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1:增壹阿含經增上品第三十一 2018/08/09 12:15 agama1:增壹阿含經增上品第三十一 2022/12/03 21:43 目前版本
行 10: 行 10:
@[0665b17]@聞如是: @[0665b17]@聞如是:
-[[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65b1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665b18]@爾時,-[15]-[[生漏]]-[]-[[婆羅門]]-[]-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在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0665b18]@爾時,-[15]-[[生漏]]-[]-[[婆羅門]]-[]-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在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行 18: 行 19:
@[0665b25]@婆羅門白佛言:「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今沙門瞿曇最為上首,多所饒益,為彼[[萌類]]-[]-而作獎導。」 @[0665b25]@婆羅門白佛言:「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今沙門瞿曇最為上首,多所饒益,為彼[[萌類]]-[]-而作獎導。」
-@[0665b27]@世尊告曰:「如是。婆羅門!如汝所言:『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我最為上首,多所饒益,與彼萌類而作獎導。』設彼見我皆起慚愧,詣山澤之中閑[*]靜穴處,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身行不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身行不淨, [[唐勞其功]]-[]-,不是真行,畏惡不善法;然我今日身行非為不淨,親近閑-[17]-居之處;諸有身行不淨,親近閑靜之處者,此非我之所有。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淨,諸阿羅漢身行清淨者,樂閑居穴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我自觀身所行清淨,樂閑居之處,倍復喜悅。+@[0665b27]@世尊告曰:「如是。婆羅門!如汝所言:『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我最為上首,多所饒益,與彼萌類而作獎導。』設彼見我皆起慚愧,詣山澤之中閑[*]靜穴處,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身行不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身行不淨, [[唐勞其功]]-[]-,不是真行,畏惡不善法;然我今日身行非為不淨,親近閑-[17]-居之處;諸有身行不淨,親近閑靜之處者,此非我之所有。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淨,諸阿羅漢身行清淨者,樂閑居穴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我自觀身所行清淨,樂閑居之處,倍復喜悅。
@[0665c10]@「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意行不清淨,[[命]]-[]-不清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彼雖有此行,猶不真正,惡不善法彼皆悉備具,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18]-有沙門、婆羅門,身、口、意、命清淨,樂在閑居清淨之處,彼則我所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諸有阿羅漢身、口、意、命清淨者,樂-[19]-在閑靜之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當我身、口、意、命清淨,在閑靜之處時,倍增喜悅。 @[0665c10]@「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意行不清淨,[[命]]-[]-不清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彼雖有此行,猶不真正,惡不善法彼皆悉備具,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18]-有沙門、婆羅門,身、口、意、命清淨,樂在閑居清淨之處,彼則我所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諸有阿羅漢身、口、意、命清淨者,樂-[19]-在閑靜之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當我身、口、意、命清淨,在閑靜之處時,倍增喜悅。
行 36: 行 37:
@[0666a22]@「我爾時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愚癡闇冥亦如群羊,彼人便有-[7]-惡不善法,彼非我有;然我今日恒有智慧,無有愚癡,處在閑居。設有如此行者,彼-[8]-是我有,-[9]-我今智慧成就,諸有賢聖智慧成就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義已,雖在閑居,倍增歡喜。 @[0666a22]@「我爾時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愚癡闇冥亦如群羊,彼人便有-[7]-惡不善法,彼非我有;然我今日恒有智慧,無有愚癡,處在閑居。設有如此行者,彼-[8]-是我有,-[9]-我今智慧成就,諸有賢聖智慧成就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義已,雖在閑居,倍增歡喜。
-@[0666a28]@「-[10]-我當在閑居之中時,設使樹木摧折、鳥-[11]-獸馳走,爾時我作是念:『此是大畏之-[12]-林。』爾時復作是念:『設使畏怖來者,當求方便,不復使來。』[[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不坐-[13]-臥,要-[14]-除-[15]-畏怖,然後乃坐]]-[]-。設我住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16]-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後乃坐。設我坐時有畏怖來者,-[17]-我不經行,要除[*]畏怖,然後乃-[18]-坐。若我臥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19]-亦[*]非經行,亦復不坐,要-[20]-使除-[21]-其畏怖,然後乃-[22]-臥。+@[0666a28]@「-[10]-我當在閑居之中時,設使樹木摧折、鳥-[11]-獸馳走,爾時我作是念:『此是大畏之-[12]-林。』爾時復作是念:『設使畏怖來者,當求[[方便]]-[]-,不復使來。』[[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不坐-[13]-臥,要-[14]-除-[15]-畏怖,然後乃坐]]-[]-。設我住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16]-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後乃坐。設我坐時有畏怖來者,-[17]-我不經行,要除[*]畏怖,然後乃-[18]-坐。若我臥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19]-亦[*]非經行,亦復不坐,要-[20]-使除-[21]-其畏怖,然後乃-[22]-臥。
-@[0666b09]@「梵志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說彼人極為愚惑。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於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虛妄,意不-[23]-錯亂,恒若一心,無貪欲-[24]-想,有覺、有觀,念-[25]-持喜、樂,遊於初禪。是謂,梵志!是我初心於現法中而自娛樂。若除有覺、有觀,內-[26]-有歡喜,兼有一心,無覺、無觀,定念-[27]-喜,遊於二禪;是謂,梵志!第二之心於現法中而得歡樂。我自觀知內無念欲,覺身快樂,諸賢聖所希望,護念歡樂,遊-[28]-於三禪;是謂,梵志!第三之心。若復苦樂-[29]-已除,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是謂,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覺知遊於心意。+@[0666b09]@「梵志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說彼人極為愚惑。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於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虛妄,意不-[23]-錯亂,恒若一心,無貪欲-[24]-想,有覺、有觀,念-[25]-持喜、樂,遊於初禪。是謂,梵志!是我初心於現法中而[[自娛樂]]-[]-。若除有覺、有觀,內-[26]-有歡喜,兼有一心,無覺、無觀,定念-[27]-喜,遊於二禪;是謂,梵志!第二之心於現法中而得歡樂。我自觀知內無念欲,覺身快樂,諸賢聖所希望,護念歡樂,遊-[28]-於三禪;是謂,梵志!第三之心。若復苦樂-[29]-已除,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是謂,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覺知遊於心意。
@[0666b22]@「當我在閑居之時,有此四增上之心,我以此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劫事。爾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樂,從彼終而此間生,死此生彼。因緣本末,皆悉明了。 @[0666b22]@「當我在閑居之時,有此四增上之心,我以此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劫事。爾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樂,從彼終而此間生,死此生彼。因緣本末,皆悉明了。
-@[0666b29]@「梵志當知,我初夜時而得初明,除其無明,無復闇冥,心樂閑居而自覺知。復以三昧心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在定,得無所畏。復知眾生生者、死者,我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行善惡,皆悉分別。諸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30]-賢聖,恒懷邪見,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有眾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誹謗賢聖,恒修-[31]-正見,與[*]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0666b29]@「梵志當知,我初夜時而得初明,除其無明,無復闇冥,心樂閑居而自覺知。復以三昧心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在定,得無所畏。復知眾生生者、死者,我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行善惡,皆悉分別。諸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30]-賢聖,恒懷[[邪見]],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有眾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誹謗賢聖,恒修-[31]-正見,與[*]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
@[0666c12]@「梵志當知,若中夜時得第二明,無復闇冥,而自覺知樂於閑居。我復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得定,得無所畏,得盡漏心,亦知此苦如實不虛,當我爾時得此心時,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以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32]-復受胎,如實知之。 @[0666c12]@「梵志當知,若中夜時得第二明,無復闇冥,而自覺知樂於閑居。我復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得定,得無所畏,得盡漏心,亦知此苦如實不虛,當我爾時得此心時,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以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32]-復受胎,如實知之。
行 289: 行 290:
[] 生漏: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又譯為「生聞」。 [] 生漏: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又譯為「生聞」。
-[]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這裡指在家的修行人。+[]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行 296: 行 297:
[] 萌類:眾生。「萌」是以草木剛發芽來比喻眾生智慧還未開。 [] 萌類:眾生。「萌」是以草木剛發芽來比喻眾生智慧還未開。
 +
 +[]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 唐勞其功:徒勞無功;白費功夫。 [] 唐勞其功:徒勞無功;白費功夫。
行 302: 行 305:
[] 忘失:失去正念。 [] 忘失:失去正念。
 +
 +[] 方便:可達成目標的方法;努力。
[] 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不坐臥,要除畏怖,然後乃坐:如果我經行時生起了恐懼的心,那時我不改變經行的動作,不坐、躺,而要等除去恐懼的心後才坐。這段都在說明佛陀在生起恐懼的心時,維持在當時的動作,找出並看破恐懼的原因,然後才改變動作。 [] 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不坐臥,要除畏怖,然後乃坐:如果我經行時生起了恐懼的心,那時我不改變經行的動作,不坐、躺,而要等除去恐懼的心後才坐。這段都在說明佛陀在生起恐懼的心時,維持在當時的動作,找出並看破恐懼的原因,然後才改變動作。
 +
 +[] 自娛樂: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又譯為「具足住」、「成就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進入後住於」。
[] 隨其行本:根據他原本所造的業。 [] 隨其行本:根據他原本所造的業。
行 345: 行 352:
@[0667b08]@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時,速往所在,勿復住此,-[10]-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0667b08]@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時,速往所在,勿復住此,-[10]-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0667b10]@是時,彼比丘即從-[11]-坐起,收攝衣鉢,飛在虛空,遠逝而去。是時,夫人-[12]-見道人在虛空中高飛而去,便遙語王曰:「唯願大王觀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虛空踊沒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況釋迦文佛而可及乎?」+@[0667b10]@是時,彼比丘即從-[11]-坐起,收攝衣鉢,飛在虛空,遠逝而去。是時,夫人-[12]-見道人在虛空中高飛而去,便遙語王曰:「唯願大王觀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虛空[[踊沒]]-[]-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況釋迦文佛而可及乎?」
@[0667b15]@是時,彼比丘到瞿師園中,還捨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衛城勞於[[夏坐]]-[]-乎?隨時乞食不亦[*]惓耶?」 @[0667b15]@是時,彼比丘到瞿師園中,還捨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問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衛城勞於[[夏坐]]-[]-乎?隨時乞食不亦[*]惓耶?」
行 365: 行 372:
@[0667c08]@是時,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瞋-[27]-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 @[0667c08]@是時,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須浣之乃淨。-<極盛欲心,要當觀不淨之想,然後乃除。若瞋-[27]-恚盛者,以慈心除之。愚癡之闇,以十二緣法然後除盡。>-比丘!何故不與優填王說法?設當與說法者,王極歡喜,正使極盛之火猶可滅之,何況人哉?」爾時,彼比丘默然不語。
-@[0667c14]@爾時,佛告比丘:「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乾沓和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若剎利四-[28]-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禪,於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0667c14]@爾時,佛告比丘:「如來處世,甚奇!甚特!設天、龍、鬼神、乾沓和問如來義者,吾當與說之;若使國王、大臣、人民之類問如來義者,亦當與說之;若剎利四-[28]-姓來問義者,亦當與說之。所以然者,今日如來得[[四無所畏]]-[]-,說法無有怯弱;亦得四禪,於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稱計,行四等心,是故如來說法無有怯弱,非羅漢、[[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來說法亦無有難。汝今,諸比丘!當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67c24]@「所[>以]然者,若比丘所為眾生善知識-[29]-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為四?一者當恭敬於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當求於法,修行正真之法,-[1]-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復當方便供養眾僧,如來眾者,恒共和合,無有諍訟,-[2]-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3]-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眾,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復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無染無-[4]-污,寂靜無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5]-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6]-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是,諸比丘!-[7]-當作是學。」+@[0667c24]@「所[>以]然者,若比丘所為眾生善知識-[29]-遇,及一切父母知親,盡當以四事教令知法。云何為四?一者當恭敬於佛,是時如來者,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當求於法,修行正真之法,-[1]-除穢惡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復當方便供養眾僧,如來眾者,恒共和合,無有諍訟,-[2]-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3]-知見成就。所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此是如來聖眾,可尊、可貴,世間無上福田。復當勸助使行賢聖法、[[律]]-[]-,無染無-[4]-污,寂靜無為。若有比丘欲行道者,-[5]-普共行此四事之法。所以然者,法之-[6]-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是,諸比丘!-[7]-當作是學。」
@[0668a10]@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68a10]@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567: 行 574:
[] 臥具: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 臥具: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
 +[] 踊沒:躍出、沉沒。
[] 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 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
 +[] 四無所畏:佛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畏懼的自信,而勇猛安穩:(1)正等覺無畏、(2)漏永盡無畏、(3)說障法無畏、(4)說出道無畏。又譯為「四無畏」。
 +
 +[] 辟支佛:沒有老師教導而自己覺悟解脫,且不為大眾說法的聖者。又譯為「獨覺」、「緣覺」。
[]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
 +[] 律:佛陀為比丘、比丘尼所制定應遵守的禁戒。音譯為毘尼、毘奈耶。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579: 行 594:
佛陀則表示優填王的三毒也是可對治的,例如可用不淨想對治貪欲,慈心對治瞋恚,因緣觀對治愚癡,而能化導優填王。不管誰向佛陀求法,佛陀都會給他適當的回答。 佛陀則表示優填王的三毒也是可對治的,例如可用不淨想對治貪欲,慈心對治瞋恚,因緣觀對治愚癡,而能化導優填王。不管誰向佛陀求法,佛陀都會給他適當的回答。
 +
 +====[進階辨正]====
 +
 +[[什麼是「辟支佛」]]
=====(三)@@[0668a12]@@===== =====(三)@@[0668a12]@@=====
行 749: 行 768:
@[0669b02]@「復以何故名為喜園?若能親近喜園者,生光音天。若來生人間,-[8]-國王家-[9]-生,恒懷歡喜,故名為喜園。 @[0669b02]@「復以何故名為喜園?若能親近喜園者,生光音天。若來生人間,-[8]-國王家-[9]-生,恒懷歡喜,故名為喜園。
-@[0669b04]@「復以何故名為護園?若有人親近護者,生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若復來生-[10]-人中,當生中國家,亦無瞋恚,恒護一切非法之行,以是-[11]-故名為護園。+@[0669b04]@「復以何故名為護園?若有人親近護者,生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若復來生-[10]-人中,當生[[中國]]-[]-家,亦無瞋恚,恒護一切非法之行,以是-[11]-故名為護園。
@[0669b08]@「比丘當知,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使諸聲聞得遊戲其中,然如來此四園之中有-[12]-四浴池,使我聲聞於中洗浴而自遊戲,盡有漏成無漏,無復塵垢。云何為四?一名有覺有觀浴池,二名無覺無觀浴池,三名護念浴池,四名-[13]-無苦無樂浴池。 @[0669b08]@「比丘當知,如來正法之中有此四園,使諸聲聞得遊戲其中,然如來此四園之中有-[12]-四浴池,使我聲聞於中洗浴而自遊戲,盡有漏成無漏,無復塵垢。云何為四?一名有覺有觀浴池,二名無覺無觀浴池,三名護念浴池,四名-[13]-無苦無樂浴池。
行 928: 行 947:
[] 望意:慾望。 [] 望意:慾望。
 +
 +[] 中國:文化的中心,指佛陀遊行教化的地區。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953: 行 974:
@[0670a02]@「諸比丘當知,我今作喻,當念解之。說此義時,為有何義?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云何為四大?所謂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謂四大。五人持刀劍者,此是[[五盛陰]]也。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是也。六怨家者,欲愛是也。空村者,內六入是也。云何為六?所謂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 @[0670a02]@「諸比丘當知,我今作喻,當念解之。說此義時,為有何義?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云何為四大?所謂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謂四大。五人持刀劍者,此是[[五盛陰]]也。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是也。六怨家者,欲愛是也。空村者,內六入是也。云何為六?所謂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
-@[0670a09]@「若有智-[1]-慧者而觀眼時,[[盡空無所有]]-[]-,亦不牢固;若復觀耳、鼻、口、身、意時,盡空無所有,皆虛、皆寂,亦不牢固。云水者,四流是也。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2]-[[無明流]]-[]-、[[見流]]-[]-。大栰者,賢聖八品道是也。云何為八?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謂賢聖八品道也。水中求度者,善權方便精進之力也。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滅身邪也。此岸者,[[阿闍世]]-[]-國界也:彼岸者,[[毘沙王]]-[]-國界也。此岸者,波旬國界也;彼岸者,如來之境界也。」+@[0670a09]@「若有智-[1]-慧者而觀眼時,[[盡空無所有]]-[]-,亦不牢固;若復觀耳、鼻、口、身、意時,盡空無所有,皆虛、皆寂,亦不牢固。云水者,四流是也。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2]-[[無明流]]-[]-、[[見流]]-[]-。大栰者,賢聖八品道是也。云何為八?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謂賢聖八品道也。水中求度者,善權方便精進之力也。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滅身邪也。此岸者,[[阿闍世]]-[]-國界也:彼岸者,[[毘沙]]-[]-王國界也。此岸者,波旬國界也;彼岸者,如來之境界也。」
@[0670a19]@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670a19]@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080: 行 1101:
[] 見流:邪見的煩惱。 [] 見流:邪見的煩惱。
-[]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陀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波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建立統一印度的基礎,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的業報而全身長瘡,向佛陀懺悔後得痊癒,並皈依於佛陀,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並在佛滅後護持五百羅漢的結集經典。+[]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陀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波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建立統一印度的基礎,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的業報而全身長瘡,在佛前懺悔後得痊癒,並皈依於佛陀,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並在佛滅後護持五百羅漢的結集經典。
-[] 毘沙王:毘舍(毘沙)離城的城主,佛陀稱讚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離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和制,頗為富強。本經講說時,阿闍世王應仍為眾所週知的大惡王,而毘沙門王則是樂善好施的大善王。+[] 毘沙:毘舍(毘沙)離城的城主,佛陀稱讚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離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和制,頗為富強。本經講說時,阿闍世王應仍為眾所週知的大惡王,而毘沙門王則是樂善好施的大善王。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121: 行 1142:
@[0670b07]@是時,世尊從靜-[7]-室起,詣[[普集講堂]]-[]-而就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事。若人能修行者,身壞命終,得生人中。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清淨無瑕穢者。若命終時得生人中。 @[0670b07]@是時,世尊從靜-[7]-室起,詣[[普集講堂]]-[]-而就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事。若人能修行者,身壞命終,得生人中。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清淨無瑕穢者。若命終時得生人中。
-@[0670b11]@「若復,比丘!更有四法,有人習行者,入地獄中。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不清淨。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若有人親近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0670b11]@「若復,比丘!更有四法,有人[[習行]]-[]-者,入地獄中。云何為四?所謂身、口、意、命不清淨。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若有人親近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0670b14]@「復次,比丘!復有四法,習修行者,生善處天上。云何為四?[[惠施、仁愛、利人、等利]]-[]-。是謂,比丘!-[8]-有人行此法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0670b14]@「復次,比丘!復有四法,習修行者,生善處天上。云何為四?[[惠施、仁愛、利人、等利]]-[]-。是謂,比丘!-[8]-有人行此法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0670b17]@「復次,比丘!更有四法,若有人-[9]-修行者,身壞命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10]-已立]]-[]-,[[所作已[辨>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云何為四?[[有覺有觀禪]]-[]-、[[無覺無觀禪]]-[]-、-[11]-[[護念禪]]-[]-、[[苦樂滅禪]]-[]-,是[為>謂]比丘有四事法。若有人[[習行]]-[]-者,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0670b17]@「復次,比丘!更有四法,若有人-[9]-修行者,身壞命終,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10]-已立]]-[]-,[[所作已[辨>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云何為四?[[有覺有觀禪]]-[]-、[[無覺無觀禪]]-[]-、-[11]-[[護念禪]]-[]-、[[苦樂滅禪]]-[]-,是[為>謂]比丘有四事法。若有人習行者,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0670b24]@「是故,諸比丘!若有[[族姓子]]、[[四部之眾]]-[]-,欲生人中者,當求方便,行身、口、意、命清淨;若得生天上者,亦當求方便,行[[四恩]]-[]-;若得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亦當求方便,行四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0670b24]@「是故,諸比丘!若有[[族姓子]]、[[四部之眾]]-[]-,欲生人中者,當求方便,行身、口、意、命清淨;若得生天上者,亦當求方便,行[[四恩]]-[]-;若得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亦當求方便,行四禪。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行 1187: 行 1208:
[] 無漏:斷盡煩惱。 [] 無漏:斷盡煩惱。
-[] 普集講堂:佛陀的道場之一,在毘舍離城北邊一大片天然林中的大講堂。又譯為「重閣講堂」、「高樓臺觀」、「大林精舍」。+[] 普集講堂:大眾集會用的講堂。又譯為「普會講堂」。
[] 命:這裡指謀生的方法。 [] 命:這裡指謀生的方法。
 +
 +[] 習行:常行;習慣做。
[] 惠施、仁愛、利人、等利:施福利與人、說親切好聽的話、做利他的行為、與他人共事,這四種能攝引他人、讓大眾和諧相處的方法,即「四攝法」。 [] 惠施、仁愛、利人、等利:施福利與人、說親切好聽的話、做利他的行為、與他人共事,這四種能攝引他人、讓大眾和諧相處的方法,即「四攝法」。
行 1201: 行 1224:
[] 慧解脫:定力尚未完全滿足,以智慧斷除煩惱的解脫者。 [] 慧解脫:定力尚未完全滿足,以智慧斷除煩惱的解脫者。
-[] 梵行已立: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 梵行已立:已經完成清淨的修行。
[] 所作已辦:該做的修學都已辦到。 [] 所作已辦:該做的修學都已辦到。
行 1214: 行 1237:
[] 苦樂滅禪: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 苦樂滅禪: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 
-[] 習行:學習並實行。 
[] 四部之眾: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比丘尼(受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優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 四部之眾:比丘(受完整出家戒律的男子)、比丘尼(受完整出家戒律的女子)、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優婆夷(在家的女性佛教徒)。
行 1591: 行 1612:
[] 果蓏:瓜果。「蓏」讀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結的果實。 [] 果蓏:瓜果。「蓏」讀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結的果實。
-[] 淨居天:色界第四禪天,不還果的聖者所證得而受生之處。+[] 淨居天:位於色界第四禪天之中,是三果聖者才能往生的五個天界。又譯為「五淨居天」、「五不還天」、「首陀會天」。
行 1851: 行 1872:
[] 色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 [] 色愛:(斷除淫欲的)色界眾生的渴愛。
-[] 無色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 無色愛:(斷除淫欲與物質欲的)無色界眾生的渴愛,例如對於無色界的受、想、行、識的渴愛。
[] 結:結使,指煩惱。 [] 結:結使,指煩惱。
行 1893: 行 1914:
@[0673b15]@諸比丘對曰:「不聞如來而說此法。」 @[0673b15]@諸比丘對曰:「不聞如來而說此法。」
-@[0673b15]@世尊告曰:「我由來不與諸比丘而說此法,當諍勝負耶?-<然我今日-[8]-所說法,欲有降伏,有所教化。若有比丘受法之時,當念思惟四緣之法,-[9]-意與[[契經]]-[]-、[[阿毘曇]]-[]-、[[律]]-[]-共相應不?設共相應者,當念奉行。>-」+@[0673b15]@世尊告曰:「我由來不與諸比丘而說此法,當諍勝負耶?-<然我今日-[8]-所說法,欲有降伏,有所教化。若有比丘受法之時,當念思惟四緣之法,-[9]-意與[[契經]]-[]-、[[阿毘曇]]-[]-、律共相應不?設共相應者,當念奉行。>-」
@[0673b20]@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0673b20]@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行 2012: 行 2033:
[] 競諍:競爭;爭論。諍,通「爭」。 [] 競諍:競爭;爭論。諍,通「爭」。
-[] 梵志:外道修行人的總稱;有志修梵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 +
-[] 契經:音譯「修多羅」,即佛經。+
-[] 阿毘曇:為音譯,義譯作「論藏」,是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又譯作「阿毘達磨」。+[] 契經:佛經。音譯為「修多羅」。
-[] 律:戒律。+[] 阿毘曇:為音譯,義譯為「論」,指為闡明法義的問答論議,後來也指佛弟子對經的論述,和經、律合稱三藏。又譯作「阿毘達磨」。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agama1/增壹阿含經增上品第三十一.1533788110.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8/09 12:15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1.1135990619659