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雜阿含經》第184經有以下的名詞:
1. 苦習盡道
2. 苦盡道
3. 樂非盡道
4. 樂盡道

「苦習盡道」是「苦集滅道」的另譯。而「苦集滅道」有二種意義:
1. 苦、集、滅、道等四聖諦。這是最常見的用法。
2. 四聖諦的「道」諦,因為道諦能滅去苦的集起。

關於「苦習盡道」也就是「苦集滅道」,可以 CBETA 搜尋「苦習盡道」,大藏經中有136處出現「苦習盡道」,全都是作為「苦集滅道」的用法。

其餘的三個詞則是講說滅除苦、樂、不苦不樂的途徑,也都是「道」諦。這也符合自172經開始都是「斷知相應」的內容,講述如何斷苦,所講的自然都是斷苦的途徑(道)了。

CBETA搜尋「苦盡道」出現六十餘處,也全都是指「道」諦。至於「樂非盡道」及「樂盡道」則在其餘經中沒有如此的用法。

當中較有疑義的是「樂非盡道」,因為一般是講「非樂」,而此處言「樂非」不是標準的中文文法。不過此經譯者求那跋陀羅是中天竺人,在其餘經典中偶爾也有翻譯沒有依漢文文法的地方(例如翻譯為「識藏」而非「藏識」,沒有照漢文的文法倒轉過來),或許是其熟悉的語言句型不同的關係。也可能是為了與其餘三詞的句型對仗所以才寫「樂非」。

印順法師在『雜阿含經匯編』中註解「苦習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四道,實為『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之舊譯」,因此近代一些大德就作如此翻譯,但查遍藏經並無直接佐證,巴利藏亦無對應經文。經向莊春江居士請教,得以下說明:「到前為止沒有更多的佐證文獻,因為SA.184經以簡略呈現,無詳細內容,又無南傳經文對應。不過,「苦」二、「樂」二之「道」在與阿含接近的阿毘達摩中就是「四道」了,本經做此判斷甚為合理。另外,從「相應部」與「中部」都沒提到來看(我剛剛做了再次確認),「四道」之說應該是比較遲的。」

印順法師之說也說得通、也是講各階段的「道諦」,而在此書中則採用大藏經中普遍的用法。印順法師時常字字珠磯,或許有其邏輯,但我們無由窺見,若有大德知道印順法師為何如此推論而有較直接的相關經文佐證,還請不吝來函告知,以供切磋修正。


David Chiou:

若解為「四道」(又譯為「四通行」),則為以下的意思:

  1. 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而證得涅槃。
  2. 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而證得涅槃。
  3. 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而證得涅槃。
  4. 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而證得涅槃。

套用在本經經文上意義不如解為「道諦」來得流暢,因此個人認為解為「道諦」較好。


guest:

《雜阿含經》第184經的「讀經拾得」提到本經說明應修習(四聖諦的)道諦,而斷無常。

既然先前的經典是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為何本經不是說「四聖諦」呢?


David Chiou:

個人覺得,前文講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也剛好等於四聖諦的「道」諦。道諦是特別強調修道的途徑,也就是三十七道品。

本經提的苦習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等四個詞,各種解法都是指道諦的不同層面,因此說這邊是講「道諦」。

然而說是「四聖諦」也沒有不合理就是了 :)

 
agama/什麼是_苦習盡道_苦盡道_樂非盡道_樂盡道.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336081027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