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380/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標題: 四禪的定義及修證四禪的方式? 時間: Sun Sep 15 23:30:31 2013 四禪的定義及修證四禪的方式? 根據下列經文 (其中七覺分包含定覺分,定覺分包含四禪),證四禪是證四果的必要 條件。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三五)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差別者:「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 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 漢果。」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五) 何等為定覺分食?謂有四禪思惟,未生定覺分令生起,已生定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 定覺分食。 而根據中阿含經,四禪的狀態描述於下: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六(一七六) 彼行禪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 復次,行禪者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 。 復次,行禪者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 住、空,得第三禪成就遊。 復次,行禪者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 遊。 但以初禪為例,根據上述經文,似乎不易直接理解初禪的狀態。舉例來說,所謂的離 欲,是指什麼? 是指對任何事物完全沒有任何貪愛? 如何確認這一點? 有覺、有觀, 後來被改翻成有尋、有伺,這兩者的意義有很大的差異,之前的翻譯出了什麼問題? 尋、伺,字面上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和四念處的關聯性又是什麼? 尋,字面 意義是主動尋求,但四念處似乎並不強調主動尋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對境上 (比較 像是"伺")。 不曉得是否能從其他經論交互參照,而得到較完整的理解?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Mon Sep 16 08:17:55 2013 修正: "證四禪是證四果的必要條件。" => "證四禪是證四果的充份條件之一。"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Mon Sep 16 09:27:34 2013 「尋、伺,字面上的意義也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 [尋伺]: 「尋」者,舊譯「覺」,為粗略推求諸法名義的思惟作用。...「伺」者,舊譯「觀 」,乃細心伺察諸法名義的思惟作用,不遍於一切心,不起於一切時,其性雖遲鈍, 但深入推度名身等,與「尋」同有等起語言之作用。 [心所有法] 尋︰是尋求、思考的意思,即專注其心於所緣。 伺︰是伺察,即深深考察,數數思惟於所緣。 「尋」與「伺」的區別是︰尋粗伺細,前者初置心於所緣境,後者數數用心繼續思惟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Sep 16 19:24:25 2013 就「覺」、「觀」的定義來說,可先參見獅子吼站阿含簡註,「有覺有觀」:「覺」 與「觀」兩者皆有。「覺」又譯為「尋」,是引導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 是持續的注意力。例如打坐前心念本來在其他地方,打坐時將心念轉移引導至呼吸, 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保持在呼吸,就是「伺」。 Ming-Hong Bai列出的解釋是中國最常見的解釋。至於阿含簡註的解釋是參考南傳的 翻譯,而且對照過一些論當中的解釋的,意理上應該符合中國的解釋,但又比較容易 理解。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Sep 16 19:25:18 2013 初學者當然要作意專注而「有覺有觀」。習慣成自然,就不須要自己一直提醒自己, 漸成「無覺無觀」。「無覺無觀」沒什麼神秘的,只不過就是自然的不須要尋、伺了 ,定力強時不須特別作意就定了。 但初禪、二禪的重點不只在「有覺有觀」或「無覺無觀」,初禪還有「離欲、惡、不 善法……念持喜安」,二禪還有「內靜、一心……定生喜樂」。 以上還只是學佛ABC,若我有講錯還請更正,若有法師講的不同也請告知,大家用經 律釐正。當然更重要的是實際體會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Sep 16 19:32:18 2013 初禪的「離欲,惡、不善法……離生喜樂」當中的「離欲」,和離開「欲界」應該是 同一回事,也就是離於欲界眾生的貪愛。因為經載有初禪即可超越欲界,而到色界的 層次。 「欲界」的定義是「有淫欲和食欲的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同這角度來分析,這邊 的離欲起碼包含離淫欲和食欲。 以上只是很粗略的回覆,如果大家有其他依經論的定義,還請多加指點。謝謝!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Tue Sep 17 13:23:57 2013 正哲兄,阿毗達摩,清淨道論,有很多解釋,您自己去看看會有很多幫助。定力本身 是中性的能力,他和解脫本身關係不大,佛陀是希望我們拿這個定力來起觀智,逆生 死之流。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Tue Sep 17 13:34:26 2013 清淨道論裡面有所有定力的鍛鍊方法。阿毗達摩裡面有所有的物質現象,心理現象的 定義與描述。 > -------------------------------------------------------------------------- < From: 黃識文 Time: Tue Sep 17 13:36:40 2013 可否說:初禪的「離欲,惡、不善法……離生喜樂」當中的「離欲」是暫離 (在定中 離欲,出定則未必離欲),不等於「厭、離欲、正向滅盡」當中的「離欲」是斷、永 離?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Tue Sep 17 13:46:25 2013 正哲兄:http://www.taiwandipa.org.tw/index.php?url=40-30&prg_no=k 這裡 可以請書,別忘了也助印一些,有阿毗達摩和止觀相關書籍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Sep 17 16:36:11 2013 識文兄說得是。初禪的「離欲」只是伏住欲界的慾望,並未斷,出定後欲會再因緣生 。三果的「斷貪」是斷除了三界的貪欲(欲愛、色愛、無色愛),程次高很多。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Sep 17 22:18:39 2013 順便把南傳阿毗達摩的「尋」的解釋給貼上來(「尋」是屬於「行」陰的一種):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Sep 17 22:19:57 2013 伺: > -------------------------------------------------------------------------- < From: 蔡伯峰 Time: Wed Sep 18 01:36:13 2013 @@...我想看這本書...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Wed Sep 18 11:35:00 2013 ■《阿毗達摩講要(上集)》瑪欣德尊者 講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15646075169868/515940421807100/ ■《阿毗達摩講要(中集)》瑪欣德尊者 講述 http://www.taiwandipa.org.tw/images/k/k861-0.pdf ■《阿毗達摩講要(下集)》瑪欣德尊者 講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15646075169868/515946085139867/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Wed Sep 18 12:02:22 2013 這本書真的是說不出的奇妙,可以把整個身心說的清清楚楚,看過這本書,比看到物 理學化學還振奮,色聚的部份比較難懂,但是後面的心真的是很精采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Wed Sep 18 13:04:17 2013 周福福師兄, 我的看法剛好和你相反. 色蘊還好懂, 名法的部份真的很複雜. 不過我 是看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這一本, 它的內容在細節方面有比較多的介紹.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Wed Sep 18 14:04:13 2013 色蘊確實在理智上好懂,但是目前還看不到色聚,所以覺得『自己的懂』很虛 ........ > -------------------------------------------------------------------------- < From: Richard Chou Time: Wed Sep 18 14:17:06 2013 阿皮達摩講要上中下看完以後,我打算在看一次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 -------------------------------------------------------------------------- < From: 蔡伯峰 Time: Wed Sep 18 14:45:12 2013 那諸位師兄 有沒有推薦的譯本可告知那邊買@@? 感恩 合十! > -------------------------------------------------------------------------- < From: Heawen Chou Time: Wed Sep 18 17:24:40 2013 蔡師兄是在問阿毗達摩講要嗎? 這裡可以請書. http://www.taiwandipa.org.tw/index.php?url=40-30&prg_no=k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Wed Sep 18 17:26:39 2013 有電子檔: http://99sangha.blogspot.tw/p/blog-page_29.html > -------------------------------------------------------------------------- < From: 喬瑟夫 Time: Wed Sep 18 18:03:26 2013 怎沒有人推清淨道論?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Sep 18 18:07:12 2013 可能因為這樣子就推薦不完了 :p 套句網友的話,「層級」來說還是經優先,論有一 拖拉庫,而且彼此間觀點會有所出入 :) 不過當然就大家探討不同來源的資訊,也 都是可交流的,而且我相信阿哲也會謝謝大家集思廣益、分享心得。 > -------------------------------------------------------------------------- < From: 蔡伯峰 Time: Wed Sep 18 19:59:49 2013 感謝各位師兄!!願吉祥 合十! > -------------------------------------------------------------------------- < From: Bowen Ke Time: Thu Sep 19 00:50:11 2013 四禪 跟 四果 應該是沒有絕對的關係。例子就是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 他們都是聽到 四句偈 就證入初果法眼淨。而經上也有提到,有另外一些人則是禪定修很好但還是 不能解脫。一般來說 要契入四果的最低狀態要求應該是 五蓋不起,這應該跟近分定 相同。四禪並不容易練,基本上要遠離人群專心修定才有辦法。有不少論典有提到某 些過程,至少有取相,似相, 遍相...等等 這些禪觀穩定的階段可做最基本的判定。 近分定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基本上可以專注在禪觀的對象,不會分心或是昏沉具備一 定的清晰度 則雖不中亦不遠矣。而七覺支基本上就是針對心的狀態去修正,太沉、 太高亢、太懶的就用適當的態度把心拉回平衡的狀態。不過經典上有看到某些人,禪 修一直沒有進展的時候,佛陀建議他修四禪。所以應該是 每個人所需要的禪定狀態 不同,基本上最低要求是五蓋不起,但是否需要到四禪這種階段的穩定性,則視不同 個案而定。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380/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