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連線宗教版    板主: fox
閱讀文章: 第 1412/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Nice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標題: Re: 如何有較好的集中力
時間: Sun Apr 15 17:07:41 2007

標  題: Re: 如何有較好的集中力

==> 於 請叫我小山吧 (HillChen@Lion) 文中述及:
: 以前有人問過,但是好像沒有確切的答案,
: 有沒有那位大德願意回答?謝謝!

本文錄自《人類手冊》, 佛使比丘著.

(看過「阿甘正傳」吧?  :))


□ 第六章 自然止觀法門

 -.-.-.-.-.-.-.-.-.-.-.-.-.-.-.-.-.-.-.-.-.-.-.-.-.-.-.-.-.-.-.-.-.-.-.-.-

             盡力又專注的瞭解某些事情時,定就自然產生了。
             佛陀時代,於聽聞佛法中自然開悟的人比比皆是。

 -.-.-.-.-.-.-.-.-.-.-.-.-.-.-.-.-.-.-.-.-.-.-.-.-.-.-.-.-.-.-.-.-.-.-.-.-

    自然止觀法門的程序

     * Pitiparamot:法喜充滿、喜悅、舒暢、爽朗
     * Passadhi:心的止靜、平靜
     * Samathi:心 (定) 、適合於實行工作
     * Yathabhutananadassana:觀照真理、洞察真理
     * Nibbida:心境深感厭倦、厭離
     * Viraga:離欲、鬆馳
     * Vimutti:心的擺脫、解脫
     * Visuddhi:清淨、不受污染
     * Santi:寂靜、清涼
     * Nibbana:涅槃、不苦了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今天我感到非常抱歉,在還未開始今天的講題之前,要和各位談一些私事
  ,今早醒來,就感覺到前天提到的哲理「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家名為 BERHSON
  ,正確名為 DESCARTES (笛卡兒),拉丁文是 COGITO ERGOSUM。後來到附近借
  字典來查時,才發現不正確,如果有誰想要查明,可自己翻閱字典。

      所謂「私事」或者較正確的字眼應該是「自我糾正」,也就是自認記憶錯
  誤,俗語說「四足尚有失,學者尚有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還不
  算是哲學家,因此,自然是常會犯錯的,特別是對那些不太留意或不想記住的
  事情。也就是那些不很相信、不太感興趣的事物,造成不太想要記住而容易犯
  錯。就如剛才說過的哲學家 DESCARTES,是十七世紀的人,但思想卻像兩千多
  年前的古印度人一樣,認為「行」-「組合」就是「自我」,所以我才不注意
  這些人,正因為我不曾注意,這才不能記住他。

      對於這一點,希望各位能稍為注意和觀察;如果我們對某人或某種理論學
  說不相信,對它也不太能記住,若想要記住就必須要先去明瞭直到信奉。因此
  ,特別是對佛教的原理,我們必須要學習研究而明瞭,到能虔誠的信奉為止,
  才能熟記它。另一件希望大家思考觀察的事情是,一旦心情舒暢清涼,即是將
  要見法的時刻,或稱為「開悟」,它是悄然而至的知曉、覺悟,即使是那以前
  模糊不清的記憶,也將再次地清楚映現出來。若是處在疲勞、悶熱或散亂之時
  ,既使原本有的良好的記憶,也會變得含糊、雜亂。記憶已是這樣了,更何況
  明瞭法則的定心,在此惡劣的環境將更難以出現。前面有關我錯誤的記憶,正
  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例子明顯指出在喜悅、清安、舒暢的狀態下,才能有
  「定」去思考。在此我將闡述有關看清法則真相的方法和階段,以及它是如何
  產生的。

      在開始這一系列講座時,我曾說過佛教即是明瞭「什麼是什麼」的知識理
  論和實踐程序,接著說明「什麼是什麼」即是無常、苦、無我。並解說眾生沈
  溺於無常的事物,都是由於染著、妄著,所以才緊緊的黏縛著這些事物;而三
  增上學則是斷除染執的實行方法。最後也說出支配、形成世間的五蘊,即是執
  取的歸依處。因此我們必須要實際的探討這五蘊,正確的明瞭它的真相,才能
  產生那透澈看清的智見而從染執中捨放,擺脫出來。其基本的實行原則,世尊
  已詳盡解說,即:有良好的戒就能改善身、口;修定則是專注及調和心力,來
  適合心行的任務;繼續的內觀而產生慧。在此我想特別慎重的指出,其實我們
  很幸運,當心處在「適合於工作」的情形時,即自然解決藏在我們內心的各種
  問題。

      現在所要說明的是,心的「定」不是按照儀式或形式來訓練。實際上,「
  定」是可以直接從「自然」的方法中獲得,而不需要制定任何形式,在前一回
  已有了合理的解說。所以自然的「定」和按照形式的方法所產生的「定」是兩
  回事。但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一樣的,即是當有了定之後,將可很輕易而且
  順利的應用於觀照慧或心。另外還有一個應注意的要點是隨緣而修習的定,往
  往是恰到好處,利於觀照;而按照一定形式所修習的定,往往因定力過強,而
  只是喜歡處於定中的輕安悅樂的傾向。造成沈溺停滯不進的障礙,甚至產生迷
  惑以為自己已證果了,因為在定中肯定有那輕安悅樂的感受,由此緣故,如果
  懂得滋養自然的「定」而讓它生起,並好好地保護它,才不會浪費這定力或培
  養過多的定,同時也不致輸給按照形式的修定者。

      在三藏經典中,時常有提到這自然隨緣的證果次第。有的在佛陀跟前證果
  ,有的在說法者前證果,而不是進入森林成為隱士,也沒有形式上坐式的精修
  ,尤其是五比丘及一千位比丘是在聽聞佛法而證果的,這更證明證果不須在任
  何形式上下功夫,而實際上是在自然隨緣的法中看清、覺悟。

      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讓我們明瞭自然的止定。當我們在盡力的看清時,
  自然止定和那要看清的心境必定是緊緊的相互依存,這是自然且不能分開的。
  其它同樣的方式例如,當我們專心計算或練靶時,心就被逼著專注,這也是自
  然形成的。同樣地,雖然各位坐著聽我開示,如果你們理解所講的句子,或很
  專注的隨著開示的句子思考,也自然顯示定的存在,這就是自然止定的情形了
  。然而卻常被人們所忽略,因為它們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異神奇。但事實上,
  隨緣的定力,使得我們能夠生存下去。甚至在世尊跟前或其他地方,依靠這自
  然定的方式而證悟阿羅漢的也不乏其人。因此,希望各位別忽略這自然修定的
  方式,我們以前可能已擁有或已能實行它,應該盡力的滋長和保護它,就有如
  證悟阿羅漢的聖者,不知道以坐式來修定的方式一樣。


● 法喜充滿

      在這裡我們進入這自然界的定的秘密裡,內心隨即產生各個次第的感覺,
  直到真正的看清這世界、五蘊。請看黑板上所寫的第一個階段:﹁心境喜悅,
  法喜充滿 Piti Pramada﹂。這是首先要具備的條件,巴利文的解釋是指來自
  佛法的喜悅,還好這句子不曾指性慾方面,一般情況下,也較少用。這喜悅是
  從佛法中生起的,例如從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或從相信自己是位行善者
  而自我尊重,或從本身不曾造過惡而有著清淨心,或從正在奉行著自己所滿意
  的善事,而自我讚嘆;或從想著那值得崇敬的事物,而生起喜悅。

      任何一種善行,即使是布施、弘法等基本善法,也可產生喜,若進入戒的
  階段,身口有戒,行為沒有瑕疵,所生起的「自我」崇敬之喜就更為強烈。如
  果進入定的階段,將可看到定的第一個步驟初禪(PATHAMAM JHANAM),不必懷
  疑,喜必定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要談那禪定的方式,它是屬於形式上的,我
  們要繼續的談自然的定。

      希望各位能多回顧並觀察有關自然法中所產生的喜,例如我們坐在清幽、
  寂靜的地方,那兒氣候良好,風景優美,環境清幽,心情感覺到舒暢悅樂,這
  也可算是另一種「喜」。同樣的,去奉行一切善事,自己亦清楚確認真實不誤
  ,那時也會有強烈的喜悅感;甚至充足的睡眠,精神舒暢爽朗,也被列入這種
  「喜悅」感中,這些都是在自然法中產生出來的。巴利文經典也有提到各種奇
  妙的喜悅,例如有位比丘在開示佛法,度化眾生時,感覺到自己做好本身的責
  任,而產生法喜、悅樂;再加上其他的因緣條件就證果了。


[待續]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禪與靜坐板 - 禪修的心態與調適討論                             BudaSitting
閱讀文章: 第 1412/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