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閱讀文章: 第 16883/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aHelp
標題: Re: 止與觀的差別與關係
時間: Tue May  3 21:09:21 2011

    還真巧,昨天讀經會上也討論到止觀是否是一體兩面的問題.

※ 引述《evan (菩提子)》之銘言:
> 0. 目前有許多教「內觀」的修法,是否就是「止觀」呢?
>    如果不是,其差別何在?

    「內觀」這個中文是現代親近南傳系統的道場在用的詞,
不見得是根據經典用詞,而只是強調「向內觀察」這個概念。

    內觀在英文稱為 Vipassana Meditation 或是 Insight
Meditation,就是指向內觀察這個意義。而就南傳較常見的
說法,Vipassana 指「觀」(毗波舍那),Samatha 是「止
(三摩缽底、奢摩他)」,兩者加起來才是「止觀」。

    若單就經典的中文用詞而言,以阿含經為例,是講四念
處要內觀、外觀、內外觀。內觀是個開始,但不是結束。(
再聲明:這與一些南傳道場的用詞意義不見得相同,此處只
是單就中文文字表面來看。)

    實務上而言,在南傳法門中通常特別強調 Vipassana
的門派,是強調「觀」法,甚至有的認為沒有「止」也可
以純「觀」來證道,但不同門派的看法又可能不一樣,無
法以偏概全。而且就像北傳有許多附佛外道,南傳也是有
許多附佛外道,因此無法單依名詞「內觀」二字就判定是
否是純正佛教修法。

> 1. 「止」與「觀」是分開的兩項,還是一體兩面(有
>     止就有觀,有觀就有止?)

    「止」與「觀」對初學者在初學方法時,是可以有不
同的切入點,但入了門後,一定是一體兩面。

    可參見「大家來讀經」版的摘句:

[止觀一體] <雜阿含、十七、四六四>

<<<<<<<<<<<<<<<<<<<<<<<<<<<<<<<<<<<<<<<<<<<<<<<<<<<<<<<<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
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
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
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
脫界。」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
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

    另外,在大乘經典有更多的經文表示止觀是一體的,可
拿關鍵字「三摩缽底」、「毗波舍那」之類的來搜尋經文,
我十幾年前就讀過大乘經典有這麼說,不過已忘了詳細是在
哪些經文中講的了,有興趣的人可自行查查,只要找專講止
觀的經文,就很容易提到這些。

    若有實際經驗的人就知道,不管用何佛教修法,遵循佛
陀所教而修學的佛弟子,止到一個境界後自然會生起銳利的
觀慧,這是自然產生的,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依定發慧」。

> 2. 在經文的修行方法中,我們如何分別一個方法究竟是在
>    修「觀」或是修「止」,例如《觀無量壽佛經》的初觀
>    經文: 「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
>    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
>    皆令明了。」這一段修行的方法是止或是觀?如何分別之?
>    有如數息或隨息,是止或是觀?如何分別之?

    在初入門的方法可以偏止或偏觀,習慣上觀日輪、白骨觀、
觀無常等等偏向觀法,數息等等偏向止法,不過入門後應該都
要止觀兼具。也可參見「七覺支」的相關經文,修行者自己要
調整修法,均衡一下。可參見「大家來讀經」版:

[心微不宜修猗定捨,心掉不宜修擇法精進喜] <雜阿含、二十七、七一四>
<<<<<<<<<<<<<<<<<<<<<<<<<<<<<<<<<<<<<<<<<<<<<<<<<<<<<<<<

若爾時其心微劣、其心猶豫者,不應修猗覺分、定覺分、
捨覺分。[... ...] 此則非時,增懈怠故。

若掉心猶豫,爾時不應修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
[... ...] 增其掉心。

[... ...]

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猶豫,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精進
覺分、喜覺分,示教照喜。

[... ...]

若掉心生、掉心猶豫,修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所
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猶豫,此等諸法,能令內住一心
攝持。

>>>>>>>>>>>>>>>>>>>>>>>>>>>>>>>>>>>>>>>>>>>>>>>>>>>>>>>>

    可注意的是,「七覺支」直翻是「七個覺悟的部分」,既
然是「部分」,就是要與其他「部分」搭配的,若只有一個「
部分」,是不完整的。

> 3. 同一種修行方法可能有時修止有時修觀嗎?或是止觀雙運?

    只要確實是佛教的修法,則專心在方法上即可,不必分心
去分別止觀,因為遲早都是雙運的。

> 4. 有可能只修止不修觀嗎?或是只修觀不修止嗎?止觀與解脫
>    的關係是如何?定力不足只憑觀慧能夠解脫嗎?

    外道才有修止不修觀的,佛教徒若有聽進去佛陀講的(聲
聞),修止後來自然會發起觀慧。

    「定力不足只憑觀慧能夠解脫嗎」這是大哉問,原則上是
很難解脫,因為止觀必定雙運才能解脫,有些例子是「止」不
見得要四禪,初禪就夠了之類的:

[有可能初禪直趣漏盡] <中阿含、五十六、四、二○五>

<<<<<<<<<<<<<<<<<<<<<<<<<<<<<<<<<<<<<<<<<<<<<<<<<<<<<<<<

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
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
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
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
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 ...

>>>>>>>>>>>>>>>>>>>>>>>>>>>>>>>>>>>>>>>>>>>>>>>>>>>>>>>>
(註:二、三、四禪等,也都可能直趣漏盡。)

    但若半點都沒「止」,要起觀慧會很困難。另一種特例是
表面上好像沒在打坐中,但是在剎那中止觀同時生起,那麼表
面上看來是因觀解脫,但實際上還是止觀雙運了,我猜一些佛
世時聽佛陀說法說完就證道的人,就是如此。不過末法時期這
種例子恐怕很少,可能只有中大樂透的機率,還是老實修行中
獎率比較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閱讀文章: 第 16883/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