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512/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蔡尚葳 標題: 福音書的錯誤是如何產生的?(教會不會讓你知道的? 時間: Sun Mar 23 23:15:26 2014 假如標題改成「"佛經抄本彼此間的不一致"是如何產生的?」 一個相信佛法、修行佛法的人 *要怎麼樣理性抉擇這些問題? --->如何不違理性建立信心? --->現量 比量 非量 與 聖言量 是什麼樣的關係? *又,把這影片辯論福音書的問題改成對大乘經、阿含經 的問題,要怎麼回答? 1.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有沒有使用阿含經、大乘經、秘密大乘 經典做為參考材料? 2.阿含經、大乘經、秘密大乘經典在歷經多個世紀後 有沒有被完好的流傳下來? 3.抄寫的錯誤和對原文的竄改有沒有顯著地影響任何 佛陀的教導或重要的佛教教義? --->又,有兩派說法 :一派認為佛沒有說法、 一派認為佛有所說法(音聲文字、阿笈摩) ,怎麼抉擇?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C7jegBJaUvIyal&w=720&h=720&url=http%3A%2F%2Fi1.ytimg.com%2Fvi%2FTgEVkoTGvi8%2Fmaxresdefault.jpg&cfs=1&sx=115&sy=0&sw=772&sh=772 LinkTitle: 福音書的錯誤是如何產生的?(教會不會讓你知道的學術界共識Part2) LinkDescription: 上一部分提到福音書並非絕無錯誤,書中有歷史錯誤,它們之間也有矛盾。這部分就會探討這些錯誤在歷史中是如何產生。 最早寫成的一本福音書馬可福音大概寫成於公元65-70年,在這本書寫成和耶穌死後的幾十年間,耶穌的事蹟一直以口傳方式流傳,福音書的作者就是靠記下這些口傳傳說寫下福音書。應該不難明白,倚靠口傳故事為史料,有以... LinkTarget: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www.youtube.com%2Fwatch%3Fv%3DTgEVkoTGvi8&h=-AQHIy1bv&s=1&enc=AZMu9P6qGQidKmCTPyTbNGuVThCO9399PLU4qZrzREeB26DP54ve-2OSy-IKnPrf1UyQdwgHD_l573fSCRXd70xCeGlsYB2RIsS8eDP-DL_kuQ > -------------------------------------------------------------------------- < From: 蔡尚葳 Time: Mon Mar 24 09:18:57 2014 *請勿引耶、佛二教論戰, 我想探討的是信仰 與 科學 理性間的關係。 我相信有神 但對福音書沒有信心 我皈依佛 但對佛經仍有疑惑 > -------------------------------------------------------------------------- < From: 郭志弘 Time: Mon Mar 24 09:34:30 2014 佛陀證得的空性,那種境界並非我們這樣凡夫的知見所能了知全貌的,佛經在結集與 ,譯經的過程中因為時,空,人,事,物,的環境差異不同,想當然會有不同的面貌,然而佛 法的修持還是在自己的證量,自己的修學以佛經為基礎檢驗修行的方向是否正確,科學 研究的方法及結果也可以與佛經的內容.相互比對.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 提猶如尋兔角. > -------------------------------------------------------------------------- < From: 蔡尚葳 Time: Mon Mar 24 09:40:26 2014 ^ ^ 請問怎麼抉擇兩種說法? 一種-->佛陀的聖言量能用現量(OR比量)去檢驗 一種--->佛陀的聖言量無法用現量(OR比量)去檢驗 「絕諸諍論勝義諦,超越一切尋思相」 > -------------------------------------------------------------------------- < From: 郭志弘 Time: Mon Mar 24 09:46:08 2014 現量畢竟還是有漏的.聖言量無漏的領域當然現量的方法無法檢驗,就像用耳朵聽顏色 ,那樣的無有是處. > -------------------------------------------------------------------------- < From: 郭志弘 Time: Mon Mar 24 11:12:13 2014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能用現量(OR比量)去檢驗.涅槃寂靜,無法用現量(OR比量)去檢驗 > -------------------------------------------------------------------------- < From: Chris Tan Time: Mon Mar 24 15:03:52 2014 佛教是講因果(自然法則)、講三世(時間)、六道輪回(空間),而科學也有講自 然法則、時間、空間,但只是局限在當世感官上(眼、耳、鼻、舌、身),然後再用 世間的思維(意)去檢驗評斷。而佛陀所宣說的法,重點是在斷除貪、嗔、癡、慢、 疑(煩惱),而達至生死解脫。 > -------------------------------------------------------------------------- < From: Russ Wang Time: Mon Mar 24 15:27:19 2014 就我所解,從一個實行者而非歷史研究者的角度來看,通往解脫的路並不是釋迦摩尼 所獨創、所另闢,這條通往寂靜安樂的解脫向,原本就在那裏,是釋迦摩尼為世間指 出來,佛教的經典亦是如此,因此故,雖然千年下來經典或有缺失、又或有南北傳、 顯密乘之爭,然而這終究都只是指出這條道路的紀載,在無佛住世的時代,唯一能認 定這一條路的,是親自走上這條路,自證自知苦是否止息、身心是否解脫。佛教經典 浩瀚如海,然卻有其共同依止的原則: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 一切法無我、涅槃 寂滅。大的原則不變,付諸真實修行,定慧日深而至見法入流,則於一切經典便能超 越文字相差異而持正信正見。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Mar 24 22:21:38 2014 對於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經藏。 我隨手舉一則經文好了: =================================== 《雜阿含經》第21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苦集道跡、苦滅道跡。諦聽,善思,當為汝 說。 「云何苦集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 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復 如是。是名苦集道跡。 「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 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 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相對應的南傳巴利藏經典是 SN 33.106 經,莊居士將巴利文中譯直譯如下: =================================== 相應部35相應106經/苦的集起經(處相應/處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我將教導苦的集起與滅沒,你們要聽!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集起?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 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比丘們!這是苦的集起。……(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舌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 ,比丘們!這是苦的集起。……(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 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比丘們!這是苦的集起。 比丘們!什麼是苦的滅沒?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三者的會合而有觸,以觸為緣而 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取滅,以取滅而有滅, 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整個苦蘊的 滅,比丘們!這是苦的滅沒。……(中略) 緣於舌與味道而生起舌識,……(中略)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三者的會合為觸, 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渴愛,但就是以這渴愛的無餘褪去與滅而取滅,以取 滅而有滅,以有滅而生滅,以生滅而老、死、愁、悲、苦、憂、絕望被滅,這樣是這 整個苦蘊的滅,比丘們!這是苦的滅沒。」 =================================== 兩者有什麼相同?有什麼相異? 仔細看就會發現,義理的部份幾乎一模一樣,頂多細部的形容不同。 以上二則經文大約在二千年前,巴利文的經典傳抄,和梵文的經典傳抄,就已經分道 揚鑣了,是由不同部派以各自的語言口誦了上百年,然後抄到貝葉上,幾百年後再於 不同的傳抄路徑抄到竹簡上,蔡倫造紙之後抄到紙上,被收錄到大藏經後,到二十世 紀,地球村旅遊方便,中譯本及巴利本才被比較,我們才能同時輕鬆地看不同的語言 的經典傳抄。 經過二千年的口傳及輾轉傳抄,經文的細節多少會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重要的法義 佛陀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有修行的僧眾還能入定調資料。與其說這則經文經過二 千年不同路徑的傳抄而變得有差別,我反而驚訝於這則經文經過二千年不同路徑的傳 抄,竟然差異處還那麼少! 不只是這經如此,在阿含經中大多數的經典在不同的傳抄下義理也是維持相通的。古 代的人沒有CD/DVD,連紙都沒有,還能將佛經義理流傳得這麼不偏不倚,實在是讓我 敬佩。要是由現代的新聞記者傳抄,連前二天的事情都會抄錯,何況二千年呢 ;) 因此我覺得我們固然要正視經典在不同路徑的傳抄會存在差異的問題,但深入的了解 法義並依之而實修,是更重要的。否則,若要以懷疑論,連電視新聞或是fb上的文字 都可能是曲解的,又有什麼可以相信呢? 佛法不同的是在於佛法是可以實證的,而不只是盲信。實證、親證,才是究竟的檢驗 法,也才是真正能解答這類疑惑的終極方法。 > -------------------------------------------------------------------------- < From: 陳祥林 Time: Tue Mar 25 07:14:07 2014 夢幻泡影,要驗證什麼還是泡影,真在何處,佛法沒有教你捉住法不放。煩惱有減嗎 ?貪嗔癡有減嗎? > -------------------------------------------------------------------------- < From: 蔡尚葳 Time: Tue Mar 25 09:14:38 2014 _()_總結下心得: 現量與比量是我們唯一能夠分別法與 非法的方式(所以分別心很重要><),但聖言量又 超越尋思,如此應該依自己能相應的方式學佛法, 就是照佛的音聲文字,正思惟揀擇法。 > -------------------------------------------------------------------------- < From: 蔡尚葳 Time: Tue Mar 25 09:16:51 2014 法與非法,還是依佛說的方式來判斷: 『長阿 含經』卷三『遊行經』 「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諸賢!我於彼村、彼城、彼國,躬從佛聞,躬受(是法)是律 是教 。從其聞者,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依諸經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 若其所言, 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 諸經、依律、依法 ,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捨之 !若其所言,依經、依律 、依法者,當語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 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 ,與法相應。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 捨!此為第一大教法也」。 > -------------------------------------------------------------------------- < From: 陳祥林 Time: Wed Mar 26 06:49:53 2014 卡拉瑪經,佛說十不可信以為真,唯有離貪嗔癡才知何為真。 > -------------------------------------------------------------------------- < From: 陳祥林 Time: Wed Mar 26 07:01:18 2014 卡拉瑪經 > -------------------------------------------------------------------------- < From: Martin Wang Time: Wed Mar 26 23:56:09 2014 「如是我聞」 > -------------------------------------------------------------------------- < From: 林祺恩 Time: Sat Mar 29 10:36:58 2014 依法不依經,若至彼岸法即應捨,何況說是經. > -------------------------------------------------------------------------- < From: 蔡尚葳 Time: Sat Mar 29 10:45:37 2014 法不從經文得知,要從哪裡聽來? > -------------------------------------------------------------------------- < From: 蔡尚葳 Time: Sat Mar 29 10:49:52 2014 ^ ^ 四依四不依 出自《 大般涅槃經 》如來性品,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該文認為要 有了義經文做為學習的依止~~ > -------------------------------------------------------------------------- < From: 林祺恩 Time: Sat Mar 29 10:51:13 2014 佛陀證悟前有沒有看(佛經)呢?他體恤後世眾生,說法四十餘年,教我們什麼呢?眾生要 有判斷力,不是經上寫的就是, > -------------------------------------------------------------------------- < From: 蔡尚葳 Time: Sat Mar 29 10:52:54 2014 ^ ^ > -------------------------------------------------------------------------- < From: 郭志弘 Time: Sat Mar 29 11:20:01 2014 大乘的經典,大部份都可以從原始佛典找到根據,不依經典,法從何來?經典是佛弟 子修行方向與證量的依據,擇法還得有一定的基礎,到了彼岸才知道此岸,有了證悟 才知道無明,否則只會在生死大海中轉來轉去得少為足。:-) > -------------------------------------------------------------------------- < From: 蔡尚葳 Time: Sat Mar 29 11:24:45 2014 ^ ^ 不由經典判斷 要依什麼判斷呢? 大哉問~~~ 林祺恩 可不可以跟我分享你的看法? > -------------------------------------------------------------------------- < From: 林祺恩 Time: Sat Mar 29 22:11:54 2014 我沒說不由經典判斷,我是說眾生要有判斷力,不是經上寫的就是,佛陀證悟體恤後世 眾生,說法四十餘年,四依四不依,你既然知,還要我和你分享什麼? > -------------------------------------------------------------------------- < From: 蔡尚葳 Time: Sat Mar 29 23:02:00 2014 這麼說吧 我覺得還有其他的方式 可以去定位佛法 不用信眾的角度去思考 而是以一個人類的觀點來看 佛法對我有甚麼用處? > -------------------------------------------------------------------------- < From: 蔡尚葳 Time: Sat Mar 29 23:05:57 2014 現代生活已經如此便利 我們的器物文明這麼發達 佛法與我們何干?不是已經有科學了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還在用佛法來修行 > -------------------------------------------------------------------------- < From: 蔡尚葳 Time: Sat Mar 29 23:06:50 2014 ^ ^ 取捨的標準其實還有很多 每個人都不見得一樣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512/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