云何汝此法自知自覺自作證耶?』阿羅羅答我曰:『賢者!我度一切識處,得無所有處成就遊。是故我法自知自覺自作證。』 「我復作是念:『不但阿羅羅獨有此信,我亦有此信,不但阿羅羅獨有此精進,我亦有此精進,不但阿羅羅獨有此慧,我亦有此慧。阿羅羅於此法自知自覺自作證。』我欲證此法故,便獨住遠離、空安ⓛ靖處,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我獨住遠離、空安[*]靖處,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不久得證彼法。證彼法已,復往詣阿羅羅ⓜ加羅摩所,問曰:『阿羅羅!此法自知自覺自作證,謂度一切無量識處,得無所有處成就遊耶?』阿羅羅ⓝ伽羅摩答我曰:『賢者!我是法自知自覺自作證,謂度無量識處,得無所有處成就ⓞ遊。』阿羅羅[*]伽羅摩復語我曰:『賢者!是為如我此法作證,汝亦然,如汝此法作證,我亦然。賢者!汝來共領此眾。』是為阿羅羅[*]伽羅摩師處,我與同等,最上恭敬、最上供養、最上歡喜。 「我復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我今寧可捨此法,更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我即捨此法,便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已,往詣ⓟ鬱陀羅羅摩子所,問曰:『鬱陀羅!我欲於汝法中學,為可爾不?』鬱陀羅羅摩子答我曰:『賢者!我無不可,汝欲學便學。』我復問曰:『鬱陀羅!汝ⓠ羅摩子,自知自覺自作證何等法耶?』鬱陀羅羅摩子答我曰:『賢者!度一切無所有處,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賢者!我父羅摩自知自覺自作證,謂此法也。』」 「我ⓡ復作是念:『不但羅摩獨有此信,我亦有此信。不但羅摩獨有此精進,我亦有此精進。不但羅摩獨有此慧,我亦有此慧。羅摩自知自覺自作證此法,我何故不得自知自覺自作證此法耶?』我欲證此法故,便獨住遠離、空安[*]靖處,心無放逸,修行精勤。我獨住遠離、空安靖處,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不久得證彼法。證彼法已,復往鬱陀羅羅摩子所,問曰:『鬱陀羅!汝父羅摩,是法自知自覺自作證,謂度一切無所有處,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耶?』鬱陀羅羅摩子答我曰:『賢者!我父羅摩,是法自知自覺自作證,謂度一切無所有處,得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鬱陀羅復語我曰:『如我父羅摩此法作證,汝亦然,如汝此法作證,我父亦然。賢者!汝來共領此眾。』鬱陀羅羅摩子同師處,我亦如師,最上恭敬、最上供養、最上歡喜。 「我復作是念:『此法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我今寧可捨此法,更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我即捨此法,便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已,往象ⓗ頂山南,ⓘ鬱鞞羅梵志村,名曰ⓙ斯那。於彼中地至可愛樂,山林鬱茂,尼連禪河清流盈岸。我見彼已,便作是念:『此地至可愛樂,山林鬱茂,尼連禪河清流盈岸,若族姓子欲有學者,可於中學,我亦當學,我今寧可於此中學。』即便持草往詣覺樹,到已布下敷尼師ⓚ檀,結跏趺坐,要不解坐,至得漏盡,我便不解坐,至得漏盡。我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便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便得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生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我初覺無上正盡覺已,便作是念:『我當為誰先說法耶?』我復作是念:『我今寧可為阿羅羅ⓛ加摩先說法耶?』爾時有天,住虛空中,而語我曰:『大仙人!當知阿羅羅[*]加摩彼命終來至今七日。』我亦自知阿羅羅[*]加摩其命終來得今七日。我復作是念:『阿羅羅[*]加摩!彼人長衰不聞此法,若聞此者,速知法次法。』 「我初覺無上正盡覺已,作如是念:『我當為誰先說法耶?』我復作是念:『我今寧可為鬱陀羅羅摩子先說法耶?』天復住空,而語我曰:『大仙人!當知鬱陀羅羅摩子命終已來二七日也。』我亦自知鬱陀羅羅摩子命終已來二七日也。我復作是念:『鬱陀羅羅摩子!彼人長衰不聞此法,若聞法者,速知法次法。』 「我初覺無上正盡覺已,作如是念:『我當為誰先說法耶?』我復作是念:『昔五比丘為我執勞,多所饒益,我苦行時,彼五比丘承事於我,我今寧可為五比丘先說法耶?』我復作是念:『昔五比丘今在何處?』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五比丘在波羅㮈ⓜ②仙人住處③鹿野園④中,我隨住覺樹下,攝衣持鉢,往波羅[*]㮈加尸都邑。爾時,異學ⓝ優陀遙見我來,而語我曰:『賢者瞿曇!諸根清淨,形色極妙,面光照耀。賢者瞿曇!師為是誰?從誰學道?為信誰法?』我於爾時即為優陀說偈答曰:
「『我最上最勝, 不著一切法, 「優陀問我曰:『賢者瞿曇!自稱勝耶?』我復以偈而答彼曰:
「『勝者如是有, 謂得諸漏盡, 「優陀復問我曰:『賢者瞿曇!欲至何處?』我時以偈而答彼曰:
「『我至波羅㮈, 擊妙甘露鼓, 「優陀語我曰:『賢者瞿曇!或可有是。』如是ⓟ語已,即彼邪道ⓠ經便還去,我自往至仙人住處鹿野園中。時,五比丘遙見我來,各相約敕而立制曰:『諸賢!當知此沙門瞿曇來,多欲多求,食妙飲食,好粳糧飯,及麨ⓡ酥蜜,麻油塗體,今復來至,汝等但坐,慎莫起迎,亦莫作禮,豫留一座,莫請令坐。到已語曰:「卿!欲坐者,自隨所欲。」』我時往至五比丘所。時,五比丘於我不堪極妙威德,即從ⓢ坐起,有持衣鉢者,有敷床者,有取水者,欲洗足者,我作是念:『此愚癡人!何無牢固?自立制度還違本要。』我知彼已,坐五比丘所敷之座。 「時,五比丘呼我姓字,及ⓣ卿於我。我語彼曰:『五比丘!我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汝等莫稱我本姓字,亦莫卿我。所以者何?我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我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得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生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語我曰:『卿瞿曇!本如是行,如是道跡,如是苦行,尚不能得人上法差降聖知聖見,況復今日多欲多求,食妙飲食,好粳糧飯,及麨ⓤ酥蜜,麻油塗體耶?』我復語曰:『五比丘!汝等本時見我如是諸根清淨,光明照ⓥ耀耶?』時,五比丘復答我曰:『本不見卿諸根清淨,光明照[*]耀。卿瞿曇!今諸根清淨,形色極妙,面光照[*]耀。』 「我於爾時即告彼曰:『五比丘!當知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求法,無義相應。五比丘!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意欲隨順教五比丘,教化二人,三人乞食,三人持食來,足六人食;教化三人,二人乞食,二人持食來,足六人食。我如是教,如是化彼,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得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生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世尊復告彼曰:『五比丘!有五欲功德可愛、可樂、可意所念,善欲相應。云何為五?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五比丘!愚癡凡夫而不多聞,不見善友,不知聖法,不御聖法,彼觸染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當知彼隨弊魔,自作弊魔,墮弊魔手,為魔網纏,魔ⓗ罥⑤所[*]纏,不脫[摩>魔][*]纏。五比丘!猶如野鹿,為纏所纏,當知彼隨獵師,自作獵師,墮獵師手,為獵師網纏,獵師來已,不能得脫。如是,五比丘!愚癡凡夫而不多聞,不見善友,不知聖法,不御聖法。彼於此五欲功德觸染貪著,憍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當知彼隨弊魔,自作弊魔,墮弊魔手,為魔網纏,魔纏所纏,不脫魔纏。 「『五比丘!多聞聖弟子見善知識,而知聖法,又御聖法,彼於此五欲功德,不觸、不染、不貪、不著,亦不憍傲、不受入,見災患,見出要,而取用之。當知彼不隨弊魔,不自ⓘ作魔,不墮魔手,不為魔網所纏,不為魔纏所纏,便解脫魔纏。五比丘!猶如野鹿得脫於纏,當知彼不ⓙ隨獵師,不自ⓚ在獵師,不墮獵師手,不為獵師網所纏,獵師來已,則能得脫。如是,五比丘!多聞聖弟子見善知識而知聖法,又御聖法,彼於此五欲功德,不觸、不染、不貪、不著,亦ⓛ不ⓜ見憍傲、不受入,見災患,見出要,而取用之。當知彼不ⓝ隨弊魔,不自ⓞ在魔,不墮魔手,不為魔網所纏,不為魔纏所纏,便解脫魔纏。 「『五比丘!若時如來出興于世,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斷,乃至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修學漏盡智通作證。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習、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於爾時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所以者何?彼自見無量惡不善法盡。是故彼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 「『五比丘!猶如無事無人民處,彼有野鹿,自在行、自在住、自在ⓠ伏、自在臥。所以者何?彼野鹿不在獵師境界。是故自在行、自在住、自在[*]伏、自在臥。如是,五比丘!比丘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於爾時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所以者何?彼自見無量惡不善法盡。是故彼自在行、自在住、自在坐、自在臥。五比丘!是說無餘解脫,是說無病無上安隱涅槃,是說無老、無死、無愁憂慼、無穢污無上安隱涅槃。』」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羅摩經第三竟ⓢ(四千一百二十一字) [校勘]ⓐ ~M. 26. Ariyapariyesana sutta. ???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東園鹿子母堂]~Pubbārāma Migāramātu pāsāda. ??? ⓓ 燕=宴【聖】 「燕」,聖本作「宴」。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聖本改作「宴」。 ⓔ 鑰=▆【聖】 「鑰」,聖本作「▆」。 「▆」,大正藏原為「鑰」,今依據聖本改作「▆」。 ⓕ [>羅摩]~Rammaka. ??? ⓖ 敲=擊【宋】【元】【明】 「敲」,宋、元、明三本作「擊」。 「擊」,大正藏原為「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擊」。 ⓗ 法=污【宋】【元】【明】【聖】 「法」,宋、元、明、聖四本作「污」。 「污」,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污」。 ⓘ 哭=泣【宋】【元】【明】【聖】 「哭」,宋、元、明、聖四本作「泣」。 「泣」,大正藏原為「哭」,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泣」。 ⓙ [>阿羅羅伽羅摩]~Āḷāra Kālāma. ??? ⓚ 伽=加【宋】【元】【聖】 「伽」,宋、元、聖三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為「伽」,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加」。 ⓛ 靖=靜【宋】*【元】*【明】*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加=伽【宋】【元】【明】 「加」,宋、元、明三本作「伽」。 「伽」,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伽」。 ⓝ 伽=加【宋】【元】【聖】* 「伽」,宋、元、聖三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為「伽」,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加」。[*] ⓞ 遊+(耶)【宋】【元】【明】 「遊」,宋、元、明三本作「遊耶」。 大正藏無「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鬱陀羅羅摩子]~Uddaka Rāmaputta. ??? ⓠ 羅摩子=父羅摩【宋】【元】【明】 「羅摩子」,宋、元、明三本作「父羅摩」。 「父羅摩」,大正藏原為「羅摩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父羅摩」。 ⓡ 復=便【元】【明】 「復」,元、明二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便」。 ⓗ 頂=頸【宋】【元】【明】【聖】 「頂」,宋、元、明、聖四本作「頸」。 「頸」,大正藏原為「頂」,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頸」。 ⓘ [>鬱鞞羅]~Uruvelā. ??? ⓙ 斯那~Senā. ??? ⓚ 檀=壇【宋】【元】【明】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加=伽【元】【明】* 「加」,元、明二本作「伽」。[*] 「伽」,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伽」。[*] ⓜ 波羅㮈~Bālāṇasī.。㮈,元本作「奈」。㮈字之前大正藏有一「*」字,今依據前後文刪去。 ⓝ 優陀~Upaka. ⓞ 誰=詎【元】【明】 「誰」,元、明二本作「詎」。 「詎」,大正藏原為「誰」,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詎」。 ⓟ 語=說【宋】【元】【明】 「語」,宋、元、明三本作「說」。 「說」,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說」。 ⓠ 經=徑【元】【明】 「經」,元、明二本作「徑」。 「徑」,大正藏原為「經」,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徑」。 ⓡ 酥=蘇【宋】【聖】* 「酥」,宋、聖二本作「蘇」。[*] 「蘇」,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蘇」。[*]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卿於我~Avusovāda. ??? ⓤ 酥=蘇【聖】 「酥」,聖本作「蘇」。 「蘇」,大正藏原為「酥」,今依據聖本改作「蘇」。 ⓥ 耀=曜【聖】* 「耀」,聖本作「曜」。[*] 「曜」,大正藏原為「耀」,今依據聖本改作「曜」。[*] ⓐ 〔求〕-【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求」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明=眼【宋】【元】【明】【聖】 「明」,宋、元、明、聖四本作「眼」。 「眼」,大正藏原為「明」,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眼」。 ⓗ 罥=衒【聖】* 「罥」,聖本作「衒」。[*] 「衒」,大正藏原為「罥」,今依據聖本改作「衒」。[*] ⓘ 作=在【聖】 「作」,聖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為「作」,今依據聖本改作「在」。 ⓙ 隨=為【宋】【元】【明】 「隨」,宋、元、明三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 在=作【元】【明】 「在」,元、明二本作「作」。 「作」,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作」。 ⓛ 不見=見不【宋】【元】 「不見」,宋、元二本作「見不」。 「見不」,大正藏原為「不見」,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見不」。 ⓜ 〔見〕-【明】【聖】 明、聖二本無「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見」字,今依據明、聖二本刪去。 ⓝ 隨=墮【聖】* 「隨」,聖本作「墮」。[*] 「墮」,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聖本改作「墮」。[*] ⓞ 在=作【宋】【元】【明】 「在」,宋、元、明三本作「作」。 「作」,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作」。 ⓟ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 伏=坐【宋】*【元】*【明】* 「伏」,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 〔羅…竟〕-【明】 明本無「羅…竟」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羅…竟」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四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四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四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謦欬:咳嗽。「謦」讀音同「慶」。「欬」讀音同「愾」。 ②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③ 仙人住處:傳說鹿野園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處鹿野園」。 ④ 鹿野園: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野園。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又譯為「鹿野苑」、「鹿苑」。 ⑤ 罥:捕捉鳥獸的網。讀音同「倦」。 [對應經典]
(二〇五)中阿含[*]ⓐ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第四(第五後誦)ⓑ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①,汝等受持耶?」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復再三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亦再三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鬘童子②在彼眾中。於是,尊者鬘童子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曾說ⓔ五下分結,我受持之。」 世尊問曰:「鬘童子!我曾說五下分結,汝受持耶?」 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說ⓕ初下分結,是我受持,ⓖ欲、恚、身見、戒取、疑,世尊說第五下分結,是我受持。」 世尊訶曰:「鬘童子!汝云何受持我說五下分結?鬘童子!汝從何口受持我說五下分結耶?鬘童子!非為眾多異學來,以ⓗ嬰孩童子ⓘ責數喻ⓙ詰ⓚ責汝耶?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意無欲想,況復欲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欲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眾生想,況復恚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自身想,況復身見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身見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戒想,況復戒取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法想,況復疑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疑使。鬘童子!非為眾多異學來,以此[*]嬰孩童子責數喻詰[*]責汝耶?」於是,尊者鬘童子為世尊面訶[*]責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彼時,世尊面前訶[*]責鬘童子已,默然而住。爾時,尊者阿難立世尊後,執扇扇佛。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五下分結者,諸比丘從世尊聞已,ⓐ善受善持。」 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 尊者阿難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佛言:「阿難!或有一為欲所纏,欲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欲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恚所纏,恚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身見所纏,身見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身見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戒取所纏,戒取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戒取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疑所纏,疑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疑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 「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③,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樹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不截根、莖,得實歸者,終無是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不依此道、不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阿難!猶如有人欲得求實,為求實故,持斧入林,彼人見樹成就根、莖、枝、葉及實,彼ⓑ人截根、莖,得實歸者,必有是處。如是。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必有是處。 「阿難!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身見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無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無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淨,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無有力也。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心向清淨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或有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栰,乘之而度。』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栰,乘之而度,安隱至彼。如是,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色想,滅有礙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成就遊。彼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猶去村不遠,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樹,ⓝ破作片,破為十分,或作百分。破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④葉葉,不見彼節,況復實耶?阿難!如是比丘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我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所以者何?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勝如。阿難!是故我說人有勝如。」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下分結經第四竟ⓠ(二千三百二十六字) [校勘]ⓐ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鬘童子]~Māluṅkyāputta. ???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五下分結]~Pañc’ orambhāgiyāni samyojanāni. ??? ⓕ (欲)+初【宋】【元】【明】 「初」,宋、元、明三本作「欲初」。 大正藏無「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欲〕-【聖】 聖本無「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欲」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嬰孩=嚶[口*孩]【聖】* 「嬰孩」,聖本作「嚶[口*孩]」。[*] 「嚶[口*孩]」,大正藏原為「嬰孩」,今依據聖本改作「嚶[口*孩]」。[*] ⓘ 責數=嘖[口*數]【聖】* 「責數」,聖本作「嘖[口*數]」。[*] 「嘖[口*數]」,大正藏原為「責數」,今依據聖本改作「嘖[口*數]」。[*] ⓙ 詰=語【宋】 「詰」,宋本作「語」。 「語」,大正藏原為「詰」,今依據宋本改作「語」。 ⓚ 責=嘖【聖】* 「責」,聖本作「嘖」。[*] 「嘖」,大正藏原為「責」,今依據聖本改作「嘖」。[*] ⓐ 善受善=當善受【宋】【元】【明】 「善受善」,宋、元、明三本作「當善受」。 「當善受」,大正藏原為「善受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善受」。 ⓑ 〔人〕-【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人」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令=今【宋】 「令」,宋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為「令」,今依據宋本改作「今」。 ⓜ (有)+力【宋】【元】【明】 「力」,宋、元、明三本作「有力」。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椑=[簿-尃+卑]【宋】【元】【明】【聖】* 「椑」,宋、元、明、聖四本作「[簿-尃+卑]」。[*] 「[簿-尃+卑]」,大正藏原為「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簿-尃+卑]」。[*] ⓞ 昇=果【聖】* 「昇」,聖本作「果」。[*] 「果」,大正藏原為「昇」,今依據聖本改作「果」。[*] ⓟ 止=上【聖】* 「止」,聖本作「上」。[*] 「上」,大正藏原為「止」,今依據聖本改作「上」。[*] ⓠ 靖=靜【宋】【元】【明】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正=止【聖】 「正」,聖本作「止」。 「止」,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聖本改作「止」。 ⓢ 「室」,宋、元、明三本作「空」。 ⓐ 得+(處)【聖】 「得」,聖本作「得處」。 大正藏無「處」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量+(空)【聖】 「量」,聖本作「量空」。 大正藏無「空」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芭蕉=[木*(ㄙ/巴)]椒【聖】 「芭蕉」,聖本作「[木*(ㄙ/巴)]椒」。 「[木*(ㄙ/巴)]椒」,大正藏原為「芭蕉」,今依據聖本改作「[木*(ㄙ/巴)]椒」。 ⓝ 破作片=斫段段【聖】 「破作片」,聖本作「斫段段」。 「斫段段」,大正藏原為「破作片」,今依據聖本改作「斫段段」。 ⓞ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五下…竟〕-【明】 明本無「五下…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五下…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二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二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①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這一世結束後就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② 鬘童子:比丘名,舍衛城人,毘舍離種,原為波斯匿王財務官之子,後隨佛出家,證阿羅漢。又譯為「摩羅迦舅」。 ③ 實:此處特指樹幹中央堅實的心材。 ④ 擗:掰開。「擗」讀音同「癖」。 [對應經典]
(二〇六)ⓐ中阿[*]含晡利多品ⓑ心穢經第ⓒ五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不拔心中五穢,不解心中五縛者,是為比丘、比丘尼說必退法。云何不拔心中五穢?或有一疑1世尊,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靖①。若有一疑世尊,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靖者,是謂不拔第一心穢,謂於世尊也。如是2法、3戒、4教②。若有5諸梵行,世尊所稱譽,彼便ⓔ責數、輕易、觸嬈、侵害,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靖,是謂第五不拔心中穢,謂於梵行也。 「云何不解心中五縛?或有一1身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若有身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一不解心縛,謂身也。復次,於2欲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若有於欲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二不解心縛,謂欲也。 「復次,有一所3說③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如是比丘,沙門所說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三不解心縛,謂說也。復次,4數道俗共會④,ⓖ調亂、憍傲、不學問。若有數道俗共會,[*]調亂、憍傲、不學問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四不解心縛,謂聚[曾>會]也。 「復次,5少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昇進⑤。若有少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昇進者,彼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此心不趣向,不[*]靖、不住、不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五不解心縛,謂昇進也。若有比丘、比丘尼不拔此心中五穢,及不解此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必退法也。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心中五穢,善解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清淨法。 「云何善拔心中五穢?或有一不疑世尊,不猶豫、開意、意解、意[*]靖。若有不疑世尊,ⓗ不猶豫、開意、意解、意[*]靖者,是謂第一善拔心中穢,謂於世尊也。如是法、戒、教。若有梵行,世尊所稱譽,彼不[*]責數、不輕易、不觸嬈、不侵害,開意、意解、意[*]靖,是謂第五善拔心中穢,謂於梵行也。 「云何解心中五縛?或有一身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若有身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一解心中縛,謂身也。復次,於欲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若有於欲離染、離欲、離愛、離渴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二解心中縛,謂欲也。 「復次,有一所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燕坐、說緣起,如是比丘,沙門所說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三解心中縛,謂說也。復次,不數道俗共會,不[*]調亂、不憍傲學問。若有不數道俗共會,不[*]調亂、不憍傲學問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有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四解心中縛,謂不聚會也。 「復次,少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不住,復求昇進。若有少所得故,於其中間不住,復求昇進者,彼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若此心趣向,[*]靖、住、解,自方便斷[*]燕坐者,是謂第五解心中縛,謂昇進也。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此心中五穢,及善解此心中五縛者,是謂比丘、比丘尼清淨法。彼住此十ⓙ支已,復修習五法。 「云何為五?修1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⑥ ,依離、依無欲、依滅、依捨,趣向非品,修2精進定⑦ 、3心定⑧ 、4思惟定成就斷如意足⑨ ,依離、依無欲、依滅、依捨,趣向非品,5堪任⑩ 第五,彼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成就自受者,必知必見,必正盡覺,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至涅槃。猶如雞生十卵,或十二,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雞設有放逸者,彼中或雞子以ⓚ[此/束]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隱出者,彼為第一。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自受者,必知必見,必正盡覺,必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得涅槃。」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心穢經第五竟ⓝ(一千三百九十九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七千八百四十六字)ⓐ(第五後誦)ⓑ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M. 16. Cetokhila sutta.,[No. 125(50.4)] ???? ⓒ 五+(第五後誦)【宋】【元】 「五」,宋、元二本作「五第五後誦」。 大正藏無「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 靖=靜【宋】*【元】*【明】* 「靖」,宋、元、明三本作「靜」。[*] 「靜」,大正藏原為「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 責=嘖【聖】* 「責」,聖本作「嘖」。[*] 「嘖」,大正藏原為「責」,今依據聖本改作「嘖」。[*] ⓕ 燕=宴【宋】*【元】*【明】* 「燕」,宋、元、明三本作「宴」。[*]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 調=掉【元】【明】* 「調」,元、明二本作「掉」。[*] 「掉」,大正藏原為「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 〔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支=枝【宋】【聖】 「支」,宋、聖二本作「枝」。 「枝」,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枝」。 ⓚ [此/束]=[口*(隹/乃)]【宋】【元】【明】 「[此/束]」,宋、元、明三本作「[口*(隹/乃)]」。 「[口*(隹/乃)]」,大正藏原為「[此/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口*(隹/乃)]」。 ⓛ 得=至【宋】【元】【明】 「得」,宋、元、明三本作「至」。 「至」,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至」。 ⓜ 〔心穢…竟〕-【明】 明本無「心穢…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心穢…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一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一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七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七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七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第五後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① 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靖:不心開意解而信受、意不清淨。 ② 教:教學。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學」、「訓練」。 ③ 說:不喜聽佛法所說。此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對色未離貪」。 ④ 數道俗共會:出家人常和在家人聚會聊天。此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盡情飽食後住於致力躺臥之樂、橫臥之樂、睡眠之樂」。 ⑤ 少有所得故,於其中間住,不復求昇進:有一些得利就自滿了,而不再求進步。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願求成為天眾之一而行梵行」。 ⑥ 欲定心成就斷如意足:依「意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其中「欲定」是指由(對禪定的、聖果的)意願、欲望而引發的禪定;「斷行」可解為斷除各種造作,也可解為勤奮努力(即行於「四正斷」);「如意足」又譯為「神足」,即神通的基礎。又譯為「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欲定如意足」、「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欲定精勤不懈滅行成就以修神足」、「自在三昧行盡神足」、「自在三昧神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欲定勤行成就神足」。 ⑦ 精進定(成就斷如意足):依「精進」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精進定」又譯為「勤定」。 ⑧ 心定(成就斷如意足):依「心念專注」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心定」又譯為「意定」。 ⑨ 思惟定成就斷如意足:依「慧觀」所引發的禪定,斷除各種造作,而成就神通。「思惟定」又譯為「觀定」。 ⑩ 堪任:能夠擔當、有熱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熱忱」。 [對應經典][讀經拾得]此經中說要拔的心中五穢是:
其中「法」和「教」的差別,如同「教科書」和「學校老師所教」的差別,本質是一樣的,但教科書是嚴謹不變的,老師所教則是會視學生程度有所調整、應機而教、加上考試、實驗等等不同方法。 若徹底沒有以上五穢,則相當於有四不壞淨:對於佛、法、僧、戒的不壞淨信。有了四不壞淨,又解了以下五縛中的身縛,則差不多對應到初果聖者的程度。 要解的心中五縛是:
拔心中五穢、解心中五縛,總共十個,本經中稱「住此十支」。 這十項都完成了,已是聖者,且有深厚的禪定能力,因為沒有「欲縛」則已超越欲界,而又不得少為足(昇進縛),而能持續獲得更高的禪定以及聖果。 復修習五法是四如意足加上堪任:
「堪任」或許對應於「四正勤」,加上「四如意足」,都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內容。 四如意足中:
依悲、智、願、行所引發的禪定而成就神通、解脫,也是四如意足。 拔心中五穢、解心中五縛、復修習五法,總共十五個,本經中稱「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 [進階辨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