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連線宗教版 板主: fox |
閱讀文章: 第 1414/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Nice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標題: Re: 如何有較好的集中力 -2 時間: Mon Apr 16 17:07:57 2007 標 題: Re: 如何有較好的集中力 -2 ● 心的止靜 「喜」埋藏著某種原動力,能生起所謂的「PASATI」,譯為止息、鎮靜。 平時我們的心不能止靜下來,是因為心無時無刻都淪為思行、情緒、感受的奴 隸,使內心處於散亂中,而心猿意馬不能止靜下來。當佛法的喜悅生起時,才 能適當地控制著心,使心安定下來,即是喜好的程度有多少,輕安就有多少。 ● 「定」─適合於實行工作 止靜下來後,自然就生起定,即心在敏銳的狀態時,也就產生敏銳實質的 定,這是最適合支配心行的心理狀態。佛法中真實的「定」不是像石頭那樣堅 硬,毫無感覺,而是為了要滅除煩惱,它處在於最高的清新舒暢清涼安定的狀 態-VIAMMANIYA,是最適合於覺悟、明瞭真理的,這才是我們所要的「定」的 狀態,此「定」為增上定,為發「慧」,而不是那僵硬深入禪定的禪那,因為 這類的定將不能觀察到什麼,甚至心已經對禪悅黏縛著也無法覺察,以至無法 運用它來觀慧,這是一大障礙。觀慧的人必定要脫離禪那,才能運用定力作為 觀慧的主動力。 實際上我們不須任何的禪那,不必入定,僅要有定和適於工作的特質,便 足以看清真相,直到產生「如實智見」-覺悟出一切世間的真理,即是在很自 然的情形下,對世間或累積下來的頑固問題,都能一一明白。正如在佛陀跟前 聽聞佛法的聽眾,不必依賴那固定的形式或奇異的行為,當下思考即能覺悟, 但並不是立刻生起無上智見馬上證悟阿羅漢。或許已產生初級的正智見,但還 得依靠定力的扶持,方能證悟初果。此外有一種特殊的情形是,由於過去接受 了錯誤觀念,一直圍繞在錯誤的見解中,所以不能生起「如實智見」,也就不 能與真諦符合。然而只要他的知見一經理解,將比平時更為清晰、深刻而正確 ,這都要看他的「如實智見」的程度而定。如果知見是隨著真理的正確地發展 著,即是依隨法性,一直前進到如實智見洞察諸行的真理。假如如實智見的程 度不夠圓滿,即使不能證入初級果位,仍可成為善人或賢人。倘若環境適合且 有足夠的波羅密,那他將可證入阿羅漢。不論何種情形,這自然法則的定會或 多或少的產生。因為大多數的佛教徒都要求照見真理,他們絕對都聽過、思考 過,也觀照世間諸行。此時所生起的「智見」,肯定是會帶來利益的,而不會 是徒勞無功的。 ● 洞察真理 「如實智見」是依據真理而看清萬物,尤其是前面所說過的無常、苦、無 我。簡單地說,「依據真理的看清」,即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因 此,我們必須要徹底的明瞭三法印,因為它是佛教最簡短的精華。在巴利文中 有這樣的句子譯成泰文:「法不值得去執取」。法即是萬物,不論什麼都不值 得執取為「我」、「我所有」、「善」、「惡」、拿取、貪愛、憎恨等。如果 ,就必須無時無刻的為這個「成為」而掙扎,這都是染取驅使我們去執著種種 的事物的反應。 還有一件事常令人不能理解的,即如果不去拿取或成為,那怎能生存下去 ?對於不曾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這可能是一個極大的疑問。在這裡的「拿取」 、「成為」的意思是指心染執的情形。由於煩惱慾望的執取,而認為是我的「 拿取」、「成為」,如此一來心識就始終陷入沈重、熱惱、束縛、打擊、刺傷 和燃燒中。當我們確實明白這一點,將會運用這智慧來接觸一切事物,以明明 瞭瞭的心念守護著心,而不致淪為萬物的奴隸。 雖然我們感覺到這些事物實在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但是這煩惱還 是存在,我們仍將隨煩惱的強弱而去拿取。我們不必像盲目者那樣急躁熱惱地 拿取、成為,而最後落入無明染執的陷阱中,做出自殺或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 。這些都在教導我們應如何在生活中沒有拿取、沒有染執。 如果,我們運用佛智,確實地知曉法性是無常、苦、無我,一切是不值得 「拿取」、「成為」,而去「拿取」、「成為」時,則可說我們是取得勝利而 非敗給事物,淪為奴隸。譬如老虎和毒蛇是價值昂貴的動物,當我們沒有其他 方法來謀生時,很自然地,我們就會以正確的方法去捕捉來換取生活費。若方 法錯了,我們就得死在老虎爪下。萬物也是如此,特別是五蘊,有著無常、苦 、無我的形態,它從始至終都燃燒著煩惱慾望,在這三世的時間中如果有誰盲 目地認同這無常、苦、無我,那他的人生就充滿苦惱,與我們常見的凡夫無異。 任何人都崇尚「善業」,如果我們以錯誤的方式對待它,或過於執取它, 那將會遭受到善業的苦。除非已明白自然形態本來就是這樣,然後合乎理性地 行事,請各位別忘了,除非那些被稱為「睜開眼睛」的人,以覺知的智慧去接 觸這些裡面含藏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的毒素。否則我常常提到的「不值 得拿取、不值得成為」將會反過來將「苦」潑給那些不知此狀態而去「拿取」 和「成為」的人。如果因為某種因素,還需要拿取和成為的話,尤其是對那些 不能放棄煩惱的人而言,就應該明明瞭瞭-「它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 ,而去拿取、成為,這種作法是不會錯誤的,而且恰到好處,在拿取和成為中 保持著和平安樂,苦也就沒有了。 可能還有人懷疑,如果沒有拿取、成為,他將無所事是,那還有能力保護 自己的財產?這是那些不甚了解真理的人的疑問。如果我們能充分的了解,就 曉得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萬物,總比迷信、貪婪的行事好。有這麼一句話說:「 我們應該以了了分明的心念接觸萬物;別用習氣貪欲接觸萬物,就是這樣罷了 !」若我們以無明去接觸萬物,不論是做什麼,其結果必定是與以覺知去接觸 萬物者不同。 ● 佛陀•阿羅漢 以佛陀為導師的阿羅漢們,已熄滅一切的無明,證悟無上的果位,他們做 出比我們更多有利的事物,付出更多。希望各位思考一下,不明瞭這件事物, 也正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是佛陀的錯,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熄滅無明煩惱 的含義。反而那些像佛陀一樣已熄滅煩惱無明的人,依然日夜不停地工作。讀 一讀佛陀的傳記,看看佛陀到底日夜在忙些什麼?將會發現到世尊一天只休息 四個小時,其餘的時間都投入工作中。我們一天賴在床上或休息的時間多半超 過四個小時,世尊比我們做的更多,他到底以什麼為原動力呢?雖然那以慾望 為主因的想要拿取、成為早已徹底熄滅了,但佛陀卻超脫地以悲智的力量來行 事。 在還未證悟之前,他曾經訓練控制自己,無時無刻都薰陶著自己,以便產 生悲智,所以悲智的力量就逐年累月的增加,直到證悟不再有漏了,當智力澈 底的熄滅了慾望煩惱,但慧力卻仍舊存在著,不曾消失,慈悲也化解成悲力而 留存下來。因此證悟後的佛陀及阿羅漢的一切行為動作,都只是來自那遺留下 來的悲智力,它有如殘骸般的遺留下來,左右著身心。煩惱慾望已完全乾枯了 ,遺留下來的只是清淨,沒有煩惱的身心。在這清淨的五蘊中仍存有悲智繼續 在活動著,有如那已熄滅「引擎」而仍然滑行一段路程的汽車一樣,這是由於 遺留下來的速度的動力,即所謂的動量,行程的遠近,就由動量而決定。阿羅 漢們也是一樣的,雖然煩惱已完全熄滅,但是悲智的動量還存有一定旳動力, 使得他能做艱難困苦的弘法工作,這是常人所難以做到的,他只是默默地以悲 智的動力耕耘,從不期望獲得什麼。 雖然是身體的必需品,如托缽以養活生命,他可以利用所存有的智力,而 不必有煩惱之介入認為生存是為了要成為這個、要拿取那個的,但所遺留的智 慧,卻能辨別是非黑白,去推動身體找尋食物,所不同的是已無所求,有得到 也好,沒得到也好;當生病時,也有足夠的智慧知道如何去尋求醫治,如果太 過嚴重身體自然會壞滅,他也只是稍微去爭取而已,生存與死亡,對他來說是 沒有意義的。但他會以智慧來隨緣治療,這「苦」確實已不復存在了。任何事 都不必有「我」為主人,只有「智慧」隨著大自然的定律去運行著身心,只是 身法和心法;有如操作的機器,沒有一個「自我」,只隨著大自然而運行,生 存下去。因此他就不會刻意地要求尋找特效藥和金錢去治療,並不是他不去尋 求治療,他只是隨緣並不強求,若太複雜的話,他將不再追求,平靜的生存下 去,直到死亡,或就此入滅。熄滅煩惱就沒有感覺去尋找藥物治病,這是不可 能的。阿羅漢不必斷食而死或有病不治而死,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阿羅漢仍隨 謂厭離就是對那曾隨自己沈迷愚痴而執著的各種事物,那曾認為是值得拿取和 成為的感覺已厭倦了。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教X檔案 - 世界搜奇, 閒談夢、奇譚、外星、新知 BudaXfile |
閱讀文章: 第 1414/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