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 2018/07/13 23:47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 2022/03/27 15:48 目前版本
行 6: 行 6:
=====導讀===== =====導讀=====
-=====(一二六)大品-[5]-行欲經第十-[6]-(第三念誦)=====+=====(一二六)中阿含-[1]-大品行欲經第十(第三念誦)-[2]-=====
@[0615a09]@我聞如是: @[0615a09]@我聞如是:
行 12: 行 12:
@[0615a0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5a0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5a10]@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為有幾人[[行欲]]-[]-?」+@[0615a10]@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為有幾人[[行欲]]-[]-?」
-@[0615a12]@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十人行欲。云何為十?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0615a12]@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十人行欲。云何為十?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0615a25]@「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0615a25]@「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0615b09]@「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行人也。 @[0615b09]@「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而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如是有一行欲行人也。
-@[0615b17]@「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染著縛繳,繳已染著,不見災患,不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0615b17]@「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染著縛[[繳]]-[]-,繳已染著,不見災患,不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復次,居士!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能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如是有一行欲人也。
@[0615b29]@「居士!若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下也。居士!若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上也。 @[0615b29]@「居士!若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彼非法無道求財物已,不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不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下也。居士!若有一行欲人,法非法求索財物,彼法非法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上也。
-@[0615c09]@「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7]-最妙也。如是,居士!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0615c09]@「居士!若有一行欲人,如法以道求索財物,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亦供養沙門、梵志,令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知出要而用者,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精-[3]-妙也。如是,居士!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
@[0615c20]@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0615c20]@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非法求財,  及法非法求,+「若非法求財,  及法非法求,\\
 不供不自用,  亦不施為福,\\  不供不自用,  亦不施為福,\\
 二俱皆有惡,  於行欲最下。\\  二俱皆有惡,  於行欲最下。\\
 若如法求財,  自身懃所得,\\  若如法求財,  自身懃所得,\\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為福,\\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為福,\\
- 二俱皆有德,  於行-[8]-欲最上。\\ + 二俱皆有德,  於行欲最上-[4]-\\ 
- 若得出-[9]-要慧,  行欲住在家,\\+ 若得出要-[5]-慧,  行欲住在家,\\
 見災患知足,  節儉用財物,\\  見災患知足,  節儉用財物,\\
 彼得出欲慧,  於行欲最上。」\\  彼得出欲慧,  於行欲最上。」\\
行 40: 行 40:
@[0616a02]@佛說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6a02]@佛說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6a04]@-[1]-行欲經第十竟-[2]-(千二百五十三字)+@[0616a04]@行欲經第十竟-[6]-(千二百五十三字)-[7]-
====[校勘]==== ====[校勘]====
-[5] ~A. X. 91. Kāmabhogī.,[No. 65] +[1]「中阿含」,大正藏原無此三字,今依據前後經補上。
-    ????+
 +[2] 「第三念誦」,明本無此四字,宋、元二本置於「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之後。
-[6] 〔第三念誦〕-【明】,(第三念誦)在卷題下【宋】【元】 +[3] 「精」,大正藏原為「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精」。
-    ????+
 +[4] 「欲最上」,宋本作「最上欲」。
-[7] 最=精【宋】【元】【明】 +[5] 「要」,元、明二本作「惡」。
-    「最」,宋、元、明三本作「精」。 +
-    「精」,大正藏原為「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精」。+
 +[6] 明本無「行欲經第十竟」六字。
-[8] 欲最上=最上欲【宋】 +[7] 宋、元、明三本無「千二百五十三字」七字。
-    「欲最上」,宋本作「最上欲」。 +
-    「最上欲」,大正藏原為「欲最上」,今依據宋本改作「最上欲」。+
-[9] 要=惡【元】【明】 
-    「要」,元、明二本作「惡」。 
-    「惡」,大正藏原為「要」,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惡」。 
 +====[註解]====
-[1] 〔行…竟〕-【明】 +[] 行欲:享受感官快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受用諸欲者」。
-    明本無「行…竟」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行…竟」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作使:僕役。
-[2] 〔千…字〕-【宋】【元】【明】 +[] 法非法求索財物:有時如法、有時不如法地賺錢。
-    宋、元、明三本無「千…字」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千…字」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繳:纏繞。
 +[] 出要:出離;離欲。
-====[註解]==== 
- 
-[一] 行欲:南傳相當的經典作「受用諸欲者」,指享受感官快樂的人。 
- 
-[二] 繳:纏繞。 
-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91: 行 78:
 +可參考節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2090828921090933/
=====[導讀:四向四果]===== =====[導讀:四向四果]=====
-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又稱為四雙或八輩。
-^ 階段 ^ 名稱 | +在以下第127經中,這四向四果則稱為: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 
-| 趣向於初果 | 須陀洹向,又分「隨信(心修)行」、「隨法(智修)行」。 | + 
-| 證初果 | 須陀洹果,又稱為「七有」。 | +果位越高,剩餘輪迴的束縛越少,例如:
-| 趣向於二果 | 斯陀含向,其中進度快的另拆出為「家家」。 | +
-| 證二果 | 斯陀含果。 | +
-| 趣向於三果 | 阿那含向,其中進度快的另拆出為「一種」。 | +
-| 證三果 | 阿那含果。 | +
-| 趣向於四果 | 阿羅漢向,其中往生色界天者依證涅槃的快慢而分「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又稱「五種不還」。 | +
-| 證四果 | 阿羅漢果。 | +
-\\ +
-又稱為四雙或八輩。果位越高,剩餘輪迴的束縛越少:+
 +|< 100% 440px - >|
^ 階位 ^ 輪迴的束縛 ^ ^ 階位 ^ 輪迴的束縛 ^
-| 須陀洹向(隨信行、隨法行) | 不墮惡道。 | +| 須陀洹向,包括「(隨)信行」、「(隨)法行」 | 不墮惡道。
-| 須陀洹果 |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七次後就能涅槃。 + 
-| 斯陀含向中的「家家」 | 只須天界及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 100% 440px - >
-| 斯陀含果 | 最多於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後就能涅槃。 +| 須陀洹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七次就能涅槃。
-| 阿那含向中的「一種」 | 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 須陀洹果中進度快的又名「家家」 | 天界與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 | 
 + 
 +|< 100% 440px - >
 +| 斯陀含果 | 天界與人間往返最多一次就能涅槃。
 +| 斯陀含果中進度快的又名「一種」 | 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
 + 
 +|< 100% 440px - >|
| 阿那含果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 | 不再生於欲界。例如下一生生於色界或無色界的天界,並在天界證得涅槃。 |
-| 阿羅漢向中的「上流色究竟」 | 先往生於色界的初禪天(色界天中較低層次的),漸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層次的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 +| 阿那含果中的「上流色究竟」 | 先往生於色界的初禪天(色界天中較低層次的),漸次往生到色界最高層次的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
-| 阿羅漢向中的「無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沒有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阿那含果中的「無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阿羅漢向中的「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中的「行般涅槃」 | 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 | 
-| 阿羅漢向中的「生般涅槃」 | 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 | +| 阿那含果中的「生般涅槃」 | 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 | 
-| 阿羅漢向中的「中般涅槃」 | 往生天界的中陰身階段即證得涅槃。 |+| 阿那含果中的「中般涅槃」 | 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 | 
 + 
 +|< 100% 440px - >|
| 阿羅漢果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 阿羅漢果 | 證得涅槃、解脫輪迴。 |
\\ \\
 +其中,須陀洹向區分為「(隨)信行」、「(隨)法行」這兩種修行人,前者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後者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阿那含果往生色界天者,依證涅槃的速度,由快到慢分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這五種。
 +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此外,經中也有以入門的性向、是否得所有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是否斷盡煩惱,來描述初果以上的聖者:
【以下待考慮本經的九無學而拓展】 【以下待考慮本經的九無學而拓展】
-^ ^ 入門的性向 ^ 圓滿八解脫 ^ 斷盡煩惱 ^ 和四果的關係 ^ +^ 階位 ^ 入門的性向 ^ 圓滿八解脫 ^ 斷盡煩惱 ^ 和四果的關係 ^ 
-| 信解脫 | 由「隨信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信解脫 | 由「(隨)信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見到 | 由「隨法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見到 | 由「(隨)法行」入門 | X | X | 初果以上、未滿四果 |
| 身證 | (不區分) | 〇 | X | 三果以上、未滿四果 | | 身證 | (不區分) | 〇 | X | 三果以上、未滿四果 |
| 慧解脫 | (不區分) | X | 〇 | 四果 | | 慧解脫 | (不區分) | X | 〇 | 四果 |
行 134: 行 125:
-=====(一二七)-[3]-中阿含大品-[4]-福田經第十一-[5]-(第三念誦)=====+=====(一二七)中阿含-[1]-大品福田經第十一(第三念誦)-[2]-=====
@[0616a07]@我聞如是: @[0616a07]@我聞如是:
行 140: 行 131:
@[0616a07]@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6a07]@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6a08]@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為有幾-[6]-福田人?」+@[0616a08]@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為有幾福田人-[3]-?」
-@[0616a10]@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云何為二?一者-[7]-[[學人]],二者[[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8]-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居士!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0616a10]@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云何為二?一者[[學人]]-[4]--[]-,二者[[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脫]]-[5]--[]-、[[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居士!云何九無學人?思法、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0616a19]@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0616a19]@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世中學無學,  可尊可奉敬,+「世中學無學,  可尊可奉敬,\\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復然,\\  彼能正其身,  口意亦復然,\\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居士是良田,  施彼得大福。」\\
行 152: 行 143:
@[0616a24]@佛說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6a24]@佛說如是。給孤獨居士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6a26]@-[9]-福田經第十一竟-[10]-(二百六十七字)+@[0616a26]@福田經第十一竟-[6]-(二百六十七字)-[7]-
====[校勘]==== ====[校勘]====
-[3] 〔中阿含〕-【明】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4] ~A. II. 4. 4.,[No. 99(992)] +[3] 「福田人」,巴利本作 Dakkhineyya。
-    ????+
 +[4] 「學人」,巴利本作 Sekkha。
-[5] 〔第三念誦〕-【明】 +[5] 元、明二本無「脫」字。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6]  明本無「福田經第十一竟」七字。
-[6] [>福田人]~Dakkhineyya. +[7] 宋、元、明三本無「二百六十七字」六字。
-    ???+
-[7] [>學人]~Sekkha. 
-    ??? 
 +====[註解]====
-[8] 〔脫〕-【元】【明】 +[]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    元、明二本無「脫」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脫」字,今依據元、明二本刪去。+
 +[] 無學人:阿羅漢已無惑可斷、畢業了,因此稱為「無學」。
-[9] 〔福…竟〕-【明】 +[] 信行: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隨信行」。
-    明本無「福…竟」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福…竟」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法行: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又譯為「隨法行」。
-[10] 〔二…字〕-【宋】【元】【明】 +[] 信解脫: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修行而證果、趣向「解脫」,所以名為「信解脫」。
-    宋、元、明三本無「二…字」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字」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見到:由「隨法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因為先前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見到」真理而證果,所以名為「見到」。另譯為「見至」。
 +[] 身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但還沒斷盡煩惱者,已曾親「身」入滅盡定(八解脫之一)而「證」得近似涅槃的寂滅,因此名為「身證」。
-====[註解]====+[] 家家:「須陀洹果」的聖人中,只須天界及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因為從人間的「家」生於天界的「家」、又從天界的「家」生於人間的「家」沒幾次就能涅槃,所以名為「家家」。
-[] 信行:隨著對佛法的清淨信心而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 一種:「斯陀含果」的聖人中,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種子,因此名為「一種」。又譯為「一種子道」。
-[] 法行:隨著修證佛法而生的智慧修行,是「須陀洹向」的階段。+[]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 信解脫:由「隨信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 生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 見到:由「隨法行」修行,證得初果但尚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中,不具有完整「八解脫」定力,也還沒斷盡煩惱者。另譯為「見至」。+[] 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行般涅槃」。又譯為「有行般涅槃」。
-[] 身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具有完整「八解脫」(捨去對色與無色的貪欲的八種禪定)定力,但還沒斷盡煩惱者,已曾親身入滅盡定(八解脫之一)而證得近似涅槃的寂滅,因此名為「身證」。+[] 無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 家家:「斯陀含向」的聖人中,只須天界及人間總共不到七生(也就是須陀洹在天界與人間最多各出生七次的一半)就能涅槃者,從人間的家生於天界的家、又從天界的家生於人間的家沒幾次就能涅槃,因此名為「家家」。 +[] 上流色究竟:「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最高天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甚至到「色究竟」天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色究竟」。又譯為「上流般涅槃」。
- +
-[] 一種:「阿那含向」的聖人中,只須在欲界天中受生一次就能涅槃者,只剩出生一次的種子,因此名為「一種」。又譯為「一種子道」。 +
- +
-[] 中般涅槃:「阿羅漢向」(已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身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身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
- +
-[] 生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
- +
-[] 行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行般涅槃」。又譯為「有行般涅槃」。 +
- +
-[] 無行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沒有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
- +
-[] 上流色究竟:「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最高天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甚至到「色究竟」天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色究竟」。+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24: 行 197: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阿那含果除了往生色界的五種不還,還有當生即證得涅槃的,以及往生無色界而證得涅槃的,因此「得阿那含」不完全與五種阿那含重覆。+阿那含果除了往生色界的五種不還,還有當生即證得涅槃的,以及往生無色界而證得涅槃的,因此「得阿那含」不完全與五種阿那含重複。
「十八學人」中沒有單獨列出「阿羅漢向」,而是以五種不還作為阿羅漢向的代表。 「十八學人」中沒有單獨列出「阿羅漢向」,而是以五種不還作為阿羅漢向的代表。
行 237: 行 210:
「慧解脫」的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但還不具有完整的「八解脫」定力,例如已獲得色界的定力,就依此定力而成就了解脫智慧,但還沒有修無色定。慧解脫阿羅漢雖然尚未修完所有的八解脫,仍然是有超凡的定力,才能因定發慧。 「慧解脫」的阿羅漢已斷盡煩惱,但還不具有完整的「八解脫」定力,例如已獲得色界的定力,就依此定力而成就了解脫智慧,但還沒有修無色定。慧解脫阿羅漢雖然尚未修完所有的八解脫,仍然是有超凡的定力,才能因定發慧。
 +
 +{{:agama2:2019_11_23_十八學人_九無學人.png?1024|}}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244: 行 219:
[[agama:什麼是「五種不還」|什麼是「五種不還」]] [[agama:什麼是「五種不還」|什麼是「五種不還」]]
-=====(一二八)-[11]-中阿含大品-[12]-優婆塞經第十二-[13]-(第三念誦)=====+=====(一二八)中阿含-[1]-大品優婆塞經第十二(第三念誦)-[2]-=====
@[0616a29]@我聞如是: @[0616a29]@我聞如是:
行 250: 行 225:
@[0616a2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6a29]@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6b01]@爾時,-[14]-給孤獨居士與大優婆塞眾五百人俱,往詣尊者舍梨子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五百優婆塞亦為作禮,卻坐一面。給孤獨居士及五百優婆塞坐一面已,尊者舍梨子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尊者舍梨子去後不久,給孤獨居士及五百優婆塞亦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0616b01]@爾時,給孤獨居士-[3]-與大優婆塞眾五百人俱,往詣尊者舍梨子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五百優婆塞亦為作禮,卻坐一面。給孤獨居士及五百優婆塞坐一面已,尊者舍梨子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即從座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尊者舍梨子去後不久,給孤獨居士及五百優婆塞亦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0616b09]@尊者舍梨子及眾坐已定,世尊告曰:「舍梨子!若汝知[[白衣]]聖弟子善護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舍梨子!汝當記-[15]-別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0616b09]@尊者舍梨子及眾坐已定,世尊告曰:「舍梨子!若汝知[[白衣]]-[]-聖弟子善護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舍梨子!汝當記別-[4]-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
@[0616b15]@「舍梨子!云何白衣聖弟子善護行五法,白衣聖弟子者,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一法。 @[0616b15]@「舍梨子!云何白衣聖弟子善護行五法,白衣聖弟子者,離殺、斷殺,棄捨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彼於殺生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一法。
-@[0616b19]@「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不以偷所覆,常自護已。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二法。+@[0616b19]@「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不與取、斷不與取,與而後取,樂於與取,常好布施,歡喜無吝,不望其報,[[不以偷所覆]]-[]-,常自護已。彼於不與取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二法。
-@[0616b23]@「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邪婬、斷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姊妹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雇-[16]-債]]-[]-至[[華鬘親]]-[]-,不犯如是女。彼於邪淫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三法。+@[0616b23]@「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邪婬、斷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姊妹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雇賃]]-[5]--[]-至[[華鬘親]]-[]-,不犯如是女。彼於邪淫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三法。
@[0616b29]@「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四法。 @[0616b29]@「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妄言、斷妄言,真諦言,樂真諦,住真諦不移動,一切可信,不欺世間。彼於妄言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四法。
行 264: 行 239:
@[0616c04]@「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酒、斷酒。彼於飲酒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五法。 @[0616c04]@「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離酒、斷酒。彼於飲酒淨除其心,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第五法。
-@[0616c06]@「舍梨子!白衣聖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白衣聖弟子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是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0616c06]@「舍梨子!白衣聖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白衣聖弟子念如來,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是念如來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0616c15]@「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念法,世尊善說法,必至究竟,無煩無熱,常有不移動。如是觀、如是覺、如是知、如是念法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法,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 @[0616c15]@「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念法,世尊善說法,必至究竟,無煩無熱,常有不移動。如是觀、如是覺、如是知、如是念法已,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法,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
-@[0616c22]@「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念眾,如來聖眾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順行如法,彼眾實有阿羅訶、趣阿羅訶,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須陀洹、趣須陀洹,是謂四雙八輩。謂如來眾成就-[17]-尸賴,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彼如是念如來眾,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眾,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是謂得第三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0616c22]@「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念眾,如來聖眾[[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順行如法,彼眾實有阿羅訶、趣阿羅訶,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須陀洹、趣須陀洹,是謂四雙八輩。謂如來眾成就[[尸賴]]-[6]--[]-,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彼如是念如來眾,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如來眾,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是謂得第三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0617a05]@「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1]-自念[[尸賴]]-[]-,此尸賴不缺不穿,無穢無濁,住如地不虛妄,聖所稱譽,具善受持。彼如是自念尸賴,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尸賴,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是謂得第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0617a05]@「復次,舍梨子!白衣聖弟子自-[7]-念尸賴,此尸賴[[不缺不穿]]-[]-,[[無穢無濁]]-[]-,住如地不虛妄,聖所稱譽,具善受持。彼如是自念尸賴,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攀緣尸賴,心靖得喜,若有惡欲即便得滅,心中有不善、穢污、愁苦、憂慼亦復得滅。白衣聖弟子是謂得第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
-@[0617a13]@「舍梨子!若汝知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舍梨子!汝記[*]別白衣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於是,世尊說此頌曰:+@[0617a13]@「舍梨子!若汝知白衣聖弟子善護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者,舍梨子!汝記別[*]白衣聖弟子地獄盡,畜生、餓鬼及諸惡處亦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而得苦邊。」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慧者住在家,  見地獄恐怖,+「慧者住在家,  見地獄恐怖,\\
 因受持聖法,  除去一切惡。\\  因受持聖法,  除去一切惡。\\
 不殺害眾生,  知而能捨離,\\  不殺害眾生,  知而能捨離,\\
 真諦不妄言,  不盜他財物。\\  真諦不妄言,  不盜他財物。\\
- 自有婦知足,  不樂-[2]-他人妻,\\+ 自有婦知足,  不樂求他-[8]-妻,\\
 捨離斷飲酒,  心亂狂癡本。\\  捨離斷飲酒,  心亂狂癡本。\\
 常當念正覺,  思惟諸善法,\\  常當念正覺,  思惟諸善法,\\
 念眾觀尸賴,  從是得歡喜。\\  念眾觀尸賴,  從是得歡喜。\\
 欲行其布施,  當以望其福,\\  欲行其布施,  當以望其福,\\
- 先施於息心,  如是成果報。\\ + [[先施於息心]]-[]-,  如是成果報。\\ 
- 我今說息心,  舍梨-[3]-當善聽,\\+ 我今說息心,  舍梨子-[9]-善聽,\\
 若有黑及白,  赤色之與黃,\\  若有黑及白,  赤色之與黃,\\
- -[4]-[[尨色]]-[]-愛樂色,  牛及諸鴿鳥。\\+ [[牻-[10]-]]-[]-愛樂色,  牛及諸鴿鳥。\\
 隨彼所生處,  良御牛在前,\\  隨彼所生處,  良御牛在前,\\
 身力成具足,  善速往來快,\\  身力成具足,  善速往來快,\\
 取彼之所能,  莫以色為非。\\  取彼之所能,  莫以色為非。\\
 如是此人間,  若有所生處,\\  如是此人間,  若有所生處,\\
- -[5]-剎帝麗梵志,  居士本工師。\\+ 剎帝麗-[11]--[12]-梵志,  居士本工師。\\
 隨彼所生處,  長老淨持戒,\\  隨彼所生處,  長老淨持戒,\\
 世無著善逝,  施彼得大果。\\  世無著善逝,  施彼得大果。\\
行 298: 行 273:
 若光有所照,  有慧佛弟子,\\  若光有所照,  有慧佛弟子,\\
 信向善逝者,  根生善堅住。\\  信向善逝者,  根生善堅住。\\
- 彼是生善處,  如意往-[6]-人家,\\+ 彼是生善處,  如意往入-[13]-家,\\
 最後得涅槃,  如是各有緣。」\\  最後得涅槃,  如是各有緣。」\\
@[0617b16]@佛說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諸比丘,給孤獨居士、五百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7b16]@佛說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諸比丘,給孤獨居士、五百優婆塞,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7b18]@-[7]-優婆塞經第十二竟-[8]-(千五百四十九字)+@[0617b18]@優婆塞經第十二竟-[14]-(千五百四十九字)-[15]-
====[校勘]==== ====[校勘]====
-[11] 〔中阿含〕-【明】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12] ~A. V. 179. Gihī. +[3] 「給孤獨居士」,巴利本作 Anāthapiṇḍikagahapati。
-    ???+
 +[4] 「別」,宋、元、明三本作「莂」。[*]
-[13] 〔第三念誦〕-【明】 +[5] 「賃」,大正藏原為「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賃」。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6] 「尸賴」,巴利本作 Sīla。
 +[7] 「自」,宋、元、明三本作「息」。
-[14] [>給孤獨居士]~Anāthapiṇḍikagahapati. +[8]「求他」,大正藏原為「他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求他」。
-    ???+
 +[9] 「子」,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子」。
-[15] 別=莂【宋】*【元】*【明】* +[10] 「牻」,大正藏原為「尨」,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牻」。 
-    「別」,宋、元、明三本作「莂」。[*] +     
-   「莂」,大正藏原為「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莂」。[]+[11]「麗」,明本作「利」。
 +[12] 「剎帝麗」,巴利本作 ~Khattiya。
-[16] 債=賃【宋】【元】【明】 +[13] 「入」,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入」。
-    「債」,宋、元、明三本作「賃」。 +
-    「賃」,大正藏原為「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賃」。+
 +[14] 明本無「優婆塞經第十二竟」八字。
-[17] [>尸賴]~Sīla. +[15] 宋、元、明三本無「千五百四十九字」七字。
-    ???+
-[1] 自=息【宋】【元】【明】 
-    「自」,宋、元、明三本作「息」。 
-    「息」,大正藏原為「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息」。 
 +====[註解]====
-[2] 他人=求他【宋】【元】【明】 +[] 渴仰:仰慕佛、法,像口渴的人想喝水一樣。
-    「他人」,宋、元、明三本作「求他」。 +
-    「求他」,大正藏原為「他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求他」。+
 +[] 白衣: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稱之。
-[3] 當=子【宋】【元】【明】 +[] 五法:即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當」,宋、元、明三本作「子」。 +
-    「子」,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子」。+
 +[] 四增上心:四種提升的心境,在這裡指對於佛、法、僧、戒的不壞信心。
-[4] 尨=牻【元】【明】 +[] 現法樂居:當生保持於安樂。
-    「尨」,元、明二本作「牻」。 +
-    「牻」,大正藏原為「尨」,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牻」。+
 +[] 不以偷所覆:不被偷盜的心所覆蓋。
-[5] [>剎帝麗]~Khattiya.,麗=利【明】 +[] 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兄弟所護,或姊妹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由父母兄長所監護的(未成年)女子。
-    ????+
 +[] 有名雇賃:受雇工作還債的女子(??)。補充:雇賃即是雇用的意思,www.zdic.net。被(有名)正當雇用的女性工作者。從經文脈絡來看,因為印度從古到今女性地位較為弱勢,女性多在家而不出門工作,一旦出門工作常遭遇被侵犯的危險,不邪淫在此即告訴居士不要去侵犯這些在工作場所相對弱勢的女子。參考資料:https://www.hrw.org/zh-hant/news/2020/10/14/376622  (尚待確認)
-[6] 人=入【宋】【元】【明】 +[] 華鬘親:戴花環束的女子,指已訂婚者。
-    「人」,宋、元、明三本作「入」。 +
-    「入」,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入」。+
 +[] 明行成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具足。又譯為「明行足」。
-[7] 〔優…竟〕-【明】 +[] 眾祐:具足眾德,而為世間所尊重的覺者。新譯為「世尊」。
-    明本無「優…竟」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優…竟」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靖:安定。
-[8] 〔千…字〕-【宋】【元】【明】 +[] 善趣:好的往生處,即天、人等善道。
-    宋、元、明三本無「千…字」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千…字」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正趣:走向正確的道路。
 +[] 尸賴:即「戒」的音譯,又譯為「尸羅」。
-====[註解]====+[] 般若:為音譯,義譯為「慧」。
-[] 渴仰:仰慕佛、法,像口渴的人想喝水一樣。+[] 不缺不穿:沒有缺漏、沒有毀壞。
-[] 五法:即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無穢無濁:沒有污穢、沒有雜質。
-[] 四增上心: 這裡的四增上心是指四個更好的心, 不是專有名詞的用法。+[] 先施於息心:布施先讓自己的(貪)心寂靜。也可解為優先布施給心念寂靜的修行者。??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首先施與諸寂靜者」【待確認南傳偈誦是否有另一種解釋】。
-[] 父母兄長等不願意讓她出嫁的女子。+[] 尨色:各種顏色。
-[] 有名雇債:受雇工作還債的女子。(??)+====[對應經典]====
-[六] 華鬘親:戴花環束的女子,指已訂婚者。+  * {ref>A05.179}
-[] 般若:為音譯,義譯為「慧」。+====[讀經拾得]====
-[八] 尸賴:尸羅。正譯為清涼,傍譯為戒。身口意三業之罪惡,能使行人焚燒熱惱,戒能消息其熱惱,故名清涼。+世尊說明,在家居士持五戒、得四增上心,能夠保持於安樂,並成就初果。
-[九] 尨色:各種顏色。+五戒: 
 +  *不殺生 
 +  *不偷盜 
 +  *不邪淫 
 +  *不妄語 
 +  *不飲酒
-====[對應經典]====+四增上心: 
 +  *憶念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 如果心中有惡欲、不善、穢污、愁苦、憂慼,立即會被滅除 → 心得到安定、喜悅 
 +  *憶念法:世尊善說法,必至究竟,無煩無熱,常有不移動。如是觀、如是覺、如是知、如是念法 → 如果心中有惡欲、不善、穢污、愁苦、憂慼,立即會被滅除 → 心得到安定、喜悅 
 +  *憶念僧:如來聖眾處於人天善道,走向正確的道路,依據修法的次序修習,趨向涅槃,僧眾有阿羅漢、向阿羅漢,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稱為四雙八輩。如來聖眾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 → 如果心中有惡欲、不善、穢污、愁苦、憂慼,立即會被滅除 → 心得到安定、喜悅 
 +  *憶念戒:戒沒有缺漏、沒有毀壞、沒有污穢、沒有雜質、真實、聖者所讚譽 → 如果心中有惡欲、不善、穢污、愁苦、憂慼,立即會被滅除 → 心得到安定、喜悅
-====[讀經拾得]====+在家居士持五戒、得四增上心,心能夠得到安定、喜悅,將不再墮入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而得初果,在天上及人間往返投生七次後,將證得涅槃。
-在般若經典中常提到的「般若」一詞,在《阿含經》中通常義譯為「慧」,只有在本經中採音譯。+在般若經典中常提到的「般若」一詞,在《阿含經》中通常義譯為「慧」,在本經中也採音譯。
-=====(一二九)-[9]-中阿含大品-[10]-怨家經第十三-[11]-(第三念誦)=====+=====(一二九)中阿含-[1]-大品怨家經第十三(第三念誦)-[2]-=====
@[0617b21]@我聞如是: @[0617b21]@我聞如是:
行 411: 行 387:
@[0617b21]@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7b21]@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17b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云何為七?>-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好色>-。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有好色,-<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色故惡。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一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0617b2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云何為七?>-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好色>-。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有好色,-<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雖好沐浴,名香塗身,然色故惡。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一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0617b29]@「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安隱眠。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安隱眠>-,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雖臥以御床,敷以氍氀、毾[-炎+登],覆以錦綺羅[穀>縠],有-[12]-儭體被,兩頭安枕,-[13]-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然故憂苦眠。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二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0617b29]@「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安隱眠。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安隱眠>-,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雖臥以御床,敷以氍氀、𣯾𣰆,覆以錦綺羅縠-[3]-,有襯-[4]-體被,兩頭安枕,迦-[5]-陵伽波惒邏-[6]-、波遮悉多羅那-[7]-,然故憂苦眠。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二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0617c07]@「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得大利。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得大利>-,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大得不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三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0617c07]@「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得大利。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得大利>-,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利]]-[]-。[[彼此二法更互相違,大得不利]]-[]-。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三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0617c14]@「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朋友。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有朋友>-,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若有親朋友,捨離避去。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四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0617c14]@「復次,怨家者,不欲令怨家有朋友。所以者何?怨家者,-<不樂怨家有朋友>-,人有瞋恚,習瞋恚,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彼若有親朋友,捨離避去。所以者何?因瞋恚所覆,心不捨瞋恚故。是謂第四怨家法而作怨家,謂男女輩瞋恚時來。
行 427: 行 403:
@[0618a09]@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0618a09]@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瞋者得惡色,  眠臥苦不安,+「瞋者得惡色,  眠臥苦不安,\\
 應獲得大財,  反更得不利。\\  應獲得大財,  反更得不利。\\
 親親善朋友,  遠離瞋恚人,\\  親親善朋友,  遠離瞋恚人,\\
行 436: 行 412:
 恐怖生於內,  人所不能覺。\\  恐怖生於內,  人所不能覺。\\
 瞋者不知義,  瞋者不曉法,\\  瞋者不知義,  瞋者不曉法,\\
- 無目盲闇塞,  謂樂瞋恚人。\\+ 無目盲闇塞,  謂[[樂瞋恚人]]-[]-。\\
 恚初發惡色,  猶火始起煙,\\  恚初發惡色,  猶火始起煙,\\
 從是生憎嫉,  緣是諸人瞋。\\  從是生憎嫉,  緣是諸人瞋。\\
 若瞋者所作,  善行及不善,\\  若瞋者所作,  善行及不善,\\
- 於後瞋恚-[1]-止,  煩熱如火燒。\\+ 於後瞋恚盛-[8]-,  煩熱如火燒。\\
 所謂煩熱業,  及諸法所纏,\\  所謂煩熱業,  及諸法所纏,\\
 彼彼我今說,  汝等善心聽。\\  彼彼我今說,  汝等善心聽。\\
行 449: 行 425:
 無羞無慚愧,  瞋纏無所言,\\  無羞無慚愧,  瞋纏無所言,\\
 人為恚所覆,  口無所不說。\\  人為恚所覆,  口無所不說。\\
- -[2]-造作癡罪逆,  而自夭其命,\\+ 造作癡罪業-[9]--[10]-,  而自夭其命,\\
 作時不自覺,  因瞋生恐怖。\\  作時不自覺,  因瞋生恐怖。\\
 繫著自己身,  愛樂無極已,\\  繫著自己身,  愛樂無極已,\\
行 455: 行 431:
 以刀而自刺,  或從巖自投,\\  以刀而自刺,  或從巖自投,\\
 或以繩自絞,  及服諸毒藥。\\  或以繩自絞,  及服諸毒藥。\\
- 如是-[3]-像瞋恚,  是死依於恚,\\+ 如是像瞋恚-[11]-,  是死依於恚,\\
 彼彼一切斷,  用慧能覺了。\\  彼彼一切斷,  用慧能覺了。\\
 小小不善業,  慧者了能除,\\  小小不善業,  慧者了能除,\\
行 464: 行 440:
@[0618b16]@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8b16]@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18b17]@-[4]-怨家經第十三竟-[5]-(千一百十五字)+@[0618b17]@怨家經第十三竟-[12]-(千一百十五字)-[13]-
====[校勘]==== ====[校勘]====
-[9] 〔中阿含〕-【明】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10] ~A. VII. 60. Kodhanā. +[3]「縠」,大正藏原為「穀」,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縠」。
-    ???+
 +[4] 「襯」,大正藏原為「儭」,今依據明本改作「襯」。
-[11] 〔第三念誦〕-【明】 +[5]「迦」,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迦」。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6]「羅」,大正藏原「邏」,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羅」。
-[12] 儭=襯【明】 +[7] 「迦陵伽波惒羅波遮悉多羅那」,巴利本作 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ṇa。
-    「儭」,明本作「襯」。 +
-    「襯」,大正藏原為「儭」,今依據明本改作「襯」。+
 +[8] 「盛」,大正藏原為「止」,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盛」。
-[13] 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ṇa.,加=迦【元】【明】,邏=羅【宋】【元】 +[9]「業」,大正藏原為「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業」。
-    ????+
 +[10] 「造作癡罪業」,巴利本作 khūnahaccāni kammāni。
-[1] 止=盛【元】【明】 +[11] 「像瞋恚」,巴利本作 kodharūpa。
-    「止」,元、明二本作「盛」。 +
-    「盛」,大正藏原為「止」,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盛」。+
 +[12] 明本無「怨家經第十三竟」七字。
-[2] 造作癡罪逆~khūnahaccāni kammāni,逆=業【宋】【元】【明】 +[13] 宋、元、明三本無「千一百十五字」六字。
-    ????+
-[3] 像瞋恚~kodharūpa. +====[註解]====
-    ???+
 +[] 怨家:與我結怨的人。
-[4] 〔怨…竟〕-【明】 +[] 彼應得利而不得利,應不得利而得利:他原本應該得到的利益,(因為瞋心而)沒有得到,應該得不到利益的,卻(因為瞋心而)自以為得到利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拿了無益的而想:『我拿到有益的。』拿了有益的而想:『我拿到無益的。』」
-    明本無「怨…竟」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怨…竟」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彼此二法更互相違,大得不利:他像這樣的兩種狀況(應得的利益沒得到,自以為得到利益的卻是沒有利益的)完全搞反了,對他帶來極大的不利。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他拿了這些互相相反的東西,為他導向長久的不利與苦。」
-[5] 〔千…字〕-【宋】【元】【明】 +[] 樂瞋恚人:愛生氣的人。
-    宋、元、明三本無「千…字」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千…字」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對應經典]====
 +  * {ref>A07.064}
-====[註解]====+====[讀經拾得]====
-[一] 拿了無益的而想:『我拿到有益的。』拿了有益的而想:『我拿到無益的。』當被憤怒征服時,他拿了這些互相相反的東西,為他導向長久的不利與苦。例如我要害對方,因此縱使某件事其實對我自己有害,我還高興,因為能害對方。那麼其實這對自己是不利的,但我卻在瞋心下以為有利。或是某事其實對我有利,但因為也能幫到敵人,因此在瞋心下我就不去做了,也害到自己。總之是兩敗俱傷。拿了無益的而想:『我拿到有益的。』拿了有益的而想:『我拿到無益的。』當被憤怒征服時,他拿了這些互相相反的東西,為他導向長久的不利與苦。+  ***七怨家法**
-[二] +帶有瞋心的男子女子們,在瞋恨時有七怨家法。哪七個呢?
-[三] +1. 不希望對方長得好看,希望對方長得醜 (不令好色)
-====[對應經典]====+帶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敵對者長得好看。
-====[讀經拾得]====+為什麼呢? 帶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敵對者長得好看,心裡不樂、不歡喜。因為習於瞋恚,被瞋恨心所覆蓋,無法捨離嗔恨。
-=====(一三〇)-[6]-中阿含大品-[7]-教曇彌經第十四-[8]-(第三念誦)=====+但這個希望別人長得不好看的人,自己的容貌也會跟著不好看。
-@[0618b20]@我聞如是:+為什麼呢?因為帶有嗔恨心的緣故,雖然常常沐浴清潔身體,幫身體加上裝飾塗香水,然而容貌依然醜陋。因為心被瞋恚所覆蓋,無法捨離瞋恚心。
-@[0618b20]@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2. 不希望仇人睡得好(不欲令怨家安隱眠)
-@[0618b21]@爾時,尊者-[9]-曇彌為[[生地]]-[一]-尊-[10]-長,作[[佛圖]]-[二]-主,為人所宗,凶暴急弊,極為麤惡,罵詈責數於諸比丘,因此故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於是,生地諸優婆塞見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便作是念:「此生地諸比丘以何意故,皆捨離去,不樂住此?」生地諸優婆塞聞此生地尊者曇彌生地尊長,作佛圖主,為人所宗,凶暴急弊,極為麤惡,罵詈責數於諸比丘,因此故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生地諸優婆塞聞已,即共往詣尊者曇彌所,驅逐曇彌,令出生地諸寺中去。+帶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敵對者睡得好,安穩睡眠。
-@[0618c03]@於是尊者曇彌,為生地諸優婆塞所驅,令出生地諸寺中去,即攝衣持鉢遊行,往詣舍衛國,展轉進至舍衛國,住勝林給孤獨園。於是,尊者曇彌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為什麼呢?帶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敵對者睡得好,安穩睡眠,心裡不樂、不歡喜。因為習於瞋恚,被瞋恨心所覆蓋,無法捨離嗔恨。
-@[0618c09]@彼時世尊告曰:「止止曇彌!何須說此?」+但這個希望別人睡不好的人,自己也會跟著睡不好。
-@[0618c10]@尊者曇彌叉手向佛再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為什麼呢?因為帶有嗔恨心的緣故,雖然睡在各種舒適的床上,覆蓋各種棉被,輔以舒適的枕頭。然而依然難以安眠,心裏充滿憂心與苦。因為心被瞋恚所覆蓋,無法捨離瞋恚心。
-@[0618c13]@世尊亦再告曰:「曇彌!往昔之時,此閻浮洲有諸商人,乘船入海持視岸鷹行,彼入大海不遠便放視岸鷹,若視岸鷹得至大海岸者,終不還船。若視岸鷹不得至大海岸者,便來還船。如是曇彌!為生地優婆塞所驅逐,令出生地諸寺故,便還至我所。止止曇彌!何須復說此?」+3. 不希望仇人、敵對者得到大的利益、好處(不欲令怨家得大利)
-@[0618c20]@尊者曇彌復三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帶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敵對者得到大的利益、好處。
-@[0618c23]@世尊亦復三告曰:「曇彌!汝住沙門法,為生地諸優婆塞所驅逐,令出生地諸寺耶?」+為什麼呢?帶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敵對者獲得巨大的利益、好處,心裡不樂、不歡喜。因為習於瞋恚,被瞋恨心所覆蓋,無法捨離嗔恨。
-@[0618c25]@於是,尊者曇彌即從座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沙門住沙門法?」+但這個希望對方得不到利益的人,自己也跟著得不到利益。
-@[0618c26]@世尊告曰:「曇彌!昔時有人壽八萬歲。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曇彌!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歲乃嫁。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有如是病,大便、小便、欲、不食、老。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有王名-[1]-高羅婆,聰明智慧,為轉輪王,有四種軍,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具足千子,顏貌端-[2]-政,勇猛無畏,能伏他眾,-[3]-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隱。+自己應得(原本會獲得的)的好處與利益得不到,反而得到不會帶來利益與好處的東西、事務,而以為這是有利益的。
-@[0619a08]@「曇彌!高羅婆王有樹,名-[4]-善住尼拘類-[5]-王。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諸臣。第三枝者,國人民食。第四枝者,沙門、梵志食。第五枝者,禽獸所食。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果大如二-[6]-升瓶,味如淳蜜丸。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果無有護者,亦無更相偷。有一人來,饑渴極羸,顏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善住尼拘類樹王所,飽噉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善住尼拘類樹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閻浮洲人異哉!無恩無有反復。所以者何?從善住尼拘類樹王飽噉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寧令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不生果。』善住尼拘類樹王即無果,亦不生果。」+因為有上面與利益互相違背的兩法,從而帶來長久的不利與苦。
-@[0619a22]@「復有一[入>人]來,饑渴極羸,顏色憔悴,欲得噉果,往詣善住尼拘類樹王所,見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即便往詣高羅婆王所,白曰:『天王!當知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高羅婆王聞已,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如是高羅婆王於拘樓瘦沒,至三十三天,住-[7]-天帝釋前,白曰:『-[8]-拘翼!當知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於是,天帝釋及高羅婆王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如是天帝釋及高羅婆王於三十三天中沒,至拘樓瘦。去善住尼拘類樹王不遠住,天帝釋作如其像如意足,以如其像如意足化作大水暴風雨,作大水暴風雨已,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豎。+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瞋恚所覆蓋,無法捨離瞋恚心。
-@[0619b07]@「於是,善住尼拘類樹王居止-[9]-樹天,因此故,憂苦愁慼,啼泣垂淚,在天帝釋前立。天帝釋問曰:『天!汝何意憂苦愁慼,啼泣垂淚,在我前立耶?』彼天白曰:『拘翼!當知大水暴風雨,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豎。』時,天帝釋告彼樹天曰:『天!汝樹天住樹天法,大水暴風雨,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豎耶?』樹天白曰:『拘翼!云何樹天住樹天法耶?』天帝釋告曰:『天!若使人欲得樹根,持樹根去,欲得樹莖、樹枝、樹葉、樹華、樹果持去-[10]-者,樹天不應瞋恚,不應憎嫉,心不應恨。樹天捨意而住樹-[11]-天,如是樹天住樹天法。』+4. 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有朋友 (不欲令怨家有朋友)
-@[0619b18]@「天復白曰:『拘翼!我樹天不住樹天法,從今日始樹天住樹天法,願善住尼拘類樹王還復如本。』於是,天帝釋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復化作大水暴風雨,化作大水暴風雨已,善住尼拘類樹王即復如-[12]-故。如是,曇彌!若有比丘罵者不罵,瞋者不瞋,破者不破,打者不打。如是,曇彌!沙門住沙門法。」+帶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有朋友。
-@[0619b26]@於是,尊者曇彌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啼泣垂淚,白曰:「世尊!我非沙門住沙門法,從今日始沙門住沙門法。」+為什麼呢?帶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敵對者有朋友,心裡不樂、不歡喜。因為習於瞋恚,被瞋恨心所覆蓋,無法捨離嗔恨。
-@[0619b28]@世尊告曰:「曇彌!昔有大師,名曰-[13]-善眼,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曇彌!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曇彌!善眼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曇彌!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14]-[火*僉]-[15]-磨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曇彌!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曇彌!彼時善眼大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但這個希望對方沒有朋友的人,反而原本的親朋好友會避開他、捨離他。
-@[0619c12]@「曇彌!彼時善眼大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曇彌!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如善眼大師,如是-[16]-牟-[17]-犁破群那、-[18]-阿羅那遮婆羅門、-[19]-瞿陀梨舍哆、-[20]-害提婆羅摩納、-[21]-儲提摩麗橋鞞陀-[22]-邏,及薩哆富樓奚哆。+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瞋恚所覆蓋,無法捨離瞋恚心。
-@[0619c18]@「曇彌!-[23]-七富樓奚哆師亦有無量百千弟子。曇彌!七富樓奚哆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若七富樓奚哆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24]-[火*僉]磨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七富樓奚哆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曇彌!七富樓奚哆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5. 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有好名聲,被人稱讚 (不欲令怨家有稱譽)
-@[0620a01]@「曇彌!彼時七富樓奚哆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曇彌!七富樓奚哆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曇彌!若有罵彼七師及無量百千眷屬,打破瞋恚責數者,必受無量罪。若有一成就正見佛弟子比丘得小果,罵詈打破瞋恚責數者,此受罪多於彼。是故,曇彌!汝等各各更迭相護。所以者何?離此過已,更無有失。」+帶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有好名聲,被人稱讚。
-@[0620a09]@於是,世尊說此-[1]-偈曰:+為什麼呢?帶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敵對者有好名聲,被人稱讚,心裡不樂、不歡喜。因為習於瞋恚,被瞋恨心所覆蓋,無法捨離嗔恨。
-@[0620a11]@「須涅、牟梨破群那、 阿[*]邏那遮婆羅門、 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羅摩納、 儲提摩麗橋鞞陀[*]邏、 薩哆富樓奚哆。+但這個希望對方沒有有好名聲、不會被稱讚的人,反而惡名傳遍四周。
-「此在過去世,  七師有名德, +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瞋恚所覆蓋,無法捨離瞋恚心。
- 無愛縛樂悲,  欲結盡過去。\\ +
- 彼有諸弟子,  無量百千數,\\ +
- 彼亦離欲結,  須臾不究竟。\\ +
- 若彼外仙人,  善護行苦行,\\ +
- 心中懷憎嫉,  罵者受罪多。\\ +
- 若一得正見,  佛子住小果,\\ +
- 罵詈責打破,  受罪多於彼。\\ +
- 是故汝曇彌,  各各更相護,\\ +
- 所以更相護,  重罪無過是。\\ +
- 如是甚重苦,  亦為聖所惡,\\ +
- 必得受惡色,  -[2]-橫取邪見處。\\ +
- 此是最下人,  聖法之所說,\\ +
- 謂未離婬欲,  得微-[3]-妙五根。\\ +
- 信精進念-[4]-處,  正定及正觀,\\ +
- 如是得此苦,  前所受其殃。\\ +
- 自受其殃已,  於後便害他,\\ +
- 若能自護者,  彼為能護外。\\ +
- 是故當自護,  慧者-[5]-無-[6]-央樂。」\\+
-@[0620b04]@佛說如是。尊者曇彌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6. 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有很多財富 (不欲令怨家極大富)
-@[0620b06]@-[7]-教曇彌經第十四竟-[8]-(二千四百二十四字)+帶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有很多財富。
-====[校勘]====+為什麼呢?帶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敵對者有很多財富,心裡不樂、不歡喜。因為習於瞋恚,被瞋恨心所覆蓋,無法捨離嗔恨。
-[6] 〔中阿含〕-【明】 +但這個希望對方沒有很多財富的人,他做了很多對應的身、口、意行,反而會使他自己失去很多財富。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瞋恚所覆蓋,無法捨離瞋恚心。
-[7] ~A. VI. 54. Dhammika. +7. 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死後往生善處 (不欲令怨家身壞命終,必至善處,生於天上)
-    ???+
 +帶有瞋心的人,不希望仇人、敵對者死後往生善處、生於天上。
-[8] 〔第三念誦〕-【明】 +為什麼呢?帶有瞋心的人,若想到仇人、敵對者死後往生善處、生於天上,心裡不樂、不歡喜。因為習於瞋恚,被瞋恨心所覆蓋,無法捨離嗔恨。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但這個希望對方死後往生善處的人,若一直無法捨離嗔恨,產生了很多身、口、意惡行,反而會他自己一定會往生惡處,至地獄中。
-[9] [>曇彌]~Dhammika. +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瞋恚所覆蓋,無法捨離瞋恚心。
-    ???+
 +上面就是瞋恚的男子女子所做的七怨家法。
-[10] 長=者【元】【明】 
-    「長」,元、明二本作「者」。 
-    「者」,大正藏原為「長」,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者」。 
 +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1] [>高羅婆]~Koravya. +瞋心重的人,以惡心向他人,卻造成自己的惡果:
-    ???+
 +  -不欲令怨家有好色 -> 自己因為生氣的緣故,變醜
 +  -不樂怨家安隱眠 -> 自己因為生氣的緣故,睡不好
 +  -不樂怨家得大利 -> 自己因為生氣的緣故,失利
 +  -不樂怨家有朋友 -> 自己因為生氣的緣故,沒有朋友
 +  -不樂怨家有名稱 -> 自己因為生氣的緣故,臭名遠播
 +  -不樂怨家極大富 -> 自己因為生氣的緣故,失財
 +  -不樂怨家往至善處 -> 自己因為生氣的緣故,往生惡處
-[2] 政=正【宋】【元】【明】 +也因此可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    「政」,宋、元、明三本作「正」。 +
-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無法發洩出來的瞋恨,朝著自己就變成憂鬱,因此瞋心重會害自己。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嗔心投到別人身上,明明是自己在生氣卻說是別人在生氣,因此瞋心重的人覺得人人都對自己不好。
-[3] 彼=故【宋】【元】【明】 +=====(一三〇)中阿含-[1]-大品教曇彌經第十四(第三念誦)-[2]-=====
-    「彼」,宋、元、明三本作「故」。 +
-    「故」,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故」。+
 +@[0618b20]@我聞如是:
-[4] [>善住尼拘類]~Suppatiṭṭha-nigrodha. +@[0618b20]@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    ???+
 +@[0618b21]@爾時,尊者曇彌-[3]-為[[生地]]-[一]-尊長-[4]-,作[[佛圖]]-[二]-主,為人所宗,凶暴急弊,極為麤惡,罵詈責數於諸比丘,因此故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於是,生地諸優婆塞見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便作是念:「此生地諸比丘以何意故,皆捨離去,不樂住此?」生地諸優婆塞聞此生地尊者曇彌生地尊長,作佛圖主,為人所宗,凶暴急弊,極為麤惡,罵詈責數於諸比丘,因此故生地諸比丘皆捨離去,不樂住此。生地諸優婆塞聞已,即共往詣尊者曇彌所,驅逐曇彌,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5] (樹)+王【宋】【元】【明】 +@[0618c03]@於是尊者曇彌,為生地諸優婆塞所驅,令出生地諸寺中去,即攝衣持鉢遊行,往詣舍衛國,展轉進至舍衛國,住勝林給孤獨園。於是,尊者曇彌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    「王」,宋、元、明三本作「樹王」。 +
-    大正藏無「樹」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0618c09]@彼時世尊告曰:「止止曇彌!何須說此?」
-[6] 升=斗【宋】【元】【明】 +@[0618c10]@尊者曇彌叉手向佛再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    「升」,宋、元、明三本作「斗」。 +
-    「斗」,大正藏原為「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斗」。+
 +@[0618c13]@世尊亦再告曰:「曇彌!往昔之時,此閻浮洲有諸商人,乘船入海持視岸鷹行,彼入大海不遠便放視岸鷹,若視岸鷹得至大海岸者,終不還船。若視岸鷹不得至大海岸者,便來還船。如是曇彌!為生地優婆塞所驅逐,令出生地諸寺故,便還至我所。止止曇彌!何須復說此?」
-[7] [>天帝釋]~Sakka devānam inda. +@[0618c20]@尊者曇彌復三白曰:「世尊我於生地諸優婆塞,無所污、無所說、無所犯,然生地諸優婆塞橫驅逐我,令出生地諸寺中去。」
-    ???+
 +@[0618c23]@世尊亦復三告曰:「曇彌!汝住沙門法,為生地諸優婆塞所驅逐,令出生地諸寺耶?」
-[8] 拘翼當知~Yaggha mārisa jāneyyāsi. +@[0618c25]@於是,尊者曇彌即從座起,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沙門住沙門法?」
-    ???+
 +@[0618c26]@世尊告曰:「曇彌!昔時有人壽八萬歲。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曇彌!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歲乃嫁。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有如是病,大便、小便、欲、不食、老。曇彌!人壽八萬歲時,有王名高羅婆-[5]-,聰明智慧,為轉輪王,有四種軍,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具足千子,顏貌端正-[6]-,勇猛無畏,能伏他眾,故-[7]-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治化,令得安隱。
-[9] 樹=諸【宋】【元】【明】 +@[0619a08]@「曇彌!高羅婆王有樹,名善住尼拘類-[8]-樹-[9]-王。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而有五枝,第一枝者,王所食及皇后。第二枝者,太子食及諸臣。第三枝者,國人民食。第四枝者,沙門、梵志食。第五枝者,禽獸所食。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果大如二斗-[10]-瓶,味如淳蜜丸。曇彌!善住尼拘類樹王果無有護者,亦無更相偷。有一人來,饑渴極羸,顏色憔悴,欲得食果,往至善住尼拘類樹王所,飽噉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善住尼拘類樹王,有一天依而居之,彼作是念:『閻浮洲人異哉!無恩無有反復。所以者何?從善住尼拘類樹王飽噉果已,毀折其枝,持果歸去,寧令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不生果。』善住尼拘類樹王即無果,亦不生果。」
-    「樹」,宋、元、明三本作「諸」。 +
-    「諸」,大正藏原為「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諸」。+
 +@[0619a22]@「復有一人-[11]-來,饑渴極羸,顏色憔悴,欲得噉果,往詣善住尼拘類樹王所,見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即便往詣高羅婆王所,白曰:『天王!當知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高羅婆王聞已,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如是高羅婆王於[[拘樓瘦]]沒,至三十三天,住[[天帝釋]]-[12]-前,白曰:『拘翼!當知-[13]-善住尼拘類樹王無果,亦不生果。』於是,天帝釋及高羅婆王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如是天帝釋及高羅婆王於三十三天中沒,至拘樓瘦。去善住尼拘類樹王不遠住,天帝釋作如其像如意足,以如其像如意足化作大水暴風雨,作大水暴風雨已,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豎。
-[10] 〔者〕-【宋】【元】【明】 +@[0619b07]@「於是,善住尼拘類樹王居止樹-[14]-天,因此故,憂苦愁慼,啼泣垂淚,在天帝釋前立。天帝釋問曰:『天!汝何意憂苦愁慼,啼泣垂淚,在我前立耶?』彼天白曰:『拘翼!當知大水暴風雨,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豎。』時,天帝釋告彼樹天曰:『天!汝樹天住樹天法,大水暴風雨,善住尼拘類樹王拔根倒豎耶?』樹天白曰:『拘翼!云何樹天住樹天法耶?』天帝釋告曰:『天!若使人欲得樹根,持樹根去,欲得樹莖、樹枝、樹葉、樹華、樹果持去者-[15]-,樹天不應瞋恚,不應憎嫉,心不應恨。樹天捨意而住樹天-[16]-,如是樹天住樹天法。』
-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0619b18]@「天復白曰:『拘翼!我樹天不住樹天法,從今日始樹天住樹天法,願善住尼拘類樹王還復如本。』於是,天帝釋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復化作大水暴風雨,化作大水暴風雨已,善住尼拘類樹王即復如故-[17]-。如是,曇彌!若有比丘罵者不罵,瞋者不瞋,破者不破,打者不打。如是,曇彌!沙門住沙門法。」
-[11] 天=王【宋】【元】【明】 +@[0619b26]@於是,尊者曇彌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啼泣垂淚,白曰:「世尊!我非沙門住沙門法,從今日始沙門住沙門法。」
-    「天」,宋、元、明三本作「王」。 +
-    「王」,大正藏原為「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
 +@[0619b28]@世尊告曰:「曇彌!昔有大師,名曰善眼-[18]-,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曇彌!善眼大師有無量百千弟子。曇彌!善眼大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曇彌!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19]-磨-[20]-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曇彌!若善眼大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曇彌!彼時善眼大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12] 故=是【元】【明】 +@[0619c12]@「曇彌!彼時善眼大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曇彌!善眼大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如善眼大師,如是牟犁-[21]-破群那-[22]-、阿羅那遮婆羅門-[23]-、瞿陀梨舍哆-[24]-、害提婆羅摩納-[25]-、儲提摩麗橋鞞陀邏-[26]--[27]-,及薩哆富樓奚哆。
-    「故」,元、明二本作「是」。 +
-    「是」,大正藏原為「故」,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是」。+
 +@[0619c18]@「曇彌!七富樓奚哆師-[28]-亦有無量百千弟子。曇彌!七富樓奚哆師為諸弟子說梵世法。若七富樓奚哆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29]-磨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若七富樓奚哆師為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彼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曇彌!七富樓奚哆師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
-[13] 善眼~Sunetta. +@[0620a01]@「曇彌!彼時七富樓奚哆師則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曇彌!七富樓奚哆師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曇彌!若有罵彼七師及無量百千眷屬,打破瞋恚責數者,必受無量罪。若有一成就正見佛弟子比丘得小果,罵詈打破瞋恚責數者,此受罪多於彼。是故,曇彌!汝等各各更迭相護。所以者何?離此過已,更無有失。」
-    ???+
 +@[0620a09]@於是,世尊說此頌-[30]-曰:
-[14] [火*僉]=焰【宋】【元】【明】 +@[0620a11]@「須涅、牟梨破群那、 阿羅[]那遮婆羅門、 瞿陀梨舍哆、 害提婆羅摩納、 儲提摩麗橋鞞陀羅[]、 薩哆富樓奚哆。
-    「[火*僉]」,宋、元、明三本作「焰」。 +
-    「焰」,大正藏原為「[火*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此在過去世,  七師有名德,\\
 + 無愛縛樂悲,  欲結盡過去。\\
 + 彼有諸弟子,  無量百千數,\\
 + 彼亦離欲結,  須臾不究竟。\\
 + 若彼外仙人,  善護行苦行,\\
 + 心中懷憎嫉,  罵者受罪多。\\
 + 若一得正見,  佛子住小果,\\
 + 罵詈責打破,  受罪多於彼。\\
 + 是故汝曇彌,  各各更相護,\\
 + 所以更相護,  重罪無過是。\\
 + 如是甚重苦,  亦為聖所惡,\\
 + 必得受惡色,  莫-[31]-取邪見處。\\
 + 此是最下人,  聖法之所說,\\
 + 謂未離婬欲,  得微妙-[32]-五根。\\
 + 信精進念慧-[33]-,  正定及正觀,\\
 + 如是得此苦,  前所受其殃。\\
 + 自受其殃已,  於後便害他,\\
 + 若能自護者,  彼為能護外。\\
 + 是故當自護,  慧者無殃-[34]--[35]-樂。」\\
-[15] 磨=摩【明】* +@[0620b04]@佛說如是。尊者曇彌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磨」,明本作「摩」。[*] +
-    「摩」,大正藏原為「磨」,今依據明本改作「摩」。[*]+
 +@[0620b06]@教曇彌經第十四竟-[36]-(二千四百二十四字)-[37]-
-[16] [>牟犁破群那]~Mugapakkha. +====[校勘]====
-    ???+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17] 犁=梨【宋】【元】【明】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犁」,宋、元、明三本作「梨」。 +
-    「梨」,大正藏原為「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梨」。+
 +[3] 「曇彌」,巴利本作 Dhammika。
-[18] [>阿羅那遮婆羅門]~Aranemi-brāhmaṇa. +[4] 「長」,元、明二本作「者」。
-    ???+
 +[5] 「高羅婆」,巴利本作 Koravya。
-[19] [>瞿陀梨舍哆]~Kuddālaka-sattha. +[6]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    ???+   
 +[7] 「故」,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故」。 
 +     
 +[8] 「善住尼拘類」,巴利本作 Suppatiṭṭha-nigrodha。
 +[9]  大正藏無「樹」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0] [>害提婆羅摩納]~Hatthipāla-māṇava. +[10] 「斗」,大正藏原為「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斗」。 
-    ???+     
 +[11]「人」,大正藏原為「入」,今依據前後文改作「人」。
 +[12] 「天帝釋」,巴利本作 Sakka devānam inda。
-[21] [>儲提摩麗橋鞞陀邏]~Jotipāla-govinda. +[13] 「拘翼當知」,巴利本作 Yaggha mārisa jāneyyāsi。
-    ???+
 +[14]「樹」,宋、元、明三本作「諸」。
-[22] 邏=羅【宋】*【元】*【明】* +[15]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    「邏」,宋、元、明三本作「羅」。[*] +
-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羅」。[*]+
 +[16] 「天」,宋、元、明三本作「王」。
-[23] 七富樓奚哆師~Satta-[R>P]urohita. +[17] 「故」,元、明二本作「是」。
-    ???+
 +[18] 「善眼」,巴利本作 Sunetta。
-[24] [火*僉]=煩【宋】,=焰【元】【明】 +[19] 「焰」,大正藏原為「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焰」。
-    ????+
 +[20] 「磨」,明本作「摩」。[*]
-[1] 偈=頌【宋】【元】【明】 +[21] 「梨」,大正藏原為「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梨」。
-    「偈」,宋、元、明三本作「頌」。 +
-    「頌」,大正藏原為「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頌」。+
 +[22] 「牟梨破群那」,巴利本作 Mugapakkha。
-[2] 橫=莫【宋】【元】【明】 +[23] 「阿羅那遮婆羅門」,巴利本作 Aranemi-brāhmaṇa。
-    「橫」,宋、元、明三本作「莫」。 +
-    「莫」,大正藏原為「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莫」。+
 +[24] 「瞿陀梨舍哆」,巴利本作 Kuddālaka-sattha。
-[3] 妙=微【宋】【元】【明】 +[25] 「害提婆羅摩納」,巴利本作 Hatthipāla-māṇava。
-    「妙」,宋、元、明三本作「微」。 +
-    「微」,大正藏原為「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微」。+
 +[26] 「羅」,大正藏原為「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羅」。[*]
-[4] 處=慧【宋】【元】【明】 +[27] 「儲提摩麗橋鞞陀羅」,巴利本作 Jotipāla-govinda。
-    「處」,宋、元、明三本作「慧」。 +
-    「慧」,大正藏原為「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慧」。+
 +[28] 「七富樓奚哆師」,巴利本作 Satta-Purohita。
-[5] 無央~Sadā. +[29] 「焰」,大正藏原為「㷿」,宋本作「煩」,元、明二本作「焰」,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焰」。
-    ???+
 +[30] 「頌」,大正藏原為「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頌」。
-[6] 央=殃【宋】【元】【明】 +[31] 「莫」,大正藏原為「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莫」。
-    「央」,宋、元、明三本作「殃」。 +
-    「殃」,大正藏原為「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殃」。+
 +[32] 「妙」,宋、元、明三本作「微」。
-[7] 〔教…竟〕-【明】 +[33] 「慧」,大正藏原為「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慧」。
-    明本無「教…竟」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教…竟」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34] 「殃」,大正藏原為「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殃」。
 +   
 +[35] 「無殃」,巴利本作 Sadā。
-[8] 〔二…字〕-【宋】【元】【明】 +[36] 明本無「教曇彌經第十四竟」八字。
-    宋、元、明三本無「二…字」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二…字」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37] 宋、元、明三本無「二千四百二十四字」八字。
====[註解]==== ====[註解]====
-[一] 生地:此處指在他出生的地方(家鄉)。+[一] 生地:出生地的;家鄉的。
[二] 佛圖:「佛寺」的音譯,另譯為「浮屠」。 [二] 佛圖:「佛寺」的音譯,另譯為「浮屠」。
-[] +[] 四梵室: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等「四無量心」,為梵天的境界。(然而若只有四梵室,則只是從小我變大我,還不是「無我」。)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782: 行 74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一三一)-[9]-中阿含大品-[10]-降魔經第十五-[11]-(第三念誦)=====+=====(一三一)中阿含-[1]-大品降魔經第十五(第三念誦)-[2]-=====
@[0620b09]@我聞如是: @[0620b09]@我聞如是:
-@[0620b09]@一時,佛遊-[12]-婆奇瘦,在-[13]-鼉山怖林鹿野園中。+@[0620b09]@一時,佛遊婆奇瘦-[3]-,在鼉山怖林-[4]-鹿野園中。
-@[0620b10]@爾時,尊者-[14]-大目犍連教授為佛而作禪屋,露地經行。彼時,魔王化作細形,入尊者大目揵連腹中。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即作是念:「我今腹-[15]-[[猶如食豆]]-[一]-,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自觀其腹。」是時,尊者大目犍連至經行道頭,敷尼師-[16]-檀,結跏趺坐,入如其像定,以-[17]-如其像定自觀其腹,尊者大目犍連便知魔王在其腹中。+@[0620b10]@爾時,尊者大目犍連-[5]-教授為佛而作禪屋,露地經行。彼時,魔王化作細形,入尊者大目揵連腹中。於是,尊者大目犍連即作是念:「我今腹重-[6]-[[猶如食豆]]-[一]-,我寧可入[[如其像定]],以如其像定自觀其腹。」是時,尊者大目犍連至經行道頭,敷尼師壇-[7]-,結跏趺坐,入如其像定,以如-[8]-其像定自觀其腹,尊者大目犍連便知魔王在其腹中。
-@[0620b17]@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定-[18]-寤,語魔王曰:「汝-[19]-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0620b17]@尊者大目犍連即從定覺-[9]-,語魔王曰:「汝波旬-[10]-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
@[0620b21]@彼時,魔王便作是念:「此沙門不見不知而作是說:『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汝之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猶不能速知速見,況復弟子能知見耶?」 @[0620b21]@彼時,魔王便作是念:「此沙門不見不知而作是說:『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汝之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猶不能速知速見,況復弟子能知見耶?」
-@[0620b27]@尊者大目揵連復語魔王:「我復知汝意,汝作是念:『此沙門不知不見而作是說:「汝波旬出!汝波旬出!-[20]-莫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汝之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猶不能如是速知速見,況復弟子能知見耶?」』」+@[0620b27]@尊者大目揵連復語魔王:「我復知汝意,汝作是念:『此沙門不知不見而作是說:「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11]-觸嬈如來,亦莫觸嬈如來弟子,莫於長夜無義無饒益,必生惡處,受無量苦。汝之尊師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彼猶不能如是速知速見,況復弟子能知見耶?」』」
-@[0620c04]@彼魔波旬復作是念:「今此沙門知見我故,而作是說耳。」於是,魔波旬化作細形,從口中-[21]-出,在尊者大目犍連前立。+@[0620c04]@彼魔波旬復作是念:「今此沙門知見我故,而作是說耳。」於是,魔波旬化作細形,從口中出-[12]-,在尊者大目犍連前立。
-@[0620c07]@尊者大目揵連告曰:「波旬!昔有如來名-[22]-覺礫拘荀大無所著.等正覺,我時作魔,名曰-[23]-惡,我有妹,名-[24]-黑,汝是彼子。波旬!因此事故,汝是我-[25]-[外*男]-[26]-甥。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二大弟子,一者名-[27]-音,二者名-[28]-想。波旬!以何義故,尊者音名音耶?波旬!尊者音住梵天上,以常音聲滿千世界,更無有弟子音聲與彼等者、相似者、勝者。波旬!以是義故,尊者音名音也。+@[0620c07]@尊者大目揵連告曰:「波旬!昔有如來名覺礫拘荀大-[13]-無所著、等正覺,我時作魔,名曰惡-[14]-,我有妹,名黑-[15]-,汝是彼子。波旬!因此事故,汝是我外-[16]--[17]-。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二大弟子,一者名音-[18]-,二者名想-[19]-。波旬!以何義故,尊者音名音耶?波旬!尊者音住梵天上,以常音聲滿千世界,更無有弟子音聲與彼等者、相似者、勝者。波旬!以是義故,尊者音名音也。
-@[0620c16]@「波旬!復以何義尊者想名想耶?波旬!尊者想所依遊行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攝諸根,立於正念。彼乞食已,食訖,中後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檀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至山林樹下,或至閑居靜處,敷尼師[*]檀,結-[29]-加趺坐,速入想知滅定。彼時,若有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30]-見入想知滅定,便作是念:『今此沙門於無事處坐而命終,我等寧可以燥樵、草拾已,積聚覆其身上而耶維之。』即拾樵、草積覆其身,以火然之,便捨而去。彼尊者想過夜平旦,從定[*]寤起,抖擻衣服,所依村邑遊行,如常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攝諸根,立於[>正]念。彼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先見者,便作是念:『今此沙門在無事處坐-[1]-坐而命終,我等昨已拾燥樵、草積覆其身,以火燒之,然已而去。然此賢者更復想也。』波旬!以是義故,尊者想名想也。+@[0620c16]@「波旬!復以何義尊者想名想耶?波旬!尊者想所依遊行村邑,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攝諸根,立於正念。彼乞食已,食訖,中後收[[舉]]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師壇[*]著於肩上,至[[無事處]],或至山林樹下,或至閑居靜處,敷尼師壇[*],結跏-[20]-趺坐,速入想知滅定。彼時,若有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21]-見入想知滅定,便作是念:『今此沙門於無事處坐而命終,我等寧可以燥樵、草拾已,積聚覆其身上而耶維之。』即拾樵、草積覆其身,以火然之,便捨而去。彼尊者想過夜平旦,從定覺[*]起,抖擻衣服,所依村邑遊行,如常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善攝諸根,立於正-[22]-念。彼放牛羊人、取樵草人,或行路人,入彼山林人先見者,便作是念:『今此沙門在無事處坐-[23]-而命終,我等昨已拾燥樵、草積覆其身,以火燒之,然已而去。然此賢者更復想也。』波旬!以是義故,尊者想名想也。
-@[0621a05]@「波旬!彼時惡魔便作是念:『此禿沙門以黑所縛,斷種無子,彼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若如驢,竟日負重,繫在櫪上,不得麥食,為彼麥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如貓子在鼠穴邊,欲捕鼠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彼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如鵂狐在燥樵積間,為捕鼠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如鶴鳥在水岸邊,為捕魚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伺、增伺、數數伺。彼何所伺?為何義伺?求何等伺?彼調亂狂發敗壞,我不知彼何所從來?亦不知彼何所從去?亦不知住止,不知死不知生,我寧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罵詈精進沙門,打破責數。所以者何?或罵打破責數時,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0621a05]@「波旬!彼時惡魔便作是念:『此禿沙門[[以黑所縛]]-[]-,斷種無子,彼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若如驢,竟日負重,繫在櫪上,不得麥食,為彼麥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如貓子在鼠穴邊,欲捕鼠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彼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如鵂狐在燥樵積間,為捕鼠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伺、增伺、數數伺,猶如鶴鳥在水岸邊,為捕魚故,伺、增伺、數數伺。如是,此禿沙門為黑所縛,斷種無子,學禪,伺、增伺、數數伺。彼何所伺?為何義伺?求何等伺?彼調亂狂發敗壞,我不知彼何所從來?亦不知彼何所從去?亦不知住止,不知死不知生,我寧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罵詈精進沙門,打破責數。所以者何?或罵打破責數時,[[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
@[0621a23]@「波旬!彼時惡魔便教敕梵志、居士,彼梵志、居士罵詈精進沙門,打破責數。彼梵志、居士或以木打,或以石擲,或以杖撾,或傷精進沙門頭,或裂壞衣,或破應器。爾時,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彼生已,作是念:『我應受此苦,當復更受極苦過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進沙門行惡行故。』 @[0621a23]@「波旬!彼時惡魔便教敕梵志、居士,彼梵志、居士罵詈精進沙門,打破責數。彼梵志、居士或以木打,或以石擲,或以杖撾,或傷精進沙門頭,或裂壞衣,或破應器。爾時,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彼生已,作是念:『我應受此苦,當復更受極苦過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進沙門行惡行故。』
-@[0621b02]@「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用傷其頭,裂壞其衣,破其應器已,往詣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爾時,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頭傷、衣裂、鉢破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不?惡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罵詈精進沙門,打破-[2]-嘖數。所以者何?或罵打破責數時,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當以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令惡魔求便不能得便。』+@[0621b02]@「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用傷其頭,裂壞其衣,破其應器已,往詣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爾時,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頭傷、衣裂、鉢破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不?惡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罵詈精進沙門,打破責-[24]-數。所以者何?或罵打破責數時,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當以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令惡魔求便不能得便。』
-@[0621b17]@「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此教-[3]-教諸弟子,彼即受教,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以此故,彼惡魔求便不能得便。+@[0621b17]@「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此教-[25]-諸弟子,彼即受教,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捨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以此故,彼惡魔求便不能得便。
-@[0621b24]@「波旬!彼時惡魔復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進沙門便,而不能得。我寧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或以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波旬!彼梵志、居士為惡魔所教敕已,即共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以衣敷地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可於上行,精進沙門難行而行,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梵志、居士以髮布地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可於上行,精進沙門難行而行,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梵志、居士以手捧持種種飲食,住道邊待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隨意-[4]-而用,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諸信梵志、居士見精進沙門,敬心扶抱,將入於內,持種種財物與精進沙門,作如是說:『受是用是,可持是去,隨意所用。』爾時,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善處,生於天上。生已,作是念:『我應受是樂,當復更受極樂勝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進沙門行善行故。』+@[0621b24]@「波旬!彼時惡魔復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進沙門便,而不能得。我寧可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或以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波旬!彼梵志、居士為惡魔所教敕已,即共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以衣敷地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可於上行,精進沙門難行而行,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梵志、居士以髮布地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可於上行,精進沙門難行而行,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梵志、居士以手捧持種種飲食,住道邊待而作是說:『精進沙門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隨意所-[26]-用,令我長夜得利饒益,安隱快樂。』諸信梵志、居士見精進沙門,敬心扶抱,將入於內,持種種財物與精進沙門,作如是說:『受是用是,可持是去,隨意所用。』爾時,梵志、居士若有死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善處,生於天上。生已,作是念:『我應受是樂,當復更受極樂勝是。所以者何?以我等向精進沙門行善行故。』
-@[0621c16]@「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得奉敬、供養、禮事已,往詣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是時,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得奉敬、供養、禮事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不?惡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或以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當觀諸行無常,觀興衰法,觀無欲,觀捨離,觀滅,觀斷,令惡魔求便而不能得。』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此教教諸弟子,彼即受教,觀一切行無常,觀興衰法,觀無欲,觀捨離,觀滅,觀斷,令惡魔求便而不能得。+@[0621c16]@「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弟子得奉敬、供養、禮事已,往詣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所。是時,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遙見弟子得奉敬、供養、禮事而來,見已,告諸比丘:『汝等見不?惡魔教敕梵志、居士:「汝等共來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或以奉敬、供養、禮事精進沙門,儻能起惡心,令我得其便。」比丘!汝等當觀諸行無常,觀興衰法,觀無欲,觀捨離,觀滅,觀斷,令惡魔求便而不能得。』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此教教諸弟子,彼即受教,觀一切行無常,觀興衰法,觀無欲,觀捨離,觀滅,觀斷,令惡魔求便而不能得。
-@[0622a01]@「波旬!彼時惡魔復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進沙門便,而不能得。我寧可化作年少形,手執大杖,住-[1]-其道邊,打尊者音頭,令破血流-[2]-污面。』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後所依村邑遊行,彼於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尊者音在後侍從。波旬!爾時,惡魔化作年少形,手執大杖,住在道邊,擊尊者音頭破血流[*]污面。波旬!尊者音破頭流血已,隨從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後,猶影不離。+@[0622a01]@「波旬!彼時惡魔復作是念:『我以此事求精進沙門便,而不能得。我寧可化作年少形,手執大杖,住在-[27]-道邊,打尊者音頭,令破血流-[28]-面。』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於後所依村邑遊行,彼於平旦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尊者音在後侍從。波旬!爾時,惡魔化作年少形,手執大杖,住在道邊,擊尊者音頭破血流[*]面。波旬!尊者音破頭流血已,隨從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後,猶影不離。
-@[0622a11]@「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至村邑已,極其身力右旋顧視,猶如龍視,不恐不怖,不驚不懼而觀諸方。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見尊者音頭破血流-[3]-污面,隨佛後行,如影不離,便作是說:『此惡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惡魔不知厭足。』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語未訖,彼時,惡魔便於彼處,其身即墮無缺大地獄。波旬!此大地獄而有四名,一者無缺,二者百釘,三者逆刺,四者六更。彼大地獄其中有卒,往至惡魔所,語惡魔曰:『汝今當知,若釘釘等共合者,當知滿百年。』」+@[0622a11]@「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至村邑已,極其身力右旋顧視,猶如龍視,不恐不怖,不驚不懼而觀諸方。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見尊者音頭破血流污-[29]-面,隨佛後行,如影不離,便作是說:『此惡魔凶暴,大有威力,此惡魔不知厭足。』波旬!覺礫拘荀大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說語未訖,彼時,惡魔便於彼處,其身即墮無缺大地獄。波旬!此大地獄而有四名,一者無缺,二者百釘,三者逆刺,四者六更。彼大地獄其中有卒,往至惡魔所,語惡魔曰:『汝今當知,若釘釘等共合者,當知滿百年。』」
-@[0622a22]@於是,魔波旬聞說此已,即便心悸,恐怖驚懼,身毛皆豎,向尊者大目揵連即說頌曰:+@[0622a22]@於是,魔波旬聞說此已,即便心悸,恐怖驚懼,[[身毛皆豎]]-[]-,向尊者大目揵連即說頌曰:
-「云何彼地獄,  惡魔昔在中,+「云何彼地獄,  惡魔昔在中,\\
 嬈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嬈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0622a27]@尊者大目揵連即時以偈答魔波旬曰: @[0622a27]@尊者大目揵連即時以偈答魔波旬曰:
-「地獄名無缺,  惡魔曾在中,+「地獄名無缺,  惡魔曾在中,\\
 嬈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嬈害佛梵行,  及犯彼比丘。\\
 彼鐵釘有百,  一切各逆刺,\\  彼鐵釘有百,  一切各逆刺,\\
行 835: 行 796:
 大須彌山巖,  善修之所熏,\\  大須彌山巖,  善修之所熏,\\
 修習於解脫,  受持最後身。\\  修習於解脫,  受持最後身。\\
- 跱立在大-[4]-泉,  宮殿住至劫,\\ + 跱立在大眾-[30]-,  宮殿住至劫,\\ 
- 金色可愛樂,  猶火[火*僉]晃昱。\\+ 金色可愛樂,  猶火㷿晃昱。\\
 作諸眾妓樂,  往詣帝釋所,\\  作諸眾妓樂,  往詣帝釋所,\\
 本以一屋舍,  善覺了為施。\\  本以一屋舍,  善覺了為施。\\
- 若釋在前行,  昇-[5]-毘闍延殿,\\+ 若釋在前行,  昇毘闍延殿-[31]-\\
 見釋大歡喜,  天女各各舞。\\  見釋大歡喜,  天女各各舞。\\
 若見比丘來,  還顧有慚愧,\\  若見比丘來,  還顧有慚愧,\\
行 854: 行 815:
 無有勝此殿,  如毘闍延哆。\\  無有勝此殿,  如毘闍延哆。\\
 天王天帝釋,  自在隨所遊,\\  天王天帝釋,  自在隨所遊,\\
- -[6]-愛樂那遊哆,  化作一行百。\\+ 受-[32]-樂那遊哆,  化作一行百。\\
 毘闍延殿內,  釋得自在遊,\\  毘闍延殿內,  釋得自在遊,\\
- 毘闍延大殿,  足指能-[7]-震動。\\+ 毘闍延大殿,  足指能震-[33]-動。\\
 天王眼所觀,  釋得自在遊。\\  天王眼所觀,  釋得自在遊。\\
 若鹿子母堂,  築基極深堅,\\  若鹿子母堂,  築基極深堅,\\
- 難動不可[*]震,  如意足能搖。\\ + 難動不可震[*],  如意足能搖。\\ 
- 彼有-[8]-琉璃地,  聖人之所履,\\ + 彼有琉-[34]-璃地,  聖人之所履,\\ 
- 滑澤樂更觸,  布柔軟綿-[9]-褥。\\+ 滑澤樂更觸,  布柔軟綿褥-[35]-\\
 愛語共和合,  天王常歡喜,\\  愛語共和合,  天王常歡喜,\\
 善能作妓樂,  音節善諧和,\\  善能作妓樂,  音節善諧和,\\
- -[10]-謂天來會聚,  而說須陀洹。\\+ 諸-[36]-天來會聚,  而說須陀洹。\\
 若干無量千,  及百諸那術,\\  若干無量千,  及百諸那術,\\
 至三十三天,  慧眼者說法,\\  至三十三天,  慧眼者說法,\\
行 887: 行 848:
 恐怖無智慧,  即於彼處沒。」\\  恐怖無智慧,  即於彼處沒。」\\
-@[0623a02]@尊者大目揵連所說如是。彼魔波旬聞尊者大[日>目]揵連所說,歡喜奉行。+@[0623a02]@尊者大目揵連所說如是。彼魔波旬聞尊者大目-[37]-揵連所說,歡喜奉行。
-@[0623a04]@-[1]-降魔經第十五竟-[2]-(三千二百七十四字)+@[0623a04]@降魔經第十五竟-[38]-(三千二百七十四字)-[39]-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3]-(九千五百一十五字)-[4]-======+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九千五百一十五字)-[40]-第三念誦-[41]-
====[校勘]==== ====[校勘]====
-[9] 〔中阿含〕-【明】 +[1]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2]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10] ~M. 50. Māratajjaniya sutta.,[Nos. 66, 67] +[3] 「婆奇瘦」,巴利本作 Bhaggesu。
-    ????+
 +[4] 「鼉山怖林」,巴利本作 Suṁsumāragira Bhesakaḷāvana。
-[11] 〔第三念誦〕-【明】 +[5] 「大目犍連」,巴利本作 Mahāmoggallāna。
-    明本無「第三念誦」四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6] 「重」,大正藏原為「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重」。
-[12] [>婆奇瘦]~Bhaggesu +[7]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    ???+
 +[8] 宋、元、明三本無「如」字。
-[13] [>鼉山怖林]~Suṁsumāragira Bhesakaḷāvana. +[9]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覺」。[
-    ???+     
 +[10] 「波旬」,巴利本作 Pāpiman。
 +[11]  「莫」,宋、元、明三本作「汝莫」。
-[14] [>大目犍連]~Mahāmoggallāna. +[12] 「出」,元、明二本作「出出」。
-    ???+
 +[13] 「覺礫拘荀大」,巴利本作 Kakusandha。
-[15] 中=重【宋】【元】【明】 +[14] 「惡」,巴利本作 Dūsī。
-    「中」,宋、元、明三本作「重」。 +
-    「重」,大正藏原為「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重」。+
 +[15] 「黑」,巴利本作 Kāḷī。
-[16] 檀=壇【宋】*【元】*【明】* +[16]「外」,大正藏原為「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外」。
-    「檀」,宋、元、明三本作「壇」。[*] +
-    「壇」,大正藏原為「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壇」。[*]+
 +[17] 「甥」,宋本作「生」。
-[17] 〔如〕-【宋】【元】【明】 +[18] 「音」,巴利本作 Vidhura。
-    宋、元、明三本無「如」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19] 「想」,巴利本作 Sañjīva。
-[18] 寤=覺【宋】*【元】*【明】* +[20]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明本改作「跏」。
-    「寤」,宋、元、明三本作「覺」。[*] +
-    「覺」,大正藏原為「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覺」。[*]+
 +[21]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9] [>波旬]~Pāpiman. +[22]「正」,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    ???+
 +[23]大正藏在「坐」字之後有一「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0] (汝)+莫【宋】【元】【明】 +[24] 「責」,大正藏原為「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責」。
-    「莫」,宋、元、明三本作「汝莫」。 +
-    大正藏無「汝」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5] 大正藏在「教」字之後有一「教」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21] 出+(出)【元】【明】 +[26] 「所」,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    「出」,元、明二本作「出出」。 +     
-    大正藏無「出」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27] 「在」,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在」。 
 +     
 +[28] 大正藏在「流」字之後有一「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29] 「于」,大正藏原為「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30] 「眾」,大正藏原為「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眾」。
 +   
 +[31] 「毘闍延殿」,巴利本作 Vejayanta。
-[22] [>覺礫拘荀大]~Kakusandha. +[32] 「受」,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    ???+
 +[33] 「震」,宋、元、明三本作「振」。[*]
-[23] [>惡]~Dūsī. +[34] 「琉」,明本作「瑠」。
-    ???+
 +[35] 「褥」,宋、元、明三本作「縟」。
-[24] [>黑]~Kāḷī. +[36] 「諸」,大正藏原為「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諸」。 
-    ???+     
 +[37]「目」,大正藏原為「日」,今依據前後文改作「目」。
 +[38] 明本無「降魔經第十五竟」七字。
-[25] [外*男]=外【宋】【元】【明】 +[39] 宋、元、明三本無「三千二百七十四字」八字。
-    「[外*男]」,宋、元、明三本作「外」。 +
-    「外」,大正藏原為「[外*男]」,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外」。+
 +[40] 宋、元、明三本無「九千五百一十五字」八字。
-[26] 甥=生【宋】 +[41] 大正藏無「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    「甥」,宋本作「生」。 +   
-    「生」,大正藏原為「甥」,今依據宋本改作「生」。 +
- +
- +
-[27] 音~Vidhura. +
-    ??? +
- +
- +
-[28] 想~Sañjīva. +
-    ??? +
- +
- +
-[29] 加=跏【明】 +
-    「加」,明本作「跏」。 +
-    「跏」,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明本改作「跏」。 +
- +
- +
-[30] (人)+見【宋】【元】【明】 +
-    「見」,宋、元、明三本作「人見」。 +
-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
- +
-[1] 〔坐〕-【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坐」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2] 嘖=責【宋】【元】【明】 +
-    「嘖」,宋、元、明三本作「責」。 +
-    「責」,大正藏原為「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責」。 +
- +
- +
-[3] 〔教〕-【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教」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教」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4] 而=所【宋】【元】【明】 +
-    「而」,宋、元、明三本作「所」。 +
-    「所」,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 +
- +
- +
-[1] 其=在【宋】【元】【明】 +
-    「其」,宋、元、明三本作「在」。 +
-    「在」,大正藏原為「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在」。 +
- +
- +
-[2] 〔污〕-【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污」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3] 污=于【宋】【元】【明】 +
-    「污」,宋、元、明三本作「于」。 +
-    「于」,大正藏原為「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于」。 +
- +
- +
-[4] 泉=眾【元】【明】 +
-    「泉」,元、明二本作「眾」。 +
-    「眾」,大正藏原為「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眾」。 +
- +
- +
-[5] [>毘闍延殿]~Vejayanta. +
-    ??? +
- +
- +
-[6] 愛=受【宋】【元】【明】 +
-    「愛」,宋、元、明三本作「受」。 +
-    「受」,大正藏原為「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受」。 +
- +
- +
-[7] 震=振【宋】*【元】*【明】* +
-    「震」,宋、元、明三本作「振」。[*] +
-    「振」,大正藏原為「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振」。[*] +
- +
- +
-[8] 琉=琉【明】 +
-    「琉」,明本作「琉」。 +
-    「琉」,大正藏原為「琉」,今依據明本改作「琉」。 +
- +
- +
-[9] 褥=縟【宋】【元】【明】 +
-    「褥」,宋、元、明三本作「縟」。 +
-    「縟」,大正藏原為「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縟」。 +
- +
- +
-[10] 謂=諸【宋】【元】【明】 +
-    「謂」,宋、元、明三本作「諸」。 +
-    「諸」,大正藏原為「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諸」。 +
- +
- +
-[1] 〔降…竟〕-【明】 +
-    明本無「降…竟」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降…竟」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
- +
- +
-[2] 〔三…字〕-【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三…字」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字」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3] 〔九…字〕-【宋】【元】【明】 +
-    宋、元、明三本無「九…字」三字。 +
-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九…字」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
- +
-[4] +(第三念誦)【宋】【元】 +
-    「」,宋、元二本作「第三念誦」。 +
-    大正藏無「第三念誦」四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行 1090: 行 946:
[一] 猶如食豆:像吃了豆子消化不良的狀況。 [一] 猶如食豆:像吃了豆子消化不良的狀況。
-[] +[] 以黑所縛:被黑暗所束縛。 
 + 
 +[] 儻:如果、倘若。同「倘」。
-[] +[] 身毛皆豎:全身的毛髮都豎立起來。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153149682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7/13 23:47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3890030384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