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連線宗教版    板主: fox
閱讀文章: 第 1164/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Nice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標題: ◎緣起用語中的有與生
時間: Mon Feb 19 17:09:01 2007

◎緣起用語中的有與生

    現在,我們談到最重要的事,那就是關於緣起用語的涵意。

    這個用語的涵意是從法的語言而來,也就是「見法」的人所使用的語言,而
非根據一般不懂佛法的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語來解釋。我已經說明過這兩種語言的
不同:日常用語是不懂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語言;而緣起的語言則是法
的語言。接下來我會依序說明清楚。

    如果我們以日常用語來說明緣起,就會產生許多混淆不清且無法理解的情況
。就以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為例,他的覺悟就在摧毀無明,也就是無明的止息。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那麼為什麼佛陀卻未死?想想看,
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時,無明就止息了,隨著無明的止息,則造作的能量─
─行( sankhara )──也滅了。然而當時佛陀為什麼沒有死於菩提樹下?因為
緣起的用語是法的語言,所以「生」和「滅」這兩個字不是表示肉體的生或死。

    當這些名詞被誤解時,一次緣起的流轉就被認為與兩個生有關:一是名色的
生(父精母血和合),一是來世的生。如果有兩個生,那麼緣起就被認為是貫通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這時一次完整的緣起就被拆散攪亂了,而不符
合緣起的說法。可笑的是,雖說有兩個「生」,卻不敢說兩個「死」,因為人們
還不瞭解如何死兩次的緣故。


    有和生這兩個字,在緣起中並不是指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而是指從執取中
生出,且發展出「我」的感覺,這才是生。在巴利經典中有清楚的記載可以證明
。

    經中記錄佛陀的一段話:「於受歡喜者,即取也。」【譯註六】意思就是當
觸使受發生時,無論它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有喜【譯註七】在其中,
這就是取。任何「喜」就是取,因為「喜」是執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
定有執取。

    「喜」指的是著迷或滿足。根據佛陀所說,「喜」就是取,當我們滿足於某
種事物時,就表示我們執著那件事物。在受中一定有「喜」,所以「喜」即是取
。因此當我們有了受,當下就有「喜」,也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
,有生就有老死,就是苦。」

    這表示有和生來自於受、愛、取,並不需要等到死後投生才產生。有和生隨
時隨地都會發生,在一天之中,不知會發生多少次:一旦存有與無明相應的受,
就會產生某種著迷的「喜」,這就是執著,接著發展出當下的有和生。因此當下
就有所謂的有和生,一天當中不知產生多少次。

    有和生這兩個字必須以法的語言來解釋,法的語言就是「見法」的人使用的
語言,而不是以日常用語來解釋。在日常用語中,必須要等到死後才能再生,再
一次出現有和生,也就是說人類肉體只能生一次,然後死去入棺,才有新的有和
生。但就法的語言而言,一個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產生「我」、
「我所有」,就稱為一次的有和生,一個月內可能是數以百計,一年中數以千計
,一生中則可能是成千上萬的有和生。因此我們必須認識生活中的有和生,每天
就有好幾回合的有和生。

    我們可以馬上看出,緣起是此時此地的事,而不是等死後或貫通三世,才算
一次運行。事實上,在一天之內,它將可能運作許多次,每當有受、愛、取,就
會產生有和生,而完成一次緣起的流轉。緣起不斷地在每人每天的生活中運作,
就像前面所提的落榜考生,或因男朋友而煩惱的年輕女孩,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
司空見慣的例子。

    剩下的問題是,我應該如何解釋,才能讓你們瞭解在受出現之前,就已具足
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和觸。

    這並不算困難,罪魁禍首就是受。我們都已經很明白受是怎麼回事──它在
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發生。但如果你想知道更詳細的受,就得往回推溯:受來
自觸,觸來自與境相應的六入(專為該境而造作的六入),六入來自名色(專為
該境而造作的名色),名色來自某一識(專為該境而造作的識),識來自行(專
為該境而造作的行),行來自無明。無明則為這一輪轉的開端,只要去除無明,
其餘就不會發生,也就是那將要受苦的名色、六入、觸、受都不會發生,反而只
是無苦的現象。因此只要有無明,就製造出受苦的名色、六入、觸和受。

    我再一次強調並且提醒各位,要仔細瞭解日常用語和法的語言二者之間的不
同。生這個字在日常用語中的定義,是從母親子宮內生出,但在法的語言中,生
是指某種事物的生起,它的作用是會產生苦,也就是說以無明為基本原因。就如
此刻名色還未生,因為「我」、「我所有」還未發生作用,雖然你坐著,很專心
地聽經,但並沒有產生愛和取,所以緣起尚未發生,只是處於自然的狀態罷了。
至目前為止,所有我提到的都是為了讓各位先瞭解,緣起使用的是法的語言,它
是有特別意義的,不要與日常用語混淆了,否則就會產生誤解,尤其是生這個字
。


【譯註六】記載於《中部》雙大品愛盡大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9  冊,
         359 頁), 及《中阿含經》第二○一經後品嗏帝經(《大正藏》第 1
         冊, 767 頁∼ 768 頁中)

【譯註七】喜( nandi )意指耽著、歡喜,以貪心耽著於樂受, 以瞋心耽著於
         苦受,以痴心耽著於不苦不樂受。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教X檔案 - 世界搜奇, 閒談夢、奇譚、外星、新知                 BudaXfile
閱讀文章: 第 1164/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