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 2018/06/15 00:12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 2022/05/29 17:07 目前版本
行 208: 行 208:
[二] 所應處:所應該要做的。 [二] 所應處:所應該要做的。
-[三] 須陀洹果:斷身見(執著於五陰有「我」的見解)、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投生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三] 須陀洹果:見到真理,而斷身見(執著於有「我」)、戒取(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疑(對於真理的懷疑猶豫;對佛法僧戒的疑惑)的聖人,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初果,又稱為預流果。
[四] 斯陀含果:斷身見、戒取、疑,貪、瞋、癡薄的聖人,最多投生至天界再投生人間,往返一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二果,又稱為一來果。 [四] 斯陀含果:斷身見、戒取、疑,貪、瞋、癡薄的聖人,最多投生至天界再投生人間,往返一次,就能涅槃。是四沙門果(解脫的四階段果位)的第二果,又稱為一來果。
行 443: 行 443:
@[0066c23]@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0066c23]@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0066c25]@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正觀集滅,則不落有無二邊}--<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七]-,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八]-,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2]-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3]-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0066c25]@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正觀集滅,則不落有無二邊}--<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七]-,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八]-,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2]-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3]-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0067a08]@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悉-[4]-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0067a08]@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悉-[4]-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行 476: 行 476:
[二] 闡陀: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時,駕馬車載太子出城的僕從。佛陀成道六年後,隨佛出家,但自恃出身貴族而輕賤諸比丘,愛罵人,是結黨不守戒律的六位惡比丘之一。佛滅度後從阿難學道,終證阿羅漢。又譯為「車匿」。 [二] 闡陀: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時,駕馬車載太子出城的僕從。佛陀成道六年後,隨佛出家,但自恃出身貴族而輕賤諸比丘,愛罵人,是結黨不守戒律的六位惡比丘之一。佛滅度後從阿難學道,終證阿羅漢。又譯為「車匿」。
-[三] 攝:收藏。+[三] 攝:整理。
[四] 戶鈎:門鑰匙。又譯為「戶鑰」。 [四] 戶鈎:門鑰匙。又譯為「戶鑰」。
-[五] 攝舉:收藏。+[五] 攝舉:整理、放置。
[六] 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一切形成物都不能永恆存在,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沒有實有、不變、獨存的成分,究竟之處為一切都止息了的涅槃。此即可用來鑑別是否為佛法的「三法印」。 [六] 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一切形成物都不能永恆存在,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沒有實有、不變、獨存的成分,究竟之處為一切都止息了的涅槃。此即可用來鑑別是否為佛法的「三法印」。
 +
 +[] 計著:計較;執著。
[七] 中道:不走極端、不偏不倚的觀念或行為。 [七] 中道:不走極端、不偏不倚的觀念或行為。
行 528: 行 530:
@[0067a22]@如是我聞: @[0067a22]@如是我聞:
-@[0067a22]@一時,佛住[[拘留]]-[一]-國雜色牧牛聚落。+@[0067a22]@一時,佛住[[拘留]]-[一]-國[[雜色牧牛聚落]]-[]-。
@[0067a23]@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二]-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0067a23]@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二]-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行 558: 行 560:
====[註解]==== ====[註解]====
-[一] 拘留: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一] 拘留: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又譯為「拘樓」、「拘流」。 
 + 
 +[] 雜色牧牛聚落:地名,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調牛聚落」、「調伏駮牛聚落」、「法行城」,音譯為「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
[二] 知見:了知、見到。也就是經文常見的「如實知、如實見」。 [二] 知見:了知、見到。也就是經文常見的「如實知、如實見」。
行 726: 行 730:
[三] 長夜:長時間。 [三] 長夜:長時間。
-[四] 慈心:願給一切眾生安樂的心。+[四] 慈心:願給眾生安樂的心。
[五] 劫:時間單位,代表極長的時間。 [五] 劫:時間單位,代表極長的時間。
-[六]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六]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的最高天。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
[七] 梵世:色界初禪天的統稱,由上而下可分為: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 [七] 梵世:色界初禪天的統稱,由上而下可分為:大梵天、梵輔天、梵眾天。
-[八] 大梵王:色界初禪天當中最高層大梵天的天主,統領千個梵天。+[八] 大梵王:色界初禪天當中最高層大梵天的天主,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天王」、「大梵天」、「大梵王」、「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九]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九]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行 742: 行 746:
[十一] 四天下:古代印度人認為人間分成東南西北四大洲,稱為四天下。 [十一] 四天下:古代印度人認為人間分成東南西北四大洲,稱為四天下。
-[十二] 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輪王前飛行引導,使輪王所向無敵。+[十二] 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轉輪王前飛行引導,使轉輪王所向無敵。
[十三] 象寶:能日行千里的白象王。 [十三] 象寶:能日行千里的白象王。
行 989: 行 993:
  *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或許為《維摩詰所說經》卷一〈佛國品1〉:「隨其心淨,則佛土淨」(CBETA, T14, no. 475, p. 538, c5) 所本。《維摩詰所說經》的說法可說是此篇結合卷九第230經的「世間」定義(六入處因緣)的衍生說法。\\   *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或許為《維摩詰所說經》卷一〈佛國品1〉:「隨其心淨,則佛土淨」(CBETA, T14, no. 475, p. 538, c5) 所本。《維摩詰所說經》的說法可說是此篇結合卷九第230經的「世間」定義(六入處因緣)的衍生說法。\\
-  *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或許也和俗話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相關。+  *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也可以俗話說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舉例。
  * 「譬如畫師」一段,在《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7、378經也有呼應的譬喻,表示眾生因貪喜四食(能長養五陰)而沈陷輪迴,猶如畫師能以色彩造各種畫作。這個譬喻,或許在《華嚴經》〈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一段,改作正面的引申說法,〈覺林菩薩偈〉的結尾「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CBETA, T10, no. 279, p. 102, b1),也和本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呼應,在研習本經後,或許更能掌握其意涵。   * 「譬如畫師」一段,在《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77、378經也有呼應的譬喻,表示眾生因貪喜四食(能長養五陰)而沈陷輪迴,猶如畫師能以色彩造各種畫作。這個譬喻,或許在《華嚴經》〈覺林菩薩偈〉「譬如工畫師」一段,改作正面的引申說法,〈覺林菩薩偈〉的結尾「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CBETA, T10, no. 279, p. 102, b1),也和本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呼應,在研習本經後,或許更能掌握其意涵。
行 1065: 行 1069:
@[0070b20]@答言:「不也,世尊!」 @[0070b20]@答言:「不也,世尊!」
-@[0070b20]@「比丘!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聖弟子觀此五受陰非我、非-[1]-我所。如是觀時,於諸世間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070b20]@「比丘!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聖弟子觀此五受陰非我、非-[1]-我所。如是觀時,於諸世間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070b29]@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070b29]@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076: 行 1080:
[一] 祇桓:「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 [一] 祇桓:「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佛陀的道場之一,由給孤獨長者向祇陀太子買下土地,並由祇陀太子布施樹林。
 +
 +[] 取著:執取;執著。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098: 行 1104:
@[0070c07]@「譬如,比丘!如人[[刈]]-[九]-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0070c07]@「譬如,比丘!如人[[刈]]-[九]-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 http://163.23.253.211/93-94/94%E5%B9%B4/53/%E8%8A%92%E6%9E%9C%E6%A8%B9/%E8%8A%92%E6%9E%9C05.JPG?291x218}}+{{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9/Mangoes_in_paper_bags.jpg?384}}
@[0070c10]@「譬如[[菴羅-[1]-果]]-[十]-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0070c10]@「譬如[[菴羅-[1]-果]]-[十]-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行 1129: 行 1135:
[三] 色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 [三] 色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
-[四] 無色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四] 無色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例如對於無色界的受、想、行、識的渴愛。
[五] 掉:即「掉舉」,內心躁動不安。 [五] 掉:即「掉舉」,內心躁動不安。
行 1219: 行 1225:
[三] 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外境進入身心的門戶,因此稱為根門。 [三] 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外境進入身心的門戶,因此稱為根門。
-[四]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註: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四]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案: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
[五] 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五] 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行 1225: 行 1231:
[六] 正應如是,不離貪欲說法:未離貪的情形,的確應該是這樣。 [六] 正應如是,不離貪欲說法:未離貪的情形,的確應該是這樣。
-[七] 害覺:加害別人的意向。此處的「覺」即「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覺(尋)」。+[七] 害覺:加害別人的念頭。「覺」在這裡指念頭,也是「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覺(尋)」,把心投向目標。禪定時心投向專注的目標,日常生活裡心則投向各種不同的目標。
[八] 邪命:不正當的謀生。 [八] 邪命:不正當的謀生。
行 1254: 行 1260:
@[0071c28]@爾時,世尊心已垂愍梵天故,默然而許。時,大梵天知佛世尊默然已許,為佛作禮,右遶三[[匝]],忽然不現。 @[0071c28]@爾時,世尊心已垂愍梵天故,默然而許。時,大梵天知佛世尊默然已許,為佛作禮,右遶三[[匝]],忽然不現。
-@[0072a01]@爾時世尊,大梵天王還去未久,即還祇樹給孤獨園。敷[[尼師檀-[1]-]],[[歛-[2]-身正坐]]-[五]-,[[表現微相]]-[六]-,令諸比丘敢來奉見。時,諸比丘來詣佛所,懷-[3]-慚愧色,前禮佛足,却坐一面。+@[0072a01]@爾時世尊,大梵天王還去未久,即還祇樹給孤獨園。敷[[尼師壇-[1]-]],[[歛-[2]-身正坐]]-[五]-,[[表現微相]]-[六]-,令諸比丘敢來奉見。時,諸比丘來詣佛所,懷-[3]-慚愧色,前禮佛足,却坐一面。
@[0072a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出家的目的}-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鉢,家家乞食,[[如被禁-[4]-呪]]-[七]-。所以然者,為求[[勝義]]-[八]-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究竟苦邊]]故。諸善男子!汝不為王賊所使、非負債人、不為恐怖、不為失命而出家,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汝等不為此而出家耶?」 @[0072a0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出家的目的}-出家之人,卑下活命,剃髮持鉢,家家乞食,[[如被禁-[4]-呪]]-[七]-。所以然者,為求[[勝義]]-[八]-故,為度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究竟苦邊]]故。諸善男子!汝不為王賊所使、非負債人、不為恐怖、不為失命而出家,正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汝等不為此而出家耶?」
行 1273: 行 1279:
====[校勘]==== ====[校勘]====
-[1]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1]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2] 「歛」,大正藏原為「𣫍」,今依據明本改作「歛」。 [2] 「歛」,大正藏原為「𣫍」,今依據明本改作「歛」。
行 1315: 行 1321:
[十一] 不為樵伐之所採拾:(焚燒屍體燒剩而丟棄在墓地間的柴)沒有砍柴的人想要撿來用。 [十一] 不為樵伐之所採拾:(焚燒屍體燒剩而丟棄在墓地間的柴)沒有砍柴的人想要撿來用。
-[十二] 無相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十二] 無相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詳見卷三第80經、卷十八第502經。
[十三] 信樂:確信和愛樂。 [十三] 信樂:確信和愛樂。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1528992769.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6/15 00:1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3748331069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