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550/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標題: 自己遇到微微不善的人、事、物時(這些不善當然是自 時間: Fri Oct 17 00:42:25 2014 自己遇到微微不善的人、事、物時(這些不善當然是自己主觀認定),還能告訴自己不 要學他,算是警惕自己的正面想法。但只要不善程度稍微再多一點點,自己就容易起 嗔心,而不易從其他角度來作光明想了...不知各位師兄師姐,遇到這些事時,都是 怎麼看待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Oct 17 10:18:32 2014 四念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Oct 18 16:00:15 2014 (法華經 如來壽量品)...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 "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 來誠諦之語。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Oct 19 23:24:08 2014 也不一定都要用忍讓的方式。佛陀去擋了三次琉璃太子的軍隊,也拒絕提婆達多的要 求。在基本的戒律不踰越,善護意念之下,處理事情的空間還是很大。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Oct 20 21:59:24 2014 我沒接觸過法華經,喬師兄能大概解釋一下什麼叫 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嗎?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Oct 20 23:01:56 2014 的確修慈無量心通常是最快見效也最通用的方法。 另一方面,佛教在這方面的對治法也很多,例如像《雜阿含經》第311經中: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html#三一一 佛陀問富樓那尊者被壞人打怎麼辦? >>>>>>>>>>>>>>>>>>>>>>>>>>>>>>>> 佛告富樓那:「西方輸盧那人兇惡、輕躁、弊暴、好罵。富樓那,汝若聞彼兇惡、輕 躁、弊暴、好罵、毀辱者,當如之何?」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輸盧那國人,面前兇惡、訶罵、毀辱者。我作是念 :『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於我前兇惡、弊暴、好罵、毀辱我,猶尚不以手、 石而見打擲。』」 (其餘追問就不一一列上,總之輸盧那人怎麼打富樓那,他都往正面想。) <<<<<<<<<<<<<<<<<<<<<<<<<<<<<<<< 富樓那尊者的回答,有的人會覺得太過阿Q鄉愿,也有的人覺得像是傳說中常不輕菩 薩的作法,只能說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而富樓那尊者後來真的在超難弘法的輸盧 那先是度化五百優婆塞,然後廣傳佛法,三個月後就入涅槃了。 當然,富樓那尊者是阿羅漢,或許早預知自己沒多久後就會涅槃,萬一被打被殺也不 放在心上,這些我們就不知道了。我還是比較喜歡先用世間法解決,只要心中儘量不 起瞋心即可,因為起瞋心容易誤判或是做出不智的事情,沒有瞋心而能以智慧應對、 化解之。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Oct 20 23:25:24 2014 法華經分為兩類,本門;跡門,如來壽量品屬本門(本門,謂如來於久遠之往昔即已成道 (久遠實成之本佛),以顯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體之說,故謂之實體)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Oct 20 23:33:56 2014 唉呦!!!當自己遇到困難(苦)時"慈心觀"很難發得出來啦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Oct 20 23:35:36 2014 A兄請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文字不會很難懂;這部分就變成你只要相信(belive)就好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Oct 21 00:58:08 2014 看自己把"我"放在那裡, 試著能拔掉或是移走多少, 再回頭看看情緒會不會跟著淡一 點. 另外那個富樓那尊者教化輸盧那人的典故, 我推測尊者可能已經摸透輸盧那眾人是吃 軟不吃硬的個性, 知道放低身段可以讓對方傾聽法義. 如果是吃硬不吃軟的人, 或許 尊者又會有不同方式應對. 不過不管是那種情況, 還是先得有能力瞭解對方是那種心 性就是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Oct 22 00:37:01 2014 【去塵除垢】~帕奧禪師 著 以下摘錄整理內容片段: 《念處經》的注釋提及有六種法是有助於斷除 瞋恨的,即: 一、學習慈心觀. 二、投入于修行慈心觀. 三、思惟自己是自己的業的主人及繼承人. 四、時常做(有助於斷除瞋恨的)思惟. 五、結交善知識. 六、適當的言談。 「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標」的方法克服瞋恨。 假設你在路上看到一堆很臭的糞,你是否需要把它拿起來放在袋子裏,然後不停地生 它的氣,罵它為何那麼臭,氣它為何弄髒了你的衣?那當然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你只 需從它的旁邊走過去,理都不必理它。 同樣地,愚蠢的壞人就好像是一堆很臭的糞,你根本不必掛念著他,自找麻煩,損己 而不利人。你應當想一想,生氣是否對禪修有幫助?如果有的話你就生氣吧。但這是 不可能的。那麼,為什麼還要生氣呢? 《清淨道論》摘要──去除瞋恨: 當他心向一位可厭者散播慈愛時,如果由於憶及那人所造的過失而生起瞋恨,他應當 不斷重複地以先前提及的任何一種人(即可親者,或極親愛者,或無好惡感者)為物 件而進入慈心(禪那),而每次從(禪那)出定後,再向那人(可厭者)散播慈愛。 但如果在他如此努力之下,它(瞋恨)還不止息, 那麼省思: 世尊不是如此說的嗎?──「諸比丘,即使眾強盜以一把有兩個把手的鋸子很殘忍地 、逐一地鋸掉你的肢體,任何因此而於心中懷恨的人即是沒有實行我的教法。」(《 中部》i,129) 而且.以瞋報瞋回應發怒者,則比先發怒更為糟糕.別瞋怒地回應發怒者,以便戰勝那 難勝之戰。 在覺知他人的瞋怒時,還能正念地保持平靜的人,是促進自他兩者幸福之人。(《相 應部》i,162) 而且:「諸比丘,有七件發生於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的事,能使(他的)敵人感 到高興。 是哪七件事?于此,諸比丘,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醜陋。』為什麼呢?因為 敵人不會因為他的敵人美麗而感到高興。 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雖然他沐了浴,塗了油,修飾了頭 髮與鬍鬚,以及穿了潔白色的服裝,但他還是很醜,因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 這是第一件發生於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瞋怒者,而能使敵人感到高興的事。 再者,敵人希望他的敵人如此:『讓他痛苦地躺著。』……『讓他不會多財。』…… 『讓他不會發達。』……『讓他不會出名。』……『讓他沒有朋友。』……『讓他在 身體毀壞而死之後,不會投生到天界善趣。』為什麼如此呢?因為敵人不會因為他的 敵人投生到善趣而感到高興。 如今,此發怒者是瞋恨的受害者,受到瞋恨控制.他於身、口、意造作惡業。如此地 於身、口、意造作惡業,在身體毀壞而死之後,他投生到惡道、惡趣、墮處、地獄, 因為他是瞋恨的受害者。」(《增支部》iv,94) 以及:「我說,有如一塊取自火葬台的木頭,兩端都被燒焦了,而中間又沾糞發臭, 即不適於作為村子裏的(建築)木料,也不適於作為森林裏的(建築)木料.而此人 即是如此。」(《增支部》ii,95《如是語》90) 現在,如果你生氣,你尌是沒有實行佛陀教法的人.通過以相同的(瞋恨)回應發怒 者,你比那發怒者更為糟糕,而且不能戰勝難勝之戰.你對自己所做的是幫助你的敵 人的事.而且你將有如一塊火葬台的木頭一般。 若他如此努力精進時,瞋恨被鎮伏了,那就很好。 若不是的話,他就應回憶該人某些在憶及時能激起信心的清淨且有自制之處,以消除 怒氣。 這是因為某人可能在身體行為方面擁有眾人皆知的良好自制,能在執行巨大任務時抑 制自己(的身體行為),儘管言語與內心的行為並無自制。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 只回憶其身體行為方面的自制。 另一人則可能在言語行為方面擁有眾人皆知的良好自制:他可能天生善於和氣地迎接 他人、善於交談、友善、開明、言語恭敬有禮,或許還能以動聽的聲音開示佛法,以 完美的句子詳細地解釋佛法,儘管他的身體與內心的行為並無自制。 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只回憶其言語行為方面的自制。 另一人可能在內心行為方面擁有良好的自制,儘管其身體及言語的行為並無自制。 如是,應當不理後者,而回憶其內心行為方面的自制。 然而,可能又有另一人在這三方面裏並沒有任何一方面是有自制的。 那麼,即應當如此激起對該人的悲憫心:現在,雖然他在人間裏四處遊走,但在過了 一些日子之後,他將會發現自己(已墮入)八大地獄或十六主要地獄(之一)。 因為怒氣也能夠透過悲心而消除(所以應當激起悲憫心)。 也可能有另一人在所有三方面都有良好的自制。 如是,他可於那人所擁有的這三方面當中,憶起他所喜歡的其中一個,因為對這種人 培育慈愛是容易的。 為了使它的意義更清楚,應當完整地引用下述出自(《增支部》)「五集」的經:「 諸比丘,有五種去除瞋恨的方法.通過它們,生起於比丘(心中)的瞋恨即能完全被 消除。」(《增支部〃《降伏瞋恨經》iii, 186-90) {接下文}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Oct 22 00:37:20 2014 {接上文} 但若是如此努力之後,瞋恨還是於其(心中)生起, 他即應當如此訓誡自己: 如今,在他的範圍裏,敵人傷了你,為何在不屬於他的範圍之處,你又傷了自己的心 ? 你流著眼淚離開了親愛及幫助你的家人。 那麼,為何不也捨棄你的敵人,那為你帶來傷害的瞋恨? 你所懷抱的瞋恨,正在咬壞你守護的一切美德之根。 有誰是像你如此愚蠢的人? 別人造惡業,你為此而生氣, 這是什麼道理? 他所造的那種業,你是否也想學習? 如果他人想要激怒你,而以可憎之行刺激你, 為何偏要苦惱地令瞋恨生起,而做正如他想要對你做之事? 如果你發怒,你或許能或不能令他痛苦。 但瞋恨所帶來的傷害,卻肯定當下已令你遭受痛楚。 若被瞋恨蒙蔽的敵人,正走在趣向惡道之路, 你是否想要通過發怒,隨後跟著他們的腳步? 若因為你的生氣,敵人得以傷害你, 你應當放下瞋怒,何必無由地受苦? 既然諸(名)法只能維持一剎那的時間,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諸蘊早已滅盡, 而如今你又是向什麼生氣? 如果另一者並不存在,想傷人之人又傷得了誰? 你的存在是傷害之因,如是,為何你還生他的氣? 但若在如此訓誡自己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 他應當省思他和別人都是各自的業的主人。 於此,首先他應該如此省思自己.你對他生氣又有什麼用呢? 你這瞋恨的業不是會導致你自己遭受傷害嗎? 因為你是自己的業的主人,自己的業的繼承者,業是你的父母,業是你的親戚,業是 你的歸依處. 你將成為你所造的一切業的繼承者(《 增 支 部 》 iii, 86)。 而這並不是帶引你趣向正等正覺,或闢支菩提,或聲聞(弟子)菩提,或梵天或帝釋 天王的地位,或轉輪聖王或一國之君的寶座之業,而是會令你從正法墮落,甚至成為 食用殘食者等,以及遭受地獄等的種種痛苦之業。 在如此造作之下,你就好比一位以手拾起火炭或糞便,想要擊打他人之人,卻先燒傷 自己或先令到自己發臭。 在如此省思自己對業的擁有性之後,他應該省思他人的: 他對你生氣又有什麼用呢?那不是會導致他自己遭受傷害嗎? 因為那尊者是自己的業的主人,自己的業的繼承者,(業是他的父母,業是他的親戚 ,業是他的歸依處)他將成為他自己所造的一切業的繼承者。 而這並不是帶引他趣向正等正覺,或闢支菩提,或弟子菩提,或梵天或帝釋天王的地 位,或轉輪聖王或一國之君的寶座之業,而是會令他從正法墮落,甚至成為食用殘食 者等,以及遭受地獄等的種種痛苦之業。 在如此造作之下,他就好比一位想要逆風把灰塵撒向他人之人,而只會弄到自己滿身 是灰。 因為世尊如此說: 若人冒犯了不應受到冒犯、清淨無染者,該罪惡返歸此愚人,如逆風揚塵。──《法 句經》偈 125 但若在他如此省思業的擁有性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他應當省思導師(佛陀)過 去(世)的行為。 於此是省思它的方法: 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 當你的導師還是一位未覺悟的菩薩,還在四阿僧袛與十萬大劫裏實行諸波羅蜜時,即 使他的敵人多次嘗詴殺害他,他都不讓瞋恨腐敗自己的心。例如..... 由於你是正在效法你的導師,即已達到一切知、擁有於此包括天人的世界當中無比的 忍辱美德的世尊,所以激起瞋念對你來說是極為不適當的。 但若由於長久以來他都慣于向瞋恨臣服,而在他如此省思導師過去(世)行為的美德 之下,瞋恨還是沒有止息,他應當省思諸部有關無始(輪回)的經典。 於此,(經中)提到:「諸比丘,要找一個於過去不曾是你的母親 ……你的父親…… 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兒子……你的女兒的有情是很不容易的。」(《相應 部〃因緣品》189-90) 所以,他應當如此對該人而作思惟: 此人于過去世作為我的母親時,懷我於胎中十個月,又視我的尿、糞、唾、涕等如黃 檀香木般,毫無厭惡感地幫我清除它們.她把我抱在懷裏玩,養育我,以及把我背在 腰上四處走。 而此人(於過去)是我的父親時,他走在羊道及崎嶇的道路上經商.他冒著生命之險 進入兩軍對峙的戰場,乘船出大海,以及進行其他難做之事々基於為了撫養自己的孩 子們的念頭,他以種種方法賺取財富來養育我。 而當此人是我的兄弟、姐妹、兒子、女兒時,他給予我各種幫助。 所以,對我來說,於心中對他懷恨是不適當的。 但若如此還是不能止息該(瞋)念,他即應當如此省思慈愛的種種益處: 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說的嗎?──「諸比丘,當慈心解脫受到培育 、開展、多修習、作為管道、作為基礎、建立、穩固及正確地實行時,即會獲得十一 種利益。是哪十一種利益?那人睡得舒適.舒適地醒起來.不會發惡夢.為人喜愛.為非 人喜愛.諸天神守護他.火、毒及武器傷不到他.他的心容易定.他的面貌安詳.死時不 迷惑.若他沒有證得更高的(境界),他將投生到梵天界。」(《增支部〃十一集》 342) 如果你不停止此(瞋)念,你將得不到這些利益。 但若如此還是不能止息它,他即應當嘗試分別諸界。 如何呢?如今,你這已出家的人,當你對他生氣時,你是對什麼生氣?你是對頭髮生氣 ?還是體毛?或指甲?……還是對尿生氣? 或者,你是對頭髮等裏的地界生氣 ?或是水界?或是火界?還是對風界生氣? 或者,在由於五蘊,或十二處,或十八界(的組合)而稱此尊者為某某名字(的諸法 )當中,你是對色蘊生氣?或是對受蘊,或想蘊,或行蘊,或識蘊生氣? 或者,你是對眼處生氣?或是對色處生氣?……或是對意處生氣?或者,你是對眼界生 氣?或是對色界生氣?或是對眼識界生氣? ……或者,你是對意界,或法界,或意識界 生氣? 當他嘗詴分別諸界時,其瞋恨即找不到立足處,就好像在針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油 漆。 但若他不能成功地分別諸界,他應當嘗試送禮物。 這可以是他自己送給對方禮物,或者是他接受對方的禮物。 「佈施以制伏未受制伏之人,佈施以獲得一切利益. 通過給予禮物他們即會放寬,以及向愛語低頭。」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Nov 04 18:21:29 2014 你被從前所學纏苦了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550/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