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688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Help 標題: Re: 止與觀的差別與關係 時間: Tue May 3 23:44:44 2011 ※ 引述《evan (菩提子)》之銘言: > 學長們好, > 最近有學長提出了「內觀」是否就是「止觀」的問題, > 這同時也是我的疑問,所以在此提出來。 > 0. 目前有許多教「內觀」的修法,是否就是「止觀」呢? > 如果不是,其差別何在? 我簡單提出我所了解的部份,這可能摻雜了一些不同來源的觀念,供參考了。 「內觀」似乎不算是正式的用法,所以要看使用時的情況。 我剛去內觀中心的網站看到如下文字: 「毘缽舍那(Vipassana),簡稱內觀,是由釋迦牟尼佛所傳下,.........」 在我一般接觸的範圍裡,提到內觀也通常就是指「毘缽舍那(Vipassana)」。 「止觀」就是「止」與「觀」,二者所要闡述的是不同的情況。 止:奢摩他,Samatha,也就是一般修定就是用「止」。 觀:毘缽舍那,Vipassana。 關於二者的差別,簡單來說,「止」是以概念法(某些情況是究竟法)為心的目標, 將心專注在這些目標上,例如:呼吸、地、水、火、風、色身...... 這方法就是修奢摩他,此法定力較強,慧力較弱。 而毘缽舍那則有點不同,是以「真實法」為心的目標,也就是將心專注在 「無常、苦、無我」。也因為心的目標是無常等變動之法,所以無法讓心完全固定 在一個不動的地方,因此定力差,慧力強。 > 1. 「止」與「觀」是分開的兩項,還是一體兩面(有 > 止就有觀,有觀就有止?) 我想這就像慈悲與智慧一般,基本上這是二個不同層面的東西,但不是互斥,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具足智慧;而真正的智慧,也一定是充滿慈悲的。 止觀情況相同,它們可以是不同的修學方法,也會有定力強弱與慧力強弱的差別。 但也有定慧等持的情況。 > 2. 在經文的修行方法中,我們如何分別一個方法究竟是在 > 修「觀」或是修「止」,例如《觀無量壽佛經》的初觀 > 經文: 「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 > 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 > 皆令明了。」這一段修行的方法是止或是觀?如何分別之? > 有如數息或隨息,是止或是觀?如何分別之? 由原理來看,就比較容易分別。 若目標是一般的概念法,就是修止。 像上面的落日觀,或是觀呼吸,或是慈悲觀.... 雖然有時會帶著「觀」字, 但他們還是屬於奢摩他的修法,主要還是在修定。 唯有當觀照的目標是:無常、苦、無我,這種才是修毘缽舍那。 > 3. 同一種修行方法可能有時修止有時修觀嗎?或是止觀雙運? 在一般的方法上,都是偏止或偏觀的。 不過還是有定慧等持,止觀雙運的一刻。 在修奢摩他時,是心在一個目標上,這樣是有可能得定,證入初禪乃至更高的禪定。 而修毘缽舍那時,心的目標是在無常、苦、無我,但在機緣成熟時 (或稱為波羅蜜成熟),就會依無常、苦、無我而證道證果,成就初果(或更高), 此時就是依觀入定,達到定慧等持。 > 4. 有可能只修止不修觀嗎?或是只修觀不修止嗎?止觀與解脫 > 的關係是如何?定力不足只憑觀慧能夠解脫嗎? 止觀不能偏廢。修止,是為了有能力修觀,一般認為至少要有未到地定才能修觀, 而修觀到了一個程度,就可證道證果,也就是證入解脫。 我覺得二者在某些原理是很像的。 修止是以概念法,或者也可以說一開始是以色法為目標,將心放在色法的目標上, 當一切因緣成熟,行者就證入色界禪,也就是改變了欲界種性,證入色界。 同樣,修觀是以無常、苦、無我為目標,將心全力放在目標上,當一切因緣成熟, 行者就證得聖果,也就是改變凡夫種性,證入聖位。而此時修觀而得定,在論中也稱 為果定,一般是認為至少有初禪的定力。 > 不好意思,因為弄不清楚這些問題之間的關係,所以一下問了 > 這麼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有可能是同一個問題。學長們不必一 > 一細答。謝謝!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教育板, 關懷教人成人的百年志業 (本站精華區完備歡迎參閱) Education |
閱讀文章: 第 16886/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