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3390/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prajna (火之舞) 看板: BudaHelp 標題: Re: [問題] 什麼是修行??? 時間: Mon May 16 15:07:09 2005 列出 佛陀的啟示 書中一段內容以供參考。 有興趣者,可以參考(獅吼站 cbs.ntu.edu.tw)精華區: [我是初學者,該如何入門] >>> [不錯的參考書籍]>>>[佛陀的啟示] 第八章 佛說:「比丘們!病有兩種。那兩種呢?肉體的病和心智的病。有人可以一年、 兩年、甚至一百年、一百多年肉體都不生病。但是,比丘們啊!世間除了心無染著的 人(就是說,除了阿羅漢以外〔註一〕,心智方面能有片刻不生病的的人,都是稀有 難得的啊!」 佛的教誨,尤其是他所教的修習方法,其目的在培養健康、均衡和寧靜的心理, 使臻完美。不幸的是:佛教中幾乎沒有什麼法門,像「修習」那樣被教徒及非教徒所 誤解。只要一提到「修習」,馬上就使人想到逃避日常生活,擺起某種姿勢,像石窟 裡或寺院佛堂中的塑像一般,在遠離塵囂的處所,以從事某種秘密或神秘的冥想,或 專住於神遊。真正佛教的修習,完全不是這種的逃避。佛在這一主題方面所教的內容 ,大大的被誤解或極少的被了解。以致到了後世,修習方法變質敗壞,竟成為一種儀 式,其手續繁雜幾乎成為專門學問了。〔註二〕 大多數的人對於修習(或稱瑜伽)有興趣,其目的乃在獲得若干精神或秘密的力 量,諸如為旁人所無的「第三隻眼」等。若干年前,就曾有一位印度佛教尼師,想練 成以耳視物的神通。而當時她的視力極好,並未喪失。這種念頭無他,只是精神顛倒 而已;所以仍然只是渴求權力的貪欲在作祟。 英文中所用以代表巴利原文 bhavana (修習)的 meditation (沈思、冥索) 一詞,十分不妥。Bhavana 的意義是培育、發展,尤指心智的培育與發展。肯定點說 ,佛教中的修習,正是百分之百的心智培育的意思。它的目的,在滌蕩淫欲、憎恚、 怠惰、焦慮、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騷亂不淨,一方面又培育集中的注意力、清明 的心智、知識、意志力、精進力、分析力、自信、歡喜心、寧靜的心境等優良品性, 以冀最後導致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證入最後的真理、涅槃。 修習有兩種。一種是發展注意力使能集中,所謂心一境性(亦稱奢摩他、三摩地 、止等)。經中有許多方法,修之可達到最高的神秘境界如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等。這些境界,跟據佛說,都是心造心生的、是緣成的(有為法)。它們與實相、真 理、涅槃無關。這一種的修習,在佛世以前已經有了。因此,它不是純粹佛教的,但 是佛教也並未將它從佛教的修習方法中剔除。可是這種方法並不是證入涅槃的要件。 佛在自己證正覺以前,就曾在不同的師門下,學過這種瑜伽法門,而達到了最高的神 秘境界。可是,他並不以之為滿足,因為它們並不能予他以徹底的解脫,也不能使他 親見最終的實相。他認為這種神秘境界只是「此生中愉快的生活」或「平靜的生活」 ,如此而已。〔註三〕 因此,他發明了另一種的修習,叫做毘婆舍那(觀),深刻地察照萬物的本性, 以導致心靈的完全解脫,而證入最終的真理、涅槃。這才是主要的佛教的修習的方法 、佛教的心智培育法。它是跟據觀察、警覺、洞照與憶念而作的一種分析法。 --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WWW: http://cbs.ntu.edu.tw |
閱讀文章: 第 13390/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