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Sitting ◎ 禪與靜坐 板主: 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88/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editator (出太陽了) 看板: BudaSitting 標題: 禪--自我的提昇《禪修菁華集七、活用》 時間: Tue Dec 24 12:18:05 2002 禪--自我的提昇 聖嚴法師 佛法講無我,但是眾生皆有「我」。佛在經中,也處處以「我」自稱 ,如:「我如來」、「我世尊」等等,代表著佛也有我。不過,凡夫 的「我」是煩惱的執著,佛的「我」是對救度眾生而言的假名施設。 《阿含經》中有「四念處觀」,是要我們: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 ,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凡夫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無常為常 ,無我為我;佛則說這是四種顛倒,是煩惱生死的根源。但到《大涅 槃經》中通過解脫慧的觀點,又以常、樂、我、淨,為大涅槃所具的 四德。 一、成佛之後的假名「我」 就基礎佛法而言,是講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因為身體的諸根常 流不淨,故說「不淨」;心有所受,畢竟皆「苦」;一切心念,剎那 生滅,故說「無常」;身心既是無常,一切諸法,即非真有,故說「 無我」。 常言人生有四大賞心樂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 金榜題名時。但從佛法的角度看,世間的樂,並非究竟的樂,因其皆 屬無常,故稱為「壞苦」。 不淨,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境不淨:因為是國土危脆。 (二)身不淨:因為是血肉之軀。 (三)心不淨:因為有煩惱無明。 身、心及世界皆不淨,亦即涵蓋了物質及精神的整體世界,都不是清 淨的,所以生命的事實,便是苦報的現象。然而,《大涅槃經‧光明 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所說的「常樂我淨」,不是凡夫的身心世界, 而是解脫的涅槃妙心。至於佛陀自稱的「我」,乃是假名的我,不是 自我中心執著的我;那個假名的「我」,是代表著智慧及慈悲。 智慧有兩種作用,一是自解脫,二是解脫他。度眾生雖用智慧,但必 由慈悲而生,當在度眾生時,慈悲與智慧必須同時出現,沒有智慧的 慈悲是會有問題的。 佛的「我」,代表著智慧及慈悲,有真慈悲一定有大智慧,有大智慧 者一定會有大慈悲,兩者不可或缺,兩者相輔相成,如鳥之有二翼, 所以佛的另一個尊稱是「兩足尊」,即是福慧具足。修福是慈悲,修 慧是智慧,智慧及慈悲究竟圓滿後,仍在廣度眾生,就須使用「我」 了。 二、六道眾生.唯人成佛 要怎樣才能成佛呢?佛是由凡夫開始修行而後成就的。凡夫的範圍共 有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傍生)、餓鬼、地獄,或省略其中 的阿修羅而稱「五趣」。六道中,只有人類可以修行佛道,其他的五 道眾生,除了是菩薩的化現,均非修學佛法的道器。而人類可修的有 三等:1.大乘的菩薩行,2.聲聞緣覺的二乘行,3.凡夫的人天行。 菩薩的等級很多,有凡夫菩薩、賢位菩薩、聖位菩薩等。佛的十種稱 號之一是「應供」,意即阿羅漢,釋迦牟尼佛便是究竟阿羅漢,也是 究竟菩薩。而聖位菩薩,有初地以上至十地以前的菩薩;尚有十地以 上補處佛位的菩薩,例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普 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 三、發大願心.起慚愧心 要成佛,必須先通過菩薩的階位,而欲到達菩薩的階段,必須先發無 上菩提心,即是發大願心;例如:普賢菩薩發有十大願,阿彌陀佛在 因地時發了四十八願,一切菩薩至少皆發四弘誓願。《金剛經》中提 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為了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如《華嚴經‧淨 行品》中所言:「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意。」也 是發的大菩提心。 發菩提心,實際上就是發願之意,其中最重要的,是發廣度眾生的堅 固願心。地藏菩薩的大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 證菩提。」一切菩薩個別發願是「別願」,尚須具備四弘誓願,則是 共同的「通願」。 我時常在禪七中教導參加禪修者們,應效法釋迦牟尼佛那般地發弘誓 願。當佛陀未證道以前,在一棵畢敭羅樹下,用草鋪成一個座位,平 穩地坐下來,然後發出大誓願說:「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 碎此身,終不起此座。」結果呢?因為釋迦世尊坐在那棵樹下而成了 佛,親證了無上菩提,所以後來稱它為「菩提樹」,意即正覺之樹。 那個用草鋪成的座位便稱為「金剛座」,即是因坐此座而完成了堅固 的大誓願心。然而,當我勉勵禪眾們,坐穩以後也發「若不開悟,絕 不起座」的願心時,卻絕少有人敢如此說。不得已退而求其次說:「 引磬聲尚未響前,腿和身體不許隨意亂動,心裡也不期盼引磬的美妙 聲音早點響起。」發這種願的人比較多,但也不能持續很久,大概可 維持幾炷香的時間。可是當打坐的時間一直延長下去,所得的結果是 越坐越痛苦,越痛苦越不能控制自己的身心,最後唯有放棄所發的誓 願一途,別無選擇。有位禪眾說:「師父,這種願等於沒有發,我每 發一次願便欺騙自己一次,因為我實在沒有辦法實踐自己的誓願,既 然無法如願而行,倒不如放棄算了!」我說:「不行,你破了自己所 發的願,應生起慚愧的心,慚愧自己對不起自己,因為自己沒有遵守 自己所發的誓願;想想自己為什麼要發這種願,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要 度化眾生而積聚功德資糧。就因為自己障深業重,所以沒有辦法精勤 地修行,因此說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眾生,更是對不起佛菩薩。凡 是能生起慚愧心的,下炷香可能會坐得好一點。」 四、自負責任 因此之故,就各人自己而言,若發了願而未能實行,須生起慚愧心。 凡有慚愧心生起,便會自勉自勵而不易懈怠。生起慚愧心的同時,起 惡念、做壞事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如果慚愧心生不起來,則先修懺 悔行。懺悔有三種方式:1.向己懺悔(責心懺),2.對佛菩薩像前懺 悔,3.對知語的人懺悔。從戒律上來講,最輕的過失用責心懺悔,重 的則要對人懺悔。對人懺也依情節輕重而分對一人、多人及二十人僧 眾懺悔的不同,藉人及公眾的約束力,來幫助自己的精進和清淨。 沒有慚愧心的人,應該經常反省,若未對己、對人負責任,則須懺悔 。唯有自動自發的懺悔,才能與慚愧心相應;若是受人指摘、告發而 不得不懺悔者,便不算是真有慚愧心了。 一個修行人,首先須對自己負責任,既已發心成佛,便要發願度眾生 ,若發了願而未負責任,應生慚愧心,慚愧心生不起,則要懺悔。若 能以懺悔與慚愧心相應,此願便會逐漸成長。 不是僅發一次願就可完成的,需要天天生慚愧心、天天修懺悔行、天 天發大願心,但到了八地菩薩的果位,悲智自然運作,便不需要再發 願。凡夫以業力而受生死苦報;菩薩以願力而入生死救度眾生。以業 力入生死者,如進監獄受刑,是被動而沒有自由的;以願力入生死者 ,則如到監獄弘法,是出於主動,能夠自由出入的。以願力入生死者 是菩薩,而以業力入生死者是凡夫。 若說菩薩以願力入生死是出入自由,以業力入生死的凡夫,是否也有 自由出入之可能?是的,只要我們的信願堅固,加上精進實踐,便能 得到自由。故知凡夫也有可能得到生死的自由。 道理很單純,若要成為自由的人,首先得成為負責任的人,因為負責 任則沒有懊悔或罣礙,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言。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首重對自己負責任,然後對人、對眾生負責任。記得我剛出家時,對 先師東初老人說:「我要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出家人,絕不讓您老人家 失望,也不要對不起佛教。」先師說:「你不該這麼說,應倒過來講 ,你只要不會對不起自己,不要使自己失望就好。」先師的這番話, 對我的影響,非常地深遠。師父只是指出一條路,教你如何走,而要 走上這條路,尚得靠自己一步又一步地向前走,要付出恆心、耐力及 時間,腳踏實地,將自己的足踩過去。如果未經自己的足踏過,怎能 說是自己曾走過呢?例如:佛道或菩薩道,已經有很多的佛菩薩及祖 師們走過了,這條路好像已是現成的,但是,如果你想通過,還得印 上自己的腳印,否則,那是諸佛菩薩及祖師們所擁有的道路,跟你自 己毫不相干!所以要先對自己負責任,才談得上對人負責、對眾生負 責任。 五、別業共業.小心謹慎 或許有人會問:「個人的力量如此薄弱,對自身負責已很吃力,如何 能對眾生負責呢?」實際上,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全部的歷史, 在舉心動念中,都是在接受過去也影響未來。每一個念頭都有無限地 深遠,每一個動作都是全體的宇宙,個人即是聯繫著整個的時間與空 間的無限。換言之,現前一念,貫穿古往今來;個人動作,聯繫宇宙 全體。 佛法所講的「業」,有「別業」與「共業」之分。別業是個別的眾生 造了個別的業,使不同的眾生,接受各自的果報;共業是不同的眾生 在不同的時空,造了同類的業,使得不同的眾生共同接受同類的果報 。例如:家族有家族的別業及共業,公司有公司的別業及共業,國家 有國家的別業及共業等。別業則是個別的自己所造,仍由個別的自己 承受;共業是共同所造的,亦由眾生共同承受。很多事被世人看成偶 發的個案,事實上必定是多種因緣所促成,與整體均有關係的。故在 別業中有共業,在共業中有別業。 大家不要忽視了各自的心力,須知每一個人在任何一個念頭的發生, 都必須非常的留意、謹慎、小心。我們產生的每一個念頭,都與上下 古今有關係,一言一行的表現,都會對自己及他人,有多方面的影響 。故我們的行為若不小心謹慎,將會自害害人,不負責的結果,便很 可能為許多的眾生帶來了災難。 整個宇宙的時間及空間,都是在循環中進行的。在時間方面,佛法講 「三世因果」,若不解脫,永遠流轉。此生是由過去而來,也將通向 未來世去,雖經百千劫,果報還自受,一己所造之業,定會在生命的 遷流之際呈現出來。所以,若有人認為:「現在做壞事沒關係,只要 將來修行便可得解脫。」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那是對人對己不負責 任的說法。 在空間方面的彼此關聯,也是相同。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互 為因緣,賓主相倚,息息相關,沒有一人、一事、一物是可以自外於 世界而存在的;所以對己對人,不論是為了自私的理由或道德的理由 ,都須負起責任,這便是禪修精神。禪法的修行,就需要時時刻刻腳 踏實地,負起責任。 六、少欲知足.提昇自我 禪修者的心態,是要在行為上沒有做壞事的預謀,若犯了不預知的過 失,則以慚愧心來懺悔即可。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 改,便是善人。 經律中常見到少欲、知足、知慚愧、懺悔、懺悔則安樂等的連用語, 都是有助於自我提昇的道理和方法。 (一)少欲:完全沒有欲是很難的,但要盡量減少。凡對個人物質生 活享受的追求要少,凡對社會、對眾生有益的修行,則要精進不懈。 (二)知足:針對個人身心所求的私欲要知足,對於上求佛道、下化 眾生的修行,則永無止境。 (三)知慚愧:發現自己有了過失,不論是對不起自己,或是對不起 他人,都要覺得羞恥,生起慚愧心來。 (四)懺悔:生起慚愧心之後,更進一步,需要懺悔。承認自己做的 錯事,決心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五)懺悔則安樂: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便會心安理得,心中也不 再有罣礙,故能在「我已承認」、「我當負責」的情況下得到安樂。 當我們遇到各種困擾及困難之時,遭受各類打擊和挫折之時,或許會 因找不到原因來解釋而覺得委屈及不平,但要知道,這些都是過去世 自己所造的業因,為今世帶來的結果。所以,我們應該平心靜氣地面 對眼前的一切事實,能解決者設法避免,不能解決者則勇敢地接受它 ,安樂即是來自面對及接受。 學佛的過程,便是透過認識自我、消融自我以達成自我成長、自我提 昇的目標。 (選自《禪的世界》) ==================================================================== 本系列電子文件由法鼓文化(http://www.ddc.com.tw/)授權於 台大獅子吼站上刊登,以茲佛子精進禪修。為尊重智慧財產, 並避免未授權之盜用,不論是書面、電子、或網路等任何型式 的轉出版、部份引用、摘錄行為,皆必須經法鼓文化之書面同 意授權方可,違法者將予以追究。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或有其餘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260號6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大專學佛聯誼板, 天天過得青春有朝氣 Eureka |
閱讀文章: 第 88/511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