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連線宗教版 板主: fox |
閱讀文章: 第 1160/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Nice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標題: ◎緣起各支的解釋 時間: Sun Feb 18 17:08:42 2007 ◎緣起各支的解釋 現在要詳細討論緣起的每一支,以便使各位正確地瞭解緣起。能背誦緣起經 文的人是非常好的,因為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緣起,而對於不會背誦緣起經文的 人,我就愛莫能助了,因為今天我已經決定要來解釋緣起,至於受益多少,只得 因人而異。在此我就從無明支開始,來談談有關緣起的特質。 〔無明〕 無明是什麼?無明即是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 ,這四種無知稱為無明。有了無明則會衍生行(無明緣行)。 〔行〕 行是什麼?佛說:「比丘們!有三種行──身行、口行、意行。」在巴利經 文中佛說的行( sankhara )被詮釋為能激起身、口、意的作用。 但在佛學院卻依據《清淨道論》來解釋:行是「福行」(punn-abhisankhara )、 「非福行」(apunn-abhisankhara )及「不動行」(anenjabhisankhara )【譯註四】。 這二種說法各自相異,但有若干意義重疊之處,需要更詳細地 說明。 在此必須先明白,喜歡把緣起詮釋為三世輪迴的人,大多數會將行解釋為福 行、非福行及不動行。但是在原始巴利經文中,佛陀說的是身行、口行及意行。 有了行則會引生識(行緣識)。 〔識〕 識是什麼?佛說有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將緣起解釋為三世輪迴的人(就連《清淨道論》也如此解說),就得把識解 釋為結生識( patisandhi - vinnana ),而導致後期的論著也把識解釋成結生 識,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用六識來解釋三世輪迴。連解釋的人都相信有來生, 所以就會把識解釋為結生識,如此一來就完全變成兩回事,與緣起毫不相干。 佛所說的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但是我們卻把識解釋 為結生識。有了識則會引生名色(識緣名色)。 〔名色〕 名色是什麼?在巴利經文中很清楚地指出,佛說受、想、行、識四蘊為「名 」;「色」是四種大種色(地、水、火、風)和二十四種所造色【譯註五】,每 個人都教導說:肉、血、體溫、呼吸是色體四大,依存於四大而產生的各種特性 ,如美、醜、男女性的特相等,這四大和四大所造色合稱為「色」。有了名色則 會引生六入(名色緣六入)。 〔六入〕 六入是什麼?佛說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入則會引生觸( 六入緣觸)。 〔觸〕 觸是什麼?佛說有六種觸,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觸。有了觸則會 引生受(觸緣受)。 〔受〕 受是什麼?受有六種,就是眼觸的受、耳觸的受、鼻觸的受、舌觸的受、身 觸的受、意觸的受。有了受則會引生愛(受緣愛)。 〔愛〕 愛是什麼?愛有六種: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有了愛則會 引生取(愛緣取)。 〔取〕 取是什麼?取有四種: 欲取( kamupadana )、見取( ditth upadana ) 、戒禁取( slabbatupadana )及我語取( attavadupad ana )。 這我們都已 經很熟悉了。有了取則會引生有(取緣有)。 〔有〕 有是什麼?有分三種:欲有、色有及無色有。有了有則會引生生(有緣生) 。 〔生〕 生是什麼?眾生的出生、諸蘊的產生、六入的生起,都稱為生。有了生則會 引生老死(生緣老死)。 〔老死〕 老死是什麼?老是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和任何與老有關的一切,如官能遲鈍 等。死是諸蘊的離散,身壞氣絕。 造成緣起難以理解的問題在於語言,一般人所用的語言是日常用語,但緣起 的意義並不是日常用語的意思。如生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的出生,那只是一種感覺 而已,而不是指從母胎中出生。 若談到從母胎出生,一個人生一次便結束了;但另一種出生(自我的出生) 則是生了又生,甚至一天中有好多次出生,這即是由取、有──存有「我」的感 覺所引生的生,一旦有這種出生,就會執著從「母胎出生」的這個身體,因為會 擔心害怕(身體)出生後(所要面臨)的一切,這就是苦。 一旦有這種出生,就會擴展到擔心害怕未來與老、病、死有關的一切。實際 上,老、病、死還沒到來,我們就先受苦了,因為時常把它視為「我」老、「我 」病、「我」死,等到這些症狀果真出現時,那就倍加痛苦了。現在我們時常不 自覺地害怕死亡,害怕老,因為我們以為老會變成「我」。 如果沒有「我」,一切老、病、死就不具任何意義了。因此,緣起的一次流 轉,不論是獲得滿意、不滿意或不知滿不滿意的東西,只要執著任何一種,就是 苦。 【譯註四】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62頁,華宇出版社。 【譯註五】二十四種所造色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女根、 男根、 命根、心所依處、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 、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段食。 請參考葉 均譯,《清淨道論》下 12-22 頁,華宇出版社。 本文節錄自『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著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卍 獅子吼站 相關資源: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電子三藏結集中 http://www.cbeta.org |
閱讀文章: 第 1160/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