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untain ◎ 山 -- 世界之脊    板主: forjjlu
閱讀文章: 第 873/141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發信人: petzl.bbs@bbs.sjsmit.edu.tw (PETZL), 看板: mountain
標  題: 2004年玉山北壁攀登紀錄報告
發信站: 淡水魚bbs站 (Sun Feb 15 00:09:25 2004)
轉信站: Lion!cbs.ntu!news.nsysu!news.civil.ncku!netnews.csie.nctu!news.cs.nthu!
Origin: bbs.ee.sjsmit.edu.tw

時間:
第一隊─2004年 2月6~8日 (2月7日 攀登)
第二隊─2004年 2月7~8日 (2月8日 攀登)
天氣:下雨有時夾帶下雪
人員:
第一隊─陳孝模、李偉忠、李美涼
第二隊─章芳源、楊正琳
地點:玉山北壁
攀登路線:二號溝起攀點偏右往一號溝路線
前往路線:
塔塔加登山口→孟錄亭→排雲山莊→主北叉路口→玉山主峰
(上稜線後因天氣太差接傳統步道後兩隊皆未登頂)
下降路線:
稜線→接主峰傳統路線→風口→主北叉路口→排雲山莊→塔塔加登山口
攀登路線及照片(第二隊):
http://www.myemage.com/v20/pretty/Album.aspx?AlbumID=53858

攀登裝備(第二隊):
個人:攀登吊帶、硬底攀登鞋、冰爪(快扣式)、短冰斧(含槌)一對、岩盔、
確保器(ATC)、有鎖鉤環、小背包
團體:主繩40m/8mm(冰攀繩)、岩釘3支(一支薄片)、繩環快扣3組、�
※囥市�(Friend)1隻、普魯士繩環3條

前言
    此次路線原本預計攀登北壁二號溝,但我們越來越偏離了中央岩稜並不斷偏
右,下山後翻閱78年台大一號溝攀登的記錄有幾段地形雷同,肯定的是我們偏到�
@號溝的攀登位置,可能繞過幾段台大所攀爬的困難地形,但走的路線及敘述幾
乎是很相近,路線的選擇並不一定要照傳統方式但仍可多樣化,雖然這一段是78
年岳界首登後無第二隊攀登,而我們這兩隊也意外的選擇此路線,或許是天候不
佳讓我們意外的攀上,當然也吃盡了不少苦頭,確保時冷到不斷發抖,快闔上眼睛,
手凍到冰斧快握不住,必須不斷適時握拳頭恢復知覺;下山後或許有人否定我們
走的路線,但我們覺得這不重要,無須為攀登幾號溝而去爭論,若真正照台大一
號溝正統路線上去,成為首登後的次登隊伍,那又如何,登山運動追求的是人在
大自然領域中不斷地追尋未知,回味攀登的過程並且檢討,將難度與技術不斷提
升,更能踏入人類無法踏足的境地,山不斷的包容著我們前往,我們也必須以謙
卑的心去前往親近他,而不是征服,人在大自然中比螞蟻還小,所要學習的是她
寬容廣寬之心。

攀登紀錄:(第二隊)
0840 經過一號溝起攀點,典型的混合攀登地形近乎垂直的岩壁,窄溝上的冰溶化
成水,像水龍頭一樣不斷的流,沿雪坡繞道,抵達中央岩稜底下並未往二號溝內角�
膜W而是不斷的偏右。

繩距一(Pitch 1):
0930這一段不長(約10m)為橫渡地形,採人身確保,身上綁上繩圈採繩隊隔時攀
登,沿路上由章醫生先鋒後以Top Rope確保正琳攀登上來。
繩距二(Pitch 2):
1035往右,最右側已是岩壁盡頭,下方應為台大一號溝紀錄中pitc1內角,開始往
上為50~60度左右的冰雪坡面,釘了兩根岩釘當先鋒攀登支點,繩距不夠將身上
的繩圈拿掉,確保位置也前進了3~4步,此段大約45m左右,原本要切回二號溝
位置,但左側有岩稜阻擋很難橫渡,只好不斷直上,不久上到雪坡岩階上的平台,
有顆很大石頭,以此為固定點,當確保站,往左側觀望,中央岩稜離我們的視線
有段距離。
繩距三(Pitch 3):
見到孝模第一隊攀登的足跡,隔了一夜,足跡似乎變的不是很明顯,往左橫上,
50度左右雪坡算蠻好爬的,約30m,不久抵雪溝底下的冰壁,在下方釘了一根岩
釘當作確保站,站姿確保立足點只有3個腳步。
繩距四(Pitch 4):
由冰壁底下攀登,這一段近乎垂直覆滿了薄冰,而薄冰也幾乎被雨水給溶化,爬
起來真是心驚膽跳,不斷往上,採法式步會比較容易立足,不久出冰雪溝,往右
側地勢稍緩,以雪階上的一顆小石頭當作確保點,此時右側已是懸?了,還能看
到整面正北壁,以及下方縮小的傳統鐵欄杆路徑,肯定我們在一號溝的位置沒錯~
這一段繩距約38m
繩距五(Pitch 5):
往左橫渡,釘了一根岩釘為支點,來到岩階下方,又是一段垂直高約3~4米左右
的冰岩地形,揮動著雙冰斧設法找出好砍的點,溼透的手套使得攀爬時不斷地設
法讓手恢復知覺,颳風下雨凍的冰斧都快拿不住了!攀過了這約10m左右的溝,
往左踏上雪坡,有如踏回平地上,往左約45度,在前方的溝口,挖出一道雪階以
座式人身確保開始另一段繩距
繩距六(Pitch 6):
往前觀望右側離懸?邊很接近,像是玉山北壁的盡頭,不太可能是二號溝的內角,
中央岩稜也被這道溝的岩稜所阻擋,先以香青為支點, 進入一段雪坡後,被前方
巨大的岩壁所阻擋,再內角下方釘了一根岩釘,一樣只容納2~3隻腳的步階上,
利用站姿的方式開始確保。
繩距七(Pitch 7):
確保站正前方為一有點over的內角岩壁,穿岩鞋爬看似很簡單,但穿冰爪模式與
曝露感下攀爬,難度似乎增加了不少,往右側有2~3段近乎垂直75~85度左右的
岩階,是整段路線中最不好爬的一段,難度約有5.7~5.8,在台大一號溝紀錄中應
該是第八段繩距盡頭與第九段繩距之間『繩距快結束了時,突然變成台階狀,階
與階之間為兩三米高的露岩所分隔,攀登時必須遷就露岩上的薄冰,難度頓時提
高不少。這一繩距攀登完已是夜裡十一點了。』起攀沒多久,冰斧一直找不到支
點可以砍,最後利用有點open的右手點,左腳勉強用冰爪平貼在岩壁上,小心翼
翼的在將左冰斧往上砍,右腳痛苦的抬到右手點的位置,接著左腳在往上平貼在
岩面上,心想一定要撐住,好不容易度過難關上至岩階上方前方又有一段,比第
一段好爬多了,前方的雪坡是前往成功的路徑,慢慢的往上攀,終於到了稜線上
方,這段採人身確保方式,此時已經1500了,稜線上風勢漸強,幾乎要將人整個
帶往稜線下,用已準備戰鬥的低身姿勢緩緩前進,沒多久看到中央岩稜旁的內角
雪溝,之後接上鐵欄杆傳統路徑,登頂對我們來說已沒多大意義,重點是我們完
攀了!從起攀至完攀大概花了6小時20分,我們繞過台大一號溝的第一段繩距,
時間上也減少了許多,此段他們用到人工攀登的方式,這一段也是他們花費繩距
時間最多的地方,之後不斷偏右側攀登,有兩次往左橫上,與第一隊孝模口述的
路線線是雷同,而中央岩稜很明顯的就在遠方雲霧中若隱若現。























--
  Origin:  聖約翰學院SJSMIT˙淡水魚BBS  bbs.sjsmit.edu.tw 
  Author: petzl 61-224-2-64.hinet-ip.hinet.net 發表
閱讀文章: 第 873/141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