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連線宗教版    板主: fox
閱讀文章: 第 1156/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Nice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標題: ◎緣起的五種說法
時間: Sat Feb 17 17:09:24 2007

◎緣起的五種說法

[順說緣起]

    有時佛陀以我們常誦念的方式順說緣起,從無明直到生老死涵蓋所有的十一
種狀況: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
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這稱為緣
起的一次流轉。這種從開始而說到最後的緣起,是我們平時最常聽聞的緣起,它
出現在數百部經典中。

[逆說緣起]

    有時則從最後說到最初,本來是從無明開始直到生、老、死,在此卻相反地
從苦說起:苦是因為有生,生是因為有有,有是因為有取,取是因為有愛,愛是
因為有受,受是因為有觸,觸是因為有六入,六入是因為有名色,名色是因為有
識,識是因為有行,行是因為有無明。這也是緣起的一次流轉,但從最後說到最
初,稱為逆觀;如果從最初說起,稱為順觀。這兩種說法,比較容易記誦。

[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初說緣起]

    第三種不解說全部的十一種狀況,而從中間開始,即四食(段食、觸食、思
食、識食),以渴愛為助緣。以段食( kabalinkarahara)為例,段食來自愛,
愛來自受,受來自觸,觸來自六入,六入來自名色,名色來自識,識來自行,行
來自無明。這是從中間開始說到最初無明的緣起。

[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說緣起]

    第四種是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的說法,這種說法以受為起源,樂受、苦受、
不苦不樂受是先決的因緣條件,相續地產生愛、取、有、生,最後是苦。雖然是
緣起的一半,但仍稱之為緣起,因它有助於說明苦如何生起。因此佛陀可以說是
依時間、人、事而應機說法。

    覺音的《清淨道論》中有個很好的比喻說明為什麼有四種緣起的說法:猶如
有四位都需要一段藤蔓的人,一人可能從根割斷,全部都拉來使用;一人可能從
頂端拉起,直到根部取來使用;一人可能從中割斷,只拉其下部,取而使用;一
人也從中割斷,向上而至於頂端,取而使用【譯註二】。採蔓而取之使用的方法
,隨個人的需求而定,每個人採蔓的方法都不盡相同,然而一切都能受用。這就
是《清淨道論》中用來說明四種緣起的比喻。

[在中間的滅盡]

    但是還有另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說法,只記載在某些經典中【譯註三】,「
集」已發展到一半,也就是到達了愛,然後又倒轉回「滅」──愛滅則取滅,取
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不知道覺音為
什麼不提這種解說,只有講到前面的四種。

    這種說法比較容易令人困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一旦到愛,就立刻中斷而逆轉,由於愛滅則取滅,
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純大苦聚集滅。

    這種說法就好比翻掌一樣,因正念生起,在中間階段發生大逆轉,就是流轉
到了一半,我們醒覺過來,不再隨緣起而流轉下去。因此在中間階段生就變成滅
,中間的愛滅了,苦就不再生起,這就是緣起中不完整的苦。因為從「集」轉變
成「滅」,在中間就滅苦了,這也是其中的一種說法。

    若以上述採蔓的比喻來說,就是人從中間抓住藤蔓,將全部都拉來,取而使
用。

    以上是佛陀所說緣起的五種說法,是佛陀依眾生的根機所作的不同說法。


【譯註二】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52頁,華宇出版社。

          世尊有四種緣起的說法,猶如四位採蔓的人相似,從最初或從中間開
          始而至於最後,及從最後或從中間開始而至於最初。即(一)譬如四
          位採蔓的人中,一人先看見蔓的根,他便割斷根,一切都拉來,取而
          使用;世尊亦這樣從最初開始而至最後說緣起:「諸比丘,無明緣行
          .... 乃至....生緣老死」。 (二)譬如彼等四人之中,一人先看到
          蔓的中部,他便割斷中部,只拉其上部,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中
          間開始而至最後說:「.... 以取為緣的是有, 以有為緣的是生」。
          (三)譬如四人中的一人,先看見蔓的尾端,便執其尾端,從尾至根
          ,取其全部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最後而至最初說緣起:「我說生緣
          老死.... 無明緣行」(四)在這些人裡面的一人, 先看見蔓的中部
          ,他便割斷中部,向下而至於根,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中開始而
          至最初說:「.... 此等四食以渴愛為因緣,.... 渴愛是什麼因緣?
          ....  受.... 觸.... 六處.... 行是甚麼因緣?....行以無明為因緣
          .... 乃至.... 行以無明為原因」。

【譯註三】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家主品。請參見《漢譯南傳大
         藏經》第 14 冊, 85 ∼ 87 頁。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獅子吼站 相關資源: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電子三藏結集中            http://www.cbeta.org
閱讀文章: 第 1156/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