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學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
閱讀文章: 第 1690/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sunrain (求法心切) 看板: BudaHelp 標題: [轉錄]原始佛教的研究方向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時間: Mon Dec 2 22:57:25 2002 首先我先澄清一下,以下內容是我從一位佛學老前輩那裡聽到的,當時老前輩正在指點 一位想往原始佛教修行和學術發展的學弟;這些內容是我這些年來聽過最精彩的心得! 也許裡面細部的內容,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不過大致的內容還是可以跟大家分享。由 於我不是專攻原始佛教的,因此我無法區分裡面細節部份的對錯,不過我還是希望能跟 大家同享法義,大家也可以拿去請問師長,看看師長的意見,再彼此交流。 主文: 這些年來,國內外研究原始佛教都以南傳的巴利三藏為主,其實真正嚴格定義巴利 三藏只能算是部派佛教中的一支,如果要研究真正原始佛教、並還原出真正原始佛教的 話,我們還必須要考慮非常多的因素。而這一切恐怕要從世尊在世時說起。 一、當年世尊尚未成佛時,遍學各種外道後發現都不究竟,因此…。後來成佛後,弟子 廣佈四個階級、包含六師外道;而世所熟知的十大弟子,很多原先都是學富五車的外道, 也是苦修多年、精通各家學說和修法的智者,因此一旦經過世尊指導,親證阿羅漢只需 要幾天的工夫;而世尊針對每一個弟子的開示,都會考慮其背景,例如:對琴師有琴師 的開示,因此後代研究原始佛教的人通常都會發現,如果沒有古印度哲學的背景,就無 法深刻了解佛經所要討論的內容,只會看到文字表面的意義;因為你並不了解當時的背 景共識、自然不可能了解世尊為何會如此開示,而你從佛經上捕捉下來的文字,會變成 非常單向、沒有任何生命力的命令,而非當年那種充滿互動的討論。 如果想要了解佛經上真正含意的話,你一定要去研究古印度哲學,這樣才能了解當 年的共同討論語言和課題,了解世尊為何針對某些弟子會有如此開示!你對佛經的了解 ,才有可能還原成真正的原貌。 二、由於世尊十大弟子的背景和修證的方式都有所差異,因此到了世尊入滅後,開始結 集經典時,就出現了矛盾和爭議,這就是窟外結集的主因;外面有些學者也許會否認這 件事,這是一種很無聊的舉動,因為很多祖師的論典都有記載這件事情,這些祖師不是 那種以訛傳訛的人,他們治學都十分的嚴謹,絕對不會去做那種人云亦云的舉動,因此 講說沒有窟外結集等於是在侮蔑祖師的人格;再者從記載來看,發生窟外結集是非常合 理的事情,你想想看當時的主角是大迦葉尊者和富樓那尊者,兩位尊者代表完全相反的 行事和說法風格,一位是遠離人群、刻苦修行的頭陀第一、另一位是雲遊四方、接觸人 群的說法第一,因此在結集律藏時,當場就發生意見不合的問題,而其實雙方都沒有錯, 那只是人多和人少時在生活上的問題,因為頭陀行的人不可能多,因此飲食上的問題比 較小,可是當人多時,飲食問題就會很複雜,因此富樓那尊者主張要給予較多的方便和 寬容。而大迦葉尊者結集的主因之一,就是有人趁世尊入滅之後沒有人可以管他了,打 算胡作非為一番!因此在戒律上更是不能有任何輕忽,以免這些惡比丘敗壞佛門。 其實戒律方面的爭議還只冰山的一角,如果從背景立場來看的話,我們就可以知道 窟外結集是無法避免的;而兩位尊者在立場上的差異,難道不會影響到經藏和論藏嗎? 從結果得知,窟外結集也比較接近群眾,採納天神說和居士說,不像七葉窟的結集,清 一色都是阿羅漢;這樣的結果必定造成將來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出現。 因此大家應該正視窟外結集的史實,從其中反而可以看到各種角度的世尊,包括跟 天神和在家居士互動的世尊,而不只是僧團中的世尊;同時也可以了解更多層面的原始 佛教,看到尊者對於法義之間的討論、不同的說法和認知,可以讓我們佛法有深刻的了 解。這不管是對於我們研究佛法,還是修證佛法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藉由更多討論, 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法義,這正是世尊在世時和弟子們的互動方式。 三、從經論上就可以得知,雖然阿羅漢修行方法大多類似,但是依照根器,阿羅漢其實 還可以分成很多種,各有所擅長的部份,就如同世尊的十大弟子各有其第一一樣;從世 尊當年針對不同的根器給予不同的開示,自然到了後代就會對法義有爭議的問題,這就 是部派佛教的由來;因為大家都聽到了一段,的確也真的是世尊說的教法,因此誰都認 為自己沒有錯!甚至有更離奇的事,就是一位世尊在時的阿羅漢,入深定百年,下山後 發現當時流行的佛法,跟當年從世尊那邊聽到的完全不一樣,因此那位阿羅漢只好就自 成一派,傳授當年他聽到的教法。 至於為什麼部派佛教會有地域性的問題呢?這也要從世尊在時說起,因為這些弟子 都來自於各地方的人,因此世尊在說法時會考量其背景;當這些尊者在傳教時,如果跟 該地的眾生根器和性情投緣,或者是當地的社會或自然環境也都適合該種風格的教法發 展,那麼該地的眾生通通都變成那位尊者的弟子,久而久之修行人多了,成就者多了, 就自成一派;而其他不投緣的只好到其他地方傳教說法,一直到有緣的地方為止;這也 就是部派佛教會有地域性的特色。 在經律論三藏中,經藏是佛說的話,大家不可能有任何意見,而律藏是世尊欽定的, 雖然該怎麼執行,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對於裡面的條文沒有人有任何的質疑!而唯 一有較大差異的就是論藏,有一派認為論藏是佛說的,另外一派認為論藏是阿羅漢修行 心得的結集,簡單的說,大家對於經的解釋、正確的知見和修行的方法,有了不同的看 法,而基本上這些看法都反應在祖師大德的論上,例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 磨俱舍論、成實論、清淨道論,其中又以俱舍論和成實論為部派佛教中空有二派的代表。 而我們可以從部派佛教的法義爭論中,了解到更多層面的世尊教法,對於原始佛教的 經論解釋,不會只鬧出定於巴利文一尊的問題,究竟巴利三藏只是部派佛教的一支,並 不能代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全部,更不能只拿巴利三藏作為阿含的唯一解釋。 而有學者反對北傳說一切有部的學說,認為【三世實有】不符合三法印,而三法印 是世尊教法的撿擇標準;我反過來做一個比喻,請問【諸行無常】是現象論還還是本體 論?如果是現象論的話,那麼【三世實有】其實並沒有問題,因為在【三世實有】的本 體上運作【諸行無常】的現象;如果【諸行無常】是本體論的話,那就可以討論到十四 無記的問題了。 而漢文、藏文、巴利三藏都擁有著不同地理區域、不同派別、不同時期的原始佛教 經論,如果說真正要研究原始佛教,是不能不學這三種語言,究竟藏文和巴利文在語言 上有其佛學研究的方便性。 四、現在中文藏經裡面的阿含經論,主要都是從北印度傳至中亞、再傳至西域,最後傳 入中國,基本上目前中文阿含的經論,都面臨二次翻譯的問題,包括剛翻譯完成南傳大 藏經,也是從巴利文翻成日文,再由日文翻譯過來,因此難免都會有【原味流失】的困 擾;因此如果要保證沒有【原味流失】的話,那麼就一定要去學巴利文。如果你要去研 究北傳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話,你就要去學古西域語言(龜茲文…)去看那些文獻 ,要是想要再近一步的研究,那你就要去學習俄文和法文…,因為目前中亞和西域考古 學的資料,有很多都在是用俄文和法文寫的。 目前國內外還很缺乏南北傳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比較研究,因為這牽扯到語言種 類過多,資料也過於零亂;但是沒有人在的地方,正是值得開發的地方。因為藉由如此, 大家可以更了解原始佛教的面貌和部派佛教中各派的差異,對於阿含的解釋也有更多的 討論,而大家對於修行的方法也會有更多的選擇和了解;如果這件事成功的話,不管是 提升台灣在國際間佛學研究地位、還是促進原始佛教在漢語系國家的發展,基本這是一 件很大的功德。 也許會有人說學者跟修行是沒有關連的,我也可以反過來說:聞思修是一體的,沒 有聞思的工夫,那麼修出來的成果一定是問題的;有人是自己聞思、自己修,有人是聞 思之後,並整理好,這樣子別人修的時候就非常的省力,不用在重新花時間整理資料, 這也是功德一件。另外聞思純熟了要修,那就是水到渠成而已。而前輩特別強調:沒有 熟讀經論,怎麼可能有正確的知見,沒有正確的知見,是不會有正確的禪觀!沒有正確 的禪觀,要求解脫是緣木求魚! 因此可以往這個方面走,這不管是對你或者是對於別人都有很大的利益。 還有不管是研究佛學還是做學問,千萬不要學到那種壞習慣! 就是有某個出家眾,引用某位日本學者的論文資料,認為阿彌陀佛是太陽神的信仰 這位日本學者還至少去比對過古波斯文的資料,才有此一說 而這位出家眾也不去學古波斯文,也就人云亦云起來 而且這位出家眾講這些內容已經十幾年了,他還是拿不出古波斯文的資料 這是非常糟糕的做學問的習慣,千萬不要學。 還有這位出家眾的徒眾們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師父怎麼說,徒弟照著說 也沒有人去學古波斯文,看看師父引用的資料,到底有沒有問題。 千萬不要鬧這樣的笑話,就是: 你全部都已經胡說八道完了! 結果考古的新發現,正好跟你所說得完全相反 到時候你就丟臉丟大了。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健康飲食 - 養生要訣, 素餐好康倒相報. BudaFood |
閱讀文章: 第 1690/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