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2706/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selfnature (buddhanature) 標題: Re: [問題] 如果是即身成佛 時間: 2005年 2月14日 14:49:37 星期一 佛教的四依法是學佛人不可忽視或看輕的 在依法不依人的原則下 無論你是哪一宗派 在未得前方便定(根本智前) 無有真法可依 尤其是密宗教學體制 故需以人為本 制心一處 專門依止某一善知識 專門在某個道場專學 愈虔敬 則根愈深 以後開枝散葉才有機會更廣 至於大德您認定的以誰誰誰所開的書單重複而興反對 則是有宗派之見 如果您曾去各大禪宗道場參學過 會明白要先建立的仍是這些因果概念 包括佛光山和中台禪寺或華嚴 上淨下空法師雖是淨宗的大德 也曾在佛光山或其他禪宗道場講學教授過 若以人廢言 則是先立一法 而對立此法 若說到末學所開的書單 恐怕跟淨空法師有相當的異趣 並非像末學認定相當大重複 因為我並未把弟子規 和五十篇古文觀止 和普賢行願品 以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放入其中 主要認定在此網站的人大都已超過18歲 中文和以前道德觀前方便都已涉獵 尤其第二階段的般若法門三部經 上淨下空法師並未列入 再者 大德需明暸 現在台灣以禪宗為大宗 淨宗和密宗為次 然而幾乎所有禪宗道場 早晚課都會誦阿彌陀經 故淨宗阿彌陀經反而重要 否則將來要去哪個道場深入修學都是不方便 再說到四阿含 它本身並非不重要 但對中國人來說 這些道德觀念早已在傳統道教中融入了 除非是從小開始學起或將來準備弘法 否則四阿含也是多繞圈子 尤其第三階段論的部份 上淨下空法師一本都沒列過 只是有談過 但不列為書單 這跟大德您認定末學語上淨下空法師 所開書單重複性太高卻又大相逕庭 實在不是事實 況且如果末學所開與上淨下空法師書單一樣 也並非有何可撻伐的 雖然事實卻不是這樣 另外談到 引言> 先刻模在腦中,會是一種制式的反應;這不甚好,也是 > 一種扼殺活潑心智和創造力的學習方式。 末學卻認為剛好跟事實相反 這是古大德無論個宗派都要做的一件事 因為不去背誦的話根本沒有能力去迅速反應在日常生活上 舉例來說 密宗要背咒語 和熟悉廣論和金剛經內容 禪宗要背打坐口訣和古大德公案的一些話頭 和金剛經和中觀論和六祖壇經等 淨宗要背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或其中至少彌陀的48大 願) 華嚴和天台宗要背心經金剛經和百法明門論等 這與大德您所說又似乎大異奇趣 不知大德您是哪一宗? 除了南傳佛教要從阿含下手外 末學似乎找不到中國哪一宗派要從此下手 至於您所言以經和經互相比對 不知大德您如果從10個學佛人來問 有幾個沒基礎的能以經和經相互比對? 而且還在沒人指導的狀況下? 願一切人能捨立派別之分 真正為台灣學佛人和一切眾生加油 阿彌陀佛 ※ 引述《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之銘言: > 或許我們的見解不同,我不太贊成你的書單。 > 這樣書單和淨空法師的書單有相當大的重疊。 > 如果要學,就直接入四阿含讀經,身邊一本佛學辭典 > 就可以開始了。如果怕文言文不懂,再來請教法師 > 比較快。 > 每一經念頌三百到五百遍,那是中國人傳統填鴉的 > 教育方式,當然,本人並不否定這有習定的作用,但 > 不是深入經藏的方式,真正深入經藏,是拿此經與大 > 正藏諸經相互比對,求真解的聞、思、修過程。 > 我個人認為讀經首重理解和運用,四阿含就是打基礎 > 、蹲馬步的基本功,如果可以直接入阿含,就不需要再 > 有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的先修。除非真的有困難。 > 此外,所謂的理解和運用,就是以經解經,從四阿含和 > 大正藏諸部諸經相互比對、交叉比對,進而活用於生活 > 上的諸難題,這才能真正的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 而在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的過程中,你才能有所悟。 > 先刻模在腦中,會是一種制式的反應;這不甚好,也是 > 一種扼殺活潑心智和創造力的學習方式。 > 若可以,請從四阿含入手,這是世尊初轉法輪時的說法, > 不了解世尊一開頭在講什麼,就是基礎沒有打穩,那麼 > 後面的經典的理解,也將岌岌可危。 > 以上。 -- 不以有行 亦不以無行 即得受記 維摩經云 諸行性相 悉皆無常 涅槃經云 佛告迦葉 諸行是常 無有是處 汝但一切處無心 即無諸行 亦無無行 即名受記 阿彌陀佛常以佛光攝受一切眾生 請常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妙音香光 合十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220.142.73.243 |
閱讀文章: 第 12706/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