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2529/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發信人: bowar.bbs@ptt.cc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看板: BudaHelp 標 題: Re: [問題] 婚前性行為--邪淫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 (Mon Jan 10 09:10:50 2005) 轉信站: Lion!Group.NCTU!grouppost Origin: sally.csie.ntu.edu.tw ※ 引述《Venustracy (今今)》之銘言: : solarjeff 您好 : 感謝您耐心的回答我的問題 : 我也是位佛教徒 : 但我也會看電影 看小說 多方接觸 : 正因如此 我才會對此一方面產生矛盾 : 先前幾位大德的說法 我會記在心裡 再好好想想 : 但我可以坦白說 您們的回答 我還是無法理解 : 如果有人有了婚前性行為 但他克制自己不貪嗔癡 有婚前性行為便是貪淫欲樂、貪愛,便犯貪瞋癡三毒。 : 是不是就沒有所謂的苦了 貪瞋癡指的不僅僅是行為,更深層一點的應該還包含起心動念。 只是身口造的業影響較大,意業相對少一些。 凡有意識之作為,皆屬造業。 造與這三毒習氣相近的業,苦報最終還是會來、還是要承擔的。 : 不有人說 愛過就不要傷心? 『愛過就不要傷心』跟『做事一定要專心』,這兩句句話是一樣的。 都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 但哪那麼容易? 如果愛的掏心掏肺,習氣就根深蒂固(業),自然就還會去回憶、去痛苦(障)。 : 假如戒除各種慾望 就可得根本樂 : 此樂是指沒有苦的快樂嗎?我相信此一境界 每個人都曾得到過吧 悅也,非樂也。 能一直保持在輕微的喜悅狀態,也可以說是一種舒服的感覺。 總之不是具刺激性的、消退性的快樂。 : 人的一生總會佛界 天界 人界 修羅界...循環去經歷吧 所以要修啊。 身口守戒,以及時時觀照我們的意。 讓我們的身心靈狀態一直保持在一個比較脫俗的層次。 : 我的想法還是有許多矛盾 : 覺得不管哪一方面 都有自己無法信服的地方 : 但我覺得 我還是應該把我的想法po在這兒 讓大家知道 : 總之 謝謝大家 : ※ 引述《solarjeff (札喜多傑/吉祥金剛)》之銘言: : : Venustracy 您好, : : 針對您所提出的問題, : : 個人回答如下,提供您參考 : : 就問問題的層面,也許是實際接觸佛經不多,才會提出的問題 ^^" : : 其實之前大德就已經回答的很好, : : 末學認為,只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吧 : : 這邊所說的一般人是學佛者還是未學佛者呢? : : 如果是學佛者就必須要逐步的懺悔以求真正的解脫此種情況 : : 如果是未學佛者,基本上是他自己的選擇,加上這與個人業緣有關,無法評論 : : 以末學的角度來看,只能希望他能早日瞭解淫慾的本質,以脫欲苦 : : ps:淫欲是人生最難解脫的眾苦之一, : : 因為在欲樂的糖衣之下,含藏無法犁清的人生欲望之苦( 至少會引發貪、癡 二苦 ) : : 以學佛者的角度來看, : : 理由很簡單, : : 犯五戒中之 " 淫戒 " : : 人性的欲望本質最終是會是導引出自身的苦難 : : 面對身理與心理上的欲望限制越多時,相對的其所產生的壓制也越多 : : 因此學佛者(很多宗教)倡導寡欲知足, : : 當本身欲望變少,需要壓制的也少,自然苦少, : : 單就個人來看,自然會覺得快樂(欲苦並未消失,只是變少了) : : 也許會有人這樣認為,那為什麼要否定欲樂呢? : : 佛教是教人離苦得樂的,離苦要絕眾苦,得樂要得根本樂 : : 當你獲得一種欲樂之時,會引其他發三四種欲苦, : : 根本上來說,還能說這種欲樂是快樂嗎 ?? : : 以上這是末學個人的觀點 : : 祝 吉祥如意 一點淺見 :) -- 人生沒那麼難,只要你獨處時夠自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38.252.41 |
閱讀文章: 第 12529/17893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