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學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閱讀文章: 第 773/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發信人: wangtom@Lion (王瞳), 信區: BudaFeeling
標  題: Re: 工作壓力
發信站: 獅子吼站 (Fri May 18 14:55:09 2001)
轉信站: Lion

: : 我好想也有一些工作壓力喔!從來沒有工作壓力.....
: : 覺得講這樣,你一定會想打我:Q

:   這是您的福報, 每個人都有在社會中的位置, 作著
: 當時應作的事, 這是我自己決定要作的事, 壓力大舒
: 發舒發就可以了, 上站看看文章, 看到有往生的文章,
: 想到無常跟佛法的重要. 像看到這篇就一直笑 Q

        嗯,這是很有趣的態度。
        不禁令我想起最近和幾位學佛的年輕朋友,聊起生涯的抉擇,
        觸發了些許感想。

        其實工作到最後,便會逐漸體會,
        這個身與心,都是業果的事實,同時延展在不同界的角色之中。
        終究沒有一個可以從壓力頓逃或喘口氣的現實角色。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此刻因緣的角色扮演好,
        無論是否學佛,無論驗證幾分。
        學佛,當從認清眼前的事實開始,
        而非混著出世入世的模糊思路,或者將佛法當作一種移情的工具。

        身為人就是處在人界。人界中或者教育界,或者政治界....
        每一個界中,都有他運作的法則,這就是眼前的事實。
        乃至在家中,就是那個父母兒女兄弟姊妹的親族界中的角色,
        無以頓逃。

        佛法,及學佛的成就,並不是佛弟子或侈言佛弟子的專利。
        學佛的人,著實不應一副「仗著」佛法如何如何的心態。
        因為佛法是一種教育,
        學佛是一種永恆學習的心態,以遵循佛法正確的指導。

        其實無數的例子都顯示,只要能循著佛的教授,
        即使不見得是佛的弟子,仍能在任何"界"中的領域,
        成為最優秀的一份子。
        經典中所有天龍夜叉人非人等,當中最優秀的,
        無一不是曾依著佛的部分教授而努力成就的。

        學佛能穿越現實,是因為懂得運用智慧觀察因緣,
        所以可以在交錯的現實境中即使以足尖,都能安然立足。
        學佛能轉化壓力,是因為懂得理解無常平等脈絡,
        所以可以在擁擠的外緣境中仍然有心地,延展寂然視野。
        學佛能創造格局,是因為懂得從覺行無我中啟動,
        所以可以在無邊的煩惱境中終究旋放開,捨出無量自在。
        這些佛法的「核心程式」,就足以讓所有生命驅動的現況,
        無論安頓或創造,都能穩定平衡,且無所增減。

        其實學佛的年輕朋友無論在學、服役或初出社會,
        在面對社會現實之初,有些人會對自己「界中的角色」產生一種逃避感。
        這並不是佛法真正鼓勵的「厭離」,
        而大多是「求不得苦」的另類呈現。
        這樣的情緒並非正見的善解,
        而大多是法中微細的痴與放逸的宿習相應,產生無法吃苦的逃避。
        相較於佛陀「離苦得樂」的本懷,是一種因為清醒而促生的勇決,
        因此與世間生滅萬相的苦,正面相對,最終穿越。

        學佛,除了懺悔淨業之初,不穩定地調整身心之外,
        逐步是要讓生命過的更好,更有方向,更有力量。終至究竟解脫。
        學佛最忌「半弔子」的心態。
        學佛者並非通盤仿效「半個」或整個所謂的「出家生活模樣」;
        或者就非要遠離人群,或者表面清寡無爭,乃至實際上生計不繼,
        或者自覺環境壓力來襲,悲己怨人而自嘆娑婆。
        最常見的,尤其是那些在佛法論述中一派昂然無比,
        而出入世間卻啞然失信的心態。
        這些都是導致學佛而錯判自我,或者令他人因此錯判佛法的模樣。

        佛法一切的法門教導,無論顯密深邃方便,
        無非以佛法所學觀照身心思路,
        逐步在悲智的準確意念中,「解析自己生命的因緣」!
        並非形式上強調出家在家的差別,或者有染無染的分別,
        而在意念的完整清晰,身心穩定掌握,
        而進一步能在清楚中做出生命每一念時空中的新抉擇。
        乃至連自己最微細牽扯的人事情愛的煩惱因緣,都能逐步透過空正見解析;
        最終穿破生命的牽纏束縛。

        然後再同時學習創造,以如幻空有的清晰思路,
        順勢因緣脈絡,轉化出一場饒益莊嚴的因緣。
        學習創造一段解脫增上的自我因緣,和利他因緣,
        不單是一種回向的空洞自我鼓勵。
        ----這些都要從「認清生命現實」及「圓滿地扮演好自身此刻的角色」開始。

        諸佛菩薩都是從無量學習的歷程中,深證寂靜如幻,
        卻又如實而作的大力大能。
        逃避現實或是和現實脫軌脫節者,
        即使漾著所謂學佛的氛圍,終究是對佛法的惡取見,
        終究自欺欺人,而招致在現實中漸受苦楚。

        行筆至此,再望果真是老來嘆言漸增,
        也是一番對學佛朋友,強調「認清現實」的勸發就是。
        酌供參考。
--
------------------------------------------------------------------------------
           稽首觀世音  菩薩摩訶薩  發大心  行大願  苦海駕慈航
           普陀洛伽山  化現千萬身  隨緣施  無親疏  拔苦更與樂
              嗡 嗎呢叭咪 吽  六字真言常持誦 能除無明苦
              嗡 嗎呢叭咪  吽  恭敬稱念觀世音  煩惱都成空

Ξ 獅子吼站 <cbs.ntu.edu.tw> 版面介紹:
 Education 版 - 關懷教人成人的百年志業 (本站精華區完備歡迎參閱)
閱讀文章: 第 773/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