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來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
閱讀文章: 第 9698/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root (root)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七聖弟子 時間: Wed May 27 17:07:16 2015 > 謝謝你的回覆。對於「隨信行」、「隨法行」,經中的定義是比較少, > 因此我對於依據單一經文定義一個詞彙會比較小心。這不代表你的見解不對, > 只是我希望能進一步求證而已,如果大家能幫忙找出其他關於「隨信行」、「 > 隨法行」是否有保證不墮惡道的經文,會對於討論很有幫助。 > 以下這些我覺得不太夠,說明如下: 看樣子要用寫論文的等級,每個名詞都得定義清楚描述才夠了 :) > 雖然說隨信行已是超讚的,但我仔細看後這段經文本身沒有說「聖戒成就」 :) 莫說隨信行無,整個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六)經中關於七聖都沒提到「聖戒成就」 ,難道七聖人都不需要持戒麼?當然不是囉。 由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一)經來看,隨信行及以上階段,都須有持戒的基本要素。 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攝受一切學戒。 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 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 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 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 彼地未等覺者,名七有, 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 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 是名增上戒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八二三): 「何等為增上戒?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 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貪、恚、癡薄,得一種子道。 若彼地未等覺者,得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得須陀洹, 彼地未等覺者,得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得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三二):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 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一(二一○)佛言:時時修學,增上戒故,名之為學。 所以由以上所提兩經文綜合得知,最基本階段的隨信行具足: (1)信於佛言說清淨, (2)信法、 (3)信僧言說清淨, (4)戒滿足。 前三個淨信佛法僧條件再加上【持戒】的力量形成四不壞淨的要素。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三○): 長者答言:「如佛所說四不壞淨,我悉成就,我今成就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所以隨信行,隨法行和初果人一樣都具四不壞淨,差別在有無斷三結(五法少慧)。 "不壞淨"又稱為"不壞信"。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八(一五九) 有四支不壞信。所謂於佛不壞信,於法不壞信,於僧不壞信,聖所授戒得不壞信。 : 佛復告摩訶男:「汝從今日,應如是解,具足四事,名不壞信, 所謂於佛、法、僧、聖所念戒。 這裡的"聖戒"非指聖人才有的戒,聖戒成就另一種說法是:"聖所念戒具足"。 > 在本經的前一經(第935經)有表明初果是得對佛、法、僧、戒的不壞信心 > 以及聖戒成就,一般聖戒成就也是擺在初果的成就。 四不壞淨非初果聖人的專利,只要是五根中成就"信根"就是。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四六),世尊對信根給了一個定義: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在整個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六)經中關於七聖只提五法(五根) 卻都沒另外提到戒,末了卻有經文記載百手釋氏直到臨命終時,捨離飲酒,受持淨戒, 完成四不壞淨後,世尊記說得須陀洹。原因就是信根包括戒具足。 在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四七)經中世尊對信根給了另一個定義: 「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沙門、 婆羅門、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 這個信根的定義和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六)原來討論的經文中 “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 意義是一樣的。以這個標準來看,隨信行成就“信根”。 這兩個信根定義的條件乍看不一樣,至少在語言文字層面上就差一個“聖戒成就”。 諸法依義不依語,仔細思維,這兩個信根的意義其實一樣,原因就是: 別譯雜阿含經 (卷8)(一五四):以信心故。則能持戒。 雖然世尊對整個七聖的描述中都沒提到戒,對信心方面只說“聖弟子一向於佛清淨信” ,但世尊說百手釋氏直到臨命終時受持淨戒後,世尊才記說得須陀洹, 顯然世尊對信根的標準包含聖戒成就。 在家人也能得不壞信。對在家人來說 "聖戒成就" 或 "聖所念戒具足" 就是持五戒。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四(八一) 世尊!我已出離。今欲歸依佛法僧寶,盡我形壽為優婆塞,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 不飲酒。」即於佛所,得不壞信,禮佛歸家。 雜阿含經卷第四(九一) 「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成就四不壞淨,自然富足。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三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不於人中貧活而活,不寒乞,自然富足。 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成就,法、僧、聖戒不壞淨成就。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 《別譯雜阿含經》的對應經典是《雜阿含經》第929經,這個對應經典中 > 沒有「以信心故,則能持戒」這句話,因此在經典的比對來說這句話比較難 > 作為絕對的標準。 別譯雜阿含經 (卷8)(一五四):以信心故。則能持戒。 [阿含辭典 (莊春江)]持戒:行為遵守戒律 [佛光大辭典]:持戒即護持戒法之意,與「破戒」相對稱。即受持佛所制之戒而不觸犯。 列出此經文也為說明佛法中持戒的方法,是由信心發動。 不是 "只用" 強制壓抑來守戒。 > 我個人還是同意以信心故能持戒這個道理,只是「則能持戒」是否能像 > 初果聖者「永不犯戒」,程度是否會有不同? 初果聖者「永不犯戒」,是指初果聖人的不墮惡趣法,已確立戒行,不犯導致投生 惡趣的惡事否? 世尊對持戒的說法是 "戒具足",戒具足的標準,可以再查查戒相關的經文。 > 「持戒」的確能不再造三惡道業,但初果聖者是從今以後至涅槃前永遠絕 > 不墮惡道,一般持戒的人還可能因為過去世的惡業成熟墮惡道。初果聖者頂多 > 是在人間過得很差,不會再因過去世的惡業成熟而墮惡道了,這是比較奇妙的 > 地方 :) 不壞信又稱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說明如下: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初 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於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 必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 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 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 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 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 ,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 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 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 為他說如是事。」 成就四不壞淨不墮三惡道。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三五) 多聞聖弟子持糞掃衣,家家乞食,草蓐臥具;而彼多聞聖弟子解脫地獄、畜生、 餓鬼惡趣之苦。所以者何?以彼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三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於汝等所說樂聞樂受者, 汝當為說四不壞淨,令入令住。 何等為四?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聖戒成就。 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風,有變易增損,此四不壞淨未?增損變異。 彼無增損變異者,謂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 若墮地獄、畜生、餓鬼者,無有是處! 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 『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亦當建立餘人,令成就。』」 由以上經文知, 信根(四不壞淨,不壞信,法鏡)成就,即不墮三惡道。。 所以向須陀洹(隨法行、隨信行)列入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眾。 *** 由以上驗證原討論之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九三六)經: 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 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隨信行為五法(五根)少慧,至少成就信根,但少了斷三結的智慧,所以還不是初果。 信根成就,所以不落三惡道。已非凡夫,也不是一般持戒的人, 已是向須陀洹果。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五二):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 > 不墮惡道,一般持戒的人還可能因為過去世的惡業成熟墮惡道。初果聖者頂多 > 是在人間過得很差,不會再因過去世的惡業成熟而墮惡道了,這是比較奇妙的 > 地方 :) 一般持戒的人還可能因為過去世的惡業成熟墮惡道,這個主題蠻值得討論的, 也許這主題可以描述得更精確一點。 以經文來看,受持五戒者 "至少" 是還生世間作人。除了曾犯五逆等級的罪惡為例外, 如阿闍世王犯五逆罪生拍毬地獄。 阿含部佛說恒水經:當奉持戒經不當缺犯。持五戒者,還生世間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 阿含部佛般泥洹經卷上:持優婆塞五戒者,可得天上,持三戒者,可得作人。 所以持戒“至少”是還生世間作人不落惡道。但世尊也說成就 四不壞淨 以後才都不落惡道,這也許就是上面所提到比較奇妙的地方了。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教X檔案 - 用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死角 BudaXfile |
閱讀文章: 第 9698/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