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閱讀文章: 第 14044/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hahajack (hahajack)
標題: Re: [問題] 印順導師?
時間: 2005年 7月19日 20:48:36 星期二

呵呵,偶是觀察自己與人辯論時的心地,常有嗔念在。覺察到,想就正。如此而
已。沒想過要別有用意。“侵至則嗔”,感受被罵,是不是有些憤怒了?

偶就事說事,竟然也可以與『政治目的』掛鉤,說成是攻擊,不知是怎麼回事。至
于被反問是否見到阿彌陀佛,是否得感應,偶竊以為,這不是一個正經問題。偶以
為,佛教非不可知論。總在不可知論之間徘徊,證明自己正確或維護他說的方法是
問凡夫證明到什麼,偶不曉得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了凡四訓第一章里提到,念佛念到無我,何謂無我?鄙人的陋見,無求感應之心、
不生求利之念是其應有之義。印光大師好像說過,大意是,感應之事不值得人前多
說,一分不要當成十分來說,有十分應做一分來看。他的意思,竊以為,感應不值
得說,如果實在憋不住要講,也不要當回事來特別地講。當然,特別注明,偶是一
個大凡夫,什麼感應都沒有見過,驗證更無從談起。只是想,如果有那麼一把智慧
的劍,願意接近它。

如果有崇拜,且先崇拜智慧,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既然是以威德智慧降伏其
心,在崇拜某個人之前,首先也應該就事論事一番,如果論事時心起憤怒,問題就
來了。把握這個念頭,這個時候捫心自問比反詰別人會有收獲。

既然是來討論,既然是推崇理性,理性的態度,首要應是不唯人、不唯已。

另外,研究佛教的學術,在于佛教信眾,佛法已經究竟,信願行才是關鍵,學術研
究的結果無所謂重要。立于佛教之外,才需要學術的價值去證明佛教的歷史和前
途。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61.170.136.79
閱讀文章: 第 14044/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