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閱讀文章: 第 1690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標題: Re: 止與觀的差別與關係
時間: Tue May 10 21:15:04 2011

※ 引述《bachida (大愚若智)》之銘言:
> heaven這裡提到的上述的各種"觀"法目地都是以其當所緣來止心而得定,這跟我原先
> 的想法不太一樣,我原本以為是要心先靜止到一個程度之後才有辦法行觀法,某些觀
> 法是有目地的而不是為了止心,例如慈心觀的發慈心以及廣大供養的發心供養十方佛,
> 我這部份的認知可能是有錯的。

我覺得你的話也沒錯,為了避免誤解,我先用「慈心禪」這個詞。
(有些禪師也是擔心與毘缽舍那混淆,所以用慈心禪取代慈心觀)

若是要修習觀禪(毘缽舍那),的確是要先靜止到一個程度之後,
通常是指近行定或未到地定。

某些禪修法的確是有目的,不只是為了止心。以慈心禪為例,它能對治瞋心,
如果瞋心重的行者,修慈心禪是不錯的方法。但我覺得在佛法中,
它最後的目標應該還是為了修止。

對某些外道眾而言,則可能是為了升梵天而修的法,所以慈悲喜捨才稱為四梵住,
而佛陀將四梵住轉換成止禪的方法,我想也是一種攝眾的方便。

> 下面十輪經有一段相關經文。
> 「為欲隨順觀五取蘊。復方便修入出息觀。即是修習持來去念。云何由念如實觀察入息
> 出息。謂正觀察。數故。隨故。止故。觀故。轉故。淨故。應知此中數能造作二種事業。
> 一能為依伏諸尋伺。二能取於入出息相。隨能造作二種事業。一依出離捨諸尋伺。二能
> 善取入出息相。止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示現入出息滅。二能安住勝三摩地。觀能造作
> 二種事業。一能示現入出息盡。二能安住心及心法。別異觀察。轉能造作二種事業。
> 一能方便捨諸取蘊。二能方便趣入聖地。淨能造作二種事業。一能捨結。二能淨見。如
> 是六種方便。修習入出息觀。便能隨順觀五取蘊。」
> 經中說六種方便是數隨止觀轉淨六個步驟,看起來當作順序也還蠻順的:)經中對止的
> 敘述是入出息滅,所以行止禪最後是shutdown可能看起來像死人一樣,另一條路也可
> 以轉向觀,取代入出息。

在《清淨道論》中也有提到這六妙門(清淨道論中有七妙門),
同樣也是認為最後三者「觀、轉(還)、淨」是轉向觀(毘缽舍那)的方向,
這一點倒是一致的看法。

在阿含經中也有提到安般念搭配四念處的十六勝行,
就是包含了止禪與觀禪全部了。

> 以前有看過慈心觀的文章,看起來的確是很忙:)蔡老師在占察經豆得一書裡也有提到
> 廣大供養,這應該也是忙翻了,所以我是有點懷疑以此觀法來止心能夠作到入出息滅,
> 不過一來,我的想法都是用推測的,應該是有很多問題,二來上述經文也可能不是包
> 含了所有的止觀禪法,只是剛好提到了數隨止觀轉淨六個步驟可以隨順觀五取蘊。三
> 來不同的分類法其實只是參考用的,瞭解內容比較重要。
> Anyway,南傳的分類法的確有其優點。

以慈心禪來說,一開始的確是很忙,但那只是一些巧技,利用這些忙來取代腦子中
的各種雜念,同時又可以對治瞋心,而修到最後也是只剩一個所緣,就是無量有情。
雖然慈心禪是無法到達入出息滅,因為那是四禪境界,但慈心禪也可以到達三禪了。
若再修四梵住的捨梵住,也是可以到達入出息滅。這樣也就能轉向修觀(毘缽舍那)
了。

不過前面也說過,其實要修觀也不一定要四禪。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教X檔案 - 世界搜奇, 閒談夢、奇譚、外星、新知                 BudaXfile
閱讀文章: 第 1690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