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七處三觀的三觀為何?] <雜阿含、二、四二>
#1
Heaven
在雜阿含經(四二)中,有提到七處三觀,然而並沒有對三觀提出實際內容。

《雜阿含經》卷2: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過去我一直以為是「五蘊、六入(十二入)、十八界」,結果看了淨心出版
張西鎮白話譯本的內容,界卻是寫「六界-地水火風空識」。
這就引起我的好奇,結果查了佛光版,也是寫六界,而莊春江老師在網頁也寫六界。

意外看到南傳的版本是「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
同樣沒有說明「界」,但反而少了五蘊,多了緣起。
這有點奇怪,因為經文在談的就是「五蘊」,但為什麼最後沒有五蘊?
除非它的意思是「五蘊的七處」一種觀法,而「界、處、緣起」是另一組。

北傳的比較像是在「陰、界、入」分別觀其「七處」,也就是會有 3X7=21 種。

另外,再查詢大正藏 No. 150A 佛說七處三觀經,則為如下:

《七處三觀經》卷1:「何等為三觀。識亦有七事。得五陰成六衰。
觀身為一色。觀五陰為二。觀六衰為三。故言三觀。」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這裡看不出與「陰、界、入」的關係。

總之,為什麼界是六界?而不是十八界?不知有沒有人有更多的資訊?

我反而覺得十八界比較好觀察,因為「蘊界入」是差不多的內涵,只分類法不同。
但若用同樣的觀法去觀「地水火風空識」乃至「緣起」的
「本質、集、滅、道、滅道跡、味、患、離」,是很難想像如何觀?
緣起的集是什麼?難以想像...

    heaven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Tue Nov 25 20:04:40 2008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處三觀的三觀為何?] <雜阿含、二、四二>
#2
邱大剛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在雜阿含經(四二)中,有提到七處三觀,然而並沒有對三觀提出實際內容。
> 《雜阿含經》卷2:
>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過去我一直以為是「五蘊、六入(十二入)、十八界」,

    個人認為 heaven 的看法是對的。比對相關的經文,從蘊、十八界、入
分別切入,較合理。不過當然還要再找相關經文。

> 北傳的比較像是在「陰、界、入」分別觀其「七處」,也就是會有 3X7=21 種。
> 另外,再查詢大正藏 No. 150A 佛說七處三觀經,則為如下:
> 《七處三觀經》卷1:「何等為三觀。識亦有七事。得五陰成六衰。
> 觀身為一色。觀五陰為二。觀六衰為三。故言三觀。」
>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 這裡看不出與「陰、界、入」的關係。

    六衰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勝鬘寶窟》卷2:「言六衰者。外六塵。六塵之賊。衰耗善法。故名為衰。」
(CBETA, T37, no. 1744, p. 30, a18-19)
《七處三觀經》也有片段另外混在《雜阿含經》中,裏面提到:
《雜阿含經》卷1:「何等為識身六衰識。眼栽識耳鼻舌身意。如是為識識。」
(CBETA, T02, no. 101, p. 499, b13-14)

    所以《七處三觀經》所講的與「陰、界、入」是相關,
只是冒出一句「觀身為一色」和五陰是重覆的,不知道原因。

> 我反而覺得十八界比較好觀察,因為「蘊界入」是差不多的內涵,只分類法不同。
> 但若用同樣的觀法去觀「地水火風空識」乃至「緣起」的
> 「本質、集、滅、道、滅道跡、味、患、離」,是很難想像如何觀?
> 緣起的集是什麼?難以想像...

    緣起跟集就是重覆了,不知是否為翻譯的問題。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Fri Nov 28 12:55:26 2008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處三觀的三觀為何?] <雜阿含、二、四二>
#3
邱大剛
> > 在雜阿含經(四二)中,有提到七處三觀,然而並沒有對三觀提出實際內容。
> > 《雜阿含經》卷2:
> >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
>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 過去我一直以為是「五蘊、六入(十二入)、十八界」,
>     個人認為 heaven 的看法是對的。比對相關的經文,從蘊、十八界、入
> 分別切入,較合理。不過當然還要再找相關經文。
> > 北傳的比較像是在「陰、界、入」分別觀其「七處」,也就是會有 3X7=21 種。
> > 另外,再查詢大正藏 No. 150A 佛說七處三觀經,則為如下:
> > 《七處三觀經》卷1:「何等為三觀。識亦有七事。得五陰成六衰。
> > 觀身為一色。觀五陰為二。觀六衰為三。故言三觀。」
> >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 > 這裡看不出與「陰、界、入」的關係。
>     六衰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 《勝鬘寶窟》卷2:「言六衰者。外六塵。六塵之賊。衰耗善法。故名為衰。」
> (CBETA, T37, no. 1744, p. 30, a18-19)

    另外六衰也指六入處,參見: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卷1:「當念卻十二因緣。何等為十二。
一者本為癡。
二者從癡為所作行。
三者從作行為所識。
四者從所識為名色。
五者從名色為六衰。
六者從六衰為所更。
七者從所更為痛。
八者從痛為愛。
九者從愛為求。
十者從求為得。
十一者從得為生。
十二者從生為老病死。
是為十二因緣事。」
(CBETA, T25, no. 1508, p. 53, a7-13)

    這經的一些譯詞較不同,蠻可以參考的。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Sat Nov 29 01:34:26 2008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處三觀的三觀為何?] <雜阿含、二、四二>
#4
邱大剛
目前結論如下:

此經三觀的陰、界、入,是佛經中常用的對於一切事物的三種不同
的分類法、或三種不同的觀察切入角度。舉例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空五陰);無眼、耳、鼻、舌、身、
意(空六入處);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空十
八界)」(CBETA, T08, no. 251, p. 848, c11-13)


也可參見丁福保佛學辭典
三科
 (術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三門,舊譯曰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三門皆為欲破凡夫實我之執而施設。

為凡夫之迷執有偏頗,迷於心偏重者,合色而為一,開心而為四,
立五蘊。色蘊之一,色也,後之受想行識,心之差別也。

次為迷於色偏重者開色而為十,合心而為二,立十二處。五根五
境之十處,色也。意根法境之二處,心也。

次為色心共迷者,開色而為十,開心而為八。立十八界。五根五
境之十界,色也。意根與法境及六識之八界,心也。

此次第即上中下之三根也。說見毘婆沙論七。法界次第上之上。
密教以之配於胎藏界佛蓮金之三部。為迷於心法者,說五蘊,表
金剛部之智。為迷於色法者,說十二處,表蓮華部之理(密教色
屬於法理),為色心雙迷者,說十八界,表蓮金不二之佛部。見
秘藏記鈔九。


--

悠哉賢故友, 抱道樂林泉, 坐到無疑地, 參窮有象天.
胸中消塊壘, 筆底走雲煙, 更笑忘機鳥, 常窺定後禪.
                                    ~訪古月師‧娥嵋道人

☆歡迎光臨:
Sat Dec 6 23:57:49 2008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處三觀的三觀為何?] <雜阿含、二、四二>
#5
sici1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在雜阿含經(四二)中,有提到七處三觀,然而並沒有對三觀提出實際內容。
> 《雜阿含經》卷2:
>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過去我一直以為是「五蘊、六入(十二入)、十八界」,結果看了淨心出版
> 意外看到南傳的版本是「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
> 同樣沒有說明「界」,但反而少了五蘊,多了緣起。
> 這有點奇怪,因為經文在談的就是「五蘊」,但為什麼最後沒有五蘊?

      這個問題很有趣,好不容易問了老師,
      老師說「五蘊」與「緣起」是因為不同部派的不同修行方式所致


--
告假去了~~ 2008.12.09
Tue Dec 9 09:48:31 2008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處三觀的三觀為何?] <雜阿含、二、四二>
#6
Heaven
※ 引述《sici1 (sici1)》之銘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 在雜阿含經(四二)中,有提到七處三觀,然而並沒有對三觀提出實際內容。
> > 《雜阿含經》卷2:
> >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
> > (CBETA, T02, no. 99, p. 10, c11-12)
> > 過去我一直以為是「五蘊、六入(十二入)、十八界」,結果看了淨心出版
> > 意外看到南傳的版本是「觀察界,觀察處,觀察緣起。」
> > 同樣沒有說明「界」,但反而少了五蘊,多了緣起。
> > 這有點奇怪,因為經文在談的就是「五蘊」,但為什麼最後沒有五蘊?
>       這個問題很有趣,好不容易問了老師,
>       老師說「五蘊」與「緣起」是因為不同部派的不同修行方式所致

謝謝提供這個觀點, 我想這也是有可能的.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Wed Dec 10 16:08:44 2008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Re: [七處三觀的三觀為何?] <雜阿含、二、四二>
#7
邱大剛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銘言:
> 《七處三觀經》卷1:「何等為三觀。識亦有七事。得五陰成六衰。
> 觀身為一色。觀五陰為二。觀六衰為三。故言三觀。」
> (CBETA, T02, no. 150A, p. 876, c1-3)
> 這裡看不出與「陰、界、入」的關係。

    我看懂《七處三觀經》這段在講什麼了,簡單講就是十二因緣的其中
三支「識」、「名色」、「六入處」: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

> 何等為三觀。識亦有七事。得五陰成六衰。

    將十二因緣中的「名色」置換為「五陰」,就可看懂
《七處三觀經》所述了:

    識有識集滅道味患離(七事),
    識緣(得)名色(五陰),
    名色緣(得)六入處(六衰)。

    「六衰」這個詞一般是「六內入處」或「六外入處」。

Have a nice day!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Sat Aug 8 23:40:48 2009
回覆 | 轉寄 | 查分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