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2018/06/15 01:12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 2025/05/09 10:29 目前版本
行 5: 行 5:
=====[導讀:五根;根相應 (2/2)]===== =====[導讀:五根;根相應 (2/2)]=====
-「五根」包含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他們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因此稱為「根」。+「五根」包含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它們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因此稱為「根」。 
 + 
 +{{ :agama:decoration:nature-3164826_640.jpg?320|}}
  *信根:信心,以四不壞淨為代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信根:信心,以四不壞淨為代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精進根:(由於信佛法,)勇猛精勤修行,以四正斷為代表: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精進根:(由於信佛法,)勇猛精勤修行,以四正斷為代表: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  *念根:(由於精進修行,)修習念處而不忘,以四念處為代表: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  *念根:(由於精進修行,)修習念處而不忘,以四念處為代表: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  *定根:(由於修習念處,)入定而不散亂,以四禪為代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定根:(由於修習念處,)入定而不散亂,以四禪為代表: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慧根:(基於定而生起)智慧,以四聖諦為代表: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慧根:(基於定而生起)智慧,以四聖諦為代表: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行 24: 行 26:
「覺知[[學地]]-[]-時,  隨順[[直道]]-[]-進,\\ 「覺知[[學地]]-[]-時,  隨順[[直道]]-[]-進,\\
- [[精進]]勤[[方便]],  善[[自護其心]]-[]-,\\+ [[精進]]勤[[方便]],  善自護其心,\\
 如自知生盡,  無礙道已知,\\  如自知生盡,  無礙道已知,\\
 以知解脫已,  最後得[[無知]]-[]-,\\  以知解脫已,  最後得[[無知]]-[]-,\\
行 40: 行 42:
[] 三根:即「三無漏根」,指三種能導向無漏智慧的素質。 [] 三根:即「三無漏根」,指三種能導向無漏智慧的素質。
-[] 未知當知根:還沒有清楚明白地知道卻想要清楚明白地知道(真理)。又譯為「未知欲知根」。+[] 未知當知根:還沒有清楚明白地知道,而想要清楚明白地知道真理;對於真理的求知欲。又譯為「未知欲知根」。
[] 知根:清楚明白地知道真理(四聖諦)。又譯為「已知根」。 [] 知根:清楚明白地知道真理(四聖諦)。又譯為「已知根」。
行 49: 行 51:
[] 直道:沒有分岔的直達道路。 [] 直道:沒有分岔的直達道路。
- 
-[] 自護其心:以正念來守護自己的心念。  
[] 無知:這裡特指「無」學聖者的了「知」;沒有仍須知道的法。 [] 無知:這裡特指「無」學聖者的了「知」;沒有仍須知道的法。
行 63: 行 63:
  * {ref>S48.23}   * {ref>S48.23}
-  *[[http://tripitaka.cbeta.org/N26n0011_001#0231a06|南傳大藏經《小部》〈如是語經〉第62經。]] +  *[[https://agama.buddhason.org/It/It062.htm|南傳《小部尼柯耶.如是語》集3〈品2〉第62經根經。]]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65_007#0695c01|《本事經》卷七〈三法品〉第三之二。]]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65_007#0695c01|《本事經》卷七〈三法品3〉。]] 
-  *參考 {ref>Za29.28}+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四|《雜阿含經》卷二十九第824經]]。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79: 行 79: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什麼是「無知根」]]+  *[[什麼是「根」]] 
 +  *[[什麼是「無知根」]]
=====(六四三)@@[0182a26]@@===== =====(六四三)@@[0182a26]@@=====
行 125: 行 12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導讀:證初果的條件]===== +五根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可說是修行的基礎,因此修行要修得好,就要檢視、反省自己的五根,例如: 
- + - 對於佛法是否有清淨的信心? 
-證得初果的條件是斷三結: +  - 修行是否夠精進? 
- +  - 日常生活行住坐臥是否有正念?還是渾渾噩噩地度日? 
-{{ :agama:decoration:sunset-1625080_640.jpg?320|}} +  - 修定的程度如何? 
- +  - 觀慧的程度如何?
-  *[[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 +
-  *[[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 +
-  *[[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 +
- +
-初果聖人證得無我、沒有了「身見」,親身體證佛法,自然斷除對三寶的狐「疑」,成就「四不壞淨」: +
-  *佛不壞淨:對於佛的不壞的信心。 +
-  *法不壞淨:對於法的不壞的信心。 +
-  *僧不壞淨:對於僧的不壞的信心。 +
-  *聖戒成就:持戒清淨。 +
- +
-初果聖人聖戒成就,自然對持戒有正確的見解,即斷「[[戒取]]」,並且不造惡業,永不墮於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在天界與人間最多投生七次,就能證得涅槃。+
=====(六四四)@@[0182b02]@@===== =====(六四四)@@[0182b02]@@=====
行 166: 行 156:
[] 斷知:因捨斷而徹底了知。 [] 斷知:因捨斷而徹底了知。
-[] 惡趣: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惡趣:壞的往生處,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 決定正向於正覺:必定正確地趨向正覺,指初果聖者不會退轉,遲早會證得涅槃。 [] 決定正向於正覺:必定正確地趨向正覺,指初果聖者不會退轉,遲早會證得涅槃。
-[] 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就能到達苦的盡頭(涅槃)。+[] 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到達苦的盡頭(涅槃)。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76: 行 166:
  * {ref>S48.02}   * {ref>S48.02}
  * {ref>S48.03}   * {ref>S48.03}
-  * 參考 {ref>Ze32.01} 
行 205: 行 19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導讀:四聖諦]=====
 +
 +「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四聖諦」即佛陀悟到的四個真理:
 +
 +{{ :agama:decoration:natural-839805_640.jpg?320|}}
 +
 +  -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遇見仇人)是苦、愛別離(和所愛的離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言之會令人執著的五陰是苦;無常即是苦,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  -集:苦的起因,是由於無明(沒有智慧)、貪愛等因緣而來(詳見[[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卷十二]])。
 +  -滅:苦的止息,稱為「[[涅槃]]」。
 +  -道: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即「[[八正道]]」(詳見卷[[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二十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二十九]])。
 +
 +以下第646經表示「五根」中的「慧根」以四聖諦為代表。「慧」梵語prajña、巴利語paññā,音譯為「般若」。
=====(六四六)@@[0182b16]@@===== =====(六四六)@@[0182b16]@@=====
行 212: 行 214:
@[0182b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2b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2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0182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根的內涵}--<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
@[0182b2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2b2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21: 行 223:
[] 四不壞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 四不壞淨:對佛、法、僧、戒的堅固信心。
 +
 +[] 四正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其中「斷」指決斷,引申為勤奮的意思。另譯為「四正勤」。
 +
 +[]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
 +[] 四禪:[[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四個禪定層次。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35: 行 244:
^ 層次 ^ 定義 ^ 白話 ^ ^ 層次 ^ 定義 ^ 白話 ^
-| 初禪 |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 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初禪 |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 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
-| 二禪 |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 離於覺與觀,內心止靜、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第二禪 |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 離於覺與觀,內心澄淨、專注,覺與觀兩者皆無,由定而生起喜與樂
-| 三禪 |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 | 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第三禪 |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 | 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安住於這聖者所說的捨中
-| 四禪 |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 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沒有苦也沒有樂,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而達到的禪定境界 |+| 第四禪 |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 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了,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 |
\\ \\
四禪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四禪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行 244: 行 253:
**初禪:** **初禪:**
-在初禪的定義中,「離欲、惡、不善法」是初禪的成果,也是達成初禪的條件之一。除此之外,要達成初禪還有其它的條件,因為初禪是「正定」的一部分,而在八正道的次第中,「正定」是以「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基礎,因此「正見」到「正念」也可說是達成初禪的條件。八正道從「正見」到「正念」的次第,約略地說如卷二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二四|第624經]]:「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正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正念)。」(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從「正念」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覺悟,則詳見本卷[[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一|第711經]]中關於「七覺支」次第的解說。+在初禪的定義中,「離欲、惡不善法」是初禪的成果,也是達成初禪的條件之一。要達成初禪還有其他的條件,約略地說如卷二十四第624經:「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正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正念)。」從「正念」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覺悟,則詳見本卷[[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一|第711經]]中關於「七覺支」次第的解說。
經文中提到「有覺有觀」,其中的「覺」又譯為「尋」,作用是將注意力投向目標;「觀」又譯為「伺」,作用是持續不斷地注意目標。舉例來說,在修行觀呼吸的時候,將心念投向於呼吸,就是「尋」,接著持續不斷地省察呼吸,即是「伺」。 經文中提到「有覺有觀」,其中的「覺」又譯為「尋」,作用是將注意力投向目標;「觀」又譯為「伺」,作用是持續不斷地注意目標。舉例來說,在修行觀呼吸的時候,將心念投向於呼吸,就是「尋」,接著持續不斷地省察呼吸,即是「伺」。
行 250: 行 259:
當心念持續放在專注的對象(例如呼吸)而達到初禪後,會維持在當下,不再生起新的狀況,這時心中會因為離於五欲的粗重負擔,而有喜樂的感覺。若與欲界的淫欲相比,初禪喜樂有如遍身清涼能除熱惱,而欲界的淫欲就像是火燒身心,因此入初禪後自然更容易調伏對五欲的貪愛。 當心念持續放在專注的對象(例如呼吸)而達到初禪後,會維持在當下,不再生起新的狀況,這時心中會因為離於五欲的粗重負擔,而有喜樂的感覺。若與欲界的淫欲相比,初禪喜樂有如遍身清涼能除熱惱,而欲界的淫欲就像是火燒身心,因此入初禪後自然更容易調伏對五欲的貪愛。
-**二禪:**+**第二禪:**
-在初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隨著功力漸深,漸漸地,「尋」、「伺」顯得是刻意、多餘的了,反而是進入更深定境的阻礙,因此放下了初禪的「尋」、「伺」,則能進入二禪。+在初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隨著功力漸深,漸漸地,「尋」、「伺」顯得是刻意、多餘的了,反而是進入更深定境的阻礙,因此放下了初禪的「尋」、「伺」,則能進入第二禪。
-此時內心更加地止靜、清淨(「內淨」),達成專注、純一的心(「一心」)。這時的定力能產生喜樂,又勝過初禪的喜樂。+此時內心更加地澄淨(「內淨」),達成專注、純一的心(「一心」)。這時的定力能產生喜樂,又勝過初禪的喜樂。
 +**第三禪:**
-**三禪:**+在第二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漸漸發現先前定力所生的「喜」能讓人執著,執著於「喜」則因無常而有憂,所以放下「喜」心,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清澈的覺知)、正知(清晰的理解)中,則能入於第三禪。
-在二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漸漸發現先前定力所生的「喜」能讓人執著,執著於「喜」則因無常而有憂,所以放下「喜」心,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清澈的覺知)、正知(清晰的理解)中,則能入於三禪。+這時一方面內心安住在「捨」,一方面體驗到比粗糙的「喜」更勝妙的「樂」,這是第三禪的境界。
-這時一方面內心安住在「捨」,一方面體驗到比「喜」更勝妙的「樂」,這是三禪的境界。+**第四禪:**
-**四禪:** +在第三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除了先前已經放下的「喜」外,漸漸連第三禪的「樂」也都徹底放下,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成就第四禪。
- +
-在三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除了先前已經放下的「喜」(及喜滅所生的憂)外,漸漸連三禪的「樂」(及樂滅所生的苦)也都徹底放下,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成就四禪。+
  ***四禪與各種修定法門**   ***四禪與各種修定法門**
-有許多修定的方法可以讓人達到初禪甚至四禪的層次,例如觀呼吸、四無量心、念佛、觀想等等各種法門。前文已用「觀呼吸」法門舉過例子,在此就不贅述,而再舉其他法門的例子。+有許多修定的方法可以讓人達到初禪甚至第四禪的層次,例如觀呼吸、四無量心、念佛、觀想等等各種法門。前文已用「觀呼吸」法門舉過例子,在此就不贅述,而再舉其他法門的例子。
以念佛法門為例,修念佛法門的人,持戒清淨、善護根門,離於感官的欲樂,也遠離了種種惡的、不善的事情後,將心念投向念佛法門中專注的對象,即是「尋」;接著持續地專注在對象上,即是「伺」。日久功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能逐步提升定境。 以念佛法門為例,修念佛法門的人,持戒清淨、善護根門,離於感官的欲樂,也遠離了種種惡的、不善的事情後,將心念投向念佛法門中專注的對象,即是「尋」;接著持續地專注在對象上,即是「伺」。日久功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能逐步提升定境。
-若是修以觀想來收攝心念的法門,以觀想火珠為例,初禪可有穩定的火珠,二禪時火珠會變成圓月,沒有火焰閃動,三禪則完全沒有珠,只有一片淡淡的光而保持穩定,此時意識是清醒的,正念、正知的。+若是修以觀想來收攝心念的法門,以觀想火珠為例,初禪可有穩定的火珠,第二禪時火珠會變成圓月,沒有火焰閃動,第三禪則完全沒有珠,只有一片淡淡的光而保持穩定,此時意識是清醒的,正念、正知的。 
 + 
 +以下第647經提到五根中的「定根」以這四禪為代表。
=====(六四七)@@[0182b23]@@===== =====(六四七)@@[0182b23]@@=====
行 283: 行 293:
@[0182b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0182b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0182b25]@「-{信根}-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0182b25]@「-{信根}-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0182b29]@「-{精進根}-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1]-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0182b29]@「-{精進根}-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1]-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
-@[0182c04]@「-{念根}-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慇懃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0182c04]@「-{念根}-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慇懃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
-@[0182c07]@「-{定根}-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0182c07]@「-{定根}-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
@[0182c09]@「-{慧根}-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0182c09]@「-{慧根}-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行 306: 行 316:
[] 惡不善法:惡的、不善的事情。 [] 惡不善法:惡的、不善的事情。
-[] 生欲:升起向善的欲望。+[] 生欲:生起向善的願望。
[] 攝心:收攝心念而不外散。 [] 攝心:收攝心念而不外散。
- 
-[] 增進:增上精進。 
[] 住不忘:穩固不忘失。 [] 住不忘:穩固不忘失。
-[] 內身身觀住:集中心念觀察自身的修行方法。「身觀住」是四念處(依據身、受、心、法而實修)的「身念處」的另譯。「內身」指的是自身以內。 +[] 內身身觀住:正念安住在身體內,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身觀住」是「四念處」中「身念處」的另譯。「內身」指自身以內。
[] 慇懃方便:勤奮努力。 [] 慇懃方便:勤奮努力。
- 
-[] 正智:同正知,清晰的理解。 
- 
-[] 外身:自身以外,有解為他人、也有解為身外的物理世界(也如自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 
- 
-[] 內外身:自身以內及以外的四大(同時觀察)。 
- 
-[] 受:此指受受觀念住,即保持在自己的感受上看到受的變化。 
- 
-[] 心:此指心心觀念住,即保持在自己的心念上看到心的變化。 
- 
-[] 法法觀念住:保持在法上看到法(的變化),如知內心有結、無結;觀無常、斷、無欲、滅……。 
- 
-[] 具足住:進入(達成)並保持著。又譯為「成就遊」。 
[] 道跡:途徑。 [] 道跡:途徑。
- 
-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343: 行 33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本經對五根的定義,整理如下表:
 +
 +^ 五根 ^ 代表  ^ 解說 ^
 +| 信根 | 四不壞淨 | 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 |
 +| 精進根 | 四正斷 | 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
 +| 念根 | 四念處 | 內身身觀住,慇懃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 |
 +| 定根 | 四禪 |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
 +| 慧根 | 四聖諦 | 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
 +
 +====[進階辨正]====
 +
 +[[研討:佛隨念與念佛法門是否能達初禪]]
=====(六四八)@@[0182c14]@@===== =====(六四八)@@[0182c14]@@=====
行 350: 行 354:
@[0182c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2c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2c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於三結斷知。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0182c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已,於三結斷知。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0182c1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2c1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358: 行 362:
====[註解]==== ====[註解]====
-[] 惡趣:壞的往生處,即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解脫的證悟。(「解脫的證悟」或改為「完全的覺悟」容易懂?-cathy) +[]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真正的覺悟。
- +
-[] 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就能涅槃,指「須陀洹」。+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382: 行 383:
====[校勘]==== ====[校勘]====
- 
- 
====[註解]==== ====[註解]====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402: 行 400:
@[0182c2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2c2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2c2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若我於此信根、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不如實知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0182c2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若我於此信根、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不如實知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0183a06]@-{五根苦集滅道如實知}--<諸比丘!我於此信根正智如實觀察故,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正智如實觀察故,我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說。>-」+@[0183a06]@「諸比丘!-{如實觀察五根及其集滅道}-我於此信根正智如實觀察故,信根集、信根滅、信根滅道跡正智如實觀察故,我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進、念、定、慧根亦如是說。」
@[0183a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3a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校勘]====
- 
====[註解]==== ====[註解]====
-[一] 為出為離:此指無法脫離在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的輪迴。 +[] 顛倒:違反真理的見解。
- +
-[二] 顛倒:違反真理的見解。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426: 行 42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本經說五根的集、沒、味、患、離,五根也有過患及出離嗎?」+{{ :agama:decoration:clock-1081013_640.jpg?320|}} 
 + 
 +修行人要觀察自己的信、精進、念、定、慧,會因為哪些因素而增強?會因為哪些因素而退步?
-舉例來說,信根的過患是盲信,信根的出離是已親自作證,就不再須要相信,而是直接見到了。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4經記載:「質多羅長者語尼犍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CBETA, T02, no. 99, p. 152, c15-19)+知道能夠增強或削弱自己五根的因素,才能為修行營造適當的條件,增進修行的進展。
-精進根太過則患掉亂,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第123經所載佛陀對二十億耳尊者所說的彈琴喻:「極大精進,令心掉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CBETA, T01, no. 26, p. 612, a28-29),精進根的出離則如二十億耳尊者取得平衡,或是以筏喻法來看,阿羅漢不會執著精進的表相。甚至就筏喻來說,連慧根也有出離,如同本卷第642經所說的「無知根」。+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要多反省檢查,找出適合自己的因素,例如定時的早課、禮佛、打坐,參與讀經班,或是參加禪七。
-可再參考[[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dhism&nums=4119|信根之生滅法]]一文。+經論中也有列出一些常見的因素,例如四預流支(四個證得初果的因素: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詳見卷三十第843經)可增強信根,增強其他幾根的因素也可參見卷二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一五|第715經]]
=====(六五一)@@[0183a12]@@===== =====(六五一)@@[0183a12]@@=====
行 440: 行 437:
@[0183a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a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a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不如實知者,我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0183a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諸比丘!我此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不如實知者,我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
-@[0183a18]@「諸比丘!我於信根、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如實知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0183a18]@「諸比丘!-{如實知五根及其集沒味患離}-我於信根、信根集、信根沒、信根味、信根患、信根離如實知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心離顛倒,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183a2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3a2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校勘]====
- 
- 
- 
====[註解]==== ====[註解]====
行 457: 行 451:
[二] 沒:消失、終了。 [二] 沒:消失、終了。
-[三] 味:愛著於其滋味;吸引力。+[三] 味:快樂的滋味,能讓人回味、愛著。
[四] 患:禍患。 [四] 患:禍患。
行 470: 行 46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有同學問:「本經說佛陀如實知五根及其集、沒、味、患、離,五根也會集沒生滅嗎?也有過患及出離嗎?」
 +
 +{{ :agama:decoration:tree-3385957_640.jpg?240|}}
 +
 +就五根的集、沒而言,五根雖然為一切善法的根本,但也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瞭解增長五根的因緣就能夠培養五根,瞭解五根消失的因緣就能夠防範五根的衰敗。另一方面,將五根培養成為能破煩惱的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才比較不會進進退退。
 +
 +五根的過患及出離,舉例來說,信根的過患是盲信,信根的出離是已親自作證,就不再須要相信,而是直接見到了。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74經記載:「質多羅長者語尼犍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我晝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終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為?』」(CBETA, T02, no. 99, p. 152, c15-19)
 +
 +精進根太過則患掉亂,如《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第123經所載佛陀對二十億耳尊者所說的彈琴喻:「極大精進,令心掉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CBETA, T01, no. 26, p. 612, a28-29),精進根的出離則如二十億耳尊者取得平衡,或是究竟而言、以筏喻來看,阿羅漢不會執著精進的表相。甚至究竟而言,連慧根也有出離,如同本卷第642經所說的「無知根」。
 +
 +====[進階辨正]====
 +
 +[[研討:信根之生滅法]]
 +
 +=====[導讀:四向四果]=====
 +
 +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又稱為四雙或八輩。
 +
 +果位愈高,剩餘輪迴的束縛愈少,例如:
 +
 +|< 100% 440px - >|
 +^ 階位 ^ 輪迴的束縛 ^
 +| 須陀洹向,包括「隨信(心修)行」、「隨法(智修)行」 | 不墮惡道。 |
 +
 +|< 100% 440px - >|
 +| 須陀洹果,又稱為「七有」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
 +| 須陀洹果中進度快的又名「家家」 | 天界與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
 +
 +|< 100% 440px - >|
 +| 斯陀含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
 +| 斯陀含果中進度快的又名「一種」 | 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
 +
 +|< 100% 440px - >|
 +| 阿那含果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中的「上流般涅槃」 | 先往生於色界的初禪天(色界天中較低層次的),漸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層次的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中的「無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中的「有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中的「生般涅槃」 | 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中的「中般涅槃」 | 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 |
 +
 +|< 100% 440px - >|
 +| 阿羅漢果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
 +
 +其中,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天者,依證涅槃的速度,由快到慢分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這五種。
 +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
 +^ 階位 ^ 入門的性向 ^ 圓滿八解脫 ^ 斷盡煩惱 ^ 和四果的關係 ^
 +| 信解脫 | 由「隨信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見到 | 由「隨法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身證 | (不區分) | 〇 | X | 三果以上、未滿四果 |
 +| 慧解脫 | (不區分) | X | 〇 | 四果 |
 +| 俱解脫 | (不區分) | 〇 | 〇 | 四果 |
 +\\
 +以下第652、653經以及卷二十九第821經即提到這些名稱。
=====(六五二)@@[0183a24]@@===== =====(六五二)@@[0183a24]@@=====
行 477: 行 528:
@[0183a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a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a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0183a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0183b0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3b0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486: 行 537:
====[註解]==== ====[註解]====
-[] 利:利根者。+[] 利:利根;根器敏銳、悟性高。
-[] 若軟、若劣:資質稍差一點的。+[] 若軟、若劣:較弱的。
-[] 滿足事:指得阿羅漢。+[] 滿足者成滿足事:五根圓滿的人,成就圓滿(即證得阿羅漢)。
-[] 不滿足事:指得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 +[] 於此五根不空無果:有這五根就不會徒勞無功。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像這樣,五根是功不唐捐的」。
- +
-[] 不空無果:稍微具有(不空)五根,則是沒有果位(的佛弟子)。這優於外道凡夫的五根全無,但又不及於聖者具備五根若利、若滿足或若軟、若劣。+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524: 行 573:
[] 明利:聰明利根。 [] 明利:聰明利根。
-[] 俱分解脫:由定、慧之力,使煩惱、解脫二障俱離。+[] 俱分解脫: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且已斷盡煩惱,因此定、慧都圓滿。又譯為「俱解脫」。
-[] 身證:入滅盡定而身得寂靜樂之不還果聖者,即阿那含。??=>這太粗略,須要再仔細辨析後修正。+[] 身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但還沒斷盡煩惱者,已曾親「身」入滅盡定(八解脫之一)而「證」得近似涅槃的寂滅,因此名為「身證」。
-[] 見到:見得,見至。以慧為首的解脫,利根之聲聞乘之人,自見法而得理。亦即以殊勝之智慧,而達至證見真理。又分為中般涅槃(在往生色界天中,就證入解脫涅槃) 、生般涅槃(往生色界天後,不久就能斷除餘惑,證入涅槃)、上流般涅槃(先往生低階色界天,然後再到色究竟天後,才能證入解脫涅槃)三種。+[] 見到:由「隨法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見到」真理而證果,所以名為「見到」。另譯為「見至」。
-[] 信解脫:以信為首的解脫,又分為上流般涅槃、行般涅槃(往生色界天後,需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學才證入涅槃)、無行般涅槃(往生色界天後,不必勤修,久了自然會斷除餘惑,證入涅槃)三種。+[] 信解脫: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修行而證果、趣向「解脫」,所以名為「信解脫」。
-[] 一種: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 一種:「斯陀含果」的聖人中,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種子,因此名為「一種」。又譯為「一種子道」。
-[] 家家:出一家而至另一家,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 +[] 家家:「須陀洹果」的聖人中,只須天界及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因為從人間的「家」生於天界的「家」、又從天界的「家」生於人間的「家」沒幾次就能涅槃,所以名為「家家」。
-  (卷29 #821 :字意為「從一良家到另一良家往生者」,從人間生於天界,又從天界生於人間。果位之一,相當於「斯陀含向」。是否要統一?)+
-[] 七有:於人界與天界最多往返七次,即須陀洹。 +[] 七有:即「須陀洹」,斷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
-  +
-[] 法行: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 +
-[] 信行: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 +[] 法行: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隨法行」。
-[] 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由於五根有滿足、軟、劣之差別而得不同的果報。+[] 信行: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隨信行」。
-[] 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因為果報有所差別,使得每個人也會有所不同。。 +[] 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由五根圓滿的程度,而能知道果位圓滿的程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同的根有不同的果」。「波羅蜜」為音譯,義譯為到彼岸,指究竟、圓滿。
- +
-??以上名詞須再與卷三十三第936經比對、辨別、更正。+
 +[] 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由果位圓滿的程度,而能知道人圓滿的程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同的果有不同的人」。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558: 行 60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
 +====[進階辨正]====
 +
 +[[研討:修行階位的順序]]
=====(六五四)@@[0183b18]@@===== =====(六五四)@@[0183b18]@@=====
行 565: 行 615:
@[0183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b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慧為五根之首}--<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0183b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為慧根所[[攝受]]-[]-。譬如[[堂閣眾材]]-[]-,[[棟]]-[]-為其首,皆依於棟,以攝持故。-{慧為五根之首}--<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0183b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3b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576: 行 626:
====[註解]==== ====[註解]====
-[] 攝受:引領、前導。+[] 攝受:引領;前導。
-[] 堂閣眾材:蓋房子的橫樑木料,這裡比喻為五根。+[] 堂閣眾材:蓋房子的各種木材。
-[] 棟:房屋的正梁。指「慧根」。 +[] 棟:房屋的正樑。
- +
-[] 攝持:扶助。+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592: 行 640: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攝受」一詞該如何解釋?]]+[[什麼是「攝受」]]
=====(六五五)@@[0183b25]@@===== =====(六五五)@@[0183b25]@@=====
行 600: 行 648:
@[0183b2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b2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b2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乃至……。+@[0183b2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根者,當知是四正斷;念根者,當知是四念處;定根者,當知是四禪;慧根者,當知是四聖諦。此諸功德,一切皆是慧為其首,以攝持故。」乃至……。
@[0183c0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3c0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611: 行 659:
====[註解]==== ====[註解]====
-[]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身觀念處、(2)受受觀念處、(3)心心觀念處、(4)法法觀念處。 
- 
-[] 四禪:初禪到四禪皆以定根為成就基礎。 
行 630: 行 675:
@[0183c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c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c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成就,即是慧根}--<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是故就此五根,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為其首,眾材所依,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0183c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慧根引領並與其餘四根相輔相成}--<若聖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是故就此五根,慧根為其首,以攝持故。譬如堂閣,棟為其首,眾材所依,以攝持故。如是五根,慧為其首,以攝持故。」
@[0183c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3c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639: 行 684:
====[註解]==== ====[註解]====
-[] 信根成就,即是慧根:信根修到最後的成果,就是慧根。+[] 信根成就,即是慧根:信根圓滿的成果,也就是慧根。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47: 行 692: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中是以棟梁比喻慧根,相當的南傳經文則是以蓋尖屋頂的房子時裝上屋頂比喻慧根,表示屋頂吊起時,支持屋頂的椽也才固定,表示慧根生起時,其餘四根才成就。+本經以棟樑比喻慧根,相當的南傳經文則是以蓋尖屋頂的房子時裝上屋頂比喻慧根,表示屋頂吊起時,支持屋頂的椽也才固定,表示慧根生起時,其餘四根才成就。
=====(六五七)@@[0183c15]@@===== =====(六五七)@@[0183c15]@@=====
行 655: 行 700:
@[0183c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c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c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此五根,慧為首,慧所攝持。譬如堂閣,棟為首,棟所攝持。」+@[0183c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如信根,如是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說。此五根,慧為首,慧所攝持。譬如堂閣,棟為首,棟所攝持。」
@[0183c2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3c2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校勘]====
- 
- 
行 667: 行 710:
[] 本際:源頭。 [] 本際:源頭。
- 
-[] 般涅槃:「般」為完全,「涅槃」為滅除煩惱、生死。 
- 
-[] 清涼:無惱熱,即涅槃之意。 
- 
-[] 沒:(苦的)息滅。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78: 行 715:
  * 參考 {ref>S48.50}   * 參考 {ref>S48.50}
  * 參考 {ref>S48.52}   * 參考 {ref>S48.52}
-  * 參考 {ref>Za34.14}+  * 參考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四#九五三|《雜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53經]]。
  * 參考 {ref>BZa16.17}   * 參考 {ref>BZa16.17}
-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691: 行 726:
@[0183c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c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3c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謂聖弟子於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何等為念根?謂四念處。何等為定根?謂四禪。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此諸功德,皆以慧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0183c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謂聖弟子於如來所起信心,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世間法所不能壞,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謂四正斷。何等為念根?謂四念處。何等為定根?謂四禪。何等為慧根?謂四聖諦,此諸功德,皆以慧為首。譬如堂閣,棟為其首。」
@[0184a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a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709: 行 74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本經表示定根是四禪,那定根是否包含四禪以上的四空定?」+  * 有同學問:「本經表示定根是四禪,那定根是否包含四禪以上的四空定?」
-四禪是定根的代表,但定根廣義上不限於四禪,例如下一經即說:「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CBETA, T02, no. 99, p. 184, a15-16) 只要是基於修學佛法而修的定,就可以是定根。+四禪是定根的代表,但定根廣義上不限於四禪,例如下一經即說:「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只要是學佛而修的定,就可以是定根。
=====(六五九)@@[0184a08]@@===== =====(六五九)@@[0184a08]@@=====
行 719: 行 754:
@[0184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發菩提心與五根}--<何等為信根?若聖弟子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何等為-[1]-念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2]-根。何等為定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所餘-[3]-堂閣,譬-[4]-如上說。」+@[0184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發菩提心與五根}--<何等為信根?若聖弟子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所得淨信心]-,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於如來發菩提心,所起精進方便,是名精進根。何等為-[1]-念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念,是名念-[2]-根。何等為定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於如來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所餘-[3]-堂閣,譬-[4]-如上說。」
@[0184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736: 行 771:
====[註解]==== ====[註解]====
-[] 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菩提,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 菩提心:求正覺的心;上求佛道的心。
-(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意譯為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cathy )+
-[] 三昧: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提」、「三摩地」,義譯為「等持」。+[所得淨信心] 聖弟子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佛弟子對著佛陀發求正覺的心,所得的清淨信心。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747: 行 78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有的人以為《阿含經》中沒有提到「發菩提心」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是有的。本經中說「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而有信根,乃至產生五根,其他經中也說初果聖者未來必證等正覺:「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阿羅漢「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至於如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雜阿含經》卷十八:「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雜阿含經》卷二十四:「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76, a11-18)+有的人以為《阿含經》中沒有提到「發菩提心」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是有的。本經中說「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而有信根,乃至產生五根,卷三第61經也說初果聖者未來必成正覺:「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卷二十一第571經說修行人:「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至於如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十八第498經:「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卷二十四第635經:「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76, a11-18) 
 + 
 +====[進階辨正]==== 
 + 
 +[[什麼是「三菩提」]]
=====(六六〇)@@[0184a20]@@===== =====(六六〇)@@[0184a20]@@=====
行 755: 行 793:
@[0184a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a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a2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此五根[[修習多修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苦斷。」+@[0184a2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於此五根修習多修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苦斷。」
@[0184a2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a2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765: 行 803:
====[註解]==== ====[註解]====
-[] 修習多修習:開始是學習、研習,之後不斷修正,練習,薰習,串習,乃至於熟練。 + 
-   +[] 害諸色:破除色陰的束縛。
-[] 害諸色:已經渡過、解開色的束縛。+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根相應」的上半在《雜阿含經》中已佚失,因此在本經的「進階辨正」提供佚失部分《相應部尼柯耶》「根相應」的經文中譯。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777: 行 816: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2|研討:《相應部尼柯耶》根相應]]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2|研討:《相應部尼柯耶》根相應]]
-=====[導讀:五根增長,產生五力;力相應]===== +=====[導讀:力相應]=====
- +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增長而產生的力量稱為五力: +
-  *信力:對佛、法、僧、戒的淨信,能破邪信。 +
-  *精進力:徹底地斷惡生善,能破懈怠。 +
-  *念力:修習四念處而不忘,能破邪念。 +
-  *定力:入四禪等定境,能破散亂。 +
-  *慧力:證得四聖諦的智慧,能破無明。+
《雜阿含經》「力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661~703經,提到各種能推動、貫徹事情的力量。 《雜阿含經》「力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661~703經,提到各種能推動、貫徹事情的力量。
行 794: 行 826:
@[0184a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a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b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為二?謂[[數力]]-[]-及[[修力]]-[]-。何等為數力?謂聖弟子空-[1]-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身惡行,[[現法]]-[]-、後世受於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我當自[[悔教]]-[2]--[]-,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3]--[]-中。』如是[[現法後-[4]-]]-[]-,[[身惡行斷]]-[]-,修身善行。如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是名數力。何等為修力?若比丘學於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0184b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種力。何等為二?謂[[數力]]-[]-及[[修力]]-[]-。何等為數力?謂聖弟子空-[1]-閑林中樹下,作如是思惟:『-{省察的力量}--<身惡行,[[現法]]-[]-、後世受於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我當自[[悔教]]-[2]--[]-,他亦悔我,大師亦當悔我,大德梵行亦當悔我,以法責我;惡名流布,身壞命終,當生惡趣[[泥犁]]-[3]--[]-中。』如是[[現法、後-[4]-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如身惡行,口、意惡行亦如是說,是名數力。>-何等為修力?若比丘學於數力,聖弟子數力成就已,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0184b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b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811: 行 843:
====[註解]==== ====[註解]====
-[] 數力:省察的力量。又譯為「思擇力」。+[] 數力:省察的力量;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的力量。又譯為「思擇力」、「曉制力」。
-[] 修力:修習的力量。又譯為「修習力」。+[] 修力:修習的力量。又譯為「修習力」、「行念力」。
-[] 現法:這一生。+[] 現法:今生、當下。
-[] 悔教:即教誨。+[] 悔教:悔過、改過。
-[] 泥犁:地獄。+[] 泥犁:「地獄」的音譯。
-[] 現法後報:此世造惡,來世受報。+[] 現法、後報身惡行斷,修身善行:現在及未來都不再造惡,轉修善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捨斷身惡行後修習身善行」。
-[] 身惡行斷: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239.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2〈諍訟品02〉第11經。]]+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239.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2〈諍訟品2〉第11經。]]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1_001#0497a13|單卷本《雜阿含經》(大正藏第101經)第16經。]]   *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1_001#0497a13|單卷本《雜阿含經》(大正藏第101經)第16經。]]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數力」是反省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的力量,「慚愧」是數力的根本,「懺悔」為培養數力的一種具體作法。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844: 行 877:
@[0184b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b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b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聖弟子學數力成就已,貪、恚、癡若[[節]]-[]-若盡。如是聖弟子依於數力,盡立數力,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0184b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省察而減輕貪瞋癡後修行得力}--<聖弟子學數力成就已,貪、恚、癡若[[節]]-[]-若盡。如是聖弟子依於數力,盡立數力,隨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滿足。>-」
@[0184b1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b1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858: 行 89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  * 反省檢查自己,減輕貪瞋癡,才能修行得力。
 +
 +  * 學佛要有聞思修三慧,其中思慧能產生「數力」,修慧能產生「修力」。
 +
=====(六六三)@@[0184b19]@@===== =====(六六三)@@[0184b19]@@=====
行 879: 行 917:
[] 七覺分: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 七覺分: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 八聖道分:即八正道。+[] 八聖道分:即「八聖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 四道:(1)加行道,為求斷除煩惱,而行準備之修行。如觀四諦、修善根等。(2)無間道,加行功德成就後而發正智,正斷煩惱,不再為惑所間隔,可無阻礙地進入解脫之道,故又稱為無礙道。(3)解脫道,已自煩惱中解脫,證得真理,獲得解脫之修行。(4)勝進道,於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修習其餘的殊勝行,以增長定慧,達到全然斷惑與解脫。+[] 四道:修行通往涅槃的四種模式:(1)苦遲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2)苦速通行(由五受陰的逼迫,厭離苦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3)樂遲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軟弱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4)樂速通行(由禪定的安樂而生起猛利的五根,修行證得涅槃)。又譯為「四通行」。也可解為卷二十一[[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六〇|第560經]]中解說止觀順序的四道。
-[] 四法句:不貪、不瞋、正念、正定。+[] 四法句:不貪、不瞋、正念、正定。又譯為「四法足」。
-[] 止: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動。音譯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止: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音譯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 觀:洞察。音譯為「毘婆舍那」。 [] 觀:洞察。音譯為「毘婆舍那」。
行 892: 行 93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進階辨正]====
 +
 +[[什麼是「四道」]]
 +
 +=====[導讀:五根增長,產生五力]=====
 +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根增長而產生的力量稱為五力:
 +  *信力:對佛、法、僧、戒的淨信,能破邪信。
 +  *精進力:徹底地斷惡生善,能破懈怠。
 +  *念力:修習四念處而不忘,能破邪念。
 +  *定力:入四禪等定境,能破散亂。
 +  *慧力:證得四聖諦的智慧,能破無明。
=====(六六四)@@[0184b26]@@===== =====(六六四)@@[0184b26]@@=====
行 899: 行 950:
@[0184b26]@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b26]@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力。何等為三?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念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定力]]-[]-[[慧力]]-[]-。」+@[0184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種力。何等為三?謂[[信力]]-[]-[[精進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念力]]-[]-、慧力。復次三力。何等為三?謂信力、[[定力]]-[]-、慧力。」
@[0184c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c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909: 行 960:
====[註解]==== ====[註解]====
- 
-[] 精進力:精進的力量,能夠徹底地斷惡生善,能破懈怠。  
[] 信力:對佛、法、僧、戒的淨信,能破邪信。 [] 信力:對佛、法、僧、戒的淨信,能破邪信。
-[] 念力:修習四念處而不忘,能破邪念。+[] 精進力:徹底地斷惡生善,能破懈怠。
[] 慧力:證得四聖諦的智慧,能破無明。 [] 慧力:證得四聖諦的智慧,能破無明。
 +
 +[] 念力:修習四念處而不忘,能破邪念。
 +
 +[] 定力:入四禪等定境,能破散亂。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俗人縱使偶爾有信、精進、念、定、慧,一旦遇到境界就退失了,而不能轉化煩惱。例如自認為對於佛、法、僧、戒有信心,但只要被人罵,就會忘了五戒而罵回去,並生起一連串的煩惱。
 +
 +五根增長產生五力,即能斷煩惱。例如基於對三寶和戒律的信心、基於精進、基於正念,當被人罵時,會持戒而不惡口,觀察自己被罵時苦受及瞋心的生滅,進而以智慧給予適切的應對,而能轉化煩惱甚至大事化小、化敵為友,趨吉避凶。
 +
=====(六六五)@@[0184c03]@@===== =====(六六五)@@[0184c03]@@=====
行 955: 行 1013:
@[0184c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c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c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為信力?謂聖弟子於如來所入於淨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為精進力?謂修[[四正斷]]。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0184c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力——信力、念力、慧力。何等為信力?謂聖弟子於如來所入於淨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同法所不能壞,是名信力。何等為精進力?謂修四正斷。何等為慧力?謂四聖諦。」
@[0184c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c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982: 行 1040:
四攝是四種能攝引他人的方法,即惠施、愛語、行利、同利,能讓大眾和諧相處。這四攝在每一部《阿含經》以及許多其他經典都有提到,在《雜阿含經》的「力相應」中則說是「攝力」,有攝受眾生的力量。 四攝是四種能攝引他人的方法,即惠施、愛語、行利、同利,能讓大眾和諧相處。這四攝在每一部《阿含經》以及許多其他經典都有提到,在《雜阿含經》的「力相應」中則說是「攝力」,有攝受眾生的力量。
-四攝的異譯、意義、及最高級的方法,整理如下表所示:+四攝的另譯、意義、及最高級的方法,整理如下表所示:
-^ 項目 ^ 又譯為 ^ 意義 ^ 最高級的方法 ^+^ 項目 ^ 另譯 ^ 意義 ^ 最高級的方法 ^
| 惠施 | 布施 | 施福利與人 | 法施 | | 惠施 | 布施 | 施福利與人 | 法施 |
| 愛語 | 愛言、愛敬、仁愛 | 親切好聽的話 | 有人想聽法時,應機說法 | | 愛語 | 愛言、愛敬、仁愛 | 親切好聽的話 | 有人想聽法時,應機說法 |
| 行利 | 利行、以利、利人 | 利他的行為 | 幫助人成就信、戒、施、智慧 | | 行利 | 利行、以利、利人 | 利他的行為 | 幫助人成就信、戒、施、智慧 |
-| 同利 | 等利、同事 | 與他人共事 | 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而授於彼 |+| 同利 | 等利、同事 | 與他人共事 | 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而授於彼 |
\\ \\
行 1001: 行 1059:
@[0184c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c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4c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復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復次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0184c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何等為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慧力。復次四力——信力、念力、定力、慧力。復次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
-@[0184c22]@此諸經如上三力說。差別者:「何等為覺力?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何等為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何等為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0184c22]@此諸經如上三力說。差別者:「何等為覺力?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習近]]-[]-、不習近,[[卑法]]-[]-、[[勝法]]-[]-,[[黑法]]-[]-、[[白法]]-[]-,[[有分別法]]-[]-、[[無分別法]]-[]-,[[緣起法]]-[]-、[[非緣起法]]-[]-如實知,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何等為無罪力?謂無罪身、口、意,是名無罪力。何等為攝力?謂[[四攝事]]-[]-,惠施、[[愛語]]-[]-、[[行利]]-[]-、[[同利]]-[]-。」
@[0184c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4c2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012: 行 1070:
====[註解]==== ====[註解]====
-[] 覺力:覺悟的力量。在卷二十八第750經中稱為「明」,即「無明」的對稱。+[] 覺力:覺悟的力量。
-[] 無罪力:身口意清淨無罪的力量。+[] 無罪力:身口意清淨遠離罪惡的力量。
-[] 攝力:四攝法與人為善的感召力。+[] 攝力:攝受眾生的力量,是由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有的感召力。
-[] 習近:親近。+[] 習近:親近,指應該修習或親近的。
-[] 卑法:+[] 卑法:低下的法。
-[] 勝法:+[] 勝法:優越的法。
[] 黑法:惡法。 [] 黑法:惡法。
-[] 白法:善法,好的法。+[] 白法:善法;對自己和他人有幫助的法。
[] 有分別法:有(善惡等)分別的法,會導致善、惡業果報。也有解為善、惡夾雜的法。 [] 有分別法:有(善惡等)分別的法,會導致善、惡業果報。也有解為善、惡夾雜的法。
行 1032: 行 1090:
[] 無分別法:沒有(善惡等)分別的法。例如阿羅漢的心念,不與貪、瞋、癡相應,不造業、不導致果報。 [] 無分別法:沒有(善惡等)分別的法。例如阿羅漢的心念,不與貪、瞋、癡相應,不造業、不導致果報。
-[] 緣起法:一切諸法(有為法),皆因種種條件(因緣)和合而成立。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種條件之互相依存而有變化(無常)。+[] 緣起法:由因緣(種種條件)而生的事物,即「[[有為]]法」。
-[] 非緣起法:不是由因緣而生的法,即[[無為]]法。例如涅槃。+[] 非緣起法:不是由因緣而生的事物,即[[無為]]法。例如涅槃。
-[] 四攝:即四攝法,或四攝事。為菩薩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即布施、愛語、行利(利行)、同利(同事)。+[] 四攝事:即「四攝」,四種能攝引他人的方法。又譯為「四攝法」。
[] 愛語:隨他人的根性說親切好聽的話,而攝引歸於正道。 [] 愛語:隨他人的根性說親切好聽的話,而攝引歸於正道。
-[] 行利:行善利益他人,而攝引歸於正道。+[] 行利:行善利益他人,而攝引歸於正道。又譯為「利行」。
-[] 同利:與他人同甘共苦,藉機給予啟發,攝引歸於正道。+[] 同利:與他人同甘共苦,藉機給予啟發,攝引歸於正道。又譯為「等利」、「同事」。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052: 行 111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1065: 行 1125:
@[0185a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a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a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最好的四攝}--<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諸-[1]-不信者能令入信,建-[2]-立於信;[[立戒者以淨戒]]-[]-,慳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3]-而授於彼。>-」+@[0185a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最好的四攝}--<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善男子樂聞,應時說法。行利最勝者,謂-[1]-不信者能令入信,建-[2]-立於信;立戒者以淨戒,[[]]者以施,惡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勝者,謂[[阿羅漢以阿羅漢]]-[]-、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須陀洹以須陀洹、淨戒者以淨戒-[3]-而授於彼。>-」
@[0185a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5a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071: 行 1131:
====[校勘]==== ====[校勘]====
-[1]「諸」,宋、元、明三本作「謂」。+[1] 「謂」,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謂」。
[2] 聖本無「建」字。 [2] 聖本無「建」字。
[3] 大正藏無「戒」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3] 大正藏無「戒」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 
====[註解]==== ====[註解]====
-[] 立戒者以淨戒: +[] 阿羅漢以阿羅漢:對和阿羅漢共事能得利的人,自己成為阿羅漢而一同修行或分享修行心得。
- +
-[] 阿羅漢以阿羅漢: +
-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092: 行 1147: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同利(同事)最勝者」,與「應以何身得渡,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果然是最好的同事。+「同利(同事)最勝者」,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果然是最好的同事。
=====(六六九)@@[0185a12]@@===== =====(六六九)@@[0185a12]@@=====
行 1100: 行 1155:
@[0185a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a1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a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所有法,是眾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攝事]]-[]-。或有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過去世時,過去世眾,以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未來世眾,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或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0185a1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所有法,是眾之所[[]]-[]-,一切皆是四攝事。或有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過去世時,過去世眾,以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未來世眾,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或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
@[0185a20]@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0185a20]@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行 1106: 行 1161:
「布施及愛語,  或有行利者-[1]-,\\ 「布施及愛語,  或有行利者-[1]-,\\
 同利諸行生,  各隨其所應。\\  同利諸行生,  各隨其所應。\\
- 以此攝世間,  猶車因釭-[2]-運。\\+ 以此攝世間,  猶車因[[釭]]-[2]--[]-運。\\
 世無四攝事,  母恩子養忘,\\  世無四攝事,  母恩子養忘,\\
 亦無父等尊,  謙下之奉事。\\  亦無父等尊,  謙下之奉事。\\
行 1115: 行 1170:
====[校勘]==== ====[校勘]====
 +
[1]「者」,聖本作「行」。 [1]「者」,聖本作「行」。
[2]「釭」,宋、元、明、聖四本作「工」。 [2]「釭」,宋、元、明、聖四本作「工」。
- 
====[註解]==== ====[註解]====
-[] 四攝事:又稱為四攝法,菩薩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即布施、愛語、行利(利行)、同利(同事)。+[] 取:接受。
-[] 大士:自利利他、大願大行之人,菩薩之通稱。+[] 釭:車輪的中心穿軸用的金屬圈。讀音同「缸」。 
 + 
 +[] 大士:偉大、超凡的人。
[] 被:遍布。 [] 被:遍布。
行 1131: 行 1188:
  * {ref>A04.032}   * {ref>A04.032}
-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142: 行 1197:
@[0185b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b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b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何離五恐怖1/2}--<有四力。何等為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為-[1]-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眾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0185b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成就四力,離五恐怖}--<有四力。何等為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為-[1]-五?謂[[不活恐怖]]-[]-、[[惡名恐怖]]-[]-、[[眾中恐怖]]-[]-、[[死恐怖]]-[]-、[[惡趣恐怖]]-[]-,是名五恐怖。>-」
@[0185b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5b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153: 行 1208:
====[註解]==== ====[註解]====
-[] 不活恐怖:活不下去的恐懼。+[] 不活恐怖:無法存活下去的恐懼。
[] 惡名恐怖:怕自己名譽被破壞的恐懼。 [] 惡名恐怖:怕自己名譽被破壞的恐懼。
行 1188: 行 1243:
@[0185b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b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b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如何離五恐怖2/2}--<聖弟子成就此四力者,當作是學。我不畏[[不活]]-[]-,我何緣畏不活?若身行不淨行、口不淨行、意不淨行,作諸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不攝者,彼應畏不活。我有四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有此四力成就故,不應畏如不活畏。如是惡名畏、眾中畏、死畏、惡趣畏亦如上說。>-+@[0185b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聖弟子成就此四力者,當作是學。我不畏不活,我何緣畏不活?-<若身行不淨行、口不淨行、意不淨行,作諸邪貪,不信、懈怠、不精進、失念、不定、惡慧、慳、不攝者,彼應畏不活。我有四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有此四力成就故,不應畏如不活畏。>-如是惡名畏、眾中畏、死畏、惡趣畏亦如上說。」
@[0185b1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5b1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197: 行 1252:
====[註解]==== ====[註解]====
-[] 不活:死亡。 
-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213: 行 1265:
@[0185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b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何等為覺力?謂慧、[[大慧]]-[]-、[[深慧]]-[]-[[難勝慧]]-[]-,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若[[於不善法不善數]]-[]-、[[黑黑數]]-[]-、[[有罪有罪數]]-[]-、[[不應親近不應親近-[1]-數]]-[]-,離此諸法已,若諸餘[[善善數]]-[]-、[[白白數]]-[]-、[[無罪無罪數]]-[]-、[[應親近-[2]-應親近數]]-[]-,如此等修習,增上精勤、[[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3]-]]而學,是名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修多羅]]-[]-說。」+@[0185b1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力——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何等為覺力?謂慧、[[大慧、深慧、難勝慧]]-[]-,是名覺力。何等為精進力?-{精進力即四正斷的力量}-若於[[不善法不善數]]-[]-、[[黑黑數]]-[]-、[[有罪有罪數]]-[]-、[[不應親近不應親近-[1]-數]]-[]-,離此諸法已,若諸餘善善數、白白數、無罪無罪數、應親近-[2]-應親近數,如此等修習,增上精勤、[[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3]-]]而學,是名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修多羅]]-[]-說。」
@[0185b2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5b2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224: 行 1276:
[3] 「知」,聖本作「智」。 [3] 「知」,聖本作「智」。
- 
====[註解]==== ====[註解]====
-[] 大慧:+[] 大慧、深慧、難勝慧:大智慧、高深的智慧、勝出的智慧。這些都是形容覺悟的智慧。
-[] 深慧:+[] 不善法不善數:惡的事物、惡的條目。指一切的惡。
-[] 難勝慧:+[] 黑黑數:惡的(事物)、惡的條目。
-[] 於不善法不善數:數,思惟、反省之意。思惟反省是否有行不善法,已生之不善法令斷除,未生之不善法令不生。+[] 有罪有罪數:有罪的(事物)、有罪的條目。例如殺生、偷盜等犯戒、犯罪的事。
-[] 黑黑數:+[] 不應親近不應親近數:不應該親近的(事物)、不應該親近的條目。例如惡朋友、邪見等佛弟子不應該親近的事物。
-[] 有罪有罪數:+[] 欲:意願、欲望,這裡特指善法欲(對善法的喜愛)。
-[] 不應親近不應親近數: +[] 方便堪能:努力精進以有能力。
- +
-[] 善善數:思惟反省是否有行善法,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則使之更增長。 +
- +
-[] 白白數: +
- +
-[] 無罪無罪數: +
- +
-[] 應親近應親近數: +
- +
-[] 欲:欲望,這邊特指修習善法的欲望。 +
- +
-[] 堪能:有能力、能承受。+
[] 修多羅:契經;佛經。「修多羅」是音譯,原義為「線」,比喻佛經能貫穿法義、使法義不散失。 [] 修多羅:契經;佛經。「修多羅」是音譯,原義為「線」,比喻佛經能貫穿法義、使法義不散失。
行 1259: 行 1298:
  * 參考 {ref>A04.153}   * 參考 {ref>A04.153}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力相應」的經文中分別提到「數力、修力」,以及「覺力、精進力」,其中「數力」和「覺力」類似,「修力」和「精進力」類似,有何異同?+「力相應」的經文中分別提到「數力、修力」,以及「覺力、精進力」,其中「數力」和「覺力」有點類似,「修力」和「精進力」有點類似,有何異同?
-「數力」是省察的力量,包含世俗及出世的,例如第692經提到的「計數多聞力」也是一種世間的「數力」;「覺力」則專指出世的、覺悟的力量,經中以「如實知」[[善法]]、不善法、有為法、無為法等為例,也以大智慧為例。+「數力」是省察的力量,包含世俗及出世的,例如第692經提到的「計數多聞力」也算是一種世間的「數力」;「覺力」則專指出世的、覺悟的力量,經中以「如實知」善法、不善法、有為法、無為法等為例,也以大智慧為例。
-「修力」是依據「數力」所省察的結果而修習所產生的力量,經中也以修三十七道品為例;「精進力」則專指四正勤的斷惡修善的力量。+「修力」是依據「數力」所省察的結果而修習所產生的力量,經中也以修三十七道品為例;「精進力」則專指四正斷的斷惡修善的力量。
=====(六七三)@@[0185b29]@@===== =====(六七三)@@[0185b29]@@=====
行 1275: 行 1313:
@[0185b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b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c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1]-、[[精進力]]-[2]-、[[念力]]-[3]-、[[定力]]-[4]--[]-、[[慧力]]-[5]-。」+@[0185c0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1]-、[[精進力]]-[2]-、[[念力]]-[3]-、[[定力]]-[4]-、[[慧力]]-[5]-。」
@[0185c03]@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5c03]@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294: 行 1332:
====[註解]==== ====[註解]====
-[] 定力:入四禪等定境,能破散亂。 
行 1300: 行 1337:
  * {ref>A05.013}   * {ref>A05.013}
-  *[[https://suttacentral.net/en/arv17|Arv 17(需再確定中文名稱)。]] +  *[[https://suttacentral.net/en/arv17| 梵本/藏傳《法勝義決定經》第17經]](//Arthaviniścaya// 17)。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63_002#0657a10|《佛說法勝義決定經》。]]
   
行 1337: 行 1374:
@[0185c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c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5c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1]-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禪。[[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諦。」+@[0185c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是-[1]-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禪。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諦。」
@[0185c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5c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348: 行 1385: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361: 行 139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本經對於「五力」的定義,和第646經對於「五根」的定義,字面上可說是一樣的,兩者在意義上有何不同?
 +
 +五根增長而產生的力量稱為五力,因此五根是因,著重在強調五根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五力是果,強調五根增強後能推動、貫徹修行,而斷煩惱的力量。
=====(六七六)@@[0185c15]@@===== =====(六七六)@@[0185c15]@@=====
行 1377: 行 1413: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導讀:慚愧]=====
 +
 +「慚」是羞恥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愧」是愧疚於作惡的、不善的事情或起各種煩惱。
 +
 +在漢文佛典中,「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例如「自慚形穢」;「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例如「愧對父母」。
 +
 +佛陀表明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如卷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六|第346經]]中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這個次第值得細細品味。
 +
 +本卷第661、662經也顯示有慚愧而反省身口意的惡行,能減輕貪瞋癡,使得修行得力。卷二十八[[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七四九|第749經]]則講說有「明」(「無明」的對稱;智慧)能隨著生起慚愧,而能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
 +經中在在表示有慚、有愧而真誠懺悔,才能持戒清淨,離欲、惡不善法,成為初禪的基礎,進而證得更深的禪定乃至發起無漏的智慧。
=====(六七七)@@[0185c20]@@===== =====(六七七)@@[0185c20]@@=====
行 1398: 行 1441:
====[校勘]==== ====[校勘]====
- 
- 
- 
====[註解]==== ====[註解]====
-[] 學力:研究學問所達到的程度。+[] 學力:需要學習、成就的力量;學人的力量。這裡的「學」指「學人」,指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 慚力:羞恥於起惡不善法或各種煩惱而有的力量。「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 [] 慚力:羞恥於起惡不善法或各種煩惱而有的力量。「慚」較著重在自己反省而羞恥。
[] 愧力:愧疚於起惡不善法或各種煩惱而有的力量。「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 [] 愧力:愧疚於起惡不善法或各種煩惱而有的力量。「愧」較著重在面對他人而愧怖。
-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ref>A05.001}   * {ref>A05.001}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有同學問:「慚愧似乎讓人懦弱,為什麼會是力量?」
 +
 +慚愧能讓人反省,較能跳出自我的主觀,客觀地分析事件,有助於產生智慧,並破除自己的惡習。卷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四#三四六|第346經]]就說:「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也就是說,慚愧是離苦的第一步。
 +
 +另一方面,有慚愧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因此不僅不懦弱,而是勇敢面對現實。
 +
 +若從論藏的角度來分析,無慚、無愧通一切不善心所,也就是說一切的不善心都有無慚、無愧在其中。所以只要有慚愧心,就能避免不善心的生起,生起的自然都是善心了。因此慚力、愧力當然是修行上相當重要的力量。
 +
 +
 +
 +====[進階辨正]====
 +
 +[[研討:《阿含經》講慚愧、懺悔]]
 +
 +[[什麼是「學力」]]
=====(六七八)@@[0185c25]@@===== =====(六七八)@@[0185c25]@@=====
行 1434: 行 1487:
====[註解]==== ====[註解]====
-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453: 行 1500:
@[0186a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a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a03]@-{世尊說五學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信力是學力}--<何等信力是學力?於如來所善入於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精進力是學力}--<何等為精進力是學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慚力是學力}--<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1]-,是名慚力是學力。>--{愧力是學力}--<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慧力是學力}--<何等為慧力是學力?謂聖弟子住於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出厭離,決定正盡苦,是名慧力是學力。>-+@[0186a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信力是學力?於如來所善入於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何等為精進力是學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慚力}--<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1]-,是名慚力是學力。-{愧力}--<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名愧力是學力。何等為慧力是學力?謂聖弟子住於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出厭離,決定正盡苦,是名慧力是學力。」
@[0186a1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6a1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464: 行 1511:
====[註解]==== ====[註解]====
-[一]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511: 行 1554:
@[0186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善法]]-[]-若變、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當-[1]-以五種白-[2]-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言汝不以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入於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0186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善法若變、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當-[1]-以五種[[白-[2]-法]]-[]-來呵責汝。何等為五?言汝不以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入於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
@[0186a29]@「若比丘於正法不變、不退、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正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3]-,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於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0186a29]@「若比丘於正法不變、不退、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何等為五?正信入於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3]-,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於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行 1528: 行 1571:
====[註解]==== ====[註解]====
-[一]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三學(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出世間的善法。 +[] 白法:善法;對自己和他人有幫助的法。本經中第一段的「白法」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法的非難語」,第二段的「白法」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法的」。
- +
-[二]  +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555: 行 1594:
====[註解]==== ====[註解]====
-[] 還戒:同「退戒」、「捨戒」;捨棄出家戒律而還俗。+[] 還戒:捨棄出家戒律而還俗。又譯為「退戒」、「捨戒」。
-[二]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完全清淨地修行而沒有任何污垢。  +[]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完全清淨地修行。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565: 行 1602:
  * {ref>A05.005}   * {ref>A05.005}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六八三)@@[0186b16]@@===== =====(六八三)@@[0186b16]@@=====
行 1574: 行 1611:
@[0186b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b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不欲令惡不善法生者,唯有信善法,若信退滅-[1]-者,不信永住,諸不善法則生。乃至欲令惡不善法不生者,唯有精進、慙、愧、慧,若精進、慙、愧、慧力退滅[*],惡慧永住者,惡不善法則生。若比丘依於信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依精進、慚、愧、慧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0186b1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不欲令惡不善法生者,唯有信善法,若信退減-[1]-者,不信永住,諸不善法則生。乃至欲令惡不善法不生者,唯有精進、慙、愧、慧,若精進、慙、愧、慧力退減[*],惡慧永住者,惡不善法則生。若比丘依於信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依精進、慚、愧、慧者,則離不善法,修諸善法。」
@[0186b2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6b2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580: 行 1617:
====[校勘]==== ====[校勘]====
-[1] 「滅」,宋、元、明、聖四本作「減」。[*] +[1]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減」。[*]
====[註解]==== ====[註解]====
-[] +====[對應經典]==== 
 + 
-[] +====[讀經拾得]====
-[三] +《華嚴經》卷十四〈賢首品 12〉:「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CBETA, T10, no. 279, p. 72, b18) 如同本經所表示的信根能增上善法、信力能破不善法。
-====[對應經典]====+依據本經,除了信以外,精進、慚、愧、慧也都有這樣的功效。
-  +=====[導讀:如來十力]=====
-====[讀經拾得]====+「如來十力」是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 
 + 
 +{{ :agama:decoration:meditation-857916_640.jpg?320|}} 
 + 
 +**一、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 
 + 
 +例如了知不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持戒清淨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作奸犯科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佛陀一向說實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佛陀會說謊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 
 + 
 +又譯為「是處、非處智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 
 + 
 +**二、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 
 + 
 +例如了知過去世的什麼因,造成現在或未來的什麼果;過去世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的什麼樂果,卻在未來造成什麼苦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布施資助外道宣揚邪見,布施的業報是現在世有錢,邪見的業報是未來世愚癡);過去世做了很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或未來多還是少的什麼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做了很多的布施,卻因為布施時心念不淨,導致現在或未來得到的善果很少)。 
 + 
 +又譯為「自以樂受智力」。 
 +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或成就這些定境。 
 + 
 +例如了知什麼因緣會讓人起煩惱而無法入定;良好的指導或自己如理作意能讓心意清淨而入定;如何能從一種禪定切換到另一種禪定;止和觀如何能互相成就;藉由止觀如何能解脫。不管是哪種禪定境界,佛陀都能完全掌握、隨意進出,並教授弟子。 
 + 
 +**四、根上下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 
 + 
 +例如了知某人的根器好還是差;某人容易起貪、瞋、還是癡;某人的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何;某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好壞,諸如此類能如同根生莖葉般加強影響眾生的作用。「根」的更多舉例可參見本卷「根相應」的內容。 
 + 
 +藉由根上下智力,佛陀能根據眾生的根器來說法,例如某人可以由行布施而修好持戒,佛陀就多教他布施;某人可以行持戒而修好布施,佛陀就多教他持戒;某人目前沒有能力理解佛法而修行,佛陀就暫時不跟他說法;某人修行佛法的時機已經成熟,佛陀就諄諄教誨他。 
 + 
 +又譯為「根勝劣智力」。 
 + 
 +**五、種種意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 
 + 
 +例如了知某人目前起貪心、接著會有瞋恚的意向(舉例來說,貪愛第一名,第一名卻由別人得到,因此會有瞋恚的意向);某人的意向是趨向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某人的意向會讓他修成邪定、正定、還是解脫。 
 + 
 +又譯為「種種勝解智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 
 + 
 +**六、種種界智力**: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 
 + 
 +例如了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界(地、水、火、風)、十八界(眼、色、眼識等)、涅槃界等等世間的各種差別乃至心的各種狀態。「界」的更多舉例可參見卷十六、卷十七「界相應」的內容。 
 + 
 +**七、遍趣行智力**: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 
 + 
 +例如了知某人還須要多加教導才能證果,因此教導他,讓他證果;哪些因緣會造成貪欲的生起,因此要排除或對治;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身的造作(身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語、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語的造作(語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身、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舉例來說,某人要和他的仇人用言語溝通,才能化解仇恨,但若只是打不還手、或只是自己心中有慈心但不溝通,則幫助不大)。 
 +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 
 + 
 +**八、宿住隨念智力**:完全了知而能憶念自己及眾生的過去世。 
 + 
 +例如能夠憶念任何眾生無窮盡的過去世,過去世的身分、境遇、所作所為、甚至心念,以及這些心念如何輾轉相續影響到這一世。 
 + 
 +**九、死生智力**:完全了知眾生未來世的往生去處,以及導致往生這些去處的善惡因緣。 
 + 
 +例如能夠以天眼見到在任何世界的任何眾生,往生到善道或惡道,以及是什麼原因讓他往生到善道或惡道。 
 + 
 +又譯為「天眼通作證智力」。 
 + 
 +**十、漏盡智力**:完全自知自證得漏盡,斷盡煩惱。 
 + 
 +因為圓滿這十力,佛陀能夠在沒有佛法的世界自覺覺他,並對弟子因材施教,度化無數的眾生。 
 + 
 +佛陀的許多大弟子也有這十力中一部分的能力,但完全具備十力的則只有佛陀。以「宿住隨念智力」為例,許多佛弟子的宿命通可回溯幾百世,但佛陀的宿命通可以回溯無窮盡的過去世。 
 + 
 +完整具備十力須要長久的修行以及極大的福報,佛陀久遠前就發成佛大願,已累世修行,所以漸漸圓滿這十力。不過證悟本身並不須要完全具備這十力,佛弟子們縱使沒有具備十力也能證得涅槃。
=====(六八四)@@[0186b26]@@===== =====(六八四)@@[0186b26]@@=====
行 1604: 行 1701:
@[0186b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b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6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佛陀與阿羅漢的異同、如來十力}-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0186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佛與阿羅漢的相同}--<若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0186c0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0186c0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0186c05]@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1]-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2]-、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0186c05]@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佛與阿羅漢的不同}--<如來、應、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1]-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教誡-[2]-、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0186c14]@「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什麼是如來十力}-何等為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0186c14]@「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什麼是如來十力}-何等為如來十力?-{處、非處智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於[[梵輪]]-[]-,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
-@[0186c19]@「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3]-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4]-,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0186c19]@「-{業異熟智力}-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3]-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4]-,能轉梵輪,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
-@[0186c22]@「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6c22]@-{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復次,如來、應、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6c26]@「復次,如來知-[5]-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6c26]@「-{根上下智力}-復次,如來[[知-[5]-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6c29]@「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6c29]@「-{種種意解智力}-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7a04]@「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7a04]@「-{種種界智力}-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於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7a07]@「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7a07]@「-{遍趣行智力}-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7a10]@「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彼處生、此處死-[6]-,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7a10]@「-{宿住隨念智力}-復次,如來於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於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於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6]-,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7a19]@「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7a19]@「-{死生智力}-復次,如來以天眼淨過於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於惡趣、向於善趣、隨業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成就,口、意惡業成就,謗毀賢聖,受邪見業;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聖,正見業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7a28]@「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0187a28]@「-{漏盡智力}-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
@[0187b04]@「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0187b04]@「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行 1646: 行 1743:
[5] 「知」,聖本作「他」。 [5] 「知」,聖本作「他」。
-[6]「彼處生此處死」,宋、元、明三本作「此處死彼處生」。+[6] 「此處死、彼處生」,大正藏原為「彼處生、此處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處死、彼處生」。
====[註解]==== ====[註解]====
-[] 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陀。「阿羅訶」是如來十號中第二個「應供」的音譯,「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等正覺」的音譯,此處以這二個稱號來代表佛陀。
[] 法根、法眼、法依:佛法的根源、佛法的導引、佛法的皈依。 [] 法根、法眼、法依:佛法的根源、佛法的導引、佛法的皈依。
-[] 隨法隨道:+[] 隨法隨道:跟隨著佛陀所說的法修行,跟隨著佛陀所說的道修行。
[]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 []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
-[] 處非處:是處、非處的簡稱。(不懂什麼是「是處、非處」,和 #687 的「處非處力」、「處非處智」異耶?同耶?)+[] 處、非處如實知:完全了知什麼是有道理、可能的(「斯有是處」),什麼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無有是處」)。例如了知不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殺生造成長壽的果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持戒清淨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作奸犯科造成心中安定,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佛陀一向說實話,這是有道理、可能的;佛陀會說謊話,這是沒道理、不可能的。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可能是可能、不可能是不可能」。
-[] 最勝處智:+[] 得先佛最勝處智:得到過去諸佛所證到的最高的智慧。
[] 梵輪:即「法輪」,指佛法。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猶如巨輪能碾壓經過的地方,又不停滯於一地,輾轉傳人,有如車輪,所以比喻為「法輪」,佛法清淨廣大,因此又稱「梵輪」。 [] 梵輪:即「法輪」,指佛法。佛法能摧破眾生的煩惱,猶如巨輪能碾壓經過的地方,又不停滯於一地,輾轉傳人,有如車輪,所以比喻為「法輪」,佛法清淨廣大,因此又稱「梵輪」。
行 1667: 行 1764:
[] 師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 師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正定現前」,音譯為「三摩鉢底」。+[] 於過去、未來、現在業法,受因事報如實知: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例如了知過去世的什麼因,造成現在或未來的什麼果;過去世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的什麼樂果,卻在未來造成什麼苦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布施資助外道宣揚邪見,布施的業報是現在世有錢,邪見的業報是未來世愚癡);過去世做了很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或未來多還是少的什麼果(舉例來說,過去世做了很多的布施,卻因為布施時心念不淨,導致現在或未來得到的善果很少)。
-[] 處淨:+[] 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淨、處淨如實知:完全了知各種禪定境界,這些定境要怎麼入手、有哪些深淺的層次、有哪些因緣能阻礙、成就、或維持這些定境。其中「禪」義譯為「靜慮」,「解脫」指依禪定而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例如「八解脫」),「三昧」指心專注而不散亂,「正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都是「定」的不同名稱或面向。
-[] 意解:理解。+[] 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完全了知眾生的根器好壞。例如了知某人的根器好還是差;某人容易起貪、瞋、還是癡;某人的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如何;某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好壞,諸如此類能如同根生莖葉般加強影響眾生的作用。「根」的更多舉例可參見本卷「根相應」的內容。
-[] 至處:往生之處。+[] 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完全了知眾生的各種意向。例如了知某人目前起貪心、接著會有瞋恚的意向(舉例來說,貪愛第一名,第一名卻由別人得到,因此會有瞋恚的意向);某人的意向是趨向欲界、色界、還是無色界;某人的意向會讓他修成邪定、正定、還是解脫。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眾生的不同傾向之狀態」。 
 + 
 +[] 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完全了知世間與眾生的各種差別、分類。例如了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界(地、水、火、風)、十八界(眼、色、眼識等)、涅槃界等等世間的各種差別乃至心的各種狀態。「界」的更多舉例可參見卷十六、卷十七「界相應」的內容。 
 + 
 +[] 於一切至處道如實知:完全了知有什麼途徑能通往什麼結果。例如了知某人還須要多加教導才能證果,因此教導他,讓他證果;哪些因緣會造成貪欲的生起,因此要排除或對治;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身的造作(身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語、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某些情況藉由修正語的造作(語行)而能夠清淨,但修正身、意的造作則幫助不大(舉例來說,某人要和他的仇人用言語溝通,才能化解仇恨,但若只是打不還手、或只是自己心中有慈心但不溝通,則幫助不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實了知導向一切處之路」。
[] 壽分齊:壽命的盡頭。「分齊」指分際、界限。 [] 壽分齊:壽命的盡頭。「分齊」指分際、界限。
行 1685: 行 1786:
  *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81_001|《佛說佛十力經》。]]   * [[http://tripitaka.cbeta.org/T17n0781_001|《佛說佛十力經》。]]
  * {ref>Tn0802}   * {ref>Tn0802}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95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95。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41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41。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3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3。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1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1。 
-  * 參考 {ref>Ze31.08}+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增上品第三十一#八|《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31〉第8經]]。
  * 參考 {ref>Ze50.06}   * 參考 {ref>Ze50.06}
  * 參考 {ref>Tn0757}   * 參考 {ref>Tn0757}
行 1695: 行 179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本經表明佛陀與阿羅漢都一樣解脫於五陰。佛陀與阿羅漢的不同則在於佛陀是在沒有佛法的世界中,第一位自行證悟佛法,並說法教導四眾弟子的覺者。卷三[[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七五|第75經]]也有幾乎一模一樣的分析。
 +
 +另外,只有佛陀已完全具足「如來十力」這十種有助於廣度眾生智力。
=====(六八五)@@[0187b07]@@===== =====(六八五)@@[0187b07]@@=====
行 1708: 行 1813:
@[0187b17]@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嬰兒長大,有所別知,尚不以脚觸諸不淨物,況著口中。」 @[0187b17]@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嬰兒長大,有所別知,尚不以脚觸諸不淨物,況著口中。」
-@[0187b18]@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及其長大,智慧成就,乳母放捨,不勤消息,以其長大不自[[放逸]]-[]-故。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慧未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捨,不復隨時慇懃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0187b18]@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及其長大,智慧成就,乳母放捨,不勤消息,以其長大不自放逸故。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慧未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捨,不復隨時慇懃教授,以其智慧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
@[0187b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7b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725: 行 1830:
[] 消息:照顧。 [] 消息:照顧。
-[] 哽:音梗。食物阻塞在喉不能下嚥。 +[] 哽:卡在喉嚨不能下嚥的阻塞物。音同「梗」。
- +
-[] 放逸:放縱逸樂。(待修)+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741: 行 1844:
@[0187b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7b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7b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有六種力。若六種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謂處非處如實知,如來初力。復次,過去、未來、現在心樂法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第二如來力。復次,如來禪、解脫、三昧、正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三力。復次,如來過去種種宿命之事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四力。復次,如來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五力。復次,如來[[結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上廣說,乃至「於眾中師子吼而吼,是名如來第六力。」+@[0187b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有六種力。若六種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謂處、非處如實知,如來初力。復次,[[過去、未來、現在心樂法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第二如來力。復次,如來禪、解脫、三昧、正受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三力。復次,如來過去種種宿命之事如實知……」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四力。復次,如來天眼淨過於人眼,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如上廣說,「是名如來第五力。復次,如來[[結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如上廣說,乃至「於眾中師子吼而吼,是名如來第六力。」
@[0187c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7c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749: 行 1852:
====[註解]==== ====[註解]====
-[] 結漏:煩惱。+[] 過去、未來、現在心樂法受如實知:即「業異熟智力」,完全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因果業報,例如過去世做的什麼事,造成現在心能受樂的果報。
 +[] 結漏:煩惱。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764: 行 1868:
@[0187c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7c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7c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有來問我如來[[處非處力]]-[]-,如如來[[處非處智-[1]-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0187c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有來問我如來處、非處力,如如來處、非處智-[1]-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
-@[0187c17]@「若復來問如來自以[[樂受]]-[]-智力,如如來自以樂受-[2]-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是名第二如來智力。+@[0187c17]@「若復來問如來自以樂受智力,如如來自以樂受-[2]-智力所知見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是名第二如來智力。
@[0187c19]@「若有來問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智力,如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為彼記說。 @[0187c19]@「若有來問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智力,如如來禪定、解脫、三昧、正受,為彼記說。
行 1774: 行 1878:
@[0187c23]@「若有來問如來天眼智力,如如來天眼所見,為彼記說。 @[0187c23]@「若有來問如來天眼智力,如如來天眼所見,為彼記說。
-@[0187c24]@「若有來問如來[[漏盡智力]]-[]-,如如來漏盡智力所知見覺,為彼記說。」+@[0187c24]@「若有來問如來漏盡智力,如如來漏盡智力所知見覺,為彼記說。」
@[0187c2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7c2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787: 行 1891:
====[註解]==== ====[註解]====
-[] 處非處力: 
-[] 處非處智力: 
- 
-[] 記說:決定說;確定說。 
- 
-[] 樂受:三禪的境界無身受,只有心受,安靜而無分別,其適悅之受最重,故稱樂受。 
- 
-[] 漏盡智力:斷盡煩惱、解脫生死的智慧力量。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815: 行 1911:
「信力精進力,  慚力及愧力,\\ 「信力精進力,  慚力及愧力,\\
 [[正念]]定慧力,  是說名七力,\\  [[正念]]定慧力,  是說名七力,\\
- 成就七力者,  得盡諸有漏。」\\+ 成就七力者,  得盡諸[[有漏]]。」\\
@[0188a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8a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825: 行 1921: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855: 行 1946: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887: 行 1973: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915: 行 1996: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933: 行 2009:
@[0188b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8b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8b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自在王者-[1]-力]]-[]-、[[斷事大臣力]]-[]-、[[結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0188b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自在王者-[1]-力]]-[]-、[[斷事大臣力]]-[]-、[[結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
@[0188b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8b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944: 行 2020:
====[註解]==== ====[註解]====
-[] 自在王者力:+[] 自在王者力:國王在自己國家有隨心所欲的權力。
-[] 斷事大臣力:斷事指裁決;對事情的決斷力。例如一國的宰相,就必需具有對國家大事有相當的決斷能力。+[] 斷事大臣力:大臣有裁決事情的能力。
[] 結恨女人力:女人對於所結怨的人事不善罷干休的力量。 [] 結恨女人力:女人對於所結怨的人事不善罷干休的力量。
-[] 啼泣嬰兒力:(嬰兒不停哭鬧有令人崩潰的能力?-- cathy)+[] 啼泣嬰兒力:嬰兒哭鬧以博取眾人注意的力量。
[] 毀呰愚人力:愚癡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就毀謗的力量。 [] 毀呰愚人力:愚癡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就毀謗的力量。
-[] 審諦黠慧力:聰明有智慧的人所明白道理的力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賢智者的審慮力」。+[] 審諦黠慧力:聰明有智慧的人思慮周密的力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賢智者的審慮力」。
-[] 計數多聞力:博學多聞的人所思考簡擇(揀擇?)的力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多聞者的省察力」。+[] 忍辱出家力:出家人謙卑無怨恨地忍受侮辱的力量。 
 + 
 +[] 計數多聞力:博學多聞的人檢視和評估的力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多聞者的省察力」。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ref>A08.027}   * {ref>A08.027}
-  * 參考 {ref>Ze38.01}+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980: 行 2058:
[2] 「力」,聖本作「力幾關巧力造幾關者見其力刀劍盜賊力盜賊必現刀劍力計數多聞力者凡思惟計數現多聞之力」共四十字。 [2] 「力」,聖本作「力幾關巧力造幾關者見其力刀劍盜賊力盜賊必現刀劍力計數多聞力者凡思惟計數現多聞之力」共四十字。
- 
====[註解]==== ====[註解]====
-[] 觸事毀呰:遇到事情就毀謗。+[] 觸事毀呰:遇到事情就毀謗。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參考 {ref>Ze38.01}+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 參考 {ref>A08.027}   * 參考 {ref>A08.027}
行 2005: 行 2079:
@[0188b19]@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漏盡比丘有幾力?」 @[0188b19]@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漏盡比丘有幾力?」
-@[0188b21]@佛告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漏盡比丘心順趣於離、流注-[1]-於離、[[浚輸]]-[2]--[]-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3]-[*]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若見五欲,猶見火坑。如是見已,於欲-[4]-念、欲受、欲著,心不永住,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0188b21]@佛告舍利弗:「漏盡比丘有八力。何等為八?謂漏盡比丘心順趣於離、流注-[1]-於離、[[浚輸]]-[2]--[]-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3]-[*]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若見五欲,猶見火坑。如是見已,於欲-[4]-念、欲受、欲著,心不永住,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
@[0188b27]@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8b27]@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015: 行 2089:
[2]「浚輸」,聖本作「後輪」。[*] [2]「浚輸」,聖本作「後輪」。[*]
-[3]大正藏在「輸」字有重覆的校勘編號,今依據前後文刪去此校勘編號。+[3]大正藏在「輸」字有重複的校勘編號,今依據前後文刪去此校勘編號。
[4]「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欲」。 [4]「欲」,宋、元、明三本作「欲欲」。
行 2021: 行 2095:
====[註解]==== ====[註解]====
- 
-[] 八力:阿羅漢(1)心向出離、涅槃、(2)見五欲如火坑,以修(3)四念處、(4)四正勤、(5)四如意足、(6)五根(五力)、(7)七覺分、(8)八正道。 
[] 浚輸:輸通、通往。 [] 浚輸:輸通、通往。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034: 行 210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從本經的經文比較難區別阿羅漢的八力是指哪八者,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五力」,《瑜珈師地論》的對應段落則寫道:「諸阿羅漢成就八力,如實領受貪、瞋、癡等永盡無餘,不造諸惡,修習諸善。謂心趣向遠離、出離、般涅槃故,厭背後有;厭背因緣,不造惡業。又見諸欲,猶如一分熱炭火故,厭背諸欲;厭背因緣,不造惡業。由此二力,不造諸惡,不造惡故,復由六門修習諸善,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CBETA, T30, no. 1579, p. 864, a12-19) 將五根、五力視為一體。+從本經的經文比較難區別阿羅漢的八力是指哪八者,相當的南傳經文多了「善見一切行無常」,少了「四正勤」、「五力」。
-因此可判定本經所謂的八力,為基於以下前二者,而修習後六者:(1)心向出離、涅槃、(2)見五欲如火坑,以修(3)四念處、(4)四正勤、(5)四如意足、(6)五根(五力)、(7)七覺分、(8)八正道。+《瑜珈師地論》的對應段落則寫道:「諸阿羅漢成就八力,如實領受貪、瞋、癡等永盡無餘,不造諸惡,修習諸善。謂心趣向遠離、出離、般涅槃故,厭背後有;厭背因緣,不造惡業。又見諸欲,猶如一分熱炭火故,厭背諸欲;厭背因緣,不造惡業。由此二力,不造諸惡,不造惡故,復由六門修習諸善,謂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CBETA, T30, no. 1579, p. 864, a12-19) 表示阿羅漢的八力,是基於以下前二力,而修習後六門:(1)心向離、出、涅槃、(2)見五欲如火坑,以修(3)四念處、(4)四正勤、(5)四如意足、(6)五根五力、(7)七覺分、(8)八正道。
=====(六九五)@@[0188b29]@@===== =====(六九五)@@[0188b29]@@=====
行 2049: 行 2119: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071: 行 2136:
====[註解]==== ====[註解]====
-[一]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097: 行 2158: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124: 行 2180:
====[註解]==== ====[註解]====
- 
-[一]  
行 2140: 行 2194:
@[0188c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8c2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8c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1]-力。何等為十[*]?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機關工巧力、刀劍賊盜力、怨-[2]-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0188c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1]-力。何等為十[*]?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機關工巧力]]-[]-、[[刀劍賊盜力]]-[]-、怨-[2]-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計數多聞力。」
@[0188c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8c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153: 行 2207:
====[註解]==== ====[註解]====
-[] +[] 機關工巧力︰工程師製作精巧的機械器具的力量。
-[二]  +[] 刀劍盜賊力︰盜賊以刀劍武器使他人就範的力量。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參考 {ref>Ze38.01}+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 參考 {ref>A08.027}   * 參考 {ref>A08.027}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2180: 行 2231:
[1]「計數多聞力者,凡思惟計數現多聞之力」,宋、元、明三本作「結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現結恨力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法現啼泣力毀呰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觸事毀呰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諦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計數多聞力者多聞之人常現思惟計數」共八十六字。 [1]「計數多聞力者,凡思惟計數現多聞之力」,宋、元、明三本作「結恨女人力者女人之法現結恨力啼泣嬰兒力者嬰兒之法現啼泣力毀呰愚人力者愚人之法觸事毀呰審諦黠慧力者智慧之人常現審諦忍辱出家力者出家之人常現忍辱計數多聞力者多聞之人常現思惟計數」共八十六字。
-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參考 {ref>Ze38.01}+  * 參考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一|《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1經]]。
  * 參考 {ref>A08.027}   * 參考 {ref>A08.027}
行 2203: 行 2248:
@[0189a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a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a0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種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何等為十?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初力……」乃至漏盡,如上說。+@[0189a0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種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何等為十?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初力……」乃至漏盡,如上說。
@[0189a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9a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212: 行 2257: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229: 行 2269:
@[0189a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a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有來問如來處非處智力,如如來處非處智力所知所見所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如是乃至[[漏盡智力]]……」廣說如上。+@[0189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有來問如來處、非處智力,如如來處、非處智力所知所見所覺,成等正覺,為彼記說。如是乃至漏盡智力……」廣說如上。
@[0189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9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238: 行 2278: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254: 行 2289:
@[0189a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a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a2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不諂不偽,質直心生}--<若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諂不偽-[1]-,[[質直]]-[]-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0189a2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不諂不偽,質直心生}--<若比丘來為我聲聞,不諂不偽-[1]-,[[質直]]-[]-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為其說法。>-晨朝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若日暮時為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
-@[0189a29]@「謂五學力、十種如來力。-{五學力}--<何等為五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十種力。何等為十?謂是處如實知非處……」如上十力廣說。「若有來問處非處智力者,如如來處非處智等正覺所知所見所覺,為彼記說,乃至漏盡智力,亦如是說。諸比丘!處非處智力者,我說是定非不定,乃至[[漏盡智]]-[]-者,我說是[[定]]-[]-非不定,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0189a29]@「謂五學力、十種如來力。何等為五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來十種力。何等為十?謂是處如實知非處……」如上十力廣說。「若有來問處、非處智力者,如如來處、非處智等正覺所知所見所覺,為彼記說,乃至漏盡智力,亦如是說。諸比丘!處、非處智力者,我說是[[定]]-[]-非不定,乃至漏盡智者,我說是定非不定,定者正道,非定者邪道。」
@[0189b0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9b0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267: 行 2302:
====[註解]==== ====[註解]====
-[] 彼彼意解作證:+[] 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凡是所有佛法,能夠一一理解及親身體證的,皆出自於佛陀無所畏懼的大智慧。
-[] 無畏智: +[] 質直:樸實正直。
- +
-[] 質直:正直不奉承。+
[] 勝進處:比前階段更殊勝的境界。 [] 勝進處:比前階段更殊勝的境界。
-[] 漏盡智:斷盡煩惱、解脫生死的智慧。 +[] 定:確定的。如同在「定理」一詞中的用法。
- +
-[] 定:確定,即確實有的事。+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289: 行 2320:
{{:agama:力相應表_from_宏恆.jpg|}} {{:agama:力相應表_from_宏恆.jpg|}}
-由上述整理也可見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佛陀最常提到的五力。五力要推動、貫徹的是什麼事情?斷惡修善、達成解脫。+由上表的整理可以看到佛陀最常提到的是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五種力,其次則是慚力、愧力。這些都是能夠支持我們貫徹斷惡修善、達成解脫的力量。
常覺得力不從心、無法貫徹修行的想法?那麼應該好好檢視「力相應」當中提到的各種力,思考該培養哪些力量以克服修行的障礙。 常覺得力不從心、無法貫徹修行的想法?那麼應該好好檢視「力相應」當中提到的各種力,思考該培養哪些力量以克服修行的障礙。
- 
=====[導讀:七覺支間的關係;覺支相應 (1/2)]===== =====[導讀:七覺支間的關係;覺支相應 (1/2)]=====
行 2303: 行 2333:
  -擇法覺支: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擇法覺支: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精進覺支:勇猛精勤,修習四正斷。   -精進覺支:勇猛精勤,修習四正斷。
-  -喜覺支:契合於佛法而生的歡喜、法喜。+  -喜覺支: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支、輕安覺支。   -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支、輕安覺支。
  -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  -捨覺支: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  -捨覺支: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七覺支又譯為七覺分、七覺意。這七覺支是實修時相當重要的原理,要依次序熟記。 七覺支又譯為七覺分、七覺意。這七覺支是實修時相當重要的原理,要依次序熟記。
七覺支之間可以有次第的關係,例如念覺支修得好,自然能增進擇法覺支,詳見以下第711經的說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著重在修行特定的覺支以對治修行上的不平衡,詳見卷二十七第714經的說明。 七覺支之間可以有次第的關係,例如念覺支修得好,自然能增進擇法覺支,詳見以下第711經的說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著重在修行特定的覺支以對治修行上的不平衡,詳見卷二十七第714經的說明。
 +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和七覺支是此消彼長的關係:五蓋增長,七覺支就薄弱;五蓋減輕,就能增長七覺支。因此要生起七覺支,首先得對治五蓋。
《雜阿含經》「覺支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704~711經和卷二十七,是解說七覺支的相關經文。 《雜阿含經》「覺支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704~711經和卷二十七,是解說七覺支的相關經文。
行 2320: 行 2352:
@[0189b1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b1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b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念覺支不起,已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1]-、喜、定、捨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退。+@[0189b1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不正思惟增五蓋、退七覺支}-若不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則起,已起貪欲蓋[[重生令增廣]]-[]-;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重生令增廣。未起[[念覺支]]-[]-不起,已起念覺支則退;未起[[擇法]]-[]-、[[精進]]-[]-、[[猗]]-[1]--[]-、[[喜]]-[]-、[[定]]-[]-、[[捨覺支]]-[]-不起,已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退。
@[0189b17]@「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未起念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 @[0189b17]@「若比丘正思惟者,未起貪欲蓋不起,已起貪欲蓋令滅;未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不起,已起瞋恚、睡眠、掉悔、疑蓋則斷。未起念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未起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則起,已起者重生令增廣。」
行 2333: 行 2365:
====[註解]==== ====[註解]====
-[] 蓋:覆蓋。指煩惱,因煩惱會覆蓋行者,使不得清淨信心,故稱為蓋。+[] 重生令增廣:讓它再生並增加、擴大。 
 + 
 +[] 念覺支:專注清楚,修習[[四念處]]。其中「念」是專注清楚,「覺」即覺悟,「支」即分支、部分。「念覺支」即「覺悟的念的要素(部分)」,由修習四念處而成。 
 + 
 +[] 擇法:即「擇法覺支」,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 
 +[] 精進:即「精進覺支」,勇猛精勤修行。 
 + 
 +[] 猗:即「猗覺支」,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分、輕安覺分。 
 + 
 +[] 喜:即「喜覺支」,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 
 +[] 定:即「定覺支」,入定而不散亂。 
 + 
 +[] 捨覺支: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342: 行 2388: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  *「正思惟」能滅五蓋、增廣七覺支:
 +
 +本經表示「正思惟」能滅五蓋、增廣七覺支。遇到五蓋時正思惟,就會想辦法分析、找方法排除五蓋,而不是沉迷於五蓋隨波逐流,自然逐漸能滅五蓋、增長七覺支了。
 +
 +至於面對五蓋、七覺支,能如何一一正思惟?可見卷二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一五|第715經]]。
 +
 +  *五蓋有什麼可在打坐時觀察的例子?
 +
 +
 +{{:agama:卷24第611經_五蓋圖_r改.jpg?520|}}
 +
 +
 +貪欲蓋為感官慾望,只要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慾望即是貪欲蓋。例如打坐時聽到悅耳的聲音,在沒有貪欲蓋時,聲音只是聲音,心念會拉回打坐的方法上,不會因為悅耳的聲音而多起心動念;但如果對悅耳的聲音起了貪欲,念念不忘甚至餘音繞樑,就不可能專注在方法上了。另一種情況是打坐時想起了過去某件美好愉悅的事物,忘不了,跟著跑,這也是因為放不下貪欲蓋。
 +
 +瞋恚蓋是在面對違逆、不順心的境界時所產生。例如打坐時窗外有機車經過的噪音,在沒有瞋恚蓋時,噪音只是噪音,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船過水無痕。但如果聽到噪音而起瞋心,心中開始抱怨:「為什麼那機車騎士沒有公德心,吵我打坐!」那就是生起了瞋恚蓋,心就無法平靜。另一個例子是打坐時腿痛,在沒有瞋恚蓋時,腿痛只是痛,也是無常的一種世間現象。但如果因此而厭惡腿痛,心開始煩躁,就是生起了瞋恚蓋,腿痛就會造成心中的苦。
 +
 +睡眠蓋是昏沉和嗜睡,心沉悶怠惰。只要開始打瞌睡而忘了專注、忘了方法、忘了念頭,渾渾噩噩地度過打坐的時光,通常就是起了睡眠蓋。
 +
 +掉悔蓋是心浮動靜不下來。舉凡打坐時想東想西,回憶過去或是想像未來,妄念紛飛,心中像開運動會,心難以定在所緣上,都是起了掉悔蓋。
 +
 +疑蓋是疑惑,尤其是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初學者自然會有各種疑惑,例如對修行方法的疑惑,這類疑惑問清楚就解決了。但還有一些難以徹底解決的疑惑,例如:「這樣修行下去真得能解脫嗎?」則要證果的聖者才能完全無疑。縱使是對佛法已有深入瞭解的老參,理智上知道如何才對修行有益,只要有疑蓋,自心猶豫不明,對佛法還沒有堅固不壞的淨信心,面對欲望或各種外境時就容易動搖。
 +
 +因此這五蓋的確是會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打坐時透過覺察五蓋的現前,能讓五蓋的力量減弱甚至消失;佛陀更教導我們觀察因緣,親身觀察並思考什麼原因造成自己生起了五蓋,瞭解五蓋的成因,消極來說就能盡量避免生起五蓋的原因,積極來說就能夠對治五蓋。當打坐能持續地沒有五蓋時,就能漸次生起七覺支。
 +
 +====[進階辨正]====
 +
 +  *[[什麼是「喜覺支」]]
 +  *[[什麼是「猗」]]
=====(七〇五)@@[0189b24]@@===== =====(七〇五)@@[0189b24]@@=====
行 2349: 行 2424:
@[0189b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b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b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五退法(五蓋)}--<有[[五退法]]-[]-。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退法。>--{七覺支}--<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名不退法。>-」+@[0189b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則退法。若修習七覺支,多修習令增廣,是則不退法。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名不退法。」
@[0189c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9c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359: 行 2434:
====[註解]==== ====[註解]====
-[一] 五退法:此指五蓋,因五蓋能覆蓋行者使不得或退失清淨信心。 +[] 退法:讓人退步、墮落的法。
- +
-[二]  +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378: 行 2449:
@[0189c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c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c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1]-,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如此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0189c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1]-,能[[]]-[]-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如此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
-@[0189c08]@「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為明、為目-[2]-,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0189c08]@「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為明、為目-[2]-,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0189c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89c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393: 行 2464:
====[註解]==== ====[註解]====
-[] 不轉趣涅槃:+[] 羸:衰弱。讀音同「雷」。
-[] 七覺支:覺悟的七個要素 (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覺支、(4)喜覺支、(5)輕安覺支、(6)定覺支、(7)捨覺支。 +[] 不轉趣:不導向。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411: 行 2480:
@[0189c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c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89c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障-[1]-、五蓋-[2]-,煩惱於心,能[[羸]]-[]-智慧,障閡-[3]-之分,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4]-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障閡[*]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0189c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障-[1]-、五蓋-[2]-,煩惱於心,能羸智慧,障礙-[3]-之分,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4]-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如此五蓋,為覆為蓋,煩惱於心,令智慧羸,為[[障礙[*]分]]-[]-,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0189c20]@「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等……」如上說,乃至捨覺支。「如此七覺支,非[[翳]]-[]-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爾時,世尊即說偈曰-[5]-: @[0189c20]@「若七覺支,非覆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等……」如上說,乃至捨覺支。「如此七覺支,非[[翳]]-[]-非蓋,不惱於心,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爾時,世尊即說偈曰-[5]-:
行 2423: 行 2492:
 念覺支為首,  擇法正思惟,\\  念覺支為首,  擇法正思惟,\\
 精進猗喜覺,  三昧捨覺支,\\  精進猗喜覺,  三昧捨覺支,\\
- 如此七覺支-[6]-,  牟尼之正道,\\ + 如此七覺支-[6]-,  [[牟尼]]-[]-之正道,\\ 
- 隨順大仙人,  脫生死怖畏。」\\+ 隨順[[大仙人]]-[]-,  脫生死怖畏。」\\
@[0190a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0a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434: 行 2503:
[2] 「蓋」,巴利本作 Nīvaraṇa。 [2] 「蓋」,巴利本作 Nīvaraṇa。
-[3]「閡」,宋、元、明三本作「礙」。[*]+[3]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4]「恚」,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4]「恚」,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高麗藏補上。
行 2445: 行 2514:
====[註解]==== ====[註解]====
-[] 羸:羸音雷,衰弱的意思。+[] 障礙分:障礙的要素、部分。
-[] 令智慧羸:(羸音雷,衰弱的意思。)此指五蓋將心矇蔽,使慧力衰弱。+[] 翳:遮蔽;障蔽。
-[] 障閡分:閡音合,阻礙間隔的意思。此指五蓋諸障礙,阻隔著人由無明趣向明,由輪迴趣入涅槃。+[] 真諦:真實。
-[] 翳:遮蔽;障蔽。+[]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在這裡特指釋迦牟尼佛。
-[] 真諦:真理;真實。+[] 大仙人:在這裡特指佛陀。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467: 行 2536:
@[0190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0a0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0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捨諸世務,出家學道,剃除鬚髮,著袈裟-[1]-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是出家,而於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取相,趣色欲想,為欲心熾盛,燒心燒身,返-[2]-俗還戒而自退沒。厭離俗務,出家學道而反染著,增諸罪業而自破壞,沈翳沒溺。+@[0190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族姓子捨諸世務,出家學道,剃除鬚髮,著袈裟衣-[1]-,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是出家,而於其中,有愚癡士夫依止聚落城邑,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攝其念,觀察女人少壯好色而生染著,不正思惟,[[心馳取相]]-[]-,趣色欲想,為欲心熾盛,燒心燒身,返-[2]-俗[[還戒]]而自[[退沒]]-[]-。厭離俗務,出家學道而反染著,增諸罪業而自破壞,沈翳沒溺。
-@[0190a18]@「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而樹-[3]-生長巨大,而能映障眾雜小樹,[[蔭翳萎悴]]-[]-,不得生長。何等為-[4]-五?謂揵遮耶-[5]-樹、迦捭多羅-[6]-樹、阿濕波他-[7]-樹、優曇鉢羅-[8]-樹、尼拘留他-[9]-樹。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能令諸節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0190a18]@「有五種大樹,其種至微,而樹-[3]-生長巨大,而能[[映障]]-[]-眾雜小樹,[[蔭翳萎悴]]-[]-,不得生長。何等為-[4]-五?謂[[揵遮耶-[5]-樹]]-[]-、[[迦捭多羅-[6]-樹]]-[]-、[[阿濕波他-[7]-樹]]-[]-、[[優曇鉢羅-[8]-樹]]-[]-[[尼拘留他-[9]-樹]]-[]-。如是五種心樹,種子至微,而漸漸長大,蔭覆諸節,能令諸節蔭覆墮臥。何等為五?謂貪欲蓋漸漸增長,睡眠、掉悔、疑蓋漸漸增長,以增長故,令善心蔭覆墮臥。
-@[0190a25]@「若-[10]-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0190a25]@「若-[10]-修習七覺支,多修習已,轉成不退。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如是七覺支,修習多修習已,轉成不退轉。>-」
@[0190a2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0a2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477: 行 2546:
====[校勘]==== ====[校勘]====
-[1]「裟」,宋、元、明三本作「裟衣」。+[1] 大正藏無「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返」,宋、元、明、聖四本作「反」。 [2]「返」,宋、元、明、聖四本作「反」。
行 2500: 行 2569:
====[註解]==== ====[註解]====
-[] 蔭翳萎悴:翳音易,隱藏、遮蔽的意思。此指五種大樹,樹蔭覆蓋大樹底下小樹,陽光無法照到小樹,使得小樹無法生長而枯萎憔悴。譬喻五蓋能覆蓋微細正向心念使其墮弱而至消失。+[] 心馳取相:心奔馳於外境、執著於外相。
-[] 節:植物枝幹分段的地方。+[] 退沒:墮落。
-[] +[] 映障:遮蔽障礙。 
 + 
 +[] 蔭翳萎悴:陽光被遮擋了而枯萎、長不好。 
 + 
 +[] 揵遮耶樹:紅椿樹,為楝科香椿屬的落葉大喬木,株高可達三十五公尺,基部有板根。 
 + 
 +[] 迦捭多羅樹:梨樹,株高可達二十公尺。 
 + 
 +[] 阿濕波他樹:菩提樹的別名,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二十公尺。 
 + 
 +[] 優曇鉢羅樹: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長在樹幹上,由沒有葉子的小枝簇生,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羅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 
 + 
 +[] 尼拘留他樹:孟加拉榕,為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婁陀樹、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律樹。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511: 行 2592: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本經提到「修習多修習」七覺支,能夠達到不退轉的程度,這是因為七覺支圓滿後能證悟,而且七覺支修得好時,自然沒有五蓋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也呼應本卷第705經說五蓋是「退法」、七覺支是「不退法」。
 +
 +====[進階辨正]====
 +
 +[[什麼是「迦捭多羅樹」]]
=====(七〇九)@@[0190b01]@@===== =====(七〇九)@@[0190b01]@@=====
行 2518: 行 2605:
@[0190b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0b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0b02]@「若比丘專一其心,側聽正法,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轉進滿足。何等為斷五法?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是名五法斷。何等修習七法?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修此七法,轉進滿足。」+@[0190b02]@「若比丘專一其心,[[側聽]]-[]-正法,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轉進滿足。何等為斷五法?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是名五法斷。何等修習七法?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修此七法,轉進滿足。」
@[0190b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0b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527: 行 2614:
====[註解]==== ====[註解]====
-[一]  +[] 側聽:側著耳朵仔細聽。
- +
-[二]  +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545: 行 2628:
@[0190b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0b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0b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1]-等]]-[]-,究竟苦邊。」+@[0190b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弟子清淨信心,專精聽法者,能斷五法,修習七法,令其滿足。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掉悔、疑,此蓋則斷。何等七法?謂念覺支,擇法、精進、猗、喜、定、捨覺支。此七法修習滿足,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1]-等]]-[]-,究竟苦邊。」
@[0190b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0b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2552: 行 2635:
[1]「間」,明本作「明」。 [1]「間」,明本作「明」。
- 
====[註解]==== ====[註解]====
-[一] 慢無間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這邊的「無間等」是止滅的意思。 +[] 慢無間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又譯為「正慢無間等」、「正無間等」。
- +
-[二]  +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566: 行 264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提到「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因此可定義心解脫為離貪欲,慧解脫為離無明。另一方面,真正離貪欲者為阿羅漢,阿羅漢自然也離無明。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什麼是「慢無間等」]] [[什麼是「慢無間等」]]
- 
=====(七一一)@@[0190b22]@@===== =====(七一一)@@[0190b22]@@=====
行 2576: 行 2654:
@[0190b22]@如是我聞: @[0190b22]@如是我聞:
-@[0190b22]@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1]-山]]-[]-中。+@[0190b22]@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1]-山]]-[]-中。
-@[0190b23]@時,有無畏王子-[2]-,日日步涉,[[仿佯]]-[]--[3]-遊行,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尊復云何?」+@[0190b23]@時,有[[無畏王子]]-[2]--[]-,日日步涉,[[仿佯]]-[3]--[]-遊行,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尊復云何?」
@[0190b27]@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4]-,不思而說,愚癡、不辨-[5]-、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故。何因、何緣眾生煩惱?何因、何緣眾生清淨?謂眾生貪欲增上,於他財物、他眾具而起貪言:『此物於我有者,好、不離、愛樂。』於他眾生而起恨心、兇心,[[計挍]]-[]-、欲打、欲縛、欲伏,[[加諸不道]]-[]-。為造眾難,不捨瞋恚,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動]]-[]-,內不寂靜,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在疑。無畏。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如是因、如是緣眾生清淨。」 @[0190b27]@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4]-,不思而說,愚癡、不辨-[5]-、不善,非知思,不知量,作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煩惱,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煩惱,有因、有緣眾生清淨故。何因、何緣眾生煩惱?何因、何緣眾生清淨?謂眾生貪欲增上,於他財物、他眾具而起貪言:『此物於我有者,好、不離、愛樂。』於他眾生而起恨心、兇心,[[計挍]]-[]-、欲打、欲縛、欲伏,[[加諸不道]]-[]-。為造眾難,不捨瞋恚,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動]]-[]-,內不寂靜,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在疑。無畏。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如是因、如是緣眾生清淨。」
行 2584: 行 2662:
@[0190c10]@無畏白佛:「瞿曇!一分之蓋,足煩惱心,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0190c10]@無畏白佛:「瞿曇!一分之蓋,足煩惱心,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0190c12]@-{七覺支的解說及次第}-佛告無畏:「若婆羅門有一勝念,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於爾時習-<念覺支>-。修念覺已,念覺滿足,念覺滿足已,則於選擇分別思惟,爾時-<擇法覺支>-修習。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精進覺支>-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想。修-<喜覺支>-,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喜覺支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猗覺支>-。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已心定,則修-<定覺支>-。修定覺支已,定覺滿足,定覺滿足已,貪憂滅,則[[捨心]]-[]-生,修-<捨覺支>-。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此緣眾生清淨。」+@[0190c12]@-{七覺支的解說及次第}-佛告無畏:「-<若婆羅門有一[[勝念]]-[]-,決定成就,久時所作,久時所說,能隨憶念,當於爾時習__念覺支__,修念覺已,念覺滿足。念覺滿足已,則於[[選擇分別思惟]]-[]-,爾時__擇法覺支__修習,修擇法覺支已,擇法覺支滿足。彼選擇、分別、思量法已,則精進[[方便]]-[]-,__精進覺支__於此修習,修精進覺支已,精進覺支滿足。彼精進方便已,則歡喜生,離諸[[]]-[]-想,修__喜覺支__,修喜覺支已,則喜覺支滿足。喜覺支滿足已,身心[[猗息]]-[]-,則修__猗覺支__,修猗覺支已,猗覺滿足。身猗息已,則愛樂,愛樂已心定,則修__定覺支__,修定覺支已,定覺滿足。定覺滿足已,貪憂滅,則捨心生,修__捨覺支__,修捨覺支已,捨覺支滿足。如是,無畏!此因、此緣眾生清淨。>-
@[0190c26]@無畏白瞿曇:「若一分滿足,令眾生清淨,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當何-[6]-名此經?云何奉持?」 @[0190c26]@無畏白瞿曇:「若一分滿足,令眾生清淨,況復一切?」無畏白佛:「瞿曇!當何-[6]-名此經?云何奉持?」
行 2613: 行 2691:
[8] 大正藏無「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 大正藏無「經」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 
-====[註解]==== 
[]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角。 [] 耆闍崛山:為音譯,義譯為「靈鷲山」,因山頂似鷲頭、且山中多鷲而得名。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角。
-[] 仿佯:四處游蕩;遨游。+[] 無畏王子:優婆塞名,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後皈依佛。又譯為「阿婆耶」。 
 + 
 +[] 仿佯:遊蕩;遨遊。
[] 計挍:即「計較」。 [] 計挍:即「計較」。
-[] 加諸不道:對他人做不好的事情。(?)+[] 加諸不道:施加各種不好的行為。
[] 掉動:即「掉舉」,心躁動不安。 [] 掉動:即「掉舉」,心躁動不安。
 +
 +[] 勝念:最好的念,即「正念」。「正念」指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
 +[] 選擇分別思惟:揀擇、分辨、解析。
[] 方便:努力;採用方法以達成目標。 [] 方便:努力;採用方法以達成目標。
行 2630: 行 2713:
[] 食:這裡指「世俗的」。 [] 食:這裡指「世俗的」。
-[] 猗息: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通「倚」,依的意思;「息」為休息、停止的意思。 +[] 猗息:輕鬆安穩,又譯為「輕安」。「猗」是輕鬆美好的意思,讀音同「依」;「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
- +
-[] 捨心:放下一切而沒有執著的心。+
[] 希出入:很少出外活動。 [] 希出入:很少出外活動。
行 2640: 行 2721: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1} 
  * {ref>S46.56}   * {ref>S46.5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七覺支的次第:四念處作為念覺支,能促成後續的其他覺支;有念覺支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支;精進修行自然產生法喜,而為喜覺支;法喜能讓身心輕安,是猗覺支;輕安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有了定後能徹底放下而平等、解脫,是捨覺支。+{{ :agama:decoration:investment-5241253_1920.jpg?320|}} 
 + 
 +五蓋因緣能讓眾生煩惱,七覺支因緣能讓眾生清淨。 
 + 
 +本經更清楚解釋七覺支的次第: 
 +  - 修行四念處,時時正念覺知、安住在當下,就是念覺支; 
 +  - 有念覺支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 
 +  - 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支; 
 +  -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是喜覺支; 
 +  - 歡喜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支; 
 +  - 身心輕鬆安穩伴隨著更高層次的樂,而容易得定,是定覺支; 
 +  - 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支。 
 + 
 +\\ 
 +細部來說,修行四念處而能活在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正念也成為最佳的指導者,因為清楚明白身心的狀態而能調整修行的腳步及次第,或是對於較弱的覺支加以補強,如卷二十七第714、715經所述。這樣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支。有了擇法覺支,對內可以發現心中的貪、瞋、癡等不善及其原因而捨離,辨別不貪、不瞋、不癡的狀態以自勵,對外也可以辨別三毒熾盛的惡知識而遠離、觀察息滅三毒的善知識而學習。基於擇法覺支以生起、增進有益的善法(「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捨棄、避免無益的惡法(「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就是四正斷,也就是精進覺支。 
 +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培養這心中的歡喜(以及能增進這非世俗的歡喜的原因),有助於生起後續的覺支。例如有的人念佛能心生歡喜、讀經可心生歡喜、感恩三寶而心生歡喜、布施而心生歡喜、靜坐離於俗務而心生歡喜。愈修行愈歡喜因而能身心輕鬆安穩,相較之下世俗五欲的吸引力也就減輕,更能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身心輕鬆安穩」即是猗覺支,「更專注在修行上不亂攀緣」自然修定時能更加專心、穩定,有助於成就定覺支。 
 + 
 +在具足正「念」地「擇法」因此「精進」而有「喜」的鼓勵時,身心輕安(「猗」)穩「定」,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體會覺悟所需的捨離,徹底放下,即捨覺支。 
 + 
 +這樣子即可從修習四念處開始,漸次圓滿七覺支。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什麼是「擇法覺支」]]+  *[[什麼是「擇法覺支」]] 
 +  *[[研討:則於選擇分別思惟]] 
 +  *[[研討:經中七覺支次第的不同版本]] 
 +  *[[研討:布施而心生歡喜的例子]]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1]-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1]- ======
 +
 +
 +
====[校勘]==== ====[校勘]====
[1] 聖本在「六」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1] 聖本在「六」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1528996372.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6/15 01:1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2.696578025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