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a1:增壹阿含經高幢品第二十四 2018/08/10 09:29 |
agama1:增壹阿含經高幢品第二十四 2025/01/31 14:34 目前版本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第二天(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 + | []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
| | | |
| [] 幢:在高舉的竿柱繫上絲帛作圓桶狀的旗幟。 | | [] 幢:在高舉的竿柱繫上絲帛作圓桶狀的旗幟。 |
| | | |
- | [] 伊沙:帝釋天左側的天王。又譯為「伊舍那」。(另有伊舍那天是色界頂的第四禪天的天王,又譯為大自在天、摩醯首羅天。) | + | [] 伊沙:為音譯,義譯為「自在天」,在佛教造像中常為帝釋天左側的天王。又譯為「伊舍那」、「伊沙那」、「伊濕波羅」。 |
| | | |
- | [] 婆留那:帝釋天右側的天王。 | + | [] 婆留那:為音譯,義譯為「水天」,在佛教造像中常為帝釋天右側的天王。又譯為「婆樓那」。 |
| | | |
- | [] 四雙八輩:即四向四果,也就是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向果為一雙,四種的一雙也就是八輩。 | + | []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
| | | |
| [] 釋提桓因: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稱為「天帝釋」。 | | [] 釋提桓因: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稱為「天帝釋」。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ref>Za35.12} | +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一|《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81經]]。 |
| * {ref>S11.01.03} | | * {ref>S11.01.03} |
| | | |
| @[0615c14]@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復以天耳徹聽,聞有此言,那優羅父母-[24]-啼哭不可稱計。爾時,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惡鬼住處。時,彼惡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處。是時,世尊入鬼住處而坐,[[正身正意]]-[]-,[[結跏趺坐]]-[]-。 | | @[0615c14]@爾時,世尊以天眼清淨,復以天耳徹聽,聞有此言,那優羅父母-[24]-啼哭不可稱計。爾時,世尊以[[神足]]力,至彼山中惡鬼住處。時,彼惡鬼集在雪山北鬼神之處。是時,世尊入鬼住處而坐,[[正身正意]]-[]-,[[結跏趺坐]]-[]-。 |
| | | |
- | @[0615c19]@是時,那優羅小兒漸以至彼惡鬼住處。是時,那優羅小兒遙見如來在惡鬼住處,光色[[炳]]-[]-然,正身正意,[[繫念在前]]-[]-,顏色-[25]-端政,與世有奇,諸根寂靜,得諸功德,降伏諸魔,如此諸德不可稱計。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如須彌山,出諸山頂,面如日月,亦如金山,光有遠照。見已,便-[26]-起歡喜心向於如來,便生此念:「此必不是毘沙惡鬼。所以然者,我今見之,極有歡喜之心,設當是惡鬼者,隨意食之。」 | + | @[0615c19]@是時,那優羅小兒漸以至彼惡鬼住處。是時,那優羅小兒遙見如來在惡鬼住處,光色[[炳]]-[]-然,正身正意,[[繫念在前]]-[]-,顏色-[25]-端政,與世有奇,諸根寂靜,得諸功德,降伏諸魔,如此諸德不可稱計。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如須彌山,出諸山頂,面如日月,亦如金山,光有遠照。見已,便-[26]-起歡喜心向於如來,便生此念:「此必不是毘沙惡鬼。所以然者,我今見之,極有歡喜之心,設當是惡鬼者,隨意食之。」 |
| | | |
| @[0615c28]@是時,世尊告曰:「那優羅!如汝所言,我今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來救汝,及降此惡鬼。」 | | @[0615c28]@是時,世尊告曰:「那優羅!如汝所言,我今是如來.至真.等正覺,故來救汝,及降此惡鬼。」 |
| @[0617a14]@聞如是: | | @[0617a14]@聞如是: |
| | | |
- | @[0617a14]@一時,佛在[[釋翅]]-[一]-[[尼拘留園]]-[二]-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 + | @[0617a14]@一時,佛在[[釋翅]]-[]-[[尼拘留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
| | | |
- | @[0617a15]@爾時,[[釋種]]-[一]-諸豪姓者數千-[5]-人眾,往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 + | @[0617a15]@爾時,[[釋種]]-[]-諸豪姓者數千-[5]-人眾,往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
| | | |
| @[0617a18]@爾時,諸釋白世尊曰:「今日當作王,治領此國界,我等種姓便為不朽,無令轉輪聖王位於汝斷滅。若當世尊不出家者,當於天下作轉輪聖王,統四天下,千子具足,我等種姓名稱遠布,轉輪聖王出於釋姓。以是故,世尊!當作王治,無令王種斷絕。」 | | @[0617a18]@爾時,諸釋白世尊曰:「今日當作王,治領此國界,我等種姓便為不朽,無令轉輪聖王位於汝斷滅。若當世尊不出家者,當於天下作轉輪聖王,統四天下,千子具足,我等種姓名稱遠布,轉輪聖王出於釋姓。以是故,世尊!當作王治,無令王種斷絕。」 |
| | | |
- | @[0617a23]@世尊告曰:「我今正是王身,名曰法王。所以然者,我今問汝:『云何,諸釋!言轉輪聖王[[七寶]]-[二]-具足,千子勇猛?』我今於[[三千大千剎土]]-[三]-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成就[[七覺意寶]]-[四]-,無數千聲聞之子以為營從。」 | + | @[0617a23]@世尊告曰:「我今正是王身,名曰法王。所以然者,我今問汝:『云何,諸釋!言轉輪聖王[[七寶]]-[]-具足,千子勇猛?』我今於[[三千大千剎土]]-[]-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成就[[七覺意寶]]-[]-,無數千聲聞之子以為營從。」 |
| | | |
| @[0617a28]@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 | @[0617a28]@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一] 釋翅: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譯為「迦毘羅越」、「迦毘羅衛」、「迦維羅衛」。 | + | [] 釋翅:古代中印度國名、城名,位於當今尼泊爾境內,是佛陀出生的地方。又譯為「迦毘羅越」、「迦毘羅衛」、「迦維羅衛」。 |
| | | |
- | [二] 尼拘留園:佛陀的道場之一,是佛陀成道後回故國為父王說法的地方。又譯為「尼拘律樹園」、「尼拘律園」。 | + | [] 尼拘留園:佛陀的道場之一,是佛陀成道後回故國為父王說法的地方。又譯為「尼拘律樹園」、「尼拘律園」。 |
| | | |
- | [一] 釋種:姓釋迦的一族。 | + | [] 釋種:姓釋迦的一族。 |
| | | |
- | [二] 七寶:指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 | + | [] 七寶:指輪、象、馬、珠、女、居士、主兵臣。 |
| | | |
- | [三] 三千大千剎土:以須彌山為中心,有七山八海交互圍繞,更以鐵圍山為外郭,即是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即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即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量為十億。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的,表示這個大千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形成的,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的廣大,恰等於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 | + | [] 三千大千剎土:以須彌山為中心,有七山八海交互圍繞,更以鐵圍山為外郭,即是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即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即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數量為十億。大千世界之上有三千的,表示這個大千世界,是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種之千形成的,內容即一大千世界,以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的廣大,恰等於第四禪天,成壞必同時。 |
| | | |
- | [四] 七覺意寶:指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 + | [] 七覺意寶:指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念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 | |
| + |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835505909956580/ |
| | | |
| =====-[8]-(四)@@[0617b07]@@===== | | =====-[8]-(四)@@[0617b07]@@=====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 {ref>S22.97} | +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二六四|《雜阿含經》卷十第264經]]。 |
| + | * {ref>Zho061} |
| + | * {ref>S22.96} |
| + | * 參考 {ref>S22.97} |
| | | |
| ====[讀經拾得]==== | | ====[讀經拾得]==== |
| @[0618a27]@聞如是: | | @[0618a27]@聞如是: |
| | | |
- | @[0618a27]@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初始得佛。 | + | @[0618a27]@一時,佛在[[摩竭]]-[]-國[[道場樹]]-[]-下,初始得佛。 |
| | | |
| @[0618a28]@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難解、難了、難曉、難知,極微極妙智所覺知,我今當先與誰說法?使解吾法者是誰?」爾時,世尊便作是念:「-[11]-[[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又且-[12]-待-[13]-我有法。」作此念已,虛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羅勒迦藍死已七日。」 | | @[0618a28]@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以得此甚深之法,難解、難了、難曉、難知,極微極妙智所覺知,我今當先與誰說法?使解吾法者是誰?」爾時,世尊便作是念:「-[11]-[[羅勒迦藍]]-[]-諸根純熟,應先得度,又且-[12]-待-[13]-我有法。」作此念已,虛空中有天白世尊曰:「羅勒迦藍死已七日。」 |
| @[0618b13]@爾時,世尊復作是念:「誰先聞法而得解脫?」是時,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是時,世尊復作是念:「今五比丘竟為所在?」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波羅㮈]]-[16]--[]-[[仙人鹿園]]-[]-所止之處。「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聞吾法已,當得解脫。」 | | @[0618b13]@爾時,世尊復作是念:「誰先聞法而得解脫?」是時,世尊重更思惟:「五比丘多所饒益,我初生時,追隨吾後。」是時,世尊復作是念:「今五比丘竟為所在?」即以天眼觀五比丘,乃在[[波羅㮈]]-[16]--[]-[[仙人鹿園]]-[]-所止之處。「我今當往先與五比丘說法,聞吾法已,當得解脫。」 |
| | | |
- | @[0618b18]@爾時,世尊七日之中熟視道樹,目未曾[[眴]]-[]-。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 + | @[0618b18]@爾時,世尊七日之中熟視[[道樹]],[[目未曾眴]]-[]-。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
| | | |
| 「我-[17]-今此坐處, 經歷生死苦,\\ | | 「我-[17]-今此坐處, 經歷生死苦,\\ |
| @[0618c24]@爾時,五人說此偈已,皆共默然。爾時,世尊至五比丘所,漸漸欲至。時,五比丘漸起來迎,或與敷座者,或與取水者。爾時,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癡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爾時,五比丘稱世尊為卿,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29]-卿無上至真.等正覺。所以然者,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已獲甘露善。自專念,聽吾法語。」 | | @[0618c24]@爾時,五人說此偈已,皆共默然。爾時,世尊至五比丘所,漸漸欲至。時,五比丘漸起來迎,或與敷座者,或與取水者。爾時,世尊即前就坐,作是思惟:「此是愚癡之人,竟不能全其本限。」爾時,五比丘稱世尊為卿,是時,世尊告五比丘曰:「汝等莫-[29]-卿無上至真.等正覺。所以然者,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已獲甘露善。自專念,聽吾法語。」 |
| | | |
- | @[0619a02]@爾時,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曇!本苦行時,尚不能得上人之法,況復今日意-[1]-情錯亂,言得道乎?」 | + | @[0619a02]@爾時,五比丘白世尊曰:「瞿曇!本苦行時,尚不能得[[上人之法]]-[]-,況復今日意-[1]-情錯亂,言得道乎?」 |
| | | |
| @[0619a04]@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聞吾妄語乎?」 | | @[0619a04]@世尊告曰:「云何,五人!汝等曾聞吾妄語乎?」 |
| @[0619a17]@「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所謂-[7]-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名為四諦之法。 | | @[0619a17]@「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賢聖八品道。所謂-[7]-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謂名為四諦之法。 |
| | | |
- | @[0619a19]@「然復,五比丘!此四諦之法,苦諦者-[8]-[[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九]-,-[9]-本未聞法。-[10]-復次,苦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諦。苦[*]習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習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習諦。苦盡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慧生、光生。復次,苦盡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盡諦。苦出要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出要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出要諦。 | + | @[0619a19]@「然復,五比丘!此四諦之法,苦諦者-[8]-[[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9]-本未聞法。-[10]-復次,苦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諦。苦[*]習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習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習諦。苦盡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慧生、光生。復次,苦盡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盡諦。苦出要諦者,本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復次,苦出要諦者,實、定,不虛不妄,終不有異;世尊之所說,故名為苦出要諦。 |
| | | |
| @[0619b03]@「五比丘當知,此四諦者,三轉十二行,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我分別此四諦[[三轉十二行]]-[]-,如實知之.是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 | @[0619b03]@「五比丘當知,此四諦者,三轉十二行,如實不知者,則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我分別此四諦[[三轉十二行]]-[]-,如實知之.是故成無上至真等正覺。」 |
| | | |
| [] 摩竭: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摩竭陀」。 | | [] 摩竭: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摩竭陀」。 |
| + | |
| + | [] 道場樹:即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道樹、覺樹、道場樹,原名鉢多樹、義譯吉祥樹。 |
| | | |
| [] 羅勒迦藍:佛陀成道前的禪定師父之一,住在???的樹林中,修成無所有處定。悉達多太子拜師後證得無所有處定,發覺仍不是究竟而離開,詳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又譯為「阿羅羅伽羅摩」。 | | [] 羅勒迦藍:佛陀成道前的禪定師父之一,住在???的樹林中,修成無所有處定。悉達多太子拜師後證得無所有處定,發覺仍不是究竟而離開,詳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又譯為「阿羅羅伽羅摩」。 |
| [] 欝頭藍弗:佛陀成道前的禪定師父之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樹林中,修成非想非非想定。悉達多太子拜師後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發覺仍不是究竟而離開,詳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又譯為「優藍弗」、「優蹋藍弗」、「欝陀羅羅摩子」、「優陀羅羅摩子」。 | | [] 欝頭藍弗:佛陀成道前的禪定師父之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樹林中,修成非想非非想定。悉達多太子拜師後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發覺仍不是究竟而離開,詳見《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 3〉第204經羅摩經。又譯為「優藍弗」、「優蹋藍弗」、「欝陀羅羅摩子」、「優陀羅羅摩子」。 |
| | | |
- | []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 + | []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另譯為「波羅奈」。 |
| | | |
| [] 仙人鹿園: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園。傳說鹿園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園」。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又譯為「鹿苑」、「鹿野苑」、「鹿野園」。 | | [] 仙人鹿園: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園。傳說鹿園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園」。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又譯為「鹿苑」、「鹿野苑」、「鹿野園」。 |
| | | |
- | [] 眴:轉動眼睛。 | + | [] 目未曾眴:目不轉睛、眼睛一眨也不眨。「眴」為眼動,讀音同「眩」。 |
| | | |
| [] 優毘伽梵志: | | [] 優毘伽梵志: |
| [] 獨尊無過者,冷而無復溫: | | [] 獨尊無過者,冷而無復溫: |
| | | |
- | []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迦尸國在佛世時由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統治,但過去曾為獨立的國家,和拘薩羅國征戰,因此當時人們通常仍將之獨立列為一國。 | + | []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又譯為「伽尸」。 |
| | | |
| [] 顉頭:點頭;頭左右擺動。按在印度將頭向左右擺動相當於中國的點頭。「顉」讀音同「欽」。 | | [] 顉頭:點頭;頭左右擺動。按在印度將頭向左右擺動相當於中國的點頭。「顉」讀音同「欽」。 |
| | | |
| [] 彈指:彈手指作聲。用以表示歡喜、許諾。 | | [] 彈指:彈手指作聲。用以表示歡喜、許諾。 |
| + | |
| + | [] 上人之法:超越凡人的解脫或神通。又譯為「上人法」。 |
| | | |
| [] 苦習:「苦集」的另譯,指苦的集起,即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苦、集、滅、道」中的集諦。 | | [] 苦習:「苦集」的另譯,指苦的集起,即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苦、集、滅、道」中的集諦。 |
| [] 苦盡:「苦滅」的另譯,指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即四聖諦中的滅諦。 | | [] 苦盡:「苦滅」的另譯,指苦的止息,也就是「涅槃」,即四聖諦中的滅諦。 |
| | | |
- | [] 苦出要: | + | [] 苦出要:「苦滅道」的另譯,指聖者所證的出離苦的解脫之道的真理,也就是「八正道」,即四聖諦中的道諦。 |
| | | |
- | []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參見《雜阿含經》卷2第55、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 + | [] 五盛陰: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有執著的五陰,又稱為「五盛陰」。「盛」讀音同「成」。參見《雜阿含經》卷2第55、58經。又譯為「五受陰」、「五取蘊」。 |
| | | |
| [] 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 | [] 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 |
| [[研討:「五盛陰」即「五受陰」,「盛」讀音同「成」]] | | [[研討:「五盛陰」即「五受陰」,「盛」讀音同「成」]] |
| | |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1KdMU10pg|研討:印度的點頭]] |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1KdMU10pg|研討:印度的點頭]] (連結已失效 ywliu) |
| | | |
| ======增壹阿-[4]-含經卷第十-[5]-五====== | | ======增壹阿-[4]-含經卷第十-[5]-五====== |
| @[0620b07]@迦葉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時[*]以至,可往就食。」 | | @[0620b07]@迦葉清朝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食時[*]以至,可往就食。」 |
| | | |
- | @[0620b0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便至-[16]-閻浮界上,取阿摩勒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 + | @[0620b0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便至-[16]-閻浮界上,取[[阿摩勒]]-[]-果。還,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
| | | |
| @[0620b10]@迦葉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間?」 | | @[0620b10]@迦葉白世尊曰:「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間?」 |
| @[0620b17]@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 | @[0620b17]@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
| | | |
- | @[0620b1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北-[18]-欝單曰,取自然粳米來,還-[19]-至迦葉石室。 | + | @[0620b1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北-[18]-[[欝單曰]],取自然粳米來,還-[19]-至迦葉石室。 |
| | | |
| @[0620b21]@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 | @[0620b21]@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
| @[0620b27]@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 | @[0620b27]@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作是說:「食時[*]已至,可往就食。」 |
| | | |
- | @[0620b2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20]-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 + | @[0620b2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20]-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瞿耶尼]],取呵梨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
| | | |
| @[0620c01]@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 | @[0620c01]@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
| @[0620c07]@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白:「時至,可往就食。」 | | @[0620c07]@明日,迦葉至世尊所而白:「時至,可往就食。」 |
| | | |
- | @[0620c0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弗-[22]-于逮,取毘醯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 + | @[0620c08]@佛告迦葉:「汝並在前,吾後當往。」迦葉去後,世尊至[[弗-[22]-于逮]],取毘醯勒果,先至迦葉石室中坐。 |
| | | |
| @[0620c10]@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 | @[0620c10]@迦葉問佛:「沙門!為從何道,來至此坐?」 |
| @[0622a16]@是時,優毘迦葉向江迦葉而說此偈: | | @[0622a16]@是時,優毘迦葉向江迦葉而說此偈: |
| | | |
- | 「此師人天貴, 我今師事之, | + | 「此師人天貴, 我今師事之,\\ |
| 諸佛興出世, 甚為難得遇。」\\ | | 諸佛興出世, 甚為難得遇。」\\ |
| | | |
| @[0623a07]@時,真淨王問優陀耶曰:「汝是何人?」又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 | @[0623a07]@時,真淨王問優陀耶曰:「汝是何人?」又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
| | | |
- | 「為天為是鬼? 乾沓惒等乎? | + | 「為天為是鬼? 乾沓惒等乎?\\ |
| 汝今名為誰? 我今欲知之?」\\ | | 汝今名為誰? 我今欲知之?」\\ |
| | | |
| @[0623a11]@是時,優陀耶復以此偈報王曰: | | @[0623a11]@是時,優陀耶復以此偈報王曰: |
| | | |
- | 「我亦非是天, 非是乾沓惒, | + | 「我亦非是天, 非是乾沓惒,\\ |
| 於是迦毘國, 大王邦土人。\\ | | 於是迦毘國, 大王邦土人。\\ |
| 昔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 | 昔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
| @[0623a16]@時,真淨王復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 | @[0623a16]@時,真淨王復以此偈,向優陀耶說: |
| | | |
- | 「誰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 + | 「誰壞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
| 誰字釋迦文? 汝今歎說之。」\\ | | 誰字釋迦文? 汝今歎說之。」\\ |
| | | |
| @[0623a19]@是時,優陀耶復說此偈: | | @[0623a19]@是時,優陀耶復說此偈: |
| | | |
- | 「如來初生時, 天地普大動, | + | 「如來初生時, 天地普大動,\\ |
| 誓願悉成辦, 今-[4]-曰號悉達!\\ | | 誓願悉成辦, 今-[4]-曰號悉達!\\ |
| 彼降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 | 彼降十八億, 弊魔波旬眾,\\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阿耨達泉:義譯為無熱惱池,是印度古代傳說閻浮提四大河的發源地。位於大雪山以北,香醉山以南,住有阿耨達龍王。又譯為「阿耨達池」。 | + | {{ :agama:餘甘子.jpg?320|餘甘子,照片由grace提供}} |
| + | |
| + | [] 阿摩勒:是音譯,即「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
| + | |
| + | [] 阿耨達泉:義譯為「無熱惱池」,位於雪山山頂,香醉山以南,是四條大河的發源地,住有阿耨達龍王。又譯為「阿耨達池」、「阿耨大池」、「阿耨大薩羅」。 |
| | | |
| [一] 江迦葉:比丘名,優留毘迦葉的弟弟,在江邊修行,所以稱為「江迦葉」。佛陀稱讚他「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第一。又譯為「那提迦葉」。 | | [一] 江迦葉:比丘名,優留毘迦葉的弟弟,在江邊修行,所以稱為「江迦葉」。佛陀稱讚他「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第一。又譯為「那提迦葉」。 |
| * {ref>Mvg-N} | | * {ref>Mvg-N} |
| | | |
- | ====[讀經拾得]==== | + | ====[進階辨正]==== |
| + | |
| + | *[[研討:芒果和餘甘子的譯名]] |
| | | |
| ======-[11]-增壹阿-[12]-含經卷第十-[13]-六====== | | ======-[11]-增壹阿-[12]-含經卷第十-[13]-六====== |
| @[0625a24]@是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印。唯願世尊當為諸比丘布演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奉行之。」 | | @[0625a24]@是時,諸比丘白世尊曰:「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印。唯願世尊當為諸比丘布演此義,諸比丘聞已,當奉行之。」 |
| | | |
- | @[0625a27]@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於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月-[6]-十四、十五日說戒、持齋時,到四部眾中,當作是-[7]-語:『我今齋日,欲持八關齋法。唯願尊者,當與我說之!』是時,四部之眾,當教與說八關齋法。先教作是語:『善男子,當自稱名字。』彼已稱名字,便當與說八關齋法。是時,教授者當教前人作是語:『-<我今奉持如來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淨戒,除去惡法。>-若-[8]-身惡行,口吐惡語,意生惡念,身三、口四、意三-[9]-諸有惡行,已作、當作,或能以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10]-所造,或能以愚癡所造,或能以豪族故-[11]-造,或能因惡知識所造,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或能不識佛、不識法,或能-[12]-鬪比丘僧,或能殺害父母諸尊師長,我今-[13]-自懺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關如來齋法。』 | + | @[0625a27]@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於是,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月-[6]-十四、十五日說戒、持齋時,到[[四部眾]]-[]-中,當作是-[7]-語:『我今齋日,欲持八關齋法。唯願尊者,當與我說之!』是時,四部之眾,當教與說八關齋法。先教作是語:『善男子,當自稱名字。』彼已稱名字,便當與說八關齋法。是時,教授者當教前人作是語:『-<我今奉持如來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淨戒,除去惡法。>-若-[8]-身惡行,口吐惡語,意生惡念,身三、口四、意三-[9]-諸有惡行,已作、當作,或能以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10]-所造,或能以愚癡所造,或能以豪族故-[11]-造,或能因惡知識所造,或能今身、後身、無數身,或能不識佛、不識法,或能-[12]-鬪比丘僧,或能殺害父母諸尊師長,我今-[13]-自懺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關如來齋法。』 |
| | | |
- | @[0625b14]@「云何為八關齋法?持心如真人,盡形壽不殺,無有害心,於眾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齋至明日清旦,不殺、無有害心,有慈心於一切眾生。 | + | @[0625b14]@「云何為八關齋法?持心如[[真人]]-[]-,[[盡形壽]]-[]-不殺,無有害心,於眾生有慈心之念。『我今字某,持齋至明日清旦,不殺、無有害心,有慈心於一切眾生。 |
| | | |
| @[0625b18]@「『如阿羅漢,無有邪念,盡形壽不盜,好喜布施。我今字某,盡形壽不盜,自今至明日持心。 | | @[0625b18]@「『如阿羅漢,無有邪念,盡形壽不盜,好喜布施。我今字某,盡形壽不盜,自今至明日持心。 |
| @[0625b26]@「『如阿羅漢,不飲酒,心意不亂,持佛禁戒,無所觸犯,我今亦當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復飲酒,持佛禁戒,無所觸犯。 | | @[0625b26]@「『如阿羅漢,不飲酒,心意不亂,持佛禁戒,無所觸犯,我今亦當如是,自今日至明旦,不復飲酒,持佛禁戒,無所觸犯。 |
| | | |
- | @[0625b29]@「『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我今亦如是,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從今日至明旦。 | + | @[0625b29]@「『如阿羅漢,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我今亦如是,盡形壽不壞齋法,恒以時食,少食知足,不著於味,從今日至明旦。 |
| | | |
| @[0625c03]@「『如阿羅漢,恒不在高廣之床上坐。所謂高廣之床,金、銀、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羅漢座、諸尊師座。是時,阿羅漢不在此八種座,-[18]-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 | @[0625c03]@「『如阿羅漢,恒不在高廣之床上坐。所謂高廣之床,金、銀、象牙之床,或角床、佛座、辟支佛座、阿羅漢座、諸尊師座。是時,阿羅漢不在此八種座,-[18]-我亦上坐不犯此坐。 |
| @[0625c07]@「『如阿羅漢,不著香華、脂粉之飾。我今亦當如是,盡形壽不著香華、脂粉之好。 | | @[0625c07]@「『如阿羅漢,不著香華、脂粉之飾。我今亦當如是,盡形壽不著香華、脂粉之好。 |
| | | |
- | @[0625c09]@「『我今字某,離此八事,奉持八關齋法,不墮三惡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獄、餓鬼、-[19]-畜生[[八難]]-[]-之-[20]-中,恒得善知識,莫與惡知識[[從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邊地無佛法處,莫生[[長壽天]]-[]-上,莫與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釋]]-[]-身,亦莫作轉輪聖王,恒生佛前。自見佛,自聞法,使諸根不亂。若我誓願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 + | @[0625c09]@「『我今字某,離此八事,奉持八關齋法,不墮三惡趣。持是功德,不入地獄、餓鬼、-[19]-畜生[[八難]]-[]-之-[20]-中,恒得善知識,莫與惡知識[[從事]],恒得好父母家生,莫生邊地無佛法處,莫生[[長壽天]]-[]-上,莫與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釋]]-[]-身,亦莫作轉輪聖王,恒生佛前。自見佛,自聞法,使諸根不亂。若我誓願向[[三乘]]-[]-行,速成道果。』 |
| | | |
| @[0625c16]@「比丘當知,若有優婆塞、優婆-[21]-夷,持此八關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當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 | @[0625c16]@「比丘當知,若有優婆塞、優婆-[21]-夷,持此八關齋法,彼善男子、善女人,當趣三道: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般涅槃。」 |
| ====[註解]==== | | ====[註解]==== |
| | | |
- | [] 十五日中有三齋法:古印度將農曆一個月分為上半月及下半月,每半月的第八天、第十四天、第十五天這三天作為齋日,因此每一個月有六齋日。 | + | [] 十五日中有三齋法:古印度將農曆一個月分為上半月及下半月,每半月的第八天、第十四天、第十五天這三天作為齋日,因此每一個月有六齋日:第八日、第十四日、第十五日、第二十三日、第二十九日、第三十日。 |
| | | |
| [] 八關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痴,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支齋」。 | | [] 八關齋:效法阿羅漢無貪瞋痴,戒除「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酒、塗香歌舞、坐臥高廣大床、非時食」。又譯為「八支齋」。 |
| | | |
| [] 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天眾的勢力減弱,阿修羅眾的勢力增加。因為行善的動機要清淨才能往生天界,動機不純正則往生為阿修羅甚至入三惡道,人心向惡則往生天界的人減少。「阿須倫」即「阿修羅」,是六道眾生之一,喜愛戰鬥,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 | | [] 減諸天眾,增益阿須倫眾:天眾的勢力減弱,阿修羅眾的勢力增加。因為行善的動機要清淨才能往生天界,動機不純正則往生為阿修羅甚至入三惡道,人心向惡則往生天界的人減少。「阿須倫」即「阿修羅」,是六道眾生之一,喜愛戰鬥,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 |
| + | |
| + | [] 善男子:信佛的在家男性居士。 |
| + | |
| + | [] 善女人:信佛的在家女性居士。 |
| + | |
| + | [] 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稱為「四眾」、「四部弟子」。 |
| + | |
| + | [] 真人:至真之人、證得真理之人,指阿羅漢或佛陀。 |
| + | |
| + | [] 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
| + | |
| + | [] 時食:在正當時間內進食。 |
| | | |
| [] 八難:八個難以學佛修行的地方,指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聾啞、邪見、如來不出世。 | | [] 八難:八個難以學佛修行的地方,指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聾啞、邪見、如來不出世。 |
| | | |
| [] 釋:即帝釋。天界因為相當快樂,而難起修行的心,參見《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5經所載大目犍連尊者拜訪天帝釋的記錄。 | | [] 釋:即帝釋。天界因為相當快樂,而難起修行的心,參見《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5經所載大目犍連尊者拜訪天帝釋的記錄。 |
| + | |
| + | [] 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 |
| * {ref>Zho202} | | * {ref>Zho202} |
- | * {ref>Za31.01} | +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八六一|《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861經]]。 |
- | * {ref>Za31.02} | +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八六二|《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862經]]。 |
- | * {ref>Za31.03} | + |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八六三|《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863經]]。 |
- | * {ref>Za31.01} | + | |
- | * {ref>Za31.02} | + | |
- | * {ref>Za31.03} | + | |
| * {ref>A03.070} | | * {ref>A03.070} |
| * {ref>A03.036} | | * {ref>A03.036} |
- | * {ref>A03.070} | |
- | * {ref>A03.070} | |
| * {ref>A08.042} | | * {ref>A08.042} |
| * {ref>A08.043} | | * {ref>A08.043} |
| 實務上,還是拉回當下,在這一日一夜內學習沒有貪、瞋、癡而持戒。 | | 實務上,還是拉回當下,在這一日一夜內學習沒有貪、瞋、癡而持戒。 |
| | | |
- | * 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要怎麼真得像是阿羅漢呢?每個人都可以在實踐中思維,在本書線上的「進階辨正」也有收錄同學們的討論。 | + | * 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要怎麼真的像是阿羅漢呢?每個人都可以在實踐中思維,在本書線上的「進階辨正」也有收錄同學們的討論。 |
| | | |
| ====[進階辨正]==== | | ====[進階辨正]==== |
| @[0627a24]@「爾時,夫人見四部兵眾已,便懷歡喜,勅左右人,施張大幔。時,夫人日初出時,便生男兒,端-[11]-政無雙,世之希有。時,夫人抱兒還詣山中。時,長壽王遙見夫人抱兒而來,便作是語:『使兒老壽,受命無極。』夫人白王:『願王當與立字!』時,王即以立字,名曰長生。 | | @[0627a24]@「爾時,夫人見四部兵眾已,便懷歡喜,勅左右人,施張大幔。時,夫人日初出時,便生男兒,端-[11]-政無雙,世之希有。時,夫人抱兒還詣山中。時,長壽王遙見夫人抱兒而來,便作是語:『使兒老壽,受命無極。』夫人白王:『願王當與立字!』時,王即以立字,名曰長生。 |
| | | |
- | @[0627a29]@「時,長生太子年向八歲。父王長壽有小因緣入舍衛城。爾時,長壽王昔-[12]-臣劫北-[13]-,見王入城,從頭至足而熟觀視。見已,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極為放逸,長壽王者今在此城。』時,王瞋恚,勅左右人催收捕長壽王。 | + | @[0627a29]@「時,長生太子年向八歲。父王長壽有小因緣入舍衛城。爾時,長壽王昔-[12]-臣[[劫北]]-[]--[13]-,見王入城,從頭至足而熟觀視。見已,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極為放逸,長壽王者今在此城。』時,王瞋恚,勅左右人催收捕長壽王。 |
| | | |
| @[0627b06]@「是時,左右大臣將此劫北[*],東西求索。時,劫北[*]遙見長壽王,便-[14]-目示語大臣曰:『此是長壽王。』即前收捕,至梵摩達王所。到已,白-[15]-言:『大王!長壽王者此人身是。』國中人民,悉皆聞知-[16]-捉得長壽王身。 | | @[0627b06]@「是時,左右大臣將此劫北[*],東西求索。時,劫北[*]遙見長壽王,便-[14]-目示語大臣曰:『此是長壽王。』即前收捕,至梵摩達王所。到已,白-[15]-言:『大王!長壽王者此人身是。』國中人民,悉皆聞知-[16]-捉得長壽王身。 |
| @[0627c10]@「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達王殺我父母,又住我國中,我今當報父母之怨。』是時,長生太子便往至彈琴師所。到已,便作是說:『我今欲學彈琴。』時琴師問曰:『今汝姓誰?父母為-[25]-所在?』小兒對曰:『我無父母,我本住此舍衛城中,父母早死。』琴師報曰:『欲學者便學之。』 | | @[0627c10]@「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達王殺我父母,又住我國中,我今當報父母之怨。』是時,長生太子便往至彈琴師所。到已,便作是說:『我今欲學彈琴。』時琴師問曰:『今汝姓誰?父母為-[25]-所在?』小兒對曰:『我無父母,我本住此舍衛城中,父母早死。』琴師報曰:『欲學者便學之。』 |
| | | |
- | @[0627c16]@「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便學彈琴歌曲。時,長生太子素自聰明,未經數日,便能彈琴歌曲,無事不知。是時,長生太子-[26]-抱琴-[27]-詣梵摩達王所,在象廐中,非人之時而獨彈琴,並復清歌。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聞彈琴歌曲之聲,便-[28]-問-[29]-勅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廐中,而獨彈琴歌戲?』臣-[30]-佐報曰:『此舍衛城中有-[31]-小兒,-[32]-而獨彈琴歌戱。』時,王告侍者曰:『-[33]-汝可約勅使此小兒來在此戱,-[34]-吾欲見之。』-[35]-時,彼使人-[36]-喚此小兒,來至王所。是時,梵摩達王-[37]-問小兒:『汝昨夜在象廐中彈琴乎?』對曰:『如是,大王!』梵摩達曰:『汝今可在吾-[38]-側,彈琴歌舞,我當供給衣被、-[39]-飯食。』 | + | @[0627c16]@「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便學彈琴歌曲。時,長生太子素自聰明,未經數日,便能彈琴歌曲,無事不知。是時,長生太子-[26]-抱琴-[27]-詣梵摩達王所,在象廐中,[[非人之時]]-[]-而獨彈琴,並復清歌。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聞彈琴歌曲之聲,便-[28]-問-[29]-勅左右人曰:『此何人在象廐中,而獨彈琴歌戲?』臣-[30]-佐報曰:『此舍衛城中有-[31]-小兒,-[32]-而獨彈琴歌戱。』時,王告侍者曰:『-[33]-汝可約勅使此小兒來在此戱,-[34]-吾欲見之。』-[35]-時,彼使人-[36]-喚此小兒,來至王所。是時,梵摩達王-[37]-問小兒:『汝昨夜在象廐中彈琴乎?』對曰:『如是,大王!』梵摩達曰:『汝今可在吾-[38]-側,彈琴歌舞,我當供給衣被、-[39]-飯食。』 |
| | | |
| @[0627c29]@「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在梵摩達前,彈琴歌舞,極為精妙。時,梵摩達王聞此琴音,極懷歡喜,便告長生太子:『當與吾守藏珍寶。』時,長生太子受王教勅,未曾有失,恒隨王意,先笑後語,恒-[1]-認王意。爾時,梵摩達王復告勅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極為聰明,今復勅汝宮內可否?汝-[2]-斯知之。』是時,長生太子在內宮中,以此琴音教諸妓女,亦復-[3]-使乘象馬-[4]-妓術,無事不知。 | | @[0627c29]@「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在梵摩達前,彈琴歌舞,極為精妙。時,梵摩達王聞此琴音,極懷歡喜,便告長生太子:『當與吾守藏珍寶。』時,長生太子受王教勅,未曾有失,恒隨王意,先笑後語,恒-[1]-認王意。爾時,梵摩達王復告勅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極為聰明,今復勅汝宮內可否?汝-[2]-斯知之。』是時,長生太子在內宮中,以此琴音教諸妓女,亦復-[3]-使乘象馬-[4]-妓術,無事不知。 |
| @[0629c16]@是時,大將白世尊曰:「跋耆大國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遊化:阿那律、難提、金毘羅。」 | | @[0629c16]@是時,大將白世尊曰:「跋耆大國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子而自遊化:阿那律、難提、金毘羅。」 |
| | | |
- | @[0629c18]@世尊告曰:「如是,大將!如汝所言,跋耆大國快得善利。且捨跋耆大國,摩竭大國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當摩竭大國人民之類,憶此三族姓子,便長夜獲安隱。大將當知,-[22]-若縣邑城郭有此-[23]-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類,長夜獲安-[24]-隱。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獲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種親族,若當憶此三人者,亦獲大利。若復天、龍、鬼神憶此三族姓子者,亦獲大利。若有人歎說阿羅漢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無貪欲、無愚癡、無瞋恚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此福田者,亦當歎說此三人。如我於三阿僧祇劫所行-[1]-懃苦,成無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義。是故,大將!當於此三族姓子,起歡喜心。如是,大將!當作是學。」 | + | @[0629c18]@世尊告曰:「如是,大將!如汝所言,跋耆大國[[快得善利]]-[]-。且捨跋耆大國,摩竭大國快得善利,乃有此三族姓子。若當摩竭大國人民之類,憶此三族姓子,便長夜獲安隱。大將當知,-[22]-若縣邑城郭有此-[23]-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民之類,長夜獲安-[24]-隱。此三族姓子所生之家,亦獲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種親族,若當憶此三人者,亦獲大利。若復天、龍、鬼神憶此三族姓子者,亦獲大利。若有人歎說阿羅漢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無貪欲、無愚癡、無瞋恚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此福田者,亦當歎說此三人。如我於三阿僧祇劫所行-[1]-懃苦,成無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義。是故,大將!當於此三族姓子,起歡喜心。如是,大將!當作是學。」 |
| | | |
| @[0630a05]@爾時,大將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 | @[0630a05]@爾時,大將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
| | | |
| [] 汝莫見長,亦莫見短:你不要計較。 | | [] 汝莫見長,亦莫見短:你不要計較。 |
| + | |
| + | [] 非人之時:天人拜訪人間的時段,特指「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
| | | |
| [] 難提:比丘名,佛陀稱讚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 | [] 難提:比丘名,佛陀稱讚他「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 |
| | | |
| [] 金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 | | [] 金毘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獨處靜坐,專意念道」第一。 |
| + | |
| + | [] 快得善利:真是受益良多。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
| [] 戒盜: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又譯為「戒取」。 | | [] 戒盜:執著於無益解脫的禁戒、禁忌。又譯為「戒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應經典]==== | | ====[對應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