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連線宗教版    板主: fox
閱讀文章: 第 5391/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purify (淨心) 看板: religion
標題: 《維摩詰所說經》【一、二品】註釋 -1
時間: Mon Apr 22 16:13:59 2013

《維摩詰所說經》【一、二品】註釋 -1

維摩詰所說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佛國品第一
   【本品大要】
    本經共分十四品,此品居其首,故名佛國品第一。本經主要思潮,是集中在佛國淨
土,所以品品中都說到淨土境界。如本品別序文中寶積長者開口就請佛道:「願聞得佛
國土清淨,為願世尊說淨土之行!」雖然方便,弟子,菩薩三品文中,沒有談到淨土的
,但字裡行間,處處含有淨土的道理。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①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
所知識,大智②本行③,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
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隆紹三寶④,使能不絕。降服魔怨,制諸外道。
悉已清靜,永離蓋纏⑤。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⑥不斷。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殆無所得,不起法忍⑦。以能隨順轉不
退輪⑧,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⑨。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
身,色相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
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⑩,斷諸邪見,無有二邊,無復餘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了達諸法深妙之意。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
⑴,十八不共⑵。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⑶,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
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
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註釋】
    ①毗耶離:梵語,譯曰廣嚴城。因此城廣大莊嚴而得名。

    ②大智:智有三智,⑴一切智,是二乘了知諸法空相的總底智慧。
                      ⑵道種智,是菩薩了知諸法差別相的別智慧。
                      ⑶一切種智,是佛陀圓滿的究竟智慧。
            現在「大智」是指道種智,也兼一切種智,因為菩薩的果地也就是佛。

    ③本行:就是六度、四攝、三明、六通等無量諸行。

    ④三寶:發菩提心,佛寶不斷;開說正法,法寶不斷;受持戒行,僧寶不斷。

    ⑤蓋纏:蓋即覆蓋之意,有五法能覆蓋心性而不生善法也。
            ⑴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
            ⑵瞋恚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
            ⑶睡眠蓋:心昏深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
            ⑷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於所做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
            ⑸疑法: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
            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正涅槃,故名十纏。
            ⑴忿恚⑵隱覆自罪⑶意識昏迷⑷五情『喜怒哀樂懼』暗冥⑸遊嬉⑹三業躁
            動⑺屏處起罪不自羞⑻露處起罪不修他⑼法財不肯惠施⑽他榮心生熱惱。

    ⑥辯才:辯是四無礙辯,⑴法無礙辯⑵義無礙辯⑶詞無礙辯⑷樂說無礙辯。

    ⑦不起法忍:菩薩證知一切法性,本來空寂,了無所得,何有眾生?所以叫『不起
                法忍』。

    ⑧不退輪:不退有四義:
              ⑴信不退:菩薩到了十信的第六信位,就不退生邪見。
              ⑵念不退:凡夫無時不在妄念中,八地菩薩得到正念,念念流入『薩婆
                        若海』,永不退失。
              ⑶行不退:凡夫或不會修行,或修而退失其行,到八地的菩薩,他們所
                        修的六度萬行就不然,有進不退。
              ⑷證不退:二乘所證的初果二果,是會退失的。菩薩到了初地位,證得
                        一分真理,便得顯現一分法身,只有增勝,絕不退失。
              輪從譬喻得名,有摧壞『摧碾二障』,不定『說法循環』,圓滿『法義
              具足』三義。

    ⑨無所畏:菩薩因地無畏:
              ⑴總持無畏:就是念定總持。
              ⑵絕疑無畏:就是善解法相,因為有了疑惑,是不善解法相之所致。
              ⑶知根無畏:就是了知一切眾生根性,所以處處說法無畏。
              ⑷答報無畏:佛陀教我們要報國土、三寶、師長、眾生四恩。

    ⑩緣起:性宗談真如緣起,明真如不守自性,妄起無明,就有這個世界的幻象顯現
            。相宗談賴耶緣起,說阿賴耶識為世間一切雜染諸法生起的根本。華嚴談
            法界緣起,說明有漏有為的諸法,皆從真性法界中流出,結果去染存淨,
            仍然歸還於這真性法界。

    ⑴十力無畏:菩薩因地十力:
                ⑴發一切智心堅固。⑵不捨眾生大慈。⑶具足大悲。
                ⑷信一切佛法精進。⑸思行禪定。⑹除二邊智慧。
                ⑺成熟眾生。⑻觀法實相。⑼入三解脫。⑽無礙智。

    ⑵十八不共法:是限於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故
                  云不共法。
                  ⑴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
                        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
                  ⑵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悟
                        證。
                  ⑶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之中心無所著,
                        得第一義之安穩。
                  ⑷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渡,心無揀擇。
                  ⑸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
                  ⑹無不知己捨:佛於一切之法,皆悉照知而方捨,無有了知一法而
                        不捨者。
                  ⑺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⑻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
                  ⑼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⑽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
                  ⑽⑴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著,具兩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
                          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盡淨
                          而無餘也。
                  ⑽⑵解脫知見無滅: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
                  ⑽⑶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於智而演說一切
                          諸法,各使解脫證入。
                  ⑽⑷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清靜微妙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
                          一切眾生。
                  ⑽⑸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靜之意業,隨智而轉入於眾生心,
                          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痴惑之膜。
                  ⑽⑹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
                          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逼知而無礙。
                  ⑽⑺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之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
                          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逼知而無礙。
                  ⑽⑻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之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
                          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逼知而無礙。

    ⑶五道:因為阿修羅散在其他五道之中,所以亦可不需另立一道。

   【經文】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
    【註釋】這三位大士是從觀立名的。『等觀』是觀察諸法事理相性平等,佛和眾生
            平等;佛和眾生雖然是平等,可是眾生沒有證得本性以前,佛是佛,眾生
            是眾生,差則之相宛然,名『不等觀』;觀平等也觀差別,所以叫做『等
            不等觀』。

    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
    【註釋】觀三界諸法中,到得二十五有『王三昧』,叫做定自在王。即此於一切法
            ,通達無礙,得大自在,叫做法自在。

    法相菩薩,光相菩薩。
    【註釋】法相是以諸法作相,悟得法性已無相為相,相即非相的法相,那就和如來
            的究竟實相相應了。從這實相法體上出生智慧光明,叫做光相。(新譯作
            法幢、光幢)。

    光嚴菩薩,大嚴菩薩。
    【註釋】以智慧光明,莊嚴三德,叫做光嚴。以大多勝的三智,莊嚴法性的理體,
            叫做大嚴。

    寶積菩薩,辯積菩薩。
    【註釋】積藏一切法寶,作自利利他的資糧,叫做寶積。積集無量辯才廣度有情,
            叫做辯積。

    寶手菩薩,寶印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
    【註釋】手是有拔濟和授與的意思,菩薩能拔眾生出生死苦海,授與眾生以無上涅
            槃的妙樂。

    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
    【註釋】以大悲心愍念有情沈淪苦海,無時不欲提拔他,叫做常慘;以大慈心,慈
            念有情具有佛性,欣喜他們遲早終可以成佛,離苦得樂,叫做喜根;雖喜
            雖慘,而喜慘之性平等,自在不二,名為喜王。

    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
    【註釋】具四辯八音為有情說法,叫做辯音;在楞嚴經圓通章中,虛空藏菩薩自己
            解釋他的名字道:「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

    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
    【註釋】執智慧的火炬,照破無明的黑暗,叫做執寶炬。勇猛精進,自利利他,叫
            做寶勇。自己見性,亦見人性,如世間所謂的真知灼見,所以叫做寶見。

    帝網菩薩,明網菩薩。
    【註釋】帝網是三十三天天帝的因陀羅陀網,是用摩尼寶珠羅織而成,光輝相映,
            重重無盡;這二位菩薩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處,也如帝網重重無盡。

    無緣觀菩薩。
    【註釋】菩薩度生,固然要觀察因緣時節,若能進一步做到無緣大慈,那就更超勝
            了。無緣慈觀是三種緣慈的一種,三種緣慈:⑴生緣慈,觀察一切眾生和
            父母一般,設法拔除其苦而與其樂。⑵法緣慈,悲愍二乘人只證人空,而
            以法空拔濟他。⑶無緣慈,佛心平等,任運隨緣,無所住著,度諸眾生。

    慧積菩薩,寶勝菩薩。
    【註釋】聚積無量智慧,照破無明,故名慧積;出世間的無上法寶,超勝世間的七
            寶,故名寶勝。

    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
    【註釋】⑴從天立名,平常說天已夠尊貴,天中之王,更比天來的尊貴。⑵從壞立
            名,菩薩能降服魔怨,故名壞魔。⑶從電立名,菩薩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化
            ,如露如電,而證入無所得理。⑷從王立名,和法自在的意思是一樣的。
            ⑸從功用立名,以種種功德法財,莊嚴其相。⑹從無畏立名,喻其說法無
            所怖畏。

    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
    【註釋】菩薩說法的法音,猶如天將降雨,先行雷音一般。依無我疏解,山相擊有
            三種因緣,⑴劫壞之時,有毘嵐風,能擊須彌,令如微塵。⑵大樹緊那羅
            王奏樂之時,大海波濤洶湧,須彌山七金山都為震動而發音。⑶修行成道
           之人,由於自力與佛力加被,自然能令大千世界地震,發出微妙音樂。

    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
    【註釋】在涅槃經裡有象馬兔三獸渡河的譬喻:兔浮水面,馬在水中,向直截至底
            。兔譬喻聲聞所證得的法最淺,馬喻緣覺所證的法較聲聞深一層,但趕不
            上菩薩的澈法底源,所以象喻菩薩。諸象中以香象最勝,而白香象又更勝
            一籌。

    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
    【註釋】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勇猛精進,不休不息。

    妙生菩薩,華嚴菩薩。
    【註釋】無生而生,生而無生,雖度盡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故名妙聲,以萬行
            因華,莊嚴法報二身,故名華嚴。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
    【註釋】前者是從觀察音聲而得名,因他是『尋聲救苦度群迷』,塵塵剎剎,無不
            現身,後者是從大勢得名,在思益經中,他解釋自己名字道:「我投足之
            處,震動三千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阿彌陀佛和上面二位菩薩
            ,稱為西方三聖。

    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
    【註釋】梵網即梵王之網,是二禪天的天主。梵是淨的意思。杖是有荷擔和扶持之
            意,菩薩真佛子,能扶持眾生,荷擔如來家業。無勝是說世間沒有比他更
            超越,所謂無能勝者。以無量福智,莊嚴淨土,得名嚴土。

    金髻菩薩,珠髻菩薩。
    【註釋】金髻珠髻,都是裝飾品,譬喻菩薩用種種功德法財,莊嚴其身。

    彌勒菩薩。
    【註釋】彌勒譯為慈氏,這菩薩生來就具有慈悲心懷,不喜食肉。

    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菩薩。
    【註釋】文殊師利譯作『妙吉祥』『妙德』『妙智』『妙首』等。佛說法自在,故
            稱法王;凡是能荷擔如來家業的都得稱作法王之子。但現在標出文殊為法
            王子,因為他在菩薩中稱為上首,智慧最為殊勝。

--

▲▲▲   ╮╔╯  ╰╦═╭══╗╔═╮╰═╗╭    
███ ═╬╬═╮╔╬╮    ╭╯║  ║  ╭╯║    ▲▲▲
◥█◤ ╭╬╬═╝║║╠══╬═╣  ║╭╬═╣    ███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Ξ     ║╠═╗║║║╰═╩╯║  ║    ◥█◤   歡迎加入交流討論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http://buddhaspace.org
教育板, 關懷教人成人的百年志業 (本站精華區完備歡迎參閱)         Education
閱讀文章: 第 5391/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