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zer Liu:

關於世間(一切法)的定義:

有朋友提出覺音論師於《清境道論》當中對於世間的定義:「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但請容我提醒,覺音論師的《清境道論》著作成書約於西元五世紀,佛後第二次集結後逐漸定型的雜阿含/相應部則後逐漸定型於一世紀以前,不知道專攻歷史與考古文獻的朋友會將合者視為較重要的史料文獻?

由雜阿含/相應部的共說對讀,可以清楚看到佛教對於世間(一切法)的定義: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search.php......

雜阿含230經:「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謂:眼,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名世間。」

雜阿含319經:「瞿曇!所謂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茲舉佛使比丘於《生活中的緣起》一書的【評析覺音對緣起的觀點】章節當中,對於覺音論師對「世間」定義的看法: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pdo6-3.htm

"當他(覺音論師)詮釋佛陀德號──「世間解」時,是依據自古流傳下來的婆羅門說法【譯註五】,而不是佛陀對「世間」的詮釋,佛陀所說的「世間」是:「如來曾開示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結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六尺之軀內有著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梵行。這一切都存在於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而不是在死後,這有生命、能感覺的軀體,已經完全具足一切了。佛陀成為「世間解」是因為他覺悟這種世間,這世間就是四聖諦: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

覺音不這樣解釋「世間解」,他所做的詮釋,在我認為並不是佛教,而是把「世間」解釋為「空間世間」,就好像我們聽過的《菩禳三界》(The Three Worlds of Pra Ruang)的故事一樣【譯註六】。他的解釋是從古代婆羅門對空間世間的信仰而來:世間是如此寬,是如此長,世界如此大,土地如此厚,水如此深,空氣如此稠密,須彌山及七重山如此高,喜馬拉雅山如此壯闊,閻浮樹如此巨大,還有六棵和閻浮樹一樣的大樹,日輪、月輪及四洲都如此巨大等,這些都不是佛教所說。把佛陀是「世間解」的「世間」,解釋為「空間世間」,我絕對不相信!請好好想一想!將「世間」解釋為「空間世間」,是婆羅門教的說法,是來自印度人的說法,甚至是佛世之前古印度人的說法。

解釋「有情世間」時,覺音就認為眾生具有不同的根器,有的少垢(眼睛覆有微塵),有的多垢(眼睛覆有厚塵),有利根、鈍根,有易教化的、難教化的,有的行善,有的則造作惡業等,卻沒有提到四聖諦的「世間」。

當解釋「行世間」(sankhara)時,覺音卻只解釋說佛陀所瞭解的是名色、三受、四食、五取蘊、六入、七識住、八世間法、九有情居、十處、十二處、十八界,同樣也沒有提到四聖諦──對世間圓滿的解釋。

由於以上原因,我判斷覺音對佛陀為「世間解」的解釋大部分是依據婆羅門教的說法,而有關佛教的解釋卻很零碎,根本背離佛陀一再親自宣說的世間的四種意義:「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都存在於結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世間」(四聖諦)是佛教的核心,但覺音以自己的方式解說,我認為他的解釋不是佛教。

事實上,緣起就是在解釋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而它們存在於活生生的六尺之軀內。也就是說,緣起的流轉或還滅存在於每個人活生生的六尺之軀內,任何擁有六尺之軀活生生的人,都有緣起的流轉和還滅,絕對沒有「主體」、「人」、「我」、「眾生」。 "


Heaven Chou:

覺音尊者說有三種世間:行世間、有情世間、空間世間。這就是他的整理,若要認為這種整理有錯,那就要舉出錯誤的地方,而不能只說這是西元五世紀的作品,就予以否定,若這種邏輯成立的話,那所有現代人的作品,包括我們現在的討論,都是二十一世紀的內容,豈不是更沒有價值了。

我們來看看三種世間的分類有沒有錯。

《雜阿含經》卷49:「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CBETA, T02, no. 99, p. 359, a29)

這裡的世間,就是覺音尊者所說的行世間。

《雜阿含經》卷27:「轉輪聖王出世之時,有七寶現於世間」(CBETA, T02, no. 99, p. 194, a6-7)

再看上面這個世間,就可以知道這個世間並不是指五受陰這類的行世間,而是指空間,也就是覺音尊者所說的空間世間。

《雜阿含經》卷40:「至十四日,遣太子下,觀察世間:『為何等人供養父母,乃至受戒布薩?』」(CBETA, T02, no. 99, p. 295, c16-17)

而上面的世間,我想應該不是指五受陰,也不是指空間這類的器世間,而是指有情世間。

所以我覺得覺音尊者將空間分類,並沒有什麼不妥,在雜阿含經中,空間真的有這些不同的用法,上面就是實例。如果要反駁,應該也要提出反對的理由,而不是只用「這是五世紀的作品」就想要反對。

再來看 Wizer 師兄的看法,其實他的看法大概就是這一經:

(二三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世間、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跡。諦聽,善思。
「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
「云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著無餘斷,已捨、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
「云何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 233 經就是在談世間及其集滅道。


David Chiou:

插花一下,《雜阿含經》卷九談到的「世間」,其實是「六入處因緣」,而不只是「六入處」。六入處【因緣】,以眼入處來說,就包含了眼(根)、色(境)、眼識等等,是以人的認知為主來說沒錯,不過嚴格說來不僅只是六入處本身。

我是很欣賞大家對佛教界傳統許多觀點提出的反思甚至批判,畢竟就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對教界有檢討的聲浪。然而,很多法義問題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我們自己真的是得躬自深入經藏(當然最好加上實修),比較不容易一不小心說錯了。說錯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以訛傳訛就好,畢竟在證阿羅漢前,每個人都會有過,過則勿憚改,自然就能日漸增上了 :-)

 
agama/研討_佛經中_世間_的幾種定義.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70301437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