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stsai@Lion (嬰愚), 信區: BudaHelp
標題 晝夜六時、晝夜四時?
時間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Tue Oct 16 17:14:19 2001)

佛經裏一天是分成八時的,白天四時,晚上四時。也叫做晝夜四時,如果是指人的努力修行的“時間”則指白天三時晚上三時,合稱晝夜六時,要扣掉睡覺的二時。

白天雖有四時,但是一早要刷牙洗臉吃早點,所以能用的時間就只有三時。晚上四時本來有二時要睡覺,但是努力修行的人會減少睡覺時間,因此通常只睡一時(三小時左右),此加彼減,一共就是晝夜六時。

中土計時以一日十二時辰為計,由半夜十一時起,為子時,依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這是中土的計時法,此因此對照十二時和八時的說法佛經上的一時就是三個小時。

唐譯經時也有用十二時辰來解說八時。如《華嚴經》:

仁者當知。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於晝與夕。各四時。異一一時。中又分四分。通計日夜三十二分。以水漏中。定知時分。晝四時者。
自雞鳴後。乃至辰前。為第一時。
辰初分後。至午分初。為第二時。 午中分後。乃至申前。為第三時。 申初分後。至日沒前。為第四時。

由上可知,白天夜晚各四時,但是佛經裏的“大分”常用“初中後”三段來分,所以並沒有很嚴格的定義,綜合佛經裏常用的說法,四時常用三“期”作分隔,其中“中期”的時間比較長,算是主要的活動期。分法歸納如下:

  • 【第一時--晨朝、平旦】“自雞鳴後。乃至辰前”,雞鳴約五點,辰時是上午七時。
  • 【第二時--日中】“辰初分後。至午分初。為第二時”,七點後到十一點間。
  • 【第三時--日中(2)】“午中分後。乃至申前。為第三時。”,午中是十二點,申時為下午三點。 (中午的11點到12點間是休息時間,所以說“午中後”)
  • 【第四時--晡時、日入、黃昏】“申初分後。至日沒前。為第四時”也就是下午三點到五、六點間。

夜四時依此而推。日沒約六點,到雞鳴之間,也分四時。夜四時大致上分為:

  • 【第一時--初夜、人定】太陽下山到人們上床之前。大約下午六點到十點間。
  • 【第二時--中夜(夜半)】大約九點到十二點。人們主要睡覺的時間,世尊說,行者不管睡不睡,這一個時段是必需要躺下來閉上眼睛的(可以閉眼但不睡)主要是強迫肉身休息。有時這一時段的後半也叫夜半。
  • 【第三時--後夜】大約十二點到三點。這一個時段也叫中夜後,可睡可不睡,不睡的人就是“用功”的啦。
  • 【第四時--後夜】三點後的後夜便是啟明星(金星)出現的時候了佛經裏用以表示天就要亮了。大多數的行者這應該都起床了。這一時段是行者很重要的時段,因諸天和人間往來、行者開悟、菩薩觀察眾生..都在這一個時段裏。

人定時一般人仍點著燈活動,如下:

周匝四十里。如日之明。王意欲試珠明。人定已後。
陰冥如漆。以珠繫著金竿頭。夜出城。
(人定後試看夜光珠能否發亮)

波斯匿王敕臣作限。自今以去。
夜不得燃火及於燈燭。其有犯者罰金千兩。
爾時須達得道在家晝夜坐禪。初入定(應為人定)
時燃燈坐禪
(人定後點燈打坐)

夜半休息。雞鳴復燃燈坐禪。伺捕得之。
(夜半休息)
捉燈白王。當輸罰負。

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初夜時。經行.坐禪。
除去陰障。以淨其身。於中夜時。房外洗足。
入於室中。右脅而臥。屈膝累足。
係念明想。作起覺想。於後夜時。徐覺徐起。經行.
坐禪。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後夜精勤修集
(上面這段也是說中夜休息,後夜再起床努力修)
是名三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初 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人類的修行是晝夜六時,因為人要睡眠,但是諸佛菩薩可以不用睡,如《瓔珞經》:

復次族姓子。諸佛世尊恒所行法。日夜四時觀察眾生。彈指之頃周遍十方恒沙剎土。周而復始不著三界。是謂菩薩修行第四難得之法。

由上可知佛和菩薩是可以“日夜四時”不睡覺的。

但有的時候修行儀軌上日夜四時指的是作課時間,而不是指一整天,如下:

依上日時以為常則若求出離無上菩提修瑜 伽者。晝夜四時。
後夜日中黃昏中夜。運心供養最為上勝。
(四時指後夜、日中、黃昏、中夜,這顯然早上吃飯雜務時間和洗澡睡覺時間扣除)

又法咒安悉香一千八十遍。
晝夜四時,三時亦得,滿七日。
(三時也可以)
一切諸神王四大天王諸鬼王等生大歡喜

若有眾生遇此教  晝夜四時精進修
現世證得歡喜地  後十六生成正覺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

以下這段就不同了,這大概是“卯起來修”吧?如下:

比丘我今告汝若有眾生欲為自身及其眷屬。
乃至聚落迨於國界。禳殄災沴增益福祥。
先於三寶深生信重。然備名華珍果燒香塗香。
種種供具而為供養。當須志心於一七日不食。
日四時夜四時
勇猛專注持誦最上意陀羅尼而彼災難必獲殄
滅。一切福祥而能增益。

這是卯起精進修七天的方式“日四時夜四時”真正架恐怖。有志為國消災的同學們可以試試。:P


David Chiou:

《長阿含經》卷18〈2 鬱單曰品〉: 「其土中夜後夜,阿耨達龍王數數隨時起清淨雲,周遍世界而降甘雨,如搆牛頃,以八味水潤澤普洽。水不留停,地無泥淖,猶如鬘師以水灑華,使不萎枯,潤澤鮮明。時,彼土於中夜後無有雲翳,空中清明,海出凉風,清淨柔和,微吹人身,舉體快樂。」(CBETA, T01, no. 1, p. 119, a2-8)

以上《長阿含經》的這則記載是講北俱盧洲(不是地球)這個人間淨土的情況,每天半夜有二階段降雨調溫,「中夜」時起雲下雨,「中夜後」雲散風輕、不下雨了,「後夜」時再起雲下雨,而不是整夜連著下雨,也就不會造成土壤含水量過高而土石鬆動。

以後科技可隨意控制天氣後,也可採用這種二階段自動降溫的方法 :D


David Chiou:

以前 Ab Tsai 曾分析過佛經中通常是將一日區分為晝四時、夜四時,雖然印度有一日八時和一日六時的兩種計時方式。

因此經中說修行人「晝夜六時」修行,不是要修行人不睡覺,而是只睡六小時,這樣也是合理的要求。

今天細讀講給孤獨長者見佛因緣的那經,見到更明確的證據,顯示在《雜阿含經》中的確是採用一日八時的計算。

《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592經:「行向城門,至城門下,夜始【二更】,城門未開,王家常法,待遠使命來往,至【初夜】盡,城門乃閉,【中夜】已盡,輒復開門,欲令行人早得往來。」(CBETA, T02, no. 99, p. 157, c14-17)

二更是晚上九點至十一點。

如果將一夜分為三時,那麼「至初夜盡,城門乃閉,中夜已盡,輒復開門」會完全和「夜始二更,城門未開」對不起來。像莊居士的辭典中是採夜三時的看法,因此在「二更」的註解就表示有矛盾。

如果將一夜分為四時,就完全沒問題了:

「至城門下,夜始二更,城門未開」是指給孤獨長者到城門下,這時是二更(晚上九點至十一點),城門還沒開。

「王家常法,待遠使命來往,至初夜盡,城門乃閉,中夜已盡,輒復開門,欲令行人早得往來」是說初夜末關城門,中夜末開城門,也就是說一整天只有這段期間城門是關的。

以一夜四時的計算:

  • 初夜末是八點多快九點,關城門;
  • 中夜末是十一點多快十二點,開城門。

二更的確是在這個時間區段中。

可見最少在《雜阿含經》、《長阿含經》中,是採用一夜分為四時的計時方式。


David Chiou:

以下是由 Melon 根據《雜阿含經》卷三十八、三十九「比丘相應」內容整理出佛陀與弟子們的日常作息表,修改而成,可讓大家參考佛陀及弟子在行、住、坐、臥上是怎麼運用時間來用功。

古印度有一天八時或六時的兩種時間系統,下表是依一天八時的系統大致的時間作參考用。其中假設八時的時間是等分的(皆為三小時),然而實際上古代不見得有這麼嚴謹的等分時間,像「晨朝」的時間記載中就不太相同,或許也受日出的早晚變化而影響,除了「晨朝」外的時間則大致符合大正藏中的記載:

佛陀日常生活作息表
時間 作息 加註
06:00 ~ 08:59﹝晨朝﹞ 著衣,持鉢,乞食 乞食後有時間則坐禪,或有弟子發問,佛陀也會開示。
09:00 ~ 11:59﹝日中﹞ 用餐,返回住處,洗鉢,衣鉢放好,洗腳洗好。
12:00 ~ 14:59﹝日中(2)﹞ 入室坐禪,或入林坐禪 或有弟子發問,佛陀也會開示。
15:00 ~ 17:59﹝晡時﹞ 結束禪坐,起坐到大眾集會的地方,開示說法或解答問題。
18:00 ~ 20:59﹝初夜﹞ 禪坐或經行 經行多在戶外,故經行完,「洗足入室」。
21:00 ~ 23:59﹝中夜﹞ 就寢休息,右脅而臥。
00:00 ~ 02:59﹝中夜後﹞ 休息。 特別精進的則起床用功。
03:00 ~ 05:59﹝後夜﹞ 禪坐或經行。



Alice Chou:

如果中夜是「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約九點至十二點。」經文又寫「中夜已盡,輒復開門」,表示十二點開城門,感覺不合理...@@”


David Chiou:

因為這是大城,所以城門一晚只關閉約三個小時。

經中說原因是「待遠使命來往」、「欲令行人早得往來」。古代沒有電燈,人們睡得早、起得早,尤其要遠行或半夜抵達大城的情況很常見,和現在我們還在打字的狀況不一樣 :-)


Alice Chou:

「欲令行人早得往來」,半夜十二點算早起的話,也真得太早了


David Chiou:

沒辦法,作守門人很辛苦,7/11 一天開二十四小時更辛苦啊 :P

這邊不管是用一夜三時或一夜四時的解法,都是只有半夜那幾小時關城門,遠早於一般人起床的時間。

在時空來看,佛世時是約二千六百年前,地點在熱帶地區的印度,融入這個時空,對於理解當時的一些習慣或許會有些幫助。

二千多年前的燈燭照明沒有後世方便,窮人家也沒有錢每天燃燈,因此大多是日出(約6am)而作、日落(約6pm)而息。

熱帶地區的白天很熱,在大熱天趕路會一直流汗,到了晚上可能虛脫了。因此要長途跋涉趕時間的話,會偏向提早起床趕路,這樣在太陽起來前先在蔭涼的天氣下趕幾個小時的路,比較不累,黃昏時就找個地方歇腳就寢;相反地,如果是日出而起後才趕路,曬了一整天、流了一整天汗,晚上繼續趕路的話身體較為虛脫而光線又暗,較為危險。

再者,古印度往返城市間,常須要經過荒郊野外,很危險的地方。通常在大城的附近比較安全,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會特別早出發,這樣子在天亮前還是走在大城市附近,比較不危險的地方,然後整個白天有日光可以在蠻荒之地趕路,等到日落時已經走了很長的距離了。

所以我們如果是當時的趕路人,要走18小時的路程到鄰近城市,其中12小時當然利用白天(6am-6pm)較為安全,剩下的6小時就利用凌晨前的時光。在前一天提早在日落 (6pm) 時即就寢,睡了六小時到了半夜 (12am) 起床開始趕路,是一種合理的趕路規劃 :-)

當然,這種開門、關門的時間,應該是老闆說了算,看那城的城主或國王的想法,所以不見得有標準,這裡提的只是根據這段《雜阿含經》經文來看對於王舍城當時開關城門的時間的一種解釋。

後世人們作息的時間越來越晚,還可以夜夜笙歌,開關城門的時間和佛世相較就會有不小的差異了。

 
agama/什麼是_晝四時_夜四時.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519451141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