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1:增壹阿含經等法品第三十九 2018/07/12 21:38 agama1:增壹阿含經等法品第三十九 2024/01/13 12:51 目前版本
行 17: 行 17:
@[0728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能讓人現世安樂乃至漏盡的七法}-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受樂無窮,欲得盡漏,便能獲之。云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義、知時,又能自知,復能知足,亦復知入眾中,觀察眾人>-,是謂七法。 @[0728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能讓人現世安樂乃至漏盡的七法}-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現法中受樂無窮,欲得盡漏,便能獲之。云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義、知時,又能自知,復能知足,亦復知入眾中,觀察眾人>-,是謂七法。
-@[0728c02]@「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18]-[[契經]]-[]-、-[19]-[[祇夜]]-[]-、-[20]-[[偈]]-[]-、[[因緣]]-[]-、[[譬喻]]-[]-、-[21]-[[本末]]-[]-、[[廣演]]-[]-、-[22]-[[方等]]-[]-、-[23]-[[未曾有]]-[]-、[[廣普]]-[]-、-[24]-[[授決]]-[]-、-[25]-[[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0728c02]@「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謂-[18]-[[契經]]-[]-、-[19]-[[祇夜]]-[]-、-[20]-[[偈]]-[]-、[[因緣]]-[]-、[[譬喻]]-[]-、-[21]-[[本末]]-[]-、[[廣演]]-[]-、-[22]-[[方等]]-[]-、-[23]-[[未曾有]]-[]-、[[廣普]]-[]-、-[24]-[[授決]]-[]-、-[25]-[[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0728c07]@「云何比丘解了於義?於是,比丘知如來機趣,解了深義,無所疑難。若有比丘不解-[26]-了義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名為解義也。如是,比丘能分別義。 @[0728c07]@「云何比丘解了於義?於是,比丘知如來機趣,解了深義,無所疑難。若有比丘不解-[26]-了義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名為解義也。如是,比丘能分別義。
行 174: 行 174:
====[註解]==== ====[註解]====
-[] 契經:音譯「修多羅」,即佛經。+[] 契經:佛陀所說法中簡單散文形式的經文。又譯為「貫經」、「正經」,音譯為「修多羅」。按:「契經」可廣義地指全部的佛經,在這裡則是狹義地指十二部經之一。
-[] 祇夜:重誦偈、重頌、應頌。以簡短的文句,重述前段經文的重點。+[] 祇夜:為音譯,義譯為「歌詠」,本意是「可以唱出來的」,但在文學形式裏是指以韻文形式的偈頌來重述前面散文形式的經文。例如經中的攝頌(結集經典時將佛經中的關鍵名詞以偈頌代表,以避免遺漏、並方便記憶,常見將每十經的關鍵名詞整理為一攝頌),以及在《雜阿含經》以八眾為說法對象的經文(八眾誦)中,常見佛陀在問答後所說的偈頌。又譯為「祇夜經」。
-[] 偈:偈頌,一般以四句為一偈。+[] 偈:這是一種只有韻文的文學形式,例如《法句經》、《長老偈》、《長老尼偈》等。又譯為「偈咃」、「偈經」,音譯為「伽陀」。
-[] 因緣:音譯「尼陀那」,述說佛陀說法的因緣。+[] 因緣:經典中說明佛陀說法及制定戒律由來的部分。另譯為「天本經」,音譯為「尼陀那」。
-[] 譬喻:佛陀說法時所引用的譬喻。+[] 譬喻:佛弟子前世的故事,例如某些人在今世有傑出的表現,而在前世也有英雄式的善行,像這樣將過去、現在以因果業報串連起來的故事。又譯為「撰錄」、「證喻經」,音譯為「阿波陀那」。
-[] 本末:又作相應、如是語、本事,音譯「伊帝目多迦」,敍述古佛的化跡。+[] 本末:過去佛的世界所發生的故事或過去轉輪王的故事;過去世所發生的故事,除了「本生」(佛陀在修菩薩行的過去世的故事)和「譬喻」(佛弟子在過去世的故事)以外的。又譯為「本起」、「本事」、「相應經」、「如是語」,音譯為「伊帝目多伽」。
-[] 廣演:又作論義,以法義問答來廣論佛陀所說之法。+[] 廣演:佛陀有感而發、不問自說的法。佛陀通常是應別人的請求而說法,未經他人請求而自己說出來的法即為自說經。又譯為「說」、「自說」、「此說」、「無問自說」、「法句經」,音譯為「優陀那」。
-[] 方等:又作廣經、方廣,音譯「毗陀羅」,由淺至深地廣說佛法。+[] 方等: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也指大乘經典。又譯為「廣解」、「廣經」、「方廣」,音譯為「毘富羅」、「毘佛略」。
-[] 未曾有:記錄有關佛神祕不可思議、種種所向未有的殊勝境界。+[] 未曾有:佛陀所說希有而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中阿含經》[[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八|卷八]]、[[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八|卷九]]〈未曾有法品 4〉的經文。又譯為「未曾有法」、「未曾有經」,音譯為「阿浮多達摩」。
-[] 廣普:無問自說,佛陀隨意歡喜所說之句。+[] 廣普:對佛陀所說經典的註釋說明,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五二|第552經]]。又譯為「說義」、「論議」、「大教經」,音譯為「優波提舍」。
-[] 授決:又作授記、記別,佛說法中問答分別的部分。+[] 授決:原指佛陀說法中進一步詳細解說教理或以問答方式解說教理的部分,後轉指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為「授記」、「受記」、「記說」、「記別」、「受記經」。
-[] 生經:又作本緣、本生經、生傳,音譯「闍多迦」,佛陀自說過去世的因緣,兼及重要弟子們的宿行。+[] 生經:佛陀前世的故事,例如《生經》、《六度集經》等。又譯為「本緣經」、「生處」、「本生經」,音譯為「闍多伽」。 
 + 
 +[] 十二部經:將佛陀說法依據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的佛經。又譯為「十二分教」。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ref>Zho001}   * {ref>Zho001}
-  * {ref>A07.064}+  * {ref>A07.068}
  * {ref>Tn0027}   * {ref>Tn0027}
行 209: 行 211:
「若有人不了此者,則非比丘也」這幾個字,在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及《七知經》經文沒有【南傳待查】,不排除為傳抄時註解混入經文中。 「若有人不了此者,則非比丘也」這幾個字,在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及《七知經》經文沒有【南傳待查】,不排除為傳抄時註解混入經文中。
 +
 +====[進階辨正]====
 +
 +  *[[agama2:研討_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研討|十二部經譯詞的對應]]
=====-[10]-(二)@@[0729b11]@@===== =====-[10]-(二)@@[0729b11]@@=====
行 332: 行 338: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d/Flower_I_IMG_3974.jpg?320|刺桐樹}}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d/Flower_I_IMG_3974.jpg?320|刺桐樹}}
-[] 晝度樹:豆科刺桐屬的落葉性大喬木刺桐樹。在這裡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樹,義譯為「香遍樹」。+[] 晝度樹:刺桐樹,為豆科刺桐屬的落葉大喬木。在這裡特指三十三天一株知名的樹,義譯為「香遍樹」。
[] 羅網:網子,在此特指由珠寶連綴而成,裝飾用的網子。帝釋天宮殿中的羅網又稱為「因陀羅網」。 [] 羅網:網子,在此特指由珠寶連綴而成,裝飾用的網子。帝釋天宮殿中的羅網又稱為「因陀羅網」。
行 343: 行 349:
  * {ref>Zho002}   * {ref>Zho002}
-  * {ref>A07.065}+  * {ref>A07.069}
  * {ref>Tn0028}   * {ref>Tn0028}
行 428: 行 434:
  * {ref>A07.015}   * {ref>A07.015}
  * {ref>Tn0029}   * {ref>Tn0029}
-  * {ref>Pgp-AP}+  * [[https://tripitaka.cbeta.org/N50n0027_001#0416a10|巴利藏《人施設論》第七章之二]] {ref>Pgp-AP}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442: 行 448:
@[0730b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30b02]@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30b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王在遠國治化,七法成就,不為怨家盜賊所-[8]-擒獲。云何為七?然彼城-[9]-郭極為高峻,修治齊整,是謂彼王先成就第一之法。復次,彼城門戶牢固,是謂彼城成就-[10]-第二法。復次,彼城外[[塹]]-[]-極深且廣,是謂此城成就第三之法。復次,彼城內多諸穀米,倉庫盈滿,是謂彼城成就第四之法。復次,彼城饒諸薪草,是謂彼城成就第五之法。復次,彼城多諸器-[11]-杖,備諸戰具,是謂彼-[12]-城成就六法。復次,彼城主極聰明高才,豫知人情,可鞭則鞭,可治則治,是謂彼城成就七法,外境不能來侵。是謂,比丘!彼城國主成就-[13]-此七法,外人不得[[嬈]]-[]--[14]-近。+@[0730b0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王在遠國治化,七法成就,不為怨家盜賊所-[8]-擒獲。云何為七?然彼城-[9]-郭極為高峻,修治齊整,是謂彼王先成就第一之法。復次,彼城門戶牢固,是謂彼城成就-[10]-第二法。復次,彼城外[[塹]]-[]-極深且廣,是謂此城成就第三之法。復次,彼城內多諸穀米,倉庫盈滿,是謂彼城成就第四之法。復次,彼城饒諸薪草,是謂彼城成就第五之法。復次,彼城多諸器-[11]-杖,備諸戰具,是謂彼-[12]-城成就六法。復次,彼城主極聰明高才,[[豫知人情]]-[]-,可鞭則鞭,可治則治,是謂彼城成就七法,外境不能來侵。是謂,比丘!彼城國主成就-[13]-此七法,外人不得[[嬈]]-[]--[14]-近。
@[0730b16]@「此比丘亦復如是,若成就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云何為七?於是,比丘!戒律成就,威儀具足,犯小律尚畏,何況大者!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弊-[15]-魔不得其便,猶如彼城,高廣極峻,不可-[16]-沮壞。 @[0730b16]@「此比丘亦復如是,若成就七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云何為七?於是,比丘!戒律成就,威儀具足,犯小律尚畏,何況大者!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弊-[15]-魔不得其便,猶如彼城,高廣極峻,不可-[16]-沮壞。
行 550: 行 556:
====[註解]==== ====[註解]====
-[] 塹:深坑、護城河。+[] 塹:深坑、護城河。讀音同「欠」。 
 + 
 +[] 豫知人情:先知人情世故。「豫」通「預」,事先。
[] 嬈:擾亂。 [] 嬈:擾亂。
行 556: 行 564:
[] 弊魔:欺詐蒙騙的魔。 [] 弊魔:欺詐蒙騙的魔。
-[] 四增上心:四種增強的心,即四禪。+[] 四增上心:四種提升的心境,指四禪。又譯為「四種增上心法」、「四增心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增上心與在當生中為樂住處之四種禪」。
[] 陰、入、界:即五陰、六入、十八界。 [] 陰、入、界:即五陰、六入、十八界。
行 565: 行 573:
  * 參考{ref>Zho003}   * 參考{ref>Zho003}
-  * 參考{ref>A07.063}+  * 參考{ref>A07.067}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583: 行 591:
@[0730c21]@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730c21]@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0730c22]@是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為七神識住處?所謂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1]-想,所謂人及天也。又復眾生若干種身而有一想-[2]-,所謂[[梵迦夷天]]-[]--[26]-也,初出現-[27]-世;又復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又復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又復眾生[[無量空]]-[]-,空處天也;又復眾生[[無量識]]-[]-,識處天也;又復眾生[[無有處]]-[]-,無有處天也。是謂,比丘![[七識住]]-[一]-處,我今[*]已說七識處,諸佛世尊所可施行接度人民,今日[*]已辦。當在閑居樹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此是我之教誨。」+@[0730c22]@是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為七神識住處?所謂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1]-想,所謂人及天也。又復眾生若干種身而有一想-[2]-,所謂[[梵迦夷天]]-[]--[26]-也,初出現-[27]-世;又復眾生一身若干想[*],所謂[[光音天]]-[]-也;又復眾生一身一想[*],所謂[[遍淨天]]-[]-也;又復眾生[[無量空]]-[]-,[[空處天]]-[]-也;又復眾生[[無量識]]-[]-,識處天也;又復眾生[[無有處]]-[]-,無有處天也。是謂,比丘![[七識住]]-[一]-處,我今[*]已說七識處,諸佛世尊所可施行接度人民,今日[*]已辦。當在閑居樹下,善修其行,勿有懈怠。此是我之教誨。」
@[0731a03]@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731a03]@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606: 行 614:
====[註解]==== ====[註解]====
-[]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梵迦夷天:色界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通稱,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梵身天」。
[]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 [] 光音天:色界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壞劫開始的時候,宇宙發生大火災,將光音天之下全部燒毀,但無法燒到光音天,此時光音天之下的各界眾生會輾轉生於光音天。
-[] 遍淨天: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此天淨光周遍,故名遍淨天。+[] 遍淨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三禪天中的最上層天。這天的天人相應於三禪的境界而身心清淨光明,充分體驗勝妙的快樂。又譯為「徧淨天」、「遍淨光天」。
[] 無量空: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 [] 無量空: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
 +
 +[] 空處天:以無邊的空間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一天的層次。又譯為「空入處」、「空處」、「空無邊處」、「無量空處」。
[] 無量識: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又譯為「識入處」、「識處」、「識無邊處」。 [] 無量識:以無邊的識為意念專注的對象(所緣)所成就的定境,是無色界第二天的層次。又譯為「識入處」、「識處」、「識無邊處」。
行 638: 行 648:
@[0731a05]@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31a05]@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731a06]@當於爾時,尊者均頭身抱重患,臥在床-[1]-褥,不能自起居。是時,均頭便念:「如來世尊今日不見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醫藥不接。又聞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終不捨。』然今獨見遺棄,將何苦哉!」+@[0731a06]@當於爾時,尊者[[均頭]]-[]-身抱重患,臥在床-[1]-褥,不能自起居。是時,均頭便念:「如來世尊今日不見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醫藥不接。又聞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終不捨。』然今獨見遺棄,將何苦哉!」
@[0731a10]@爾時,世尊以天耳聞均頭比丘作是稱怨。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頭比丘所,問其所疾。」 @[0731a10]@爾時,世尊以天耳聞均頭比丘作是稱怨。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頭比丘所,問其所疾。」
行 742: 行 752:
====[註解]==== ====[註解]====
 +
 +[] 均頭: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
[] 篤:病勢沉重。 [] 篤:病勢沉重。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755: 行 76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進階辨正]====
 +
 +[[研討:均頭與大均頭是否為同一人]]
=====-[15]-(七)@@[0731b14]@@===== =====-[15]-(七)@@[0731b14]@@=====
行 779: 行 791:
[]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譯為「轉輪王」。 [] 轉輪聖王:以正法統治世界的君主,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善業感召天空中飛來輪寶,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行歸服,因此稱作轉輪聖王。又譯為「轉輪王」。
-[] 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輪王前飛行引導,使轉輪王無須使用暴力,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動歸服。+[] 輪寶:轉輪王的寶器,能在轉輪王前飛行引導,四方國家看到輪寶就自動歸服。
[] 覺意:覺支。 [] 覺意:覺支。
行 1376: 行 1388:
@[0734c01]@舍利弗言:「我今所問,於如來所,得修梵行乎?汝復報吾言:『如是。』吾復問,智慧、心清淨,道知見清淨,得修梵行耶?汝-[20]-復言:『非也。』-[21]-汝今云何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耶?」 @[0734c01]@舍利弗言:「我今所問,於如來所,得修梵行乎?汝復報吾言:『如是。』吾復問,智慧、心清淨,道知見清淨,得修梵行耶?汝-[20]-復言:『非也。』-[21]-汝今云何於如來所,得修梵行耶?」
-@[0734c05]@滿願子報曰:「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無猶豫清淨義者,能使行跡清淨,行跡清淨義者,能使道清淨,道清淨義者,能使知見清淨,知見清淨義者,能使入涅槃義,是謂於如來所得修梵行。」+@[0734c05]@滿願子報曰:「-{七清淨的順序}--<戒清淨義者,能使心清淨,心清淨義者,能使見清淨,見清淨義者,能使無猶豫清淨,無猶豫清淨義者,能使行跡清淨,行跡清淨義者,能使道清淨,道清淨義者,能使知見清淨,知見清淨義者,能使入涅槃義>-,是謂於如來所得修梵行。」
@[0734c11]@舍利弗言:「汝今所說義,何所趣向?」 @[0734c11]@舍利弗言:「汝今所說義,何所趣向?」
 
agama1/增壹阿含經等法品第三十九.153140272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7/12 21:3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3700149059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