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738/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標題: 各位師兄, 十二因緣法的源頭是無明, 但這段經文看起 時間: Mon Nov 27 09:59:59 2017 各位師兄, 十二因緣法的源頭是無明, 但這段經文看起來無明也是有因的, 無明的因 是不正思維, 不正思維的因是眼(六根), 色(六境), 怎麼又轉回來了?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31.0-8/s720x720/24130165_1744382898919468_3232135396749275353_o.jpg?_nc_cat=0&oh=291501419b453aa87bf6bd475ced8be8&oe=5BAB45CE LinkDescription: 各位師兄, 十二因緣法的源頭是無明, 但這段經文看起來無明也是有因的, 無明的因是不正思維, 不正思維的因是眼(六根), 色(六境), 怎麼又轉回來了?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744382898919468&set=gm.1595041933875605&type=3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4:04:34 2017 這不是在講12因緣,這是"入處相應/六入處誦/修多羅"。 你要讀關於12因緣,可找"因緣相應"。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4:40:52 2017 關於這部經,可以看《瑜伽師地論》對本經的解釋: [0825c27] ...謂彼六處以業為因。業愛為因。愛復用彼無明為因。無明復用不如正 理作意為因。不正作意復用無明觸為其因... 因此,順序為:無明觸→不正作意→無明→愛→業→六處 http://tripitaka.cbeta.org/T30n1579_092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5:10:51 2017 我們不是都以下圖的順序來排列十二因緣嗎?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0:35:15 2017 http://www.mahabodhi.org/yoga/cb/C09-01.htm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1:27:32 2017 Peter Yang 你po的圖也有可取之處,來源可以講嗎?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28 06:02:58 2017 Google到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Dec 20 22:11:58 2017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5:32:15 2017 在十二因緣中,無明本來就不是絕對的源頭。如果有一個過去的無明總源頭,那麼要 斷無明就很困難了,至少要等時光機發明了,才有機會回去斬斷無明了。 :p 所以有人說十二緣起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首尾相接的圓,這樣說應該也是可以的。 參考此經 《雜阿含 57 經》卷2: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 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 (CBETA, T02, no. 99, p. 14, a13-16) 這裡指出【受生愛】及【無明觸生愛】。 如果你知道阿含經裡面常提到機制,就會知道緣【根】【境】生【識】,【根境識】 三者和合【觸】,【觸】生【受想思】。 此處我們來放大這裡的細節。 當十二緣起的受生起時,尤其是樂受,此時: 【根】為意根,【境】為受,因此對於此受,生起了【意識】。 【意根、受、意識】三者和合【觸】,這裡重點來了。 如果此時行者若不正思惟,也就是當下不如理作意,則生起的觸是【無明觸】,這裡 就有【無明觸生愛】。 無明觸就是【無明】,愛則為【行蘊】,也就是此世的無明觸生愛,在未來世回顧時 ,就是過去世的【無明】緣【行】,而行則可能造成未來成的再次出生,也就是【識 】再次生起。 對照這二組: 無明->行->識 (過去世至今世) (無明觸)->愛取有->生 (今世至來世) 二者其實是同一件事,只是描述的重點不同。 反之,若【意根、受、意識】三者合和【觸】,此時行者如理作意、正思惟,則不會 繼續生起【愛、取、有】。 所以,無明雖然是苦的源頭,但並不是過去某個沒有因緣的魔王。無明是當下就可能 發生的,並且有可能依十二緣起,就造成未來的出生以及純大苦聚。 無明也是有因緣的,因此過去的無明就過去了,只要努力當下不再造新的無明,不再 生愛取有,則斬斷十二緣起是有機會、有可能的。 重點就在於,六根六境接觸的當下,能保持如理作意,能保持正思惟,就是主要的關 鍵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6:30:08 2017 這張是隨意抓圖的, 我對它把整個過程劃成過去世, 現世及未來世覺得很奇怪, 例如 生老死竟然放在未來世, 今世的老死呢? 說不通!! 或許它是硬要把三世因果(奧義書 的理論)強行放在十二因緣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6:33:49 2017 師兄解釋的太好了, 我有種醍醐灌頂之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6:34:05 2017 其實我理解的十二緣起就有包含三世, 我也知道有些人反對, 但經中真的就是如此. 那張圖我覺得不太正確, 它的劃分有點奇怪. 至少圖中它指出一件事, 過去有個無明, 現在也有無明 (它放在下面), 算是有回答 到你提的無明的位置及無明也是有因有緣的問題. 我希望在明年有空時, 好好把十二緣起的看法整理出來, 因為有很多人都有各種奇怪 的問題.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6:38:21 2017 Heaven Chou 佛陀在何經中有提到三世及十二因緣的關聯?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18:32:50 2017 首先我要強調,有人認為十二緣起不應該跨三世,然而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如果我們 相信輪迴,相信三世之間是有關係的,那麼佛陀教導的十二緣起,理論上是可以應用 在一切情況。 試想,如果有人說,在此世至彼世之間,佛陀的教導無法說明這白,這個過程的緣起 ,是十二緣起無法解釋的,這豈不是在說佛陀的教導有所不足? 我是認為,不管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以及這中間的過程,十二緣起都能解釋 ,這才是緣起教導的普遍性,才是一個好的教導。 回重點,這段經文是描述過去世的【身口意行】緣生今生的【識、名色、六入】。 《長阿含經》卷20〈忉利天品 8〉:「 若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此後識滅,泥梨初識生,因識有名色 ,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畜生中,此後識滅,畜生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身壞命終,墮餓鬼中,此後識滅,餓鬼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壞命終,得生人中,此後識滅,人中初識生, 因識有名色,因名色有六入。」 (CBETA, T01, no. 1, p. 133, c19-29) 所以此處的【行】是過去世造的,而【識】是指今生第一個生起的初識。 而過去世的【行】,當然是來自過去的【無明】。 所以十二緣起在劃分上,無明、行是過去世,識就是今生了,所以那張圖是有點問題 的。(當然,過去世也是有識、名色,只是十二緣起在解釋上,是指今生的初識及後 續緣生的名色)。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0:25:52 2017 [【意根、受、意識】三者和合【觸】]???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0:34:52 2017 我聽的法也是這麼講的, 眼根、色境(內色陰+外色陰)生眼識, 三者和合生眼觸, 眼 觸生﹝眼受、眼想、眼行﹞(五蘊全出現了!!), ﹝眼受、眼想、眼行﹞生﹝愛、取、 有﹞, ﹝愛、取、有﹞生﹝生、老、死﹞; 耳鼻舌身意同理!! ﹝﹞裏的你可以想像成它們是一夥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0:42:31 2017 步調稍微放慢一點或許比較有機會消化,真的啦!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0:49:01 2017 剛開始最好縮小學習的範圍,如果要我選,還是暫時先單單學四聖諦(先是 苦聖諦)~供 參考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1:14:39 2017 集聖諦裡的精髓就是12因緣法,這才是最難懂的,只有徹底明白苦如何生起,我才要 繼續研究如何滅苦!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1:26:58 2017 1.苦聖諦~告訴你什麼是苦([五取蘊]是苦) 2.[苦集]聖諦~告訴你苦的的原因或根源 (渴愛是苦集) ps你說[集聖諦裡的精髓就是12因緣法]許多朋友因此走著走就迷路了 啊,這一迷路可能很多年喔~真的啦!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Nov 27 21:34:42 2017 [這才是最難懂的]???~古人說 少則得,多則惑!~我不認為[五取蘊]很容易懂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28 06:02:14 2017 我的理解,所謂五蘊,就是指人的感官(六根)在遇到外在環境(六境)後,從接觸,感 受,決斷,一直到做出反應的一連串過程!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28 06:16:13 2017 因外在環境不斷的變化(無常),所以五蘊也是隨時在變(無常),既然身體的這套機制 是無常的,故推斷出人的本性是空,無常,非我,非我所!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Dec 22 21:24:01 2017 意根取受蘊為所緣生意識,【意根、受、意識】三者和合【觸】,再緣生受想思...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28 09:14:51 2017 例如色蘊 A.底下網址有(萊特賀爾)upasaka 師兄的帖子,仔細看一看想一想,可當參考之一,並 找出雜阿含46經的[關鍵經文]閱讀,~如果願意,也可以用鉛筆把[關鍵經文]抄在你讀 的[佛陀的啟示]相關段落上(其他 受蘊.想蘊...也可以都這樣作以便於對照與思惟), B.[隔一陣子]再特別去找出雜阿含55經.58經去體會關於[五取蘊]vs[五蘊]的區別 ..)~ps(嘮叨話):學習雜阿含經,剛開始,還是速度放慢還是比較好(細嚼慢嚥反而容易 消化),我們普通人都沒有高度的專注力(又沒老師教),如果能在小範圍的經句上一而 再再而三反覆思惟或許是一個方法,我其實跟你差不了太多,也一樣非常多東西不懂或 弄錯的(學習時可使用莊春江的網站,查經很方便)~淺見僅供參考 https://www.oba.org.tw/viewtopic.php?f=5&t=346&sid=94d69890c365c2888a83670 a545eab23 [註] 隔一段時間(別急),如果英文聽力還可以,可聽譚尼沙羅尊者講五蘊及五取蘊(底下有 網址)(我英文不好,以前是硬著頭皮慢慢一小段一小段反覆聽)~現在網上應該有演講 筆錄可對照看,可作為參考之一,我們初學者,當然要反覆讀(聽).反覆思惟,飆速度並 不見得明智..~可以自己開個Word檔案把a自己的疑問b關鍵經文(以及經號)(或c某位 善知識說某句話) 記錄起來(好像日記)一有空就看就想.整理觀念..隔個三年就可能 不同~終究自己真正弄懂一點點,比發表許多文章還重要~供參考 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lib/study/khandha.html http://www.audiodharma.org/talks/audio_player/299.html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28 14:09:14 2017 請教兄師, 第一偈頌: 無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 ---我瞭解 無知等四種, 及於色喜樂 --這句是什麼意思? 如不知無常苦空非我的話, 就會沈迷 於色嗎?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28 16:09:52 2017 是[攝頌],這裏,最後一段(其實莊春江居士的網站也有說明)~我話太多了,要先休息一 陣~ https://www.facebook.com/ManjusriPuvirtuous/posts/297787120281736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28 16:19:16 2017 這裏,滑鼠移到[及於色喜樂],會出現莊居士的說明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07.htm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Nov 29 01:12:03 2017 Peter Yang 無知等四種, 及於色喜樂 --這句是什麼意思?所以產生執著,越沉迷於色 越加深執著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Dec 19 22:16:48 2017 要解決十二因緣的圈圈,就要斬斷"愛,取"!沒有了"愛,取",有就沒有了,其它的也 就中斷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Dec 19 22:38:23 2017 請問您可以分享一下,您是如何斬斷愛與取的嗎?在實際操作上要怎麼做比較好?您 有沒有在生活中遇到實際的情形,然後觸發了智慧而立斷鎖鏈的經驗可以分享?先謝 謝您的你私法施。??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Dec 19 22:47:37 2017 幾時不執著便會不愛了!比如,對性接觸後的感覺不再生起貪愛之心時,愛便會止息 。對于幾時才能做得到?則因人而異了。供參考,合十。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Dec 22 09:04:13 2017 講十二因緣是可包括「三世十二因緣」及「一念十二因緣」說。 「三世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為前世四支,六入、觸、受、愛、取、有為 今世五支,生、老、死為後世四支。「一念十二因緣」就是一念就具足十二支因緣的 輪迴。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Dec 22 10:30:49 2017 那不是不能吃東西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Dec 22 10:54:56 2017 我現在倒比較想知道如何修行? 十二因緣法只是個觀念而已, 無非就是讓人知道萬物 因綠而生, 凡事不執著, 再來就是要修戒、定、慧, 進而破貪、嗔、痴, 然後則破愛 、取、有, 最後則無生、老、死而得解脫!!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Dec 22 11:32:32 2017 最近在研究這本書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Dec 22 16:04:53 2017 [我現在倒比較想知道如何修行? [十二因緣法只是個觀念而已]...]???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Dec 23 06:54:46 2017 那麼就要從培養正念下手,有足夠強的正念能做到轉「無明觸」為「明觸」,使「知 受不受生」,對「貪愛」的味、患、離如實知,能達到離境、離妄念,心不隨境轉, 修習多修習。就有可能於「觸」時以「明觸」達到十二因緣的斷點。於「受」時以「 知受不受生」,也就是「受」時如實知,不再起「貪愛」想、思,以此「明受」達到 十二因緣的斷點。當因「受」起「貪愛」時,當如實知起「貪愛」的味、患、離以達 斷其十二因緣的「貪愛」支,以斷其輪迴。 當然要達到如此正念,通常由四念處下手。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738/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