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學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
閱讀文章: 第 1349/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發信人: kftseng@Lion (衿羯儸), 信區: BudaFeeling 標 題: 蒼窮之子散文集05:溝通之前先多做一些準備 發信站: 獅子吼站 (Thu May 30 12:03:42 2002) 轉信站: Lion 先前有些人私底下聊天有提過不想帶人,因為帶人很累。其實,我是覺得, 那是一種在溝通上所需要的訓練,和實際的演練的過程。逃避這部分的責任( 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成長的機會)的人,我是覺得,滿可惜的。機會並不會 等人,有機會的時候,應該多好好充實自己,害怕改變,或許是人的常情,但 是一成不變的人,這樣的人生,可就太過於「死水」了一點,會發臭的。 程式設計師的壽命其實不長,通常到卅五歲之後就不太有人會想要聘用這 樣的人了,一些主要的考慮條件:創新程度不足、體力不足、耐性不足、學習 新知的能力不足。如果不能夠利用在卅五歲之前,好好的把握學習和人溝通的 技巧的話,讓自己多一些生存的技能,那遲早會被淘汰。 有些人以為溝通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就我實際相處的經驗來說,這種人, 往往其實一點也不懂得怎樣和人進行有效溝通,話說不清楚,連自己的意見都 表達不完整。說實在的,空有技術、學歷,滿可惜的。人和人之間的想處,對 於工程師來說,不是過於「思想邏輯上簡單到近乎於幼稚」不然就是「自閉到 會讓和他談話的人窒息」,或許因為工作環境的關係,不太有和外界互動的機 會,但同事間的相處、溝通,若可以減少很多「成見」,多去接觸、探索,學 著多去和人溝通,多少也可以彌補這些缺陷。 不過,工程師,特別是程式設計師,滿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觀當中的,話說 得好聽叫作「擇善固執」,話講得實際一點就是「冥頑不靈」,要這類人作任 何改變,可能都滿難的。可能要大屯山轉向都還比改變這些人容易一些。 -------------------------------------------------------------------- 專欄 溝通之前先多做一些準備--吳俊瑩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對於技術部門而言,溝通是一種無形但是耗資龐大的成本,舉凡各種會議, 與客戶討論規格與問題,內部教育訓練,跨部門溝通以及吸煙區的閒聊等,都 可以算在內。如果溝通沒有辦法創造產值,那麼損失的不是一個人的時間,而 是同時進行溝通的所有成員的時間,更嚴肅一點看,就是這些同仁的機會成本。 因此溝通不良的損失最少就是在場所有人的時薪加總,最大的就是開會的時間 換算成同仁可以拿來利用並且創造的產值,有可能是一筆生意跑掉,也有可能 是一個案子的開發延遲。我們都明白工程師不喜歡開會,但與工程師溝通是必 要的,如果能在溝通進行之前先做準備,將會是減少溝通成本的重要關鍵。 不管是工程師與工程師,客戶與工程師,其他部門與工程師之間開會,首 先最重要的是務實,就事論事。今天要討論的主題是什麼,目前已經有了什麼 樣的初步結果,問題與困難在哪裡,希望與會的人提供什麼方向的意見,以及 事情的輕重緩急等都要能夠明確指出,最好使用書面資料。一般只有具備行政 能力或者已經擔任管理職很久的工程師才能聽懂不著邊際與不具體的描述,所 以愉快的溝通經驗,都需要有工程師的主管在場,適當轉化問題與解答,並且 在適當時間點整理大家的思緒與溝通的內容,如此才能有接近預期的結果。召 集會議的人有責任將溝通用的工具,包含書面資料,投影片,樣品等準備妥當, 以確保溝通後每一個人所得到的理解是相同的,事前少樣準備,事後就會多一 分風險,也就多浪費一次的溝通成本。 工程師對工程師的溝通必須要以完整的資料與事先給予對方有時間研讀資 料的方式減輕溝通對象的心理防衛。最常見到的狀況就是與會的工程人員雙手 抱胸,一付冷眼旁觀的架勢,這種情形會嚴重影響溝通的成效,建議會議召集 人要自己先準備好書面資料影印分送大家,讓與會的人了解與參與越多,越能 提供重要的意見而非批評。另外兩個有效的方式是站在對方的立場陳述意見, 以及適當地讚美。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有些人該與會卻沒受邀,有些人只沾上 邊卻全程與會,前者會讓工程師配合度大減,後者則浪費公司的時間成本並造 成反效果。因此事先準備書面資料,評估與會人士的時候,千萬不要自行指派 誰來與會逕行通知,而應該把主題知會該單位的主管或該工程人員,由他或他 的主管來決定是否與會。 讓工程師與客戶溝通是一件危險的事情,相信很多行銷人員都有因為工程 師過度誠實而捏了幾把冷汗的經驗。與客戶溝通需要話術的訓練,也需要心態 上的調整,所以應該找資深或主管級的工程師來應對,並且在事前先將客戶的 基本資料與溝通的主題做初步的說明,重要的是默契要建立好,與客戶見面時 還是要由行銷與業務人員擔任主角。 建議工程師在參與這樣的會議時,盡量少開口,多微笑,以熱心與誠意協 助解決問題,也讓業務行銷人員能夠適當控制場面完成任務。事後自己也必須 了解,公司與客戶之間的溝通窗口是業務行銷人員,不管我們認為業務行銷人 員是否真的稱職,但要盡量避免與客戶直接溝通,最好能在業務行銷人員的授 權或監督之下進行,以免讓案子功虧一簣。被客戶重視與稱讚的感覺不錯,但 須注意客戶是反覆無常的,不要因小小的勝利就忽視了業務行銷人員這一層介 面的緩衝作用。 各部門與技術單位溝通,往往一開始討論的不是主題,而是「程序問題」; 事情該由哪個單位開始,哪個單位該負責什麼,哪些事情該先協調好,做這一 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哪些人沒有邀請到,各單位的想法是什麼……,然後散 會各自回去整理下次再來開會。這種情形非常常見,尤其是技術單位主導的會 議更容易如此,原因只是因為技術人員做事情直接,比較不在意行政程序,而 且也太高估其他部門的人對技術的了解能力。技術單位主管如果能的話,盡量 在每次會議之前先行與各單位溝通,做好初步的教育訓練,避免各單位與會人 員不懂技術的專業,被找來的時候弄半天才清楚,也才想起該怎麼做,那麼就 白忙一場了。錯判其他部門同仁對於技術的理解能力會是溝通最大的障礙,一 個好的技術主管也是一個好的協調者,同時他們也有能力快速理解其他部門的 事情,對症下藥,主動積極進行初步協調能夠將這樣的問題減少到最低,也才 不會因為會議的失敗影響自己的績效。 公司的發展,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會議累積出來的,大量的會議可能造成 大量的溝通成本浪費,也可能形成許多正確的共識,這些都需要技術部門能夠 在技術之外多一些行政的認知與經驗,才能讓公司運用到百分之百的技術力量。 -- 觀■□■□■□■觀■□■□■□■□■□■□■□■□■□■□■觀■□■□■□■觀 身 法本法無法 受 既然清淨 何必有網 譬如大日 遍照不爽 心 今付無法時 法 不 無法法亦法 是 上下十方 無為自在 因陀羅手 去曼達礙 無 法法何曾法 無 淨□■□■□■□苦□■□■□■□■□■□■□■□■□■□■□常□■□■□■□我 梵網經典: http://www.iyard.org/buda 七葉窟: http://ftp.iyard.org 中華電子佛典: http://cbeta.iyard.org [鹿苑]五明學館: bbs.iyard.org Ξ 獅子吼站 版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法求助哇啦啦 - 解決您學佛的疑惑 BudaHelp |
閱讀文章: 第 1349/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