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了喔!


guest:

《阿含經》有的經文裡除了四向四果,還有「家家」、「一種」、「信解脫」、「見到」等等階位,是什麼東西?

Google 和佛學辭典越查越迷糊。

例如還有學者認為:「《雜阿含經》裡「信解脫」和「見到」的階位比三果高,《中阿含經》裡「信解脫」和「見到」的階位卻比初果低,南傳增支部的看法又不一樣。各部派的經文矛盾。」這又是怎麼回事?真得像學者說的經文矛盾嗎?

David Chiou:

四向四果中在某些經中細拆出一些中途站,這些只是多分幾類而已。

相關的經文有:《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6經、卷二十九第821經、卷二十七第736經、卷二十六第653經、《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1〉第127經福田經等。

花了一天整理如下供參考:

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

階段 名稱
趣向於初果 須陀洹向,又分「隨信(心修)行」、「隨法(智修)行」。
證初果 須陀洹果,又稱為「七有」。
趣向於二果 斯陀含向,其中進度快的另拆出為「家家」。
證二果 斯陀含果。
趣向於三果 阿那含向,其中進度快的另拆出為「一種」。
證三果 阿那含果。
趣向於四果 阿羅漢向。
證四果 阿羅漢果。


又稱為四雙或八輩。果位越高,剩餘輪迴的束縛越少:

階位 輪迴的束縛
須陀洹向(隨信行、隨法行) 不墮惡道。
須陀洹果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後就能涅槃。
斯陀含向中的「家家 只須天界及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斯陀含果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後就能涅槃。
阿那含向中的「一種 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阿那含果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阿羅漢果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入門的性向 圓滿八解脫 斷盡煩惱 和四果的關係
信解脫 由「隨信行」入門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見到 由「隨法行」入門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身證 不區分 三果以上、未滿四果
俱解脫 不區分 四果


這裡是長的版本,將五種阿那含也加入了,不過九無學還沒整理,等以後編到中阿含再說吧 :Q

David Chiou:

其實理解並整理後邏輯不難,條理清楚後就知道為何各經中某些群組的順序不同。

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653經是從最高果位排列到最低果位:

阿羅漢俱分解脫 → 身證見到信解脫一種 → 得斯陀含 → 家家 → 七有(須陀洹) → 法行(須陀洹向) → 得信行(須陀洹向)

其中四向四果的順序應該沒有爭議,「身證、見到、信解脫」是依據是否得所有八解脫定力和斷盡煩惱所排列的一組。其中「身證」因為圓滿八解脫,證了滅盡定,因此是三果以上、未滿四果,至於「見到」、「信解脫」則是初果以上、未滿四果,只是由信入門還是由法入門的不同,因此如果將果位從最高排列到最低,自然「身證、見到、信解脫」可以排在四果之後,三果之前。其中「見到、信解脫」要排到三果之前或是排到初果的前後都可以,就看是以「見到、信解脫」的聖者中最高果位的還是最低果位的來比。

而「一種」是阿那含向的一類,自然該排在三果之後、二果之前;「家家」是斯陀含向的一類,排在斯陀含向的前後也合理。

因為這經是從最高果位排列到最低果位,這順序完全合理。如果要從最低果位排列到最高果位,因為「見到、信解脫」是初果以上、未滿四果都有可能,因此順序就可以有變化。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分類的考量點不同。

另外像《中阿含經》卷三十〈大品1〉第127經福田經中的文字是:

「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經中並沒有說在前面就是較低的果位,在本經中是依據不同分類法來分組:

  • 信行、法行:還未見道。
  • 信解脫、見到、身證:「信解脫」是從「信行」修到見道,「見到」是從「法行」修到見道,因為其因果關係所以將「信解脫、見道」接著「信行、法行」擺。這三者是依據是否得所有八解脫定力和斷盡煩惱所排列的一組。
  • 家家、一種:從四向中特別拆出來進度較快的二個位階。
  • 四向四果(扣掉阿羅漢不在學人之列):這是常見的一組。
  • 五種阿那含:阿那含中投生色界的,依據證涅槃快慢而區分的一組。

也有合理的解釋,並沒有和《雜阿含經》矛盾呢 :-)

總之,理解了意義,就不會雞同鴨講了。

 
agama/研討_修行階位的順序.1531407611.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7/12 23:00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791328430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