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2018/08/08 23:32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2025/05/09 10:32 目前版本 |
-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 +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
| | | |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 =====[導讀:覺支相應 (2/2)]===== | | =====[導讀:覺支相應 (2/2)]===== |
| | | |
- | 「七覺支」指覺悟的七個要素,因此要覺悟必須了解七覺支,以下的各經對七覺支作進一步分析,並解說培育七覺支的方法,對實修非常重要。 | + | 「七覺支」是覺悟的七個要素,因此要覺悟必須具備七覺支。以下的各經對七覺支作進一步分析,並解說培養七覺支的方法,是對實修相當重要的經文。 |
| | | |
| 《雜阿含經》「覺支相應」的內容為卷二十六第704~711經和本卷,是解說七覺支的相關經文。 | | 《雜阿含經》「覺支相應」的內容為卷二十六第704~711經和本卷,是解說七覺支的相關經文。 |
| @[0191a12]@如是我聞: | | @[0191a12]@如是我聞: |
| | | |
- | @[0191a12]@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如上說。差別者:「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 | + | @[0191a12]@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如上說。差別者:「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1]--[]-,[[無因、無緣眾生智、見]]-[]-』……」 |
| | | |
| @[0191a15]@如是廣說,乃至無畏王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足而去。 | | @[0191a15]@如是廣說,乃至無畏王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足而去。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沒有原因使得眾生缺乏智慧、缺乏見解。這裡的「見」指見到道理。 | + | [] 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沒有原因使得眾生缺乏智慧、缺乏正確的見解。這裡的「見」指見到道理。 |
| | | |
- | [] 無因、無緣眾生智、見:沒有原因使得眾生得生智慧,見到真理。 | + | [] 無因、無緣眾生智、見:沒有原因使得眾生有智慧,見到道理。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ref>Za26.73} | |
| * {ref>S46.56} | | * {ref>S46.56}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本經是接續卷二十六最後一經(第711經)。 |
| + | |
| + | 「無因、無緣眾生無智、無見,無因、無緣眾生智、見」是外道的看法,外道主張眾生缺乏智慧是沒有原因的,眾生有智慧也是沒有原因的。 |
| + | |
| + | 佛陀則表示眾生缺乏智慧是有原因的,例如五蓋;眾生有智慧也是有原因的,例如七覺支,詳見第711經。 |
| + | |
| + | 想要獲得智慧,可以多去除五蓋、培養七覺支。 |
| | | |
| =====(七一三)@@[0191a17]@@===== | | =====(七一三)@@[0191a17]@@===== |
| @[0191a1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1a1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1a18]@時,有-[1]-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且[[過]]-[]-諸外道精舍。」 | + | @[0191a18]@時,有-[1]-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且[[過]]-[]-諸外道精舍。」 |
| | | |
- | @[0191a21]@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已,諸外道問比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我等亦復-[2]-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 + | @[0191a21]@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已,諸外道問比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我等亦復-[2]-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
| | | |
| @[0191a28]@時,眾多比丘聞外道所說,心不喜悅,反呵罵,從座起去。入舍衛城,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諸外道所說,具白世尊。 | | @[0191a28]@時,眾多比丘聞外道所說,心不喜悅,反呵罵,從座起去。入舍衛城,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諸外道所說,具白世尊。 |
| | | |
- | @[0191b02]@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3]-諸外道法,瞋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 + | @[0191b02]@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3]-諸外道法,瞋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
| | | |
| @[0191b11]@「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謂有[[內貪欲]]-[]-、有[[外貪欲]]-[]-,彼內貪欲者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彼外貪欲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謂[[瞋恚、有瞋恚相]]-[]-,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是名五蓋說十。 | | @[0191b11]@「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謂有[[內貪欲]]-[]-、有[[外貪欲]]-[]-,彼內貪欲者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彼外貪欲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謂[[瞋恚、有瞋恚相]]-[]-,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是名五蓋說十。 |
| @[0191c07]@「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 | @[0191c07]@「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
| | | |
- | @[0191c10]@「-{捨覺支: 捨善法、捨不善法}--<有[[捨善法]]-[]-,有捨不善法。彼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是名七覺分說為十四。>-」 | + | @[0191c10]@「-{捨善法、捨不善法}--<有[[捨善法]]-[]-,有捨不善法。彼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是名七覺分說為十四。」 |
| | | |
| @[0191c13]@佛說此經已,眾多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1c13]@佛說此經已,眾多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過:前往拜訪。 | + | [] 過:拜訪。 |
| | | |
- | [] 障礙分:障害解脫的成分、原因。 | + | [] 七覺意:即「七覺支」。 |
| | | |
- | [] 轉趣涅槃:轉而趣向涅槃。/* 建議改詞條為「不轉趣涅槃」 */ | + | []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收拾衣鉢。 |
- | | + | |
- | [] 七覺意: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又譯為「七覺支」、「七覺分」。 | + | |
- | | + | |
- | [] 舉:收拾。 | + | |
| | | |
| [] 呰:毀謗。 | | [] 呰:毀謗。 |
| [] 不忍:不接受。這裡的「忍」是忍可、接受的意思。 | | [] 不忍:不接受。這裡的「忍」是忍可、接受的意思。 |
| | | |
- | [] 失辯潛思:因為慚愧失去辯解的能力,然後努力思考。 | + | [] 失辯潛思:失去辯解的能力,埋頭思考。 |
| + | |
| + | [] 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聽我所說後,能歡喜地接受、依從。 |
| | | |
| [] 內貪欲:自身以內的貪欲;對自身而起的貪欲。 | | [] 內貪欲:自身以內的貪欲;對自身而起的貪欲。 |
| | | |
- | [] 外貪欲:自身以外的貪欲;對外在境物所起的貪欲。 | + | [] 外貪欲:自身以外的貪欲;對外在人事物所起的貪欲。 |
| | | |
- | [] 瞋恚、有瞋恚相:生氣、忿怒(的心),表現出生氣、忿怒的表相。 | + | [] 瞋恚、有瞋恚相:生氣(的心)、表現出生氣的表相。 |
| | | |
- | [] 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有對善法的的懷疑猶豫,有對不善法的的懷疑猶豫(例如不確定是否為不善法,因此猶豫是否要遠離)。 | + | [] 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有對善法的的懷疑猶豫,有對不善法的的懷疑猶豫(例如不確定是否要遠離不善法)。 |
| | | |
- | [] 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有心念住於身體以內的事物,有心念住於身體以外的事物。即四念處的內身、外身、內受、外受、內心、外心、內法、外法的區別。 | + | [] 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有心念住於自身以內的事物,有心念住於自身以外的事物。即四念處的內身、外身、內受、外受、內心、外心、內法、外法的區別。 |
| | | |
| [] 擇善法、擇不善法:揀擇、辨別善法(而修);揀擇、辨別不善法(而遠離)。 | | [] 擇善法、擇不善法:揀擇、辨別善法(而修);揀擇、辨別不善法(而遠離)。 |
| | | |
- | [] 喜處:造成喜心的所在。例如因為精進修行而產生法喜(,即知道以後精進修行即能重現法喜)。 | + | [] 喜處:造成喜心的所在。例如因為精進修行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知道以後精進修行離於世俗的心念,即能重現歡喜)。 |
| | | |
| [] 定相:入定的相。例如初禪有覺、觀、喜、樂、一心等五禪支(,觀察到這五禪支,而可知是初禪)。 | | [] 定相:入定的相。例如初禪有覺、觀、喜、樂、一心等五禪支(,觀察到這五禪支,而可知是初禪)。 |
| | | |
- | [] 捨善法:對善法無貪、瞋、疑,內心平等、沒有執著。 | + | [] 捨善法:不執著善法。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本經中佛陀建議可問外道五蓋有哪十種?七覺支有哪十四種?這是藉由追問而得知外道是不是真得懂這些名詞、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的體驗來解釋,外道回答不了的話代表只是鸚鵡學舌,而不是真得瞭解。也因此,五蓋的這十種、七覺支的這十四種,並不是唯一的標準,例如此經中念覺支可分二個,其實念覺支更可分四個(四念處)。 | + | 外道自稱如同佛陀教弟子斷五蓋、修七覺支,因此他們跟佛陀一樣。比丘們聽了不知如何辯解,而請示佛陀。 |
| | | |
- | 本經所述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南北傳不盡相同,表列如下: | + | 佛陀建議可反問外道:五蓋可分成哪十種?七覺支可分成哪十四種?藉由追問,可得知外道是不是真得懂這些名詞?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或親身的體驗來解說?外道回答不了的話,代表只是鸚鵡學舌,而不是真的瞭解。 |
| | | |
- | {{:agama:雜阿含經第713經_五蓋之十_七覺支之十四.gif|}} | + | 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喜歡賣弄佛教的名相以顯示自己不俗,實際上卻不懂這些名詞的真正內涵,也不能用白話讓聽眾理解這些名相的正確意義。 |
| | | |
| + | 五蓋的這十種、七覺支的這十四種,並不是唯一的標準,只是為了測驗外道是否只會抄答案。例如本經將念覺支分成兩種,其實念覺支更可分成四種(四念處)。 |
| + | |
| + | 本經所舉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在南北傳對應經典當中的例子不盡相同,表列如下: |
| + | |
| + | <html> |
| + | |
| + | <table class="inline" style="width: auto;"> |
| + | <tr><th class="col0" colspan=2 align=center>項目<th class="col0" align=center>《雜阿含經》第713經<th class="col0" align=center>《相應部尼柯耶》第46.52經 |
| + | <tr><td valign="midd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rowspan=10>五蓋<td rowspan=2>貪欲蓋<td>內貪欲<td>自身內之欲的意欲 |
| + | <tr><td>外貪欲<td>外部之欲的意欲 |
| + | <tr><td rowspan=2>瞋恚蓋<td>瞋恚<td>自身內之惡意 |
| + | <tr><td>瞋恚相<td>外部之惡意 |
| + | <tr><td rowspan=2>(昏沉)睡眠蓋<td>睡<td>昏沉 |
| + | <tr><td>眠<td>睡眠 |
| + | <tr><td rowspan=2>掉悔蓋<td>掉<td>掉舉 |
| + | <tr><td>悔<td>後悔 |
| + | <tr><td rowspan=2>疑蓋<td>疑善法<td>自身內之疑惑 |
| + | <tr><td>疑不善法<td>外部之疑惑 |
| + | <tr><td valign="middle"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rowspan=14>七覺支<td rowspan=2>念覺支<td>內法念住<td>對於自身內之法的念 |
| + | <tr><td>外法念住<td>對於外部之法的念 |
| + | <tr><td rowspan=2>擇法覺支<td>擇善法<td>對於自身內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 |
| + | <tr><td>擇不善法<td>對於外部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 |
| + | <tr><td rowspan=2>精進覺支<td>精進斷不善法<td>有身體的活力 |
| + | <tr><td>精進長養善法<td>有心理的活力 |
| + | <tr><td rowspan=2>喜覺支<td>喜<td>有尋、有伺的喜 |
| + | <tr><td>喜處<td>無尋、無伺的喜 |
| + | <tr><td rowspan=2>猗覺支<td>身猗息<td>有身體的輕安 |
| + | <tr><td>心猗息<td>有心理的輕安 |
| + | <tr><td rowspan=2>定覺支<td>定<td>有尋、有伺的定 |
| + | <tr><td>定相<td>無尋、無伺的定 |
| + | <tr><td rowspan=2>捨覺支<td>捨善法<td>對於自身內之法的捨 |
| + | <tr><td>捨不善法<td>對於外部之法的捨 |
| + | |
| + | </table> |
| + | </html> |
| + | |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 [[研討:猗覺支、捨覺支的新譯]] |
| | | |
| =====(七一四)@@[0191c15]@@===== | | =====(七一四)@@[0191c15]@@===== |
| @[0191c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1c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1c16]@時,有眾多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有諸外道出家作如是說者,當復問言:『若心[[微劣]]-[]-[[猶豫]]-[]-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1]-心]]-[]-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時?』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心則駭散,說諸異法,心生忿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喜]]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 + | @[0191c16]@時,有眾多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有諸外道出家作如是說者,當復問言:『若心[[微劣]]-[]-[[猶豫]]-[]-者,爾時應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修時?若復[[掉-[1]-心]]-[]-者、掉[*]心猶豫者,爾時復修何等覺分?何等為非時?』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心則駭散,說諸異法,心生忿恚、憍慢、毀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喜]]-[]-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
| | | |
- | @[0191c25]@「-{心微劣猶豫不宜修猗定捨}--<諸比丘!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2]-、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3]-,增以[[燋-[4]-炭]]-[]-。>-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 | + | @[0191c25]@「諸比丘!-{心微劣猶豫不宜修猗、定、捨}--<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2]-、微劣猶豫,以此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3]-,增以[[燋-[4]-炭]]-[]-。云何?比丘!非為增炭令火滅耶?」 |
| | | |
| @[0192a01]@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 @[0192a01]@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 | | |
- | @[0192a01]@「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起掉心猶豫不應修擇法精進喜}--<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掉[*]-[5]-心起、掉[*]心-[6]-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乾薪]]-[]-,於意云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 | + | @[0192a01]@「如是,比丘!微劣猶豫,若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者,此則非時,-<增懈怠故。>--{起掉心猶豫不應修擇法、精進、喜}--<若掉[*]心起,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掉[*]-[5]-心起、掉[*]心-[6]-猶豫,以此諸法能令其增。>-譬如熾火,欲令其滅,[[足其乾薪]]-[]-,於意云何?豈不令火增熾燃耶?」 |
| | | |
| @[0192a07]@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 @[0192a07]@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 | | |
- | @[0192a08]@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心微劣猶豫應修擇法精進喜}--<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7]-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 + | @[0192a08]@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增其掉心。>-諸比丘!-{心微劣猶豫應修擇法、精進、喜}--<若微劣心生、微劣猶豫,是時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猶豫,以此-[7]-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乾薪。云何?比丘!此火寧熾燃不?」 |
| | | |
| @[0192a14]@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 @[0192a14]@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
| | | |
- | @[0192a14]@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起掉心猶豫宜修猗定捨}--<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8]-,自此則是-[9]-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 | + | @[0192a14]@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起掉心猶豫宜修猗、定、捨}--<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攝持。>-譬如燃火,欲令其滅,足其燋[*]炭,彼火則滅。如是,比丘!掉[*]心猶豫,修擇法覺分、精進、喜,則非時,修猗、定、捨覺分-[8]-,自此則是-[9]-時,此等諸法內住一心攝持。 |
| | | |
- | @[0192a22]「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 + | @[0192a22]@「-<念覺分者,一切兼助。>-」 |
| | | |
| @[0192a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2a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微劣:沉滯、萎靡不振。 | | [] 微劣:沉滯、萎靡不振。 |
| | | |
- | [] 猶豫:懷疑、不確定,在此處引申為修行沒什麼進展。 | + | [] 猶豫:懷疑、不確定,在這裡引申為修行沒什麼進展。 |
| | | |
| [] 掉心:心浮動不安。 | | [] 掉心:心浮動不安。 |
| | | |
- | [] 燋炭:引火的火把的餘燼,似炭狀、尚未成灰的部分。 | + | [] 隨喜:見到他人行善而隨之心生歡喜。 |
| + | |
| + | [] 燋炭:引火的火把的餘燼,似炭狀、尚未成灰的部分。「燋」是用來引火的火把,讀音同「焦」。 |
| | | |
| [] 足其乾薪:添加易燃的乾柴。 | | [] 足其乾薪:添加易燃的乾柴。 |
| + | |
| + | [] 一心:專注、純一的心。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心一境性」。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本經重點列表如下: | | *本經重點列表如下: |
| | | |
- | ^ 覺支 ^ 心微劣時修 ^ 掉心時修 ^ | + | ^ 七覺支 ^ 心微劣時修 ^ 掉心時修 ^ |
- | ^ 念覺分 | 〇 | 〇 | | + | | 念覺支 | 〇 | 〇 | |
- | ^ 擇法覺分 | 〇 | X | | + | | 擇法覺支 | 〇 | X | |
- | ^ 精進覺分 | 〇 | X | | + | | 精進覺支 | 〇 | X | |
- | ^ 喜覺分 | 〇 | X | | + | | 喜覺支 | 〇 | X | |
- | ^ 猗覺分 | X | 〇 | | + | | 猗覺支 | X | 〇 | |
- | ^ 定覺分 | X | 〇 | | + | | 定覺支 | X | 〇 | |
- | ^ 捨覺分 | X | 〇 | | + | | 捨覺支 | X | 〇 | |
| | | |
| \\ | | \\ |
- | *本經教導我們在心浮動散亂時,不宜用會讓心興奮高昂的方法,而要用能沉澱心緒的方法;在心萎靡不振時,要用能讓心興奮高昂的方法,不宜用能沉澱心緒的方法。例如修定當無論如何都很昏沉時,要用能提神醒腦的方法作個改變,而不是繼續修定而更加昏沉。 | + | *本經教導我們在心浮動散亂時,不宜用能振奮心情的方法,而要用能沉澱心情的方法;在心萎靡不振時,要用能振奮心情的方法,不宜用能沉澱心情的方法。例如修定,當無論如何都很昏沉時,要用能提神醒腦的方法作個改變,而不是繼續修定而更加昏沉。 |
| | | |
- | *《雜阿含經》卷九:「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CBETA, T02, no. 99, p. 62, c16-18) | +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CBETA, T02, no. 99, p. 62, c16-18) 也符合本經所說的原理。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0192a2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2a2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 @[0192a2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五蓋的滋養物}--<貪欲蓋以何為食?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 >-,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 |
| | | |
- | @[0192a2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五蓋以何為食}--<貪欲蓋以何為食?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貪欲令起,已起貪欲能令增廣,是名欲愛蓋之食。>- | + | @[0192b01]@「-<何等為瞋恚蓋食?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 |
- | | + | |
- | @[0192b01]@「-<何等為瞋恚蓋食?謂[[障礙]]-[]-相,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蓋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 | + | |
| | | |
- | @[0192b04]@「-<何等為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為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 | + | @[0192b04]@「-<何等為睡眠蓋食?有五法。何等為五?[[微弱]]-[]-、[[不樂]]-[]-、[[欠呿]]-[]-、[[多食]]-[]-、懈怠,於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蓋令起,已起睡眠蓋能令增廣,是名睡眠蓋食。 |
| | | |
- | @[0192b07]@「-<何等為掉悔蓋食?有四法。何等為四?謂[[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1]-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廣,是名掉悔蓋食。>- | + | @[0192b07]@「-<何等為掉悔蓋食?有四法。何等為四?謂[[親屬覺]]-[]-、[[人眾覺]]-[]-、[[天覺]]-[]-、[[本所經娛樂-[1]-覺]]-[]-。[[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廣,是名掉悔蓋食。 |
| | | |
- | @[0192b11]@「-<何等為疑蓋食?有三世。何等為三?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 | + | @[0192b11]@「-<何等為疑蓋食?有三世。何等為三?謂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於過去世[[猶豫]]-[]-、未來世猶豫、現在世猶豫,於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蓋令起,已起疑蓋能令增廣,是名疑蓋食。 |
| | | |
| @[0192b15]@「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 | | @[0192b15]@「譬如身依於食而得長養,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 |
| | | |
- | @[0192b17]@「-{七覺支怎麼不食}-何等為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 | + | @[0192b17]@「-{七覺支如何不滋養}-何等為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 |
| | | |
| @[0192b19]@「何等為-[2]-擇法覺分不食?謂-[3]-於善法撰擇,於不善-[4]-法撰擇,於彼不思惟,未起擇法覺分令不起,已起擇法覺分令退,是名擇法覺分不食-[5]-。 | | @[0192b19]@「何等為-[2]-擇法覺分不食?謂-[3]-於善法撰擇,於不善-[4]-法撰擇,於彼不思惟,未起擇法覺分令不起,已起擇法覺分令退,是名擇法覺分不食-[5]-。 |
| @[0192b27]@「何等為猗-[6]-覺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於彼不思惟,未生猗覺分不起,已生猗覺分令退,是名猗覺分不食。 | | @[0192b27]@「何等為猗-[6]-覺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於彼不思惟,未生猗覺分不起,已生猗覺分令退,是名猗覺分不食。 |
| | | |
- | @[0192c01]@「何等為定覺分不食?有[[四禪]]-[]-,於彼不思惟,未起定覺分不起,已起定覺分令退,是名定覺分不食。 | + | @[0192c01]@「何等為定覺分不食?有[[四禪]],於彼不思惟,未起定覺分不起,已起定覺分令退,是名定覺分不食。 |
| | | |
- | @[0192c03]@「何等為捨覺分不食?有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於彼不思惟,未起捨覺分不起,已起捨覺分令退,是名捨覺分不食。 | + | @[0192c03]@「何等為捨覺分不食?有三界,謂[[斷界、無欲界、滅界]]-[]-,於彼不思惟,未起捨覺分不起,已起捨覺分令退,是名捨覺分不食。 |
| | | |
- | @[0192c06]@「-{五蓋怎麼不食}-何等為貪欲-[7]-蓋不食?謂[[不淨觀]]-[]-,於彼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是名貪欲蓋不食。 | + | @[0192c06]@「-{五蓋如何不滋養}--<何等為貪欲-[7]-蓋不食?謂[[不淨觀]]-[]-,於彼思惟>-,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斷,是名貪欲蓋不食。 |
| | | |
- | @[0192c08]@「何等為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 + | @[0192c08]@「-<何等為瞋恚蓋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
| | | |
- | @[0192c10]@「何等為睡眠蓋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8]-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是名睡眠蓋不食。 | + | @[0192c10]@「-<何等為睡眠蓋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蓋-[8]-不起,已生睡眠蓋令滅,是名睡眠蓋不食。 |
| | | |
- | @[0192c12]@「何等為掉悔蓋不食?彼[[寂止-[9]-思惟]]-[]-,未生掉悔蓋不起,已生掉悔蓋令滅,是名掉悔蓋不食。 | + | @[0192c12]@「-<何等為掉悔蓋不食?彼[[寂止-[9]-]]-[]-思惟>-,未生掉悔蓋不起,已生掉悔蓋令滅,是名掉悔蓋不食。 |
| | | |
- | @[0192c14]@「何等為疑蓋不食?彼[[緣起法]]思惟,未生疑蓋不起,已生疑蓋令滅,是名疑蓋不食。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 + | @[0192c14]@「-<何等為疑蓋不食?彼[[緣起法]]思惟>-,未生疑蓋不起,已生疑蓋令滅,是名疑蓋不食。 |
| | | |
- | @[0192c18]@「-{七覺支以何為食}--<何等為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是名念覺分食。>- | + | @[0192c14]@「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
| | | |
- | @[0192c20]@「-<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 + | @[0192c18]@「-{七覺支的滋養物}--<何等為念覺分食?謂四念處思惟已>-,未生念覺分令起,已生念覺分轉生令增廣,是名念覺分食。 |
| | | |
- | @[0192c23]@「-<何等為精進覺分食?彼四正斷思惟,未生精進覺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精進覺分食。>- | + | @[0192c20]@「-<何等為擇法覺分食?有擇善法,有擇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擇法覺分令起,已生擇法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擇法覺分食。 |
| | | |
- | @[0192c25]@「-<何等為喜覺分食?有喜,有喜處,彼思惟,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喜覺分食。>- | + | @[0192c23]@「-<何等為精進覺分食?彼四正斷思惟>-,未生精進覺分令起,已生精進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精進覺分食。 |
| | | |
- | @[0192c28]@「-<何等為猗覺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猗覺分食。>- | + | @[0192c25]@「-<何等為喜覺分食?有喜,有喜處,彼思惟>-,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喜覺分食。 |
| | | |
- | @[0193a01]@「-<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10]-思惟,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定覺分食。>- | + | @[0192c28]@「-<何等為猗覺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覺分令起,已生猗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猗覺分食。 |
| | | |
- | @[0193a03]@「-<何等為捨覺分食?有三界。何等為-[11]-三?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未生捨覺分令起,已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捨覺分食。>-」 | + | @[0193a01]@「-<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10]-思惟>-,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定覺分食。 |
| + | |
| + | @[0193a03]@「-<何等為捨覺分食?有三界。何等為-[11]-三?謂斷界、無欲界、滅界,彼思惟>-,未生捨覺分令起,已生捨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捨覺分食。」 |
| | | |
| @[0193a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3a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3] 宋、元、明三本無「謂」字。 | | [3] 宋、元、明三本無「謂」字。 |
| | | |
- | [4] 「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何等為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何等為擇法覺分不食?謂於善法撰擇,於不善」,聖本作「非食何等為食覺分不食謂四食處不思惟未起食覺分不起已起食能覺令退是名食覺分不食於蓋法撰擇於不蓋」。 | + | [4] 「非不食。如是七覺分依食而住,依食長養,非不食。何等為念覺分不食?謂四念處不思惟,未起念覺分不起,已起念覺分令退,是名念覺分不食。何等為擇法覺分不食?謂於善法撰擇,於不善」,聖本作「非食。何等為食覺分不食?謂四食處不思惟,未起食覺分不起,已起食能覺令退,是名食覺分不食。於蓋法撰擇,於不蓋」。 |
| | | |
| [5]「食」,聖本作「退」。 | | [5]「食」,聖本作「退」。 |
| [10] 聖本無「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十一字。 | | [10] 聖本無「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十一字。 |
| | | |
- | [11]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11]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五蓋依於食而立:五蓋要靠對於觸相、障礙相、微弱……懈怠、憶念生親屬覺……樂覺、三世猶豫的不正思惟來滋養才能成就。食,長養。(??) | + | [] 食:這裡是以「食物」比喻(五蓋、七覺支的)滋養物。 |
| | | |
- | [] 非不食:若無滋養就不穩固。 | + | [] 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五蓋依於滋養物而存在,並非沒有滋養物(而存在)。 |
| | | |
- | [] 觸: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進而能生起其它心理運作(例如受、想、行),是十二因緣之一。舉例而言,眼睛、光線、眼識,三者接觸,進而能生起其它心理運作,即是「眼觸」。 | + | [] 觸相: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而感受到的相,例如眼睛看外境而見到的影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淨相」,指令人喜愛的影像。 |
| | | |
- | [] 障礙: | + | [] 正思惟:正確地思惟;如理地思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理作意」。 |
| | | |
- | [] 微弱: | + | [] 障礙相:阻礙的相;違逆、不順心的境界。 |
| | | |
- | [] 不樂:情緒不佳。 | + | [] 微弱:萎靡不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心的退縮」。 |
| | | |
- | [] 欠呿:呵欠。 | + | [] 不樂:沒有興趣。 |
| | | |
- | [] 親屬覺:憶念家人。 | + | [] 欠呿:打呵欠。「呿」指張口,讀音同「區」。 |
| | | |
- | [] 人眾覺:思惟國事。 | + | [] 多食:吃太多。 |
| | | |
- | [] 天覺:想有好報能升天。 | + | [] 親屬覺:思念親屬。「覺」在這裡指念頭,也是「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覺(尋)」,把心投向目標。禪定時心投向專注的目標,日常生活裡心則投向各種不同的目標。又譯為「親里覺」。 |
| | | |
- | [] 本所經娛樂覺:回憶過去愉快的事。 | + | [] 人眾覺:思念民眾、國事。又譯為「國土人民覺」。 |
| | | |
- | [] 他人令憶念而生覺: | + | [] 天覺:思念升天。又譯為「生天覺」、「不死覺」。 |
| | | |
- | [] 猶豫:懷疑、不確定。 | + | [] 本所經娛樂覺:思念過去愉快的事。 |
| | | |
- | [] 喜處法:使喜覺分生起之法。 | + | [] 自憶念、他人令憶念而生覺:(前面這四種覺是)自己思念或他人引發的思念。 |
| | | |
- | [] 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待修改??】 | + | [] 猶豫:懷疑;不確定。 |
| | | |
- | [] 斷界:斷除九結(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九種煩惱)中除愛(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 | + | [] 喜處法:造成喜心的所在、方法。例如因為精進修行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 |
| | | |
- | [] 無欲界:斷離貪欲煩惱,即斷除愛結。 | + | [] 斷界、無欲界、滅界:三個層次的解脫境界,其中「斷界」指斷身見、戒禁取見、疑結等煩惱的境界,「無欲界」指斷除愛欲的境界,「滅界」指所有由因緣而生的事物滅盡的境界,參見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六四|第464經]]。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捨覺支處之法」,即造成捨覺支的所在、方法。 |
| | | |
- | [] 滅界:斷滅除九種煩惱外之其餘有漏法。 | + | [] 不淨觀:觀察與思惟身體是由皮膚、各種血肉器官、乃至骨頭等等所組成的,而得知美麗的外表只是幻象,其實是不淨的。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又譯為「不淨想」、「不淨惡露想」、「惡露不淨想」、「觀身不淨」。 |
| | | |
- | [] 不淨觀:以心念專注觀察身體各組成成分的不淨,可以對治貪欲。 | + | [] 慈心:願給眾生安樂的心。 |
- | | + | |
- | [] 慈心:願給一切眾生安樂的心。 | + | |
- | | + | |
- | [] 明照思惟:清淨光照的思惟;專注於能令人歡喜的清淨相(例如光明想、念佛的功德、持誦佛號、禮佛),參見卷二十四第615經。 | + | |
- | | + | |
- | [] 寂止思惟: | + | |
| | | |
| + | [] 明照:能令人歡喜的光明、清淨相(例如光明想、念佛的功德等),參見卷二十四第615經。 |
| | | |
| + | [] 寂止:寂靜安定。按:「寂止思惟」不見得指某特定的方法,而是指任何能讓心念寂靜安定的思惟或方法,例如放鬆身心或各種修止的方便。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本經取食物能長養身體的比喻,來分析五蓋、七覺支分別由什麼長養,而可從這些原因下手以調伏五蓋、培育七覺支。表格整理如下: | + | 本經取食物能滋養身體的比喻,來分析五蓋、七覺支分別由什麼滋養,而可從這些原因下手以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表格整理如下: |
| | | |
| ^ 五蓋 ^ 以何不正思惟為食(生活中的例子) ^ 於何思惟為不食 ^ | | ^ 五蓋 ^ 以何不正思惟為食(生活中的例子) ^ 於何思惟為不食 ^ |
| | 睡眠蓋 | 微弱(萎靡不振)、不樂(沒興趣)、欠呿(打呵欠後沒試著振作)、多食(吃太多)、懈怠(懶散) | 明照 | | | | 睡眠蓋 | 微弱(萎靡不振)、不樂(沒興趣)、欠呿(打呵欠後沒試著振作)、多食(吃太多)、懈怠(懶散) | 明照 | |
| | 掉悔蓋 | 親屬覺(想家人)、人眾覺(想國事)、天覺(想有好報能升天)、本所經娛樂覺(回憶快樂往事) | 寂止 | | | | 掉悔蓋 | 親屬覺(想家人)、人眾覺(想國事)、天覺(想有好報能升天)、本所經娛樂覺(回憶快樂往事) | 寂止 | |
- | | 疑蓋 | 過去世猶豫(過去造了什麼孽?)、未來世猶豫(未來是否能有錢?)、現在世猶豫(要打坐還是看電視?) | 緣起法 | | + | | 疑蓋 | 過去世猶豫(過去造了什麼孽?)、未來世猶豫(未來是否能有錢?)、現在世猶豫(打坐有用嗎?) | 緣起法 | |
| + | \\ |
| + | 這些都在「不正思惟」的前提下,才會滋養五蓋,例如眼見美色不一定就會滋養貪欲蓋,而是眼見美色後「不正思惟」,才滋養貪欲蓋。 |
| + | |
| + | |
| + | ^ 七覺支 ^ 以何思惟為食 ^ 於何__不__思惟為不食 ^ |
| + | | 念覺支 | 四念處 | 四念處 | |
| + | | 擇法覺支 | 擇善法、擇不善法 | 擇善法、擇不善法 | |
| + | | 精進覺支 | 四正斷 | 四正斷 | |
| + | | 喜覺支 | 喜、喜處 | 喜、喜處 | |
| + | | 猗覺支 | 身猗息、心猗息 | 身猗息、心猗息 | |
| + | | 定覺支 | 四禪 | 四禪 | |
| + | | 捨覺支 | 斷界、無欲界、滅界 | 斷界、無欲界、滅界 | |
| | | |
| \\ | | \\ |
- | ^ 七覺分 ^ 以何思惟為食 ^ 於何不思惟為不食 ^ | + | 相當的南傳經文解說略有不同,如下表所示: |
- | | 念覺分 | 四念處 | 四念處 | | + | |
- | | 擇法覺分 | 擇善法、擇不善法 | 擇善法、擇不善法 | | + | |
- | | 精進覺分 | 四正斷 | 四正斷 | | + | |
- | | 喜覺分 | 喜、喜處 | 喜、喜處 | | + | |
- | | 猗覺分 | 身猗息、心猗息 | 身猗息、心猗息 | | + | |
- | | 定覺分 | 四禪 | 四禪 | | + | |
- | | 捨覺分 | 斷界、無欲界、滅界 | 斷界、無欲界、滅界 | | + | |
| | | |
| + | ^ 五蓋 ^ 以何不如理作意為食 ^ 於何如理作意為離食 ^ |
| + | | 貪欲蓋 | 淨相 | 不淨相 | |
| + | | 瞋恚蓋 | 嫌惡相 | 慈心解脫 | |
| + | | 昏沉睡眠蓋 | 不樂、倦怠、打哈欠、餐後的睡意、心的退縮 | 發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 |
| + | | 掉悔蓋 | 心的不平息 | 心的平息 | |
| + | | 疑蓋 | 疑惑處之法 | 善、不善法,有罪過、無罪過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有對比法 | |
| \\ | | \\ |
| | | |
- | 南傳巴利義注中參考此經的南傳相當經文([[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361.htm|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覺支相應46〉第51經食經]]) 高達23次,總計1208個連結、連到652段文字,可見此經被後世所引用的頻繁程度以及其實用性。 | + | ^ 七覺支 ^ 以何如理作意為食 ^ 於何不如理作意為離食 ^ |
| + | | 念覺支 | 念覺支處之法 | 念覺支處之法 | |
| + | | 擇法覺支 | 善、不善法,有罪過、無罪過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有對比法 | 善、不善法,有罪過、無罪過法,下劣、勝妙法,黑白有對比法 | |
| + | | 精進覺支 | 發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 發勤界、精勤界、努力界 | |
| + | | 喜覺支 | 喜覺支處之法 | 喜覺支處之法 | |
| + | | 猗覺支 | 身體的輕安、心的輕安 | 身體的輕安、心的輕安 | |
| + | | 定覺支 | 止相、不混亂相 | 止相、不混亂相 | |
| + | | 捨覺支 | 捨覺支處之法 | 捨覺支處之法 | |
| + | \\ |
| + | |
| + | 南傳巴利義注中參考此經的南傳經文([[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361.htm|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覺支相應46〉第51經食經]]) 高達23次,總計1208個連結、連到652段文字,可見此經被後世所引用的頻繁程度以及其實用性。 |
| + | |
| + | 在實修上來說,初學者打坐通常都會被五蓋困擾,仔細思考本經的內容,即可找到對治的方法。由於每個人各五蓋的輕重程度不一,因此一定要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反省、分析,而能突破自己修行的瓶頸,進而生起七覺支,更上一層樓。 |
| + | |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 [[什麼是「斷界、無欲界、滅界」]] |
| | | |
| =====(七一六)@@[0193a08]@@===== | | =====(七一六)@@[0193a08]@@===== |
| @[0193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3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3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1]-,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2]-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3]-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4]-生,已生者令退-[5]-。 | + | @[0193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1]-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於內法中]-。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2]-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3]-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4]-生,已生者令退-[5]-。 |
| | | |
| @[0193a17]@「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6]-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7]-正思惟。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 @[0193a17]@「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6]-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7]-正思惟。比丘!正思惟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 ====[校勘]==== | | ====[校勘]==== |
| | | |
- | [1]「法」,宋、元、明三本作「法能令」。 | + | [1] 大正藏無「能令」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 [2]「生令」,宋、元、明、聖四本作「令生」。 | | [2]「生令」,宋、元、明、聖四本作「令生」。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重生令增廣:再次生起並增加擴展。 | + | [於內法中] 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則退,所謂不正思惟:在自己的諸法中,我沒見到比起不正思惟還來得能讓還沒生起的惡的、不善的事情生起,讓已生起的惡的、不善的事情再生並增加、擴大,讓還沒生起的善的事情不生起,已生的則退滅。其中「內法」是相對於「外法」來說,例如自心的「不正思惟」是內法,而外境的「壞朋友」則是外法。 |
- | | +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正思惟(又譯為「如理作意」)有助於四正斷,即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
| + | |
| + | 有擇法覺支,基於正見而辨明各種善、不善法,而能正思惟,有助於四正斷,即精進覺支。 |
| + | |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 [[研討:四預流支的「正思惟」和八正道的「正思惟」的不同]] |
| | | |
| =====(七一七)@@[0193a26]@@===== | | =====(七一七)@@[0193a26]@@===== |
| @[0193a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3a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3a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惡知識、惡伴黨]]-[]-。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 + | @[0193a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退,如[[惡知識、惡伴黨]]-[]-。惡知識、惡伴黨者,未生貪欲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念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
| | | |
| @[0193b04]@「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 @[0193b04]@「諸比丘!我不見一法,未生惡不善法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若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未生貪欲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令不生,已生者令斷。未生念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 外法:外境的諸法;在外的事物。 |
| | | |
| [] 惡知識、惡伴黨:壞朋友、壞夥伴。是以同義字重複以使語意更加充實的用法。 | | [] 惡知識、惡伴黨:壞朋友、壞夥伴。是以同義字重複以使語意更加充實的用法。 |
| | | |
- | [] 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好朋友、好夥伴、好的同行的人。 | + | [] 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好的朋友、好的夥伴、好的同行的人。「善知識」字面的意思是「好的朋友」,在佛教中特指能幫助眾生捨惡修善的人。 |
- | | +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決定而得:一定能有所成就。 | + | [] 決定而得:確定能獲得。 |
| | | |
- | [] 不勤而得:不費力就能有所成就。 | + | [] 不勤而得:不費力就能獲得。 |
| | | |
- | [] 我隨所欲,覺分正受:任何時候想進入任一覺分的正受都能隨心所欲。正受,此指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 | + | [] 我隨所欲,覺分正受:我(舍利弗尊者)可以隨心所欲,獲得七覺支及正確地到達定境。也有解為我可以隨心所欲,正確地獲得七覺支。其中「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正定現前」,音譯為「三摩鉢底」。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七覺支是覺悟的七個要素,因此要覺悟必須具備七覺支。本經中舍利弗尊者以自己對七覺支的熟練為例,顯示修行人要能熟練修習七覺支,並了知自己當前的覺支狀態。 |
| | | |
| =====(七一九)@@[0193b28]@@===== | | =====(七一九)@@[0193b28]@@===== |
| @[0193b28]@如是我聞: | | @[0193b28]@如是我聞: |
| | | |
- | @[0193b28]@一時,佛住巴連弗邑。爾時,尊者優波摩-[1]-、尊者阿提目多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 + | @[0193b28]@一時,佛住[[巴連弗邑]]。爾時,尊者[[優波摩]]-[1]--[]-、尊者阿提目多住巴連弗邑[[鷄林精舍]]。 |
| | | |
- | @[0193c01]@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2]-[[從禪覺]]-[]-,詣尊者優波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 | @[0193c01]@爾時,尊者阿提目多[[晡時]]-[2]--[]-[[從禪覺]]-[]-,詣尊者優波摩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問尊者優波摩:「尊者![[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 | | |
- | @[0193c04]@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 | @[0193c04]@優波摩答言:「尊者阿提目多!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
| | | |
| @[0193c06]@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 | @[0193c06]@復問:「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
| | | |
- | @[0193c07]@優波摩答言:「-{解脫五蓋以修七覺分}--<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不害睡眠-[3]-,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4]-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 + | @[0193c07]@優波摩答言:「-{調伏五蓋以修七覺分}--<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不善調伏[[掉悔]]-[3]-,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勤-[4]-方便,不得平等]]-[]-。』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正害睡眠,調伏掉悔,如我於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如是不樂住正受。」 |
| | | |
| @[0193c16]@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從座起而去。 | | @[0193c16]@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從座起而去。 |
| [2]「晡時」,巴利本作 Sāyaṇhasamayaṃ。 | | [2]「晡時」,巴利本作 Sāyaṇhasamayaṃ。 |
| | | |
- | [3] 宋、元、明三本無「不害睡眠」四字。 | + | [3] 大正藏在「悔」字後有「不害睡眠」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 |
- | [4] 「進」,宋、元、明、聖四本作「勤」。 | + | |
| | | |
| + | [4] 「勤」,大正藏原為「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勤」。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從禪覺:禪坐完畢。 | + | [] 優波摩:比丘名,佛陀稱讚他「計我無常,心無有想」第一,曾擔任佛陀的侍者。又譯為「優頭槃」、「優波摩那」、「梵摩那」、「白淨」。 |
| | | |
- | [] 七覺分方便:七覺分為修禪定的前方便。 | + | [] 晡時:黃昏時分,約下午三點至五點多。 |
| | | |
- | [] 樂住正受:於定靜中生起安樂。 | + | [] 從禪覺:禪坐完畢。 |
| | | |
- | [] 苦住正受:於定靜中生起不樂。 | + | [] 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怎樣能知道努力於七覺支,如何是安樂地正確地獲得,如何是艱苦地(而難以)正確地獲得? |
| | | |
- | [] 不害睡眠:不去克服睡眠。 | + | [] 不害睡眠:不除去睡眠。 |
| | | |
- | [] 不得平等:無法平等持心,心無法保持平衡、寧靜、專注於一境。 | + | [] 精勤方便,不得平等:勤奮努力仍然難以心平等、寂靜。 |
| | | |
- | [] 不勤方便:不需特別勤奮努力。 | + | [] 不勤方便,而得平等:不特別費力努力,心就能平等、寂靜。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五蓋和七覺支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如果無法克服五蓋,就很難生起七覺支;如果調服了五蓋,就容易獲得七覺支。因此修習七覺支時,要先觀察、調伏五蓋。 |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 [[什麼是「樂住正受、苦住正受」]] |
| | | |
| =====(七二〇)@@[0193c18]@@===== | | =====(七二〇)@@[0193c18]@@===== |
| @[0193c18]@如是我聞: | | @[0193c18]@如是我聞: |
| | | |
- | @[0193c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亦住舍衛國[[松林精舍]]。 | + | @[0193c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亦住舍衛國[[松林精舍]]-[]-。 |
| | | |
- | @[0193c20]@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那律:「尊者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 | + | @[0193c20]@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那律:「尊者知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不?」 |
| | | |
| @[0193c23]@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 @[0193c23]@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言:「我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 @[0193c24]@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 @[0193c24]@諸比丘問尊者阿那律:「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 | | |
- | @[0193c26]@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善調伏掉悔。如此念覺分處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1]-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如是擇法、精進、喜-[2]-、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 | @[0193c26]@尊者阿那律語諸比丘:「比丘方便修念覺分,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善調伏掉悔。如此念覺分處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1]-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如是擇法、精進、喜-[2]-、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
| | | |
| @[0194a03]@時,眾多比丘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 | @[0194a03]@時,眾多比丘聞尊者阿那律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身猗息:「猗息」為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通「倚」,依的意思;「息」為休息、停止的意思。身體輕安寧靜。「身猗息」為身體輕鬆安穩。 | + | [] 松林精舍:祇樹給孤獨園內的一棟建築。 |
| | | |
| + | [] 生樂住:導致安樂地穩固(於七覺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導向安樂住」。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0194a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4a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4a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金輪寶]]-[]-、[[象寶]]-[]-、[[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如是,如來出世,亦有七覺分寶現,齋戒處樓觀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有此吉-[1]-瑞,必是轉輪聖王,我今決定為轉輪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說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2]-道而去。』於是輪寶即發,[[王蕃]]-[]-前隨,而於東方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隨輪寶,四兵亦從,若所至方,輪寶住者,王於彼住,四兵亦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悉皆歸伏。 | + | @[0194a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金輪寶]]-[]-、[[象寶]]-[]-、[[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如是,如來出世,亦有七覺分寶現,齋戒處[[樓觀]]-[]-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有此吉-[1]-瑞,必是轉輪聖王,我今決定為轉輪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說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2]-道而去。』於是輪寶即發,[[王蕃]]-[]-前隨,而於東方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隨輪寶,四兵亦從,若所至方,輪寶住者,王於彼住,四兵亦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悉皆歸伏。 |
| | | |
| @[0194a19]@「如來出興於-[3]-世,有七覺分現-[4]-於世間,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 @[0194a19]@「如來出興於-[3]-世,有七覺分現-[4]-於世間,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即本經中的「金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譯為「轉輪王」。 | + | []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空中飛來輪寶(即本經中的「金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作「轉輪王」。 |
| | | |
- | [] 金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輪王前飛行引導,使輪王所向無敵。 | + | [] 出世:出現於世間。 |
| + | |
| + | [] 金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轉輪王前飛行引導,使轉輪王所向無敵。 |
| | | |
| [] 象寶:能日行千里的白象王。 | | [] 象寶:能日行千里的白象王。 |
| [] 主兵臣寶:勇健又有智謀,善於統領軍隊的大臣。 | | [] 主兵臣寶:勇健又有智謀,善於統領軍隊的大臣。 |
| | | |
- | [] 轂:音穀。車輪的中心,在此指車輪。 | + | [] 樓觀:泛指樓殿之類的高大建築物。 |
| + | |
| + | [] 轂:車輪中心的圓木。讀音同「穀」。 |
| | | |
- | [] 輞:音網。車輪的外框。 | + | [] 輞:車輪的外框。讀音同「網」。 |
| | | |
- | [] 王蕃:保護轉輪聖王的眾多隨行人員。 | + | [] 王蕃:國王的護衛。「蕃」通假為「藩」。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七覺支和六度有什麼樣的對應關係呢? | | 七覺支和六度有什麼樣的對應關係呢? |
| | | |
- | 同學們可自行思維,或可參考本經線上的「進階辨正」。 | + | 同學們可自行思惟,或可參考本經線上的「進階辨正」。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0194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4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4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王作是念-[1]-:『古昔傳聞,剎利灌頂大王月十五日[[布薩]]時,沐浴清淨,受持[[齋福]]-[]--[2]-,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3]-,善來大王!此是王國,此國安隱,人民豐樂,願於中止,教化國人,我則隨-[4]-從。』聖王答言:『諸聚落主,汝今但當善化國人,有不順者,當來白我,當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國人善化非法,若如是者,則從我化。』於是聖王從東海度,乘古聖王道,至于南海;乘古聖王之道-[5]-,度於南海,至于-[6]-西海;乘於古昔聖王之道,度於西海,至於北海。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奉迎啟請,亦如東方廣說。於是金輪寶,聖王隨從,度於北海,還至王宮正治殿上,住虛空中,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金輪寶現於世間。 | + | @[0194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遶。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王作是念-[1]-:『古昔傳聞,剎利灌頂大王月十五日[[布薩]]-[]-時,沐浴清淨,[[受持齋福]]-[2]--[]-,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3]-,善來大王!此是王國,此國安隱,人民豐樂,願於中止,教化國人,我則隨-[4]-從。』聖王答言:『諸聚落主,汝今但當善化國人,有不順者,當來白我,當如法化,莫作非法,亦令國人善化非法,若如是者,則從我化。』於是聖王從東海度,乘古聖王道,至于南海;乘古聖王之道-[5]-,度於南海,至于-[6]-西海;乘於古昔聖王之道,度於西海,至於北海。南、西、北方諸小國王奉迎啟請,亦如東方廣說。於是金輪寶,聖王隨從,度於北海,還至王宮正治殿上,住虛空中,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金輪寶現於世間。 |
| | | |
- | @[0194b13]@「云何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白[[象寶]]現於世間?若剎利灌頂大王純色-[7]-之象,其色鮮好,[[七支]]-[]-拄-[8]-地,聖王見已,心則欣悅,今此寶象,來應於我,告善調象師,令速調此寶象,調已送來。象師受命,不盈一日,象即調伏,一切調伏相悉皆具足,猶如餘象經年調者,今此象寶一日調伏亦復如是。調已送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調,唯-[9]-王自知時。』爾時,聖王觀察此象調相已備,即乘寶象,於晨旦時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如此象寶現於世間。 | + | @[0194b13]@「云何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白[[象寶]]現於世間?若剎利灌頂大王純白-[7]-之象,其色鮮好,[[七支拄-[8]-地]]-[]-,聖王見已,心則欣悅,今此寶象,來應於我,告善調象師,令速調此寶象,調已送來。象師受命,不[[盈]]-[]-一日,象即調伏,一切調伏相悉皆具足,猶如餘象經年調者,今此象寶一日調伏亦復如是。調已送詣王所,上白大王:『此象已調,唯-[9]-王自知時。』爾時,聖王觀察此象調相已備,即乘寶象,於[[晨旦]]-[]-時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如此象寶現於世間。 |
| | | |
- | @[0194b24]@「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馬寶純一青色,烏頭澤-[10]-尾,聖王見馬,心生欣悅,今此神馬來應我故,付調馬師,令速調之,調已送來。馬師奉教,不盈一日,其馬即調,猶如餘馬經年調者,馬寶調伏亦復如是。知馬調已,還送奉王,白言:『大王,此馬已調。』爾時,聖王觀察寶馬調相已備,於晨旦時乘此寶馬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 | + | @[0194b24]@「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馬寶純一青色,烏頭朱-[10]-尾,聖王見馬,心生欣悅,今此神馬來應我故,付調馬師,令速調之,調已送來。馬師奉教,不盈一日,其馬即調,猶如餘馬經年調者,馬寶調伏亦復如是。知馬調已,還送奉王,白言:『大王,此馬已調。』爾時,聖王觀察寶馬調相已備,於晨旦時乘此寶馬周行四海,至日中時還歸王宮,是名轉輪聖王出興于世,馬寶現於世間。 |
| | | |
- | @[0194c04]@「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珠寶-[11]-現於世間?若轉輪聖王所有寶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類隙-[12]-,於王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陰雨之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現於世間。 | + | @[0194c04]@「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11]-現於世間?若轉輪聖王所有寶珠,其形[[八楞]]-[]-,光澤明照,無諸類隙-[12]-,於王宮內,常為燈明。轉輪聖王察試寶珠,陰雨之夜,將四種兵入於園林,持珠前導,光明照耀,面一[[由旬]]-[]-,是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摩尼寶珠現於世間。 |
| | | |
- | @[0194c10]@「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賢玉女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長不短、不[[麁]]不細、不肥不瘦,肢-[13]-體端正,寒時體暖、熱時體涼,身體柔軟如[[迦陵伽]]-[]-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優鉢羅香。[[後臥先起]]-[]-,瞻王意色,隨宜奉事-[14]-,軟言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況復身、口,是為轉輪聖王寶女。 | + | @[0194c10]@「何等為轉輪聖王出興于世,賢玉女寶現於世間?轉輪聖王所有玉女,不黑不白、不長不短、不[[麁]]不細、不肥不瘦,肢-[13]-體端正,寒時體暖、熱時體涼,身體柔軟如[[迦陵伽]]-[]-衣,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鼻出息,作[[優鉢羅]]-[]-香。[[後臥先起]]-[]-,[[瞻王意色,隨宜奉事]]-[14]--[]-,軟言愛語,端心正念,發王道意,心無違越,況復身、口,是為轉輪聖王寶女。 |
| | | |
- | @[0194c18]@「云何為轉輪聖王主藏臣寶現於世間?謂轉輪聖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有主無主、若水若陸、若遠若近,悉能見之,轉輪聖王-[15]-須珍寶,即便告勅,隨王所須,輒以奉上。於是聖王有時試彼大臣,觀其所能,乘船遊海,告彼大臣:『我須寶物。』臣白王言:『小住岸邊,當以奉上。』王告彼臣:『我今不須岸邊之寶,且須畫時-[16]-與我。』於是大臣即於水中出四金瓮,金寶滿中,以奉聖王,隨-[17]-王所須即取用之,若取足已,餘則還歸水中。聖王出世,則有如此主藏之臣現於世間。 | + | @[0194c18]@「云何為轉輪聖王主藏臣寶現於世間?謂轉輪聖王主藏大臣[[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有主無主、若水若陸、若遠若近,悉能見之,轉輪聖王-[15]-須珍寶,即便告[[勅]],隨王所須,輒以奉上。於是聖王有時試彼大臣,觀其所能,乘船遊海,告彼大臣:『我須寶物。』臣白王言:『小住岸邊,當以奉上。』王告彼臣:『我今不須岸邊之寶,且須[[畫時]]-[16]--[]-與我。』於是大臣即於水中出四金[[瓮]]-[]-,金寶滿中,以奉聖王,隨-[17]-王所須即取用之,若取足已,餘則還歸水中。聖王出世,則有如此主藏之臣現於世間。 |
| | | |
- | @[0194c29]@「云何聖王出興於-[18]-世,有主兵之臣現於世間?謂有主兵臣聰明智辯。譬如世間善思量成就者,聖王所宜,彼則悉從,宜去、宜住、宜出、宜入。聖王四種兵行,道里頓止,不令疲勌,悉知聖王宜所應作,現法後世功德之事,以白聖王。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 | + | @[0194c29]@「云何聖王出興於-[18]-世,有主兵之臣現於世間?謂有主兵臣聰明智辯。譬如世間善思量成就者,聖王所宜,彼則悉從,宜去、宜住、宜出、宜入。聖王四種兵行,道里頓止,不令疲[[勌]]-[]-,悉知聖王宜所應作,[[現法]]後世功德之事,以白聖王。轉輪聖王出興于世,有如是主兵之臣。 |
| | | |
| @[0195a06]@「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 @[0195a06]@「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 [2]「齋福」,大正藏原為「福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齋福」。 | | [2]「齋福」,大正藏原為「福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齋福」。 |
| | | |
- | [3]「福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一百一十三字,今依宋、元、明三本補上,其中「古」,宋本作「右」。 | + | [3] 大正藏無「福有輪寶現今既如古有斯吉瑞當知我是轉輪聖王即以兩手承金輪寶著左手中右手旋轉而作是言若是轉輪聖王金輪寶者當復轉輪聖王古道而去作是語訖於是輪寶即從王前乘虛而逝向於東方遊古聖王正直之道王及四兵隨輪去住東方諸國處處小王見聖王來皆稱善哉」一百一十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其中「古」字,宋本作「右」。 |
| | | |
| [4]「則隨」,宋、元、明三本作「等皆是天尊翼」。 | | [4]「則隨」,宋、元、明三本作「等皆是天尊翼」。 |
| [6] 大正藏無「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6] 大正藏無「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 | [7]「色」,宋、元、明三本作「白」。 | + | [7]「白」,大正藏原為「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白」。 |
| | | |
| [8]「拄」,聖本作「駐」。 | | [8]「拄」,聖本作「駐」。 |
| [9]「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 | [9]「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
| | | |
- | [10]「澤」,宋、元、明三本作「朱」。 | + | [10]「朱」,大正藏原為「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朱」。 |
| | | |
- | [11]「珠寶」,宋、元、明三本作「寶珠」。 | + | [11]「寶珠」,大正藏原為「珠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寶珠」。 |
| | | |
| [12]「類隙」,元、明二本作「瑕隙」,聖本作「垢穢」。 | | [12]「類隙」,元、明二本作「瑕隙」,聖本作「垢穢」。 |
| [] 灌頂聖王:完成登基儀式的國王。 | | [] 灌頂聖王:完成登基儀式的國王。 |
| | | |
- | [] 天真金寶: | + | [] 天真金:天界的真金,形容超脫世俗的極品黃金。 |
| | | |
- | [] 齋福: | + | [] 布薩:說戒、懺悔的集會。 |
| | | |
- | [] 七支:寶象之四足、首(鼻)、陰、尾。 | + | [] 受持齋福:藉由受持齋戒的福報。 |
| | | |
- | [] 八楞:八稜角。 | + | [] 七支拄地:大象的四支腿、兩支象牙、一條尾巴,支撐在地上。 |
| | | |
- | [] 迦陵伽:名貴皮毛。 | + | [] 盈:足;滿。 |
| | | |
- | [] 後臥先起:晚睡早起。 | + | [] 晨旦:約早上六點到九點。又譯為「晨朝」、「清旦」。 |
| + | |
| + | [] 八楞:八角。「楞」同「稜」。 |
| + | |
| + | [] 由旬:長度單位,公牛掛軛行走一日的距離,約七、八公里。另譯作「由延」。 |
| + | |
| + | [] 迦陵伽:鹿名,皮毛名貴,可製為加工品。 |
| + | |
| + | [] 栴檀:檀香。 |
| + | |
| + | [] 優鉢羅:青蓮花。 |
| + | |
| + | [] 後臥先起:(比國王)晚睡早起。 |
| + | |
| + | [] 瞻王意色,隨宜奉事:觀察國王的意態神色,隨時適切地服侍。 |
| + | |
| + | [] 本行施故,生得天眼,能見伏藏:由於過去世布施的善報,天生有天眼通,能夠見到埋於地裡的寶藏。 |
| + | |
| + | [] 畫時:立刻。 |
| + | |
| + | [] 瓮:「甕」的異體字,口小腹大,用以盛東西的器具。 |
| + | |
| + | [] 勌:「倦」的異體字。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導讀:親近善知識]===== |
| + | |
| + | 親近善知識,除了能多學習佛法,也能因為善知識的潛移默化,讓我們見賢思齊而精進修行。本卷前面第717經即表示善知識有助於我們精進修行,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另一方面,自己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道理,也通常見不到自己的盲點,因此有善知識的提點容易進步。 |
| + | |
| + | {{ :agama:decoration:buddhaandmonks.jpg?320|佛陀及弟子像.敦煌莫高45窟西壁仿製}} |
| + | |
| + | 以下幾經即解說了親近善知識的幾個重要層面: |
| + | *第723經:親近諸尊長老的益處。 |
| + | *第724經:如何辨別該親近奉事的比丘。 |
| + | *第726經:完全清淨修行才堪為真正的善知識。 |
| + | 這幾經值得仔細研讀,以瞭解親近善知識的正確意義。 |
| + | |
| + | 佛陀說能讓人證得初果的四個要素(「四預流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詳見卷三十[[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四三|第843經]]),第一個即為親近善知識。 |
| | | |
| =====(七二三)@@[0195a11]@@===== | | =====(七二三)@@[0195a11]@@===== |
| @[0195a1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5a1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5a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依-[1]-人聞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聞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 + | @[0195a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比丘!依-[1]-人聞法,諸年少比丘供養奉事諸尊長老。所以者何?-<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聞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
| | | |
| @[0195a1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5a1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1]「依」,大正藏原為「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依」。 | | [1]「依」,大正藏原為「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依」。 |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本經表示供養奉事諸尊長老而聞法修行,可以圓滿七覺支。要圓滿七覺支,可由本經所說的供養奉事諸尊長老開始,自修時進一步依本卷第715經所說而加強每個覺支的滋養物。 |
| + | |
| + | 本經所載的次第,可對應到「四預流支」(四個證得初果的因素): |
| + | -親近善士: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 |
| + | -聽聞正法:時時得聞深妙之法。 |
| + | -內正思惟:聞深法已,二正事成就,身正及心正。 |
| + | -法次法向:爾時修念覺分,修念覺分已,念覺分滿足;念覺滿足已,於法選擇,分別於法,思量於法。爾時,方便修擇法覺分,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
| + | |
| + | 從本經可見四預流支有相生的關係,由於親近善士因此能聽聞正法,由於聽聞正法因此能內正思惟,由於內正思惟因此依據正確的次第修證佛法。並非親近善士就沒事了,而是要基於親近善士的因緣,進一步聽聞正法乃至修行成道。 |
| | | |
| =====(七二四)@@[0195a21]@@===== | | =====(七二四)@@[0195a21]@@===== |
| @[0195a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5a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5a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該親近奉事的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 >-,見此人者,多得果報。若復聞者,若隨憶念者、隨出家者,多得功德,況復親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親近奉事如是人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得聞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習定覺分;修習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 + | @[0195a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該親近奉事的比丘}-若比丘-<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 >-,見此人者,多得果報。若復聞者,若隨憶念者、隨出家者,多得功德,況復親近恭敬奉事。所以者何?親近奉事如是人者,時時得聞深妙之法;得聞深法已,成就二正,身正及心正,方便修習定覺分;修習已,修習滿足,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 |
| | | |
| @[0195a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5a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真實法:正法;真實的教義。 | + | [] 成真實法:成就正法;修習佛法有成。「真實法」即正法。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佛陀常教導弟子如何辨別善知識,最常見的是以觀察對方的「戒」作為開始: | | 佛陀常教導弟子如何辨別善知識,最常見的是以觀察對方的「戒」作為開始: |
| | | |
- | 本經表示應當依據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這五個條件,找到該親近奉事的比丘。其中前四個條件都或多或少可由言行而知。 | + | 本經表示應當依據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這五個條件,找到該親近奉事的比丘。其中前四個條件多少可由觀察其言行得知。 |
| | | |
|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教導我們要觀察對方的戒行,觀察他是否清淨;看他遭遇苦難時的反應;並和他交談以知他的智慧。這些都要在長時間、用心、以智慧觀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膚淺的表相。 | |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8經教導我們要觀察對方的戒行,觀察他是否清淨;看他遭遇苦難時的反應;並和他交談以知他的智慧。這些都要在長時間、用心、以智慧觀察的前提下,而不要只看膚淺的表相。 |
| 也可說是觀察對方是否相應於戒、定、慧,是否沒有貪、瞋、癡。 | | 也可說是觀察對方是否相應於戒、定、慧,是否沒有貪、瞋、癡。 |
| | | |
- | 《中阿含經》卷36〈梵志品2〉第145經瞿默目揵連經則列出十個條件:修習禁戒、廣學多聞、作善知識、樂住遠離、樂於燕坐、知足、常行於念、常行精進、修行智慧、諸漏已盡。 | + | 《中阿含經》卷三十六〈梵志品2〉第145經瞿默目揵連經則列出十個條件:修習禁戒、廣學多聞、作善知識、樂住遠離、樂於燕坐、知足、常行於念、常行精進、修行智慧、諸漏已盡。 |
| | | |
|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0經則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見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內心寂靜,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踈澁行」),才應奉事。 | |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80經則表示不染著的人(「若彼眼見色,離貪、離欲、離愛、離渴、離念,內心寂靜,不行非法行,行等行,不踈澁行」),才應奉事。 |
| | | |
- | 《中阿含經》卷二十一〈長壽王品2〉第85經真人經以及《增壹阿含經》卷8〈安般品17〉第9經則進一步表示:如果因為我出身高、長得帥、談吐佳、有名氣、誦經持律學論、行頭陀行、持戒、清修、證得各種禪定,而「自貴賤他」,就不是善知識的作為。 | + | 《中阿含經》卷二十一〈長壽王品2〉第85經真人經以及《增壹阿含經》卷八〈安般品17〉第9經則進一步表示:如果因為我出身高、長得帥、談吐佳、有名氣、誦經持律學論、行頭陀行、持戒、清修、證得各種禪定,而「自貴賤他」,就不是善知識的作為。 |
| | | |
| 這也呼應最前面佛陀說的「慚、愧」的條件,善知識不會自我抬舉,而是修證無我。 | | 這也呼應最前面佛陀說的「慚、愧」的條件,善知識不會自我抬舉,而是修證無我。 |
| | | |
| 至於神通感應、道場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師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條件之內。 | | 至於神通感應、道場大小、捐款多少、宗派師承、超出戒律的苦行等等,都不在條件之內。 |
- | | |
| | | |
| =====(七二五)@@[0195b01]@@===== | | =====(七二五)@@[0195b01]@@===== |
| @[0195b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5b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5b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一]-者,是七覺分故。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 | @[0195b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善積聚者,謂七覺分,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者,是七覺分故。何等為七?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
| | | |
| @[0195b0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5b0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純一滿淨:完全清淨。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參考 {ref>Za24.07} | + | *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一|《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11經]]。 |
-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28?format=para#0200b23|《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67經]]。 /*打 ref>Za28.18 與 Za28.19 結果都一樣 ??*/ | + | *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六七|《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67經]]。 /*打 ref>Za28.18 與 Za28.19 結果都一樣 ??*/ |
- | * 參考 {ref>Ze32.02} | + |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善聚品第三十二#二|《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四〈善聚品32〉第2經]]。 |
| * 參考 {ref>S47.05} | | * 參考 {ref>S47.05} |
| * 參考 {ref>A05.052} | | * 參考 {ref>A05.052} |
| @[0195b10]@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 | @[0195b10]@一時,佛住王舍城夾谷精舍。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
| | | |
- | @[0195b11]@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一]-,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 + | @[0195b11]@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
| | | |
| @[0195b14]@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 | @[0195b14]@時,尊者阿難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
| | | |
- | @[0195b18]@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1]-,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 + | @[0195b18]@佛告阿難:「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所以者何?[[純一滿淨-[1]-,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如是擇法覺分,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以是故當知,阿難,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非惡知識、非惡伴黨、非惡隨從。」 |
| | | |
| @[0195b2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5b2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半梵行者:只有部分清淨修行的人。也有解為(成全)部分的清淨修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是梵行的一半」。 | + | [] 半梵行者:只有部分清淨修行的人;沒有完全清淨修行的人。 |
| + | |
| + | []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依從遠離,依從離欲,依從寂滅,修行通往棄捨之道。按:這可解為知道煩惱的苦果而遠離煩惱,瞭解而想斷除苦果的起因而離欲,體驗(暫時的)苦滅而立志證得(永久的)寂滅,修行於正道而放下一切執著。也可說修行不染著、相應於四聖諦:知「苦」而依遠離、斷「集」而依無欲、證「滅」而依滅、修「道」而向於捨。相對來看,即修行不是為了追求什麼、不是為了滿足欲望、不是為了擁有更多、不會再加深執著,否則是修錯了方向。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 | *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六八|《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68經]]。 |
- | * 參考 {ref>Za28.21} | + | *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一二三八|《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8經]]。 |
- | * 參考 {ref>Za46.17} | + | |
| * 參考 {ref>Ze44.10} | | * 參考 {ref>Ze44.10} |
| * 參考{ref>BZa04.03} | | * 參考{ref>BZa04.03} |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24n1451_038#0398b29|《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八]]。 |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24n1451_038#0398b29|《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八]]。 |
| * 藏傳 D300/Q966。 | | * 藏傳 D300/Q966。 |
- | * {ref>San017} | + | * 梵本 //Avadānaśatakā I.//, p.239。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本經和《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68經、卷四十六第1238經的字面意義較接近於:「只有部分清淨修行的人仍不是善知識,完全清淨修行的人才是善知識」。但相當的南傳經文以及《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眾生居品44〉第10經經文是作另一個方向的闡釋,意義較接近為:「善知識之誼不是一半的梵行,而是全部的梵行」,也就是說善知識能成全我們的修行,例如南傳經文說道:「當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修習八支聖道。」可能在佛經早期傳抄時已有二種不同解讀的版本流傳。 | + | 本經表示「純一滿淨,梵行清白」,也就是完全清淨修行,才堪為真正的善知識。至於市面上常見吹捧神蹟、大收供養的名師,並沒有「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依本經來看並不是善知識。 |
| + | |
| + | 本經和前面幾經的義理是連貫的,例如本經說:「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第725經定義:「純一滿淨者,是七覺分故」;本經中佛陀說:「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等同於第721、722經所說:「如來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本經提到善知識是全梵行,而第724經解說應該親近「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的比丘、第723經表示供養奉事諸尊長者的益處。 |
| | | |
- | *前面的幾經的義理和本經是連貫的,例如本經說「純一滿靜,梵行清白,所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第725經定義「純一滿淨者,是七覺分故。」本經中佛陀說:「我為善知識故,有眾生於我所取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等同於第721、722經所說「如來出興於世,有七覺分現於世間。」本經提到善知識是全梵行,而第724經解說應該親近「持戒、修德、慚、愧,成真實法」的比丘、第723經表示供養奉事諸尊長者的益處。 | + | 本經和《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68經、卷四十六第1238經的意義大致為:「只有部分清淨修行的人仍不算善知識,完全清淨修行的人才是善知識」。另外,南傳《相應部尼柯耶》〈道相應45〉第2經以及《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眾生居品44〉第10經在文字上和本經有部分重複,但意義不同,較接近為:「善知識之誼不是一半的梵行,而是全部的梵行」,意指善知識能成全我們的修行,例如南傳經文說道:「當比丘有善友、善伴侶、善同志時,這應該可以被預期:他必將修習八支聖道、必將多修習八支聖道。」這些可能本來就為意義不同的兩經,或在佛經早期傳抄時即有兩種不同解讀的版本流傳。實務上,這兩種不同的解讀都可以應用在修行:說法者應該自我期許全梵行,而學法者應該感恩良師益友成全自己的修行。 |
| | | |
- | *日後,佛陀將再次對波斯匿王憶念起本經,記錄於[[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一二三八|《雜阿含經》卷四十六第1238經]]。 | + | 日後,佛陀將再次對波斯匿王憶念起本經,記錄於[[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一二三八|卷四十六第1238經]]。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0195b29]@如是我聞: | | @[0195b29]@如是我聞: |
| | | |
- | @[0195b29]@一時,佛在力士聚落人間遊行,於[[拘夷那竭]]-[]-城希-[1]-連河中間住,於聚落側告尊者阿難:「令四重[[襞-[2]-疊]]-[一]-敷世尊[[欝多羅僧]]-[二]-,我今背疾,欲小臥息。」 | + | @[0195b29]@一時,佛在[[力士聚落]]-[]-人間遊行,於[[拘夷那竭]]-[]-城希-[1]-連河中間住,於聚落側告尊者阿難:「令四重[[襞-[2]-疊]]-[]-敷世尊[[欝多羅僧]]-[]-,我今背疾,欲小臥息。」 |
| | | |
| @[0195c03]@尊者阿難即受教勅,四重襞[*]疊敷欝多羅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疊敷欝多羅僧,唯[*]世尊知時。」 | | @[0195c03]@尊者阿難即受教勅,四重襞[*]疊敷欝多羅僧已,白佛言:「世尊!已四重襞疊敷欝多羅僧,唯[*]世尊知時。」 |
| | | |
- | @[0195c06]@爾時,世尊厚襞[*][[僧伽梨]]-[三]-枕頭,右脇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3]-]]-[四]-,正念、正智,[[作起覺想]]-[五]-,告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 | + | @[0195c06]@爾時,世尊厚襞[*][[僧伽梨]]-[]-枕頭,[[右脇而臥]]-[]-,[[足足相累]]-[]-,[[繫念明相-[3]-]]-[]-,正念、正智,[[作起覺想]]-[]-,告尊者阿難:「汝說七覺分。」 |
| | | |
| @[0195c08]@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 @[0195c08]@時,尊者阿難即白佛言:「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 @[0195c14]@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繫念。 | | @[0195c14]@佛告阿難:「唯精進,修習多修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是語已,正坐端身繫念。 |
| | | |
- | @[0195c16]@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 + | @[0195c16]@時,有[[異比丘]]即說偈言: |
| | | |
- | 「樂聞美妙法, 忍疾告人說, | + | 「樂聞美妙法, 忍疾告人說,\\ |
| 比丘即說法, 轉於七覺分。\\ | | 比丘即說法, 轉於七覺分。\\ |
| 善哉尊阿難, 明解巧便說,\\ | | 善哉尊阿難, 明解巧便說,\\ |
- | 有勝[[白淨法]]-[六]-, 離垢微妙說。\\ | + | 有勝[[白淨法]]-[]-, 離垢微妙說。\\ |
| 念、擇法、精進、 喜、猗、定、捨覺,\\ | | 念、擇法、精進、 喜、猗、定、捨覺,\\ |
| 此則七覺分, 微妙之善說。\\ | | 此則七覺分, 微妙之善說。\\ |
| 聞說七覺分, 深達正覺味,\\ | | 聞說七覺分, 深達正覺味,\\ |
- | [[身嬰眾苦|身嬰大苦患]], 忍疾端坐聽,\\ | + | [[身嬰眾苦|身嬰大苦患]]-[]-, 忍疾端坐聽,\\ |
| 觀為正法王-[5]-, 常為人演說,\\ | | 觀為正法王-[5]-, 常為人演說,\\ |
| 猶樂聞所說, 況餘未聞者,\\ | | 猶樂聞所說, 況餘未聞者,\\ |
| 第一大智慧, [[十力]]所禮者,\\ | | 第一大智慧, [[十力]]所禮者,\\ |
- | 彼亦應[[疾疾]]-[七]-, 來聽說正法,\\ | + | 彼亦應[[疾疾]]-[]-, 來聽說正法,\\ |
- | 諸多聞通達, [[契經]]-[八]-[[阿毘曇]]-[九]-,\\ | + | 諸多聞通達, [[契經]]-[]-[[阿毘曇]]-[]-,\\ |
| 善通法律者, 應聽況餘者,\\ | | 善通法律者, 應聽況餘者,\\ |
- | 聞說[[如實法]]-[十]-, 專心黠慧聽,\\ | + | 聞說[[如實法]], 專心[[黠慧]]-[]-聽,\\ |
| 於佛所說法, 得離欲歡喜,\\ | | 於佛所說法, 得離欲歡喜,\\ |
| 歡喜身猗息, 心自樂亦然,\\ | | 歡喜身猗息, 心自樂亦然,\\ |
| 心樂得正受, 正觀有事行,\\ | | 心樂得正受, 正觀有事行,\\ |
| 厭惡三趣者-[6]-, 離欲心解脫,\\ | | 厭惡三趣者-[6]-, 離欲心解脫,\\ |
- | 厭惡諸有趣, 不[[集]]-[十一]-於人天,\\ | + | 厭惡諸有趣, 不[[集]]-[]-於人天,\\ |
- | [[無餘]]-[十二]-猶燈滅, [[般涅槃|究竟般涅槃]]-[十三]-,\\ | + | [[無餘]]猶燈滅, 究竟[[般涅槃]]-[]-,\\ |
| 聞法多[[福利]], 最勝之所說,\\ | | 聞法多[[福利]], 最勝之所說,\\ |
| 是故當專思, 聽大師所說。」\\ | | 是故當專思, 聽大師所說。」\\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拘夷那竭:古代印度城名、國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9經、卷四十四第1197經、《中阿含經》卷十四〈王相應品 1〉第68經大善見王經、《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又作拘尸那竭、拘尸城、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 + | [] 力士聚落: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中印度恆河北部,首都為拘夷那竭。音譯為「末羅」。 |
| | | |
- | [一] 襞疊:摺疊。 | + | [] 拘夷那竭:古代印度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這城北邊希連河西岸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詳見《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9經、卷四十四第1197經、《中阿含經》卷十四〈王相應品 1〉第68經大善見王經、《長阿含經》卷四第2經遊行經。又作拘尸那竭、拘尸城、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
| | | |
- | [二] 欝多羅僧:上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之一,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欝」是「鬱」在古代的俗字。 | + | [] 襞疊:摺疊。「襞」讀音同「畢」。 |
| | | |
- | [三] 僧伽梨: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大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 + | [] 欝多羅僧:上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之一,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欝」是「鬱」在古代的俗字。 |
| | | |
- | [四] 繫念明相:連續不斷地念著光明的相。 | + | []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
| | | |
- | [五] 作起覺想:心中保持著醒起來的想法,不貪睡。 | + | [] 右脇而臥:向右側躺。「脇」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
| | | |
- | [六] 白淨法:清淨法。 | + | [] 足足相累:(膝蓋彎曲)將左腳放在右腳上。 |
| | | |
- | [七] 疾疾:快速。 | + | [] 繫念明相:連續不斷地念著光明的相。又譯為「係念明想」、「繫心在明」。 |
| | | |
- | [八] 契經:音譯「修多羅」,即佛經。 | + | [] 作起覺想:作要醒起來的想法,不貪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意念作起身想」。 |
| | | |
- | [九] 阿毘曇:阿毘達磨的舊稱,論部的總稱。 | + | [] 白淨法:清淨法。 |
| | | |
- | [十] 如實法:這裡指符合真理的正確方法。 | + | [] 身嬰大苦患:身體被許多苦所纏絆。「嬰」是纏、絆的意思。 |
| | | |
- | [十一] 集:棲息。 | + | [] 疾疾:快速。 |
| | | |
- | [十二] 無餘:沒有殘餘的,指完全滅除煩惱及生死。 | + | [] 契經:佛經。音譯為「修多羅」。 |
| | | |
- | [十三] 究竟般涅槃:常略稱為「涅槃」,義譯為「圓寂」、「入滅」。 | + | [] 阿毘曇:為音譯,義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和經、律合稱三藏。又譯作「阿毘達磨」。 |
| + | |
| + | [] 黠慧:聰明有智慧。「黠」讀音同「狹」,聰明的意思。 |
| + | |
| + | [] 集:棲息。 |
| + | |
| + | [] 般涅槃:完全滅除煩惱、生死。「般」為「完全」。 |
| | | |
| | | |
| ***修習四念處的方向** | | ***修習四念處的方向** |
| | | |
- | 念覺分(四念處)的修行是觀身如身,直到觀法如法。初步的四念處修行只是覺知身、受、心、法,而不加以干預,因此有附佛外道宣稱四念處不須持戒、號稱持戒或捨離執著是壓抑,因此變相鼓吹在縱慾中不壓抑地修行。這是違背佛說的。 | + | 念覺分(四念處)的修行是觀身如身,直到觀法如法。修四念處是客觀覺知身、受、心、法,例如覺知五蓋時,透過認出五蓋,將五蓋轉為修習對象,覺察它的現前,輕的五蓋自然消失,重的五蓋再對治即可。有附佛外道對於「客觀覺知」斷章取義,宣稱四念處不須持戒、號稱持戒或捨離執著是壓抑,因此變相鼓吹在縱慾中修行。這是違背佛說的。 |
| | | |
- | 如同卷二十四第624、628、636、637經強調,修行四念處前要先持戒,才能有所成就。本經也說「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四念處的修行是為了捨離執著,這才是正確的四念處修行。 | + | 如同卷二十四第624、628、636、637經強調,修行四念處前要先持戒,才能有所成就。本經也說「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四念處的修行是為了捨離執著,這才是正確的四念處修行方向,也是正確的七覺分修行方向。 |
| | | |
| ***七覺支減緩病痛** | | ***七覺支減緩病痛** |
| | | |
- | 本經發生於佛陀背疾時,又提到了七覺支、強調精進覺支;其餘經中也有提到佛陀及弟子的病痛因七覺支或精進覺支而減緩甚至痊癒,例如《長阿含經》卷二第2經遊行經:「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CBETA, T01, no. 1, p. 15, a17-20)。就七覺支來看,念覺支生擇法覺支、擇法覺支生精進覺支、精進覺支生喜覺支,或許因此精進後產生的法喜能對病痛有對治的效果。 | + | 本經發生於佛陀背疾時,又提到了七覺支、強調精進覺支;其餘經中也有提到佛陀及弟子的病痛因七覺支或精進覺支而減緩甚至痊癒,例如《長阿含經》卷二第2經遊行經:「於後夏安居中,佛身疾生,舉體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舉身痛甚,而諸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則非我宜,今當精勤自力以留壽命。』」(CBETA, T01, no. 1, p. 15, a17-20)。就七覺支來看,念覺支生擇法覺支、擇法覺支生精進覺支、精進覺支生喜覺支,或許因此精進後產生的喜悅能對病痛有對治的效果。 |
| | | |
| =====(七二八)@@[0196a12]@@===== | | =====(七二八)@@[0196a12]@@=====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校勘]==== | | ====[校勘]==== |
- | | |
- | | |
| | |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修七覺分時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知苦諦而依遠離、斷集諦而依無欲、證滅從依滅、修道即向於捨,可對應到四聖諦。 | + | 修七覺支時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知苦諦而依遠離、斷集諦而依無欲、證滅從依滅、修道即向於捨,也就是相應於四聖諦而修七覺支。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 | |
- | [[研討:「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和四聖諦的關係]] | + | *[[什麼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 + | *[[研討:「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和四聖諦的關係]] |
| | | |
| =====(七三〇)@@[0196a23]@@===== | | =====(七三〇)@@[0196a23]@@===== |
| @[0196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6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6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過去已如是修七覺分]]-[一]-,未來亦當如是修七覺分。」 | + | @[0196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過去已如是修七覺分,未來亦當如是修七覺分。」 |
| | | |
| @[0196a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a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校勘]==== | | ====[校勘]==== |
- | | |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過去已如是修七覺分:諸比丘過去都已依遠離……向於捨來修七覺分,但未修習圓滿,所以現在及未來仍要繼續依遠離……向於捨來修七覺分。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0196a2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6a2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6a2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一]-,[[無有支節]]-[二]-,離諸煩惱,[[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三]-,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諸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四]-,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 | @[0196a2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諸比丘!念覺分清淨鮮白,無有支節,離諸煩惱,[[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 | | |
| @[0196b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b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校勘]==== | | ====[校勘]==== |
- | | |
- | | |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清淨鮮白:無瑕無垢。 | + | [] 無有支節:沒有分支;不走岔路。 |
- | | + | |
- | [二] 無有支節:沒有分支;不走岔路。 | + | |
| | | |
- | [三] 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除了佛所教導的調伏的修行外,不升起其它的(念頭)。 | + | [] 未起不起,除佛調伏教授:未生起的(覺支)不能生起,除非遵從佛陀在戒律上的教導。「調伏」在這裡指戒律。 |
| | | |
- | [四] 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佛所教導的調伏的修行,未升起的則升起,不升起其它(外道所教的)。 | + | [] 未起而起,佛所調伏教授,非餘:未生起的(覺支)要生起,應遵從佛陀在戒律上的教導,別無他法。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0196b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6b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6b0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未起不起,除[[善逝]]-[一]-調伏教授,未起而起,是則善逝調伏教授,非餘-[二]-。」 | + | @[0196b0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未起不起,除[[善逝]]調伏教授,未起而起,是則善逝調伏教授,非餘。」 |
| | | |
| @[0196b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b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善逝:佛陀十種稱號之一,意思是徹底地到達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 | + | [一] |
| | | |
- | [二] 非餘: | + | [二] |
| | | |
| [三] | | [三] |
| @[0196b16]@異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 | @[0196b16]@異比丘白佛:「世尊!云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
| | | |
- | @[0196b18]@佛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彼當-[1]-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分別思量]]-[]-。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 + | @[0196b18]@佛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彼當-[1]-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分別、思量]]-[]-。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
| | | |
| @[0196b2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b2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七道品法:即七覺分。 | + | [] 七道品法:七類修道的主題,即七覺分。 |
| | | |
- | [] 漸次而起:一步一步依序產生。 | + | [] 漸次而起:一項一項依次序生起。 |
- | | + | |
- | [] 於法選擇,分別思量: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 + | |
| | | |
| + | [] 於法選擇、分別、思量:揀擇、分辨、解析事物。 |
| | | |
| | | |
| @[0196b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6b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6c01]@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說-[1]-。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 + | @[0196c01]@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如上說-[1]-。差別者:「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當得二種果,[[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或得[[阿那含果]]。」 |
| | | |
| @[0196c0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c0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1] 大正藏無「說」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 [1] 大正藏無「說」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 | | |
| + | ====[註解]==== |
| | | |
- | ====[註解]==== | |
| | | |
- |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0196c05]@如是我聞: | | @[0196c05]@如是我聞: |
| | | |
- | @[0196c05]@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 | @[0196c05]@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 | | |
| @[0196c09]@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c09]@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c11]@如是我聞: | | @[0196c11]@如是我聞: |
| | | |
- | @[0196c1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 + | @[0196c1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
| | | |
| @[0196c19]@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6c19]@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現法智證樂:此生便以智慧證入涅槃。 | + | [] 現法智證樂:今生便以智慧證入涅槃的快樂,即證得阿羅漢。 |
| | | |
| [] 若命終時:或者在命終時(得到現法智證樂)。 | | [] 若命終時:或者在命終時(得到現法智證樂)。 |
| | | |
- | [] 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命終時斷盡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果)。五下分結是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 + | [] 五下分結:身見(執著於有恆常不變的自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貪欲、瞋恚。斷除五下分結,即為第三果聖者。 |
| | | |
- | [] 中般涅槃:「阿羅漢向」(已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身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身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 + | []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
| | | |
- | [] 生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 + | [] 生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
| | | |
- | [] 無行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沒有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 + | [] 無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
| | | |
- | [] 有行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有」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有行般涅槃」。 | + | [] 有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有」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有行般涅槃」。 |
| | | |
- | [] 上流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或無色界最高天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後「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般涅槃」。 | + | [] 上流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或無色界最高天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後「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般涅槃」。又譯為「上流色究竟」。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比對本經、本卷第740經、《長阿含經》卷12第17經清淨經、及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覺支相應46〉第3經戒經,可知七種福利是:\\ | + | 比對本經、本卷第740經、《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7經清淨經、及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覺支相應46〉第3經戒經,可知七種福利是:\\ |
- | 1. 當生證得涅槃(得現法智證樂)。\\ | + | 1. 得現法智證樂:當生證得涅槃。\\ |
- | 2. 臨終時證得涅槃。 | + | 2. 若命終時:臨終時證得涅槃。 |
| | | |
- | 如果臨終時沒證涅槃,但證得阿那含果(五下分結盡)往生天界,也可得以下五種福利。\\ | + | 如果臨終時沒證涅槃,但證得阿那含果(五下分結盡)往生天界,也可得以下五種福利:\\ |
- | 3. 中般涅槃:中陰身階段即證得涅槃。\\ | + | 3. 中般涅槃:中陰階段(人間死後、天界出生前)即證得涅槃。\\ |
| 4. 生般涅槃:出生於天界即證得涅槃。\\ | | 4. 生般涅槃:出生於天界即證得涅槃。\\ |
| 5. 無行般涅槃:出生於天界後沒有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5. 無行般涅槃:出生於天界後沒有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7. 上流般涅槃:出生於天界後,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最後在最高層次的天證得涅槃。 | | 7. 上流般涅槃:出生於天界後,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最後在最高層次的天證得涅槃。 |
| | | |
- | 其中「中般涅槃」為於中陰階段得般涅槃,也是後世不同宗派在臨終助念或中有成道的可能性的理論基礎。 | + | 其中「中般涅槃」有二種解釋: |
| + | -北傳各經論普遍解釋為於中陰階段得般涅槃,也是後世不同宗派在臨終助念或中陰階段成道的可能性的理論基礎。 |
| + | -南傳註釋書解釋這是生到淨居天後,在其生命期的一半內證阿羅漢,但菩提比丘表示照其字面意義,應為在此生到下一生當中證涅槃(類似北傳的解釋)。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校勘]==== | | ====[校勘]==== |
| | | |
- | [1] 大正藏在「丘」字之下有「比丘尼」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1] 大正藏在「丘」字之後有「比丘尼」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 [2]「已」,宋、元、明、聖四本作「方便」。 | | [2]「已」,宋、元、明、聖四本作「方便」。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0197a1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7a1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7a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此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1]-,得現法智[[有餘涅槃]]-[一]-及阿那含果。」 | + | @[0197a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此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1]-,[[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 |
| | | |
| @[0197a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7a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1]「果」,聖本作「界」。 | | [1]「果」,聖本作「界」。 |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有餘涅槃:已斷絕一切煩惱及未來生死之因,但尚餘有今生果報的身體。 | + | [] 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獲得今生以智慧證入,滅除煩惱、生死,但在入滅前還餘有今生果報的身體(的阿羅漢果),以及阿那含果。即獲得阿羅漢果及阿那含果。「有餘涅槃」通常形容入滅前的阿羅漢,因為還在人間行走的阿羅漢已斷絕一切煩惱及未來生死的起因,只餘有今生果報的身體。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三] | +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進階辨正]==== |
| + | |
| + | [[什麼是「有餘涅槃」]] |
| | | |
| =====(七三九)@@[0197a15]@@===== | | =====(七三九)@@[0197a15]@@=====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導讀:以各法門修七覺分]===== | + | =====[導讀:以各法門修七覺支]===== |
| | | |
- | 四念處不只是四個方法,而是佛教法門都可以應用而漸次提升覺知的四個層次;七覺分不只是七個項目,而是修佛教法門自然可漸次覺悟的七個層面。 | + | 四念處不只是四個方法,而是許多法門都可以應用而漸次提升覺知的四個層次;七覺支不只是七個項目,而是修佛教法門自然可漸次覺悟的七個層面。 |
| | | |
- | 第741經開始即強調以下諸多法門皆可從四念處(念覺分)入手、完成七覺分: | + | {{ :agama:decoration:jungle-1807476_640.jpg?400}} |
- | *741:不淨觀 | + | |
- | *742:隨死念 | + | 第741經開始即列舉以下諸多法門,皆可從四念處(念覺支)入手,完成七覺支: |
- | *744:四無量心 | + | *第741經:不淨觀。 |
- | *745: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 + | *第742經:隨死念。 |
- | *746:安那般那念 | + | *第744經:四無量心。 |
- | *747: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 | + | *第745經: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 |
| + | *第746經:安那般那念。 |
| + | *第747經: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 |
| | | |
| =====(七四一)@@[0197a29]@@===== | | =====(七四一)@@[0197a29]@@===== |
| ====[校勘]==== | | ====[校勘]==== |
| | | |
- | [1] 「不淨觀」,巴利本作 Asubhasaññā。 | + | [1] 「不淨觀」,巴利本作 Asubhasaññā(不淨想)。 |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淫欲重的人適合修不淨觀以對治,以不淨觀修身念處的入門法,可參見卷二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〇八|第608經]]的「讀經拾得」中「不淨觀」的部分。 |
| + | |
| + | {{ :agama:decoration:skeleton-1561177_640.png?400|}} |
| + | |
| + | 不淨觀的主要修法是在身念處的範疇,不過在修不淨觀純熟後,也可以修習受念處:將覺知轉向感受是苦、樂或是中性的不苦不樂;持續知道當下的感受,即可修受念處。例如不淨觀修得好時,身心輕安會有樂受(相較下也減輕了淫欲的吸引力),這是受念處覺知的範疇。 |
| + | |
| + | 修受念處時覺知感受的,知道苦、樂、不苦不樂的,就是「心」。心念處的練習須要知道內心當下的狀態,心的狀態有很多種,初學者可以先練習知道貪、瞋、癡的有與無。例如不淨觀修得好,不起貪心,修心念處時即可覺知。另一方面,進階的不淨觀修法會到墓地觀察死屍,到墓地時會先作慈心觀之後才作不淨觀,有慈心觀則不起瞋心,也是心念處的範疇。 |
| + | |
| + | 心念處修得好時,五蓋會減輕,修法念處可從覺知這五蓋的有與無開始,認出一個蓋現前的同時,也應該認出導致生起這個蓋的原因,以及如何去除它的方法。觀察五蓋的起因、條件,也就是法念處的觀察因緣。 |
| + | |
| + | 持續修不淨觀到正念專注在當下,念念分明,即是以不淨觀修成「念覺支」。在修念處時判斷在哪種狀態,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就是「擇法覺支」;擇有益的法,努力修行不淨觀,就是「精進覺支」;發現沒有五蓋時,就會有「喜覺支」生起;這沒有了煩惱的喜悅能讓身心都輕安,是「猗覺支」;自然內心就能定了下來,而是「定覺支」;心裡愈來愈專注,在平等的狀態,成就「捨覺支」。 |
| + | |
| + | 像這樣依序練習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乃至七覺支的方法,也可參見卷二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一六|第616經]]的「讀經拾得」。 |
| + | |
| + | 如果有意專修不淨觀,進一步的說明可參見《坐禪三昧經》卷一、《達摩多羅禪經》卷二,不同狀況的對治則可參見《禪祕要法經》。 |
| | | |
| =====(七四二)@@[0197b08]@@===== | | =====(七四二)@@[0197b08]@@===== |
| @[0197b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7b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7b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隨死念]]-[1]--[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隨死念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 | @[0197b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隨死念]]-[1]--[]-,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習隨死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修隨死念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
| | | |
| @[0197b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7b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校勘]==== | | ====[校勘]==== |
| | | |
- | | + | [1] 「隨死念」,巴利本作 Maraṇasaññā(死想)。 |
- | [1] 「隨死念」,巴利本作 Maraṇasaññā。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隨死念:常憶念其身在一切時候皆有可能死去,不一定要等到年老時。 | + | [] 隨死念:將心念放在死亡這件必然會發生的事上,我必定會死,而且人命呼吸間,隨時可能死亡。又譯為「念死」、「死想」、「死隨念」。 |
| | | |
- | [二] | |
- | | |
- | [三]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隨死念可警醒修行者不該虛擲光陰,而應精進修行。隨死念的入門法,可參見卷二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〇八|第608經]]的「讀經拾得」中「死屍觀 」的部分。 |
| + | |
| + | 修隨死念也可以從念覺支開始,一一成就七覺支。 |
| + | |
| + | =====[導讀:四無量心]===== |
| + | |
| + | {{ :agama:decoration:maldives-1993704_640.jpg?320|}} |
| + | |
| + | 四無量心是基於: |
| + | -**慈**:與樂;願眾生安樂。 |
| + | -**悲**:拔苦;救拔眾生苦惱。 |
| + | -**喜**:隨喜;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 |
| + | -**捨**:怨親平等、一視同仁。 |
| + | |
| + | 起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沒有限制、沒有邊界,遍滿十方,最終超越人、我的界限,平等沒有分別,所以稱為「無量」,這樣達成的定境即稱為「無量心三昧」。 |
| + | |
| + | 四無量心能對治煩惱:慈能對治瞋恚,悲能對治惱害,喜能對治嫉妒,捨能對治愛憎,令心得到清淨安樂。 |
| + | |
| + | 四無量心是印度自古即有的修定法,但佛陀進一步教導弟子藉由四無量心修七覺支,也能達到解脫,如前面卷二十一[[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七|第567經]]和以下第743、744經所述。 |
| | | |
| =====(七四三)@@[0197b15]@@===== | | =====(七四三)@@[0197b15]@@===== |
| @[0197b17]@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可過外道精舍。」爾時,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出家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 | @[0197b17]@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可過外道精舍。」爾時,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出家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 |
| | | |
- | @[0197b20]@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善-[2]-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3]-能說法。」 | + | @[0197b20]@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善-[2]-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我等亦復為諸弟子作如是說,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所謂俱-[3]-能說法。」 |
| | | |
| @[0197b28]@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4]-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說廣白世尊。 | | @[0197b28]@時,眾多比丘聞諸外道出家所說,心不喜悅,默然不呵,從座起去。入黃枕邑,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4]-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說廣白世尊。 |
| | | |
- | @[0197c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四無量心能達成的最高定境}--<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 + | @[0197c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說,汝等應問:『修習慈心,[[為何所勝]]-[]-?修習悲、喜、捨心,為何所勝?』如是問時,彼諸外道出家,心則駭散,或[[說外異事]]-[]-,或瞋慢、毀呰、違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頭失辯,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隨順樂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者。比丘!-{四無量心的最高世間定境}--<心與慈俱多修習,[[於淨最勝]]-[]-;悲心修習多修習,[[空入處最勝]]-[]-;喜心修習多修習,[[識入處最勝]]-[]-;捨心修習多修習,[[無所有入處最勝]]-[]-。>-」 |
| | | |
| @[0197c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7c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慈:與眾生樂。 | + | [] 為何所勝:被哪個境界所限制?即最高能達到什麼境界? |
| | | |
- | [] 悲:見眾生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的心;拔眾生苦。 | + | [] 說外異事:說外道法或顧左右而言他(企圖轉移話題)。 |
| | | |
- | [] 喜:思惟眾生離苦得樂而有喜的感受。 | + | [] 於淨最勝:最高能到清淨的境界,或許指色界三禪天中最高天遍淨天的境界(身心清淨光明,充分體驗勝妙的快樂)。 |
- | | + | |
- | [] 捨心:放下一切,對眾生沒有愛、恨,沒有執著。 | + | |
- | | + | |
- | [] 為何所勝:什麼是最高的定境? | + | |
- | | + | |
- | [] 於淨最勝:最高能到清淨的境界,或許指色界三禪天中最高天遍淨天的境界(以無邊的清淨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 | + | |
| | | |
| [] 空入處最勝:最高能到無量空入處(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 | | [] 空入處最勝:最高能到無量空入處(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佛弟子修習四無量心,搭配四聖諦的觀慧,最高能成就涅槃,但外道修四無量心只會修定,無法升起觀慧,本經中佛陀即從定的層面來分析修四無量心一一最高的定境。 | + | ***修四無量心可達成的最高世間定境** |
| | | |
- | 修習慈無量心,基於願眾生安樂的發心,沒有絲毫的厭惡,打破所有的界限,因此可能專注於遍(打破界限)淨(不讓人厭惡)的境界,基於樂禪支,最高達到遍淨天的境界。但若不知道四聖諦,則會執著於安樂,因此難以達到四禪(必須連三禪的樂禪支也放下,而捨念清淨)。 | + | 外道修四無量心常是為了求生梵天,可以修定但無法生起觀慧。佛弟子藉由四無量心修七覺支,搭配四聖諦的觀慧,最高能成就涅槃;縱使沒有成就涅槃,在世間定境的最高成就也能超過梵天的層次。 |
| | | |
- | 修習悲無量心,基於救拔眾生苦惱的發心,知道色的過患而可能捨離一切色,最高達到無量空入處的境界。但若不知道四聖諦,在無量空入處見不到色的過患,就沒有進一步修行的動機。 | + | 修習慈無量心,將願眾生安樂的心遍滿十方,能生起勝妙的樂(樂禪支)。禪定時基於樂禪支,能提升定境最高至三禪(超越三禪則須放下樂禪支),三禪天的最高天為遍淨天,也是遍滿最高層次樂受的天界,因此修慈無量心可達到遍淨天的境界。 |
| | | |
- | 修習喜無量心,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能隨喜體會眾生喜悅的識,打破無邊眾生人我的界限後,最高可能達到無量識入處的境界。但若不知道四聖諦,則會執著於隨喜眾生的喜悅,因此難以達到無所有入處。 | + | 修習悲無量心,基於救拔眾生苦惱的發心,知道色的過患而可捨離一切色,能達到無量空入處的境界。 |
| | | |
- | 修習捨無量心,冤親平等、一視同仁,連慈心、悲心、喜心都能捨去,最高可能達到作意心識「不存在」的無所有入處。但若不知道四聖諦,則會執著於捨去,執著於「不存在」,因此無法超越無所有入處。 | + | 修習喜無量心,見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能隨喜體會眾生喜悅的識,打破無邊眾生人我的界限後,可達到無量識入處的境界。 |
| | | |
- | 這是在與外道切磋時所說,這些外道可能連四無量心都沒修到極致,因此佛陀以外道修四無量心的極致來對比外道所不足。至於佛弟子修這四無量心,搭配四聖諦的慧觀,最終都能證得涅槃,如卷二十一[[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六|第567經]]所說。 | + | 修習捨無量心,沒有討厭的也沒有喜歡的,怨親平等,不起人我的分別,捨去一切,而能達到無所有入處的境界。 |
| | | |
- | 淨界、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的性質,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五六|第456經]]。 | + | 佛陀所說四無量心在世間定境的極致,讓外道的定境相形見絀,更何況佛弟子藉由四無量心修七覺支,能夠斷盡煩惱、證得涅槃,如卷二十一[[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七|第567經]]所說。 |
| + | |
| + | 淨界、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的性質,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五六|第456經]]。四無量心、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各別的實修法,詳見本經線上版的進階辨正。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 | |
- | [[研討:修四無量心和四無色定為何有關]] | + | *[[研討:四無量心有什麼漸進的入門方法]] |
| + | *[[agama2:研討:如何依《小空經》修空|研討:如何依《小空經》修空]] |
| + | *[[研討:修四無量心可達成的最高世間定境]] |
| + | *[[研討:捨無量心是否捨前三無量心]] |
| | | |
| =====(七四四)@@[0197c15]@@===== | | =====(七四四)@@[0197c15]@@=====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有同學問:「若以慈心觀為念覺支的初始,接下來的擇法是如何去操作?慈心觀緣假想的無量眾生,是如何擇法呢?」 | + | 有同學問:「若藉由慈無量心修念覺支,接下來的擇法覺支要如何操作?修慈無量心時,心的所緣是假想的無量眾生,要如何擇法呢?」 |
| | | |
- | 在修習慈心觀後,自然也會有身、受、心、法的過程,例如說修慈心觀時感到快樂是受念處,慈心而沒有瞋心或是起了貪心等,是心念處,接著到法念處覺知在修時是否有五蓋,都是很自然的過程,這樣自然就會邁向七覺支的各覺支。 | + | 在修習慈無量心時,也可覺知身、受、心、法,例如修慈心觀時感到快樂是受念處,有慈心而沒有瞋心或是起了貪心等,是心念處,接著到法念處覺知是否有五蓋,並分析五蓋的因緣,而能加以對治,漸漸就能培養七覺支。 |
| | | |
- | 慈心觀在佛法的體系下,並不僅是一直觀想慈無量,而是會引導入佛教的四念處及七覺支修行,觀想慈無量只是慈心觀在修定的方法而已。 | + | 慈無量心在佛法的體系下,並不僅是一直觀想慈無量,而會引導入佛教的四念處及七覺支修行,觀想慈無量只是慈無量心在修定的方法而已。 |
| | | |
- | 那麼慈心觀的擇法覺支是什麼?例如因為有身、受、心、法的體會,因此就能擇慈心、去除瞋心,這是最明顯的。當然,對貪心、散亂心等等覺知或擇法,也會在修習慈心觀中更加清晰,畢竟靜止的湖中任何動靜都會很清楚,因此就能夠擇善法、去除不善法,接著精進修行(精進覺支)自然就會修慈心觀產生的法喜(喜覺支)以及更進一步的身心都輕安(猗覺支),在這輕安之下就容易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念持喜安,入初禪(定覺支),乃至達到平等、捨離一切(捨覺支),證知四聖諦。 | + | 那麼如何藉由慈無量心培養擇法覺支?最明顯的是因為有身、受、心、法的體會,就能擇慈心、去除瞋心;對貪心、散亂心等等心的狀態的覺知或揀擇,也會在修慈無量心時更加清晰,如同靜止的湖面任何動靜都很清楚,因此就能夠擇善法、去除不善法,接著精進修行(精進覺支),自然就會因慈心產生喜悅(喜覺支),以及更進一步地身心都輕安(猗覺支),在這輕安之下就容易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定覺支),乃至達到平等、捨離一切(捨覺支),進而證知四聖諦。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 | |
- | [[研討:慈心觀如何作念覺支而圓滿七覺支]] | + | [[研討:慈心觀如何結合七覺支]] |
| | | |
| =====(七四五)@@[0197c23]@@===== | | =====(七四五)@@[0197c23]@@===== |
| @[0197c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7c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7c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處]]-[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 | @[0197c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空入處,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空入處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 | | |
| @[0197c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7c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 @[0198a02]@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二]-、[[無所有入處]]-[三]-、[[非想非非想入處]]-[四]-三經,亦如上說。 | + | @[0198a02]@如修空入處,如是[[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三經,亦如上說。 |
| | | |
| ====[校勘]==== | | ====[校勘]====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空入處:修「空無邊處定」(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的人所往生的天界。「無色界」的四天之一。又譯為「空無邊處」。 | + | [] 空入處: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無量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 |
| | | |
- | [二] 識入處:修「識無邊處定」(超越空入處,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境)的人所往生的天界。「無色界」的四天之一。又譯為「識無邊處」。 | + | [] 識入處: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又譯為「無量識入處」、「識處」、「識無邊處」。 |
| | | |
- | [三] 無所有入處:修「無所有處定」(超越識入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成就的定)的人所往生的天界。「無色界」的四天之一。又譯為「無所有處」。 | + | [] 無所有入處:以無所有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三天的層次。又譯為「無所有處」。 |
| | | |
- | [四] 非想非非想入處:修「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人所往生的天界;入此定時已沒有「粗想」,所以稱「非想」,但還有「微細想」,但此「微細想」已沒有想的功能,所以稱「非非想」,如同水面上的油花,雖還是油,但沒有油的一般功能。「無色界」的四天之一。又譯為「非想非非想處」。 | + | [] 非想非非想入處:沒有一般粗重的想陰,但想陰仍未真正斷盡的定境。猶如油已經倒光的油筒,倒不出油來了,但表面還是黏著一些油;非想非非想入處已幾乎沒有想陰,但又不能說斷盡想陰。是無色界天的最高層次。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本經提到的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是無色界層次的四種禪定,可見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五六|第456經]]的「讀經拾得」。 |
| + | |
| + | 空入處定(空無邊處定)的入門方法,可參見卷二十一[[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七|第567經]]的「讀經拾得」。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0198a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8a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8a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1]--[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2]-捨。」 | + | @[0198a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1]--[]-,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2]-捨。」 |
| | | |
| @[0198a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8a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安那般那念:專注觀察出入息及其在身體內所引起的微細變化。 | + | [] 安那般那念:將心念專注在呼吸上而不散亂。是音譯,又譯為「安般」,義譯為「念出入息」、「觀呼吸」。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如何藉由觀呼吸而修四念處?可參見卷二十九「安那般那念相應」經文、《大安般守意經》、或南傳《安那般念經》的十六步驟。 | + | 如何藉由觀呼吸而修四念處、七覺支?詳見卷二十九「安那般那念相應」經文、《大安般守意經》、或南傳《安那般那念經》的十六步驟。 |
| | | |
| =====(七四七)@@[0198a12]@@===== | | =====(七四七)@@[0198a12]@@===== |
| @[0198a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0198a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 | | |
- | @[0198a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1]--[一]-,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 | @[0198a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1]--[]-,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
| | | |
| @[0198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198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 @[0198a20]@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二]-、[[苦無我想]]-[三]-、[[觀食想]]-[四]-、[[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盡想]]-[六]-、[[斷想]]-[七]-、[[無欲想]]-[八]-、[[滅想]]-[九]-、[[患想]]-[十]-、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十一]-、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十二]-,一一經如上說。 | + | @[0198a20]@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一一經如上說。 |
| | | |
| | |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無常想:作無常的觀想。 | + | [] 無常想:觀察與思惟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因緣生滅。又譯為「一切行無常想」。 |
| | | |
- | [二] 無常苦想:因為無常變異所以會引起身心的苦惱。 | + | [] 無常苦想:觀察與思惟事物無常變異,所以是逼迫的、苦的。參見《雜阿含經》卷一第9經:「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
| | | |
- | [三] 苦無我想:因為苦而不得自在,所以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獨存、自在、具有主宰能力的實有者存在。 | + | [] 苦無我想:觀察與思惟事物是逼迫的、苦的,讓我不得自在,可見沒有「永恆、不變、獨存、自在、能主宰」的我。 |
| | | |
- | [四] 觀食想:觀察四食造成生死因此不貪著。?? | + | [] 觀食想:觀察與思惟四食(麤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只為了活命而不貪著,因此捨斷而徹底地了知四食,詳見卷十五第373經。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捨斷想」。 |
| | | |
- | [五]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世間一切沒有什麼可樂貪的。 | + | []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觀察與思惟世間一切沒有什麼可愛樂貪著的。 |
| | | |
- | [六] 盡想:止息,終止貪愛執著,讓身心得到安適。 | + | [] 盡想:觀察與思惟滅盡煩惱,止息一切苦的涅槃。 |
| | | |
- | [七] 斷想:斷除煩惱等結縛。 | + | [] 斷想:觀察與思惟斷除煩惱,能止息一切苦而證涅槃。 |
| | | |
- | [八] 無欲想:不貪著色聲香味觸等境。 | + | [] 無欲想:觀察與思惟無愛欲能離煩惱生死。 |
| | | |
- | [九] 滅想:滅除貪愛執著。 | + | [] 滅想:即「盡想」。 |
| | | |
- | [十] 患想:因愛貪而生起禍患。 | + | [] 患想:觀察與思惟事物和欲望的過患;觀因緣而生的事物都是無常及苦的。 |
| | | |
- | [十一] 食不盡想:觀想死屍被蟲食啖情形。 | + | [] 青瘀想、膿潰想、膖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觀屍體變色、流膿腐爛、腫脹、裂壞、蛆蟲鳥獸啃咬、膿血流溢、筋斷骨離、皮肉已盡只留白骨,這些腐敗的階段,屬於不淨觀的一種作法。其中「膖」是腫脹的意思,讀音同「乓」。 |
| | | |
- | [十二] 空想: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產生,故無實體存在。 | + | [] 空想:觀察與思惟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修無常想,要時時刻刻作無常的觀察或觀想。在打坐時,可觀察所覺知的一切身心都是無常的;在日常生活中,也隨時觀察當下所經歷的人、事、物以及自己一切身心反應,都是無常的,尤其自己會執著的事物,更要看清其無常的本質。如果當下無法觀察到無常,例如石像擺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則可觀想在巨觀的時間尺度上,石像終歸崩壞,或是在微觀的量子尺度上,物質都是剎那變易的。 |
| + | |
| + | 不僅是修無常想時要將練習帶入日常生活中,各種打坐所練習的方法或觀察的對象,也要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例如打坐修慈無量心得力後,可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維繫慈無量心來待人接物(此時要搭配智慧,才不會行事不合理或受騙,或是增長貪欲);打坐修不淨觀得力後,可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想自己及所有眼前的人都是不淨的(此時要避免因此增長瞋恚);打坐修念佛得力後,可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念佛(只適合簡單的持名念佛或憶念佛陀功德,難作較複雜的觀想念佛)。不過一些著重修定以止息思緒的方法,則不見得適合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中太過投入,例如在馬路上觀呼吸,太過專心而忘了周遭環境則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
| + | |
| + | 打坐時減少五蓋及培養七覺支,也可在下座後守護六根而或多或少維持,例如在修念覺支的階段,下座後仍要試著專注清楚;在修擇法覺支的階段,下座後仍要擇善法、去除不善法;在修精進覺支的階段,下座後只要有適合的時機還是精進修行;在喜覺支、猗覺支的階段,下座後如果不起貪瞋癡,甚至繼續練習,則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喜悅、輕安。 |
| | | |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1]- ====== |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1]- ====== |
| + | |
| ====[校勘]==== | | ====[校勘]==== |
| [1] 聖本在「七」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 [1] 聖本在「七」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