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跡雲蹤:

佛教的重點在集滅


Heaven Chou:

於五受陰觀察生滅,於六入處觀察集滅,其實是二種不同的觀察方法,我想二者都是一樣重要的。

《雜阿含經》卷11:「於五受陰,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於四念處,當善繫心。」 (CBETA, T02, no. 99, p. 75, b17-18)

《雜阿含經》卷47: 是故,那提迦!當如是學:『於五受陰觀察生滅,於六觸入處觀察集滅,樂於遠離,精勤遠離。』當如是學。 (CBETA, T02, no. 99, p. 344, a4-6)


楊常灝:

Heaven Chou 請教一下,生滅和集滅涵義是有差還是沒差呢?

看了聯結,依然是搞不懂;之前當做同義,不過不確定。


Heaven Chou:

我個人認為,生滅與集滅,在文字的基本意義上是有點不同的。以生滅來說,「生」就是著重在它的生起現象,例如底下的經文談到水泡之生起:

《中阿含經》卷11〈王相應品6〉:「大王!猶如大雨時,水上之泡或生或滅。大王!色生滅亦如是,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CBETA, T01, no. 26, p. 498, a21-24)

以集滅來說,「集」主要是在談它的生起原因,例如:

《雜阿含經》卷2:「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中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CBETA, T02, no. 99, p. 9, b14-23)

不過在經文中,有時「生滅」是廣義的解釋,並不是只是單純的生起與消滅,例如底下此經:

《雜阿含經》卷3:「觀此五受陰,是生滅法。所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CBETA, T02, no. 99, p. 15, b12-14)

由上經文可看出佛陀所說的生滅法,是包括集法與滅法。再看底下經文,所提到的「觀察生滅」的方法也是包括了「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雜阿含經》卷5:「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CBETA, T02, no. 99, p. 30, b29-c4)

所以我個人覺得,佛陀說的觀五受陰生滅,是有包含其集法,而觀受想行識蘊之集法,細節就是觀六觸入處的集法。

至於為什麼要區分五受陰的生滅法與六觸入處的集滅法?我是覺得,以眼根來說,一般人大概看不到眼根的生滅,但眼根生起的受想行識是可以多少觀察到的,所以說六觸入處觀察集滅而不是生滅法。而於五受陰觀察生滅,則是一種大方向的說法,其實就包括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生法、集法與滅法了。

以上是參考一些經文後的個人想法,僅供參考。


風跡雲蹤:

生滅是身體自然的現象,集滅是先知道苦生起了,然後知道苦是甚麼因甚麼緣而生起的,也就是苦之集,當你了知後,不再製造集,也就是集滅。這需要內觀身念處時才能體悟的東西,套經典是沒用的


鍾燿隆:

我的看法...

我以簡單的時間來對照解釋..

~~~

先知道苦生起了...這句,雖是當下(但同時也已經在剎那生滅了)

然後知道苦是甚麼因甚麼緣而生起的(過去之集起)...這句,那已經過去了(但知道是甚麼因甚麼緣而生起,也同時在剎那生滅了)

甚麼是正念正知?

是如實的專注每個當下之剎那生滅而如實知...而整個過程而言是集滅不斷...

如,於眼對色,緣識,而觸,緣受.....,正念清楚每一當下剎那之生滅而觀察知道整個過程,稱此因緣之集滅

所以經上...稱現觀...這才是如實知.如實見

而絕對不是,當苦受緣生當下,才去思惟此苦如何生起之因緣過程...這不稱作現觀

~~~~

以上不一定對...

看看參考就好...


Jiss Ye:

[生滅是身體自然的現象,集滅是先知道苦生起了,然後知道苦是甚麼因甚麼緣而生起的,
也就是苦之集,當你了知後,不再製造集,也就是集滅。]

我覺得: 如果不知[緣起集滅].而認為[生滅是身體自然的現象].就難免會掉入[斷見、無因見、無作見]等邪見!~

[增支部4集41經/定的修習經]:

【...比丘在五取蘊上住於生滅隨觀:『像這樣是色,像這樣是色的集,像這樣是色的滅沒;像這樣是受,像這樣是受的集,像這樣是受的滅沒,像這樣是想,像這樣是想的集,像這樣是想滅沒,像這樣是行,像這樣是行的集,像這樣是行的滅沒,像這樣是識,像這樣是識的集,像這樣是識的滅沒,比丘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

所以[生滅隨觀].不只是風師兄所認為的:[生滅是身體自然的現象]而已!~

在此.順便一提: 聽過許多以[原始佛教]自居的信徒. 他們常批評:[南傳佛教依論不依經.以非佛説的論作為修行依據.只知剎那生滅.而不知緣起集滅.所以南傳佛教是不符合經典的.非真正的佛法....].

南傳佛教.確實是有許多行者是依循[清靜道論]的[十六觀智]做修行的. [十六觀智]以《傳車經》的[七清淨]架構做開展的.這有違背經説嗎?

[十六觀智]的第二觀智.就是:[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 nana). 在七清淨當中.[緣攝受智]屬於[度疑清淨]。 體證此智.有稱為:「小須陀洹果」(小初果)。

在此第二觀智的修證中.就已經在觀修五取蘊的[集滅]了. 觀修[集滅]有多種方法.其中也包含順逆觀修[十二緣起]!~

直到修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nana)才又更加強調:觀察諸行[即生即滅]的[剎那生滅]!~

所以.如果是依據南傳佛教[清靜道論]的[十六觀智]做修行. 那就是先修證[緣起集滅]!接著才是加強觀察諸行[即生即滅]的[剎那生滅]!

而批評:[南傳佛教以論作為修行依據.只知剎那生滅.不知緣起集滅.所以南傳佛教是不符合經典的.非真正的佛法....].這分明就是嚴重的誤解!~


[這需要內觀身念處時才能體悟的東西,套經典是沒用的]

我覺得: 學佛次第就是要[聞思在前]才對!~

一定要[套用經典].依據經典所教導的法去禪修才對. 這才是以禪修驗證經典所教導的法!~

[套用經典]是絕對必要的!~ 套用經典所教之法起修~這才是[依教奉行]!~


以上提到:增支部4集41經/定的修習經.

就不免讓我聯想到~有不少法友.私下跟我聊到:

他修[安那般那念](觀呼吸)很吃力!而修[光明遍]就很容易自然的專注!

他適合修[光明遍].但心裏又疑惑:[光明遍只是止禪而已.不及安那般那念導向解脫的殊勝!]

那麼.就請法友們參考這一經吧! 看看修[光明遍]如何導向解脫!~ 這一經是很好的參考喔!~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623.htm

增支部4集41經/定的修習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四種定的修習,哪四種呢?比丘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當生的樂住;比丘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智與見的獲得;比丘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正念與正知;比丘們!有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

  比丘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當生樂的住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從離欲、……(中略)進入後住於……的第四禪,比丘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當生的樂住。

  比丘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智與見的獲得呢?比丘們!這裡,比丘作意光明想,決意於白天想:夜晚如白天那樣地,白天如夜晚那樣地,像這樣,以無遮蔽、不被覆蓋的心,修習有光輝的心,比丘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智見的獲得。

  比丘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正念與正知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受生起[時]他知道、出現[時]他知道、滅沒[時]他知道;想生起[時]他知道、……(中略)尋生起[時]他知道、出現[時]他知道、滅沒[時]他知道,比丘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正念與正知。

  比丘們!哪種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在五取蘊上住於生滅隨觀:『像這樣是色,像這樣是色的集,像這樣是色的滅沒;像這樣是受,像這樣是受的集,像這樣是受的滅沒,像這樣是想,像這樣是想的集,像這樣是想滅沒,像這樣是行,像這樣是行的集,像這樣是行的滅沒,像這樣是識,像這樣是識的集,像這樣是識的滅沒,比丘們!這是定的修習,當已修習、已多修習時,導向諸煩惱的滅盡。

  比丘們!這是四種定的修習。

  而,比丘們!這裡,關於此,我在〈波羅延富鄰尼迦所問〉中說:

  『考量世間中的上下後,他在世間中沒有任何動搖之處,寂靜的、絕瞋恚之煙的、無惱亂的、無欲的,我說:「他渡過出生與衰老。」』」


 
agama/研討_生滅和集滅有何不同.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09326791763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