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銘言:
> 【長恨迷蹤(一、伊人何在)】
> 前幾天大夥兒正聊到真言密法那“不准再提法”的法門裡頭有一個驗
蛤~~
這樣不會很無聊嗎 ?
> 應用的乩童法,而後扯到了《長恨歌》裡可能用了佛教裡的真言密法,
> 而那密法更可能傳自一行大師。
> 有同學驚而怪之,問曰“長恨歌明明寫的是道士施的法,而且貴妃生
> 前還作過女道士,怎會死後牽拖和佛教扯上關係,而且還是用了一行
> 大師傳的法咧?”
> 話是不錯,不過老小子會這麼猜想,自然是有原因的。同學們或許還
> 記得,幾年前坊間流行過一種立體圖,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堆花花綠綠
> 的圖形,但是當看圖的人努力觀之,進入了視而不見的化境時,圖底
> 下的立體影像卻會突然蹦了出來。
或許可以來研究一下這種立體圖跟佛法的關聯 VS 長恨歌..?
也許很不錯ㄛ.
> ================
> 《長恨歌》 唐-白居易
> ....(前略)
>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唉, 真是給他有那個不公平, 平平是眾生, 佛菩薩都能
宿世生死的記憶, 凡人就沒有, 但是, 這本來就是個不公
平的世界 ?
>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慇懃覓。
> 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 臨別慇懃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 ================
> 這後面一大段便是令老小子越看越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咱們就細加參
> 詳,逐句拈來咀嚼一番。
>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 人死為鬼,鬼沒有肉身,只有魂魄,佛家看鬼則不認為是魂魄,是以
> 六道眾生看待的,認為鬼眾仍有身,只是身質微細不像活人的粗重。
> 人死後有能託夢的也有不能託夢的,情形不一。通常死後四十九天轉
> 生他道,若生為鬼而有福德,則可能入夢來相見,若是無福的鬼,自
> 然能力不足無法託夢。四十九天內的中陰託夢則為特例,和福德大多
> 無多大關係。
> 因為作夢不是想夢就能夢,夢不到美人,皇帝老爺自然是思念更甚。
> 不能入夢的可能性除了貴妃作鬼後的能力不足外,也可能轉生他道了,
> 那自然夢不到。總之貴妃亡後渺無音訊,玄宗深受相思之苦。
>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慇
> 懃覓。】
> 臨邛是地名,在四川成都,同學們對這地方可能沒什概念,臨邛就是
> 另另一則愛情故事女主角卓文君小姐故鄉啦。:P
> 這位出身於臨邛的道士,是個“鴻都客”,通常都把這個詞解作這道
> 士名字叫“鴻都”,來皇宮裡作“客”。名間傳說這位阿鴻兄還曾把
> 玄宗送上月球到廣寒宮觀光咧。其實非也。
> 客者,來自外地的人或物。我們稱香港來的人叫香港客,來自呂宋的
> 人叫呂宋客,來自外太空的UFO 叫天外來客,來送上兩粒子彈的叫刺
> 客。那麼“鴻都客”是打哪裡來的什麼客?“都”者,重要的集中地,
> 如“都城、首都”。一位來自鴻都的人,那是什麼地方?
> 原來那是漢代時皇家設立的一個部門,名叫【鴻都】,專門收集天下
> 奇文異能之人事的單位,也就是穆德和史卡莉的老老老母校,全世界
> 最早的 X檔案出生地也。咱們看:
> ==============================
> 《資治通鑑》漢紀第057卷(AD172–AD180)《孝靈皇帝上之下》
> 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命議郎蔡邕為古文、篆、隸
> 三體書之,刻石,立于太學門外。(中略)
> 詔於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
> 後開【鴻都】,書畫奇能莫不雲集。
> ==============================
> 為何漢人要把召集奇能異士的地方取名為“鴻都”呢?相傳這和漢人
> 的祖先是外星人有關,或有同學又要大吃一斤,且慢且慢,這點推論
> 老小子當然也是空穴可能會來風,自然也有所本,不過未了免去岔題
> 太深,留待他日再來詳解,咱們回到主題。
> 因習古風,唐代文詞就以鴻都比喻“能人異士”,例如:
> ==============================
> 駕去溫泉後贈楊山人 李白
> (前略)
> 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天馬駒。
> 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璋紫綬來相趨。
> 當時結交何紛紛,片言道合惟有君。
> 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
> ==============================
> 這是李酒仙稱讚“楊山人”的,說山人有幸陪伴在皇上身旁,是因為
> 山人來自鴻都。而這位山人是“身騎飛龍天馬駒”(有點小誇張?)
> 詩中李先生說他也想等退休後和這位楊山人一起當臥雲先生呢。
> 不過傳言臥雲先生因好酒失業,目前只在匹力布袋戲團軋個彷彿是主
> 角的配角,此又是後話得暫先按下。
> 話說山人者,山中之人、乃方外之士也,也就是道士啦。李白先生筆
> 下這一個道士能在皇上左右走動,可見當時皇家道士權勢之大。
> 出鴻都意思也就是鴻都客,但是白居易所記的這位道士不騎龍,他的
> 異能是“可以用非常誠心的方法(精誠)去通(致)鬼神(魂魄)”。
> 皇上就叫這位方士努力的通看看,看能否找到貴妃魂魄的下落。
> 於是【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無奈【上窮碧落下黃泉﹐
> 兩處茫茫皆不見。】最後是天界和鬼界(黃泉)都找不到。
> 為何找不到?是神是鬼皆可尋,怎會不見了?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
> 貴妃死後不是神也不是鬼。她成了道士術法所不能及的生靈,當然找
> 不到了。
>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這裡就是關鍵之一,是誰來
> 告訴道士這個消息的?這個人道行比方士更強,能知道鬼神界之外的
> 事?而貴妃為何死了不變為鬼或神,而有能力轉到一個神鬼境外的地
> 方?
> 所謂“盤古開場,戲說從頭”咱們先來看一段《資治》的記載:
> ==============================
> .唐紀 第218卷 唐紀三十四 (AD756–AD756)
>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年 p-6973
> 丙申,至馬嵬驛,〔金人疆域圖:馬嵬驛,在京兆興平縣。〕
> 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國忠
> 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
> ..(皇)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
> 「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
> 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
> (皇)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尸寘驛庭,召玄
> ︿︿︿︿︿︿︿︿︿︿︿︿︿︿︿︿︿︿︿︿
> 禮等人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甲,頓首請罪..。
> ==============================
> 同學們,高力士是自命學佛的人,但他當年利用自家開設的佛堂來收
> 賄洗錢,心中本無佛法的存在,現在居然進言殺人,還在佛堂為之,
> 其心之毒令人不寒而慄。
> 驛站是過往軍士休息過夜之處,唐代譯站內設有佛堂和道壇供行人過
> 往禮拜。由於目的在保護行人安穩,當時各譯站內的佛堂最常供奉的
> 就是地藏菩薩了。
> 力士帶領(引)貴妃到佛堂時,貴妃心中一定是以為要禮佛,否則就
> 不是“引”而是“捉”或“押”了,力士趁著貴妃禮佛的當下,由後
> 將她的脖子絞住,等她氣絕再弄成上吊的樣子。
> 同學們可還記得《地藏菩薩本願經》說過,凡有地藏菩薩的像、繪、
> 幢、幡、名號或經書之處必有地藏菩薩和天神鬼王守護。人們只要一
> 佛名、菩薩名入耳地藏菩薩無不助其解脫:(《本願經》)
> <<<<<<<<<<<<<<<<<<<<<<<<<<<<<<
> p0784b05║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
> p0784b06║威力略說是事。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
> p0784b07║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
> p0784b08║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 >>>>>>>>>>>>>>>>>>>>>>>>>>>>>>
> 傳說貴妃以禮佛之時慘遭橫難,臨命終時和地藏菩薩四目相接,眼望
> 著菩薩聖像,眼角淚珠參雜多少怨恨和不捨,胸口一句“菩薩救我”
> 未能出口便氣悶昏絕,中陰身起本該淪入閰摩諸司發落,但以死時正
> 是禮地藏菩薩之時,當時皇上情況危急,貴妃深愛皇上,人在遭逢劫
> 難時禮佛求福自是誠意殷切,依此一毛一渧的善緣,地藏菩薩解其怨
> 苦,攝受貴妃暫置仙山。
> 佛經裡世尊一再讚地藏菩薩:
> <<<<<<<<<<<<<<<<<<<<<<<<<<<<<<
> p0789a25║爾時世尊舉金色臂。又摩地藏菩薩摩訶薩
> p0789a26║頂而作是言。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
> p0789a27║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
> >>>>>>>>>>>>>>>>>>>>>>>>>>>>>>
> 這樣一位不可思議的大菩薩境界,方士自然是找不到貴妃的下落。那
> 麼又是誰有能力、用何方式找到菩薩探詢消息,而向方士報馬,讓方
> 士“忽聞”海上有仙山呢?且待下回。
--
.★*★.
.★*★.正見 正志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
. *★ * * ★ 緣無明行 緣行識 緣識名色 緣名色六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