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 Wang:

雜阿含第 373 經:「意思食斷(知)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如是觀者,意思食斷(知)。意思食斷(知)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我覺得少了關鍵字,我用括號表示出來了。

這裡的「斷」都是「斷知」 (pariññāte),完全的了知,跟「斷絕」比較沒有關係,我也建議多加這一個在辯證或註解,pariññāte 這個字 的 Pari 是圓、全部、完全到底的, 例如葛老翻譯 pariññāta 為已了知到它的盡頭。我猜由「完全到底、盡頭」這個「沒有後續」的語意而翻譯為斷。 我稍微查了一下幾個阿含經中的斷,都是「斷知」, 不是斷除。


chakwos:

剛看一下經文,相對應的南傳經典四食都一樣,都作「被遍知」。有趣的是北傳只有「意思食」是「斷」,其它三個都作「斷知」,從沒有校勘的修正看來,當初就是這樣譯的,不排除「意思食」的「知」字是不小心被省略。同意 Russ 的解讀。


Russ Wang:

我知道 CBETA 的立場,只是請 Heaven 確定一下 :)

我想最主要的問題不是在缺字,而是我們的註解方式,我們特別註解了

「斷知:(捨斷而)徹底地了知。」,

然而沒卻有註解

「斷:即是斷知。」

像我一樣龜毛的同學會認為「斷知」與「斷」是不同的,甚至誤以為「斷」是斷除,那麼就會將「意思食斷者,三愛則斷」解釋為「如果意思食斷了,就能斷三愛」 那緣生的次序就整個反了。

我們知道這句經文是逆推十二因緣的標準過程,「於意思食徹底了知的話,便能了知三愛」,對老參同學來說讀不出問題,但對於初讀的同學來說就會是大問題,我認為我們的解釋應該夠完整,且不能夠有「斷除」的意思在裡面,原巴利語也沒有這個字義在裡面。

這一經的讀經拾得也是寫的很危險:

  • 麤摶食斷知 → 五欲功德貪愛斷(阿那含以上)
  • 細觸食斷知 → 三受斷(阿羅漢)
  • 意思食斷知 → 三愛斷(阿羅漢)
  • 識食斷知 → 名色斷(阿羅漢)

其實對老參來說,「徹底地了知」 與「斷」 就只是體與用的差別,實是一事,但我們這麼寫只會讓讀者更加相信「斷知」與「斷」鐵定不一樣

應該推敲一下怎麼寫比較好。

隨手寫的:

本經提到四食的斷知(徹底了知)所對應的智慧程度

  • 由「麤摶食」的斷知 →升起「五欲功德貪愛」 的斷知 (阿那含以上的智見)
  • 由「細觸食」的斷知 → 升起「三受」的的斷知(阿羅漢的智見)
  • 由「意思食」的斷(知) → 升起「三愛」的斷(知)(阿羅漢的智見)
  • 由「識食」的斷知 → 升起「名色」的斷知(阿羅漢的智見)

Heaven Chow:

Russ 提到雜阿含經「斷知」少了「知」的問題,我查了高麗藏與北藏,也都是如此。

個人不負責猜想,也許四食中意思食是三個字,為了讓字數對齊,所以意思食少了一個知字。 :)

其實我讀經向來一目看十行,看完忘一半以上,也很少細究,沒人提我還不知注意到這裡面學問這麼多... ^_^!

再仔細看了經文,經文佛陀是教導比丘如何觀察四食,解釋完之後,才說這是XX食斷(知)。因此重點是前面的觀法,至於後面怎麼稱呼,應該還好。若只看名稱,不去管佛教的教導,而自行猜測,那就是行者的問題了。

當然,我也是同意 Russ 說那裡少了知字,能解釋或進階辯證中說明都是很好,我上面只是提一下個人感想。

最後那個【斷】字,究竟有沒有【斷除】的意思,可以再討論看看。許多辭典是有提到,但不知是不是望字生義而自行加上去的猜想?

因為【斷】有【決定、判定;盡、極;絕對】等意思,例如「斷無此理」,若斷解釋為極、盡,就有全面的了知之意,若用絕對也似乎說的通,不一定需要用「斷除」。可惜我對這方面了解太有限了,只是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word_attribute.rbt?quote_code=QTAxNzU4


David Chiou:

能看到這個用詞不一致實在是蠻細心的。

的確南傳經文在四食都是用「斷知」一詞,因此也可說意思食的「斷」是「斷知」的簡寫。

另一方面,南北傳的傳承文本不同,意思食是抽象的,用斷似乎也說得通,如果硬要推論為何其他三食是「斷知」而只有意思食是用「斷」,似乎可硬掰說思考(意思食)比較容易斷 :-P

關於「斷知」的註解,我查了一下,可能出自莊居士辭典:

  • 斷知:因捨斷而徹底了知。(相關詞「斷知法」「色斷知」「識斷知」「三結斷知」「名色斷知」)

以前大概覺得這已差不多是最佳解,所以只將「因捨斷而」放入小括號中,而沒有另作註解。

這個詞,菩提比丘英譯註解說只有阿羅漢才適合說是「遍知/斷知」,只有初果以上的聖者才適合說「證知」。阿羅漢也捨斷徹底了,我想這可能是莊居士註解的背景。

這則拾得內容是經文照抄,又在講阿羅漢境界,阿羅漢層次的東西我程度不夠,只敢照抄經文 :Q


Russ Wang:

雜阿含第 373 經中的「斷知」(或是意思食中的「斷」),相對應的巴利文都是 pariññāte

pariññāte 在阿含經中也常翻譯是「遍知」,另外則有一個字 pahānapariññāti (pahāna 斷 -pariññā 遍知) 反而翻為「斷知(斷遍知)」

根據巴利註釋書 ‘Pariññāteti ñātapariññā tīraṇapariññā pahānapariññāti ' 遍知可以再分為知遍知、審察遍知、斷遍知

其中 pahānapariññāti 對應麤摶食

另外,「遍知」也分為「世間」與「出世間」,因此 David 提到菩提比丘英譯註解說只有阿羅漢才適合說是「遍知/斷知」,可能還需要從上下文去釐清是否只針對出世間遍知的討論。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第373經意思食的_斷_或_斷知.txt · 上一次變更: 2023/04/08 21:5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83788490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