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不知哪位好心的前輩願意幫小弟解說,上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因為如果心不自在,又如何時時做主 ? 如果心不能做主,又如何化火為蓮? 又如何知道是心做主?在還是慾作祟? 如果分不清楚,不就貢高我慢了嗎? 整首偈語是這樣的: 時光易逝如閃電,佛子回家路茫茫;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感恩 :)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不知哪位好心的前輩願意幫小弟解說,上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因為如果心不自在,又如何時時做主 ? > 如果心不能做主,又如何化火為蓮? > 又如何知道是心做主?在還是慾作祟? ^^^^^^^^^^^^^^^^^^^^^^^^^^^^^^^^^^ 我也想知道,不知道有沒有經文或文章可以參考, 也想聽聽站上學長們的見解,謝謝。 > 如果分不清楚,不就貢高我慢了嗎? > 整首偈語是這樣的: > 時光易逝如閃電,佛子回家路茫茫;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感恩 :)
※ 引述《Shishimaru (染香)》之銘言: > 能須臾之間不離道, 就是時時能做主. > 時時心與佛同, 學佛向佛, 就是做主囉. > 若能做主, 則能時時反觀自醒, 轉煩惱為菩提, > 藉境練心, 則所有順逆境緣都是剔勵自己的好境 > 界, 六塵都在說法. > 所以火中紅蓮處處香囉... 至感 :) 但須臾之間不離道又何其難矣。 復次,再請問又如何境由心轉,化火為蓮而直達心自在? 謝謝。^^。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至感 :) > 但須臾之間不離道又何其難矣。 > 復次,再請問又如何境由心轉,化火為蓮而直達心自在? > 謝謝。^^。 照見五蘊皆空
※ 引述《Russ (密怙翔王)》之銘言: > 照見五蘊皆空 可惜我不是觀自在菩薩,無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_@~~~ ----------- 嗯…我們好像陷入了循環論証的圈圈中了…@_@… --------------------------------------------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可惜我不是觀自在菩薩,無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_@~~~ > ----------- > 嗯…我們好像陷入了循環論証的圈圈中了…@_@… > --------------------------------------------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是因行 召見五蘊皆空是因行成果 遠離顛倒夢想是成果起用 有理可循且無有躐等逾次 命題是等價何為起用之果 即是照見五蘊皆空 請參考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不知哪位好心的前輩願意幫小弟解說,上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因為如果心不自在,又如何時時做主 ? > 如果心不能做主,又如何化火為蓮? > 又如何知道是心做主?在還是慾作祟? > 如果分不清楚,不就貢高我慢了嗎? > 整首偈語是這樣的: > 時光易逝如閃電,佛子回家路茫茫;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感恩 :) 嗯 試著以自己的經驗與體悟回答這個問題 給您參考 但得時時能做主 首先即是先得認得主人 認得主人即是明心見性 心與性的關係可以比喻成用與體 心是用 性是體 就好比鏡子映物 鏡子是性 所映之像為心 但若無"映出像"的起用 那怎麼知道這是鏡子呢 所以鏡子不在別處 就在所映之像處 即真不在別處 就在妄處 了知真妄無別 是第一步 所以不是要息心除妄想 即能不怕念生 又將性與心比喻成虛空與虛中之的萬物 萬物可以被放置在虛空當中 但空間不會因為放置了萬物而不見 而被放置的萬物也永遠被虛空所函攝 而不會超出其外 因為萬物是由於虛空而能住 虛空則實是萬物能住的"用" 而不是一個體 虛空對於萬物之"收攝" 即是觀照 而不是用思想去分別評判 因為分別評判是心思的作用 就好像萬物收攝於虛空一樣 它也收攝於性的作用 由觀照即能證悟實相 清楚明白誰做了主 且了知一切有為和無為諸法具不可得 自此能由不怕念生 轉而成為 念起不隨 生而無住 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觀照起用者 即是主人 能於一切時了了明白自性之起用 即是主人做了主 自性隨著起用之相輾轉流浪無有休息 即是顛倒妄想做了主 若不顛倒使主人做了主 即是心經 :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何以故 ? 知幻即離 不假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自此明心見性 就可以開始起修了 於諸事之中勤除習氣隨緣消舊業 而且 "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當用恰恰無 " 到了這種地步 就沒有疑問 不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貢高我慢了...... 功夫未深習氣甚重時 雖偶而心性能明 卻又時常不覺陷入顛倒妄想 如同明月雖朗 但卻有時會遭浮雲遮蔽 而無法顯露光芒照明大地 所以感曰 但得時時能做主 做了主頓時即大悲輕安 自然 火中紅蓮處處香 與您參考 謝謝
※ 引述《Russ (密怙翔王)》之銘言: >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是因行 > 召見五蘊皆空是因行成果 > 遠離顛倒夢想是成果起用 > 有理可循且無有躐等逾次 > 命題是等價何為起用之果 > 即是照見五蘊皆空 > 請參考 不是很懂。不過謝謝了。@_@。 我說,我無法行般若波羅蜜多,便無生其因,也無其照見五蘊皆空之果。 或許應該先教我如何行深般若波羅多,才能檢証兄台之言。 又,「命題是等價」與「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可以劃上等號嗎? 否則照見五蘊皆空,只有先行深般若波蜜多才行,不是嗎? 嗯,謝謝了 :)
心、性這兩者是否可這樣二分,又以鏡喻、虛空與虛空所容之萬物來比喻心、性、體、用 這樣的比喻是否得當?這是後學所懷疑的。 體用本無二,即是體用是合一的,心、性這兩者何者為體,何者為用,應有層次上的差別 。前輩已經將心、性的層次做了高下分別。 也因此,若真妄無別,與無明何異?又如何明心見性? 無無明,應指,知道明與無明,可以分別明與無明,但是卻是超越明與無明,故曰, 無無明。非為落為兩端:明、無明。也因此,真妄仍有別,有別,乃是明心見性的前導。 明心見性後才始得作為主人,照見五蘊皆空後,才能真正真妄無別,無別,指超越而言, 進入更高的層次,而非不識無知,但得先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又如何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呢? 呵,這我就不知道。 嗯,所以,還是覺得我們在兜圈圈。 或許,我們得將層次高低、次序弄清楚才行。 不過,仍感謝前輩費心的指教。 祝 福慧雙修 :)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不知哪位好心的前輩願意幫小弟解說,上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因為如果心不自在,又如何時時做主 ? 漸漸作主就已經不得了了 > 如果心不能做主,又如何化火為蓮? 常在清楚明白處下手。先由軟的吃起! > 又如何知道是心做主?在還是慾作祟? 有空常常幫人!以他人的利益為第一優先! > 如果分不清楚,不就貢高我慢了嗎? 常常以他人的方便為依歸就不會模糊囉 > 整首偈語是這樣的: > 時光易逝如閃電,佛子回家路茫茫;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人家有一個「但」寫在前面!我沒猜錯吧!作者是有感而發而已。 > 感恩 :) +oil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不知哪位好心的前輩願意幫小弟解說,上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因為如果心不自在,又如何時時做主 ? > 如果心不能做主,又如何化火為蓮? > 又如何知道是心做主?在還是慾作祟? > 如果分不清楚,不就貢高我慢了嗎? > 整首偈語是這樣的: > 時光易逝如閃電,佛子回家路茫茫;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感恩 :) 這首偈子並不是什麼意境很高或是具有很值得探討的內涵, 甚至應該說有些內容還大有問題,如果只是隨便拿一個過去 或現代人寫的偈子當作是一種道的成就而去研究,實際上很 可能得不到好處,不妨還是以經典的法義來作為探討的內容。 佛法中說我,是依於四大、五蘊、六根、八識的假合,依於 這種假合之相,再去分別的結果,就是一種虛妄之相,如依 於自己的業或是欲去分別而表現在身口意上。 佛法中談我意識,包括了業我和道我,或說是人我和法我的 不同,依於業或是欲而行,表現的就是一種業我或是人我的 現象,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去行為,表現的便是一種道我或 說是法我的現象,兩者都不是究竟清淨的的結果。 如果兩者都還分不清楚,表示都還是在無明中,肯定還是業 我,如果認為很清楚了,實際上還不一定,可能只是某些情 況下顯現的,可能只是剎那間就消失了,不是一種維持的現 象,除非到了菩薩的不動地以上或是聲聞乘的阿羅漢果位, 所顯現的都不是一種可靠的,遺教經裡面便提出了這種觀念。 --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站址 http://www.chien-fo-shan.com.tw 歡迎參觀 ◎◎◎◎◎◎◎◎◎◎◎◎◎◎◎◎◎◎◎◎◎◎◎◎◎◎◎◎◎◎◎◎◎◎◎◎ ◎ 學佛方程式 : 當分別心生起時 , 不要一味地計較或執著 , ◎ ◎ 應該深入的認識或暸解 ; 尤其要於其中有所發現 , ◎ ◎ 久而久之 , 必能自我突破 。 ◎ ◎ ~節錄自 老禪師的話~ ◎ ◎◎◎◎◎◎◎◎◎◎◎◎◎◎◎◎◎◎◎◎◎◎◎◎◎◎◎◎◎◎◎◎◎◎◎◎
※ 引述《ecsok (不識我)》之銘言: > 這首偈子並不是什麼意境很高或是具有很值得探討的內涵, > 甚至應該說有些內容還大有問題,如果只是隨便拿一個過去 > 或現代人寫的偈子當作是一種道的成就而去研究,實際上很 > 可能得不到好處,不妨還是以經典的法義來作為探討的內容。 道在屎橛之中。 我想,任何的問題都應該可以拿來討論,不管意境高低與否。 就算意境不高,也可指出其意境不高之處,或者語意曖昧之處 ,進而引出佛所宣說之經典,作為解釋、辯駁、否定、批判、 匡正之用。 經典的法義,自然是精心研讀和理解,這沒有任何的疑義,只是 經典的解釋也無妨跟現實生活做連結,哪怕是隻字片語也好,半 通不通的偈子也罷。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可以從諸位前輩中學習你們的思惟,為什麼 你們會引用這些經典作為論証,這也可以刺激後學的想法,進而 再進一步對佛法聞、思、修。 這是我提問的目的。 > 佛法中說我,是依於四大、五蘊、六根、八識的假合,依於 > 這種假合之相,再去分別的結果,就是一種虛妄之相,如依 > 於自己的業或是欲去分別而表現在身口意上。 > 佛法中談我意識,包括了業我和道我,或說是人我和法我的 > 不同,依於業或是欲而行,表現的就是一種業我或是人我的 > 現象,依於佛陀的道理方法去行為,表現的便是一種道我或 > 說是法我的現象,兩者都不是究竟清淨的的結果。 > 如果兩者都還分不清楚,表示都還是在無明中,肯定還是業 > 我,如果認為很清楚了,實際上還不一定,可能只是某些情 > 況下顯現的,可能只是剎那間就消失了,不是一種維持的現 > 象,除非到了菩薩的不動地以上或是聲聞乘的阿羅漢果位, > 所顯現的都不是一種可靠的,遺教經裡面便提出了這種觀念。 多謝前輩賜教 :) 後學會找這部經典來看。 多謝 祝 清 安 後學 伊米吉士 敬上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我想,任何的問題都應該可以拿來討論,不管意境高低與否。 討論要幹嗎用的?可以吃飯、睡覺??可以解決民生問題? 可以~~~????? 或者是沒事找人台槓? (就像我現在在做的事情一樣)
※ 引述《kftseng (衿羯儸)》之銘言: > 討論要幹嗎用的?可以吃飯、睡覺??可以解決民生問題? > 可以~~~????? > 或者是沒事找人台槓? (就像我現在在做的事情一樣) 前輩言重了,不會沒事找人抬摃啦。 不好意思引起您的誤會。 我想,沒有笨問題吧? 也記得一位西哲也說過,任何的問題都是哲學圓心。 討論請教的目的在於澄清一些不解的地方,也因為站上的前輩看得比較多,且每個 人的思惟的角度也不一樣,這樣一來就可以比較了。 此外,就如我上篇所言,也可學習、揣摩前輩的思惟,看事情的角度,這就是我的目的。 至於民生問題…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業,我想,民生問題從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去 尋找解答會比較直接有效點;如果前輩認為現在工作不能解決您的民生問題,後學斗膽 建議不妨考慮換工作。 嗯,前輩,我們不要抬槓啦,給個想法對我會比較實際點。 如果覺得太佔板面,那麼,就回我信箱吧。 謝謝。 祝 清安 images
※ 引述《images (images)》之銘言: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 不知哪位好心的前輩願意幫小弟解說,上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因為如果心不自在,又如何時時做主 ? > 如果心不能做主,又如何化火為蓮? > 又如何知道是心做主?在還是慾作祟? > 如果分不清楚,不就貢高我慢了嗎? > 整首偈語是這樣的: > 時光易逝如閃電,佛子回家路茫茫; > 但得時時能做主,火中紅蓮處處香。 說真的,看到「火中紅蓮處處香」這句話似乎挺感人的 ^_^; 「但」是炎炎夏日啊!還是先安靜坐下&喝一杯青草茶消暑退火再說
※ 引述《ecsok (不識我)》之銘言: > 這首偈子並不是什麼意境很高或是具有很值得探討的內涵, > 甚至應該說有些內容還大有問題,如果只是隨便拿一個過去 > 或現代人寫的偈子當作是一種道的成就而去研究,實際上很 > 可能得不到好處,不妨還是以經典的法義來作為探討的內容。 推~推~推~ 呵呵,剛好就可以不用解釋:P 不用甚麼都講第一義~ 因為還真的主要不是講這個~ 甚麼都講第一義,有的時候看起來就是前後不搭嘎啦~ [deleted]
※ 引述《brus (願心如晴空萬里)》之銘言: > 推~推~推~ > 呵呵,剛好就可以不用解釋:P > 不用甚麼都講第一義~ 呃…我好像不是問什麼「第一義」耶~~~@_@~~~ > 因為還真的主要不是講這個~ > 甚麼都講第一義,有的時候看起來就是前後不搭嘎啦~ 不過…有時候某些人會把第一義和佛性(或本來面目)及上帝劃上等號。 只是,覺得不一樣啦,因為那是一種「比附」的過程。 比如佛經東來,中土沒有概念,就拿道家的「無」來比附「空」,這種情形 叫作「格義」。 嗯…有些觀念是想通、相似,但個人認為,不應該忽略其系統脈絡、層次高低 ,方能彰顯其義。 否則就像一個衛生紙的老廣告一樣,差一個字就不是「純」潔喲。^^。 我想,在這些相似的觀念鑽來鑽去,恐怕是錯亂顛倒,就像是蘇菲教徒在森林 裏繞來繞去,以為找到森林的出口,但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我想,這就不太 妙了。@_@。 啊,不好意思,我訪個人愛碎碎唸,看看就好。 祝 清 安
※ 引述《Russ (密怙翔王)》之銘言: >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是因行 > 召見五蘊皆空是因行成果 嗯,有點怪...... 不是說字怪,是說因果關係這邊怪 也不是不行這樣講,但是這樣講就是有點怪 紅蘋果是紅色的? 不是因果,就只是描述而已......? 黑頭髮是黑的,可以這樣說。 所以說有點怪。 > 遠離顛倒夢想是成果起用 > 有理可循且無有躐等逾次 > 命題是等價何為起用之果 > 即是照見五蘊皆空 > 請參考 報告完畢:P 請指正~ brus
※ 引述《ecsok (不識我)》之銘言: > 這首偈子並不是什麼意境很高或是具有很值得探討的內涵, > 甚至應該說有些內容還大有問題,如果只是隨便拿一個過去 > 或現代人寫的偈子當作是一種道的成就而去研究,實際上很 > 可能得不到好處,不妨還是以經典的法義來作為探討的內容。 純粹以法義探討,有點偏於佛學,或可(應)深入,用於生活當中。 當然我不是講那種動不動把前世的業、最套在這是的果報這種狹義的宗教觀。 若能夠走上印順導師所提的青年的佛教,充滿蓬勃朝氣(不是說只有年輕人 可以信佛),就如同青年人一樣的充滿活力的佛教,那才是真的。脫離了生 命(生活)的宗教,只是一個空殼,除了用於慰藉(麻痺)人心以外,就沒 有什麼存在的意義,終究會成為思想控制的工具而已。 許久不見,我還是滿容易把您和 lsl 大德搞混。。 好像有多位近十年之久的學佛大德都從網路上消失的感覺。 --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法,也莫如「漸」。 在不知不覺中,天真浪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 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 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豐子愷(1898-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