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2018/06/15 00:44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 2023/04/14 22:10 目前版本
行 11: 行 11:
@[0139c16]@如是我聞: @[0139c16]@如是我聞:
-@[0139c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0139c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大目犍連]]、尊者[[阿那律]]住舍衛國手成浴池側。
@[0139c18]@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一]-,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而能致-[2]-此?」 @[0139c18]@尊者[[舍利弗]]詣尊者阿那律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那律言:「奇哉!阿那律!有[[大德神力]]-[一]-,於何功德修習多修習而能致-[2]-此?」
行 17: 行 17:
@[0139c22]@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舍利弗言:「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為四念處?[[內身身觀念處]]-[二]-,[[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三]-。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3]-是調伏世間貪憂。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0139c22]@尊者阿那律語尊者舍利弗言:「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何等為四念處?[[內身身觀念處]]-[二]-,[[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三]-。如是[[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如-[3]-是調伏世間貪憂。尊者舍利弗!是名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0139c29]@「尊者舍利弗!我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下平地種-[4]-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0139c29]@「尊者舍利弗!我於四念處善修習故,於[[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觀察,如明目士夫於[[樓觀]]上,觀下平地種-[4]-種之物,我少作方便,觀察小千世界亦復如是。如是我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成此大德神力。」
@[0140a05]@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0140a05]@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行 35: 行 35:
[一] 大德神力:大神通。 [一] 大德神力:大神通。
-[二] 內身身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自身以內,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二] 內身身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身體內,覺知當下的身體狀態或本質。
[三] 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勤奮努力,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調教、馴服世間的貪與憂。 [三] 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貪憂:勤奮努力,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清晰理解(解脫的智慧),調教、馴服世間的貪與憂。
行 292: 行 292:
[三] 覺分:七覺分;覺悟的方法的各個部分 (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三] 覺分:七覺分;覺悟的方法的各個部分 (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四] 念處: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身觀念處、(2)受受觀念處、(3)心心觀念處、(4)法法觀念處。+[四] 念處: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314: 行 314:
[一] 浚輸:疏通、通往。其中「浚」是疏通,「輸」是運送。 [一] 浚輸:疏通、通往。其中「浚」是疏通,「輸」是運送。
-[二] 出要:出離生死的要道。+[二] 出要:出離;離欲。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346: 行 346:
@[0141b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1]-]]-[一]-在跋蘭那-[2]-聚落烏泥池側。 @[0141b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1]-]]-[一]-在跋蘭那-[2]-聚落烏泥池側。
-@[0141b24]@時,有[[執澡-[3]-罐-[4]-杖]]-[5]--[二]-[[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6]-共諍?」+@[0141b24]@時,有[[執澡-[3]-罐-[4]-杖]]-[5]--[二]-[[梵志]]-[]-詣摩訶迦旃延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摩訶迦旃延言:「何因何緣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6]-共諍?」
@[0141b27]@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0141b27]@摩訶迦旃延答梵志言:「貪欲繫著因緣故,王、王共諍,婆羅門居士、婆羅門居士共諍。」
行 389: 行 389:
[二] 執澡罐杖:拿著水瓶和拐杖。「澡罐」是水瓶,可用來洗手。 [二] 執澡罐杖:拿著水瓶和拐杖。「澡罐」是水瓶,可用來洗手。
 +
 +[]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三] 見欲:對見解的貪著。 [三] 見欲:對見解的貪著。
行 473: 行 475:
{{ :agama:decoration:stop-634941_640.jpg?320|}} {{ :agama:decoration:stop-634941_640.jpg?320|}}
-  -殺生:殺人畜。+  -殺生:殺人、畜。
  -偷盜:偷竊。   -偷盜:偷竊。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行 484: 行 486: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邪見: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見解。
\\ \\
-十惡又稱為十不善業跡、十惡業道。+十惡又稱為十不善業跡、十惡業道,行十惡會感召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
相反的則是十善: 相反的則是十善:
-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不偷盜:不偷竊。   -不偷盜:不偷竊。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行 498: 行 500:
  -正見:正確的見解。   -正見:正確的見解。
\\ \\
-十善又稱為十善業跡、十善業道。+十善又稱為十善業跡、十善業道,行十善會感召天道或人道,甚至成為解脫的基礎。
-十善或十惡中,前三個是屬於身業,接著的四個是屬於口業,最後三個是屬於意業。+十善或十惡中,前三個是屬於身業,接著的四個是屬於口業,最後三個是屬於意業。身、口、意三業清淨,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業力的運作是世間自然的法則,自然也不會因為人的身分、階級而有任何差別。 業力的運作是世間自然的法則,自然也不會因為人的身分、階級而有任何差別。
行 613: 行 615:
@[0143a02]@如是我聞: @[0143a02]@如是我聞:
-@[0143a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1]--[一]-國[[拘羅羅咤-[2]-精舍]]-[二]-。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拘羅羅咤精舍,次第乞食,至迦-[3]-梨迦-[4]-[*][[優婆夷]]舍。+@[0143a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阿槃提]]-[1]--[一]-國[[拘羅羅咤-[2]-精舍]]-[二]-。尊者摩訶迦旃延晨朝著衣持鉢,入拘羅羅咤精舍,[[次第乞食]]-[]-,至迦-[3]-梨迦-[4]-[*][[優婆夷]]舍。
@[0143a06]@時,優婆夷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即敷[[床坐]]-[三]-,請令就坐,前禮尊者摩訶迦旃延足,退住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5]-]]-[四]-,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0143a06]@時,優婆夷見尊者摩訶迦旃延,即敷[[床坐]]-[三]-,請令就坐,前禮尊者摩訶迦旃延足,退住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所說,[[答僧耆多童女所問-[5]-]]-[四]-,如世尊說僧耆多童女所問偈:
行 666: 行 668:
[二] 拘羅羅咤精舍:阿槃提國拘羅羅咤(獼猴)村山上的石窟,是摩訶迦旃延尊者修行的地方。 [二] 拘羅羅咤精舍:阿槃提國拘羅羅咤(獼猴)村山上的石窟,是摩訶迦旃延尊者修行的地方。
 +
 +[] 次第乞食: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求食物。又譯為「次第行乞」、「次行乞食」。
[三] 床坐:坐臥用的臺座。 [三] 床坐:坐臥用的臺座。
行 775: 行 779:
[] 如實法:不變的真理。「如」是指如常、如本,也就是不變。「實」是指真實、真理。又譯為「真如法」。 [] 如實法:不變的真理。「如」是指如常、如本,也就是不變。「實」是指真實、真理。又譯為「真如法」。
-[] 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滅除燃燒身心的煩惱,不須等待,趣向涅槃,就在當下,親自能體證。+[] 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滅除熾熱的煩惱,不須等待,趣向涅槃,就在當下,親自能體證。
[] 善向、正向、直向、等向:良善的趣向,正確的趣向,正直的趣向,如法的趣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 善向、正向、直向、等向:良善的趣向,正確的趣向,正直的趣向,如法的趣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善而行、依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行 927: 行 931:
[二] 相習近:與之親近;互相親近。另譯作「相親近」。 [二] 相習近:與之親近;互相親近。另譯作「相親近」。
-[三] 牟尼:指釋迦牟尼佛。「牟尼」是「寂默」的意思。+[三]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
[四] 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五欲已經空了,永遠不會再回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諸欲已除去了,不懷著期盼」。 [四] 虛空於五欲,永以不還滿:五欲已經空了,永遠不會再回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諸欲已除去了,不懷著期盼」。
行 937: 行 941:
[七] 不相悅可:不互相取悅認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將自己捲入他們的事務及義務」。 [七] 不相悅可:不互相取悅認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將自己捲入他們的事務及義務」。
-[八] 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認為有我,有執著、有煩惱,就叫作回復到充滿(執著、煩惱等)心理現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此處有人,為思惟:『我於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希望者。」+[八] 說我繫著使,是名心法還復滿:認為有我,有執著、有煩惱,就叫做回復到充滿(執著、煩惱等)心理現象。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此處有人,為思惟:『我於來世得如是色、得如是受、得如是想、得如是行、得如是識。』居士!如是為希望者。」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966: 行 970:
@[0144c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 @[0144c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住釋氏訶梨聚落精舍。
-@[0144c22]@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於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1]-,[[心正善解脫]]-[一]-,[[究竟邊際]]-[二]-,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0144c22]@時,訶梨聚落主長者詣尊者摩訶迦旃延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摩訶迦旃延:「如世尊於[[界隔山石窟|界隔山天帝釋石窟]]說言:『[[憍尸迦]]!若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1]-,[[心正善解脫]]-[一]-,[[究竟邊際]]-[二]-,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云何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0144c28]@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眼識、眼識所識色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耳、鼻、舌、身、意、意-[2]-識、意識所識法相依生喜,彼若盡、滅、息、沒,比丘於此法、律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0144c28]@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謂眼、眼識、眼識所識色相依生喜,彼若盡、無欲、滅、息、沒,於此法、律究竟邊際,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耳、鼻、舌、身、意、意-[2]-識、意識所識法相依生喜,彼若盡、滅、息、沒,比丘於此法、律究竟無垢,究竟梵行,畢竟清淨。」
行 993: 行 997: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中所提到佛陀對天帝釋的開示,出自卷三十五[[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八|第988經]]+訶梨聚落主長者問摩訶迦旃延尊者,佛陀曾在界隔山石窟向天帝釋開示時提到的愛盡解脫是什麼?尊者表示對於六根、六境、六識等的貪著,盡、無欲、滅、息、沒,即為解脫。 
 + 
 +這則佛陀對天帝釋的開示,出自《中阿含經》卷三十三[[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一三四_大品釋問經第十八_第三念誦_|第134經大品釋問經]],另譯可見《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 
 + 
 +《雜阿含經》卷三十五[[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八|第988經]]則記載天帝釋也曾向佛陀詢問上次開示時提到的愛盡解脫是什麼?佛陀則表示如實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集、滅、味、患、離後,觀其無常、無欲、滅、捨離,而得解脫。 
 + 
 +本經是佛弟子說的法,卷三十五第988經是佛陀說的法,兩經字面上的入手處不太相同,或許是說法者視發問者的情境而以最適合的角度切入,以讓發問者受益,然而兩經所載的修行法同樣都能達到愛盡解脫。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研討:《雜阿含經》第552經和988經義理的異同]]+  *[[研討:《雜阿含經》第552經和988經義理的異同]] 
 +  *[[agama2:研討:天帝釋在界隔山石窟問愛盡解脫之義|研討:天帝釋在界隔山石窟問愛盡解脫之義]] 
=====(五五三)@@[0145a08]@@===== =====(五五三)@@[0145a08]@@=====
行 1145: 行 1157:
[一] 娑祇: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拘薩羅國的舊都城,位於當時的中印度,舍衛城的南方,和拘薩羅國以南的阿踰闍城隔河相望。又譯為「娑雞帝」。 [一] 娑祇: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拘薩羅國的舊都城,位於當時的中印度,舍衛城的南方,和拘薩羅國以南的阿踰闍城隔河相望。又譯為「娑雞帝」。
-[二] 無相心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二] 無相心三昧:觀色、聲、香、味、觸、法相斷,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詳見卷三第80經、卷十八第502經。
[三] 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不躁動而衝出定境、不沉沒而喪失定境,完成解脫而穩固,穩固而完成解脫。 [三] 不涌、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不躁動而衝出定境、不沉沒而喪失定境,完成解脫而穩固,穩固而完成解脫。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1528994682.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6/15 00:4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840001583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