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2018/06/15 00:44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2022/12/10 22:24 目前版本
行 3: 行 3: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導讀:聖道分相應 (1/2);八正道]=====
-=====[導讀:聖道分相應 (1/2)]=====+「八正道」是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又譯為「八聖道」。
-「八聖道」是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又譯為「八正道」。+{{ :agama:decoration:stairs-1458533_640.jpg?240|}}
八正道一般定義為: 八正道一般定義為:
-  -正見:正確的見解。 +  -正見:正確的見解;布施是善的、咒願(祝福)是善的、供養是善的、有善行惡行、有善惡業報、有輪迴、有父母(要孝順)、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有辦法證得涅槃,以及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 
-  -正志: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譯為「正思惟」。+  -正志: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  -正命:正當的謀生。 +  -正命:正當的謀生;以不違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又譯為「正精進」、「正勤」。 +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又譯為「正精進」、「正勤」。 
-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四念處。 
-  -正定:正確的禪定。+  -正定:正確的禪定;基於前七正道而生的禪定。 
 + 
 +「四聖諦」當中的「道諦」(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即以「八正道」為代表,廣義而言「道諦」也包括整個三十七道品。
《雜阿含經》「聖道分相應」的內容為本卷和卷二十九第797~800經,是解說八正道的相關經文。 《雜阿含經》「聖道分相應」的內容為本卷和卷二十九第797~800經,是解說八正道的相關經文。
行 26: 行 29:
@[0198b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8b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8b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見是解脫的前相}--<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198b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正見是解脫的前兆}--<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比丘[[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起定正受]]-[]-故,聖弟子心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心善解脫]],>-聖弟子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198b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8b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35: 行 38:
====[註解]==== ====[註解]====
-[] 明相初光:日出前,東邊的天空開始亮起來的景像。+[] 明相初光:日出前,東邊的天空開始亮起來的景像。
-[] 正見:正確的見解。+[] 正盡苦邊:徹底地到達苦的盡頭。
-[] 正志:正確的意向。+[] 正見:正確的見解;布施是善的、咒願(祝福)是善的、供養是善的、有善行惡行、有善惡業報、有輪迴、有父母(要孝順)、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有辦法證得涅槃,以及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
-[] 正語:正確的言語。+[] 正志: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又譯為「正治」、「正思」、「正思惟」。
-[] 正業:正確的行為。+[] 正語: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 正命:正當的謀生。+[] 正業: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的事。
-[]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 正命:正當的謀生;以不違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 正念:正確的專注。+[] 正方便:正確的努力;已生的惡令斷,未生的惡令不起,未生的善令生,已生的善令增長。另譯為「正精進」、「正勤」。 
 + 
 +[] 正念: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現前的對象)。
[] 正定:正確的禪定。 [] 正定:正確的禪定。
-[] 得正知見:得到解脫知見。+[] 起定正受:正確地生起與獲得禪定。「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正定現前」,音譯為「三摩鉢底」。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45.55+  * {ref>A10.121
-  * {ref>A10.201}+  * 參考 {ref>S45.49-55}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94經:「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盡苦亦有前相起?謂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CBETA, T02, no. 99, p. 106, b25-28)+本經說「正見」是解脫的前兆,卷十五第394經則說「知四聖諦」是解脫的前兆:「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盡苦亦有前相起,謂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CBETA, T02, no. 99, p. 106, b25-28) 正見包含知四聖諦,因此兩經相通。 
 + 
 + 
 +====[進階辨正]====
 +  *[[什麼是「起定正受」]]
 +  *[[研討:「正方便」是否就是「正精進」]]
=====(七四九)@@[0198b14]@@===== =====(七四九)@@[0198b14]@@=====
行 71: 行 82:
@[0198b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8b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8b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1]--[一]-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2]-;邪見生已,能起邪志-[3]-、邪語-[4]-、邪業-[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9]-。-{明、慚愧、正見、然後八正道}--<若[[起明]]-[]-為前相,生諸-[10]-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三]-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198b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1]-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2]-;邪見生已,能起邪志-[3]-、邪語-[4]-、邪業-[5]-、邪命-[6]-、邪方便-[7]-、邪念-[8]-、邪定-[9]-。-{明生慚愧生八正道}--<若[[起明]]-[]-為前相,生諸-[10]-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198b2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8b2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00: 行 111:
====[註解]==== ====[註解]====
-[] 無明: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也是「癡」的異名。 +[] 起明:生起智慧。「明」為智慧,徹底明白佛法,是「無明」的對稱。
- +
-[二] 起明:升起光明,即「無明」的相反。 +
- +
-[三] 正定:有正見……正念而起的正定才能得解脫,與非一般外道的定不同。+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12: 行 119: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慚愧生已,能生八正道**
-既然有「無明」,就不容易看清自己看不到的問題,但「慚愧」是比較容易觀察的。照本經所說,修行人應當有慚有愧,才有八正道可言。+本經表示生起了智慧(「起明」)而隨生「慚愧」,「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次第生起八正道,乃至解脫。
-  ***八正道次第而起**+  ***八正道依序生起**
{{ :agama:decoration:2016-08-14_12.15.18.jpg?320|}} {{ :agama:decoration:2016-08-14_12.15.18.jpg?320|}}
-根據本經所說,八正道是由正見開始,「次第而起」,最後才成就正定。《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也表示正見促成正志,再一一促成其餘各正道:「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CBETA, T01, no. 26, p. 735, c8-13)+本經說八正道可由正見開始次第而起,最後成就正定。《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agama2: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一八九_中阿含_*_-_1_-雙品聖道經第三-_2_-_第五後誦_-_3|第189經聖道經]]也表示正見促成正志,再一一促成其餘各正道:「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中正見最在其前。」(CBETA, T01, no. 26, p. 735, c8-13)
-  ***正見促成正志等聖道,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有正確的見解(正見),而能有正確的意向、動機(正志),有正確的言行(正語、正業)、從事正當的工作(正命)、適切地努力(正方便),才能心安理得,培養清澈的覺知(正念),最終達成真正的禪定(正定)。
-舉個較極端的例子:若有人邪見認為錢是人生的一切,就會不擇手段、用不合法的手段賺錢,例如思惟種植毒品能最快賺大錢(邪志)造作意的惡業,心動後就行動,造作語的惡業(邪語)、身的惡業(邪業),以販毒維生(邪命),努力販毒(邪方便),自然往生惡道。+八正道中正志、正語、正業即正確的意業、正確的口業、正確的身業。有正見才會知道要時時保持清淨的身口意三業;有正見並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面對大環境,而能選擇、從事正命及正方便;有清淨的身口意而觀照身心,才能有正念及正定。
-有正見的人,若遇到容易被騙的愚夫愚婦,雖然有騙他的能力,但有正志而不會想去騙他,做正當的工作而不做金光黨騙財,努力在正道上,進修正念乃至正定,修行也就能有所成就。+  ***正見促成正志等聖道,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  ***「正定」有什麼條件?**+舉個極端的例子:若有人邪見認為錢是人生的一切,就會不擇手段、用不合法的手段賺錢,例如意圖種植毒品以賺大錢(邪志)造作意的惡業,心動後就行動,造作語的惡業(邪語)、身的惡業(邪業),以販毒維生(邪命),努力販毒(邪方便),念念不忘販毒賺大錢(邪念),自然害人害己,往生惡道。
-如本經所說,八正道次第而起,因此「正定」的先決條件是次第修習八正道的「正見」到「正念」,約略地說即卷二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二四|第624經]]所述:「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有正見的人,若遇到容易被騙的愚夫愚婦,縱然有騙對方的機會,但有正志而不會想去騙對方,做正當的工作而不做金光黨騙財,努力在正道上,進修正念乃至正定,修行也就能有所成就。
-修習「正念」後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覺悟的原理,則詳見卷二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一|第711經]]對於「七覺支」次第的解說。+====[進階辨正]====
-  ***「邪定」有什麼實例?** +[[研討:七覺支與八正道中「精進」與「念」的次序為何不一樣?]]
- +
-舉個極端的例子,催眠誘導、藥物影響、或外力觸發腦部,都可能讓人產生某種定境,並有喜樂的感覺,但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嚴重的後遺症,輕則成癮,重則幻視、幻聽甚至以假為真、人格分裂。 +
- +
-這些定境並不是基於正念(對當前身心客觀、清澈的覺知)所生,而常是由於邪念(被引導而產生的主觀妄想或扭曲的感受)所生,是應該避免的邪定。 +
- +
-更常見的是外道基於邪見、不守戒律、或沒有正念而生的定境,這些有違於八正道而生的定境都無法導向解脫,不是佛教的正定。+
=====(七五〇)@@[0198b26]@@===== =====(七五〇)@@[0198b26]@@=====
行 148: 行 149:
@[0198b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8b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8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比丘-[1]-!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什麼是無明}--<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於邪見,起於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0198b2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1]-,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什麼是無明}--<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於邪見,起於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0198c04]@「若-[2]-諸善法生,一切皆以-[3]-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4]-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四]-、[[白淨]]-[五]-,[[有分別]]-[六]-、[[無分別]]-[七]-,緣起、[[非緣起]]-[八]-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5]-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0198c04]@「若-[2]-諸善法生,一切皆以-[3]-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4]-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5]-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198c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8c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56: 行 157:
====[校勘]==== ====[校勘]====
-[1]「比丘」,宋、元、明三本作「生」。+[1]「生」,大正藏原為「比丘」,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生」。
[2]「若」,宋本作「共」。 [2]「若」,宋本作「共」。
行 169: 行 170:
====[註解]==== ====[註解]====
-[] 無明集:無明的起因是無知。 +[] 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由於無明而集起、出生、升起。
-[] 無明生:對於善、不善法……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會助長無明。+[] 下法:低下的法。又譯為「卑法」。
-[] 無明起:最後無明會引發邪見……邪定。+[] 上法:優越的法。又譯為「勝法」。
-[] 穢污:惡法。又譯為「黑法」。+[] 染污:惡法。又譯為「黑法」、「穢污」。
-[] 白淨:善法。又譯為「白法」。+[] 不染污:善法;對自己和他人有幫助的法。又譯為「白法」、「白淨」。
-[] 有分別:有(善惡等)分別的法,會導致善、惡業果報。也有解為善、惡夾雜的法。+[] 分別:有(善惡等)分別的法,會導致善、惡業果報。也有解為善、惡夾雜的法。
-[] 無分別:沒有(善惡等)分別的法。例如阿羅漢的心念,不與貪、瞋、癡相應,不造業、不導致果報。+[] 不分別:沒有(善惡等)分別的法。例如阿羅漢的心念,不與貪、瞋、癡相應,不造業、不導致果報。 
 + 
 +[] 緣起:由因緣(種種條件)而生的事物,即「[[有為]]法」。 
 + 
 +[] 非緣起:不是由因緣而生的事物(因此也不會隨因緣而滅),即[[無為]]法,例如涅槃。案:證得涅槃是解脫於所有的煩惱,而不是得到或生出一個叫「涅槃」的東西,因此涅槃不是隨因緣而生滅的事物。
-[八] 非緣起:不是由因緣而生的法,即[[無為]]法。例如涅槃。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91: 行 195:
無明即「沒有智慧」。沒有什麼智慧?對於四聖諦不瞭解,不知道五陰及六入處的無常、苦、空、非我,而迷昧於其中,就是無明。沒有世間及出世間的正見,對於佛、法、僧沒有知見,就是無明。 無明即「沒有智慧」。沒有什麼智慧?對於四聖諦不瞭解,不知道五陰及六入處的無常、苦、空、非我,而迷昧於其中,就是無明。沒有世間及出世間的正見,對於佛、法、僧沒有知見,就是無明。
-本經即有解說什麼是「無明」,下表則整理了《阿含經》中不同經文對「無明」的定義:+本經即解說什麼是「無明」,下表則整理了《阿含經》中不同經文對「無明」的定義:
|經|卷|經號|無明的定義| |經|卷|經號|無明的定義|
|雜阿含經|九|251|六觸入處無常、生滅法不如實知、不見、不無間等、愚癡、無明、大冥。| |雜阿含經|九|251|六觸入處無常、生滅法不如實知、不見、不無間等、愚癡、無明、大冥。|
行 198: 行 202:
|雜阿含經|十|258|五受陰、五受陰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 |雜阿含經|十|258|五受陰、五受陰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
|雜阿含經|十八|490|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 |雜阿含經|十八|490|於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於彼彼事無知闇障。|
-|雜阿含經|二十八|750|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雜阿含經|二十八|750|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
|增壹阿含經|四十六|49-5|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 |增壹阿含經|四十六|49-5|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
\\ \\
 +
 +本經表示有了「明」,能如實知善惡及真理,即有「正見」,能次第生起八正道。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研討:什麼是「無分別法」]]+[[什麼是「無分別法」]]
=====(七五一)@@[0198c14]@@===== =====(七五一)@@[0198c14]@@=====
行 217: 行 223:
「在家及出家,  而起邪事者,\\ 「在家及出家,  而起邪事者,\\
- [[彼則終不樂,  無上之正法]]-[]-,\\+ [[彼則終不樂,  無上之正法]]-[]-,\\
 在家及出家,  而起正事者,\\  在家及出家,  而起正事者,\\
 彼則常心樂,  無上之正法。」\\  彼則常心樂,  無上之正法。」\\
行 228: 行 234:
====[註解]==== ====[註解]====
-[] 彼則終不樂,無上之正法:起邪事者不愛修習正見……正定等無上正法。+[] 彼則終不樂,無上之正法:他們終究不會喜歡至高無上的佛教正法。 
-[二]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48: 行 253:
@[0198c28]@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0198c28]@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0199a01]@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1]-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2]-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0199a01]@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1]-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2]-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0199a0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0199a0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行 256: 行 261: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0199a09]@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0199a09]@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
@[0199a10]@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0199a10]@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行 270: 行 275:
====[註解]==== ====[註解]====
-[]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的作用。+[]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 眼識明色:眼睛所識別的物體。+[] 眼識明色:眼睛所識別的物體。
-[] 可愛、可意、可念:感到喜歡、惦記、思念。 +[] 可愛、可意、可念:感到喜歡、惦記、思念。
-[] 長養:生長、滋養。+[] 長養:生長、滋養。
-[] 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然而「色、聲、香、味、觸」這些並非欲貪,對此五境貪愛染著,才是欲貪。+[] 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然而「色、聲、香、味、觸」這些並非貪欲,對此五境貪愛染著,才是貪欲。
-[] 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世間的「色、聲、香、味、觸」種種境界不是愛欲,對此五境貪愛染著,才是人們的欲貪。+[] 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世間的「色、聲、香、味、觸」種種境界不是貪欲,對此五境貪愛思念,才是人們的貪欲。其中「覺(尋)想」指將心投向目標,也就是去想所貪愛的事物。
-[] 有道有跡:有方法。+[] 有道有跡:有方法、有途徑。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90: 行 295: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以下經文和本經一樣,都表示五境本身不是欲貪,對五境的貪愛染著才是欲貪:+  *以下經文和本經一樣,都表示「色、身、香、味、觸」不是愛欲,對它們的貪愛染著才是愛欲: 
 +    *《雜阿含經》卷十八第490經:「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CBETA, T02, no. 99, p. 127, b5-7)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0經:「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CBETA, T02, no. 99, p. 60, b10-12) 
 +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6經:「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CBETA, T02, no. 99, p. 354, b18-19) 
 +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非常品51〉:「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CBETA, T02, no. 125, p. 815, c15-16)
-  *《雜阿含經》卷十八第490經:「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CBETA, T02, no. 99, p. 127, b5-7+\\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0經:「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CBETA, T02, no. 99, p. 60, b10-12+  *本經說「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當六根對六境時不如理作意,念念不忘,心中的執著會如滾雪球般增長。所以《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5〉第113經諸法本經說:「一切諸法以欲為本」,以下經文也都有相關的意涵: 
-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6經:「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CBETA, T02, no. 99, p. 354, b18-19+    *《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54經:「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CBETA, T02, no. 99, p. 116, b15-19
-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非常品51〉:「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CBETA, T02, no. 125, p. 815, c15-16)+   *《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 5〉第115經蜜丸喻經:「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共會便有更觸,緣更觸便有所覺,若所覺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別。」(CBETA, T01, no. 26, p. 604, b2-5
 +   *南傳《長部尼柯耶》卷二十一帝釋所問經:「欲以尋為緣,由尋而起,由尋而生,以尋為源,尋有時,欲有,尋滅時,即欲滅。[……]尋以妄想諸支為緣,由妄想諸支而起,由妄想諸支而生,以妄想諸支為源。妄想諸支有時,尋有,妄想諸支滅時,尋滅。」(CBETA, N07, no. 4, p. 262, a12-p. 263, a3 // PTS. D. 2. 277) 
 +\\ 
 +  * 本經說「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能否舉例修習八正道而調伏貪欲的過程? 
 + 
 +{{ :agama:decoration:more-687241_640.jpg?320|}} 
 + 
 +以對美色的貪欲為例,人美並沒有錯,我們看到美女不一定就有貪欲(「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然而如果看到美女之後,覺得很受吸引,念念不忘想要一親芳澤,則是貪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身為欲界眾生常會有欲望,有欲望不一定會犯五戒,然而如果是已婚者因為貪欲而外遇,那麼不僅犯了戒,也因此會有後續的苦果。 
 + 
 +修習八正道的人了知貪欲的後患,有正確的見解(「正見」),因此見到美女時不起非分之想,能有正確的思惟(「正志」),不會為了勾引美女而花言巧語(「正語」),也不會調戲美女或外遇(「正業」),從事正當的工作(「正命」)。同時精進修行(正方便),時時觀察心中是否有貪欲,體會貪念無常的本質,解析了貪念生起與滅去的因緣,進而減輕對貪欲的執著(「正念」)。在這樣的基礎上禪定得力(「正定」),所獲得的輕安快樂勝於世間五欲,也就較能調伏貪欲。 
 + 
 +根據本卷[[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導讀_八正道在世間與出世間|第785經]],八正道可分為在世間的正道與出世間的正道,佛教有在家修行的方法也有出家修行的方法,要根據自己的程度而採取適當的次第,避免好高騖遠、也避免走錯方向。
\\ \\
-  *本經說「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當根對境時不如理作意,而有貪欲覺,增長無明。所以《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5〉第113經說:「一切諸法以欲為本」(CBETA, T01, no. 26, p. 602, c4),以下經文也都有相關的意涵: +  *對於有修行止觀的人,可以發現享受五欲雖然快樂,卻也時時有苦。以享受米其林五星級美食為例,想要美食的當下,這個渴望就有「求不得苦」;享受美食的當下,在色香味俱全麻痺感官的背後是「五陰熾盛苦」;享受完美食,吃完了,則是「愛別離苦」。
-  *《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54經:「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CBETA, T02, no. 99, p. 116, b15-19) +
-  *南傳《長部尼柯耶》卷二十一帝釋所問經:「『然,世尊!欲以何緣,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為源耶?何有時,欲有,何滅時,欲滅耶?』『帝釋!欲以尋為緣,由尋而起,由尋而生,以尋為源,尋有時,欲有,尋滅時,即欲滅。』『然,世尊!尋以何為緣,由何而起,由何而生,以何為源耶?何有時,尋有,何滅時,尋滅耶?』『帝釋!尋以妄想諸支為緣,由妄想諸支而起,由妄想諸支而生,以妄想諸支為源。妄想諸支有時,尋有,妄想諸支滅時,尋滅。』」(CBETA, N07, no. 4, p. 262, a10-p. 263, a3 // PTS.D.2.277) +
-  *南傳《中部尼柯耶》卷二〈獅子吼品2〉第18經蜜丸經:「諸賢!緣眼於色而眼識生。三事和合而有觸。緣觸而有受,以想所受者,即覺知所想者,即迷執所覺知者。所迷執者,由其因緣,人於過去、未來、現在,依眼而識於色,即生起迷執之想分。」(CBETA, N09, no. 5, p. 155, a4-6 // PTS.M.1.111 - PTS.M.1.112)+
\\ \\
-  *有同學問:「為何本經只說對五根對五境後的欲,而不說意根對法境的貪?」+  *有同學問:「為何本經只說五根對五境後的欲,而不說意根對法境的貪?」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接收的訊號傳到最後,由意根作最後的反應,而會起心動念,因此五根識五境時的欲也都可說是意根對法境的貪。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接收的訊號傳到最後,由意根作最後的反應,而會起心動念,因此五根識五境時的欲也都可說是意根對法境的貪。
另一方面,五欲是最明顯的,超越了五欲也就超越了欲界。至於對法境的執著也是一種貪,這些都要能超越才能解脫輪迴。 另一方面,五欲是最明顯的,超越了五欲也就超越了欲界。至於對法境的執著也是一種貪,這些都要能超越才能解脫輪迴。
 +
=====(七五三)@@[0199a13]@@===== =====(七五三)@@[0199a13]@@=====
行 316: 行 334:
@[0199a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a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a14]@時,有比丘名阿梨瑟吒,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甘露]]-[]-者。云何名為甘露?」+@[0199a14]@時,有比丘名阿梨瑟吒,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甘露]]-[]-者。云何名為甘露?」
-@[0199a16]@佛告阿梨瑟吒:「甘露者,[[界名說]]-[]-,然[[我為有漏盡者,現說此名]]-[]-。」+@[0199a16]@佛告阿梨瑟吒:「甘露者,[[界名說]]-[]-,然[[我為有漏盡者,現說此名]]-[]-。」
-@[0199a17]@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得[[甘露法]]-[四]-不?」+@[0199a17]@阿梨瑟吒比丘白佛言:「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得甘露法不?」
@[0199a19]@佛告比丘:「有,所謂八聖道分——謂正見乃至正定。」 @[0199a19]@佛告比丘:「有,所謂八聖道分——謂正見乃至正定。」
行 331: 行 349:
====[註解]==== ====[註解]====
-[] 甘露: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甘露: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
-[] 界名說:(涅槃)境界的名稱。+[] 界名說:(涅槃)境界的名稱。
-[] 我為有漏盡者,現說此名:我為了斷盡煩惱的人,提出這個名稱。 +[] 我為有漏盡者,現說此名:我是因為有斷盡煩惱的人,提出這個名稱(作比喻)。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能斷盡煩惱,佛陀就不會說有甘露了。
- +
-[四] 甘露法:用甘露(不死藥)譬喻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又作甘露法門、甘露門。+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344: 行 36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進階辨正]====
 +
 +  *[[什麼是「我為有漏盡者,現說此名」]]
=====(七五四)@@[0199a22]@@===== =====(七五四)@@[0199a22]@@=====
行 351: 行 371:
@[0199a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a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a23]@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0199a23]@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0199a25]@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0199a25]@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0199b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9b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362: 行 382:
====[註解]==== ====[註解]====
-[] 等三昧根本眾具:正定的根本條件與資具。等三昧即正定,遠離昏沈掉舉,專注於一境。 +[] 等三昧根本、眾具:正定的基礎和必需品。其中「等」為「正」的另譯,「三昧」為「定」的音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正定的近因、資糧」。
-[] 一其心:使心念專一。 +[] 七正道分:八正道的前七個部分。
-[] +[] 一其心:使自己的心念專一,也就是指入定。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 {ref>S45.28}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  ***「正定」要哪些基礎?**
 +
 +本經說要得到正確的禪定,得要有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的紮實基礎,約略地說即卷二十四[[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六二四|第624經]]所述:「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然後修四念處(正念)。」(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
 +修習「正念」後如何生起「正定」甚至覺悟的原理,則詳見卷二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七一一|第711經]]對於「七覺支」次第的解說。
 +
 +  ***「邪定」有什麼實例?**
 +
 +舉個極端的例子:催眠誘導、藥物影響、或外力觸發腦部,都可能讓人產生某種定境,並有喜樂的感覺,但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嚴重的後遺症,輕則成癮,重則幻視、幻聽甚至以假為真、人格分裂。
 +
 +這些定境並不是基於正念(對當前身心客觀、清澈的覺知)所生,而常是由於邪念(被引導而產生的主觀或扭曲的妄想)所生,是應該避免的邪定。
 +
 +更常見的是外道基於邪見、不守戒律、或沒有正念而生的定境,這些有違於八正道而生的定境都無法導向解脫,不是佛教的正定。
 +
=====(七五五~七)@@[0199b03]@@===== =====(七五五~七)@@[0199b03]@@=====
行 380: 行 417:
====[註解]==== ====[註解]====
-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399: 行 430:
@[0199b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母子-[1]-畏,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而不能知無母子畏,有母子畏。 @[0199b0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母子-[1]-畏,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而不能知無母子畏,有母子畏。
-@[0199b08]@「諸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何等為三?諸比丘!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0199b08]@「諸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何等為三?諸比丘!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0199b12]@「復次,比丘!有時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2]-所說。+@[0199b12]@「復次,比丘!有時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2]-所說。
@[0199b14]@「復次,比丘!有時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0199b14]@「復次,比丘!有時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0199b17]@「[[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彼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時於彼母子相見,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0199b17]@「[[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彼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時於彼母子相見,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0199b21]@「復次,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或復相見,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0199b21]@「復次,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或復相見,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行 411: 行 442:
@[0199b24]@「復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此人馳走,母子相失,或尋相見,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0199b24]@「復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此人馳走,母子相失,或尋相見,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0199b26]@「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何等為三?若比丘!子若老時,無母能語:『子汝莫老,我當代汝。』其母老時,亦無子語:『母令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0199b26]@「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何等為三?若比丘!子若老時,無母能語:『子汝莫老,我當代汝。』其母老時,亦無子語:『母令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0199c02]@「復次,比丘!有時子病,母不能語:『子令莫病,我當代汝。』母病之時,子亦不能語:『母莫病,我當代母。』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0199c02]@「復次,比丘!有時子病,母不能語:『子令莫病,我當代汝。』母病之時,子亦不能語:『母莫病,我當代母。』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行 419: 行 450:
@[0199c09]@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不?」 @[0199c09]@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不?」
-@[0199c11]@佛告比丘:「有道有跡,斷彼三畏。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0199c11]@佛告比丘:「有道有跡,斷彼三畏。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0199c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99c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430: 行 461:
[3]「令」,宋、元、明三本作「今」。[*] [3]「令」,宋、元、明三本作「今」。[*]
- 
====[註解]==== ====[註解]====
-[] 有三種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有三種母子害怕失散的情況,是愚笨沒有見識的凡人所說的。+[] 有三種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有三種母子失散的恐懼,是愚笨沒有見識的凡人所說的。
-[] 卒起:倉猝生起;突然生起。+[] 卒起:急促生起;突然生起。
-[] 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然而這些害怕失散的情況,是仍可能有機會再相見的,所以不是真正的「無母子畏」。+[] 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然而這些恐懼,是母子不失散的恐懼。(還有可能相見,所以不是真正的「無母子畏」。)
-[] 有三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有三種母子害怕失散的情況,是我自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作的決定說。+[] 有三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有三種母子失散的恐懼,是我自己證得真正的覺悟之後而作的決定說。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A03.062}+  * {ref>A03.063}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52。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450: 行 481:
凡夫怕火災、水災、戰爭會讓母子失散,而佛陀說老、病、死更該怕,縱然是母子也無法代對方受老、病、死。 凡夫怕火災、水災、戰爭會讓母子失散,而佛陀說老、病、死更該怕,縱然是母子也無法代對方受老、病、死。
-解決之道,在於精勤修行於八正道。+解決之道,在於精勤修行八正道。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地獄名號品第五〉:「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CBETA, T13, no. 412, p. 782, a29-b1) 或許可能承接自《雜阿含經》無母子畏的比喻。+《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地獄名號品第五〉:「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CBETA, T13, no. 412, p. 782, a29-b1) 和「無母子畏」的比喻類似。
=====(七五九)@@[0199c17]@@===== =====(七五九)@@[0199c17]@@=====
行 460: 行 491:
@[0199c1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c1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c1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一]-,無常、[[有為]]-[]-、[[心所緣生]]-[]-。何等為三?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0199c1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受,[[無常]][[有為]]-[]-、[[心所緣生]]-[]-。何等為三?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0199c20]@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不?」 @[0199c20]@諸比丘白佛:「世尊!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不?」
-@[0199c21]@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0199c21]@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受?」
@[0199c23]@佛告比丘:「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0199c23]@佛告比丘:「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行 475: 行 506:
====[註解]==== ====[註解]====
-[] 受:對境而產生之感受。+[] 有為: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 有為: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心所緣生:由心(識)的條件而生起。
-[] 心所緣生:心(識)對境因緣和合而產生的。+[] 不苦不樂受:不是苦、也不是樂的感受。又譯為「捨受」。
-[四] 不苦不樂受:不是苦、也不是樂的感受。又譯為「捨受」。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489: 行 519: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說的「斷此三受」,可與以下經典參照:+本經說的「斷此三受」,可與以下經文對照:
  *《雜阿含經》卷五第107經:「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CBETA, T02, no. 99, p. 33, b14-19)   *《雜阿含經》卷五第107經:「云何身苦患、心不苦患?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復如是。」(CBETA, T02, no. 99, p. 33, b14-19)
行 500: 行 530:
@[0199c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c2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99c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0199c28]@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三?謂老、病、死,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以世間有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說法教誡、教授。」
@[0200a06]@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不?」 @[0200a06]@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不?」
-@[0200a08]@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0200a08]@佛告比丘:「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0200a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0a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513: 行 543:
====[註解]==== ====[註解]====
-[] 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如果沒有老、病、死這三種不讓人喜、愛、念的事物,就不會有佛陀出現於世間。 +[] 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者,無有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如果沒有老、病、死這三種讓人不喜歡、不愛好、不思念的事物,就不會有佛陀出現於世間。
-[二]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14.04}+  * {ref>Za14.04}
  * {ref>A10.076}   * {ref>A10.076}
-  +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7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532: 行 561:
@[0200a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a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學]]-[]-及[[無學]]-[]-。諦聽,善思念之。何等為學?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為學。何等為無學?謂無學正見成就,無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無學。」+@[0200a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學]]-[]-及[[無學]]-[]-。諦聽,善思念之。何等為學?謂學正見成就,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為學。何等為無學?謂無學正見成就,無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成就,是名無學。」
@[0200a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0a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545: 行 574:
====[註解]==== ====[註解]====
-[] 學:即「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學:即「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 
 +[] 無學: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二] 無學: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557: 行 58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要放上完整的[[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內容列表]]。】 +學佛的成就上,是在學的階段還是畢業了,要看八正道的修習,是在學的階段還是畢業了。
=====(七六二)@@[0200a23]@@===== =====(七六二)@@[0200a23]@@=====
行 566: 行 594:
@[0200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聖漏盡]]-[]-。云何為聖漏盡?謂無學正見成就,乃至無學正定成就,是名聖漏盡。」+@[0200a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說[[聖漏盡]]-[]-。云何為聖漏盡?謂無學正見成就,乃至無學正定成就,是名聖漏盡。」
@[0200a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0a2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575: 行 603:
====[註解]==== ====[註解]====
-[] 聖漏盡:聖人的斷盡煩惱。+[] 聖漏盡:聖人的斷盡煩惱。
-[二]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10: 行 636: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45.1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634: 行 659: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S45.15}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修八正道時要「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知苦諦而依遠離、斷集諦而依無欲、證滅從依滅、修道即向於捨,也就是相應於四聖諦而修八正道。
 +
=====(七六五)@@[0200b11]@@===== =====(七六五)@@[0200b11]@@=====
行 644: 行 671:
@[0200b1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b1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b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比丘過去已修八聖道,未來當修八聖道。」[[乃至]]-[一]-……。 +@[0200b1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比丘過去已修八聖道,未來當修八聖道。……」乃至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0200b13]@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校勘]====
行 653: 行 678:
====[註解]==== ====[註解]====
-[一] 乃至:表示語句省略的意思。此指現在正在修八聖道。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69: 行 689:
@[0200b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b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b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正見清淨鮮白,無諸過患,離諸煩惱,[[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調伏]]-[]-,乃至正定亦如是說。若正見清淨鮮白,無諸過患,離諸煩惱,[[未起能起]]-[]-,乃至正定亦如是說。」+@[0200b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正見[[清淨鮮白]]-[]-,無諸過患,離諸煩惱,[[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調伏]]-[]-,乃至正定亦如是說。若正見清淨鮮白,無諸過患,離諸煩惱,[[未起能起]]-[]-,乃至正定亦如是說。」
@[0200b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0b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0b22]@如除佛所說-[1]-,除善逝所說[*],亦如上說。+@[0200b22]@如除佛所調-[1]-,除[[善逝]]所調[*],亦如上說。
====[校勘]==== ====[校勘]====
-[1]「說」,宋、元、明三本作「調」。[*] +[1]「調」,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調」。[*]
- +
====[註解]==== ====[註解]====
-[] 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調伏:除了佛所教導的調伏煩惱的修行方法之外,不升起其它的(見解)。+[] 清淨鮮白:無瑕無垢。
-[] 未起能起:為「未起能起,佛所調伏」的簡寫,佛所教導的調伏煩惱的修行方法,還沒有升起的,讓它升起。+[] 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調伏:除了佛所教導的以外,不生起其他的(見解)。
-[] +[] 未起能起:「未起能起,佛所調伏」的省略,指佛所教導的(見解),還沒有生起的則讓它生起。完整的句型可參見卷二十七第731經。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ref>S45.16}   * {ref>S45.16}
 +  * {ref>S45.17}
 +  * 參考 {ref>S45.14}
 +  * 參考 {ref>S45.15}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701: 行 722:
@[0200b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b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0b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聚者]]-[]-,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1]-、[[掉悔]]、疑蓋。說善法聚者,所謂八聖道,是名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善聚者,謂八聖道。何等為八?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0200b2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聚]]-[]-者,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所謂五蓋。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睡眠-[1]-、[[掉悔]]、疑蓋。說善法聚者,所謂八聖道,是名正說。所以者何?[[純一滿淨]]善聚者,謂八聖道。何等為八?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0200c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0c0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711: 行 732:
====[註解]==== ====[註解]====
-[] 不善聚者:不善的這一類聚。 +[] 不善聚:不善法的類聚;不善的一類。
- +
-[] 純一:完全。 +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e32.02} +  * 參考 {ref>Za24.07} 
-  * {ref>A05.052}+  * 參考 {ref>Za27.14} 
 +  * 參考 {ref>S47.05} 
 +  * 參考 {ref>Ze32.02} 
 +  * 參考 {ref>A05.052}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730: 行 750:
@[0200c03]@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0200c03]@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
-@[0200c04]@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乃至。佛告阿難:「[[純一滿淨具梵行者]]-[一]-,謂善知識。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故,令諸眾生修習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0200c04]@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乃至佛告阿難:「純一滿淨具梵行者,謂善知識。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故,令諸眾生修習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0200c09]@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0c09]@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校勘]====
- 
- 
====[註解]==== ====[註解]====
- 
-[一] 純一滿淨具梵行者:成就完全清淨修行的人。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15} +  * {ref>S45.02}  
-  * {ref>Ze44.10+  * 參考 {ref>Za27.15} 
-  * {ref>S45.02+  * 參考 {ref>Za46.17
-  * {ref>San017}+  * 參考 {ref>Ze44.10
 +  * 參考{ref>BZa04.03} 
 +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24n1451_038#0398b29|《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八]]。 
 +  * 藏傳 D300/Q966。 
 +  * 梵本 //Avadānaśatakā I.//, p.239。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和本經文句類似的經典的比較,可參見卷二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二六|第726經]]的「讀經拾得」。
-相當南傳經文是: +
- +
-大德!這是梵行的一半,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
- +
-阿難!不是這樣的,阿難!不是這樣的,阿難!這就是梵行的全部,即:善友誼、善同伴之誼、善同志之誼。+
=====(七六九)@@[0200c11]@@===== =====(七六九)@@[0200c11]@@=====
行 762: 行 777:
@[0200c11]@如是我聞: @[0200c11]@如是我聞:
-@[0200c11]@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0200c11]@一時,佛住-[1]-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0200c13]@時,有[[生聞]]-[2]--[3]--[]-婆羅門乘白馬車,眾多年少翼從,白馬、白車、白鞚-[4]-、白鞭,頭著白帽、白傘蓋,手執白拂,著白衣服、白[[瓔珞]],白香塗身,翼從皆白,出舍衛城,欲至林中教授讀誦。眾人見之咸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5]--[]-。」+@[0200c13]@時,有[[生聞]]-[2]--[3]--[]-婆羅門乘白馬車,眾多年少[[翼從]]-[]-,白馬、白車、白[[鞚]]-[4]--[]-、白鞭,頭著白帽、白[[傘蓋]]-[]-,手執白拂,著白衣服、白[[瓔珞]],白香塗身,翼從皆白,出舍衛城,欲至林中教授讀誦。眾人見之咸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5]--[]-。」
-@[0200c18]@時,尊者阿難見婆羅門眷屬、眾具一切皆白,見已,入城乞食。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眷屬、眾具一切皆白,眾人唱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云何?世尊!於正法、律-[6]-,為是[[世人乘]]-[]-?為是[[婆羅門乘]]-[三]-?」+@[0200c18]@時,尊者阿難見婆羅門眷屬、眾具一切皆白,見已,入城乞食。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眷屬、眾具一切皆白,眾人唱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云何?世尊!於正法、律-[6]-,為是[[世人乘]]-[]-?為是婆羅門乘?」
-@[0200c25]@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0200c25]@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0201a02]@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0201a02]@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信戒為法[[軛]]-[]-,  慚愧為長[[縻]]-[7]--[]-,\\ +「信戒為法軛,  慚愧為長[[縻]]-[7]--[]-,\\ 
- 正念善護持,  以為善[[御]]-[七]-者,\\+ 正念善護持,  以為善御者,\\
 捨三昧為[[轅]]-[]-,  智慧精進輪,\\  捨三昧為[[轅]]-[]-,  智慧精進輪,\\
- 無著忍辱[[鎧]]-[八]-,  安隱如法行,\\ + 無著忍辱鎧,  安隱如法行,\\ 
- 直進不退還,  永-[8]-之無憂處,\\ + 直進不退還,  示-[8]-之無憂處,\\ 
- 智士乘[[戰車]]-[九]-,  摧伏無智怨。」\\+ 智士乘戰車,  摧伏無智怨。」\\
====[校勘]==== ====[校勘]====
行 795: 行 810:
[7]「縻」,聖本作「養」。 [7]「縻」,聖本作「養」。
-[8]「永」,宋、元、明三本作「示」。+[8]「示」,大正藏原為「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示」。
====[註解]==== ====[註解]====
-[] 生聞: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 生聞: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
-[] 婆羅門乘:此處指最上等的運輸工具。 +[] 翼從:隨從。
-[] 世人乘:一般人世間的交通工具。 +[] 鞚:拴在馬脖子上,用以控制馬的皮帶或繩索。「鞚」讀作「控」。
-[] 婆羅門乘:此處指能將眾生由生死流轉的這一方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 +[] 傘蓋:傘狀的陳設,可遮陽、擋雨、擋灰塵、或作裝飾。
-[] 煩惱軍:如大軍壓境般的眾多煩惱。+[] 婆羅門乘:最高級的運輸工具。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梵乘」。
-[] 軛: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 世人乘:一般人的運輸工具。
-[] 縻:牽牛的繩子。+[] 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正法和戒律的運輸工具、天上的運輸工具、最高級的運輸工具、豪華的運輸工具。
-[] 御:此處指以正念來駕馭調伏。+[] 煩惱軍:如大軍壓境般的煩惱。 
 + 
 +[] 縻:牽引牛的繩子。讀音同「迷」。
[] 轅: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左右各一。 [] 轅: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左右各一。
- 
-[八] 鎧:護身鐵甲。 
- 
-[九] 戰車:此處指以信、戒、慚愧、正念、捨、三昧、智慧、精進、無著、忍辱所構成的戰車可摧毀煩惱軍。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828: 行 84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c.f. yifertw.blogspot.tw/2014/11/769.html+八正道是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能讓人到彼岸,因此本經說八正道是「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是最棒的運輸工具。
=====(七七〇)@@[0201a09]@@===== =====(七七〇)@@[0201a09]@@=====
行 836: 行 849:
@[0201a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1a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1a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離邪見,應斷邪見,[[若邪見不可斷者,我終不說應離、斷邪見]]-[]-。以邪見可斷故,我說比丘當離邪見。若不離邪見者,邪見當作[[非義不饒益苦]]-[]-,是故我說當離邪見。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0201a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離邪見,應斷邪見,[[若邪見不可斷者,我終不說應離、斷邪見]]-[]-。以邪見可斷故,我說比丘當離邪見。若不離邪見者,邪見當作[[非義不饒益苦]]-[]-,是故我說當離邪見。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0201a16]@「諸比丘!離邪見已,當修正見,[[若不得修正見者,我終不說修習正見]]-[三]-。以得修正見故,我說比丘應修正見。若不修正見者,當作非義不饒益苦,以不修正見,作非義不饒益苦故,是故我說當修正見,[[以義饒益]]-[]-,常得安樂。是故,比丘!當修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說。」+@[0201a16]@「諸比丘!離邪見已,當修正見,若不得修正見者,我終不說修習正見。以得修正見故,我說比丘應修正見。若不修正見者,當作非義不饒益苦,以不修正見,作非義不饒益苦故,是故我說當修正見,[[以義饒益]]-[]-,常得安樂。是故,比丘!當修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亦如是說。」
@[0201a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1a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847: 行 860:
====[註解]==== ====[註解]====
-[] 若邪見不可斷者,我終不說應離、斷邪見:如果邪見是無法斷的,世尊就不會告訴大家要斷邪見。 +[] 若邪見不可斷者,我終不說應離、斷邪見:如果邪見是無法斷的,我(佛陀)終究不會說應該要捨離、斷除邪見。
-[] 非義不饒益苦:對正見的培養沒有幫助,而得苦果。+[] 非義不饒益苦:對真義的獲得沒有幫助,而得苦果。
-[] 若不得修正見者,我終不說修習正見:如果正見是無法修習的,世尊就不會要大家去修習正見。  +[] 以義饒益:以真義帶來幫助。
- +
-[] 以義饒益:以培養正見。+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38} 
  * {ref>S45.21}   * {ref>S45.21}
-  * {ref>Tn0112}+  *[[https://suttacentral.net/en/arv7 | 梵本/藏傳《法勝義決定經》第7經]](//Arthaviniścaya// 7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875: 行 885:
@[0201b0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0201b0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希有諸人民]]-[一]-,  能度於彼岸,\\ +「希有諸人民,  能度於彼岸,\\ 
- 一切諸世間,  徘徊遊[[此岸]]-[二]-。\\+ 一切諸世間,  徘徊遊此岸。\\
 於此正法律,  能善隨順者,\\  於此正法律,  能善隨順者,\\
- [[斯等能度彼,  生死難度岸]]-[三]-。」\\+ 斯等能度彼,  生死難度岸。」\\
@[0201b09]@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0201b09]@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校勘]==== ====[校勘]====
- 
====[註解]==== ====[註解]====
- 
-[一] 希有諸人民:很少人。  
- 
-[二] 此岸:生死流轉。  
- 
-[三] 斯等能度彼,生死難度岸:隨順正法律的人,便能渡過很難超越的生死流轉而到達彼岸。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25} 
  * {ref>S45.34}   * {ref>S45.34}
  * {ref>A10.117}   * {ref>A10.117}
  * {ref>A10.118}   * {ref>A10.118}
-  * {ref>A10.169} +  * 參考 {ref>A10.169} 
-  * {ref>A10.170}+  * 參考 {ref>A10.17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906: 行 908:
=====(七七二~四)@@[0201b11]@@===== =====(七七二~四)@@[0201b11]@@=====
-@[0201b11]@如是,異比丘問-[1]-尊者阿難、問佛、問諸比丘,此三經亦如上說。+@[0201b11]@如是,[[異比丘]]問-[1]-尊者阿難、問佛、問諸比丘,此三經亦如上說。
====[校勘]==== ====[校勘]====
行 914: 行 916: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24} 
-  * {ref>S45.34} 
-  * {ref>A10.117} 
-  * {ref>A10.118} 
-  * {ref>A10.169} 
-  * {ref>A10.17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導讀:正思惟及親近善知識能增益八正道]=====+=====[導讀:正思惟及善知識能增益八正道]===== 
 + 
 +要行走在正道上,接下來的第775~777經教導我們在內心要有「正思惟」(如理作意),第778~781經則教導我們對外要親近「善知識」,並表示這兩者分別是在內及在外最能讓人增益八正道的方法。前一卷的第716、717經也有說過,內心的正思惟及對外親近善知識是最能增益七覺支的方法。
-要行走在正道上,《雜阿含經》第775~777經教導我們在內心要有「正思惟」(如理作意),第778~781經則教導我們對外要「親近善知識」,這二者分別是在內及在外最能讓人增益八正道的方法。+{{ :agama:decoration:directory-235562_640.png?320|}}
這和「四預流支」(四個證得初果的因素,參見卷三十第843經)也有所對應,四預流支是: 這和「四預流支」(四個證得初果的因素,參見卷三十第843經)也有所對應,四預流支是:
行 941: 行 934:
  -法次法向   -法次法向
-四預流支的第一個「親近善士」等同「親近善知識」,第三個「內正思惟」等同「正思惟」,第二個「聽聞正法」能導致正見,第四個「法次法向」即一步步地進修八正道。+四預流支的第一個「親近善士」即為「親近善知識」,第三個「內正思惟」等同「正思惟」,第二個「聽聞正法」能導致正見,第四個「法次法向」即一步步地進修八正道。
=====(七七五)@@[0201b13]@@===== =====(七七五)@@[0201b13]@@=====
行 949: 行 942:
@[0201b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1b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1b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如說不正思惟者]]-[二]-。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見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廣。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0201b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如說不正思惟者。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起邪見令起,已起重生令增廣。如是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0201b19]@「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不生,已生者令滅。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0201b19]@「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邪見令不生,已生者令滅。如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亦如是說。」
行 960: 行 953:
====[註解]==== ====[註解]====
-[] 內法:在內的一切事物。「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 內法:在內的一切事物。「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 +
-[二] 我不見一法能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如說不正思惟者:我沒見到有比起「不正思惟」還能讓還沒生起的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惡、不善法更加增長的。+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5} +  * 參考 {ref>S45.76} 
-  * {ref>Za28.27} +  * 參考 {ref>S45.83}
-  * {ref>Za28.28} +
-  * {ref>Za28.32} +
-  * {ref>Za28.33} +
-  * {ref>S45.76} +
-  * {ref>S45.8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有同學問:「正志又譯為正思惟,那為何此經中說『正思惟』會增益正見、『正志』……等八正道?怎麼會『正思惟』自己增益自己?」+  ***正思惟(如理作意)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 
 +經過生猛海鮮店時,有的人會起貪欲而走進去大快朵頤,但能如理作意的人,則可能對即將被活宰的眾生心生憐憫,或是憶念佛陀鼓勵不食不淨肉(見到為我而殺、聽聞為我而殺、懷疑是為我而殺),因此不起貪欲,不逞口腹之欲。 
 + 
 +遇到曾有過衝突的人時,有的人會記恨而起瞋心甚至口出惡言,但能如理作意的人,則可能客觀看待以往的衝突,認知到過去的衝突只是因緣生滅,因為所處的角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立場;縱使對方真的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也會對他愚癡造業受苦感到可憐,因此不會一味地憎恨對方,也不會挑釁對方。 
 + 
 +精進修行者的如理作意,則例如《雜阿含經》卷九第241經所述:「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今寧以熾然鐵槍以貫其目,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墮三惡趣,長夜受苦。我從今日當正思惟:「觀眼無常、有為、心緣生法,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有為、心緣生法。」』」(CBETA, T02, no. 99, p. 58, a29-b5) 
 + 
 +  ***八正道的「正志」(有時也譯為「正思惟」)和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又譯為「正思惟」、「如理作意」)是否相同?** 
 + 
 +八正道的「正志」(有時也譯為「正思惟」)和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又譯為「正思惟」、「如理作意」)兩者的梵文或巴利文原文不同,意義也不太相同。 
 + 
 +八正道的「正志」是正確的意向、意圖、動機,有「正志」而能帶動正確的行為。 
 + 
 +四預流支的「內正思惟」是遇到情境時正確地思惟、如理地思惟,有「內正思惟」而能在遇到事情時作出有智慧的反應。 
 + 
 + 
 +====[進階辨正]====
-思惟是一種意行(行陰),會造業(意業),正思惟能造善業而有善果,這善果就是增益八正道。+[[研討:四預流支的「正思惟」和八正道的「正思惟」的不同]]
=====(七七六)@@[0201b25]@@===== =====(七七六)@@[0201b25]@@=====
行 988: 行 991:
@[0201b2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退,如說不正思惟者。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不生,已生正見令退。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0201b2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退,如說不正思惟者。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不生,已生正見令退。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0201c02]@「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0201c02]@「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者。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0201c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1c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997: 行 1000: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5} +  * 參考 {ref>S45.76} 
-  * {ref>Za28.26} +  * 參考 {ref>S45.83}
-  * {ref>Za28.28} +
-  * {ref>Za28.32} +
-  * {ref>Za28.33} +
-  * {ref>S45.76} +
-  * {ref>S45.8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042: 行 1035: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5} +  * 參考 {ref>S45.76} 
-  * {ref>Za28.26} +  * 參考 {ref>S45.83}
-  * {ref>Za28.27} +
-  * {ref>Za28.32} +
-  * {ref>Za28.33} +
-  * {ref>S45.76} +
-  * {ref>S45.8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058: 行 1046:
@[0201c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1c2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1c3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諸比丘!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令生,已生邪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0201c3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生,已生惡不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諸比丘!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者,能令未生邪見令生,已生邪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0202a06]@「諸比丘!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諸比丘!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1]-,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生,已生者令滅。」 @[0202a06]@「諸比丘!外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惡不善法不生,已生惡不善法令滅,如說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諸比丘!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者-[1]-,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不生,已生者令滅。」
行 1071: 行 1059:
====[註解]==== ====[註解]====
-[] 外法:在外的一切事物。 +[] 外法:外境的諸法;在外的事物。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6} +  * 參考 {ref>S45.77} 
-  * {ref>Za28.30} +  * 參考 {ref>S45.84}
-  * {ref>Za28.31} +
-  * {ref>S45.77} +
-  * {ref>S45.8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107: 行 1091: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6} 
-  * {ref>Za28.29} 
-  * {ref>Za28.31} 
  * {ref>S45.77}   * {ref>S45.77}
  * {ref>S45.84}   * {ref>S45.84}
行 1142: 行 1123: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6} +  * 參考 {ref>S45.77} 
-  * {ref>Za28.29} +  * 參考 {ref>S45.84}
-  * {ref>Za28.30} +
-  * {ref>S45.77} +
-  * {ref>S45.8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181: 行 1159: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7.05} + 
-  * {ref>Za28.26} +  * 參考 {ref>S45.76} 
-  * {ref>Za28.27} +  * 參考 {ref>S45.83}
-  * {ref>Za28.28} +
-  * {ref>Za28.33} +
-  * {ref>S45.76} +
-  * {ref>S45.8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201: 行 1175:
@[0202c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2c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2c08]@如非法、是法,如是非律、正[[]]-[]-,非聖、是聖,不善法、善法,非習法、習法,非善哉法、善哉法,[[黑法]]-[]-、白法,非義、正義,卑法、勝法,有罪法、無罪法,應去法、不去法,[[一一經皆如上說]]-[]-+@[0202c08]@如非法、是法,如是非律、正律,非聖、是聖,不善法、善法,[[非習法]]-[]-、習法,[[非善哉法]]-[]-、善哉法,[[黑法]]、[[白法]],非義、[[正義]]-[]-,[[卑法]]、[[勝法]],[[有罪法]]-[]-、無罪法,[[應去法]]-[]-、不去法,一一經皆如上說。
====[校勘]==== ====[校勘]====
行 1208: 行 1182:
====[註解]==== ====[註解]====
-[] 律:法則。+[] 非習法:不應該修習或親近的法。
-[] 黑法:惡法。 +[] 非善哉法:讓人不稱讚的法。 
 + 
 +[] 正義:正確的義理。 
 + 
 +[] 有罪法:有罪過的法。 
 + 
 +[] 應去法:應當去除的法。
-[三] 一一經皆如上說:非律、非聖、不善法、非習法、非善哉法、黑法、非義、卑法、有罪法、應去法是指邪見……邪定等非法。正律、是聖、善法、習法、善哉法、白法、正義、勝法、無罪法、不去法是指正見……正定等是法。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  * {ref>A10.134}
 +  * {ref>A10.135}
 +  * {ref>A10.136}
 +  * {ref>A10.137}
 +  * {ref>A10.138}
 +  * {ref>A10.140}
 +  * {ref>A10.146}
 +  * {ref>A10.15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222: 行 1211:
@[0202c12]@如是我聞: @[0202c12]@如是我聞:
-@[0202c12]@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0202c12]@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0202c13]@有異婆羅門來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 @[0202c13]@有異婆羅門來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
行 1244: 行 1233:
@[0202c24]@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婆羅門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0202c24]@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婆羅門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0202c26]@如斷貪、恚、癡。如是調伏貪、恚、癡,及得涅槃,及[[厭離]]-[一]-,及[[不趣涅槃]]-[]-,及[[沙門義]]-[二]-,及婆羅門義,及解脫,及苦斷,及究竟苦邊,及[[正盡苦]]-[三]-,一一經皆如上說。+@[0202c26]@如斷貪、恚、癡。如是調伏貪、恚、癡,及得涅槃,及[[厭離]],及不趣涅槃,及[[沙門義]]-[]-,及婆羅門義,及解脫,及苦斷,及究竟苦邊,及正盡苦,一一經皆如上說。
====[校勘]==== ====[校勘]====
行 1251: 行 1240:
====[註解]==== ====[註解]====
-[] 厭離:對貪瞋癡生厭而捨離。(捨離於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 沙門義:修行的目標。
-[] 不趣涅槃:?? 
-[二] 沙門義:出家修行的目標。 
- 
-[三] 正盡苦:徹底地斷盡所有的苦。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273: 行 1258:
@[0203a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3a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3a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正見}--<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正志}--<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正語}--<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正業}--<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正命}--<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正方便}--<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正念}--<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十二]-。>--{正定}--<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1]-、三昧、一心。>-」+@[0203a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正見}--<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正志}--<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正語}--<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正業}--<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正命}--<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正方便}--<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正念}--<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正定}--<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1]-、三昧、一心]]-[]-。>-」
@[0203a17]@佛說此經已-[2]-,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3a17]@佛說此經已-[2]-,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282: 行 1267:
[2] 宋、元、明、聖四本無「已」字。 [2] 宋、元、明、聖四本無「已」字。
- 
====[註解]==== ====[註解]====
-[] 有施:布施是善的。+[] 有施:布施是善的。
-[] 有說:祝福他人是善的。+[] 有說:祝福是善的。
-[] 有齋:供養是善的。+[] 有齋:供養是善的。
-[] 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善惡的差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行為有善惡的差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有此世、有他世:有輪迴的現象。+[] 有此世、有他世:有輪迴的現象。
-[] 有父母:要孝順父母。+[] 有父母:要孝順父母。
-[] 有眾生生:有眾生輪迴受生(而非斷滅見)。+[] 有眾生生:有輪迴受生(而非斷滅見)。
-[] 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有阿羅漢證得涅槃。+[] 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有阿羅漢(調伏了貪欲、瞋恚、愚癡而)達成善的目標、依善而修行,在輪迴中親身體證達成涅槃。
-[] 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離於貪欲的意向、沒有瞋恚的意向、不害他人的意向。又譯為「無欲覺、無恚覺、不害覺」。+[] 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離於貪欲的意向、沒有瞋恚的意向、沒有加害別人的意向。又譯為「無欲覺、無恚覺、不害覺」。
[] 妄語:說謊。 [] 妄語:說謊。
-[] 兩舌:挑撥離間。+[] 兩舌:挑撥離間。
[] 惡口:罵人;口出惡言。 [] 惡口:罵人;口出惡言。
[] 綺語:花言巧語。 [] 綺語:花言巧語。
 +
 +[] 如法:依照正法。
[] 臥具: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 臥具: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十二] 念隨順,念不妄、不虛:念頭專注在當下,沒有妄想。+[] 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意願勤奮上進,努力地超越(惡),勤奮地成就(善),持續修行不退。 
 + 
 +[] 念、隨順念,不妄不虛:心念專注、心念緊隨著,沒有妄想、虛假。 
 + 
 +[] 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心安住不亂,穩定維持,寂靜安定、定、純一的心。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23} +  * {ref>S45.08}
-  * {ref>S45.21}+
  * {ref>Tn0112}   * {ref>Tn0112}
 +  * [[https://suttacentral.net/en/arv7 | 梵本/藏傳《法勝義決定經》第7經]](//Arthaviniścaya// 7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定義八正道如下:+  ***「八正道」的定義**
-^ 八正道 ^ 定義 ^ 解說 +本經詳細地定義了八正道,如下表所整理: 
-| 正見 | 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 | 正確的見解 |+ 
 +^ 八正道 ^ 定義 ^ 白話
 +| 正見 | 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 | 正確的見解(詳見下表) |
| 正志 | 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 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 正志 | 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 正確的意向;離於貪欲、瞋恚、加害的意向 |
| 正語 | 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 正語 | 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正確的言語;不說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 正業 | 離殺、盜、婬 | 正確的行為;不殺生、偷盜、(邪)淫 +| 正業 | 離殺、盜、婬 | 正確的行為;不殺生、偷盜、淫欲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 正當的謀生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 正當的謀生;以不違背佛法的方式取得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 正方便 | 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 正確的努力 +| 正方便 | 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 正確的努力;意願勤奮上進,努力地超越(惡),勤奮地成就(善),持續修行不退
-| 正念 | 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 正確的專注;清澈的覺知 +| 正念 | 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 心念專注、心念安住在當下,沒有妄想、虛假
-| 正定 | 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 正確的禪定 |+| 正定 | 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 心安住不亂,穩定維持,寂靜安定、心專注於一境(音譯)、心專注於一境(義譯) |
\\ \\
 +
 +本經中,「正見」的定義包含各種世間的善法,至於四聖諦等出世間的智慧當然也是正見,也有其他經典將四聖諦列舉於正見的定義中。
 +
 +「正方便」又譯為「正精進」,在本經中的定義,通於其他經中定義的「四正勤」,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
 +
 +「正念」在本經中的定義可說類似於「活在當下」,其餘經中則有定義為「四念處」。
 +
 +「正定」在本經中的定義是對於「定」的各種描繪,本卷第754經則定義為基於前七正道而生的禪定。
 +
 +  ***「正見」的定義**
本經定義「正見」的經文,可和《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的經文比對如下: 本經定義「正見」的經文,可和《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的經文比對如下:
-^ 《雜阿含經》經文 ^ 《中阿含經》經文 ^ 解說 |+^ 《雜阿含經》經文 ^ 《中阿含經》經文 ^ 白話 |
| 有施 | 有施 | 布施是善的 | | 有施 | 有施 | 布施是善的 |
-| 有說 | 有呪說 | 咒願(祝福他人)是善的 |+| 有說 | 有呪說 | 咒願(祝福)是善的 |
| 有齋 | 有齋 | 供養是善的 | | 有齋 | 有齋 | 供養是善的 |
-| 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 有善惡業報 | 有善業報、有惡業報 |+| 有善行、有惡行 | 有善惡業 | 有善行、有惡行 | 
 +| 有善惡行果報 | 有善惡業報 | 有善業報、有惡業報 |
| 有此世、有他世 | 有此世彼世 | 有輪迴 | | 有此世、有他世 | 有此世彼世 | 有輪迴 |
| 有父母 | 有父有母 | 有父母(要孝順) | | 有父母 | 有父有母 | 有父母(要孝順) |
行 1351: 行 1354:
\\ \\
-=====[導讀:「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進階辨正]====
-行於八正道,能夠去惡向善、離苦得樂、往生善趣。+  *[[研討:正定是否即四禪]]
-八正道結合四聖諦的思惟,則進一步為「出世間八正道」,能讓人證得涅槃。+=====[導讀:八正道在世間與出世間]=====
-因此也有將八正道區分為「世間八正道」及「出世間八正道」,兩者都很重要,而後者是佛教究竟的解脫道。+以八正道待人處世,能夠去惡向善、離苦得樂。 
 + 
 +行八正道時如果能相應於四聖諦、沒有貪瞋癡等煩惱,則能日漸解脫,證得涅槃。 
 + 
 +以下第785經即解說世間與出世間的八正道。
=====(七八五)@@[0203a19]@@===== =====(七八五)@@[0203a19]@@=====
行 1365: 行 1372:
@[0203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3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3a2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世間與出世間八正道}-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見}--<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見}--<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1]-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志}-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志}--<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0203a2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見}--<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見}--<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 >-,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0203b02]@「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1]-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志}-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 >-,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志}--<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 >-,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0203b11]@「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語}--<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語}--<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2]-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0203b11]@「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世間正語}--<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語}--<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2]-、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0203b22]@「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業}--<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業}--<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3]-,除邪命,念[*]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0203b22]@「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業}--<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業}--<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3]-,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0203c03]@「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4]-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命}--<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命}--<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0203c03]@「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4]-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命}--<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命}--<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0203c13]@「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5]-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6]-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方便}--<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0203c13]@「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5]-,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 >-,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6]-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方便}--<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0203c25]@「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7]-,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念}--<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8]-、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念}--<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0203c25]@「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7]-,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念}--<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8]-不虛]]-[]- >-,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念}--<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0204a05]@「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定}--<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定}--<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0204a05]@「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正定}--<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出世間正定}--<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0204a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4a1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385: 行 1394:
[1]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念」,宋、元、明三本作「貪」,聖本作「會」。*+[2]「貪」,大正藏原為「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貪」。聖本作「會」。*
[3] 聖本無「集、滅、道道思惟」六字。 [3] 聖本無「集、滅、道道思惟」六字。
行 1402: 行 1411:
====[註解]==== ====[註解]====
-[] 有取:有執取(執著)。+[] 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世間的、俗世的、有煩惱的、有執著的、導向好的往生處的。
-[] 出世間:超出世俗的;出離世間的。+[] 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賢聖的、出離世間的、沒有煩惱的、不執著的、徹底滅盡苦的、導向苦的盡頭的。 
 + 
 +[] 苦苦思惟:清楚地思惟苦。其中「苦苦」的重複,是用來表示清楚地瞭解苦。 
 + 
 +[] 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契合於滅除煩惱的思惟,而對事物揀擇、辨別、探究、覺察、聰慧、醒悟、觀察。案:這是指對事物起各種知見時沒有煩惱,而為出世間正見。 
 + 
 +[] 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離於貪欲的意向、沒有瞋恚的意向、沒有加害別人的意向。 
 + 
 +[] 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契合於滅除煩惱的思惟,而在心中辨別、自己判定、理解、算計、下定決心。案:這是指心中起各種意向時沒有煩惱,而為出世間正志。其中「分別、自決……立意」可說是一個人做出決策過程的各個階段。 
 + 
 +[] 不度時節,不越限防:不超過時間,不越過限制;在正確的時間、範圍(說適當的話)。 
 + 
 +[] 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意願勤奮上進,努力地超越(惡),勤奮地成就並穩固(善),內心勤奮上進維持不斷。 
 + 
 +[] 方便勤踊超出:努力且勤奮踊躍地超越(惡)。 
 + 
 +[] 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心念專注、心念緊隨著、心念謹慎、不忘失心念,沒有妄想、虛假。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ho189} 
  * {ref>M117}   * {ref>M117}
 +  * 參考 {ref>Zho189}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依本經所述,世間八正道及出世間八正道的定義,分別表列如下:+  *依本經所述,世間及出世間八正道的定義,表列如下:
^ 八正道 ^ 世間 ^ 出世間 ^ ^ 八正道 ^ 世間 ^ 出世間 ^
-| 正見 | 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 +| 正見 | 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
-| 正志 | 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 +| 正志 | 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
-| 正語 | 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四聖諦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 正語 | 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 四聖諦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 正業 | 離殺、盜、婬 | 四聖諦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 正業 | 離殺、盜、婬 | 四聖諦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
-| 正命 | 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 四聖諦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 | +| 正命 | 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 | 四聖諦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 | 
-| 正方便 | 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 四聖諦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 +| 正方便 | 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 | 四聖諦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
-| 正念 | 念隨順,念不妄、不虛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 +| 正念 | 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
-| 正定 | 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 正定 | 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 四聖諦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 |
\\ \\
 +簡言之,相應於四聖諦、沒有煩惱地行於八正道,即是出世間八正道,能證得涅槃。
-「出世間八正道」在相當南傳經文的定義,表列如下供對讀: +  *南傳《中部尼柯耶》〈不斷品2〉第117經大四十經、〈分別品4〉第141經諦分別經中對於世間及出世間八正道的定義,表列如下供對讀: 
-| 正見 | 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 + 
-| 正志 | 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思索、尋、意向、專注、細專注、心的導向、語行 +^ 八正道 ^ 世間(南傳《中部尼柯耶》) ^ 出世間(南傳《中部尼柯耶》) ^ 
-| 正語 | 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四種語惡行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見 | 有布施,有供養,有供物,有善作的、惡作的業之果與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而宣說此世、他世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慧、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道支
-| 正業 | 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三種身惡行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志 | 離欲的意向、無惡意的意向、無加害的意向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思索、尋、意向、專注、細專注、心的導向、語行
-| 正命 | 凡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邪命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語 | 戒絕妄語、戒絕離間語、戒絕粗惡語、戒絕雜穢語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四種語惡行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方便 | (南傳對應經文沒定義) +| 正業 | 戒絕殺生、戒絕未給予而取、戒絕邪淫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三種身惡行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念 | (南傳對應經文沒定義) +| 正命 | 捨斷邪命後,以正命營生 | 凡有聖心、無煩惱心、具足聖道、修習聖道者的邪命之遠離、棄離、迴避、戒絕
-| 正定 | (南傳對應經文沒定義) |+| 正方便 | 為了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之不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惡不善法之捨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為了未生起的善法之生起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為了已生起的善法之存續、不消失、增加、擴大、圓滿修習而生欲、努力、生起活力、盡心、勤奮 |
 +| 正念 | 住於在身上隨觀身,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住於在受上隨觀受,……(中略)住於在心上隨觀心,……(中略)住於在法上隨觀法,熱心、正知、有念,能調伏對於世間的貪婪、憂 |
 +| 正定 | 從離欲、離不善法後,進入後住於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的初禪;以尋與伺的平息,自信,一心,進入後住於無尋、無伺,定而生喜、樂的第二禪;以喜的褪去與住於平靜,有念、正知,以身體感受樂,進入後住於這聖弟子宣說:『他是平靜、具念、住於樂者』的第三禪;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念遍淨的第四禪 ||
\\ \\
 +  *打坐時的體悟,要試著帶入日常生活中。對於修行熟練的人,在平日以八正道待人處世時,能隨時觀照、不起貪瞋癡等煩惱,即是修習出世間八正道。
 +
 +
 +
 +====[進階辨正]====
 +
 +[[研討:南北傳出世間八正道的異同]]
 +
 +[[研討:《雜阿含經》第784、785經的標點]]
行 1472: 行 1509:
@[0204a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4a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4a2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一]-?謂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見惡故,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0204a23]@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謂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見惡故,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0204b01]@「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謂正見人若身業隨所見,若口業、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見正故-[1]-,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0204b01]@「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謂正見人若身業隨所見,若口業、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以見正故-[1]-,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行 1485: 行 1522:
====[註解]==== ====[註解]====
-[一] 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對於身業、口業、思想、欲望、志願、行為皆隨順邪見,因而引發邪志……邪定,最後導致不愛、不念、不可意的果報。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42} +  * 參考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171.htm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 第306經。]] 
-  * {ref>A10.104}+  * 參考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172.htm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 第307經。]] 
 +  * 參考 {ref>A10.10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506: 行 1539:
@[0204b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0204b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0204b11]@「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一]-?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1]-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如是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不愛、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者,謂邪見。邪見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0204b11]@「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1]-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如是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不愛、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者,謂邪見。邪見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0204b23]@「何等為[[向-[2]-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3]-、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如是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0204b23]@「何等為向-[2]-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3]-、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如是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0204c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4c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532: 行 1565:
====[註解]==== ====[註解]====
-[] 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意指邪見者種邪見苦種,灌溉以邪志……邪定等苦味,最後得到不愛、不念、不可意的苦果。 +[] 蒲桃:即「葡萄」。
-[] 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意指正見者以正志……正定等甜味灌溉種正見甜種子,最後得到可愛、可念、可意的甜果。  +[] 增長於世間:增加在世間的(憂悲苦惱、輪迴等)。
- +
-[] 增長於世間:在六趣中輪迴。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41}+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171.htm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 第306經。]] 
 +  *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172.htm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 第307經。]]
  * {ref>A10.104}   * {ref>A10.10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偈中說「正見增上者……終不墮惡趣」,似乎是與《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忉利天宮神通品1〉:「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CBETA, T13, no. 412, p. 778, b7) 有些相近的祝願偈語。這是祝福而不是打包票,限於「正見增上者」,初果聖者自然不墮惡趣。+本經偈中說「正見增上者……終不墮惡趣」,似乎是與《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一〈忉利天宮神通品1〉:「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CBETA, T13, no. 412, p. 778, b7) 有些相近的祝願偈語。這是祝福而不是打包票,限於「正見增上者」,不造三惡道業,甚至最終證得初果,自然不墮惡趣。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1559: 行 1591:
@[0204c15]@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 @[0204c15]@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
-@[0204c17]@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婆羅門!是名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0204c17]@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婆羅門!是名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0204c28]@佛說此經已,生聞-[1]-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0204c28]@佛說此經已,生聞-[1]-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行 1572: 行 1604:
====[註解]==== ====[註解]====
 +[] 巧便:靈巧;見機(行事)。
 +====[對應經典]====
-[三] 無漏:斷盡煩惱。 +  * 參考 {ref>Zho189} 
- + * 參考 {ref>M117}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596: 行 1629:
@[0205a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a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a0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及[[邪道]]-[一]-,有正及[[正道]]-[二]-。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人天涅槃為正,三惡道為邪}-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為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0205a0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及邪道,有正及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為正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0205a0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5a0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605: 行 1638:
====[註解]==== ====[註解]====
-[] 邪道:通往地獄、畜生、餓鬼等諸邪報的道路。 +====[對應經典]====
-[二] 正道:通往人、天、涅槃等諸正報的道路。  +  * 參考 {ref>S45.23}
- +
-[三]  +
- +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621: 行 1650:
{{ :agama:decoration:stop-634941_640.jpg?320|}} {{ :agama:decoration:stop-634941_640.jpg?320|}}
-  -殺生:殺人畜。+  -殺生:殺人、畜。
  -偷盜:偷竊。   -偷盜:偷竊。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
行 1635: 行 1664:
相反的則是十善: 相反的則是十善:
-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不殺生:不殺人、畜,悲念眾生。
  -不偷盜:不偷竊。   -不偷盜:不偷竊。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不邪淫: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
行 1648: 行 1677:
十善又稱為十善業跡、十善業道,行十善會感召天道或人道,甚至成為解脫的基礎。 十善又稱為十善業跡、十善業道,行十善會感召天道或人道,甚至成為解脫的基礎。
-十善或十惡中,前三個是屬於身業,接著的四個是屬於口業,最後三個是屬於意業。+十善或十惡中,前三個是屬於身業,接著的四個是屬於口業,最後三個是屬於意業。身、口、意三業清淨,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七九一)@@[0205a10]@@===== =====(七九一)@@[0205a10]@@=====
行 1672: 行 1702:
綜合本經所說,以及《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所說的八正道次第關係(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等等,前者生後者),可知在修行四念處(正念)及禪定(正定)前,應具備有十善業道。這也呼應卷二十四第624等經所強調修行四念處前要先持戒,修四念處才能有所成就。 綜合本經所說,以及《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所說的八正道次第關係(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等等,前者生後者),可知在修行四念處(正念)及禪定(正定)前,應具備有十善業道。這也呼應卷二十四第624等經所強調修行四念處前要先持戒,修四念處才能有所成就。
 +
 +「八正道」、「十善業」等名詞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圖所示,可見八正道含攝五戒、十善,涵蓋身口意三業:
 +
 +
 +{{:agama:卷28第792經拾得_十善.jpg?700|}}
=====(七九二)@@[0205a19]@@===== =====(七九二)@@[0205a19]@@=====
行 1679: 行 1714:
@[0205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a2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惡趣道]]-[]-?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餘如上說。+@[0205a2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惡趣道]]-[]-?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身血]]-[]- ……」餘如上說。
@[0205a2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5a2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688: 行 1723:
====[註解]==== ====[註解]====
-[] 惡趣道:通往地獄、畜生、餓鬼等諸惡趣的道路。 +[] 惡趣道:通往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的道路。
-[] +[] 破僧:離間、破壞和諧的僧團,是五逆罪之一。又譯為「破和合僧」。
-[] +[] 惡心出佛身血:惡意攻擊佛,讓佛流血,是五逆罪之一。又作「出佛身血」。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706: 行 1741:
@[0205a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a2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a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順流道]]-[]-,有[[逆流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順流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逆流道?謂正見,乃至正定。」+@[0205a2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順流道]]-[]-,有[[逆流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順流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逆流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0205a2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5a2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717: 行 1752:
====[註解]==== ====[註解]====
-[] 順流道:流轉於生死的道路。+[] 順流道:流轉於生死的道路。 
 + 
 +[] 逆流道:脫離生死流轉的道路。
-[二] 逆流道:脫離生死流轉的道路。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733: 行 1768:
@[0205b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b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b0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及[[沙門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什麼是沙門、沙門法}-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門。」+@[0205b0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及[[沙門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什麼是沙門、沙門法}-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門。」
@[0205b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5b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743: 行 1778:
====[註解]==== ====[註解]====
-[] 沙門:出家的修行人。此經中特指出家修行並成就八聖道的人。 +[] 沙門:修行人。古代印度原泛指傳統婆羅門教以外的出家修行者,在佛教中指修行人,本經中特指成就八正道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二] 沙門法:沙門修行的方法,即八聖道。 +[] 沙門法:修行的方法,即八正道。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52} +  * 參考 {ref>Za29.02} 
-  * {ref>Za29.02} +  * 參考 {ref>S45.36}
-  * {ref>S45.3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763: 行 1795:
@[0205b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b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b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義。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沙門義。」+@[0205b10]@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義]]。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沙門義。」
@[0205b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5b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772: 行 1804:
====[註解]==== ====[註解]====
-[一]  
- 
-[二]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8.51} 
-  * {ref>Za29.02} 
  * {ref>S45.36}   * {ref>S45.36}
 +  * 參考 {ref>Za29.02}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792: 行 1818:
@[0205b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b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05b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1]-、斯陀含果-[2]-、阿那含果-[3]-、阿羅漢果-[4]-。」+@[0205b16]@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1]-、斯陀含果-[2]-、阿那含果-[3]-、阿羅漢果-[4]-。」
@[0205b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205b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811: 行 1837:
====[註解]==== ====[註解]====
-[一] 沙門果:修行沙門法的果報,即須陀洹果(初果)、斯陀含果(二果)、阿那含果(三果)、阿羅漢果(四果)。  +[] 沙門果:修行的成果,即初果至四果。又稱為「四沙門果」。
- +
-[二]  +
- +
-[三]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Za29.01} 
-  * {ref>Za29.03} 
  * {ref>S45.35}   * {ref>S45.35}
 +  * 參考 {ref>Za29.01}
 +  * 參考 {ref>Za29.0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1528994664.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6/15 00:4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1.309223890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